一种新型电子体温计.pdf

上传人:54 文档编号:8039232 上传时间:2019-12-17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378.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010246635.1

申请日:

20100806

公开号:

CN102342827B

公开日:

20161207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有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61B5/0205,G06K7/00,H04B1/38

主分类号:

A61B5/0205,G06K7/00,H04B1/38

申请人:

北京润康医疗器械有限责任公司

发明人:

陈哲

地址:

102600 北京市大兴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天荣街19号院1号楼308室

优先权:

CN201010246635A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脉搏测量、温度修正、电子标签识别和无线数据通信功能的医用电子体温测量装置。该体温测量装置可通过射频识别阅读器自动读取被测对象的电子条码,并可以在测量体温的同时,完成脉搏的测量。在完成体温和脉搏测量后,该装置可将体温数据、脉搏数据和电子条码以无线传输的方式发送至数据接收系统。此外,该测量装置还具备温度修正功能,当温度显示值与真实值不一致时,可通过修正使显示值与真实值达到一致。该装置主要应用于临床,能够替代目前医院病房内大量使用的水银体温计。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医用电子体温计,包括体温测量模块、液晶屏、微控制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个脉搏测量模块和一个无线通信模块;所述脉搏测量模块主要由一个发光光源、一个光电接收器、一个放大器、一个A/D转换器组成,光电接收器接收反射光;系统具有温度值修正功能,电路中有Flash存储器用于存储温度的修正量,体温测量模块所测量的温度值经过微控制器修正后显示在液晶屏上;微控制器根据A/D转换器的输出值的大小,通过控制接收放大器中的数字电位器调节放大倍数,使得滤波器输出的模拟信号的幅度与A/D转换器的动态范围相匹配;所述无线通信模块包括一个无线数据收发模块、一个射频天线、一个射频识别阅读器、一个耦合线圈;在每次测温前,体温计中的射频识别阅读器通过非接触的方式读取被测者电子标签中的电子识别码,并将此识别码存入微控制器的Flash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用电子体温计,其特征是,所述温度的修正量通过体温计按键存入系统或进行改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用电子体温计,其特征是,所述温度的修正量通过有线或无线数据通信的方式传入系统,系统收到数据后,由内部程序对温度修正量进行存储或改写。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用电子体温计,其特征是,所述无线数据收发模块由一个射频收发芯片、及外围元器件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用电子体温计,其特征是,所述射频识别阅读器由专用芯片及外围元器件构成。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温度测量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具有脉搏测量、温度修正、射频识别和无线数据通信功能的医用体温测量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医院病房中的日常体温测量仍然采用传统的方式进行。主要是由医护人员将体温计逐一发给每个患者,待患者完成体温测量后,再逐一取回,并分别记录测量结果。这种工作模式的主要缺点是工作量大,且操作过程容易导致水银体温计破碎,造成汞污染。

市场上所销售的电子体温计只有简单的体温测量功能,仅适用于家庭使用。由于不具备温度修正、无线通信、数据存储及身份识别等功能,因此还无法替代水银体温计在医院广泛使用。

尽管目前无线遥测技术在医疗监护领域得到长足的发展。现有的技术已将无线收发模块与电子测温模块相结合,实现将所测得的温度数据通过无线传输的方式发送到带有无线接收模块的接收器。但由于各种技术上的缺陷,此类产品至今为止还不适用于临床使用。

在申请号为00114319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中公开了名为“一种用于生理病理信号监测的多目标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的技术方案,该方案采用频分多址(FDMA)技术将280MHz~350MHz频段分为若干个信道,每个信道对应一个发射机。由于只有70MHz的带宽,可同时使用的发射机数量有限,而且该方案也没有涉及体温测量。

在申请号为CN200420119160.X(授权公告日为2006年3月1日)的中国发明专利中,公开了名为“病房无线体温数据采集装置”的技术方案。该方案采用红外线温度探测仪测量人体的面部温度,红外线温度探测仪固定设置在病房内病人躺卧位置的上方,其内部设置一个蓝牙发射模块,该模块将温度数据发送到个人数字处理装置,个人数字处理装置可以进一步通过无线局域网将数据传给服务器。该发明存在的不足之处是其采用红外线测温的方法,这种方法只能测量人体的体表温度,而这一温度不代表人体的真实体温,因此,该方案不能用于临床体温测量。

在申请号为03126789.0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中公开了名为“无线集中监测群体体温的方法和系统”的技术方案。该方案采用无线分站的形式增加了系统中可同时工作的体温检测终端的数量,以微型计算机为数据处理工作站,数据处理工作站通过通讯接口电路连接1~128个分站,每个分站占用一个信道进行无线通信,分站下可对应和1~1024个终端进行通信。该发明存在的不足是:(1)温度测量电路采用温度传感器、A/D与微处理器结合的方法实现。这种实现方法带来的缺点是电路复杂,且成本较高;(2)数据通信采用射频收发芯片,不便于与具有蓝牙通信功能的设备(如计算机、PDA等)进行数据交换;

此外,以上发明存在的一个共同的不足是:不具备脉搏测量、温度修正、电子标签识别等功能,因而在临床应用中受到一定的限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具有脉搏测量、温度修正、电子标签识别和无线数据通信功能的医用电子体温测量装置。该体温测量装置可自动读取被测对象的电子条码,并可以在测量体温的同时,完成脉搏的测量。在完成体温和脉搏的测量后,该 装置可将体温数据、脉搏数据和电子条码以无线传输的方式发送至数据接收系统。此外,该测量装置还具备温度修正功能,当温度显示值与真实值不一致时,可通过修正使显示值与真实值达到一致。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该体温测量装置由一个体温测量模块1、一个液晶屏2、一个微控制器3、一个脉搏测量模块4和一个无线通信模块5组成。体温测量模块中的温度传感器直接或间接与人体接触(如夹在腋下),通过热交换,温度传感器的温度将会逐渐接近人体的体温。体温测量模块1测得体温后,通过数据接口电路将体温数据传送至微控制器3。微控制器3收到体温数据后,将该数据与预存的温度值修正量相加后得到真实的体温数据,并驱动液晶屏2显示体温数据。脉搏测量模块4在微控制器3的控制下,完成人体的脉搏测量,并将脉搏数据发送给微控制器3。无线通信模块5具有射频识别和无线数据收发功能,在每次测量前,无线通信模块5可在微控制器3的控制下通过射频识别阅读器24读取患者的电子标识码。在体温和脉搏测量完成后,微控制器3控制无线数据收发模块6与外部接收设备通信,发送体温、脉搏数据和电子标识码。

与目前已公开的专利技术相比,本产品具有脉搏测量、温度修正、射频识别功能和电子识别码存储功能,适合在医院中推广使用。例如,在病房中为每个患者预先配发一个电子标签,标签上存有患者的电子识别码。在使用本装置为患者测量体温时,首先用本装置中的射频识别阅读器读取患者的电子识别码,并将该电子识别码存入装置内的Flash中。该装置在测量体温的同时可以完成脉搏的测量,并可对体温数据进行修正,是结果更加准确。当体温和脉搏的测量完成后,无线通信模块将温度数据和电子识别码一同发送至外部接收装置。外部接收装置接收到数据后可将数据发送至医院信息系统(HIS),由于数据中含有身份识别码,因此HIS系统可自动通过电子识别码将体温数据与患者的姓名一一对应起来,存入患者的电子病例。此外,还可以通过带有无线数据通信功能的网关直接发送到局域网中,再通过局域网传送至护士工作站。这种新装置的采用,可以减轻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同时可以替代目前在病房中大量使用的水银体温计,以减轻环境污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系统总体构成框图;

图2是图1中体温测量模块与微控制器及液晶屏连接的原理框图;

图3是图2中温度传感器与体温计专用芯片的连接电路图;

图4是图1中微控制器及周边元件电路图;

图5是图1中脉搏测量模块与控制器连接原理框图(方案一);

图6是图1中脉搏测量模块与控制器连接原理框图(方案二);

图7是图1中无线通信模块与控制器连接原理框图;

图8是图7中无线数据收发模块电路图;

图9是图7中射频识别阅读器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1描述的电子体温计由一个体温测量模块1、一个液晶屏2、一个微控制器3、一个 脉搏测量模块4和一个无线通信模块5组成。体温测量模块中的温度传感器直接或间接与人体接触(如夹在腋下),通过热交换,温度传感器的温度将会逐渐接近人体的体温。体温测量模块1测得体温后,通过数据接口电路将体温数据传送至微控制器3。微控制器3收到体温数据后,将该数据与预存的温度值修正量相加后得到真实的体温数据,并驱动液晶屏2显示体温数据。脉搏测量模块4在微控制器3的控制下,完成人体的脉搏测量,并将脉搏数据发送给微控制器3。无线通信模块5具有射频识别和无线数据收发功能,在每次测量前,无线通信模块5可在微控制器3的控制下通过射频识别阅读器24读取患者的电子标识码。在体温和脉搏测量完成后,微控制器3控制无线数据收发模块6与外部接收设备通信,发送体温、脉搏数据和电子标识码。

图2是图1中体温测量模块与微控制器及液晶屏连接的原理框图。图中温度传感器6采用热敏电阻,它与体温计专用芯片7相连。热敏电阻在不同的温度下呈现不同的阻值,体温计专用芯片7根据阻值的不同,直接计算出该阻值所对应的温度。该芯片具有数据通信功能,可将温度数据传给微控制器3。由于体温测量模块可能存在系统误差,因此必须对其结果进行修正。Flash存储器8用于存储体温数据的修正量表。在修正量表中,每一个温度数据都对应一个修正量值,微控制器3将体温体温计专用芯片输出的测量结果与相应的修正量相加后驱动液晶屏2显示体温的真实值。修正量表是通过校准实验得到的,它可在微控制器3的程序控制下,通过体温计按键和液晶屏2上的人机交互界面,由人工输入至微控制器3的存储器中,再由微控制器3将数据写入Flash存储器8中。修正量表也可以通过无线传输的方式,由外部的发射装置发送,再由内部的无线通信模块5接收,微控制器3的控制程序可自动将数据写入Flash存储器8。Flash存储器8也可以由为控制器3内部的Flash存储器来代替。

图3是图2中温度传感器6和体温计专用芯片7的连接电路图。图中的热敏电阻Sensor作为温度传感器。热敏电阻的一端与体温计专用芯片U1的管脚22(RS)相连,另一端与U1的管脚20(SC)相连。热敏电阻在不同的温度下呈现不同的阻值,体温计专用芯片U1根据阻值的不同,直接计算出该阻值所对应的温度。体温计专用芯片U1选用腾富(JAZTEK)公司的JA31104芯片。该体温计专用芯片7还具有数据通信功能,其管脚33(OEB)和管脚34(DATA)可用于数据通信,这两个管脚可直接与微控制器相连,将温度数据传给微控制器。

图4是图1中微控制器及周边元件电路图。图中U3是微控制器。在本实施例中,我们选用德州仪器(TI)公司的MSP430F435作为微控制器,该芯片共有80个管脚。其中管脚58(OEB)和管脚59(DATA)分别与体温测量模块中的体温计专用芯片7相连接,用于接收体温数据;管脚12、管脚13、管脚14、管脚15、管脚16、管脚17、管脚18、管脚19、管脚20、管脚21、管脚45、管脚46、管脚47与液晶屏2连接,用于驱动液晶屏;管脚75、管脚76、管脚77与放大器10(或接收放大器19)中的数字电位器相连,用于调节放大器的放大倍数;管脚60、管脚61、管脚62、管脚63、管脚64、管脚65、管脚66、管脚67与A/D转换器12(或A/D转换器17)相连接用于读入A/D转换器的输出数据;管脚36、管脚37、管脚38、管脚39和管脚40与脉搏测量模块4中的D/A转换器16相连接,用于控制D/A转换器16以及与D/A转换器16进行数据通信;管脚54、管脚55与无线数据收发模块相连接,主要完成数据的传输功能;管脚30和管脚31与射频识别阅读器相连接,完成与该模块的数 据通信功能。

图5是图1中脉搏测量模块与控制器连接的第一种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声音(或压力)传感器9采集心脏跳动的声音信号(或压力信号),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经放大器10放大和滤波器11滤波后,通过A/D转换器12将模拟信号转变成数字量,微控制器3对该数字量进行数字滤波处理后,可得到脉搏值。微控制器3还可以根据A/D转换器12的输出值的大小,通过控制放大器10中的数字电位器调节放大倍数,以确保滤波器11输出的模拟信号的幅度与A/D转换器12的动态范围相匹配。

图6是图1中脉搏测量模块与控制器连接的第二种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微控制器3通过D/A转换器16、驱动电路15控制一个发光二极管14发出一个强度恒定的红(或红外)光,当光线照射人体组织时,一部分光线会被反射回来。因血液中的含氧血红蛋白对红(或红外)光具有很强的吸收作用,因此反射光的强度被脉搏信号所调制。光电二极管20接收反射光后,经接收放大器19、滤波器18和A/D转换器变换后,将模拟信号变成数字量。微控制器3还可以根据A/D转换器17的输出值的大小,通过控制接收放大器19中的数字电位器调节放大倍数,以确保滤波器18输出的模拟信号的幅度与A/D转换器17的动态范围相匹配。微控制器3对A/D转换器17输出的数字量进行数字滤波处理后,得出脉搏值。

图7是图1中无线通信模块与控制器连接的技术实现方案。微控制器3控制无线通信模块4工作。无线通信模块4由一个无线数据收发模块22、一个射频天线23、一个射频识别阅读器24和一个耦合线圈25构成。在每次测温前,体温计中的射频识别阅读器通过非接触的方式读取被测者电子标签中的电子识别码,并将此识别码存入微控制器3的Flash中;体温和脉搏的测量完成后,微控制器3对体温数据进行修正,得到真实的体温数据,然后根据外设的请求,将该体温、脉搏数据和电子识别码发送至无线数据收发模块22。无线数据收发模块22收到数据后,立即通过天线23将该数据发送出去。天线23与无线数据收发模块22相连接,用于提高本装置的数据传输距离。

图8是图7中无线数据收发模块电路图。在本实施例中,我们采用蓝牙技术实现无线数据通信功能。图中U4为蓝牙模块。我们选用台湾DELTA公司生产的DFBM-CS120模块作为蓝牙模块来实现通信功能,该模块以美国CSR公司的bleucore3.0作为内核,并将此内核与外围电路封装在一个芯片内。该模块的管脚17(UART_RX)和管脚2(UART_TX)分别与微控制器3的管脚54和管脚55相连接。

图9是图7中射频识别阅读器电路图。电路的核心元器件U5采用的是MF RC522。MFRC522是应用于13.56MHz非接触式通信中高度集成度读写卡系列芯片中的一员。MF RC522利用了先进的调制和解调概念,完全集成了在13.56MHz下所有类型的被动非接触式通信方式和协议。它支持ISO14443A的多层应用。其内部发送器部分可驱动读写器天线与ISO14443A/MIFARE卡或应答机的通信,无需其它的电路。接收器部分提供一个坚固而有效的解调和解码电路,用于处理与ISO14443A兼容的应答器信号。数字部分可处理ISO14443A帧和错误检测(奇偶&CRC)。MFRC522支持MIFARE更高速的非接触式通信,双向数据传输速率高达424kbit/s。电路中,元器件R12、R13、C35、C36与芯片的管脚16、管脚17组成接收电路。元器件L11、C25、L12、C26和芯片的管脚11、管脚13连接组成发射电路。 元器件C23、C24、C27、C28、R14、R15为天线L的匹配电路。MF RC522芯片支持三种串行接口:SPI、UART、I2C,本电路中我们采用的是I2C串行接口,该接口的外接引脚少。U5的管脚1为I2C使能端,置为高电平。U5的管脚24和管脚31分别为数据线和时钟线与U3的管脚31和管脚30相连接。

一种新型电子体温计.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一种新型电子体温计.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一种新型电子体温计.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新型电子体温计.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新型电子体温计.pdf(12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010246635.1 (22)申请日 2010.08.06 (65)同一申请的已公布的文献号 申请公布号 CN 102342827 A (43)申请公布日 2012.02.08 (73)专利权人 北京润康医疗器械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 102600 北京市大兴区中关村科技园 区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天荣街19号 院1号楼308室 (72)发明人 陈哲 (51)Int.Cl. A61B 5/0205(2006.01) G06K 7/00(2006.01) H04B 1/38(2015。

2、.01) (56)对比文件 CN 201234976 Y,2009.05.13,说明书第2页 倒数第9行至第3页倒数第1行、 附图1、 2. JP 特开2009-192467 A,2009.08.27,全文. CN 2220827 Y,1996.02.28,说明书第3页第 12行至第4页倒数第1行、 附图1-4. 审查员 赵实 (54)发明名称 一种新型电子体温计 (57)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脉搏测量、 温度修 正、 电子标签识别和无线数据通信功能的医用电 子体温测量装置。 该体温测量装置可通过射频识 别阅读器自动读取被测对象的电子条码, 并可以 在测量体温的同时, 完成脉搏的测量。 在。

3、完成体 温和脉搏测量后, 该装置可将体温数据、 脉搏数 据和电子条码以无线传输的方式发送至数据接 收系统。 此外, 该测量装置还具备温度修正功能, 当温度显示值与真实值不一致时, 可通过修正使 显示值与真实值达到一致。 该装置主要应用于临 床, 能够替代目前医院病房内大量使用的水银体 温计。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6页 CN 102342827 B 2016.12.07 CN 102342827 B 1.一种医用电子体温计, 包括体温测量模块、 液晶屏、 微控制器,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 个脉搏测量模块和一个无线通信模块; 所述脉搏测量模块主要由一个发光光源、 一个光电 接收器、 一个。

4、放大器、 一个A/D转换器组成, 光电接收器接收反射光; 系统具有温度值修正功 能, 电路中有Flash存储器用于存储温度的修正量, 体温测量模块所测量的温度值经过微控 制器修正后显示在液晶屏上; 微控制器根据A/D转换器的输出值的大小, 通过控制接收放大器中的数字电位器调节 放大倍数, 使得滤波器输出的模拟信号的幅度与A/D转换器的动态范围相匹配; 所述无线通信模块包括一个无线数据收发模块、 一个射频天线、 一个射频识别阅读器、 一个耦合线圈; 在每次测温前, 体温计中的射频识别阅读器通过非接触的方式读取被测者 电子标签中的电子识别码, 并将此识别码存入微控制器的Flash中。 2.根据权利。

5、要求1所述的医用电子体温计, 其特征是, 所述温度的修正量通过体温计按 键存入系统或进行改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用电子体温计, 其特征是, 所述温度的修正量通过有线或无 线数据通信的方式传入系统, 系统收到数据后, 由内部程序对温度修正量进行存储或改写。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用电子体温计, 其特征是, 所述无线数据收发模块由一个射 频收发芯片、 及外围元器件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用电子体温计, 其特征是, 所述射频识别阅读器由专用芯片 及外围元器件构成。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102342827 B 2 一种新型电子体温计 0001 技术领域 本。

6、发明涉及一种温度测量装置, 特别涉及一种具有脉搏测量、 温度修 正、 射频识别和无线数据通信功能的医用体温测量装置。 0002 背景技术 目前, 医院病房中的日常体温测量仍然采用传统的方式进行。 主要是 由医护人员将体温计逐一发给每个患者, 待患者完成体温测量后, 再逐一取回, 并分别记录 测量结果。 这种工作模式的主要缺点是工作量大, 且操作过程容易导致水银体温计破碎, 造 成汞污染。 0003 市场上所销售的电子体温计只有简单的体温测量功能, 仅适用于家庭使用。 由于 不具备温度修正、 无线通信、 数据存储及身份识别等功能, 因此还无法替代水银体温计在医 院广泛使用。 0004 尽管目前无。

7、线遥测技术在医疗监护领域得到长足的发展。 现有的技术已将无线收 发模块与电子测温模块相结合, 实现将所测得的温度数据通过无线传输的方式发送到带有 无线接收模块的接收器。 但由于各种技术上的缺陷, 此类产品至今为止还不适用于临床使 用。 0005 在申请号为00114319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中公开了名为 “一种用于生理病理信号 监测的多目标无线数据传输系统” 的技术方案, 该方案采用频分多址(FDMA)技术将280MHz 350MHz频段分为若干个信道, 每个信道对应一个发射机。 由于只有70MHz的带宽, 可同时 使用的发射机数量有限, 而且该方案也没有涉及体温测量。 0006 在申请号为CN。

8、200420119160.X(授权公告日为2006年3月1日)的中国发明专利中, 公开了名为 “病房无线体温数据采集装置” 的技术方案。 该方案采用红外线温度探测仪测量 人体的面部温度, 红外线温度探测仪固定设置在病房内病人躺卧位置的上方, 其内部设置 一个蓝牙发射模块, 该模块将温度数据发送到个人数字处理装置, 个人数字处理装置可以 进一步通过无线局域网将数据传给服务器。 该发明存在的不足之处是其采用红外线测温的 方法, 这种方法只能测量人体的体表温度, 而这一温度不代表人体的真实体温, 因此, 该方 案不能用于临床体温测量。 0007 在申请号为03126789.0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中公开。

9、了名为 “无线集中监测群体体 温的方法和系统” 的技术方案。 该方案采用无线分站的形式增加了系统中可同时工作的体 温检测终端的数量, 以微型计算机为数据处理工作站, 数据处理工作站通过通讯接口电路 连接1128个分站, 每个分站占用一个信道进行无线通信, 分站下可对应和11024个终端 进行通信。 该发明存在的不足是: (1)温度测量电路采用温度传感器、 A/D与微处理器结合的 方法实现。 这种实现方法带来的缺点是电路复杂, 且成本较高; (2)数据通信采用射频收发 芯片, 不便于与具有蓝牙通信功能的设备(如计算机、 PDA等)进行数据交换; 0008 此外, 以上发明存在的一个共同的不足是:。

10、 不具备脉搏测量、 温度修正、 电子标签 识别等功能, 因而在临床应用中受到一定的限制。 0009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提供了一种具有脉搏测量、 温度修正、 电 子标签识别和无线数据通信功能的医用电子体温测量装置。 该体温测量装置可自动读取被 测对象的电子条码, 并可以在测量体温的同时, 完成脉搏的测量。 在完成体温和脉搏的测量 说 明 书 1/4 页 3 CN 102342827 B 3 后, 该装置可将体温数据、 脉搏数据和电子条码以无线传输的方式发送至数据接收系统。 此 外, 该测量装置还具备温度修正功能, 当温度显示值与真实值不一致时, 可通过修正使显示 值与真实值达。

11、到一致。 0010 为解决上述问题, 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11 该体温测量装置由一个体温测量模块1、 一个液晶屏2、 一个微控制器3、 一个脉搏 测量模块4和一个无线通信模块5组成。 体温测量模块中的温度传感器直接或间接与人体接 触(如夹在腋下), 通过热交换, 温度传感器的温度将会逐渐接近人体的体温。 体温测量模块 1测得体温后, 通过数据接口电路将体温数据传送至微控制器3。 微控制器3收到体温数据 后, 将该数据与预存的温度值修正量相加后得到真实的体温数据, 并驱动液晶屏2显示体温 数据。 脉搏测量模块4在微控制器3的控制下, 完成人体的脉搏测量, 并将脉搏数据发送给微 控制器3。

12、。 无线通信模块5具有射频识别和无线数据收发功能, 在每次测量前, 无线通信模块 5可在微控制器3的控制下通过射频识别阅读器24读取患者的电子标识码。 在体温和脉搏测 量完成后, 微控制器3控制无线数据收发模块6与外部接收设备通信, 发送体温、 脉搏数据和 电子标识码。 0012 与目前已公开的专利技术相比, 本产品具有脉搏测量、 温度修正、 射频识别功能和 电子识别码存储功能, 适合在医院中推广使用。 例如, 在病房中为每个患者预先配发一个电 子标签, 标签上存有患者的电子识别码。 在使用本装置为患者测量体温时, 首先用本装置中 的射频识别阅读器读取患者的电子识别码, 并将该电子识别码存入装。

13、置内的Flash中。 该装 置在测量体温的同时可以完成脉搏的测量, 并可对体温数据进行修正, 是结果更加准确。 当 体温和脉搏的测量完成后, 无线通信模块将温度数据和电子识别码一同发送至外部接收装 置。 外部接收装置接收到数据后可将数据发送至医院信息系统(HIS), 由于数据中含有身份 识别码, 因此HIS系统可自动通过电子识别码将体温数据与患者的姓名一一对应起来, 存入 患者的电子病例。 此外, 还可以通过带有无线数据通信功能的网关直接发送到局域网中, 再 通过局域网传送至护士工作站。 这种新装置的采用, 可以减轻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 同时可 以替代目前在病房中大量使用的水银体温计, 以减轻。

14、环境污染。 附图说明 0013 图1是本发明系统总体构成框图; 0014 图2是图1中体温测量模块与微控制器及液晶屏连接的原理框图; 0015 图3是图2中温度传感器与体温计专用芯片的连接电路图; 0016 图4是图1中微控制器及周边元件电路图; 0017 图5是图1中脉搏测量模块与控制器连接原理框图(方案一); 0018 图6是图1中脉搏测量模块与控制器连接原理框图(方案二); 0019 图7是图1中无线通信模块与控制器连接原理框图; 0020 图8是图7中无线数据收发模块电路图; 0021 图9是图7中射频识别阅读器电路图; 002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

15、步的详细描述: 0023 附图1描述的电子体温计由一个体温测量模块1、 一个液晶屏2、 一个微控制器3、 一 个脉搏测量模块4和一个无线通信模块5组成。 体温测量模块中的温度传感器直接或间接与 说 明 书 2/4 页 4 CN 102342827 B 4 人体接触(如夹在腋下), 通过热交换, 温度传感器的温度将会逐渐接近人体的体温。 体温测 量模块1测得体温后, 通过数据接口电路将体温数据传送至微控制器3。 微控制器3收到体温 数据后, 将该数据与预存的温度值修正量相加后得到真实的体温数据, 并驱动液晶屏2显示 体温数据。 脉搏测量模块4在微控制器3的控制下, 完成人体的脉搏测量, 并将脉搏。

16、数据发送 给微控制器3。 无线通信模块5具有射频识别和无线数据收发功能, 在每次测量前, 无线通信 模块5可在微控制器3的控制下通过射频识别阅读器24读取患者的电子标识码。 在体温和脉 搏测量完成后, 微控制器3控制无线数据收发模块6与外部接收设备通信, 发送体温、 脉搏数 据和电子标识码。 0024 图2是图1中体温测量模块与微控制器及液晶屏连接的原理框图。 图中温度传感器 6采用热敏电阻, 它与体温计专用芯片7相连。 热敏电阻在不同的温度下呈现不同的阻值, 体 温计专用芯片7根据阻值的不同, 直接计算出该阻值所对应的温度。 该芯片具有数据通信功 能, 可将温度数据传给微控制器3。 由于体温。

17、测量模块可能存在系统误差, 因此必须对其结 果进行修正。 Flash存储器8用于存储体温数据的修正量表。 在修正量表中, 每一个温度数据 都对应一个修正量值, 微控制器3将体温体温计专用芯片输出的测量结果与相应的修正量 相加后驱动液晶屏2显示体温的真实值。 修正量表是通过校准实验得到的, 它可在微控制器 3的程序控制下, 通过体温计按键和液晶屏2上的人机交互界面, 由人工输入至微控制器3的 存储器中, 再由微控制器3将数据写入Flash存储器8中。 修正量表也可以通过无线传输的方 式, 由外部的发射装置发送, 再由内部的无线通信模块5接收, 微控制器3的控制程序可自动 将数据写入Flash存储。

18、器8。 Flash存储器8也可以由为控制器3内部的Flash存储器来代替。 0025 图3是图2中温度传感器6和体温计专用芯片7的连接电路图。 图中的热敏电阻 Sensor作为温度传感器。 热敏电阻的一端与体温计专用芯片U1的管脚22(RS)相连, 另一端 与U1的管脚20(SC)相连。 热敏电阻在不同的温度下呈现不同的阻值, 体温计专用芯片U1根 据阻值的不同, 直接计算出该阻值所对应的温度。 体温计专用芯片U1选用腾富(JAZTEK)公 司的JA31104芯片。 该体温计专用芯片7还具有数据通信功能, 其管脚33(OEB)和管脚34 (DATA)可用于数据通信, 这两个管脚可直接与微控制器。

19、相连, 将温度数据传给微控制器。 0026 图4是图1中微控制器及周边元件电路图。 图中U3是微控制器。 在本实施例中, 我们 选用德州仪器(TI)公司的MSP430F435作为微控制器, 该芯片共有80个管脚。 其中管脚58 (OEB)和管脚59(DATA)分别与体温测量模块中的体温计专用芯片7相连接, 用于接收体温数 据; 管脚12、 管脚13、 管脚14、 管脚15、 管脚16、 管脚17、 管脚18、 管脚19、 管脚20、 管脚21、 管脚 45、 管脚46、 管脚47与液晶屏2连接, 用于驱动液晶屏; 管脚75、 管脚76、 管脚77与放大器10 (或接收放大器19)中的数字电位器。

20、相连, 用于调节放大器的放大倍数; 管脚60、 管脚61、 管 脚62、 管脚63、 管脚64、 管脚65、 管脚66、 管脚67与A/D转换器12(或A/D转换器17)相连接用于 读入A/D转换器的输出数据; 管脚36、 管脚37、 管脚38、 管脚39和管脚40与脉搏测量模块4中 的D/A转换器16相连接, 用于控制D/A转换器16以及与D/A转换器16进行数据通信; 管脚54、 管脚55与无线数据收发模块相连接, 主要完成数据的传输功能; 管脚30和管脚31与射频识 别阅读器相连接, 完成与该模块的数据通信功能。 0027 图5是图1中脉搏测量模块与控制器连接的第一种实施例。 在该实施例。

21、中, 声音(或 压力)传感器9采集心脏跳动的声音信号(或压力信号), 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 经放大器10 放大和滤波器11滤波后, 通过A/D转换器12将模拟信号转变成数字量, 微控制器3对该数字 说 明 书 3/4 页 5 CN 102342827 B 5 量进行数字滤波处理后, 可得到脉搏值。 微控制器3还可以根据A/D转换器12的输出值的大 小, 通过控制放大器10中的数字电位器调节放大倍数, 以确保滤波器11输出的模拟信号的 幅度与A/D转换器12的动态范围相匹配。 0028 图6是图1中脉搏测量模块与控制器连接的第二种实施例。 在该实施例中, 微控制 器3通过D/A转换器16、 驱动。

22、电路15控制一个发光二极管14发出一个强度恒定的红(或红外) 光, 当光线照射人体组织时, 一部分光线会被反射回来。 因血液中的含氧血红蛋白对红(或 红外)光具有很强的吸收作用, 因此反射光的强度被脉搏信号所调制。 光电二极管20接收反 射光后, 经接收放大器19、 滤波器18和A/D转换器变换后, 将模拟信号变成数字量。 微控制器 3还可以根据A/D转换器17的输出值的大小, 通过控制接收放大器19中的数字电位器调节放 大倍数, 以确保滤波器18输出的模拟信号的幅度与A/D转换器17的动态范围相匹配。 微控制 器3对A/D转换器17输出的数字量进行数字滤波处理后, 得出脉搏值。 0029 图。

23、7是图1中无线通信模块与控制器连接的技术实现方案。 微控制器3控制无线通 信模块4工作。 无线通信模块4由一个无线数据收发模块22、 一个射频天线23、 一个射频识别 阅读器24和一个耦合线圈25构成。 在每次测温前, 体温计中的射频识别阅读器通过非接触 的方式读取被测者电子标签中的电子识别码, 并将此识别码存入微控制器3的Flash中; 体 温和脉搏的测量完成后, 微控制器3对体温数据进行修正, 得到真实的体温数据, 然后根据 外设的请求, 将该体温、 脉搏数据和电子识别码发送至无线数据收发模块22。 无线数据收发 模块22收到数据后, 立即通过天线23将该数据发送出去。 天线23与无线数据。

24、收发模块22相 连接, 用于提高本装置的数据传输距离。 0030 图8是图7中无线数据收发模块电路图。 在本实施例中, 我们采用蓝牙技术实现无 线数据通信功能。 图中U4为蓝牙模块。 我们选用台湾DELTA公司生产的DFBM-CS120模块作为 蓝牙模块来实现通信功能, 该模块以美国CSR公司的bleucore3.0作为内核, 并将此内核与 外围电路封装在一个芯片内。 该模块的管脚17(UART_RX)和管脚2(UART_TX)分别与微控制 器3的管脚54和管脚55相连接。 0031 图9是图7中射频识别阅读器电路图。 电路的核心元器件U5采用的是MF RC522。 MFRC522是应用于13。

25、.56MHz非接触式通信中高度集成度读写卡系列芯片中的一员。 MF RC522利用了先进的调制和解调概念, 完全集成了在13.56MHz下所有类型的被动非接触式 通信方式和协议。 它支持ISO14443A的多层应用。 其内部发送器部分可驱动读写器天线与 ISO14443A/MIFARE卡或应答机的通信, 无需其它的电路。 接收器部分提供一个坚固而有效 的解调和解码电路, 用于处理与ISO14443A兼容的应答器信号。 数字部分可处理ISO14443A 帧和错误检测(奇偶&CRC)。 MFRC522支持MIFARE更高速的非接触式通信, 双向数据传输速率 高达424kbit/s。 电路中, 元器。

26、件R12、 R13、 C35、 C36与芯片的管脚16、 管脚17组成接收电路。 元器件L11、 C25、 L12、 C26和芯片的管脚11、 管脚13连接组成发射电路。 元器件C23、 C24、 C27、 C28、 R14、 R15为天线L的匹配电路。 MF RC522芯片支持三种串行接口: SPI、 UART、 I2C, 本电路 中我们采用的是I2C串行接口, 该接口的外接引脚少。 U5的管脚1为I2C使能端, 置为高电平。 U5的管脚24和管脚31分别为数据线和时钟线与U3的管脚31和管脚30相连接。 说 明 书 4/4 页 6 CN 102342827 B 6 图1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 1/6 页 7 CN 102342827 B 7 图3 说 明 书 附 图 2/6 页 8 CN 102342827 B 8 图4 图5 说 明 书 附 图 3/6 页 9 CN 102342827 B 9 图6 图7 说 明 书 附 图 4/6 页 10 CN 102342827 B 10 图8 说 明 书 附 图 5/6 页 11 CN 102342827 B 11 图9 说 明 书 附 图 6/6 页 12 CN 102342827 B 12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