杆涂敷装置及杆涂敷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杆涂敷装置及杆涂敷方法,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制造具有适合于液 晶显示装置的品质的光学膜的涂敷技术。
背景技术 在制造光学补偿膜等光学性功能膜的涂敷中, 要求均匀且薄层地涂敷涂敷液。然 而, 在这样的薄层涂敷中, 大多产生纵向条痕或条纹故障, 以往研究有各种对策。
例如, 为了抑制在涂敷装置的一次侧 ( 薄条行进方向的上游侧 ) 具备的液体积存 部中产生不规则的涡流, 提出过将液体积存部的薄条 ( 带状体 ) 的行进方向上的长度设定 为 10mm 以上 50mm 以下 ( 专利文献 1)。
另外, 在杆涂敷装置中, 在相对于杆的一次侧的 ( 带状体行进方向的上游侧 ) 位置 设置有堰, 该堰用于使涂敷液从液体积存部溢出。但是, 在涂敷速度快的系统中, 在由从堰 溢出的涂敷液与薄条形成的气液界面中可能由于伴随空气 ( 所谓伴随空气是指随着薄条 而行进的空气 ) 的卷入或薄条的颤振而产生紊乱。一次侧的该紊乱产生杆的二次侧的弯月
面的紊乱, 由此存在薄条的涂敷面上产生不希望的条痕等问题。
相对于此, 在专利文献 2 中提出有如下的杆涂敷装置, 其具备防止伴随气体被带 入液体积存部的伴随气体带入防止机构。 由此, 防止由伴随气体引起的气液界面的紊乱, 进 而解决由于气液界面的紊乱而产生的条痕等。
专利文献 1 : 日本特开 2003-33702 号公报 ;
专利文献 2 : 日本特开 2002-192050 号公报。
然而, 在专利文献 1 或专利文献 2 的杆涂敷中, 由于使涂敷液从相对于杆的一次侧 的液体积存部溢出而向膜涂敷涂敷液, 因此存在涂敷膜的宽度方向上的端部的厚度变厚的 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这样的情况而提出, 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涂敷膜的宽度方向 的端部的厚度变厚的杆涂敷装置及杆涂敷方法。
为了完成上述目的, 本发明的一方式的杆涂敷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 : 杆, 其与行 进的带状体接触的同时进行旋转 ; 堰, 其相对于所述杆设置在所述带状体的行进方向上游 侧, 形成向所述带状体及所述杆供给涂敷液的液体积存部 ; 涂敷液减量构件, 其设置在所 述带状体的宽度方向的所述堰的两外侧, 刮除涂敷在所述带状体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的涂敷 液。
通过具备该涂敷液减量构件, 能够防止涂敷膜的厚度在宽度方向的端部变厚。
在上述杆涂敷装置中, 优选所述涂敷液减量构件形成与所述堰的高度大致相同高 度的凸部。
通过具有与堰的高度大致相同高度的凸部, 能够遮挡在带状体的宽度方向的端部
的涂敷液的流动, 由于能够减少该端部的涂敷液, 因此能够防止涂敷膜的厚度在宽度方向 的端部变厚。
在上述杆涂敷装置中, 优选所述构件 ( 与堰的高度大致相同高度的凸部 ) 的所述 带状体的宽度方向的最外部位于比所述带状体的宽度靠内侧。
若凸部超出带状体的外侧, 则涂敷液从带状体的端部飞出, 且涂敷液回到带状体 的背面 ( 涂敷面的相反侧的面 ), 从而污染带状体的背面, 因此优选构件 ( 比堰的高度高 0.1mm 以上的凸部 ) 的带状体的宽度方向的最外部位于比所述带状体的宽度靠内侧。
在上述杆涂敷装置中, 优选所述涂敷液减量构件的宽度为 0.1mm 以上且从所述堰 的最外部到所述杆端部的长度以下。
由于涂敷膜在杆的两端部最厚, 因此使凸部的宽度为 0.1mm 以上且从带状体的宽 度方向的涂敷液减量构件的最外部到杆的端部的长度以下, 能够有效地刮除涂敷在带状体 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的涂敷液。
在上述杆涂敷装置中, 优选所述涂敷液减量构件与所述带状体的间隙最窄部为 0.5mm 以上 10mm 以下。
其原因在于, 若涂敷液减量构件与带状体的间隙最窄部小于 0.5mm, 则由于带状体 的颤振而与杆涂敷装置接触的可能性高。另一方面, 若比 10mm 宽, 则涂敷液的刮除效果变 弱。其中, 优选涂敷液减量构件与带状体的间隙最窄部为 0.5mm 以上 5mm 以下。
在上述杆涂敷装置的涂敷液减量构件中, 优选与所述带状体对置的面和所述行进 方向的所述上游侧的面所成的角度为 90°以下。
通过存在本发明的涂敷液减量构件, 得到涂敷液的剥离效果, 因此不管形状如何, 若上游侧的形状为 90°以下, 则涂敷液的剥除效果高。
为了完成上述目的, 本发明的再一方式的涂敷方法的特征在于, 包括 : 使所述带状 体在积存有涂敷液的堰的上方行进, 将所述涂敷液涂敷到所述带状体上的步骤 ; 刮除涂敷 在所述带状体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的所述涂敷液的步骤 ; 利用杆进行调节, 以使所述涂敷的 涂敷液成为所希望的厚度的步骤。
在上述涂敷方法中, 优选在减少涂敷于所述两端部的所述涂敷液的量的步骤中, 使用设置在所述堰的带状体的宽度方向外侧, 且形成与该堰的高度大致相同高度的凸部的 涂敷液减量构件。
在上述涂敷方法中, 优选所述带状体的宽度方向的所述涂敷液减量构件的最外部 位于比所述带状体的宽度靠内侧。
在上述涂敷方法中, 优选所述涂敷液减量构件的宽度为 0.1mm 以上且从所述堰的 最外部到所述杆端部的长度以下。
在上述涂敷方法中, 优选所述涂敷液减量构件与所述带状体的间隙最窄部为 0.5mm 以上 10mm 以下。
在上述涂敷方法的所述涂敷液减量构件中, 优选与所述带状体对置的面和所述行 进方向的所述上游侧的面所成的角度为 90°以下。
此外, 上述涂敷方法在涂敷液为形成光学薄膜的涂敷液时特别有效。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 在涂敷液的涂敷中, 能够防止涂敷膜的厚度在宽度方向的端部变厚。附图说明
图 1 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杆涂敷装置的简图。 图 2 是从上面观察到的图 1 的杆涂敷装置的堰附近的放大图。 图 3 是从横向观察到的图 1 的杆涂敷装置的简图。 图 4 是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杆涂敷装置的简图。 图 5 是表示装入本实施方式的杆涂敷装置的光学膜的生产线的简图。 符号说明 : 10、 10’ 杆涂敷装置 11 杆 12 涂敷头 13 涂敷液 14、 15 承液部 17、 18 排出口 23 一侧侧歧管 24 二次侧歧管 25 槽 26 贮液部 ( 液体积存部 ) 28 堰 29 槽 30 溢出部 31 支承辊 40 薄条 ( 带状体 ) 50 构件 ( 涂敷液减量构件 ) 80 光学补偿膜的生产线 L1 贮液部 ( 液体积存部 ) 的长度 L2 间隙 L3 间隙最窄部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 参照附图, 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虽然本发明通过以下优选的 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但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多种方法进行变更, 能 够利用本实施方式以外的其它实施方式。因此, 本发明的范围内的所有的变更包含在权利 要求书范围内。另外, 在本说明书中, 使用 “~” 表示的数值范围意味着包括在 “~” 前后记 载的数值范围。
图 1 是示意性示出杆涂敷装置的一例的剖视图。杆涂敷装置 10 是在沿行进方向 连续行进的薄条 ( 带状态 )40 上涂敷涂敷液的装置。
如图 1 所示, 本发明的杆涂敷装置 10 具备设置有杆 11 的涂敷头 12 和回收溢出的 涂敷液 13 的承液部 14、 15。杆 11 的两端由轴承 ( 未图示 ) 支承, 位于该轴承之间的部分由支承部 16 支承。另外, 在承液部 14、 15 中分别安装有排出溢出的涂敷液 13 的排出口 17、 18。
杆 11 形成为圆柱状, 在圆周方向以一定间隔形成有槽, 杆 11 可以为紧密地卷绕有 引线或表面为平滑状的任一种。杆 11 与未图示的旋转驱动机构连结, 杆 11 向与薄条 40 的 行进方向相反的方向且以与薄条 40 的行进速度大致相同的速度旋转。另外, 杆 11 也可以 向与薄条 40 的行进方向相同的方向旋转, 并且, 杆 11 也可以以其周向速度与薄条 40 的行 进速度不同的方式旋转。
溢出而被回收的涂敷液 13 根据需要通过添加溶剂来调整粘度等。该涂敷液再次 作为涂敷液 13 而向杆涂敷装置 10 供给。涂敷液 13 向设置在杆涂敷装置 10 的一次侧 ( 上 游侧 ) 歧管 23 和二次侧 ( 下游侧 ) 歧管 24 供给。
以一定流量供给到一次侧歧管 23 内的涂敷液 13 经由狭窄的槽 25 在薄条 40 的宽 度方向被均匀地向贮液部 26 压出。通过安装堰 28, 能够在杆 11 与堰 28 之间的贮液部 26 中积存涂敷液 13。在本实施方式中, 优选贮液部 26 的尺寸中的在薄条 40 的行进方向上的 杆 11 与薄条 40 接触的位置和堰 28 的间隔 L1(mm) 为 10 ≤ L1 ≤ 50。在 L1 比 10mm 短时, 由于不能够完全消除涡流而不优选。另外, 在 L1 比 50mm 长时, 由于薄条 40 与涂敷液 13 的 接触时间变长, 可能产生由于涂敷液 13 中的溶剂使薄条 40 膨润而变形或薄条中的成分向 涂敷液中抽出等弊病。 贮液部 26 内的涂敷液 13 通过杆 11 向薄条 40 涂敷。并且, 过剩的涂敷液 13 从 作为薄条 40 与堰 28 的间隙的溢出部 30 溢出而流动, 并通过承液部 14 从排出口 17 排出。 另外, 在本发明中, 优选薄条 40 与堰 28 的间隙 L2(mm) 为 0.2mm ~ 4.0mm。这是由于 L2 比 0.2mm 窄时, 薄条 40 与堰 28 接触而损伤薄条。另一方面, 是由于 L2 比 4.0mm 宽时, 很难均 匀地形成需要的液体积存部。
经由狭窄的槽 29 向二次侧歧管 24 供给涂敷液 13, 以免在旋转的杆 11 与支承部 16 之间卷入空气。涂敷液 13 的一部分溢出而向承液部 15 流动, 通过排出 18 而再生。此外, 在本实施方式中, 涂敷液 13 向歧管 23、 34 的供给既可以从带状体的宽度方向的中央给液, 也可以从带状体的宽度方向的两端侧给液。另外, 可以使用公知的任一种供给装置。
接下来, 说明图 1 所示的杆涂敷装置 10 的作用。在以往的杆涂敷装置中, 以在与 旋转的杆接触的同时行进的薄条的接触部之前强制地形成贮液部的方式供给涂敷液, 供给 的涂敷液的一部分通过杆与薄条的间隙, 由此将涂敷液涂敷到薄条上。杆计量通过上述间 隙的薄条上的涂敷液层 ( 涂覆膜 ) 的厚度, 并将其调节成所希望的厚度。
然而, 若提高涂敷速度, 则在贮液部的液体流动变得活跃而产生涡流。 作为消除该 涡流的方法, 如本发明的杆涂敷装置 10 所示, 通过增大贮液部 26, 能够使涡流紊乱。但是, 仅通过这样不能够完全消除涡流。因此, 为了完全消除涡流, 通过使涂敷液 13 的一部分越 过堰 28 而溢出能够消除涡流, 并且能够抑制涂敷到薄条上的涂敷液层的不均匀 ( 涂敷条 痕 ) 的产生。
然而, 在这样的杆涂敷装置 10 中, 在使涂敷液从相对于杆的一次侧的液体积存部 溢出时, 存在涂敷到薄条 40 上的涂覆膜的端部的厚度变厚的问题。
因此, 本实施方式的杆涂敷装置在堰 28 的薄条宽度方向的外侧具备涂敷液减量 构件。涂敷液减量构件减少涂敷到薄条 40 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的涂覆液的量。通过具备
该涂敷液减量构件, 能够防止涂敷膜的端部的厚度变厚。
图 2 是从上面观察到的图 1 的杆涂敷装置 10 的堰 28 附近的放大图, 图 3 是从横 向观察到的图 1 的杆涂敷装置 10 的简图。并且, 图 2 及图 3 所示的涂敷液减量构件 50 形 成与堰 28 大致相同高度的凸部。此外, 该涂敷液减量构件 50 的形状仅为一个例子。
如图 2 及图 3 所示, 在堰 28 的薄条宽度方向外侧具备涂敷液减量构件 50。并且, 以形成为与堰 28 的高度 ( 堰上表面 28a) 大致相同高度的凸部的方式具备涂敷液减量构件 50( 参照图 3(a)、 (b))。
通过在杆涂敷装置 10 的堰 28 的薄条宽度方向外侧具备这样的涂敷液减量构件 50, 能够遮挡薄条的端部附近的涂敷液的流动, 因此能够减少薄条的端部附近的涂敷液。 因 此, 能够防止涂覆膜的端部的厚度变厚。
如图 2(a) ~ (c) 所示, 优选涂敷液减量构件 50 的宽度方向的最外部 51 比薄条 40 的宽度 ( 薄条端部 ) 位于内侧。若涂敷液减量构件 50 的凸部超出薄条 40 的宽度方向的外 侧, 则涂敷液从薄条的端部飞出, 涂敷液回到薄条的背面 ( 涂敷面相反侧的面 ), 从而污染 薄条的背面。因此优选薄条 ( 带状体 ) 的宽度方向的涂敷液减量构件 50( 比堰的高度高 0.1mm 以上的凸部 ) 的最外部 51 比薄条 ( 带状体 ) 的宽度方向的端部更位于内侧。 在本发明的杆涂敷装置中, 优选使涂敷液减量构件 50 的宽度 a 为 0.1mm 以上且从 堰的最外部 51 到杆的端部 11a 的长度 ( 距离 ) 以下 ( 参照图 2(a)、 (c))。涂覆膜在与杆 11 的端部对应的位置最厚。因此, 使涂敷液减量构件 50( 凸部 ) 的宽度 a 为 0.1mm 以上且 从堰的最外部 51 到杆的端部 11a 的长度以下, 能够有效地刮除涂敷在薄条 ( 带状体 ) 的宽 度方向的两端部的涂敷液。此外, 如图 2(b) 所示, 若使涂敷液减量构件 50( 凸部 ) 的端部 比杆 11 的端部 11a 宽, 则涂敷液也可能在比杆 11 的端部 11a 更靠外侧的位置附着在薄条 上, 因此不优选。
并且, 在本发明的杆涂敷装置中, 优选涂敷液减量构件 50 与薄条 40 的间隙最窄 部 L3 为 0.5mm 以上 10mm 以下 ( 参照图 3)。若构件与薄条 ( 带状体 ) 的间隙最窄部小于 0.5mm, 则由于薄条颤动而与杆涂敷装置接触的可能性高。另一方面, 若间隙最窄部比 10mm 宽, 则由涂敷液减量构件 50 产生的涂敷液的刮除效果变弱。此外, 更优选构件与带状体的 间隙最窄部 L3 为 0.5mm 以上 5mm 以下。
在本发明的杆涂敷装置中, 如图 3(b) 所示, 优选涂敷液减量构件 50 的与薄条对置 的面 50a 和位于薄条的行进方向上游侧的涂敷液减量构件 50 的面 50b 所成的角度 θ 为 90°以下的锐角。由于只要本实施方式的涂敷液减量构件 50 设置在适当的位置则具有涂 敷液的剥离效果, 因此涂敷液减量构件 50 的形状不成为重要的条件。但是, 当薄条的行进 方向上游侧的两个面所成的角度为 90°以下的锐角时, 涂敷液的剥除效果高。
此外, 在本实施方式中, 涂敷液减量构件 50 不局限于图示的四边形形状, 只要是 形成与堰的高度大致相同高度的凸部的构件, 则也可以例如为圆形形状。涂敷液减量构件 50 可以为圆棒状 ( 圆筒状 ), 但若为棱柱那样的形状, 则能够通过棱边的部分刮掉涂敷液。
但是, 若涂敷液减量构件 50 为圆棒状, 则通过曲面刮掉涂敷液, 因此刮掉效果下 降。但是, 在该情况下, 涂敷液减量构件 50 不会卡挂在薄条上, 因此在排除薄条的接合部分 的带的卡挂的影响时有效。但是, 涂敷液减量构件 50 的薄条输送方向上的长度与本实施方 式的效果不太有关。
作为涂敷液减量构件 50 的材料, 优选不锈钢 (SUS(Stainless UsedSteel))、 高密 度聚乙烯、 特氟纶 ( 注册商标 )。 另外, 在涂敷液减量构件 50 与薄条接触而刮掉涂敷液的情 况下, 涂敷液减量构件 50 需要使用软的材料。作为软的材料, 具体地说, 认为有聚对苯二甲 酸乙二醇酯、 四氟乙烯等。
另外, 在此, 在本实施方式的杆涂敷装置中, 涂敷液减量构件 50 既可以使用向薄 条喷出空气的空气喷嘴, 也可以使用吸引涂敷液的吸引喷嘴。 但是, 使用空气喷嘴或吸引喷 嘴时, 存在在涂敷液涂敷之后, 在薄条的行进方向的下游侧引发气流的紊乱的情况, 从而容 易引起干燥不均匀。 因此, 在制造严格限制干燥不均匀的光学膜时, 与空气喷嘴或吸引喷嘴 相比, 更优选通过与薄条非接触的涂敷液减量构件 50 进行涂覆液的刮掉。
此外, 在上述的杆涂敷装置中, 在相对于杆的薄条行进方向上游侧设置涂敷液减 量构件 50。 在该情况下, 由于在薄条的行进方向上游侧的液体积存部, 大量的涂敷液附着在 薄条上, 因此需要在薄条的行进方向上游侧可靠地避免薄条端部的厚度变厚。 因此, 可以在 薄条的行进方向下游侧也设置涂敷液减量构件, 进而进行涂敷液的刮掉。
仅在薄条的行进方向下游侧设置涂敷液减量构件时, 与在薄条的行进方向上游侧 预先减少薄条端部的涂敷液的情况相比, 需要使涂敷液减量构件与薄条的间隔变窄, 存在 与薄条接触而切断薄条的危险性。
如以上所述, 优选间隙最窄部 L3 为 0.5mm 以上 10mm 以下, 因此涂敷液减量构件 50 基本不与薄条 40 接触。若构件与薄条接触, 则在薄条上形成凹部并产生振动, 从而在涂敷 膜上容易产生台阶状的不均匀。由于薄条的端部具有卷曲或局部的凹凸, 因此当涂敷液减 量构件 50 与薄条 40 的间隔 ( 间隙 ) 过于窄时, 则可能涂敷液减量构件 50 与薄条 40 接触, 因而优选涂敷液减量构件 50 与薄条 40 不过于接近。但是, 若在薄条与涂敷液减量构件 50 的最接近位置, 在薄条的背面存在支承辊等, 使薄条的凹部能够展平, 则涂敷液减量构件 50 可能与薄条接触。此时, 作为涂敷液减量构件 50, 需要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PET(po lyethyleneterephthalate))、 特氟纶 ( 注册商标 ) 等软的材质, 以免引起损伤薄条的振动。
另外, 堰 28( 薄条宽度方向的堰 ) 的宽度 b( 对于 b 的位置, 参照图 2(c)) 优选为 0.1mm 以上 30mm 以下。堰 28 的宽度 b 不足 0.1mm 时, 不能够维持堰的形状而不稳定。另一 方面, 若堰 28 的宽度 b 比 30mm 宽, 则在堰的上表面涂敷液干燥, 容易在涂敷膜上产生条痕。 此外, 更优选堰 28( 薄条宽度方向的堰 ) 的宽度 b 为 0.5mm 以上 15mm 以下。在 0.5mm 以上 15mm 以下时控制在堰 28 上流动的涂敷液的量的效果良好, 并且在堰 28 的上表面也不发生 涂敷液的干燥, 因此能够稳定地涂敷涂敷液。
并且, 优选涂敷液减量构件 50 的位置接近杆 11。这是由于若涂敷液减量构件 50 离开杆 11, 则刮掉涂敷液以后, 贮液部 26 的涂敷液再次返回而附着在薄条的端部。具体地 说, 优选以涂敷液减量构件 50 与杆 11 的距离为从堰 28( 薄条输送方向 ) 的端部到杆 11 的 距离的二分之一以内的方式使涂敷液减量构件 50 与杆 11 接近。另外, 虽然优选涂敷液减 量构件 50 的位置接近杆 11, 但是由于涂敷液减量构件 50 可能损伤杆 11, 因此优选设置成 离开 2mm 以上。但是, 若涂敷液减量构件 50 为不损伤杆 11 的材料, 也可以与杆 11 接触。
此外, 本实施方式的杆涂敷装置也可以适用于以图 4 所示的过剩地供给的涂敷液 不溢出堰 63, 而从排液路 66 排出的方式构成的杆涂敷装置。
图 4 的杆涂敷装置 10’ 具备堰 63 和具有第一构件 61 的排液路 66。排液路 26 将过剩地供给到液体积存部 30 的涂敷液向外部排出。排出的涂敷液由回收部 ( 未图示 ) 回 收。
在相对于杆 11 的薄条 40 的行进方向的下游侧相对于支承构件 60 以规定间隔平 行地设置有第二构件 62。通过第二构件 62 与支承构件 60 形成狭缝 64。涂敷液供给管路 ( 未图示 ) 与狭缝 64 连接。为了防止由于杆 11 的干燥引起的涂敷故障, 将从供给管路供给 的涂敷液向杆 11 的下游侧供给。由此, 在杆 11 的表面与薄条之间形成涂敷液珠。涂敷液 的一部分作为涂敷残留液溢出第二槽 62 而在倾斜面流下。
接下来, 对本发明的杆涂敷装置 10(10’ ) 的适用例进行说明。图 5 是装入本发明 的杆涂敷装置 10(10’ ) 的光学补偿膜的生产线 80。
如图 5 所述, 光学补偿膜的生产线 80 中, 从输出机 82 输出预先形成有取向膜形成 用的聚合物层的作为透明支承体的薄条 40。
接着, 薄条 40 被引导辊 84 引导而被送入摩擦处理装置 86。然后, 通过摩擦辊 88 对薄条 40 的聚合物层实施摩擦处理。在摩擦辊 88 的下游设置有除尘机 90, 将附着在薄条 40 表面的灰尘去除。
在除尘机 90 的下游设置有本发明的杆涂敷装置 10(10’ )。相对于杆涂敷装置 10, 在薄条 40 的行进方向上游及下游侧设置有用于使薄条 40 缠绕 ( 卷绕 ) 在杆上的引导辊 84。 通过涂敷头 12 将含有碟状向列型 (Discotic Nematic) 液晶的涂敷液向薄条 40 涂敷。在 杆涂敷装置 10(10’ ) 的下游顺次设置有干燥区 92、 加热区 94, 将薄条 40 上的涂敷液干燥、 加热而形成液晶层。并且, 在其下游设置有紫外线灯 96, 通过紫外线照射, 使液晶交联而形 成所希望的聚合物。由此, 制造光学补偿膜, 并将制造的光学补偿膜卷绕在卷绕机 98 上。 如此, 通过将本发明的杆涂敷装置 10(10’ ) 用于光学补偿膜的液晶层的涂敷 ( 含 有碟状向列型液晶的涂敷液的涂敷 ), 能够制造没有纵向条痕等不均匀的具有良好的面质 的膜。并且, 能够防止涂敷膜的端部的厚度变厚。
作为本发明中使用的薄条 40, 包括纸、 塑料膜、 涂塑相纸、 合成纸等。 塑料膜的材质 例如可以使用聚乙烯、 聚丙烯等聚烯烃、 聚乙酸乙烯脂、 聚氯乙烯、 聚苯乙烯等乙烯聚合物、 6, 6- 尼龙、 6- 尼龙等聚酰胺、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聚 2.6- 萘二甲酸二乙酯等聚酯、 聚碳 酸酯、 三乙酸纤维素、 二乙酸纤维素等乙酸纤维素等。 另外, 作为用于涂塑相纸的树脂, 以聚 乙烯为首的聚烯烃为代表, 但是未必局限于此。 虽然薄条的厚度也没有特别地限定, 但是使 用 0.01mm ~ 1.0mm 左右的厚度, 从通用性观点出发有利。
本发明中使用的涂敷液没有特别地限定, 只要是用于在薄条上形成涂敷膜的涂敷 液, 可以使用公知的任一种涂敷液。 本发明中使用的涂敷液没有特别地限定, 可以适用高分 子化合物的水或有机溶剂液、 颜料分散液、 胶体溶液等。 尤其优选要求有均匀且高精度地进 行薄层涂敷的各种光学膜的涂敷液、 例如液晶性碟状涂敷液等。由该种液晶形成的层形成 在取向膜上。本发明的液晶层是通过将液晶性碟状 ( 圆盘状 ) 化合物取向后冷却固化或聚 合性的液晶性碟状化合物的聚合 ( 硬化 ) 而得到的具有负的双折射的层。
作为上述的碟状化合物的例子可以列举 C.D estrade 们的研究报告、 Mol.Cryst.、 71 卷、 111 页 (1981 年 ) 记载的苯衍生物、 C.D estrade 们的研究报告、 Mol.Cryst.、 122 卷、 141 页 (1985 年 )、 Physicslett.、 A, 78 卷、 82 页 (1990) 记载的三亚茚衍生物、 B.K ohne 们 的研究报告、 A ngew.Chem.96 卷、 70 页 (1984 年 ) 记载的环己烷衍生物及 J.M.Lehn 们的研
究报告、 J.Chem.、 Commun.、 1794 页 (1985 年 )、 J.Zhang 们的研究报告、 J.A m.Chem.Soc.、 116 卷、 2655 页 (1994 年 ) 记载的氮杂冠醚系或苯乙炔系大环等。
碟状化合物通常以这些为分子中心的母核, 直链的烷基或烷氧基、 置换苯 ( 甲 ) 酸 基等为作为直链的放射线状地置换的结构, 表现液晶性, 通常包括被称为碟状液晶的液晶。 但是, 只要分子自身具有负的单轴性且能够赋予一定的取向, 则不局限于上述的记载。另 外, 在本发明中, 所谓由圆盘状化合物形成是指, 最终形成的物质不必为所述化合物, 例如 所述低分子碟状液晶可以具有利用热、 光等进行反应的基, 结果通过利用热、 光等进行反应 而聚合或交联, 形成高分子化合物。
以上, 对本发明的杆涂敷装置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 但是本发明不局限于 上述实施方式, 能够采用各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