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滚轴遮阳设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车辆用滚轴遮阳设备, 其借助于遮阳板遮蔽诸如布置在车辆上的 顶部面板等的光传输构件。具体地, 本公开涉及一种电动滚轴遮阳设备。
背景技术 一种公开于 US7,114,767B2( 以下称为参考文献 1) 中的、 已知的用于布置在车辆 上的滑动车顶系统的遮光帘包括柔性材料、 一对导轨以及导向元件 ( 导向条 )。
柔性材料定位于卷上及展开状态。 充当遮阳板的柔性材料沿打开方向移动从而置 于卷上状态由此露出布置在车辆上的光传输构件。 柔性材料沿闭合方向移动从而置于展开 状态由此遮蔽光传输构件。
一对导轨布置在车辆上, 使得布置为沿着遮光帘的移动方向延伸的导向部分可以 彼此面对。 另外, 每个导向部分具有沿遮光帘的移动方向延伸的底壁部分, 从底壁部分竖直 地形成的内壁部分, 在车辆的比内壁部分更靠外的外侧处竖直地形成的外壁部分, 以及从 外壁部分的下端朝向车辆的中央延伸的延伸部分。 遮光帘的每个边缘部分以及导向元件容 纳在由底壁部分、 内壁部分、 外壁部分以及延伸部分包围的内部空间 ( 容纳空间 ) 中。内壁 部分包括从内壁部分的下端朝向车辆外侧延伸的腿部 ( 阻止部分 )。腿部阻止导向元件从 导向部分的内部空间松脱。
导向元件沿着遮光帘的移动方向延伸同时沿车辆的纵向方向连接于遮光帘的边 缘部分。由此引导遮光帘从而能够沿着导向部分移动。
在参考文献 1 中所述的常规的遮光帘中, 导向部分构造成支撑导向元件的一端并 保持遮光帘的边缘部分与导向元件的另一端之间的连接部分。 遮光帘沿着导向部分滑动地 移动。因此, 例如, 当张力施加于遮光帘时, 由张力导致的应力会集中在遮光帘与导向部分 之间的滑动部分上。所以, 当遮光帘沿着导向部分移动时, 滑动阻力会增加, 或者遮光帘的 边缘部分会磨损。另外, 遮光帘的操作可靠性会劣化。
因此, 存在对于具有高操作可靠性的滚轴遮阳设备的需要。
发明内容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 一种车辆用滚轴遮阳设备, 包括 : 遮阳板, 所述遮阳板选 择性地置于卷上状态以及展开状态, 当所述遮阳板沿打开方向移动时所述卷上状态得到建 立从而露出适于安装于所述车辆的光传输构件, 而当所述遮阳板沿与所述打开方向相反的 闭合方向移动时所述展开状态得到建立从而遮蔽所述光传输元件 ; 一对导轨, 所述导轨沿 所述遮阳板的打开及闭合方向延伸, 并且适于布置在所述车辆上使得所述导轨的导向部分 定位成彼此面对, 所述导向部分布置为引导所述遮阳板的侧端部分, 所述侧端部分设置于 所述遮阳板的沿宽度方向的两个侧端处, 所述宽度方向垂直于所述遮阳板的打开及闭合方 向; 以及一对板形导向带, 所述板形导向带沿着所述打开及闭合方向延伸、 由该对导向部分 以沿所述打开及闭合方向可滑动的方式支撑、 并且连接于所述遮阳板的相应的侧端部分,
其中, 每个所述导向带沿宽度方向是弯曲的, 所述导向带包括形成为具有凸面的弯曲形状 的一个表面, 并且在沿所述宽度方向的横截面中所述凸面的中央部分连接于每个所述侧端 部分, 并且, 每个所述导向部分包括在所述导向带的凸面面向所述遮阳板的表面的情况下 分别锁定所述导向带的侧部的一对锁定部分。
因此, 导向带的中央部分连接于遮阳板的侧端部分并且导向带的侧部分别由导向 部分的锁定部分锁定, 因此, 例如, 即使当拉应力从遮阳板施加于导向带时, 也能防止拉应 力不均匀地施加于锁定部分。所以, 防止不均匀的载荷施加于导向带与导向部分之间的滑 动接触部分。 另外, 遮阳板连接于导向带的中央部分, 因而防止遮阳板与锁定部分形成接触 并且减小由前述不均匀载荷导致的导向带的振动。因此, 适当地防止了遮阳板与导向部分 或和遮阳板相邻的构件形成接触并且干涉。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 所述导向部分包括被覆盖的壁部分, 所述被覆盖的壁部 分经由所述遮阳板而面向所述锁定部分、 并且在所述遮阳板的附近覆盖所述遮阳板而不与 所述遮阳板接触。
遮阳板的侧端部分由导向部分的锁定部分和被覆盖的壁部分覆盖, 因而与侧端部 分暴露于导向部分的外部的遮阳板相比, 改进了遮阳板的外观。 而且, 当沿垂直于遮阳板的 打开及闭合方向的方向将外力施加于遮阳板时, 在柔性带的中央部分经由遮阳板而与被覆 盖的壁部分接触的同时, 导向带的侧部与锁定部分形成接触, 由此防止遮阳板从导向部分 脱离。也就是说, 抑制遮阳板及导向带从导向部分意外松脱。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 所述滚轴遮阳设备还包括 : 卷绕滚轴, 所述卷绕滚轴布置 在所述车辆处并且沿卷上方向持续地偏置所述遮阳板以卷上所述遮阳板, 其中, 当所述遮 阳板处于所述展开状态时, 所述导向带在所述导向部分内变形为弯曲形状, 而当所述遮阳 板处于所述卷上状态时, 所述导向带通过所述卷绕滚轴的偏置力而相对于所述遮阳板变形 为扁平形状, 并且, 所述导向部分具有沿着所述导向带的弯曲形状而朝向所述导向带凸出 的凸部。
因此, 即使当由于诸如热等外部原因而会使导向带从弯曲形状变形为扁平形状 时, 凸部也会与导向带形成接触由此防止变形。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 所述导向带的弯曲形状是圆弧形状, 并且所述锁定部分 具有分别与所述导向带形成平面接触的曲面部分。
因此, 当导向带与锁定部分形成接触时产生的力可被分担, 因此适当地防止导向 带局部变形。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 所述导向带的凸面沿垂直于所述遮阳板的表面的方向凸 出。
因此, 导向带由导向部分以凸面面向遮阳板表面的方式可滑动地支撑, 因而减小 了滚轴遮阳设备沿垂直于遮阳板表面的方向 ( 车辆的竖直方向 ) 的厚度。结果, 当滚轴遮 阳设备应用于车辆的光传输装置的遮阳设备时, 防止减小车辆沿竖直方向的头顶间隙。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 当所述导向带的凸面的中央部分连接于所述侧端部分 时, 所述侧端部分的沿宽度方向位于稍外侧处的远端充当自由端。
另外, 导向带由弹性构件形成。而且, 当遮阳板从展开状态转变至卷上状态时, 导 向带从横截面圆弧形状变形为横截面矩形形状。因此, 在卷绕滚轴上卷上的遮阳板以及导
向带的直径减小。结果, 滚轴遮阳设备的尺寸可以减小。
而且, 当遮阳板通过卷绕滚轴而卷上时, 可施加用以使导向带容易地从横截面圆 弧形状变形为横截面矩形形状的力。结果, 减小了卷绕滚轴的偏置装置的偏置力。
此外, 遮阳板可以沿着导向部分滑动地移动而不与其接触。 因此, 即使当导向带缝 合于遮阳板以便于与其连接时, 由于遮阳板的该滑动运动, 这种缝合部分既不磨损也不损 坏, 并且, 遮阳板与导向带之间的连接不会被断开。 附图说明
本公开的前述以及额外的特征和特性将通过参考附图的以下详细描述而变得更 加明显, 在所述附图中 :
图 1 是车辆顶部的立体图, 在其上布置有根据文中所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 滚轴遮阳设备 ;
图 2 是根据文中所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滚轴遮阳设备的立体图 ;
图 3 是驱动根据文中所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滚轴遮阳设备的装饰件的齿 条带的示意性结构图 ;
图 4 是根据文中所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滚轴遮阳设备的示意性剖视图 ( 处 于卷上状态下 ) ;
图 5 是根据文中所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滚轴遮阳设备的示意性剖视图 ( 处 于展开状态下 ) ;
图 6 是沿着图 2 的 VI-VI 线剖取的视图 ;
图 7 是根据文中所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滚轴遮阳设备的带导向部分的放 大图 ;
图 8 是根据文中所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滚轴遮阳设备的带导向部分的放 大图 ;
图 9 是根据文中所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滚轴遮阳设备的卷绕滚轴的剖视 图; 以及
图 10 是根据文中所公开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动滚轴遮阳设备的带导向部分的放 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滚轴遮阳设备, 将参考附图的图示如下解释。 除非另有规定, 以下所描述的竖直方向 ( 上下侧 )、 纵向方向 ( 前后侧 )、 横向 ( 宽度 ) 方向 ( 左右侧 ), 以及内侧及外侧基于车辆 1 中的方向。
( 第一实施方式 )< 电动滚轴遮阳设备的结构 >
图 1 示出了车辆 1 的顶部 10 的示意图。如图 1 所示, 大致方形的顶部开口部分 10a 形成在顶部 10 中, 并且在顶部开口部分 10a 中构成了透明区域的树脂或玻璃的顶部面 板 11( 光传输构件 ) 布置在顶部 10 上。如图 2 所示, 电动滚轴遮阳设备 100( 车辆用滚轴 遮阳设备 ) 布置于顶部 10 上的顶部面板 11 的下侧。
图 2 是电动滚轴遮阳设备 100 的立体图。如图 2 所示, 在顶部 10 上布置一对导轨12 及 13。沿着车辆 1 的纵向方向 ( 下面将描述的遮阳板 33 及 34 的打开及闭合方向 ) 延伸 的导轨 12 及 13 在沿车辆 1 的横向方向 ( 垂直于打开及闭合方向 ) 的侧边缘处彼此面对。 另外, 各自沿着横向方向延伸的前框架 14、 中心框架 15 以及树脂外壳 16 布置在顶部 10 上。 前框架 14 与导轨 12 及 13 的相应前端相交地连接。中心框架 15 与导轨 12 及 13 的相应中 间部分相交地连接。树脂外壳 16 与导轨 12 及 13 的相应后端相交地连接。
另外, 致动器 20 沿树脂外壳 16 的纵向方向附连于树脂外壳 16 的中央部分。致动 器 20 包括电动机以及驱动齿轮 21。驱动齿轮 21 连接于电动机的旋转轴从而由此而被驱 动。一对齿条带 22 及 23( 见图 3) 与驱动齿轮 21 接合。齿条带 22 及 23 中的每个的一端 随着驱动齿轮 21 的旋转而被卷上, 而齿条带 22 及 23 中的每个的另一端随着驱动齿轮 21 的旋转而被卷出。该对齿条带 22 及 23 从驱动齿轮 21 沿着树脂外壳 16 朝向导轨 12 及 13 延伸同时由导轨 12 及 13 单独地引导。
卷绕滚轴 31 的侧端在中心框架 15 的前端处被支撑并且卷绕滚轴 32 的侧端在中 心框架 15 的后端处被支撑。卷绕滚轴 31 及 32 中的每个具有卷绕轴并沿着横向方向延伸。 由卷绕滚轴 31 卷上并卷出的遮阳板 33( 见图 3 至图 5) 在其上卷绕。具体地, 遮阳板 33 选 择性地处于卷上及展开状态。当遮阳板 33 沿打开方向移动时, 建立卷上状态以露出适于安 装于车辆 1 的顶部面板 11。 当遮阳板 33 沿与打开方向相反的闭合方向移动时, 建立展开状 态以遮蔽顶部面板 11。 遮阳板 33 持续地由偏置装置沿卷上方向偏置, 偏置装置容置在卷绕 滚轴 31 中。也就是说, 充当固定端的、 在卷绕滚轴 31 附近的、 遮阳板 33 的沿宽度方向的侧 端部分 33a( 下面描述 ) 的远端连接于卷绕滚轴 31。 遮阳板 34 与卷绕滚轴 32 之间的关系与遮阳板 33 与卷绕滚轴 31 之间的关系相同 ; 因此, 省略遮阳板 34 与卷绕滚轴 32 之间关系的解释。另外, 遮阳板 33 及遮阳板 34 不限于 完全遮蔽光的板, 并且可应用具有改变的透光度的板。
一对具有大致板形状的柔性带 40( 导向带 ) 附连于遮阳板 33 的相应侧端部分 33a 以便沿车辆 1 的纵向方向延伸, 并且该对柔性带 40 附连于遮阳板 34 的侧端部分 34a 以便 沿纵向方向延伸 ( 见图 3 至图 6)。每个柔性带 40 借助于柔性材料 ( 例如, 树脂材料 ) 形 成为条状。柔性带 40 沿着车辆 1 的纵向方向延伸, 同时分别由导轨 12 及 13 引导。柔性带 40 由卷绕滚轴 31 及 32 以与遮阳板 33 及 34 由卷绕滚轴 31 及 32 卷上相同的方式卷上。
沿宽度方向的侧端部分 33a 的远端充当自由端, 卷绕滚轴 31 不与该远端连接。装 饰件 35 附连于侧端部分 33a 的远端。相似地, 沿宽度方向的侧端部分 34a 的远端充当自由 端, 卷绕滚轴 32 不与该远端连接。装饰件 36 附连于侧端部分 34a 的远端。侧端部分 33a 处 及侧端部分 34a 的远端中的每个定位于沿宽度方向的略微更靠外的外侧。装饰件 35 及 36 中的每个具有与卷绕滚轴 31 及 32 的宽度大致相同的长度以便沿车辆 1 的横向方向 ( 遮阳 板 33 及 34 的宽度方向 ) 平行于卷绕滚轴延伸 ( 见图 2 至图 4)。
一对动子 50( 见图 6) 沿横向方向附连于装饰件 35 的侧端以便沿车辆 1 的横向方 向对置地布置为分别由导轨 12 及 13 引导。相似地, 该对动子 50 沿横向方向附连于装饰件 36 的侧端以便沿车辆 1 的横向方向相对地布置为分别由导轨 12 及 13 引导。齿条带 22 及 23 连接于动子 50。根据齿条带 22 及 23 的运动, 装饰件 35 及 36 沿车辆 1 的纵向方向同时 移动, 同时保持平行于卷绕滚轴 31 及 32。
图 3 是驱动装饰件 35 及 36 的齿条带 22 及 23 的示意性结构图。如图 3 所示, 齿
条带 22 与驱动齿轮 21 在沿车辆 1 的纵向方向的后侧处接合。齿条带 22 的一端及另一端 分别固定于装饰件 35( 动子 50) 的侧端之一以及装饰件 36( 动子 50) 的侧端之一。同时, 齿条带 23 与驱动齿轮 21 在沿纵向方向的前侧处接合。齿条带 23 的一端及另一端分别固 定于装饰件 35( 动子 50) 的侧端中的另一侧端以及装饰件 36( 动子 50) 的侧端中的另一侧 端。因此, 齿条带 22 及 23 由致动器 20 驱动以便彼此沿相反方向滑动。当驱动齿轮 21 沿 如图 3 所示的逆时针方向 CC 旋转时, 齿条带 22 与驱动齿轮 21 之间的接合部分朝向车辆 1 的右侧偏移并且齿条带 23 与驱动齿轮 21 之间的接合部分朝向车辆 1 的左侧偏移。因此, 装饰件 35 以及遮阳板 33 朝向车辆 1 的前侧移动 ( 沿闭合方向 ), 与此同时装饰件 36 以及 遮阳板 34 朝向车辆的后侧移动 ( 沿闭合方向 )。同时, 当驱动齿轮 21 沿与逆时针方向 CC 相反的方向 ( 图 3 所示的顺时针方向 ) 旋转时, 装饰件 35 朝向车辆 1 的后侧移动 ( 沿打开 方向 ) 并且装饰件 36 朝向车辆 1 的前侧移动 ( 沿打开方向 )。
图 4 及图 5 示出了电动滚轴遮阳设备 100 的示意性剖视图。
具体地, 图 4 中示出了处在卷上状态下的遮阳板 33 及 34。如图 4 所示, 遮阳板 33 及 34 由卷绕滚轴 31 及 32 卷上至卷上状态由此打开由导轨 12 及 13、 前框架 14 以及中心框 架 15 限定的前开口部分 101( 见图 2) 并打开由导轨 12 及 13、 中心框架 15 以及树脂外壳 16 限定的后开口部分 102( 见图 2) ; 因此, 大量的光被带到车辆 1 的内部空间中。 具体地, 图 5 中示出了处在展开状态下的遮阳板 33 及 34。如图 5 所示, 遮阳板 33 及 34 由卷绕滚轴 31 及 32 卷出至展开状态由此闭合前后开口部分 101 及 102。当装饰件 35 及 36 停止于相应的预定的位置时, 光量得以适当地调整。
< 电动滚轴遮阳设备的详细结构 >
图 6 是沿着图 2 的 VI-VI 线剖取的视图, 即, 装饰件 35、 遮阳板 33 和导轨 12 等的 剖视图。这里, 装饰件 36、 遮阳板 34 和导轨 13 等的剖视图与图 6 所示的视图大致相似。另 外, 导轨 13 具有与导轨 12 的结构对称的结构 ; 因此, 省略导轨 13 的剖视图的详细解释。
导轨 12 由例如铝的挤出构件构成。如图 6 所示, 导轨 12 定位于车辆 1 的外侧同 时具有齿条导向部分 12a, 齿条导向部分 12a 具有面向车辆 1 的内侧的开口。齿条导向部 分 12a 沿着车辆 1 的纵向方向延伸。齿条导向部分 12a 在其中容纳齿条带 23 从而滑动地 移动。导轨 12 还包括动子导向部分 12b 以及带导向部分 12c( 导向部分 )。动子导向部分 12b 定位于比齿条导向部分 12a 更靠内的内侧。动子导向部分 12b 沿着纵向方向延伸并且 引导动子从而滑动地移动。带导向部分 12c 布置于比动子导向部分 12b 更靠内的内侧。带 导向部分 12c 沿着纵向方向延伸并在其中容纳柔性带 40 从而滑动地移动。
如上所述, 导轨 12 及 13 沿遮阳板 33 的打开及闭合方向延伸, 同时布置在车辆 1 处, 使得布置为沿打开及闭合方向引导遮阳板 33 的侧端部分 33a( 柔性带 40) 的带导向部 分 12c 可彼此面对。遮阳板 33 的侧端部分 33a 沿横向方向定位成垂直于打开及闭合方向。
< 导轨的详细结构 >
如图 6 所示, 导轨 12 包括底壁部分 121、 第一竖直壁部分 122、 第一上壁部分 123、 第一舌形部分 124 以及第二舌形部分 125。底壁部分 121 沿着车辆 1 的纵向方向延伸。第 一竖直壁部分 122 从底壁部分 121 朝向车辆 1 的上侧延伸。第一上壁部分 123 从第一竖直 壁部分 122 的上端朝向内侧延伸。第一舌形部分 124 从第一上壁部分 123 的中间部分朝向 车辆 1 的下侧突出。第二舌形部分 125 从底壁部分 121 朝向上侧突出以便竖直地面向第一
舌形部分 124。
前述的齿条导向部分 12a 由底壁部分 121、 第一竖直壁部分 122、 第一上壁部分 123、 第一舌形部分 124 以及第二舌形部分 125 构成。
导轨 12 还包括第二竖直壁部分 126( 外壁部分 )、 第二上壁部分 127( 被覆盖的壁 部分 )、 第三竖直壁部分 128 以及第三上壁部分 129( 锁定部分 )。第二竖直壁部分 126 在 比第一上壁部分 123 的内端更靠内的内侧处从底壁部分 121 朝向上侧延伸。第二上壁部分 127 从第二竖直壁部分 126 的上端朝向内侧延伸。第三竖直壁部分 128 在比第二上壁部分 127 的内端更靠内的内侧处从底壁部分 121 朝向上侧延伸。第三上壁部分 129 从第三竖直 壁部分 128 的上端朝向外侧延伸。
带导向部分 12c 由底壁部分 121、 第二竖直壁部分 126、 第二上壁部分 127、 第三竖 直壁部分 128 以及第三上壁部分 129 构成。也就是说, 带导向部分 12c 由底壁部分 121、 从 底壁部分 121 竖直地布置的第三竖直壁部分 128、 在比第三竖直壁部分 128 更靠外的外侧处 并且以与第三竖直壁部分 128 相同的方式竖直地布置的第二竖直壁部分 126 以及从第二竖 直壁部分 126 的上端朝向内侧延伸的第二上壁部分 127 形成。另外, 由底壁部分 121、 第二 竖直壁部分 126、 第二上壁部分 127、 第三竖直壁部分 128 以及第三上壁部分 129 包围的容 纳空间 C 在带导向部分 12c 中形成。 另外, 前述动子导向部分 12b 由底壁部分 121、 第一上壁部分 123、 第一舌形部分 124、 第二舌形部分 125 以及第二竖直壁部分 126 构成。
这里, 动子 50 包括沿横向方向延伸并连接于装饰件 35 的底座部分 51 以及从底座 部分 51 的外端朝向下侧弯折并从底座部分 51 的下端朝向外侧延伸的弯折部分 52。 弯折部 分 52 由动子导向部分 12b 引导 ; 由此装饰件 35 由导轨 12 可移动地支撑。此外, 带导向部 分 12c 位于底座部分 51 的下侧。
< 带导向部分的详细结构 >
图 7 及图 8 示出了带导向部分 12c 的放大图。图 7 示出了将预定张力施加于遮阳 板 33 的示例。图 8 示出了将大于预定张力的张力施加于遮阳板 33 的示例。如图 7 及图 8 所示, 具有预定曲率的曲面部分 129a 在第三上壁部分 129 上形成。此外, 第二竖直壁部分 126 包括竖直壁部分 126a, 延伸部分 126b( 锁定部分 ), 以及竖直壁部分 126c。竖直壁部 分 126a 朝向车辆 1 的上侧延伸同时连接于底壁部分 121。延伸部分 126b 以定位成接近于 上壁部分 129 定位的方式从竖直壁部分 126a 朝向内侧延伸。竖直壁部分 126c 从延伸部分 126b 的内端朝向上侧延伸同时连接于第二上壁部分 127。这里, 例如, 竖直壁部分 126c 可 定位于外侧。
延伸部分 126b 包括具有与曲面部分 129a 相同曲率的曲面部分 126b1。 这里, 竖直 壁部分 126a 以及延伸部分 126b 构成了底座部分 126A 并且底座部分 126A 包括朝向外侧凹 陷的凹槽部分 126A11。
如图 6 及图 7 所示, 当没有外力施加于柔性带 40 时, 柔性带 40 的外周表面 40a( 凸 面 ), 其是柔性带 40 的一个表面, 具有朝向垂直于遮阳板 33 表面的方向弯曲的弯曲形状。 柔性带 40 在宽度方向的横截面中具有圆弧形状。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宽度方向的横截面是 沿着与遮阳板 33 的打开及闭合方向垂直的方向剖切的表面的横截面。这种横截面中的圆 弧形状设为具有与曲面部分 129a 及 129b1 大致相同的曲率。
因此, 当遮阳板 33 从卷绕滚轴 31 卷出时, 柔性带 40 的一部分在带导向部分 12c 内形成为横截面圆弧形状。同时, 当遮阳板 33 由卷绕滚轴 31 卷上时, 柔性带 40 的一部分 因卷绕滚轴 31 的偏置力而变形为相对于遮阳板 33 的大致扁平形状, 由此与遮阳板 33 一起 进入到卷上状态。在第一实施方式中, 宽度方向的横截面中的扁平形状是在宽度方向的横 截面中平行于展开状态下的遮阳板 33 的矩形形状。也就是说, 当遮阳板 33 处于展开状态 时, 柔性带 40 容纳在带导向部分 12c 中同时形成为横截面圆弧形状。同时, 当遮阳板 33 处 于卷上状态时, 柔性带 40 形成为横截面矩形形状并与遮阳板 33 一起由卷绕滚轴 31 卷上。 于是, 遮阳板 33 的侧端部分 33a 连接于柔性带 40 的中央部分。具体地, 凸面 40a 上的中央 部分 41 连接于遮阳板 33 的侧端部分 33a。具体地, 柔性带 40 构造为使得中央部分 41 及具 有横截面圆弧形状的外周表面 40a 缝合于遮阳板 33。另外, 遮阳板 33 的侧端部分 33a 沿车 辆的横向方向定位于比第三竖直壁部分 128 更靠外的外侧处并且沿车辆 1 的竖直方向布置 在第二上壁部分 127 及第三上壁部分 129 之间。这里, 中央部分 41 对应于沿横向方向位于 柔性带 40 的中央附近的部分, 但是对于中央部分 41 沿横向方向定位于柔性带 40 的中央并 不是必需的。例如, 当中央部分 41 比柔性带 40 的中央更接近于内侧时, 遮阳板 33 的表面 面积可以减小。
期望地, 沿横向方向的、 柔性带 40 的侧部 42 设计为与底壁部分 121 接触地滑动。 然而, 例如, 如图 7 所示, 只要在遮阳板 33 附连于导轨 12 时预定张力施加于遮阳板 33, 外 周表面 40a 上的侧部 42 分别与曲面部分 129a 及 126b1 形成平面接触, 同时柔性带 40 不变 形以保持横截面圆弧形状。因此, 防止柔性带 40 沿竖直方向进一步向上移动。此时, 遮阳 板 33 的侧端部分 33a 设计为不接触第二上壁部分 127。也就是说, 第三上壁部分 129 及延 伸部分 126b 充当一对在柔性带 40 的凸面 40a 面向遮阳板 33 的表面时分别锁定柔性带 40 的侧部 42 的锁定部分。
而且, 如图 8 所示, 当大于预定张力的张力施加于遮阳板 33 以使柔性带 40 以侧部 42 被定位成彼此接近的方式而从横截面圆弧形状变形时, 柔性带 40 的中央部分 41 与第二 上壁部分 127 经由遮阳板 33 而形成接触。因此, 防止柔性带 40 从带导向部分 12c( 容纳空 间 C) 脱离。这里, 图 7 所示的柔性带 40 由图 8 所示的双点划线示出。
另外, 凸部 121a 设置在第二竖直壁部分 126 与第三竖直壁部分 128 之间的中间部 分以便从该处向上突出。沿着柔性带 40 的弯曲形状并朝向柔性带 40 凸出的凸部 121a 包 括具有预定曲率的导向表面 121b。 导向表面 121b 使得柔性带 40 能够容易地从横截面矩形 形状变形为横截面圆弧形状。
< 卷绕滚轴的详细结构 >
图 9 示出了卷绕滚轴 31 的剖视图。卷绕滚轴 31 的旋转中心 O 沿竖直方向位于遮 阳板 33 的延伸表面的下侧。 因此, 遮阳板 33 由卷绕滚轴 31 沿图 9 所示的顺时针方向卷上。
所以, 当遮阳板 33 由卷绕滚轴 31 卷上时, 遮阳板 33 的上表面 33c 沿纵向方向稍 微伸展。结果, 遮阳板 33 的下表面 33b 沿纵向方向稍微收缩。因此, 上表面 33c 沿横向方 向稍微收缩而下表面 33b 沿横向方向稍微伸展。进一步地, 具有横截面圆弧形状的柔性带 40 附连于遮阳板 33 的下表面 33b ; 因此, 当遮阳板 33 由卷绕滚轴 31 卷上时, 柔性带 40 容 易地从横截面圆弧形状变形至横截面矩形形状。
而且, 卷绕滚轴 31 由附连于顶部 10 的内饰件 60 覆盖以便不能从车辆 1 的内侧看到。另外, 中心框架 15 包括在遮阳板 33 由卷绕滚轴 31 卷上时引导遮阳板 33 并且与之接 触的导向部分。
根据前述第一实施方式, 电动滚轴遮阳设备 100 作为车辆 1 的顶部面板 11 的遮阳 设备而应用。另外, 电动滚轴遮阳设备 100 可应用于前部玻璃、 后部玻璃和侧部玻璃等的遮 阳设备。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 电动滚轴遮阳设备 100 通过致动器 20 的驱动力而操作。可替 代地, 电动滚轴遮阳设备 100 可修改为借助于车辆乘员的操作力而手动操作的手动滚轴遮 阳设备。
根据前述第一实施方式, 柔性带 40 沿柔性带 40 的宽度方向具有横截面圆弧形状。 可替代地, 柔性带 40 可形成为局部圆弧形状或相似形状, 只要柔性带沿柔性带 40 的宽度方 向是弯曲的同时具有是凸面的一个曲面。
根据前述第一实施方式, 凸部 121a 布置在底壁部分 121 处, 但是并非必需布置在 该处。而且, 凸部 121a 包括具有预定曲率的导向表面 121b。可替代地, 导向表面 121b 不限 于圆弧形状并且可形成为具有倒角的矩形形状等, 只要导向表面 121b 形成为用于引导柔 性带 40 的形状。 根据前述第一实施方式, 柔性带的横截面圆弧形状设为具有与曲面部分 129a 及 126b1 大致相同的曲率, 但是并非必需具有相同曲率。 可替代地, 曲面部分 129a 及 126b1 可 从圆弧形状修改为曲线形状以便与柔性带 40 大致地形成平面接触。另外, 并非必需设置曲 面部分 129a 及 126b1。
根据前述第一实施方式, 带导向部分 12c 包括第二上壁部分 127, 但可以不必包括 第二上壁部分 127。例如, 带导向部分 12c 可由底壁部分 121、 第二竖直壁部分 126、 第三竖 直壁部分 128 以及第三上壁部分 129 构成, 并且第二竖直壁部分 126 包括竖直壁部分 126a 以及延伸部分 126b。
前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柔性带 40 的扁平形状形成为在宽度方向的横截面中平行 于展开状态下的遮阳板 33 的矩形形状。可替代地, 扁平形状不限于矩形形状, 并且可以是 不同形状, 只要该形状从弯曲形状的稍微扁平状。
根据前述第一实施方式, 当没有外力施加于柔性带 40 时, 柔性带 40 具有弯曲形 状。另外, 当没有外力施加于柔性带 40 时, 柔性带可具有扁平形状。在这种情况下, 带导向 部分 12 将外力施加于柔性带 40, 由此使柔性带 40 变形为弯曲形状。
根据前述第一实施方式。 带导向部分 12c 由底壁部分 121、 从底壁部分 121 竖直地 形成的第三竖直壁部分 128、 在比第三竖直壁部分 128 更靠外的外侧处布置并且沿与第三 竖直壁部分 128 相同的方向竖直地延伸的第二竖直壁部分 126, 以及从第二竖直壁部分 126 的上端朝向内侧延伸的第二上壁部分 127 形成。可替代地, 带导向部分 12c 可如下述第二 实施方式中的那样进行修改。在第二实施方式中, 第三竖直壁部分 128 的位置可修改成连 接至第二上壁部分 127, 而不是如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那样连接至底壁部分 121。
图 10 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带导向部分 12c 的放大图。如图 10 所示, 第二 实施方式的带导向部分 12c 由底壁部分 121、 从底壁部分 121 竖直地形成的第二竖直壁部分 126、 从第二竖直壁部分 126 的上端朝向内侧延伸的第二上壁部分 127、 从第二上壁部分 127 的内端朝向底壁部分 121 延伸的第三竖直壁部分 128 以及从第三竖直壁部分 128 的下端朝
向外侧延伸的第三上壁部分 129( 锁定部分 ) 构成。第二竖直壁部分 126 包括竖直壁部分 126a、 延伸部分 126b( 锁定部分 ) 以及竖直壁部分 126c。竖直壁部分 126a 沿竖直方向朝向 上侧延伸同时连接于底壁部分 121。 延伸部分 126b 以定位成接近于第三上壁部分 129 的方 式从竖直壁部分 126a 朝向内侧延伸。竖直壁部分 126c 沿竖直方向从延伸部分 126b 的外 端朝向上侧延伸同时连接于第二上壁部分 127。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带导向部分 12c 的修 改结构, 柔性带 40、 卷绕滚轴 31 以及遮阳板 33 相对于遮阳板 33 的延伸表面的布置相对于 第一实施方式的布置沿竖直方向成相反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