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椅.pdf

上传人:a1 文档编号:7908793 上传时间:2019-11-22 格式:PDF 页数:40 大小:1.7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580010320.4

申请日:

20050311

公开号:

CN1937940A

公开日:

20070328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失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47D1/02,A47D1/08,A47D9/02

主分类号:

A47D1/02,A47D1/08,A47D9/02

申请人:

康贝株式会社

发明人:

井上雅晴,山崎浩二郎

地址:

日本东京都

优先权:

104832/2004

专利代理机构: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代理人:

崔幼平;廖凌玲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婴儿椅(1)包括至少具有座部(31)和背部(33)的座椅主体(30),设置在座椅主体的下方、使座椅主体向前后方向往复运动的摇摆机构(40)。摇摆机构具有:固定部(41);摆(62),设置在固定部上,以朝向与座椅主体的前后方向垂直的座椅主体的宽度方向倾斜的摆动轴(61)为中心自由摆动自由;可动部(51),滑动自由地支承在摆上,从下方支承座椅主体的。通过摆的摆动,可动部相对于固定部向座椅主体的前后方向往复运动。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婴儿椅,包括:至少具有座部和背部的座椅主体,设置在座椅主体的下方、使座椅主体向前后方向往复运动的摇摆机构,其特征在于,摇摆机构具有:固定部;摆,设置在固定部上,以朝向与座椅主体的前后方向垂直的座椅主体的宽度方向倾斜的摆动轴为中心自由摆动;可动部,滑动自由地支承在摆上,从下方支承座椅主体;通过摆的摆动,可动部相对于固定部沿着座椅主体的前后方向往复运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儿椅,其特征在于,在固定部上,沿着座椅主体的宽度方向配置有一对摆。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儿椅,其特征在于,在固定部以及可动部的某一方上设置有沿着座椅主体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引导板,在固定部以及可动部的另一方上设置有卡合在引导板上的限制部件,通过引导板与限制部件卡合,限制可动部相对于固定部向座椅主体的宽度方向移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儿椅,其特征在于,在可动部与摆之间设置有球状体,通过球状体的滚动,可动部相对于摆滑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儿椅,其特征在于,摇摆机构的可动部与座椅主体的座部一体形成。 6、一种婴儿椅,包括:至少具有座部和背部的座椅主体,设置在座椅主体的下方、使座椅主体向前后方向往复运动的摇摆机构,其特征在于,摇摆机构具有:固定部;扇形滚柱,设置在固定部上,由截面至少具有弧状部分的大致扇形的柱状构成,弧状部分面向固定部;可动部,保持贯通扇形滚柱的支轴,从下方支承座椅主体;通过扇形滚柱在固定部上滚动,可动部相对于固定部沿着座椅主体的前后方向往复运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婴儿椅,其特征在于,在固定部上,在座椅主体的前后方向上分开地设置有两个扇形滚柱。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婴儿椅,其特征在于,在固定部上设置有沿着座椅主体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引导板,引导板具有卡合在支轴上的引导开口。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婴儿椅,其特征在于,摇摆机构的可动部与座椅主体的座部一体形成。 10、一种婴儿椅,包括:至少具有座部和背部的座椅主体,设置在座椅主体的下方、使座椅主体向前后方向往复运动的摇摆机构,其特征在于,摇摆机构具有:固定部,具有沿着座椅主体的前后方向延伸的侧壁;第1摆动体,从固定部的侧壁摆动自由地垂下;摆动框架,支承在第1摆动体上;第2摆动体,从摆动框架摆动自由地垂下;可动部,支承在第2摆动体上,从下方支承座椅主体;第1摆动体与第2摆动体在高度方向上至少局部重合,可动部相对于固定部沿着座椅主体的前后方向往复运动。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婴儿椅,其特征在于,在固定部的侧壁上,在座椅主体的前后方向上分开地设置有一对第1摆动体,在摆动框架上,在座椅主体的前后方向上分开地设置有一对第2摆动体。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婴儿椅,其特征在于,摇摆机构的可动部与座椅主体的座部一体形成。 13、一种婴儿椅,包括:至少具有座部和背部的座椅主体,设置在座椅主体的下方、使座椅主体向前后方向往复运动的摇摆机构,其特征在于,摇摆机构具有:固定部,具有沿着座椅主体的前后方向凹状弯曲的弯曲轨道;可动部,具有在弯曲轨道上滚动的轮子,从下方支承座椅主体;可动部相对于固定部沿着座椅主体的前后方向往复运动。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婴儿椅,其特征在于,可动部具有一对轮子和连结一对轮子的轮轴。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婴儿椅,其特征在于,固定部还具有沿着座椅主体的前后方向延伸的转动自由的锁定轴,以及固定在锁定轴上、并配置在轮子的轮轴的下方、具有卡合在轮轴上的锁定卡合槽的锁定部件,通过使锁定轴转动,锁定卡合槽卡合在轮轴上,锁定部件限制轮轴向座椅主体的前后方向的移动。 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婴儿椅,其特征在于,固定部还具有沿着座椅主体的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侧壁,在侧壁上设置有卡合在轮子的轮轴上的引导开口。 17、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婴儿椅,其特征在于,摇摆机构的可动部与座椅主体的座部一体形成。 18、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婴儿椅,其特征在于,固定部还具有沿着座椅主体的前后方向延伸、并且沿着前后方向移动自由的锁定轴,在上下方向移动自由、并配置在轮子的轮轴的下方、具有卡合在轮轴上的锁定卡合槽的锁定部件,以及分别转动自由地连结在锁定轴和锁定部件上的连结杆,通过使锁定轴向前后方向移动,使锁定部件向上方移动,从而锁定卡合槽卡合在轮轴上,锁定部件限制轮轴向座椅主体的前后方向的移动。

说明书

婴儿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作包括新生儿、乳儿、儿童的幼儿的椅子以及床的 婴儿椅。

技术背景

作为婴儿椅,开发了一种具有以下部分的形式:在下方端设置有 小脚轮的左右一对前腿以及后腿、连结在各前腿以及各后腿的上方端 的左右一对侧板、具有配置在一对侧板间并且被各侧板覆盖的一对扶 手的座椅主体(特开2003-24189号公报)。

在特开2003-24189号公报所介绍的婴儿椅中,前腿以及后腿相对 侧板摆动自由。因此,通过使前腿以及后腿相对侧板摆动,可升高或 降低座椅主体的位置。

又,座椅主体除扶手以外,还具有座部、连结在座部的下方的脚 部、连结在座部的上方的背部、连结在背部的上方的头枕。这些各部 分在连结处相互之间摆动自由。因此,婴儿椅具有幼儿的椅子的功能, 并且通过大致平行地设置脚部、座部与背部也可作为幼儿的床。

这样的座椅主体,利用从各侧板摆动自由地垂下的摇杆从下方支 承。该摇杆从婴儿椅的正面所视为コ字形,发挥摆的作用。因此,利 用摇杆摆动,使座椅主体向前后方向往复运动。所以,在将婴儿椅作 为幼儿的午睡的床时,通过使座椅主体向前后方向往复运动,可使幼 儿顺利入睡。

此时,摇杆大致以单摆的原理振动。因此,座椅主体的往复运动 的周期主要由摇杆的上下方向长度决定,摇杆的上下方向长度越长, 往复运动的周期越长。

但是,为了保持婴儿椅紧凑的大小,摇杆的上下方向长度受到限 制。所以在特开2003-24189号公报所介绍的婴儿椅上,难以将座椅主 体的往复运动的周期进一步延长。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这点而做出的,本发明的目在于提供紧凑的大小且 可使座椅主体长周期地向前后方向往复运动的婴儿椅。

本发明的婴儿椅包括:至少具有座部和背部的座椅主体,设置在 座椅主体的下方、使座椅主体向前后方向往复运动的摇摆机构,其特 征在于,摇摆机构具有:固定部;摆,设置在固定部上,以朝向与座 椅主体的前后方向垂直的座椅主体的宽度方向倾斜的摆动轴为中心自 由摆动;可动部,滑动自由地支承在摆上,从下方支承座椅主体;通 过摆的摆动,可动部相对于固定部沿着座椅主体的前后方向往复运 动。

本发明的婴儿椅的特征在于,在固定部上,沿着座椅主体的宽度 方向配置有一对摆。

本发明的婴儿椅的特征在于,在固定部以及可动部的某一方上设 置有沿着座椅主体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引导板,在固定部以及可动部的 另一方上设置有卡合在引导板上的限制部件,通过引导板与限制部件 卡合,限制可动部相对于固定部向座椅主体的宽度方向移动。

本发明的婴儿椅的特征在于,在可动部与摆之间设置有球状体, 通过球状体的滚动,可动部相对于摆滑动。

本发明的婴儿椅的特征在于,摇摆机构的可动部与座椅主体的座 部一体形成。

本发明的婴儿椅包括:至少具有座部和背部的座椅主体,设置在 座椅主体的下方、使座椅主体向前后方向往复运动的摇摆机构,其特 征在于,摇摆机构具有:固定部;扇形滚柱,设置在固定部上,由截 面至少具有弧状部分的大致扇形的柱状构成,弧状部分面向固定部; 可动部,保持贯通扇形滚柱的支轴,从下方支承座椅主体;通过扇形 滚柱在固定部上滚动,可动部相对于固定部沿着座椅主体的前后方向 往复运动。

本发明的婴儿椅的特征在于,在固定部上,在座椅主体的前后方 向上分开地设置有两个扇形滚柱。

本发明的婴儿椅的特征在于,在固定部上设置有沿着座椅主体的 前后方向延伸的引导板,引导板具有卡合在支轴上的引导开口。

本发明的婴儿椅的特征在于,摇摆机构的可动部与座椅主体的座 部一体形成。

本发明的婴儿椅包括:至少具有座部和背部的座椅主体,设置在 座椅主体的下方、使座椅主体向前后方向往复运动的摇摆机构,其特 征在于,摇摆机构具有:固定部,具有沿着座椅主体的前后方向延伸 的侧壁;第1摆动体,从固定部的侧壁摆动自由地垂下;摆动框架, 支承在第1摆动体上;第2摆动体,从摆动框架摆动自由地垂下;可 动部,支承在第2摆动体上,从下方支承座椅主体;第1摆动体与第2 摆动体在高度方向上至少局部重合,可动部相对于固定部沿着座椅主 体的前后方向往复运动。

本发明的婴儿椅的特征在于,在固定部的侧壁上,在座椅主体的 前后方向上分开地设置有一对第1摆动体,在摆动框架上,在座椅主 体的前后方向上分开地设置有一对第2摆动体。

本发明的婴儿椅的特征在于,摇摆机构的可动部与座椅主体的座 部一体形成。

本发明的婴儿椅包括:至少具有座部和背部的座椅主体,设置在 座椅主体的下方、使座椅主体向前后方向往复运动的摇摆机构,其特 征在于,摇摆机构具有:固定部,具有沿着座椅主体的前后方向凹状 弯曲的弯曲轨道;可动部,具有在弯曲轨道上滚动的轮子,从下方支 承座椅主体;可动部相对于固定部沿着座椅主体的前后方向往复运 动。

本发明的婴儿椅的特征在于,可动部具有一对轮子和连结一对轮 子的轮轴。

本发明的婴儿椅的特征在于,固定部还具有沿着座椅主体的前后 方向延伸的转动自由的锁定轴,以及固定在锁定轴上、并配置在轮子 的轮轴的下方、具有卡合在轮轴上的锁定卡合槽的锁定部件,通过使 锁定轴转动,锁定卡合槽卡合在轮轴上,锁定部件限制轮轴向座椅主 体的前后方向的移动。

本发明的婴儿椅的特征在于,固定部还具有沿着座椅主体的前后 方向延伸的一对侧壁,在侧壁上设置有卡合在轮子的轮轴上的引导开 口。

本发明的婴儿椅的特征在于,摇摆机构的可动部与座椅主体的座 部一体形成。

本发明的婴儿椅的特征在于,固定部还具有沿着座椅主体的前后 方向延伸、并且沿着前后方向移动自由的锁定轴,在上下方向移动自 由、并配置在轮子的轮轴的下方、具有卡合在轮轴上的锁定卡合槽的 锁定部件,以及分别转动自由地连结在锁定轴和锁定部件上的连结 杆,通过使锁定轴向前后方向移动,使锁定部件向上方移动,从而锁 定卡合槽卡合在轮轴上,锁定部件限制轮轴向座椅主体的前后方向的 移动。

根据采用本发明,则婴儿椅具有可以长周期地使座椅主体向前后 方向往复运动并且可配置在小的空间的摇摆机构。从而不会增大婴儿 椅的形状,可以以对幼儿最合适的周期使座椅主体往复运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婴儿椅的第1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拆卸收纳盒后的状态的婴儿椅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拆卸收纳盒后的状态的婴儿椅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摇摆机构的侧视图。

图5是沿图4的线5-5的剖面图。

图6是表示摆的摆动状态的局部俯视图。

图7是表示摇摆机构的变形例的正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婴儿椅的第2实施方式的摇摆机构的侧视 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婴儿椅的第2实施方式的摇摆机构的正视 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婴儿椅的第3实施方式的摇摆机构的俯视 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婴儿椅的第3实施方式的摇摆机构的正视 图。

图12是沿图10的线12-12的剖面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婴儿椅的第4实施方式的摇摆机构的侧视 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婴儿椅的第4实施方式的摇摆机构的正视 图。

图15A是表示本发明的婴儿椅的第4实施方式的摇摆机构的变形 例的局部侧视图。

图15B是表示本发明的婴儿椅的第4实施方式的摇摆机构的变形 例的局部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图1至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婴儿椅的第1实施方式的图。

其中,图1是婴儿椅的立体图,图2是拆卸收纳盒后的状态的婴 儿椅的立体图,图3是拆卸收纳盒后的状态的婴儿椅的侧视图。

如图1至图3所示,婴儿椅1包括:在下方端设置有小脚轮14的 左右一对前腿10、10以及后腿15、15,连结在各前腿10、10以及后 腿15、15的上方端的左右一对侧板20、20,配置在侧板20、20之间 的摇摆机构40,设置在摇摆机构40的上方的座椅主体30,自由拆卸 地安装在侧板20上的收纳盒25。

这样的婴儿椅1如图2所示可作为幼儿用的椅子,并且如图1所 示也可作为幼儿用的床。

<婴儿椅的整体结构以及作用>

首先,利用图1至图3说明包括一对前腿10以及后腿15,一对侧 板20、20,摇摆机构40,座椅主体30,以及收纳盒25的婴儿椅1的 整体结构以及作用。不过关于摇摆机构40在此仅概要说明,详细情况 后述。

首先,详细叙述婴儿椅1的一对侧板20、20。

各侧板20具有向婴儿椅1的前后方向延伸的侧板基础部21,固定 在侧板基础部21的前方下方的后腿保持部23,以及设置在侧板基础部 21的后方下方的前腿保持部22。其中,前腿保持部22相对于侧板基 础部21沿着婴儿椅1的前后方向滑动自由地安装在侧板基础部21上 (图2和图3)。

又,配置在婴儿椅1的正视右侧的侧板20还具有安装在朝向婴儿 椅1的宽度方向外方的侧板基础部21的外侧面21a上的保持板24。保 持板24配置在前腿保持部22与后腿保持部23之间,且一部分从侧板 基础部21的下方突出。在该保持板24的突出部设置有两个开口24a、 24a。

在这样构成的一对侧板20、20的下方间设置有摇摆机构40。摇摆 机构40具有固定在侧板20上的固定部41、设置在固定部41上、相对 于固定部41沿着婴儿椅1的前后方向(座椅主体30的前后方向)往 复运动自由的可动部51。如上所述,关于该摇摆机构40的详细情况在 后面叙述。

下面,详细介绍收纳盒25。收纳盒25由盒子主体26、开闭自由 地安装在盒子主体26上的盖体27构成。在盒子主体26的侧面,设置 有卡合在侧板20的保持板24的开口24a上的突起(图未示)。通过使 该突起与保持板的开口24a卡合,收纳盒25通过保持板24拆卸自由地 安装在婴儿椅1上。又,在盖体27的上面设置有把手27a。该把手27a 在收纳盒25从婴儿椅1上拆卸时用于把持移动。

下面,进一步详细介绍上述前腿10以及后腿15。

如图1以及图2所示,一对前腿10、10将其上方端摆动自由地连 结在各侧板20的前腿保持部22上,从各前腿保持部22向前方下方延 伸。在前腿10的中间部,设置有连结一对前腿10、10之间的连结杆 11。另一方面,一对后腿15、15将其上方端摆动自由地连结在各侧板 20的后腿保持部23上,从各后腿保持部23向后方下方延伸。在后腿 15的中间部,设置有连结一对后腿15、10之间的连结杆16。各前腿 10和后腿15在各自的中间部相互转动自由地连结,且在婴儿椅1的侧 面看配置为X字形。

又,通过使前腿10在图2中向顺时针方向相对前腿保持部22摆 动,且使后腿15在图2中向反时针方向相对后腿保持部23摆动,可 降低婴儿椅1的座椅主体30的位置(图3)。此时,前腿10与后腿15 以连结处为中心相对转动,并且前腿10的上方端与后腿15的上方端 分开地使前腿保持部22朝向婴儿椅1的后方相对侧板基础部21滑动 (图3)。

下面,进一步详细介绍上述座椅主体30。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座椅主体30具有座部31、摆动自由地连结 在座部31的前方的脚部32、摆动自由地连结在座部31的后方的背部 33、以及摆动自由地连结在背部33的上方的头枕34。座椅主体30利 用摇摆机构40从下方支承。

又,设置有连结背部33与脚部32之间以及背部33与头枕34之间 的图未示的连杆。利用该连杆,与背部33相对座部31的摆动联动, 使脚部32相对座部31摆动,且头枕34相对背部33摆动。

即,如图1所示,当从各部31、32、33、34平行配置的状态,背 部33相对座部31朝向上方摆动时,脚部32和头枕34与背部33的运 动联动而摆动。从而座椅主体30成为图2所示的状态,婴儿椅1发挥 椅子的作用。反之,当从图2所示的状态,背部33摆动到与座部31 平行时,脚部32和头枕34与背部33的运动联动而摆动。座椅主体30 成为图1所示的状态,婴儿椅1发挥床的作用。

又,如图1至图3所示,座椅主体30还具有在座部31的两侧方分 别设置的一对扶手36。扶手36具有构成在下方开放的中空状的扶手主 体36a、以及设置在扶手主体36a的前方上方且相对扶手主体36a摆动 自由的摆动板36b。

另外,在实际使用这样的婴儿椅1时,在座椅主体30上配置垫子 (图未示)。

下面,说明由以上那样构成的婴儿椅1的作用。

婴儿椅1的座椅主体30在如图2所示相对座部31大至垂直地配置 背部33时,利用图未示的连杆与背部33相对座部31的摆动联动,脚 部32摆动成相对座部31大至垂直,头枕34相对背部33倾斜地摆动。 从而婴儿椅1成为图2所示的状态,可作为幼儿用的椅子使用。此时, 幼儿可坐在这样的婴儿椅1上吃饭或读书。

又,从图2所示的状态使背部33相对座部31成为平行时,利用图 未示的连杆,与背部33相对座部31的摆动联动,脚部32摆动成相对 座部31平行,同时,头枕34抬起地摆动。从而座椅主体30成为图1 所示的状态,婴儿椅1可作为幼儿用的床。

又,座椅主体30通过摇摆机构40连结着侧板20、前腿10以及后 腿15。所以,在将婴儿椅1用作床,使幼儿睡在座椅主体30上时,利 用摇摆机构40可使座椅主体30相对各侧板20、20在前后方向上摆动。 这样可使幼儿在婴儿椅1上顺利入睡。通过使前腿10以及后腿15相 对侧板20摆动,可降低座椅主体30的位置。所以,即使让幼儿睡在 婴儿椅1上也是安全的。

并且构成座椅主体30的扶手36的摆动板36b相对扶手主体36a 摆动自由。因此,在将婴儿椅1用作床,在座椅主体30上进行幼儿的 尿布更换或入浴后的处理时,可使摆动板36b相对扶手主体36a向婴 儿椅1的宽度方向(座椅主体30的宽度方向)外方摆动(图1)。此 时,在座椅主体30上分开幼儿的腿时,以及护理者护理幼儿时可防止 扶手36的干扰,并且可在利用摆动而朝向上方的摆动板36b的内侧面 上临时放置尿布等护理用品,比较方便。

又,在从婴儿椅1的正面所视配置在右侧的侧板20上安装有收纳 盒25。在该收纳盒25中可收纳纸尿布或幼儿用手纸等护理用品。因此, 从婴儿椅1的前方侧护理幼儿的护理者从该位置不移动而仅利用右手 就可从收纳盒25取出护理用品。因此,保护者的视线可不离开幼儿, 容易且顺利地进行幼儿的护理。

并且收纳盒25从侧板20拆卸自由,拆下时可手拿着使用。

<摇摆机构>

下面,利用图4至图7,进一步详细介绍摇摆机构。

其中,图4是表示摇摆机构40的侧视图,图5是沿图4的线5-5 的剖面图,图6是摆62的摆动状态的局部俯视图,图7是表示摇摆机 构40的变形例的正视图。

如图4至图6所示,摇摆机构40具有平板状的固定部41、设置在 固定部41上面并且以向座椅主体30的宽度方向倾斜的摆动轴61为中 心摆动自由的细长的摆62、以及滑动自由地支承在摆62的前端部62a 并且从下方支承座椅主体30的可动部51。

这样的摇摆机构40,固定部41配置在侧板20之间,并且利用摆 62摆动,可动部51相对固定部41向座椅主体30的前后方向往复运动, 从而使支承在可动部51上的座椅主体30相对侧板20在婴儿椅1的前 后方向往复运动。

另外,所谓座椅主体30的前后方向,是在作为侧视图的图4上纸 面上的左右方向,如图4表明那样是与上述的婴儿椅1的前后方向相 同的方向。又,所谓座椅主体30的宽度方向,是与座椅主体30的前 后方向垂直的方向,是在作为侧视图的图4上纸面上的纵深方向。因 此,所谓座椅主体30的宽度方向是与上述的婴儿椅1的宽度方向相同 的方向。以后,在说明书中所谓前后方向指座椅主体的前后方向(婴 儿椅的前后方向),所谓宽度方向指座椅主体的宽度方向(婴儿椅的 宽度方向)。

首先,说明固定部41。固定部41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平板状。该 固定部41水平配置地固定在侧板20上,并且连结着侧板20之间。在 本实施方式中,展示了固定部41与侧板20分体形成的例子,但也可 一体形成。

在固定部41上,沿着座椅主体30的宽度方向配置一对摆62(图 5),在座椅主体30的前后方向上离开该一对摆62的位置还配置有一 对摆(即总计4个摆)(图4)。又,在固定部41的上面41a与各摆 62对应地设置有摆支承台42,并且在各摆支承台42上设置有摆动轴 61。各摆62通过图未示的轴承支承在该摆动轴61上,以该摆动轴61 为中心自由摆动。摆动轴61从铅直方向向座椅主体30的宽度方向倾 斜,摆动轴61的上端61a配置得比摆动轴61的下端61b更靠座椅主体 30的宽度方向外侧(图5)。所以,在摆62上不施加力量时,摆62 利用重力向沿着座椅主体30的宽度方向的朝向延伸配置。

在各摆62的前端部62a的上面,设置有沿摆62的纵向延伸的长槽 62b。在该长槽62b内配置有球状体63,球状体63通过沿长槽62b滚 动而在摆62的纵向自由移动。

另外,上述的4个摆62、4个摆支承台42以及4个摆动轴61分别 构成相同的大小以及相同的形状。

下面,进一步详细介绍可动部51。

如图5所示,可动部51具有平板状的可动部基础51a,在可动部 基础51a的下面,在与各摆62的前端部62a的长槽62b对应的位置设 置有向下方突出的承受台52。在面对长槽62b的承受台52的端面设置 有用于承接球状体63的孔52a。通过在该承受台52的孔52a与摆62 的长槽62b之间配置球状体63,可动部51被滑动自由地支承在摆62 的前端部62a。又,承受台52的端面与长槽62b的外周部上面不接触 (图5)。所以,随着球状体63在长槽62b内滚动移动,可使可动部 51相对摆62的前端部62a顺利滑动。另外,如图5以及图6所示,在 摆62沿着座椅主体30的宽度方向延伸时,球状体63配置在长槽62b 的宽度方向最内侧(摆动轴61侧)。

又,如图4以及图5所示,在可动部基础51a的下面的宽度方向中 央,设置有沿座椅主体30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引导板53。又,在固定部 41上,在座椅主体30的前后方向分开设置两个夹持引导板53地向上 方延伸的大致U字形的限制部件43。通过该限制部件43与引导板53 卡合,限制可动部51相对固定部41向宽度方向移动。

又,如图4所示,在引导板53的下端附近设置有沿前后方向延伸 的引导开口53a。另一方面,在限制部件43上设置有限制轴43b,限 制轴43b贯通引导开口53a并且在引导开口53a的两侧方延伸的两端 连结在限制部件43上。利用该引导开口53a和限制轴43b,可防止可 动部51从固定部41上脱落。

并且在可动部基础51a的上面,大体与各承受台52的配置位置对 应地设置有支承部54。如图4所示,通过构成为各支承部54与在座椅 主体30的座部31的背面突设的承接部31a卡合,使支承部54与承接 部31a卡合,从而使可动部51从下方支承座椅主体3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展示了可动部51与座椅主体30分体形 成的例子,但可动部51也可与座椅主体30的座部31一体形成。即, 也可在座椅主体30的座部31的下面设置上述引导板53,并且将座椅 主体30的座部31的承接部31a设计为与上述承受台52相同构成,从 而利用摆62直接支承座椅主体30的座部31。

这样的摇摆机构40如图4至图6所示,具有厚度薄的平坦的外形。 因此,可将摇摆机构40配置在座椅主体30的下方,可将婴儿椅1整 体设计为紧凑的大小。

下面说明以上构成的摇摆机构40的作用。

如上述那样,摆动轴61是其上端61a与下端61b相比配置在座椅 主体30的宽度方向更外方地倾斜着。因此,摆62在沿图6中实线所 示的座椅主体30的宽度方向延伸时配置在最低的位置,随着从该位置 向两侧摆动而配置在逐渐高的位置。所以一旦使摆62摆动,摆62利 用重力以图4以及图5所示的沿着座椅主体30的宽度方向的方向为中 心向两侧周期摆动。

又,如图6所示,摆62摆动时,摆62的前端部62a的位置在座椅 主体30的宽度方向上向内侧移动。但是,可动部51的承受台52相对 摆62的前端部62a在摆62的纵向滑动自由。又,可动部51被固定部 41的限制部件43限制向座椅主体30的宽度方向移动。因此,如图6 中虚线所示,即使摆62的前端部62a的位置在座椅主体30的宽度方向 上向内侧移动,承受台52也不会沿座椅主体30的宽度方向移动。从 而可动部51不会在座椅主体30的宽度方向移动,而仅可在座椅主体 30的前后方向顺滑且周期地往复运动。

并且,摆62以所谓水平摆的原理周期摆动。因此,不仅增大摆62 的纵向长度,而且即使减小摆动轴61的从铅直方向到座椅主体30的 宽度方向的倾斜角度θ,也可延长摆62的摆动周期。又,当减小摆动 轴61的倾斜角度θ时,摇摆机构40的厚度变薄。所以,可不增加婴 儿椅1整体的大小而调整到对幼儿最合适的周期。

并且,限制部件43具有贯通引导板53的引导开口53a的限制轴 43b。所以,即使使可动部51相对固定部41往复运动,也可防止可动 部51从固定部41上脱落。

如以上那样如果利用本实施方式,则可将婴儿椅1作为椅子以及 床使用。在将婴儿椅1作为椅子使用时,可使幼儿坐在婴儿椅1上吃 饭或读书。又,在将婴儿椅1作为床使用时,可使幼儿在婴儿椅1上 睡觉或进行纸尿布更换或入浴后的护理,或在婴儿椅1上午睡。

又,支承在摇摆机构40的固定部41上的摆62能够以水平摆的原 理周期摆动。又,可动部51的承受台52滑动自由地支承在摆62的前 端部62a。并且利用固定部41的限制部件43,可动部51被限制向座椅 主体30的宽度方向移动。因此,通过使摆62摆动,可利用重力使可 动部51相对固定部41沿座椅主体30的前后方向顺滑且周期地往复运 动。

并且,这样的摇摆机构40具有厚度薄的平坦的外形。因此,可将 摇摆机构40配置在座椅主体的下方,从而可将婴儿椅1整体设计为紧 凑的大小。

又,可动部51的往复运动的周期,不仅可通过延长摆62的纵向 长度变长,也可通过减小摆动轴61相对铅直方向的倾斜角度θ而变 长。又,减小摆动轴61的倾斜角度θ时,可进一步使摇摆机构40的 厚度变薄。所以可不会增大婴儿椅1整体的大小,而将座椅主体30的 往复运动的周期调整到对幼儿最合适的周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展示了利用从两侧方夹住引导板53地向 上方延伸的限制部件43,而限制可动部51相对固定部41向座椅主体 30的宽度方向移动的例子,但不限于此。也可设置夹持引导板53的一 对滚柱(图未示),通过利用该滚柱从两侧夹住引导板53,从而限制 可动部51相对固定部41向座椅主体30的宽度方向移动。

或者,如图7所示,代替引导板53而在可动部51上设置引导槽 64,并且在摆支承台42上方设置配置在该引导槽64内的限制滚柱65, 通过使引导槽64与限制滚柱65卡合,也可限制可动部51相对固定部 41的向座椅主体30的宽度方向移动。

又,在图7所示的变形例中,在摆62的前端部62a设置有引导开 口62c,在承受台52上设置有从座椅主体30的前后方向夹住摆62的 前端部62a地延伸的一对延长部52b、52b。而且,在延长部52b、52b 之间,配置有贯通引导开口62c的限制轴52c。而且,利用这样配置的 引导开口62c和限制轴52c,也可防止可动部51从固定部41上脱落。

第2实施方式

下面利用图8以及图9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

图8以及图9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仅摇摆机构不同,其他与图1 至图7所示第1实施方式大致相同。

所以,省略对摇摆机构以外的部分的详细说明,并且在图8以及 图9中,即使对于摇摆机构,与图1至图7所示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 分也采用相同标记而省略详细说明。

另外,图8是摇摆机构70的侧视图,图9是摇摆机构70的正视图。

如图8以及图9所示,摇摆机构70具有固定部41、设置在固定部 41上面并构成截面至少具有弧状部分71a的大致扇形的柱状且弧状部 分71a面向固定部41的扇形滚柱71、以及保持转动自由地贯通扇形滚 柱71的支轴73并从下方支承座椅主体30的可动部51。

这样的摇摆机构70,通过扇形滚柱71在固定部41上面滚动,可 动部51相对固定部41向座椅主体30的前后方向往复运动,从而使支 承在可动部51上的座椅主体30相对侧板20向婴儿椅1的前后方向往 复运动。

另外,所谓座椅主体30的前后方向,是在作为侧视图的图8上纸 面上的左右方向,又,所谓座椅主体30的宽度方向,是在作为侧视图 的图8上纸面上的纵深方向。

扇形滚柱71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底面71b由扇形的扇形柱构成。固 定部41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平板状,在固定部41的上面41a,在宽度 方向上分开的一对扇形滚柱71、71沿前后方向分开地设置2组(即总 计4个转动滚柱)。在宽度方向分开的各扇形滚柱71如图8所示,在 侧视时重叠地配置,前后方向分开的各扇形滚柱71如图9所示,在正 视时重叠地配置。

这样的扇形滚柱71如上述那样弧状部分71a面向固定部41的上面 41a地配置。因此,扇形滚柱71与固定部41沿着接触线L2线接触(图 8以及图9)。

下面进一步详细说明支轴73。如图8以及图9所示,两根支轴73、 73沿着座椅主体30的宽度方向延伸。各支轴73在扇形滚柱71的扇形 底面71b的顶点71c附近且在扇形底面71b的对称线L1上贯通沿宽度 方向分开配置的一对扇形滚柱71、71。又,在支轴73与扇形滚柱71 之间设置有图未示的轴承,使得扇形滚柱71能够以支轴73为中心顺 滑转动。

可动部51通过构成平板状的可动部基础51a的下面设置的4个承 受台72,分别保持两根支轴73、73的两端部附近。因此,通过使扇形 滚柱71在固定部41上滚动,可动部51可相对固定部41在前后方向移 动。

又,如图9所示,在固定部41的上面41a,引导板53、53分别接 近各扇形滚柱71的宽度方向内侧地设置。如图8以及图9所示,引导 板53垂直于固定部41,并且在座椅主体30的前后方向延伸。又,在 引导板53上设置有卡合在各支轴73上的引导开口53a。引导开口53a 被支轴73贯通,并且构成沿着扇形滚柱71在固定部41上滚动时的支 轴73的移动轨迹的形状。

这样的摇摆机构70,如图8以及图9所示具有厚度薄的平坦的外 形。因此,可将摇摆机构70配置在座椅主体30的下方,可将婴儿椅1 整体设计为紧凑的大小。

下面,说明由以上那样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作用。

扇形滚柱71如上述那样底面71b由扇形的扇形柱构成,其重心在 对称线L1上。又,承受座椅主体30以及可动部51的荷重的支轴73 贯通扇形滚柱71的对称线L1。因此,如图8中实线所示从扇形滚柱 71的对称线L1与扇形滚柱71和固定部41的接触线L2交叉的状态, 随着扇形滚柱71如图8中双点划线所示向一方滚动,对称线L1上的 扇形滚柱71的重心以及支轴73相对扇形滚柱71与固定部41的接触线 L2逐渐向另一方错开。所以,一旦在固定部41上滚动扇形滚柱71, 则扇形滚柱71利用重力以如图8以及图9中实线所示的对称线L1垂 直于固定部41的状态为中心向两侧周期滚动。伴随这样的扇形滚柱71 的周期的滚动,可动部51可相对固定部41往复运动。

又,这样的扇形滚柱71的周期的运动是基于所谓滚动摆的原理。 因此,通过改变扇形滚柱71的形状,特别是弧状部分71a的形状,或 将支轴73的贯通位置错开对称线L1等,可改变可动部51的往复运动 的周期。从而可将座椅主体30的往复运动的周期调整到对幼儿最合适 的摆动周期。

并且,在座椅主体30的宽度方向上,在各扇形滚柱71的内侧分 别设置有引导板53,并且支轴73贯通引导板53的引导开口53a。所以, 可防止扇形滚柱71在座椅主体30的宽度方向移动,并且可防止可动 部51脱离固定部41。又,可防止扇形滚柱71过度滚动。从而可动部 51不会在座椅主体30的宽度方向移动,仅在前后方向顺滑往复运动。

如果如上述那样采用本实施方式,则设置在固定部41上的扇形滚 柱71能够以滚动摆的原理周期滚动。又,扇形滚柱71被引导板53限 制向座椅主体30的宽度方向移动。并且滚动自由地贯通扇形滚柱71 且保持在可动部51上的支轴73,贯通引导板53的引导开口53a。从而 通过使扇形滚柱71在固定部41上滚动,可利用重力使可动部51相对 固定部41沿座椅主体30的前后方向顺滑且周期地往复运动。

又,通过改变扇形滚柱71的形状,特别是弧状部分71a的形状, 或将支轴73的贯通位置错开对称线L1等,可改变可动部51的往复运 动的周期。从而可不增大摇摆机构的外形,而将座椅主体30的往复运 动调整到对幼儿最合适的摆动周期。

并且,这样的摇摆机构70具有厚度薄的平坦的外形。因此,可将 摇摆机构40配置在座椅主体的下方,并且可将婴儿椅1整体设计为紧 凑的大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展示了在固定部41上设置有沿座椅主体 30的宽度方向分开的一对扇形滚柱71的例子,但不限于此,也可在固 定部41上设置沿座椅主体30的宽度方向长长地延伸的1个扇形滚柱 71。

又,在本实施方式中,展示了扇形滚柱71的弧状部分71a的截面 形状构成圆弧,即扇形滚柱71在弧状部分71a的各位置具有一定的曲 率的例子,但不限于此。扇形滚柱71也可改成在从弧状部分71a的中 心到端部的各位置具有不一定的曲率等。

第3实施方式

下面利用图10至图12说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

图10至图12所示的第3实施方式仅摇摆机构不同,其他与图1 至图7所示第1实施方式以及图8以及图9所示第2实施方式大致相 同。

所以,省略对摇摆机构以外的部分的详细说明,并且在图10至图 12中,即使对于摇摆机构,与图1至图9所示第1或第2实施方式相 同的部分也采用相同标记而省略详细说明。

另外,图10是摇摆机构76的俯视图,图11是摇摆机构76的正视 图,图12是图10的线12-12的剖面图。

如图10至图12所示,摇摆机构76具有:具有沿座椅主体30的前 后方向延伸的侧壁41b的固定部41、从固定部41的侧壁41b摆动自由 地垂下的第1摆动体77、支承在第1摆动体77上的摆动框架79、从摆 动框架79摆动自由地垂下的第2摆动体81、以及支承在第2摆动体81 上且从下方支承座椅主体30的可动部51。

这样的摇摆机构76,通过第1摆动体77相对固定部41摆动,并 且第2摆动体81相对摆动框架79摆动,从而可动部51相对固定部41 向座椅主体30的前后方向往复运动,这样,使支承在可动部51上的 座椅主体30相对侧板20向婴儿椅1的前后方向往复运动。

另外,所谓座椅主体30的前后方向,是在作为正视图的图11上 纸面上的纵深方向,所谓座椅主体30的宽度方向,是在作为正视图的 图11上纸面上的左右方向。

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部41具有一对侧壁41b、41b,以及连结一 对侧壁41b、41b的下端间的平板状的固定部基础41c,如图11所示在 正视图上构成コ字形。

如图11所示,第1摆动体77具有通过轴承(图未示)摆动自由地 支承在各侧壁41b的上缘部附近且垂下的一对第1摆动体下垂部77a、 77a,以及在座椅主体30的宽度方向延伸且连结一对第1摆动体下垂 部77a、77a的第1摆动体连接部77b,在正视图上构成大致コ字形。 这样的第1摆动体77在正视图上成为沿固定部41的内侧延伸的大致 コ字形(图11)。又,如图10以及图12所示,在固定部41的侧壁41b、 41b间,两个第1摆动体77在座椅主体30的前后方向分开配置。

如图11以及图12所示,摆动框架79具有沿着等边梯形的外周的 形状,具有沿座椅主体30的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框架侧部79a、79a, 以及连结一对框架侧部79a、79a侧部的框架连结部79b。一对框架侧 部79a、79a在座椅主体30的宽度方向分开,分别配置在第1摆动体 77的第1框架连结部79b的两端部附近(图11)。这样的框架侧部79a 通过轴承(图未示)转动自由地贯通下部79d两端,并利用第1摆动 体77支承(图12)。又,在本实施方式中,框架连结部79b连结一对 框架侧部79a、79a的上部79c中央之间。

如图11所示,第2摆动体81具有通过轴承(图未示)摆动自由地 支承在各框架侧部79a的上部79c且垂下的一对第2摆动体下垂部 81a、81a,以及在座椅主体30的宽度方向延伸且连结一对第2摆动体 下垂部81a、81a的第2摆动体连结部81b,在正视图上构成大致コ字 形。这样的第2摆动体81配置在第1摆动体77的宽度方向内侧(图 10以及图11),且配置在与第1摆动体77在高度方向(图11以及图 12上在纸面的上下方向)上局部重复的位置。

又,如图10以及图12所示,从可动部51的可动部基础51a的下 面垂下4个承受台82,各承受台82被2根第2摆动体81的第2摆动 体连结部81b通过轴承(图未示)滚动自由地贯通。从而可动部51通 过承受台82从下方支承在第2摆动体81上。

又,如第1实施方式中也叙述过的那样,在大概与承受台82的配 置位置对应的可动部基础51a的上面,设置有卡合在座椅主体30的座 部31下面设置的承接部31a的支承部54(在图10中未图示)。通过 使该支承部54与承接部31a卡合,使可动部51从下方支承座椅主体 30。

这样的摇摆机构76如图10至图12所示具有厚度薄的平坦的外 形。因此,可将摇摆机构76配置在座椅主体30的下方,可将婴儿椅1 整体设计为紧凑的大小。

下面,说明由以上那样构成的婴儿椅1的作用。

第1摆动体77从固定部41的侧壁41b摆动自由地垂下。因此,第 1摆动体77一旦摆动,则利用重力以铅直方向为中心周期摆动。所以 支承在第1摆动体77的第1摆动体连结部77b上的摆动框架79相对固 定部41向前后方向往复运动。

又,第2摆动体81从摆动框架79的上部79c摆动自由地垂下。因 此,第2摆动体81一旦摆动,则利用重力以铅直方向为中心周期摆动。 所以支承在第2摆动体81的第2摆动体连结部81b上的可动部51相对 摆动框架79向前后方向往复运动。

因此,通过使第1摆动体77相对固定部41摆动,并且,使第2 摆动体81相对摆动框架79摆动,使可动部51利用重力相对固定部41 向座椅主体30的前后方向往复运动,从而可使座椅主体30相对侧板 20向婴儿椅1的前后方向周期往复运动。

又,可动部51相对固定部41的周期的往复运动是基于所谓双重 摆的原理。因此,相比利用第1摆动体77直接支承可动部51,如本实 施方式那样通过第2摆动体81支承可动部51的方法可将可动部51的 往复运动设计为更长的周期。又,如图11以及图12所示,第2摆动 体81相对第1摆动体77配置在座椅主体30的宽度方向内侧,并且在 高度方向上重合。因此,不会由于设置第2摆动体81而增大摇摆机构 76的外形。

并且通过调整第1摆动体77的第1摆动体下垂部77a的长度以及 第2摆动体81的第2摆动体下垂部81a的长度等,可将座椅主体30 的往复运动调整到对幼儿最合适的周期。

如果如上述那样采用本实施方式,则第2摆动体81相对第1摆动 体77位于座椅主体30的宽度方向内侧且在高度方向上重合地配置。 所以可不增大摇摆机构76的外形,而使可动部51长周期地相对固定 部41向前后方向往复运动。

又,通过改变第1摆动体77的第1摆动体下垂部77a的长度以及/ 或者第2摆动体81的第2摆动体下垂部81a的长度,可改变可动部51 的往复运动的周期。从而可将座椅主体30的往复运动调整到对幼儿最 合适的周期。

并且,这样的摇摆机构76具有厚度薄的平坦的外形,可将摇摆机 构76配置在座椅主体30的下方,可将婴儿椅1整体设计为紧凑的大 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展示了将固定部41与侧板20分体形成 且将固定部41与座椅主体30分体形成的例子,但不限于此,也可如 第1实施方式那样将固定部41与侧板20一体形成,将固定部41与座 椅主体30一体形成。

此时,第1摆动体77摆动自由地连结在侧板20的上方,并且座椅 主体30的承接部31a直接支承在第2摆动体81的第2摆动体连结部 81b上。又,也可省略固定部基础41c。这样的摇摆机构76在高度方向 一部分与座椅主体30重合,可将婴儿椅1设计为更紧凑的大小。

第4实施方式

下面利用图13至图15B说明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

图13至图15B所示的第4实施方式仅摇摆机构不同,其他与图1 至图7所示第1实施方式、图8以及图9所示第2实施方式以及图10 至图12所示第3实施方式大致相同。

所以,省略对摇摆机构以外的部分的详细说明,并且在图13至图 15B中,即使对于摇摆机构,与图1至图12所示第1、第2或第3实 施方式相同的部分也采用相同标记而省略详细说明。

另外,图13是摇摆机构90的侧视图,图14是摇摆机构90的正视 图,图15A以及图15B是表示摇摆机构90的变形例的局部侧视图。

如图13以及图14所示,摇摆机构90具有:具有沿座椅主体30 的前后方向弯曲成凹状的弯曲轨道93的固定部41、以及具有在弯曲轨 道93上滚动的轮子96且从下方支承座椅主体30的可动部51。

这样的摇摆机构90,可动部51相对固定部41向座椅主体30的前 后方向往复运动,从而使支承在可动部51上的座椅主体30相对侧板 20向婴儿椅1的前后方向往复运动。

另外,所谓座椅主体30的前后方向,是在作为侧视图的图13上 纸面上的左右方向,所谓座椅主体30的宽度方向,是在作为侧视图的 图13上纸面上的纵深方向。

首先说明固定部41。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4所示,固定部41 具有一对侧壁91、91,以及连结一对侧壁91、91的下端之间的固定部 基础92。

在各侧壁91的下方,在座椅主体30的前后方向分开地与侧壁91 一体形成两个弯曲轨道93。在本实施方式中,弯曲轨道93在图13所 示的侧视图上具有圆弧状的上面93a,又,弯曲轨道93夹持上面93a 的高度最低的中心部93b而构成对称的形状。另外,各弯曲轨道93构 成相同形状。

又,如图13所示,在侧壁91上与设置各弯曲轨道93的部分对应 地设置有引导开口94。并且,如图14所示,侧壁91具有覆盖弯曲轨 道93的上方的顶部91a。

另外,一对侧壁91、91构成相互对称的形状。即,在图13所示 的侧视图上,一方的侧壁91的弯曲轨道93以及引导开口94与另一方 的侧壁91的弯曲轨道93以及引导开口94重叠地配置。

下面说明可动部51。可动部51具有配置在各弯曲轨道93上的4 个轮子96、在宽度方向分开的连结一对轮子96、96的共2个轮轴97、 保持轮轴97的平板状的可动部基础51a。

如图13以及图14所示沿宽度方向延伸的轮轴97在前后方向分开 成两根且通过承受台95固定在可动部基础51a上。各轮轴97在两端部 附近支承一对轮子96、96。

如图13所示,轮轴97的端部97a贯通轮子96,向宽度方向外方 突出。引导开口94的上缘部94a构成沿着轮子96在弯曲轨道93上滚 动时的轮轴端部97a的移动轨迹的形状,轮轴97的端部97a配置在该 引导开口94的上缘部94a附近(图14)。因此,当轮子96从弯曲轨 道93上抬起时,使端部97a抵接引导开口94的上缘部94a。从而限制 轮子96从弯曲轨道93抬起。

各轮子96以轮轴97为中心转动自由,但不能相对轮轴97在轮轴 97的纵向移动。又,在各轮子96的宽度方向内侧设置卡合弯曲轨道93 的内侧侧面93c的凸缘部96a。因此,可动部51不会向宽度方向错开, 而可顺滑地在弯曲轨道93上向前后方向移动。

又,如图13所示,一个轮子96位于弯曲轨道93的中心部93b时, 另一个轮子96也分别配置在弯曲轨道93的中心部93b地确定轮轴97 在可动部基础51a上的安装位置。

而如图13以及图14所示,在固定部41的固定部基础92上设置有 两个沿着座椅主体30的前后方向延伸的锁定轴98。各锁定轴98通过 托架92a转动自由地安装在固定部基础92上。锁定轴98的后方侧端部 从固定部基础92突出,在该端部安装有操作杆98a。

又,在各锁定轴98上,固定有两个具有卡合在轮轴97上的锁定 卡合槽99a的锁定部件99。锁定部件99构成细长状,配置为在轮子96 配置在弯曲轨道93的中心部93b上时,锁定部件99位于轮轴97的下 方。所以在轮子96配置在弯曲轨道93的中心部93b的状态下转动锁 定轴98时,锁定部件99向上方延伸(图14),锁定部件99的锁定卡 合槽99a如图13所示卡合在轮轴97上。

这样的摇摆机构90如图13以及图14所示,具有厚度薄的平坦的 外形。因此,可将摇摆机构90配置在座椅主体30的下方,可将婴儿 椅1整体设计为紧凑的大小。

下面,说明由以上那样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作用。

弯曲轨道93沿着座椅主体30的前后方向弯曲,弯曲轨道93的上 面93a构成在图13所示的侧视图中夹持中心部93b而左右对称的圆弧 状。因此,一旦从轮子96配置在弯曲轨道93的中心部93b上的状态 使可动部51相对固定部41向前后方向移动,则可动部51利用重力相 对固定部41向座椅主体30的前后方向周期往复运动。

这样的可动部51的周期的往复运动是基于滚动摆的原理。因此, 通过改变弯曲轨道93的形状等,可改变可动部51的往复运动的周期。 此时,要使可动部51的往复运动长周期化,减缓弯曲轨道93的弯曲 形状即可,所以不会增大摇摆机构90的外形。

又,轮子96具有从宽度方向内侧卡合在弯曲轨道93的内侧侧面 93c的凸缘部96a(图14),并且使轮子96不能相对轮轴97在宽度方 向移动。又,在侧壁91上设置有覆盖弯曲轨道93上方的顶部91a,防 止尘埃等堆积在弯曲轨道93上。所以可动部51在座椅主体30的宽度 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并且可动部51可在座椅主体30的前后方向顺 利往复运动。

并且,在侧壁91上设置有引导开口94,轮轴97的端部97a配置 在引导开口94的上缘部94a附近。因此,当轮子96从弯曲轨道93上 抬起时,上缘部94a抵接引导开口94的上缘部94a。从而防止轮子96 从弯曲轨道93上抬起而可动部51脱离固定部41。又,通过轮轴97的 端部97a抵接引导开口94的侧缘部94b,可防止可动部51向前后方向 过度移动。

又,固定座椅主体30的往复运动时,使从摇摆机构90向前后方 向后方侧突出的控制杆98a转动90°,通过锁定轴98使锁定部件99向 上方摆动(图14)。这样轮轴97进入锁定部件99的锁定卡合槽99a 内,轮轴97向座椅主体30的前后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座椅主体30 相对侧板20固定。

如果如上述那样采用本实施方式,则可动部51的轮子96配置在 固定部41的弯曲轨道93上。所以可动部51可利用重力相对固定部41 往复运动。

又,这样的锁定部件99具有厚度薄的平坦的外形。因此,可将摇 摆机构90配置在座椅主体30的下方,并且可将婴儿椅1整体设计为 紧凑的大小。

并且,通过改变弯曲轨道93的形状可不增大摇摆机构90的外形 而将可动部51的往复运动长周期化。从而可将座椅主体30的往复运 动调整到对幼儿最合适的周期。

又,由于轮轴97的端部97a卡合在侧壁91的引导开口94,从而 可防止可动部51脱离固定部41以及可动部51相对固定部41过度移 动。

又,轮子96具有从宽度方向内侧卡合在弯曲轨道93的内侧侧面 93c的凸缘部96a,并且不会在宽度方向错开轮轴97。又,在侧壁91 上设置有覆盖弯曲轨道93上方的顶部91a。从而可动部51在座椅主体 30的宽度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并且可动部51可在座椅主体30的前 后方向顺利往复运动。

并且,通过使锁定轴98转动,锁定部件99的锁定卡合槽99a从前 后方向夹入轮轴97,限制可动部51向前后方向的移动。从而可将座椅 主体30相对侧板20固定。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展示了固定部41具有在座椅主体30的 前后方向延伸的转动自由的锁定轴98、以及固定在锁定轴98上并配置 在轮子96的轮轴97的下方且具有卡合在轮轴97上的锁定卡合槽99a 的锁定部件99,通过使锁定轴98转动,使锁定部件99限制轮轴97向 座椅主体30的前后方向移动的例子,但不限于此。如图15A以及图 15B所示,也可设计为固定部41具有在座椅主体30的前后方向延伸且 沿前后方向移动自由的锁定轴102、在上下方向移动自由并配置在轮子 96的轮轴97的下方且具有卡合在轮轴97上的锁定卡合槽99a的锁定 部件99、分别转动自由地连结锁定轴102与锁定部件99的连结杆103、 以及设置在固定部41的固定部基础92上限制锁定部件99的前后方向 的移动的限制部件101。

在这样构成的变形例中,随着锁定轴102移动,锁定轴102与连 结杆103的连结点104在前后方向离开锁定部件99与连结杆103的连 结点105,锁定部件99向下方移动。另一方面,随着锁定轴102移动, 锁定轴102与连结杆103的连结点104在前后方向接近锁定部件99与 连结杆103的连结点105,锁定部件99向上方移动。而且当锁定部件 99向上方移动时,轮轴97进入锁定部件99的卡合槽99a内,限制轮 轴97向前后方向的移动。

在本变形例中,如图15A所示,当使锁定轴102向后方侧移动时, 锁定部件99向下方移动;又,如图15B所示,当使锁定轴102向前方 侧移动时,锁定部件99向上方移动。

又,如图15B所示,优选锁定部件99向上方移动时,锁定部件99 向上方托起轮轴97,使轮子96离开弯曲轨道93。这样使轮子96离开 弯曲轨道93而锁定部件99保持轮轴97时,可切实限制可动部51向前 后方向的移动。

又,此时,如图15B所示,优选固定部41具有移动限制部件106, 该移动限制部件106,限制锁定轴102从锁定轴102与连结杆103的连 结点104比锁定部件99与连结杆103的连结点105在前后方向稍微靠 一侧(本实施方式中是前方侧)配置的状态向一侧移动。此时,锁定 部件99在轮子96离开弯曲轨道93的状态下,可稳定保持轮轴97。又, 由于轮子96离开弯曲轨道93,所以即使在座椅主体30上施加负荷, 也不会通过轮子96使弯曲轨道93变形。

婴儿椅.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婴儿椅.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婴儿椅.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婴儿椅.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婴儿椅.pdf(40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婴儿椅(1)包括至少具有座部(31)和背部(33)的座椅主体(30),设置在座椅主体的下方、使座椅主体向前后方向往复运动的摇摆机构(40)。摇摆机构具有:固定部(41);摆(62),设置在固定部上,以朝向与座椅主体的前后方向垂直的座椅主体的宽度方向倾斜的摆动轴(61)为中心自由摆动自由;可动部(51),滑动自由地支承在摆上,从下方支承座椅主体的。通过摆的摆动,可动部相对于固定部向座椅主体的前后方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