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药罐疗法的通络止痛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应用.pdf

上传人:sha****007 文档编号:8038234 上传时间:2019-12-17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405.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310197177.0

申请日:

20130524

公开号:

CN103301424B

公开日:

20150204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有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61K36/9068,A61P29/00,A61P19/02,A61P19/06,A61K31/045

主分类号:

A61K36/9068,A61P29/00,A61P19/02,A61P19/06,A61K31/045

申请人: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发明人:

李璟,侯文光,吴璐一,黄蛟,秦亮甫,肖民强,曹淑菲

地址:

200437 上海市虹口区甘河路110号

优先权:

CN201310197177A

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卓阳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代理人:

金重庆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药罐疗法的通络止痛的中药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制甘遂45-55份、制附子45-55份、干姜90-110份、细辛45-55份、肉桂45-55份、独活45-55份、红花45-55份、元胡索45-55份、白芷45-55份、透骨草25-35份、接骨木45-55份、制川草乌各25-35份、冰片7-13份。本发明还提供这种中药组合物的应用。本发明优点在于:在临床实践中改良药罐中的中药,总结药物配伍与改进制剂,首创“药喷罐”之说,显著提高了罐法的临床疗效,全方配伍符合中药“君臣佐使”原则,具有显著的祛风通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功效。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用于药罐疗法的通络止痛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制甘遂45-55份、制附子45-55份、干姜90-110份、细辛45-55份、肉桂45-55份、独活45-55份、红花45-55份、元胡索45-55份、白芷45-55份、透骨草25-35份、接骨木45-55份、制川草乌各25-35份、冰片7-13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制甘遂47-53份、制附子47-53份、干姜95-105份、细辛47-53份、肉桂47-53份、独活47-53份、红花47-53份、元胡索47-53份、白芷47-53份、透骨草27-33份、接骨木47-53份、制川草乌各27-33份、冰片9-11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制甘遂50份、制附子 50份、干姜100份、细辛50份、肉桂50份、独活50份、红花50份、元胡索50份、白芷50份、透骨草30份、接骨木50份、制川草乌各30份、冰片10份。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中药组合物在制备用于药罐疗法的祛风通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药物中的应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药物用于治疗痹症。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药物用于治疗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或痛风,及慢性劳损引起的骨、关节、软组织疾病。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药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用于药罐疗法的通络止痛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药罐是在单纯拔罐的基础上,对罐法进行创新改进而形成的疗法。临床施罐多利用燃烧、抽吸、挤压等方法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罐吸附于体表特定部位患处、穴位,产生广泛刺激,形成局部充血或淤血现象,而达到防病治病,强壮身体为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药罐疗法有很多种类,比如将罐放入中药汤中煮或者在中药汤上蒸,从而让中药进入到罐中;或者是将中药方剂或者单味中药制成液体,涂抹、喷洒在患者某些部位,然后将罐拔在有中药涂抹的部位;又或者将中药水放入罐中,然后一同拔在患者身体上等等。是拔罐与中药外用相结合的疗法。药罐疗法既保持了传统罐法的特点,又对传统罐法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药罐疗法增强了火罐的治疗效果,发挥药罐结合(药物与拔罐)的协同作用,将单纯的火罐的概念发展为具有针对性治疗的概念,对拔罐局部和整体均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药罐疗法的通络止痛的中药组合物。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药罐疗法的通络止痛的中药组合物的应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药罐疗法的通络止痛的中药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制甘遂45-55份、制附子45-55份、干姜90-110份、细辛45-55份、肉桂45-55份、独活45-55份、红花45-55份、元胡索45-55份、白芷45-55份、透骨草25-35份、接骨木45-55份、制川草乌各25-35份、冰片7-13份。

优选的,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制甘遂47-53份、制附子47-53份、干姜95-105份、细辛47-53份、肉桂47-53份、独活47-53份、红花47-53份、元胡索47-53份、白芷47-53份、透骨草27-33份、接骨木47-53份、制川草乌各27-33份、冰片9-11份。

优选的,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制甘遂50份、制附子 50份、干姜100份、细辛50份、肉桂50份、独活50份、红花50份、元胡索50份、白芷50份、透骨草30份、接骨木50份、制川草乌各30份、冰片10份。

为实现上述第二个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中药组合物在制备用于药喷罐疗法的祛风通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药物中的应用。

所述的药物用于治疗痹症、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或痛风。

本发明优点在于:

本发明在临床实践中改良药罐中的中药,总结药物配伍与改进制剂,首创 “药喷罐”之说,显著提高了罐法的临床疗效,全方配伍符合中药“君臣佐使”原则,具有显著的祛风通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功效,可改善症状,减轻患者痛苦。用药方便,值得推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药罐疗法的通络止痛的中药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制甘遂45-55份、制附子45-55份、干姜90-110份、细辛45-55份、肉桂45-55份、独活45-55份、红花45-55份、元胡索45-55份、白芷45-55份、透骨草25-35份、接骨木45-55份、制川草乌各25-35份、冰片7-13份。

实施例1 

制甘遂45份、制附子45份、干姜110份、细辛45份、肉桂45份、独活45份、红花45份、元胡索45份、白芷45份、透骨草25份、接骨木45份、制川草乌各35份、冰片7份。

实施例2 

制甘遂46份、制附子46份、干姜108份、细辛46份、肉桂46份、独活46份、红花46份、元胡索46份、白芷46份、透骨草26份、接骨木46份、制川草乌各34份、冰片8份。

实施例3 

制甘遂47份、制附子47份、干姜106份、细辛47份、肉桂47份、独活47份、红花47份、元胡索47份、白芷47份、透骨草27份、接骨木47份、制川草乌各33份、冰片9份。

实施例4 

制甘遂48份、制附子48份、干姜104份、细辛48份、肉桂48份、独活48份、红花48份、元胡索48份、白芷48份、透骨草28份、接骨木48份、制川草乌各32份、冰片10份。

实施例5 

制甘遂49份、制附子49份、干姜102份、细辛49份、肉桂49份、独活49份、红花49份、元胡索49份、白芷49份、透骨草29份、接骨木49份、制川草乌各31份、冰片11份。

实施例6 

制甘遂50份、制附子 50份、干姜100份、细辛50份、肉桂50份、独活50份、红花50份、元胡索50份、白芷50份、透骨草30份、接骨木50份、制川草乌各30份、冰片10份。

实施例7 

制甘遂51份、制附子51份、干姜98份、细辛51份、肉桂51份、独活51份、红花51份、元胡索51份、白芷51份、透骨草31份、接骨木51份、制川草乌各29份、冰片12份。

实施例8 

制甘遂52份、制附子52份、干姜96份、细辛52份、肉桂52份、独活52份、红花52份、元胡索52份、白芷52份、透骨草32份、接骨木52份、制川草乌各28份、冰片13份。

实施例9 

制甘遂53份、制附子53份、干姜94份、细辛53份、肉桂53份、独活53份、红花53份、元胡索53份、白芷53份、透骨草33份、接骨木53份、制川草乌各27份、冰片10份。

实施例10 

制甘遂54份、制附子54份、干姜92份、细辛54份、肉桂54份、独活54份、红花54份、元胡索54份、白芷54份、透骨草34份、接骨木54份、制川草乌各26份、冰片10份。

实施例11 

制甘遂55份、制附子55份、干姜90份、细辛55份、肉桂55份、独活55份、红花55份、元胡索55份、白芷55份、透骨草35份、接骨木55份、制川草乌各25份、冰片10份。

实施例12用法

取实施例1-11任一所述的中药组合物,上药共水煎煮,浓缩药液装瓶密封备用。

施罐部位可根据病变部位加背脊与背俞穴区及上肢与下肢穴区配合应用。每日1次。

实施例13药喷罐疗法操作方法

1施术前准备

1.1药罐器材材选择

应选择合适的罐,检查罐边缘是否平滑,罐的密闭性是否存在。

应选用新鲜、道地的药材。

应准备好火柴或打火机、纸捻等点火工具,以及治疗盘、弯盘、镊子等辅助用具。

1.2药罐区选择

应根据不同疾病选用不同药罐穴区治疗。因为拔罐部位的面积大,为了罐能牢实的吸附在身体上,故应尽量选取自然体位,充分暴露部位,使罐能放置平稳以完成拔罐。

1.3体位选择

应选择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为宜。

1.4药罐疗法中药处方选择

应根据辨证和病情选择临床有效的中药处方为药罐的药方,制成液体备用。在具体应用时还要根据辨证加减,使病证相符,以提高疗效。

1.5 环境要求

应注意环境清洁卫生,避免污染。

1.6消毒

1.6.1药罐部位消毒

首先应清洁治疗部位的皮肤,如有汗液、污秽应除去,有毛发处应涂以凡士林,毛发较多部位应剃去。然后应选用1%碘伏的棉球或消毒纱布在施术部位由中心向外环行擦拭。

1.6.2术者消毒

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

2施术方法

2.1药罐施术顺序

药罐时一般以采用单穴区拔罐为宜,若需多穴区拔罐者不宜同时拔罐,应采用先外侧,后内侧;先左边,后右边;先上部,后下部;先背部,后腹部的顺序。如肩周炎选取肩胛后穴区、肩臂穴区、肩前穴区、肩后穴区,拔罐时先拔肩胛后穴区、肩臂穴区,再罐肩后穴区,肩前穴区。

2.2药罐操作步骤

2.2.1 药罐制作

应根据拔罐的需要,选择不同的药罐材料,将其加工放入水中煎煮形成液体(备用),根据拔罐部位,制成大小不同的药罐以能有效的吸附在需拔罐的部位。

2.2.2 喷撒中药水剂

令受术者适当充分暴露施术部位,施术者将含有中药水并带有喷口的容器(应根据需要选择不同药水)均匀喷洒在拔罐穴区,根据面积来决定喷洒的多少。

2.2.3 药罐治疗

先在需要拔罐的部位喷上中药药水,然后准备点火,点火时一般用一只手持罐,另一只手拿已点着火的探子,操作要迅速,将着火的探子在罐中晃上几晃后撤出,将罐迅速放在要治疗的部位;火还在燃烧时就要将罐口捂紧在患处,不能等火熄,否则太松,不利于吸出湿气,要有罐口紧紧吸在身上的感觉才好。注意不要把罐口边缘烧热以防烫伤。隔日1次,一般5次为一个疗程。

2.3 留罐

如需要留罐者,留罐时间约5-10分钟。

2.4取罐

向下取罐子时,为避免疼痛宜用一只手使罐子倾斜,用另一只手压迫罐子对侧之皮肤,使之形成一个空隙,空气由此得以入于罐中,此时罐子之吸引力立即消失而坠落,如今患者自行皮肤收缩亦很易使罐子坠落,若于同一部位重复拔火罐时,必须选择未拔过的空隙地方施行。治疗结束后,擦除汗液,整理好衣服,休息1min左右患者自觉无特殊不适方可离开治疗室。

实施例14 临床试验

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就诊的各型痹症,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等患者共100例纳入试验病例,症见关节、筋骨、肌肉疼痛,或见麻木,重着,屈伸不利,关节肿大变形等。排除标准:(1)心、肾功能衰竭、体质虚弱、化脓性、厌氧菌感染的炎症;(2)结核病、脑动脉硬化、甲状腺功能亢进、阿狄森氏病;(3)局部渗出未停止者、面部油性皮肤、暗疮皮肤及微血管扩张者;(4)周围循环障碍、严重水肿部位,经深部放射性治疗的患者;(5)孕妇。

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对照组50例。两组病例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实施例6所述的中药组合物组方,结合实施例12和实施例13所述的药喷罐疗法,进行治疗,每日1次。治疗6周。

对照组:采用常规火罐疗法治疗。每日1次。治疗6周。

3.观察指标

临床症状积分评价:治疗前后进行临床症状积分评价。

4.结果

疗效评价:治疗一组、治疗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经统计学分析,两组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表1)。两组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表1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治疗一组 50 40(80%) 10(20%) 0(0) 100 对照组 50 20(40%) 25(50%) 5(10%) 79.4

5.讨论

痹症者,风、寒、湿杂合而致。方中甘遂化湿利水消肿;附子、干姜、川乌、草乌温经散寒为主,外用之又有麻醉止痛之功,可有效祛除寒邪疼痛;细辛、透骨草、接骨草舒筋通脉,可祛除在经之风寒湿邪,发挥通络止痛之效;红花、延胡索活血通络;独活、白芷散风、祛湿、通痹治痛日久入骨;冰片清香通窍。诸药合用,药力强大,共奏祛风寒湿,通络止痛之功。全方配伍符合中药“君臣佐使”原则,具有显著的祛风通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功效,可改善症状,减轻患者痛苦。用药方便,值得推广。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方法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补充,这些改进和补充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一种用于药罐疗法的通络止痛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应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一种用于药罐疗法的通络止痛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应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一种用于药罐疗法的通络止痛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应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用于药罐疗法的通络止痛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应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用于药罐疗法的通络止痛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应用.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103301424 B (45)授权公告日 2015.02.04 CN 103301424 B (21)申请号 201310197177.0 (22)申请日 2013.05.24 A61K 36/9068(2006.01) A61P 29/00(2006.01) A61P 19/02(2006.01) A61P 19/06(2006.01) A61K 31/045(2006.01) (73)专利权人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 结合医院 地址 200437 上海市虹口区甘河路 110 号 (72)发明人 李璟 侯文光 吴璐一 黄蛟 秦亮甫 肖民强 曹淑菲 (74)专。

2、利代理机构 上海卓阳知识产权代理事务 所 ( 普通合伙 ) 31262 代理人 金重庆 (54) 发明名称 一种用于药罐疗法的通络止痛的中药组合物 及其应用 (57)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药罐疗法的通络止痛的 中药组合物, 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 : 制甘 遂 45-55 份、 制附子 45-55 份、 干姜 90-110 份、 细 辛 45-55 份、 肉桂 45-55 份、 独活 45-55 份、 红花 45-55 份、 元胡索 45-55 份、 白芷 45-55 份、 透骨草 25-35 份、 接骨木 45-55 份、 制川草乌各 25-35 份、 冰片7-13份。 本发明还提供这。

3、种中药组合物的应 用。本发明优点在于 : 在临床实践中改良药罐中 的中药, 总结药物配伍与改进制剂, 首创 “药喷罐” 之说, 显著提高了罐法的临床疗效, 全方配伍符合 中药 “君臣佐使” 原则, 具有显著的祛风通脉、 活血 化瘀、 舒筋活络的功效。 (51)Int.Cl. 审查员 段洁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5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5页 (10)授权公告号 CN 103301424 B CN 103301424 B 1/1 页 2 1. 一种用于药罐疗法的通络止痛的中药组合物, 其特征在于, 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 制成 : 。

4、制甘遂 45-55 份、 制附子 45-55 份、 干姜 90-110 份、 细辛 45-55 份、 肉桂 45-55 份、 独 活 45-55 份、 红花 45-55 份、 元胡索 45-55 份、 白芷 45-55 份、 透骨草 25-35 份、 接骨木 45-55 份、 制川草乌各 25-35 份、 冰片 7-13 份。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中药组合物, 其特征在于, 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 : 制甘 遂47-53份、 制附子47-53份、 干姜95-105份、 细辛47-53份、 肉桂47-53份、 独活47-53份、 红花 47-53 份、 元胡索 47-53 份、 白芷。

5、 47-53 份、 透骨草 27-33 份、 接骨木 47-53 份、 制川草 乌各 27-33 份、 冰片 9-11 份。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中药组合物, 其特征在于, 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 : 制甘 遂 50 份、 制附子 50 份、 干姜 100 份、 细辛 50 份、 肉桂 50 份、 独活 50 份、 红花 50 份、 元胡索 50 份、 白芷 50 份、 透骨草 30 份、 接骨木 50 份、 制川草乌各 30 份、 冰片 10 份。 4. 根据权利要求 1-3 任一所述的中药组合物在制备用于药罐疗法的祛风通脉、 活血化 瘀、 舒筋活络的药物中的应用。 5. 根据权。

6、利要求 4 所述的应用,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药物用于治疗痹症。 6. 根据权利要求 4 所述的应用,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药物用于治疗风湿、 类风湿性关节 炎或痛风, 及慢性劳损引起的骨、 关节、 软组织疾病。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301424 B 2 1/5 页 3 一种用于药罐疗法的通络止痛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中药技术领域, 具体地说, 是一种用于药罐疗法的通络止痛的中药组 合物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0002 药罐是在单纯拔罐的基础上, 对罐法进行创新改进而形成的疗法。临床施罐多利 用燃烧、 抽吸、 挤压等方法排除罐内空气, 造成负压, 使罐吸。

7、附于体表特定部位患处、 穴位, 产生广泛刺激, 形成局部充血或淤血现象, 而达到防病治病, 强壮身体为目的的一种治疗方 法。 0003 药罐疗法有很多种类, 比如将罐放入中药汤中煮或者在中药汤上蒸, 从而让中药 进入到罐中 ; 或者是将中药方剂或者单味中药制成液体, 涂抹、 喷洒在患者某些部位, 然后 将罐拔在有中药涂抹的部位 ; 又或者将中药水放入罐中, 然后一同拔在患者身体上等等。 是 拔罐与中药外用相结合的疗法。药罐疗法既保持了传统罐法的特点, 又对传统罐法进行了 创新和发展。 0004 药罐疗法增强了火罐的治疗效果, 发挥药罐结合 (药物与拔罐) 的协同作用, 将单 纯的火罐的概念发展。

8、为具有针对性治疗的概念, 对拔罐局部和整体均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 提供一种用于药罐疗法的通络止痛的中 药组合物。 0006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是, 提供一种用于药罐疗法的通络止痛的中药组合物的应 用。 0007 为实现上述目的, 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 一种用于药罐疗法的通络止痛的中 药组合物, 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 : 制甘遂45-55份、 制附子45-55份、 干姜90-110份、 细辛 45-55 份、 肉桂 45-55 份、 独活 45-55 份、 红花 45-55 份、 元胡索 45-55 份、 白芷 45-55 份、 。

9、透骨草 25-35 份、 接骨木 45-55 份、 制川草乌各 25-35 份、 冰片 7-13 份。 0008 优选的, 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 : 制甘遂 47-53 份、 制附子 47-53 份、 干姜 95-105 份、 细辛 47-53 份、 肉桂 47-53 份、 独活 47-53 份、 红花 47-53 份、 元胡索 47-53 份、 白 芷 47-53 份、 透骨草 27-33 份、 接骨木 47-53 份、 制川草乌各 27-33 份、 冰片 9-11 份。 0009 优选的, 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 : 制甘遂 50 份、 制附子 50 份、 干姜 100 份、 细 辛。

10、 50 份、 肉桂 50 份、 独活 50 份、 红花 50 份、 元胡索 50 份、 白芷 50 份、 透骨草 30 份、 接骨木 50 份、 制川草乌各 30 份、 冰片 10 份。 0010 为实现上述第二个目的, 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 所述的中药组合物在制备用 于药喷罐疗法的祛风通脉、 活血化瘀、 舒筋活络的药物中的应用。 0011 所述的药物用于治疗痹症、 风湿、 类风湿性关节炎或痛风。 0012 本发明优点在于 : 说 明 书 CN 103301424 B 3 2/5 页 4 0013 本发明在临床实践中改良药罐中的中药, 总结药物配伍与改进制剂, 首创 “药喷 罐” 之说,。

11、 显著提高了罐法的临床疗效, 全方配伍符合中药 “君臣佐使” 原则, 具有显著的祛 风通脉、 活血化瘀、 舒筋活络的功效, 可改善症状, 减轻患者痛苦。用药方便, 值得推广。 具体实施方式 0014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 0015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药罐疗法的通络止痛的中药组合物, 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 制成 : 制甘遂 45-55 份、 制附子 45-55 份、 干姜 90-110 份、 细辛 45-55 份、 肉桂 45-55 份、 独 活 45-55 份、 红花 45-55 份、 元胡索 45-55 份、 白芷 45-55 份、 透骨草 25-35 份、 。

12、接骨木 45-55 份、 制川草乌各 25-35 份、 冰片 7-13 份。 0016 实施例 1 0017 制甘遂 45 份、 制附子 45 份、 干姜 110 份、 细辛 45 份、 肉桂 45 份、 独活 45 份、 红花 45 份、 元胡索 45 份、 白芷 45 份、 透骨草 25 份、 接骨木 45 份、 制川草乌各 35 份、 冰片 7 份。 0018 实施例 2 0019 制甘遂 46 份、 制附子 46 份、 干姜 108 份、 细辛 46 份、 肉桂 46 份、 独活 46 份、 红花 46 份、 元胡索 46 份、 白芷 46 份、 透骨草 26 份、 接骨木 46 份、。

13、 制川草乌各 34 份、 冰片 8 份。 0020 实施例 3 0021 制甘遂 47 份、 制附子 47 份、 干姜 106 份、 细辛 47 份、 肉桂 47 份、 独活 47 份、 红花 47 份、 元胡索 47 份、 白芷 47 份、 透骨草 27 份、 接骨木 47 份、 制川草乌各 33 份、 冰片 9 份。 0022 实施例 4 0023 制甘遂 48 份、 制附子 48 份、 干姜 104 份、 细辛 48 份、 肉桂 48 份、 独活 48 份、 红花 48 份、 元胡索 48 份、 白芷 48 份、 透骨草 28 份、 接骨木 48 份、 制川草乌各 32 份、 冰片 10。

14、 份。 0024 实施例 5 0025 制甘遂 49 份、 制附子 49 份、 干姜 102 份、 细辛 49 份、 肉桂 49 份、 独活 49 份、 红花 49 份、 元胡索 49 份、 白芷 49 份、 透骨草 29 份、 接骨木 49 份、 制川草乌各 31 份、 冰片 11 份。 0026 实施例 6 0027 制甘遂 50 份、 制附子 50 份、 干姜 100 份、 细辛 50 份、 肉桂 50 份、 独活 50 份、 红花 50 份、 元胡索 50 份、 白芷 50 份、 透骨草 30 份、 接骨木 50 份、 制川草乌各 30 份、 冰片 10 份。 0028 实施例 7 0。

15、029 制甘遂 51 份、 制附子 51 份、 干姜 98 份、 细辛 51 份、 肉桂 51 份、 独活 51 份、 红花 51 份、 元胡索 51 份、 白芷 51 份、 透骨草 31 份、 接骨木 51 份、 制川草乌各 29 份、 冰片 12 份。 0030 实施例 8 0031 制甘遂 52 份、 制附子 52 份、 干姜 96 份、 细辛 52 份、 肉桂 52 份、 独活 52 份、 红花 52 份、 元胡索 52 份、 白芷 52 份、 透骨草 32 份、 接骨木 52 份、 制川草乌各 28 份、 冰片 13 份。 0032 实施例 9 0033 制甘遂 53 份、 制附子 。

16、53 份、 干姜 94 份、 细辛 53 份、 肉桂 53 份、 独活 53 份、 红花 53 份、 元胡索 53 份、 白芷 53 份、 透骨草 33 份、 接骨木 53 份、 制川草乌各 27 份、 冰片 10 份。 0034 实施例 10 0035 制甘遂 54 份、 制附子 54 份、 干姜 92 份、 细辛 54 份、 肉桂 54 份、 独活 54 份、 红花 54 说 明 书 CN 103301424 B 4 3/5 页 5 份、 元胡索 54 份、 白芷 54 份、 透骨草 34 份、 接骨木 54 份、 制川草乌各 26 份、 冰片 10 份。 0036 实施例 11 0037。

17、 制甘遂 55 份、 制附子 55 份、 干姜 90 份、 细辛 55 份、 肉桂 55 份、 独活 55 份、 红花 55 份、 元胡索 55 份、 白芷 55 份、 透骨草 35 份、 接骨木 55 份、 制川草乌各 25 份、 冰片 10 份。 0038 实施例 12 用法 0039 取实施例 1-11 任一所述的中药组合物, 上药共水煎煮, 浓缩药液装瓶密封备用。 0040 施罐部位可根据病变部位加背脊与背俞穴区及上肢与下肢穴区配合应用。每日 1 次。 0041 实施例 13 药喷罐疗法操作方法 0042 1 施术前准备 0043 1.1 药罐器材材选择 0044 应选择合适的罐, 检。

18、查罐边缘是否平滑, 罐的密闭性是否存在。 0045 应选用新鲜、 道地的药材。 0046 应准备好火柴或打火机、 纸捻等点火工具, 以及治疗盘、 弯盘、 镊子等辅助用具。 0047 1.2 药罐区选择 0048 应根据不同疾病选用不同药罐穴区治疗。因为拔罐部位的面积大, 为了罐能牢实 的吸附在身体上, 故应尽量选取自然体位, 充分暴露部位, 使罐能放置平稳以完成拔罐。 0049 1.3 体位选择 0050 应选择患者舒适、 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为宜。 0051 1.4 药罐疗法中药处方选择 0052 应根据辨证和病情选择临床有效的中药处方为药罐的药方, 制成液体备用。在具 体应用时还要根据辨。

19、证加减, 使病证相符, 以提高疗效。 0053 1.5 环境要求 0054 应注意环境清洁卫生, 避免污染。 0055 1.6 消毒 0056 1.6.1 药罐部位消毒 0057 首先应清洁治疗部位的皮肤, 如有汗液、 污秽应除去, 有毛发处应涂以凡士林, 毛 发较多部位应剃去。然后应选用 1% 碘伏的棉球或消毒纱布在施术部位由中心向外环行擦 拭。 0058 1.6.2 术者消毒 0059 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 0060 2 施术方法 0061 2.1 药罐施术顺序 0062 药罐时一般以采用单穴区拔罐为宜, 若需多穴区拔罐者不宜同时拔罐, 应采用先 外侧, 后内侧 ; 先左边, 后右。

20、边 ; 先上部, 后下部 ; 先背部, 后腹部的顺序。如肩周炎选取肩胛 后穴区、 肩臂穴区、 肩前穴区、 肩后穴区, 拔罐时先拔肩胛后穴区、 肩臂穴区, 再罐肩后穴区, 肩前穴区。 0063 2.2 药罐操作步骤 0064 2.2.1 药罐制作 说 明 书 CN 103301424 B 5 4/5 页 6 0065 应根据拔罐的需要, 选择不同的药罐材料, 将其加工放入水中煎煮形成液体 (备 用) , 根据拔罐部位, 制成大小不同的药罐以能有效的吸附在需拔罐的部位。 0066 2.2.2 喷撒中药水剂 0067 令受术者适当充分暴露施术部位, 施术者将含有中药水并带有喷口的容器 (应根 据需要。

21、选择不同药水) 均匀喷洒在拔罐穴区, 根据面积来决定喷洒的多少。 0068 2.2.3 药罐治疗 0069 先在需要拔罐的部位喷上中药药水, 然后准备点火, 点火时一般用一只手持罐, 另 一只手拿已点着火的探子, 操作要迅速, 将着火的探子在罐中晃上几晃后撤出, 将罐迅速放 在要治疗的部位 ; 火还在燃烧时就要将罐口捂紧在患处, 不能等火熄, 否则太松, 不利于吸 出湿气, 要有罐口紧紧吸在身上的感觉才好。注意不要把罐口边缘烧热以防烫伤。隔日 1 次, 一般 5 次为一个疗程。 0070 2.3 留罐 0071 如需要留罐者, 留罐时间约 5-10 分钟。 0072 2.4 取罐 0073 向。

22、下取罐子时, 为避免疼痛宜用一只手使罐子倾斜, 用另一只手压迫罐子对侧之 皮肤, 使之形成一个空隙, 空气由此得以入于罐中, 此时罐子之吸引力立即消失而坠落, 如 今患者自行皮肤收缩亦很易使罐子坠落, 若于同一部位重复拔火罐时, 必须选择未拔过的 空隙地方施行。治疗结束后, 擦除汗液, 整理好衣服, 休息 1min 左右患者自觉无特殊不适方 可离开治疗室。 0074 实施例 14 临床试验 0075 1. 一般资料 0076 选择本院就诊的各型痹症, 风湿, 类风湿性关节炎, 痛风等患者共 100 例纳入试验 病例, 症见关节、 筋骨、 肌肉疼痛, 或见麻木, 重着, 屈伸不利, 关节肿大变形。

23、等。排除标准 : (1) 心、 肾功能衰竭、 体质虚弱、 化脓性、 厌氧菌感染的炎症 ;(2) 结核病、 脑动脉硬化、 甲状 腺功能亢进、 阿狄森氏病 ;(3) 局部渗出未停止者、 面部油性皮肤、 暗疮皮肤及微血管扩张 者 ;(4) 周围循环障碍、 严重水肿部位, 经深部放射性治疗的患者 ;(5) 孕妇。 0077 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 50 例, 对照组 50 例。两组病例一般资料 (性别、 年龄、 病程)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0078 2. 治疗方法 0079 治疗组 : 采用实施例6所述的中药组合物组方, 结合实施例12和实施例13所述的 药喷罐疗法, 进行治疗, 每日 1 次。治。

24、疗 6 周。 0080 对照组 : 采用常规火罐疗法治疗。每日 1 次。治疗 6 周。 0081 3. 观察指标 0082 临床症状积分评价 : 治疗前后进行临床症状积分评价。 0083 4. 结果 0084 疗效评价 : 治疗一组、 治疗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经统计学分析, 两组的 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表 1) 。两组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不 良反应。 0085 表 1 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 说 明 书 CN 103301424 B 6 5/5 页 7 0086 组别例数 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 治疗一组5040(80%)10(20%)0(0)。

25、100 对照组5020(40%)25(50%)5(10%)79.4 0087 5. 讨论 0088 痹症者, 风、 寒、 湿杂合而致。方中甘遂化湿利水消肿 ; 附子、 干姜、 川乌、 草乌温经 散寒为主, 外用之又有麻醉止痛之功, 可有效祛除寒邪疼痛 ; 细辛、 透骨草、 接骨草舒筋通 脉, 可祛除在经之风寒湿邪, 发挥通络止痛之效 ; 红花、 延胡索活血通络 ; 独活、 白芷散风、 祛湿、 通痹治痛日久入骨 ; 冰片清香通窍。诸药合用, 药力强大, 共奏祛风寒湿, 通络止痛之 功。 全方配伍符合中药 “君臣佐使” 原则, 具有显著的祛风通脉、 活血化瘀、 舒筋活络的功效, 可改善症状, 减轻患者痛苦。用药方便, 值得推广。 0089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 应当指出, 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 员, 在不脱离本发明方法的前提下, 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补充, 这些改进和补充也应视为 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说 明 书 CN 103301424 B 7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