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纤维线缆及其中跨接近方法 技术领域 符合本发明的设备涉及围住纤维的光学纤维线缆, 其中被围住的纤维容易接近但 防止了对被围住的纤维的破坏, 并且涉及光学纤维线缆的中跨接近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一些情况下, 光学纤维线缆出于提高容量或增加经由线缆连结的装置的数目的 目的而包括多条纤维。这些纤维可由开槽芯部围住, 而开槽芯部和纤维一起还可由护套围 住。
在放置好之后, 一些光学纤维线缆通常面临名为″中跨接近″的工作, 以便使被 围住的光学纤维分叉。 在中跨接近工作中, 切割和分开护套和芯部, 以便能够接近一条或多 条被围住的纤维。由于暴露在外部的纤维易受破坏, 故可能需要任何适合的保护措施。
日 本 未 审 专 利 申 请 公 布 No.S62-291608, No.S63-5313, No.H06-50009 和 No.H08-211261 公开了光学纤维线缆的相关技术。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一些环境造成对光学纤维性能的损害。 例如, 当开槽芯部可能相对于护套移动时, 就会发生开槽芯部从护套的一端凸出。 该凸出将导致凸出部分处的光学纤维的损坏。 此外, 弯曲或曲折可对光学纤维产生压缩应力或拉伸应力, 这会造成传输损失的增加。本发明的 特定实施例提供了围住纤维的光学纤维线缆, 其中被围住的纤维是容易接近的, 但防止了 对被围住的纤维的破坏。
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光学纤维线缆具有轴线。该光学纤维线缆包括 : 沿所述 轴线伸长的开槽芯部, 该开槽芯部包括平行于所述轴线延伸的槽口和能够通过所述槽口接 近的凹槽 ; 放置在所述凹槽中的一条或多条光学纤维 ; 围住所述开槽芯部和所述光学纤维 的护套 ; 结合部, 所述开槽芯部与所述护套在该结合部处结合 ; 以及嵌入所述开槽芯部中 的两个或更多个强度构件, 该强度构件平行于所述轴线延伸且在包括所述轴线的平面上对 准。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 一种光学纤维线缆的中跨接近方法包括 : 使护套的一部 分与光学纤维分离来部分地暴露槽口 ; 利用护套的分离部分来部分地覆盖暴露的槽口 ; 以 及将一条或多条光学纤维拉出开槽芯部。
附图说明
图 1 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光学纤维线缆的横截面。
图 2(A) 至图 2(E) 为阐述中跨接近过程的图。
图 3 为阐述拉伸测试方法的简图。图 4 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光学纤维线缆的横截面。
图 5 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光学纤维线缆的横截面。
图 6 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光学纤维线缆的横截面。
图 7 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光学纤维线缆的横截面。
图 8 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光学纤维线缆的横截面, 其还应用于本发明 的第八实施例和第九实施例。
图 9 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光学纤维线缆的横截面。
图 10 示出了沿图 9 的 Y 轴截取的光学纤维的纵向截面。
图 11 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十一实施例的光学纤维线缆的横截面。
图 12(A) 至图 12(C) 是局部截面视图, 以示出用于指示开槽芯部与护套固定的位 置的标记的变体。
图 13 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光学纤维的横截面, 根据该实施例的光学纤 维可由第一实施例的光学纤维替换。
图 14 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十四实施例的光学纤维的横截面。
图 15(A) 至图 15(D) 为阐述中跨接近过程的图, 结合根据第十四实施例的光学纤 维线缆阐述该中跨接近过程。
图 16 为用于阐述中跨接近过程的光学纤维线缆的横截面视图。
图 17 为示出分开后的状态的光学纤维线缆的横截面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将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 尽管根据实施例的光学纤维线缆 沿其中心轴线 C 是细长的, 但图 1、 图 4 至图 9、 图 11 至图 13 仅示出了其沿垂直于中心轴线 的平面截取的横截面。 为了方便描述, 以下描述和附图经常会提到直角坐标系, 该直角坐标 系由这些截面上的 X 轴和 Y 轴表示。这些 X 轴和 Y 轴以及与其相关的元件有时表示沿中心 轴线 C 伸长的平面和实体。
参看图 1, 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光学纤维线缆 1 包括 : 光学纤维 3, 具有用于 容纳光学纤维 3 的凹槽 5 的开槽芯部 7, 以及围住开槽芯部 9 和光学纤维 3 的护套 9。不用 说, 所有纤维 3、 凹槽 5、 芯部 7、 护套 9 和槽口 11 都平行于光学纤维线缆 1 的中心轴线 C 延 伸。
开槽芯部 7 还包括槽口 11, 该槽口 11 沿开槽芯部 7 线性地开口以便能够接近凹槽 5 的内部。因此, 开槽芯部 7 具有字母 C 形的横截面形状。开槽芯部 7 的壁朝与槽口 11 相 对的一侧逐渐变厚。凹槽 5 与开槽芯部 7 的外侧轮廓偏心。当使槽口 11 的中心和刚好与 槽口 11 相对的一侧在 Y 轴上对准时, 该偏心也在沿 Y 轴的方向上。
护套 9 优选为由诸如聚乙烯的任何适合的树脂构成。护套 9 包括不均匀的壁, 该 壁从最厚的壁部 13 朝最薄的壁部 15 逐渐变薄, 最厚的壁部 13 和最薄的壁部 15 两者在 Y 轴上对准。因此, 由所述壁限定的中空部相对于护套 9 的外侧轮廓被给予了在沿 Y 轴的方 向上的偏心。最厚的壁部 13 覆盖槽口 11。
由于凹槽 5 相对于开槽芯部 7 的偏心刚好与护套 9 的中空部的偏心相反, 结果凹 槽 5 与光学纤维线缆 1 的中心轴线 C 大致同心。作为备选, 凹槽 5 可在沿 Y 轴的任一方向上与中心轴线 C 略微偏心。
开槽芯部 7 还包括嵌入其中的一对强度构件 17。两个强度构件 17 在包括 Y 轴和 线缆 1 的中心轴线 C 两者的平面上对准。此外, 强度构件 17 自然关于中心轴线 C 与槽口 11 相对。强度构件 17 可形成为各种形状, 如直线、 条带、 细长的多边棱柱或柱体。强度构件 17 的数目不限于两个, 且可为三个或更多个。强度构件 17 之间优选为保持一微小间隔。
强度构件 17 由加强光学纤维线缆 1 以克服张力的任何材料制成, 如钢或 FRP( 纤 维增强塑料 ), 且通常所具有的硬度大于其它构件的硬度。由于具有此硬度的强度构件 17 在该平面上对准, 故当光学纤维线缆 1 弯曲时, 该平面就用作力学意义上的中性表面 ( 材料 沿该表面既不受压缩, 也不被延伸 )。
在任何情况下, 强度构件 17 可在另一平面上对准。即使这样, 如果光学纤维 3 设 置为围绕该平面, 则可抑制传输损失的增大, 这将在下文中阐述。
尽管凹槽 5 的横截面形状在图 1 中示为圆形, 但该形状并不限于此且可替代地为 椭圆形或任何不规则的形状。此外, 凹槽 5 的内部除光学纤维 3 外可为真空的, 或填充有任 何缓冲构件。在任何情况下, 光学纤维 3 都优选设置成围绕中心轴线 C。
光学纤维 3 可为裸光学纤维、 光学纤维线和光学纤维带中的任何一种。 优选为由无纺织物或诸如 PET(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 的任何树脂制成的细长 带 19 附接到开槽芯部 7 上, 以便覆盖槽口 11。细长带 19 并非围绕开槽芯部 7 包覆, 而是保 留开槽芯部 7 的表面的下部未覆盖。因此, 护套 9 可与开槽芯部 7 的该下部直接接触, 同时 细长带 19 介于开槽芯部 7 的上部与护套 9 之间。
在该未覆盖的部分处, 开槽芯部 7 具有结合部 23, 开槽芯部 7 在该结合部 23 处结 合到护套 9。结合部 23 沿纵向在开槽芯部 7 上延伸, 以便形成连续线或一排间隔开的分离 部。热熔结合可应用于结合部 23 处的结合。在本实施例中, 在结合之前形成从开槽芯部 7 凸出的凸出肋部 21。凸出肋部 21 便于与护套 9 的热熔结合, 且在结合之后, 变为配合在护 套 9 的互补凹口中且与该互补凹口结合的结合部 23。在任何适合的情况下, 可省略热熔结 合或任何其它结合处理, 而配合在凹口中的凸出肋部 21 通过其自身用于结合。优选的是, 凸出肋部 21 不从护套 9 中凸出出来。
光学纤维线缆 1 可包括撕开线, 用以便于分开护套 9。
如已经论述的那样, 当光学纤维线缆 1 在垂直于图 1 中示为 Y 轴、 强度构件 17 于 其上对准的平面的任何方向上 ( 即, 沿 X 轴的方向 ) 弯曲时, 该平面用作力学意义上的中性 表面。此外, 光学纤维线缆 1 可在很小的应力下大致自由地旋转或扭曲, 这是因为线缆 1 大 体上经受很小的限制。因此, 即使人们沿偏离 X 轴的方向弯曲光学纤维线缆 1, 光学纤维线 缆 1 也会略微重新定向来使其沿 X 轴弯曲, 然后包括中心轴线 C 的平面仍用作中性表面。 此 外, 当光学纤维 3 设置成围绕中心轴线 C( 包括在中性表面中 ) 时, 光学纤维 3 大致既不受 压缩, 也不被延伸。因此, 可将由压缩应力或拉伸应力造成的传输损失抑制在很低的水平。 特别地当一些环境迫使放置的光学纤维线缆弯曲或曲折时, 由于抑制了传输损失, 故是有 利的。
由于护套 9 没有会妨碍分开或切断护套 9 的强度构件, 故光学纤维线缆 1 提供了 用于中跨接近工作的便利。
由于护套 9 具有不均匀的壁, 其中最厚的壁部 13 覆盖槽口 11, 故加强了该部分中
的机械强度。 当外力施加到护套 9 上、 尤其是槽口 11 上时, 由于防止了对围住的光学纤维 3 的破坏, 故这是有利的。当最厚的壁部 13 的厚度为最薄的壁部 15 的厚度的 1.5 倍或更大 时, 该效果就变得很明显。
在没有结合部 23 的情况下, 因为在放置光学纤维线缆 1 之后的温度变化可导致热 膨胀或热收缩, 所以开槽芯部 7 可能沿其纵向方向移动。此外, 光学纤维线缆 1 的一些处理 方式可导致开槽芯部 7 相对于护套 9 的旋转位移。由于护套 9 和开槽芯部 7 在结合部 23 处结合在一起, 所以防止了开槽芯部 7 相对于护套 9 在纵向和旋转方向上的位移。在结合 部 23 处的结合有效防止了开槽芯部 7 的凸出、 收缩和旋转位移。由于结合部 23 处的结合 防止这种位移, 故光学纤维线缆 1 就提供了用于处理的突出便利性。
开槽芯部 7 与护套 9 之间的结合限于结合部 23。 该事实提供了用于中跨接近工作 的便利性, 这是因为比芯部和护套全部结合在一起的情况更易于执行护套 9 的剥除。具体 而言, 当刀具在开始中跨接近工作而插入护套中时, 刀具可切除凸出肋部 21, 且因此同时破 坏结合部 23 处的开槽芯部 7 与护套 9 之间的结合。因此, 显著地改善了关于中跨接近工作 的可工作性。
参看图 2(A) 至图 2(E), 下文将描述中跨接近的过程。 首先, 刀具 25 的尖锐刃部插 入护套 9 中, 且围绕其圆周进行前移, 以便围绕护套 9 执行切割。此外, 刀具 25 沿结合部 23 进行前移, 以便执行护套 9 的分离, 且随后又在如图 2(B) 中所示的另一部分处执行围绕切 割。由于结合部 23 形成在凸出肋部 21 处, 故在上述步骤的过程中容易破坏开槽芯部 7 与 护套 9 之间的结合。此外, 尽管刀具 25 沿纵向方向的运动由于槽口 11 沿此方向延伸而会 引起对围住的光学纤维 3 的破坏, 但该运动是在与槽口 11 相对的结合部 23 处进行的, 因此 光学纤维 3 不会受到破坏。 然后, 如图 2(C) 中所示, 护套 9 的一部分与护套 9 的其余部分分开, 且在此部分中 还形成了纵向缝隙 27。该部分变为可从开槽芯部 7 和光学纤维 3 移除。
在移除护套 9 的该部分之后, 如图 2(D) 中所示, 槽口 11 暴露出来, 因此容纳在凹 槽 5 中的光学纤维 3 就变为可经由槽口 11 接近。如图 2(E) 中所示, 一条或多条光学纤维 3 从开槽芯部 7 中拉出, 然后进行分叉处理。
表 1 证实了关于拉伸测试、 护套末端处的开槽芯部的凸出长度、 关于中跨接近工 作的可工作性、 以及传输损失的一些实例的测试结果。拉伸测试已经以图 3 中所示的方式 执行, 其中, 测试件 29 的开槽芯部 7 从具有 400mm 长度的护套 9 中、 以 100mm/min 的速度、 沿其中的箭头所指示的方向拉, 且测量拉力的最大值。
同时, 鉴于防止开槽芯部相对于护套的位移, 故拉力优选为 98N 或更大。
根据本实施例制作出了工作实例 1。
比较实例 1-5 与本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如该表中所概括的结构参数。
[ 表 1]
注意优 : 没有任何问题且以与现有线缆相比的更大便利性进行工作
尚可 : 与现有线缆相比, 需要大量劳动进行工作
差: 工作很麻烦
如从表 1 中理解到的那样, 根据本实施例的工作实例 1 令人满意的性质在于, 拉力 为 98N 或更大, 凸起长度为 1mm 或更小, 并且传输损失仅为 0.21dB/km, 同时关于中跨接近工 作的可工作性很优异。
比较实例 1 与工作实例 1 的不同之处在于, 开槽芯部 7 和护套 9 完全结合在一起。 因为剥除完全与开槽芯部 7 结合的护套 9 相当费力, 所以关于中跨接近工作的可工作性不 如工作实例 1 的可工作性。
比较实例 2 与工作实例 1 的不同之处在于, 开槽芯部与护套之间没有形成结合。 该 结构导致将开槽芯部拉出护套所需要的 10N 或更小的较小的力, 以及开槽芯部凸出护套的 55mm 的较大的凸出长度。这意味着开槽芯部易于相对于护套移位。
比较实例 3 与工作实例 1 的不同之处在于, 开槽芯部与护套的固定只取决于护套 在开槽芯部上的压力。该结构导致开槽芯部凸出护套的 5mm 的较大凸出长度。此外, 关于 中跨接近工作的可工作性不如工作实例 1 的可工作性。 传输损失增大至 0.45dB/km, 这远大 于工作实例 1 的 0.21dB/km。
比较实例 4 与工作实例 1 的不同之处在于, 开槽芯部与护套之间没有形成结合, 且 由带构成的包覆件以螺旋形状围绕开槽芯部卷绕。由于包覆件用于抵抗开槽芯部位移的 摩擦, 故拉力较高, 为 85N。然而, 开槽芯部凸出护套的凸出长度达到大约 5mm。此外, 由于 需要额外的工作来除去包覆件, 故关于中跨接近工作的可工作性不如工作实例 1 的可工作
8*101960350 A CN 101960351说明书6/10 页性。传输较低, 为 0.23dB/km, 但该值略微大于工作实例 1 的值。
比较实例 4 与工作实例 1 的不同之处在于, 开槽芯部与护套之间没有形成结合, 此外, 由纱线构成的包覆件围绕开槽芯部和沿槽口的细长带卷绕。尽管包覆件用于抵抗开 槽芯部位移的摩擦, 但对开槽芯部的拉力仅为 20N, 且开槽芯部凸出护套的凸出长度达到 36mm。 此外, 由于需要额外的工作来除去包覆件, 故关于中跨接近工作的可工作性不如工作 实例 1 的可工作性。传输损失相当低, 为 0.21dB/km。
如从上述比较中理解到的那样, 根据本实施例的工作实例 1 提供了相比于比较实 例的有益结果, 如防止开槽芯部相对于护套的位移、 低传输损失以及关于中跨接近工作的 优异可工作性。
上述实施例将以各种方式进行改进。这些改进中的一些将在下文中示范性地描 述。 在以下描述中, 将主要描述与上述实施例相比的差异, 且将省略或简化与上述实施例大 致相同的元件的描述。
参看示出第二实施例的图 4, 在结合之前将粗糙度部分地给予开槽芯部 7, 而开槽 芯部 7 的粗糙表面经受热熔结合, 以便与护套 9 形成结合部 23。结合部 23 由热熔结合所 产生的热熔结合部 31 构成, 其中, 开槽芯部 7 和护套 9 熔合在一起, 从而局部地形成一个整 体。
作为备选, 在第三实施例中, 开槽芯部 7 在结合之前部分地加热至足够接近或高 于护套 9 的温度的温度, 以便软化开槽芯部 7, 然后执行热熔结合。
参看示出第四实施例的图 5, 作为热熔结合的替代, 诸如粘合剂的结合材料 33 可 用于形成开槽芯部 7 与护套 9 之间的结合。因此, 结合部 23 由结合材料 33 构成。
参看示出第五实施例的图 6, 作为凸出肋部的替代, 在结合之前形成退入开槽芯部 7 中的凹口 35, 而护套 9 具有互补的凸起。在该凸起配合到凹口 35 中之后, 就执行热熔结 合, 以便在其间形成结合部 23。正如第一实施例的肋部, 凹口 35 可为一连续线的凹陷或一 排分离的凹陷, 其沿纵向在开槽芯部 7 上延伸。
参看示出第六实施例的图 7, 具有诸如粘合剂的结合材料的撕开线 37 介于开槽芯 部 7 与护套 9 之间。撕开线 37 优选为设置在强度构件 17 在其上对准的平面上, 或设置为 靠近该平面。借助于取代热熔结合的撕开线 37 的结合材料, 开槽芯部 7 与护套 9 结合。当 拉撕开线 37 时, 其有助于像普通撕开线一样使护套分开, 且同时还破坏了开槽芯部 7 与护 套 9 之间的结合。 由于以此方式进一步便于除去护套 9, 故人们可比第一实施例更为容易地 执行中跨接近工作。
参看示出第七实施例的图 8, 一条或多条吸收性纱线 39 可容纳在开槽芯部 7 的凹 槽 5 中。吸收性纱线 39 改善了光学纤维线缆 1 的防水质量。
作为备选, 可代替第一实施例的细长带 19 应用具有吸水能力的吸收性带 41, 或与 第一实施例的细长带 19 一起应用具有吸水能力的吸收性带 41。 吸收性带 41 也改善了防水 质量。
此外, 作为备选, 可使用吸收性纱线 39 和吸收性带 41 这两者。吸收性纱线 39 和 吸收性带 41 的这种组合进一步改善了防水质量。
参看示出第十实施例的图 9 和图 10, 锚定件 43 设置在开槽芯部 7 的凹槽 5 中。该 锚定件 43 在适当位置上支承一条或多条光学纤维 3。优选的是, 锚定件 43 在沿中心轴线 C的方向上间隔开设置。即使在光学纤维线缆 1 变形时, 该结构也防止作用于光学纤维 3 上 的非所期望的力。此外, 锚定件 43 优选为由任何软的粘性材料制成。优选的是, 该材料为 在正常温度下具有 800MPa 或更小的杨氏模量和 500cps 或更高的粘度的紫外线硬化树脂, 由此防止了作用于光学纤维 3 上的非所期望的力, 该力会增大传输损失。优选的是, 各锚定 件 43 的间隔范围为从 100mm 至 2000mm, 由此防止了施加到光学纤维 3 上的非所期望的力。 优选的是, 调节锚定件 43 对光学纤维 3 的支承, 使得将被支承的光学纤维拉出所需的力为 5N/10m 或更大。
锚定件 43 的安装以以下方式执行, 但不限于以下方式。带 19 展开, 然后使其延 伸。未凝固的紫外线硬化树脂大致在带 19 的中心处间歇性地注入延伸的带 19 上。然后, 带 19 和未凝固的紫外线硬化树脂暴露于紫外线光下, 以便使紫外线硬化树脂凝固, 且随后 颠倒回转。因此, 由紫外线硬化树脂制成的锚定件 43 就间隔开设置在带 19 的下面上。另 一方面, 光学纤维 3 放入开槽芯部 7 的凹槽 5 中, 且使槽口 11 向上定向。带 19 和锚定件 43 一起附接到开槽芯部 7 上, 以便覆盖槽口 11, 由此, 锚定件 43 就插入凹槽 5 中来支承光学纤 维 3。挤出机可用于利用护套 9 围住开槽芯部 7。
表 2 证实了关于传输损失、 拉伸测试和关于中跨接近的可工作性的一些实例的测 试结果。实例 1 至实例 8 大致根据上述第十实施例制造, 而变化在于如在表 2 中概括的树 脂类型、 其杨氏模量及其粘度。
[ 表 2]假设性能的目标水平设置为使得传输损失为 0.25dB/km 或更小, 将开槽芯部拉出 护套所需的力大于 5, 且关于中跨接近工作的可工作性超过现有线缆的可工作性, 则实例中 满足目标水平的是实例 3、 实例 4 和实例 6, 它们共同包括由紫外线硬化树脂制成的锚定件。 具有由热熔粘合剂构成的锚定件的实例 7 和其中填充到凹槽中的纱线固定光学纤维的实 例 8 并未满足目标水平。
更详细地, 当实例 2、 实例 5 和实例 8 的锚定件的杨氏模量达到 1000MPa 时, 这些 实例不具有满足目标水平的足够低的传输损失。与之相比, 实例 1、 实例 3、 实例 4 和实例 6
满足目标传输损失, 其中, 锚定件的杨氏模量为 800MPa 或更小。 更具体地, 锚定件的 800MPa 或更小的杨氏模量鉴于抑制传输损失而提供了有益的结果。
此外, 锚定件的粘度为 300cps 的实例 1 和实例 2 未满足目标拉力, 而粘度为 500cps 或更大的实例 3、 实例 4、 实例 5 和实例 6 满足目标拉力。 更具体地, 锚定件的 500cps 或更大的粘度鉴于防止开槽芯部的位移而提供了有益的结果。
将出现上述实施例的其它改进。参看示出第十一实施例的图 11, 槽口 11 的在适 当范围内的宽度也有有益结果。出自中心轴线 C、 与槽口 11 右侧中的边缘接触的平面在图 11 中示为直线 L, 而出自中心轴线 C、 与槽口 11 左侧中的另一边缘接触的另一平面示为直 线 L′。如图 11 中所示, 这些平面产生了角″ θ″。当角 θ 大于 30 度时, 关于中跨接近 工作的可工作性就变得容易。此外, 当角 θ 小于 90 度时, 就防止了护套 9 落入凹槽 5 中, 因此不会对传输损失有非所期望的影响。更具体地, 在 30 度至 90 度范围内的角 θ 提供了 有益的结果。
此外, 带 19 在适当范围内的宽度也有有益结果。出自中心轴线 C、 与带 19 右侧中 的边缘接触的平面在图 11 中示为直线 T, 而出自中心轴线 C、 与带 19 左侧中的另一边缘接 触的另一平面示为直线 T′。如图 11 中所示, 这些平面产生了角″ γ″。大于角 θ 的角 γ 提供的有益结果将不必说明。当角 γ 小于角 θ 的四倍时, 由于开槽芯部 7 和护套 9 确 保了足够的接触面积, 故开槽芯部 7 牢固地与护套 9 固定。更具体地, 在从角 γ 到四倍角 γ 的范围内的角 γ 提供了有益结果。 参看示出第十二实施例的图 12(A) 至图 12(C), 光学纤维线缆 1 还可包括标记, 用 于指示结合部 23 的位置。该标记可为从护套 9 凸出的凸起 45, 如图 12(A) 中所示, 其刚好 与结合部 23 对准。作为备选, 如图 12(B) 中所示, 标记可为护套 9 上的有色条 47。此外, 作 为备选, 如图 12(C) 中所示, 标记可为凹入部 49。 标记的存在有助于执行中跨接近工作的人 员找出切割位置。
参看示出第十三实施例的图 13, 一对矩形棱柱形状的强度构件 20 嵌入开槽芯部 7 中, 代替了第一实施例中的柱形强度构件 17。
参看示出第十四实施例的图 14, 光学纤维线缆 1 包括形成在护套 9 的外表面上的 两个切口 51, 所述两个切口 51 沿中心轴线 C 延伸。切口 51 便于在进行中跨接近过程时使 护套 9 分开。切口 51 的数目不限于两个, 而是可为三个或更多个。此外, 切口 51 的截面不 限于字母 V 形, 而是可为任何适合的形状。当前实施例的其它方面可与第一实施例或其它 实施例的相同。
切口 51( 或在提供了三个或更多个切口的情况下的最外侧两个切口 51) 可相对于 最薄的壁部 15 对称地设置, 且在其间留下适当窄的间隔。如此定位的切口 51 就位于护套 9 的较薄的部分处, 且彼此相对接近, 从而充分地便于护套 9 的分开。与剩余护套 9 分开的 护套 9 的一部分有益地是可进行再利用, 以便覆盖暴露的槽口 11, 这将在下文中进行描述。
切口 51 之间的幅度影响再围住光学纤维的容易程度和撕开护套的容易程度。 表3 中概括的测试结果证实了该特征。在这些测试中, 测试了分别具有各种幅度的测试件 1-6。 在表 3 中, 幅度由角 α 指示, 其中, 角 α 限定为由出自中心轴线 C 且分别穿过切口 51 的平 面 CN、 CN′形成的角 NCN′。
[ 表 3]
如从表 3 中理解到的, 护套上的两个或更多个切口便于使护套分开, 具有大于 30 度的 α 角的切口 ( 测试件 3-6) 更为有利。同时, 具有范围从 30 度至 160 度的 α 角的测 试件 3-5 比具有此范围外的 α 角的测试件 1、 2 和 6 在再围住光学纤维的容易程度方面更 为有利。
切口 51 的深度 t 可关于切口 51 的部分处的护套 9 的厚度 D 设置在特定范围内。 满足不等式 t < D/5 的范围内的较小的深度 t 在分开容易程度方面是不利的, 而满足不等 式 t > 4D/5 的范围内的太大深度 t 在护套 9 的粗糙度方面是不利的。因此, 在从 D/5 至 4D/5 的范围内的深度 t 可能是优选的。
参看图 15 和图 16, 将关于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光学纤维线缆描述中跨接近的过程。
参看图 15(A), 刀具 25 的尖锐刃部插入护套 9 中, 且围绕其圆周进行前移, 以便围 绕护套 9 执行切割。刀具 25 的尖端的运动可在如图 16 中的圆形虚线所示的轨迹上。
接下来, 如图 15(B) 和图 17 中所示, 借助于切口 51 使护套 9 分开。 然后, 护套 9 部 分地分成一较大的部分和一较小的部分, 从而使开槽芯部 7 部分地暴露于这些部分之间。
参看图 15C, 容许切除护套 9 的较小部分, 但优选保留较大的部分。一条或多条光 学纤维 3 从开槽芯部 7 中拉出, 然后进行分叉处理。其余的光学纤维 3 返回至开槽芯部 7, 且由开槽芯部 7 再围住。
然后, 护套 9 的未切部分可再使用, 以用于如图 15D 中所示那样覆盖暴露的槽口 11。尽管从光学纤维线缆 1 分叉出的光学纤维 3 引出护套 9, 但其余的光学纤维 3 由护套 9 再围住。该过程不需要任何专用夹具, 且可用手和手指执行。
第十四实施例提供了分开的护套 9 作为暴露的光学纤维 3 的覆盖件的这种再使用 性, 同时在增加了一些附加劳动时, 即使在其它实施例中这样的再使用也是可能的。相反, 在现有技术中, 暴露的芯部需要围绕芯部包覆的任意带或此类保护措施, 以免破坏光学纤 维。将带包覆在芯部上相当费力。因此, 第十四实施例提供了优异的保护和容易的可工作 性两者。
上述第一至第十四实施例是彼此兼容的。 因此, 会出现这些实施例的任何组合。 此 外, 附加的撕开线可介于开槽芯部 7 与护套 9 之间。
尽管上文已经参照本发明的特定示例性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 但本发明不限于上
述示例性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依据上述教导内容而想出上述实施例的改进和变 型。
工业适用性
提供了围住纤维的光学纤维线缆, 其中, 容易接近被围住的纤维, 但防止了对被围 住的纤维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