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易脱模抗撕裂氟胶混炼胶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橡胶及其制备方法,尤其是涉及一种易脱模抗撕裂氟胶混炼胶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氟胶混炼胶在硫化时普遍存在易粘模,撕裂性差等缺点,即使模具镀铬后,硫化后产生的胶料飞边也会粘在模具上,清理特别困难,严重时会影响到产品外观。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地第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易脱模抗撕裂氟胶混炼胶,以克服氟胶易粘模、撕裂性差等缺点。
本发明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易脱模抗撕裂氟胶混炼胶的制备方法。
为解决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本发明一种易脱模抗撕裂氟胶混炼胶,包括下述重量份数的原料:
氟橡胶生胶100份;高活性氧化镁4~6份;氢氧化钙2~4份;
铁红1.5~6份;橡胶助剂WS280 0.4~1.0份;
橡胶助剂莱茵-54 0~1.0份 巴西棕榈蜡0~1.0份;
双酚AF 1.2~2.4份;苄基三苯基氯化磷0.4~1.0份;
硅酸钙或硫酸钡含量根据硬度要求适当添加。
上述组份中,“橡胶助剂莱茵-54”是指德国莱茵化学有限公司生产的橡胶助剂,商品名为“莱茵-54”。
以上所述的氟橡胶生胶为26型,可以是单一粘度的氟橡胶生胶,也可以是不同粘度氟橡胶生胶的组合物。
为解决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本发明一种易脱模抗撕裂氟胶混炼胶,包括下述重量份数的原料:
氟橡胶生胶100份;低活性氧化镁12~15份;氢氧化钙2~4份;
铁红1.5~6份;橡胶助剂WS280 0.4~1.0份;
橡胶助剂莱茵-54 0~1.0份; 巴西棕榈蜡0~1.0份;
双酚AF 1.2~2.4份; 苄基三苯基氯化磷0.4~1.0份;
硅酸钙或者硫酸钡含量根据硬度要求适当添加。
上述原料通过常规的密炼工艺,可以制得产品;但是,为了得到到更好的产品,应当采用下述方法。
为解决上述第二个技术问题,本发明一种易脱模抗撕裂氟胶混炼胶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氟橡胶生胶的一半加入到捏炼机中进行塑炼;
2)待捏炼机温度达到58~62℃时,将低活性氧化镁12~15份或高活性氧化镁4~6份、氢氧化钙2~4份、适量硅酸钙或者硫酸钡、铁红1.5~6份、橡胶助剂WS280 0.4~1.0份、橡胶助剂莱茵-54 0~1.0份和巴西棕榈蜡0~1.0份加入到捏炼机中混炼;
3)待捏炼机温度达到68~72℃时,再将剩下的一半氟橡胶生胶加入到捏炼机中;
4)待捏炼机温度达到78~82℃时,加入双酚AF 1.2~2.4份和苄基三苯基氯化磷0.4~1.0份;
5)待捏炼机温度达到98~102℃时将混炼胶倒出,将混炼胶倒出,在开炼机上薄通4~6遍,下片,将混炼胶冷却至室温,制得产品。
为解决上述第二个技术问题,本发明一种易脱模抗撕裂氟胶混炼胶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氟橡胶生胶加入到捏炼机中进行塑炼;
2)待捏炼机温度达到58~62℃,将低活性氧化镁12~15份或高活性氧化镁4~6份、氢氧化钙2~4份、适量硅酸钙或者硫酸钡、铁红1.5~6份、橡胶助剂WS280 0.4~1.0份、橡胶助剂莱茵-54 0~1.0份和巴西棕榈蜡0~1.0份加入到捏炼机中混炼;
3)待捏炼机温度达到78~82℃,加入双酚AF 1.2~2.4份、苄基三苯基氯化磷0.4~1.0份;
4)待捏炼机温度达到98~102℃将混炼胶倒出,并迅速在开炼机上薄通4~6遍,下片,并用风扇将混炼胶吹至室温,制得产品。
本发明的产品脱模性能好,硫化后产生的胶边可以随产品一起取下,减少操作工清理时间,避免模具温度降低而造成废品。通过氟胶混炼胶的密炼方法的改进,可以提高氟胶混炼胶的分散性能,从而在硫化时提高其脱模性,减少产品的撕裂,使某一规格的产品因撕裂引起的废品率由原来的0.36%降至0.15%,降低了近60%。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易脱模抗撕裂氟胶混炼胶,包括下述重量份数的原料:
氟橡胶生胶100份;高活性氧化镁4份;氢氧化钙2份;
铁红1.5份;橡胶助剂WS280 0.4份;
双酚AF 1.2份;苄基三苯基氯化磷0.4份;
硅酸钙25份。
上述组份中,“莱茵-54”是指德国莱茵化学有限公司生产的橡胶助剂,商品名为“莱茵-54”。
上述一种易脱模抗撕裂氟胶混炼胶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50份氟橡胶生胶加入到捏炼机中进行塑炼;
2)待捏炼机温度达到58℃时,将4份高活性氧化镁、2份氢氧化钙、25份硅酸钙、1.5份铁红、0.4份橡胶助剂WS280加入到捏炼机中混炼;
3)待捏炼机温度达到68℃时,再将剩下的50份氟橡胶生胶加入到捏炼机中;
4)待捏炼机温度达到78℃时,加入双酚AF1.2份和苄基三苯基氯化磷0.4份;
5)待捏炼机温度达到98℃时将混炼胶倒出,在开炼机上薄通4遍,下片,将混炼胶冷却至室温,制得产品。
实施例2
一种易脱模抗撕裂氟胶混炼胶,包括下述重量份数的原料:
氟橡胶生胶100份;高活性氧化镁6份;氢氧化钙4份;
铁红6份;橡胶助剂WS280 1.0份;
橡胶助剂莱茵-54 1.0份 巴西棕榈蜡1.0份;
双酚AF 2.4份;苄基三苯基氯化磷1.0份;
硫酸钡25份。
上述组份中,“橡胶助剂莱茵-54”是指德国莱茵化学有限公司生产的橡胶助剂,商品名为“莱茵-54”。
上述一种易脱模抗撕裂氟胶混炼胶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50份氟橡胶生胶加入到捏炼机中进行塑炼;
2)待捏炼机温度达到62℃时,将6份高活性氧化镁、4份氢氧化钙、25份硫酸钡、6份铁红、1.0份橡胶助剂WS280、1.0份橡胶助剂莱茵-54和1.0份巴西棕榈蜡加入到捏炼机中混炼;
3)待捏炼机温度达到72℃时,再将剩下的50份氟橡胶生胶加入到捏炼机中;
4)待捏炼机温度达到82℃时,加入1.2份双酚AF和0.4份苄基三苯基氯化磷;
5)待捏炼机温度达到98℃时将混炼胶倒出,在开炼机上薄通6遍,下片,将混炼胶冷却至室温,制得产品。
实施例3
一种易脱模抗撕裂氟胶混炼胶,包括下述重量份数的原料:
氟橡胶生胶100份;高活性氧化镁5份;氢氧化钙3份;
铁红4份;橡胶助剂WS280 0.7份;
橡胶助剂莱茵-54 0.5份 巴西棕榈蜡0.5份;
双酚AF 2份;苄基三苯基氯化磷0.7份;
硫酸钡20份。
上述组份中,“橡胶助剂莱茵-54”是指德国莱茵化学有限公司生产的橡胶助剂,商品名为“莱茵-54”。
上述一种易脱模抗撕裂氟胶混炼胶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50份氟橡胶生胶加入到捏炼机中进行塑炼;
2)待捏炼机温度达到60℃时,将5份高活性氧化镁、3份氢氧化钙、20份硫酸钡、4份铁红和0.7份橡胶助剂WS280加入到捏炼机中混炼;
3)待捏炼机温度达到70℃时,再将剩下的50份氟橡胶生胶加入到捏炼机中;
4)待捏炼机温度达到80℃时,加入1.2份双酚AF和0.4份苄基三苯基氯化磷;
5)待捏炼机温度达到100℃时将混炼胶倒出,在开炼机上薄通5遍,下片,将混炼胶冷却至室温,制得产品。
实施例4
一种易脱模抗撕裂氟胶混炼胶,包括下述重量份数的原料:
氟橡胶生胶100份;低活性氧化镁12份;氢氧化钙2份;
铁红1.5份;橡胶助剂WS280 0.4份;
双酚AF 1.2份;苄基三苯基氯化磷0.4份;
硅酸钙25份。
以上所述的氟橡胶生胶可以是单一粘度的氟橡胶生胶,也可以是不同粘度氟橡胶生胶的组合物。
上述一种易脱模抗撕裂氟胶混炼胶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100份氟橡胶生胶加入到捏炼机中进行塑炼;
2)待捏炼机温度达到58℃,将低活性氧化镁12份、氢氧化钙2份、25份硅酸钙、铁红1.5份、橡胶助剂WS280 0.4份加入到捏炼机中混炼;
3)待捏炼机温度达到78℃,加入1.2份双酚AF、0.4份苄基三苯基氯化磷;
4)待捏炼机温度达到98℃将混炼胶倒出,并迅速在开炼机上薄通4遍,下片,并用风扇将混炼胶吹至室温,制得产品。
实施例5
一种易脱模抗撕裂氟胶混炼胶,包括下述重量份数的原料:
氟橡胶生胶100份;低活性氧化镁15份;氢氧化钙6份;
铁红6份;橡胶助剂WS280 1.0份;
橡胶助剂莱茵-54 1.0份 巴西棕榈蜡1.0份;
双酚AF 2.4份;苄基三苯基氯化磷1.0份;
硫酸钡25份。
上述一种易脱模抗撕裂氟胶混炼胶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100份氟橡胶生胶加入到捏炼机中进行塑炼;
2)待捏炼机温度达到62℃时,将15份低活性氧化镁、4份氢氧化钙、25份硫酸钡、6份铁红、1.0份橡胶助剂WS280、1.0份橡胶助剂莱茵-54和1.0份巴西棕榈蜡加入到捏炼机中混炼;
3)待捏炼机温度达到82℃时,加入1.2份双酚AF和0.4份苄基三苯基氯化磷;
4)待捏炼机温度达到102℃时将混炼胶倒出,在开炼机上薄通6遍,下片,将混炼胶冷却至室温,制得产品。
实施例6
一种易脱模抗撕裂氟胶混炼胶,包括下述重量份数的原料:
氟橡胶生胶100份;低活性氧化镁13.5份;氢氧化钙3份;
铁红4份;橡胶助剂WS280 0.7份;
橡胶助剂莱茵-54 0.5份 巴西棕榈蜡0.5份;
双酚AF 2份;苄基三苯基氯化磷0.7;
硫酸钡20份。
上述一种易脱模抗撕裂氟胶混炼胶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100份氟橡胶生胶加入到捏炼机中进行塑炼;
2)待捏炼机温度达到60℃时,将13.5份低活性氧化镁、3份氢氧化钙、20份硫酸钡、4份铁红、0.7份橡胶助剂WS280、0.5份橡胶助剂莱茵-54和0.5份巴西棕榈蜡加入到捏炼机中混炼;
3)待捏炼机温度达到80℃时,加入1.2份双酚AF和0.4份苄基三苯基氯化磷;
4)待捏炼机温度达到100℃时将混炼胶倒出,在开炼机上薄通5遍,下片,将混炼胶冷却至室温,制得产品。
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是属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