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工作机的手柄锁定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工作机的手柄锁定结构,在该手柄锁定结构中,枢转地安 装在所述工作机的主体上的手柄可在该手柄被储存在机体中的储存位置和该手柄从所述 机体展开的展开位置之间移动,并且在该手柄锁定结构中,所述机体可由使用者或操作 人员利用保持在所述展开位置中的手柄来牵引。
背景技术 在传统已知的工作机中,具有这样一种工作机,在该工作机中,牵引轮安装在 所述工作机的主体 ( 即,工作机主体 ) 的底部上,构造成牵引手柄的一对手柄杆可枢转地 安装在工作机主体的顶部上,日本专利 No.4226404( 以下称为 “专利文献”) 中公开了这 种工作机的一个实施例。 所述一对手柄杆可在所述手柄被储存在机体中的储存位置和所 述手柄从所述机体展开的展开位置之间枢转。 所述机体可由使用者或操作人员牵拉保持 在所述展开位置中的手柄来牵引。 即,在所述专利文献中公开的工作机具有便携性,其 能够通过由使用者或操作人员利用手柄牵引来移动。
所述专利文献中公开的工作机还包括用于将所述一对手柄杆锁定在所述展开位 置中的手柄锁定结构,该手柄锁定结构包括一对设置在所述手柄杆的相应一个手柄杆上 的解锁杆。 通过操作各个解锁杆,操作人员可以解除所述一对手柄杆的锁定状态,并由 此使该对手柄杆从所述展开位置缩回到储存位置。
然而,当所述一对手柄杆 ( 牵引手柄 ) 待从所述展开位置缩回到所述储存位置 时,所述专利文献中所示的手柄锁定结构需要操作人员首先操作所述一对解锁杆,然后 使该对手柄杆移动到所述储存位置。 因此,用于将该对手柄杆缩回到所述储存位置的操 作需要额外的劳动。 具体地,在具有优良便携性的紧凑、便携式工作机中采用所述手柄 和手柄锁定结构的情况下,在操作所述解锁杆时必需使所述工作机稳定 ;因此,用于将 所述手柄缩回到所述储存位置的操作需要另外的劳动。
发明内容
鉴于前述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工作机的改进的手 柄锁定结构,该手柄锁定结构允许机器的牵引手柄通过操作人员的减少的劳动容易地从 展开位置缩回到储存位置。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工作机的改进的手柄锁定结构,该手柄 锁定结构允许机器的牵引手柄容易地保持或锁定在展开位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工作机的改进的手柄锁定结构,该 工作机包括 :牵引手柄,该牵引手柄包括安装在工作机体的顶部的相对两侧的左手柄部 和右手柄部,使得所述手柄可在该手柄被储存在所述机体中的储存位置和该手柄从所述 储存位置展开的展开位置之间枢转地移动,所述机体可通过保持在所述展开位置的所述 手柄来牵引。 所述手柄锁定结构包括 ;左锁定构件和右锁定构件,该左锁定构件和右锁定构件设置在所述机体上,用于在所述手柄沿展开方向从所述储存位置朝所述展开位 置枢转地移动时移动成分别与所述左手柄部和右手柄部的接合部接合,由此将所述左手 柄部和右手柄部锁定在所述展开位置 ;以及单个解锁杆,该解锁杆用于使所述左锁定构 件和右锁定构件移动成与所述左手柄部和右手柄部的所述接合部脱离接合,从而强制解 除所述左手柄部和右手柄部在所述展开位置通过所述左锁定构件和右锁定构件进行的锁 定。
使用者或操作人员仅仅操作单个解锁杆就可容易地解除所述左手柄部和右手柄 部 ( 并因此所述手柄 ) 在展开位置通过所述左锁定构件和右锁定构件进行的锁定。 这样, 操作人员通过减少的劳动可容易地使所述左手柄部和右手柄部从所述展开位置缩回或折 起到储存位置。 尤其是即使在工作机是具有优良便携性 ( 更具体地说,响应于牵引力的 可动性和通过在车辆中携带而实现的可运输性 ) 的紧凑、便携式工作机的情况下,本发 明也可通过允许操作人员借助单个解锁杆的简单操作来容易地解除所述左手柄部和右手 柄部的锁定,通过操作人员的减少的劳动容易地使所述左手柄部和右手柄部 ( 并因此使 所述手柄 ) 从所述展开位置缩回到所述储存位置。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解锁杆设置在机器携带把手中,该机器携带把手在所 述左手柄部和右手柄部之间设置在所述机体上,并在分别将所述左、右手柄部可枢转地 安装在所述顶部的相对两侧的左、右支撑轴的假想延长线附近并位于该假想延长线上 方。 通过该布置,使用者或操作人员通过用他或她的手握住所述机器携带把手可以操作 所述解锁杆。 通过操作人员握住所述机器携带把手,可以稳定地保持该工作机,使得操 作人员可以容易地操作所述解锁杆,并由此通过减少的劳动容易地使所述左手柄部和右 手柄部缩回到所述储存位置。 尤其是即使在工作机是具有优良便携性的紧凑、便携式工 作机的情况下,操作人员通过用手握住所述机器携带把手从而稳定地保持所述工作机就 可通过减少的劳动使所述左手柄部和右手柄部缩回到所述储存位置。
另外,由于解锁杆设置在机器携带把手中,因此可以将该解锁杆定位在所述左 支撑轴和右支撑轴的假想延长线附近并位于其上方。 优选的是,所述左锁定构件和右锁 定构件设置在所述左支撑轴和右支撑轴的附近。 因此,所述解锁杆可以设置在所述左锁 定构件和右锁定构件的附近,从而可以简化所述手柄锁定结构的构造。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左锁定构件和右锁定构件在常态下朝向所述左手柄部 和右手柄部弹性偏置,从而在所述手柄沿展开方向枢转地移动时与所述左手柄部和右手 柄部的所述接合部自动接合。 通过该布置,所述左手柄部和右手柄部可被自动地锁定在 所述展开位置中。 结果,操作人员可以通过减小的劳动容易地使所述左手柄部和右手柄 部延伸到所述展开位置。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左锁定构件和右锁定构件在其各自的一个端部处连接 至所述解锁杆,使得该左锁定构件和右锁定构件能与所述解锁杆的枢转地移动一起以彼 此互锁的关系朝向或远离所述左手柄部和右手柄部移动。 而且,所述左锁定构件和右锁 定构件在各自的另一端部处借助左弹簧和右弹簧在常态下偏置,使得当所述手柄沿所述 展开方向枢转地移动时,所述各自的另一端部与所述左手柄部和右手柄部的所述接合部 弹性接合。 另外,所述单个解锁杆可包括操作旋钮,该操作旋钮从所述解锁杆的主体突 出,并且可由操作人员操作成克服所述左弹簧和右弹簧的偏置力使所述左锁定构件和右锁定构件与所述左手柄部和右手柄部的所述接合部脱离接合,并由此强制解除所述左手 柄部和右手柄部在展开位置通过所述左锁定构件和右锁定构件进行的锁定。
下面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应当理解本发明不限于所述的实施方式, 在不脱离基本原理的情况下,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修改。 本发明的范围因此仅由所附 的权利要求确定。 附图说明
下面将参照附图,仅以实施例方式详细描述本发明的某些优选实施方式,附图 中:
图 1 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配备有手柄锁定结构的工作机的整体立体 图;
图 2 是沿图 1 的箭头 2 的方向获得的视图 ;
图 3 是沿图 1 的箭头 3 的方向获得的视图 ;
图 4 是沿图 1 的箭头 4 的方向获得的视图 ;
图 5 是示出了延伸到展开位置的图 3 所示的手柄结构的手柄体的侧视图 ;
图 6 是示出了不被手柄锁定结构锁定而保持在储存位置的手柄体的侧视图 ;
图 7 是示出了通过手柄结构保持在展开位置的手柄体的剖视图 ;
图 8 是图 6 中以 8 示出的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
图 9 是示出了用于锁定手柄结构的手柄体的手柄锁定结构的立体图 ;
图 10 是图 9 所示的手柄锁定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
图 11 是沿图 7 的线 11-11 剖取的剖视图 ;
图 12A 和 12B 是示出了手柄体从储存位置向展开位置枢转运动的示例方式的 图;
图 13A 和 13B 是示出了左手柄部保持在展开位置的示例方式的视图 ;
图 14 是示出了保持在展开位置中的手柄体的视图 ;
图 15A 和 15B 是示出了利用手柄体牵引工作机的示例方式的视图 ;
图 16A 和 16B 是示出了通过操作旋钮解除左手柄部的保持状态的示例方式的视 图;
图 17 是示出了折起到储存位置的手柄体的视图 ;
图 18A 和 18B 是示出了将具有手柄结构的工作机置入行李舱中的示例方式的视 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参照图 1 和图 2,图 1 以立体图示出了配备有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手柄 结构 13( 在下文中也称为 “工作机手柄结构 13” ) 的工作机,图 2 是沿图 1 的箭头 2 的 方向获得的视图。 在图 1 所示的实施例中,工作机 10 是便携牵引式发电机,该工作机 10 包括 :具有大致长方体轮廓或形状的工作机主体 11 ;可旋转地安装在机体 11 上的左轮和 右轮 12( 图 2 中示出左轮 12) ;可枢转地安装在机体 11 上的工作机手柄结构 13 ;以及用 于将该手柄结构 13 保持在锁定状态或位置的手柄锁定结构 14( 也参见图 6)。工作机主体 11 包括 :形成为大致长方体形状的壳体 16 ;以及设置在壳体 16 内 的发动机 / 发电机组 17。
如图 2 至图 5 所示,壳体 16 具有 :在平面图中观看为大致矩形的底部 21 ;从该 底部 21 的前端区域 21a 向上延伸的前壁部 22 ;从底部 21 的后端区域 ( 即,靠近底部 21 的沿机器牵引方向的端部的区域 )21b 向上延伸的后壁部 23 ;从底部 21 的左端区域 21c 向 上延伸的左侧壁部 24 ;从底部 21 的右端区域 21d 向上延伸的右侧壁部 25 ;以及设置在前 壁部 22 和后壁部 23 以及左侧壁部 24 和右侧壁部 25 的相应上端上的顶部 26。
与顶部 26 邻接定位的前壁部 22 使其上端与该顶部 26 的一端连接,并且如侧视 图中所观察到的,顶部 26 大致沿机器牵引方向成弓形从前壁部 22 的上端伸出。
前壁部 22 是设置操作启动 / 停止开关 31 和启动旋钮 32 的操作壁部。 操作停止 / 操作选择开关 31 是用于在工作状态和非工作状态之间切换发动机 / 发电机组 17 的旋转 开关。 该操作停止 / 操作选择开关 31 是需要保护的构件 ( 即,待保护构件 )。 启动旋钮 31 是用于致动卷簧起动器 18a( 图 2) 的待保护构件,卷簧起动器 18a 进而致动发动机 / 发 电机组 17。
用于允许维修和检查工作机 10 的维修盖 ( 未示出 ) 设置在后壁部 23 的大致中 央。 作为顶部 26 的一部分设置在机体 11 上的后述把手 41 在相对两端与后壁部 23 的上 端左侧部和上端右侧部连接。 此外,如图 4 中最佳可见,左承载足部和右承载足部 29 设 置在后壁部 23 的上端附近。 例如,左承载足部和右承载足部 29 设计成在以倾斜大约 90 度的姿势或位置 ( 即,以平放位置 ) 将工作机 10 放进车辆 145 时接触车辆 145 的行李箱或者行李舱 146( 图 18B) 的地板面。 这样,可以利用左承载足部和右承载足部 29 以及左轮和右轮 12 以稳定 方式将竖向细长的工作机 10 放入行李舱 146。
左侧壁部 24 是其中形成有排气口 34( 图 4) 的废气排放侧壁部。 排气口 34 也是 用于排放包括在发动机 / 发电机组 17 中的发动机 18 的废气的待保护构件。
如图 3 和图 5 中最佳可见,右侧壁部 25 是其上设置有电源插座 36 的电力获取侧 壁部。 电源插座 36 也是用于获取由发动机 / 发电机组 17 产生的电力的待保护构件。
顶部 26 包括用于在其中容纳盒式燃气瓶或燃气罐 37( 图 2) 的开口部 38、覆盖 该开口部 38 的盖部 39 以及机器携带把手 41。 盒式燃气罐 37 是可更换的待保护构件, 其中填充有用作发动机 18 的燃料的气体。 顶部 26 还具有形成在后端区域 26a 中的凹部 42( 也参见图 1 和 11),该后端区域 26a 邻近于顶部 26 的沿机器牵引方向的端部,并且把 手 41 定位在凹部 42 的上方。
如图 1 中所见,把手 41 是杆形构件,在其左端和右端处固定于后壁部 23 的上端 左侧部和上端右侧部,并且在凹部 42 上方在后壁部 23 的上端左侧部和上端右侧部之间延 伸。 更具体地说,把手 41 具有 :固定于后壁部 23 的上端左侧部的左足部 44( 也参见图 11) ;固定于后壁部 23 的上端右侧部的右足部 ( 未示出 ) ;以及与左足部 44 和右足部一 体形成并且在它们之间延伸或者横跨的笔直把手主体部 46。 如图 6 中所见,把手主体部 46 中形成有沿其纵向 ( 或者左右方向 ) 延伸的稍后描述的中空部。
操作人员或者使用者握住把手 41 提起工作机 10,可以将工作机 10 放入行李舱 146 中 ( 图 18B)。
如图 2 至图 5 所示,沿壳体 16 的外周在该壳体 16 中形成用于在其中储存稍后描 述的手柄体 ( 机器牵引手柄 )61 的凹部 49。 手柄储存凹部 49 具有 :左储存凹部 51,该 左储存凹部 51 形成在顶部 26 的左侧 ( 外周 ) 部 26b 和前壁部 22 的左侧 ( 外周 ) 部 22a 中 ;右储存凹部 52,该右储存凹部 52 形成在顶部 26 的右侧 ( 外周 ) 部 26c 和前壁部 22 的右侧 ( 外周 ) 部 22b 中 ;以及下储存凹部 53,该下储存凹部 53 形成在前壁部 22 的下 端 ( 外周 ) 部 22c 中。
左储存凹部 51 和右储存凹部 52 形成彼此左右对称关系,并且各储存凹部 51 和 52 在侧视图中观看具有大致 L 形状 ;图 3 和图 5 中可见右储存凹部 52 的细节。 下储存 凹部 53 形成为在前视图 ( 参见图 2) 中观察时沿左右方向水平延伸。
如图 2 所示,手柄储存凹部 49 是在前视图中观看时具有大致 U 形形状的连续凹 部,该连续凹部由左储存凹部 51 和右储存凹部 52 以及下储存凹部 53 限定。
如图 2 进一步所示,发动机 / 发电机组 17 包括安装在底部 21 上的发动机 18 与 可由该发动机 18 驱动的发电机 19 的一体组合。 在所示实施例中,发动机 18 是可由盒式 燃气罐 37 供应的气体驱动的燃气机。 在发动机 / 发电机组 17 中,发动机 18 使发电机 19 的转子围绕定子的外周旋转,从而可产生电力。 此外,如图 2 和图 3 所示,左轮 12 是通过旋转轴 55 可旋转地安装在底部 21 的 后端区域 21b 的左侧 ( 即,底部 21 和后壁部 23 之间限定的角部 ) 上的机器牵引轮。 类 似地,右轮 12 是通过旋转轴 55 可旋转地安装在底部 21 的后端区域 21b 的右侧上的机器 牵引轮。
底部 21 的后端区域 21b 靠近底部 21 的沿机器牵引方向的端部。 即,左轮和右 轮 12 可旋转地安装在位于底部 21 的沿机器牵引方向的端部附近的端部区域 21b 上。 左 轮和右轮 12 是以彼此左右对称关系设置的构件。
此外,左足部和右足部 28 设置在底部 21 的前端区域 21a 的下方。 通过放置在 路面 58 上的左足部和右足部 28 以及左轮和右轮 12 可以将工作机 10 稳定地保持在竖直向 上位置。
如图 1 和图 4 所示,手柄结构 13 安装在工作机主体 11 的顶部 26 的相对侧。 手 柄结构 13 包括 :手柄体 ( 即机器牵引手柄 )61,该手柄体 61 可以沿壳体 16 的外周部储 存 ;左支撑部 63( 图 6),该左支撑部 63 将手柄体 61 的左基部 62 可枢转地支撑在把手 41 的左端部 41a( 以下称为 “左把手端部 41a” ) 上 ;以及右支撑部 65( 图 6),该右支撑部 65 将手柄体 61 的右基部 64 可枢转地支撑在把手 41 的右端部 41b( 以下称为 “右把手端 部 41b” ) 上。
左支撑部 63 和右支撑部 65 以彼此左右对称关系设置,因此下面主要详细描述左 支撑部 63。
手柄体 61 包括 :左手柄部 67,在该左手柄部 67 处,左基部 62 可旋转地支撑在 左把手端部 41a( 即,顶部 26 的左端部 ) 上 ;右手柄部 68,在该右手柄部 68 处,右基部 64 被可旋转地支撑在右把手端部 41a( 即,顶部 26 的右端部 ) 上 ;以及手柄把手 69,该 手柄把手 69 一体连接在左手柄部 67 和右手柄部 68 各自的远端 67a 和 68a 之间。 手柄体 ( 机器牵引手柄 )61 可枢转地安装在顶部 26 的沿机器牵引方向的端部上。
在左手柄部 67 中,左基部 62 通过左支撑部 63( 参见图 6) 被可旋转地支撑在左
把手端部 41a 上,并且左手柄部 67 形成为在侧视图中观看时为大致 L 形,使其可以储存 在左储存凹部 51( 图 2) 中。
在左手柄部 67 被储存在左储存凹部 51 中 ( 即,如图 6 和图 3 所示缩回到储存位 置 P1) 的情况下,该左手柄部 67 沿顶部 26 的左侧 ( 外周 ) 部 26b 并且沿前壁部 22 的左 侧 ( 外周 ) 部 22a 设置。
此外,在左手柄部 67 处于储存位置 P1 的情况下,该左手柄部 67 比顶部 26 的上 端面 26d 向外 ( 即,向上 ) 突出了突出长度 H1( 图 2) 并且比前壁部 22 的前端面 22d 向外 ( 即,向前 ) 突出了突出长度 H1( 图 3)。
此外,在左手柄部 67 处于储存位置 P1 的情况下,该左手柄部 67 沿左壁部 24 的 上端 ( 外周 ) 部 24a 和前端 ( 外周 ) 部 24b 设置。
而且,在左手柄部 67 处于储存位置 P1 的情况下,如图 2 和图 4 所示,该左手柄 部 67 比左壁部 24 的左端面 24c 向外 ( 向左 ) 突出了突出长度 H2,并且左轮 12 比左壁部 24 的左端面 24c 向外 ( 向左 ) 突出了突出长度 H2。
在右手柄部 68 中,右基部 64 通过右支撑部 65( 图 6) 可旋转地支撑在右把手端 部 41b 上,并且该右手柄部 68 形成为在侧视图中观看时为大致 L 形形状,使其可以储存 在右储存凹部 52 中。 在右手柄部 68 被储存在右储存凹部 52 中 ( 即,被储存在储存位置 P1 中 ) 的情 况下,该右手柄部 68 沿顶部 26 的右侧 ( 外周 ) 部 26c 并且沿前壁部 22 的右侧 ( 外周 ) 部 22b 设置。
在右手柄部 68 处于储存位置 P1 的情况下,该手柄部 68 比顶部 26 的上端面 26d 向外 ( 即,向上 ) 突出了突出长度 H1 并且比前壁部 22 的前端面 22d 向外 ( 即,向前 ) 突 出了突出长度 H1。
此外,在右手柄部 68 处于储存位置 P1 的情况下,该右手柄部 68 沿右壁部 25 的 上端 ( 外周 ) 部 25a 和前端 ( 外周 ) 部 25b 设置。
而且,在右手柄部处于储存位置 P1 的情况下,该右手柄部 68 比右壁部 25 的右 端面 25c 向外 ( 向右 ) 突出了突出长度 H2,并且右轮 12 比右壁部 25 的右端面 25c 向外 ( 向右 ) 突出了突出长度 H2。
手柄把手 69 在前视图中观看时水平设置,使其可以被储存在下储存凹部 53( 图 3) 中。 在该手柄把手 69 被储存在下储存凹部 53 中 ( 即,处于储存位置 P1) 的情况下, 该手柄把手 69 沿前壁部 22 的下端 ( 外周 ) 部 22c 设置。
在手柄把手 69 处于储存位置 P1 的情况下,该手柄把手 69 比前壁部 22 的前端面 22d 向外 ( 向前 ) 突出了突出长度 H1。
在左手柄部 67 和右手柄部 68 比顶部 26 的上端面 26d 向外突出了突出长度 H1( 图 2) 的情况下,可由左手柄部 67 和右手柄部 68 保护盒式燃气罐 ( 待保护构件 )37。
此外,在左手柄部 67 和右手柄部 68 以及手柄把手 69( 即,手柄体 61) 比前壁部 22 的前端面 22d 向外 ( 向前 ) 突出了突出长度 H1( 图 3) 的情况下,可由手柄体 61 保护 操作启动 / 停止开关 ( 待保护构件 )31 和启动旋钮 ( 待保护构件 )32。
此外,手柄体 61 还可以用作用于保护待保护构件 ( 诸如盒式燃气罐 37、操作启 动 / 停止开关 31 以及启动旋钮 32) 的构件。
通过前述布置,当前实施方式可以在没有提供专用防护构件的情况下可靠地保 护待保护构件 ( 诸如盒式燃气罐 37、操作启动 / 停止开关 31 以及启动旋钮 32),并且因 此可以避免必要构成部件数量增加。
此外,在左手柄部 67 比左壁部 24 的左端面 24c 向外 ( 向左 ) 突出了突出长度 H2 的情况下,可以由左手柄部 67 保护作为另一个待保护构件的排气口 34( 图 4)。 在左 轮 12 比左壁部 24 的左端面 24c 向外 ( 向左 ) 突出了突出长度 H2 的情况下,可更有效地 保护排气口 34( 图 4)。
此外,在右手柄部 68 比右壁部 25 的右端面 25c 向外 ( 向右 ) 突出了突出长度 H2 的情况下,可以由右手柄部 68 保护也作为待保护构件的电源插座 36。 在右轮 12 比右壁 部 25 的右端面 25c 向外 ( 向右 ) 突出了突出距离 H2 的情况下,可更有效地保护电源插座 36。
因此,前述布置允许将待保护的排气口 34 和电源插座 36 设置在左侧壁部 24 和 右侧壁部 25 上,从而提高工作机的设计自由度。
另外,左手柄部 67 也可以用作用于保护排气口 34 的构件,并且右手柄部 68 也 可以用作用于保护电源插座 36 的构件。
也通过这种布置,当前实施方式可以在没有提供专用构件的情况下可靠地保护 排气口 34 和电源插座 36,从而可以避免必要构成部件数量增加。
如图 6 至图 8 所示,左支撑部 63 包括 :左支撑托架 71,该左支撑托架 71 抵靠 左把手端部 41a 的突起 41c ;筒状的左支撑构件 72,该左支撑构件 72 从左支撑托架 71 伸 出到左把手端部 41a ;以及左支撑轴 73,该左支撑轴 73 穿过支撑构件 72 延伸,以将左手 柄部 67 的左基部 62 可枢转地支撑或者安装在机体 11 上。
突起 41c 从左把手端部 41a 的后端向左突出。 左支撑轴 73 具有邻近其头部 74 设 置的增大直径部 75 和设置在其支撑轴部 76 的远端区域上的螺纹部 77。
增大直径部 75 装配在左基部 62 的安装孔 62a 中,支撑轴部 76 穿过支撑构件 72, 并且伸出支撑构件 72 之外的螺纹部 77 旋拧到焊接螺母 78 上。 这样,左基部 62 的安装 部 62b 被可枢转地支撑在增大直径部 75 上,并因此左手柄部 67 被支撑在左把手端部 41a 上,使得它可绕支撑轴 78 枢转。
因为螺纹部 77 旋拧到焊接螺母 78 上,所以在左基部 62 的安装部 62b 和头部 74 之间以及在安装部 62b 和左支撑托架 71 之间产生摩擦力。 通过该摩擦力,可以将左手柄 部 67 保持在期望位置。
此外,左基部 62 具有供稍后描述的左锁销部 102 接合 ( 装配 ) 的左接合孔 ( 即, 左手柄部 67 的接合部 )62c。
与左手柄部 67 类似,右手柄部 68 被支撑在右把手端部 41b 上,使得它可绕右支 撑部 65 的支撑轴 81 枢转。 此外,与左手柄部 67 类似,通过摩擦力可以将右手柄部 68 保持在期望位置。
此外,右基部 64 具有供稍后描述的右锁销 112 接合 ( 装配 ) 的右接合孔 ( 即, 右手柄部 68 的接合部 )64a。
通过前述布置,手柄体 61 通过左支撑轴 73 和右支撑轴 81 支撑在左把手端部 41a 和右把手端部 41b 上 ( 即,在顶部 26 的后端区域 26a 的左端部和右端部上 ),使得手柄体61 可以绕左支撑轴 73 和右支撑轴 81 枢转并且可以被保持在期望位置。
注意,左把手端部 41a 和右把手端部 41b 构成顶部 26 的后端区域 26a 的左端部 和右端部 ;换言之,左把手端部 41a 和右把手端部 41b 是机体 11 的沿机器牵引方向的端 部。
即,手柄体 61 在其左基部 62 和右基部 64 处可枢转地安装在机体的沿机器牵引 方向的端部上 ( 即,左把手端部 41a 和右把手端部 41b 上 )。 换言之,把手 41 设置在左 手柄部 67 和右手柄部 68 之间 ( 更具体地说,在左基部 62 和右基部 64 之间 ),并且把手 41 靠近将左手柄部 67 和右手柄部 68 可枢转地支撑或者安装在机体 11 上的左支撑轴 73 和 右支撑轴 81 的假想延长线 83 定位并位于其上方。
根据上述手柄结构 13,通过操作人员绕左支撑轴 73 和右支撑轴 81 枢转手柄体 61,可使手柄体 61 在该手柄体 61 储存在壳体 16 中的储存位置 P1( 图 3) 和该手柄体 61 从壳体 16 展开的展开位置 P2( 图 5) 之间枢转地移动。 此外,操作人员拉动延伸到展开 位置 P2 的手柄体 61 的手柄把手 69 可以牵引工作机主体 11。
中空部 47 在机器携带把手 41 中形成为沿该把手 41 的纵向 ( 左右方向 ) 延伸, 并且手柄锁定结构 14 容纳在中空部 47 中。 如图 9 和图 10 所示,手柄锁定结构 14 包括 :左锁定部 91,该左锁定部 91 用于 将左手柄部 67 保持 ( 锁定 ) 在展开位置 P2( 图 5) ;右锁定部 92,该右锁定部 92 用于将 右手柄部 68 保持 ( 锁定 ) 在展开位置 P2 中 ;以及解锁部 93,该解锁部 93 用于解除左手 柄部 67 和右手柄部 68 借助左锁定部 91 和右锁定部 92 的保持 ( 锁定 )。
如图 8 所示,左锁定部 91 包括 :筒状的左引导部 95,该左引导部 95 设置在左 支撑托架 71 上 ;左锁定构件 96( 一对锁定构件中的一个 ),该左锁定构件 96 以可移动的 方式部分支撑在引导部 95 中 ;以及左复位弹簧 97,该左复位弹簧 97 用于将锁定构件 96 弹性保持在左锁定位置 P3 中。
左引导部 95 的近端部 95a 设置在左支撑托架 71 的后端部上,并且该左引导部 95 定位在左支撑轴 73 的后面并且沿壳体 16 的后壁部 23 水平向右延伸。
左锁定构件 96 具有被容纳在把手 41 的中空部 47 的左空间中的左杆状体 101,该 杆状体 101 的远端部设置成左锁销部 102,并且可滑动地支撑在引导部 95 中,并且该杆状 体 101 的近端部 101a 竖直向上弯曲。 左锁销 102 是杆状体 101 的增大直径部,并且左复 位弹簧 97 的一端抵靠左锁销 102 的内表面。
左复位弹簧 97 安装在杆状体 101 的邻近锁销部 ( 远端部 )102 的部分上,并与杆 状体 101 和引导部 95 同轴。 左复位弹簧 97 在左锁销部 102 和止挡件 104 之间被轴向压 缩。
左复位弹簧 97 的偏置力作用于左锁销部 102,使得该左锁销部 102 通常被偏压至 比引导部 95 的近端部 95a 向左突出的左锁定位置 P3。 在该状态下,通过将左锁销部 102 锁定在接合孔 ( 用于左手柄部 67 的接合部 )62c 中 ( 即,通过与左锁销部 102 接合的接合 孔 62c) 可以将左手柄部 67 保持在展开位置 P2( 图 5)。
如图 6 和图 7 所示,右锁定部 92 包括 :筒状的右引导部 107,该右引导部 107 设 置在右支撑托架 106 上 ;右锁定构件 108( 一对锁定构件中的另一个 ),该右锁定构件 108 以可移动的方式部分支撑在右引导部 107 中 ;以及右复位弹簧 109,该右复位弹簧 109 用
于将右锁定构件 108 弹性保持在右锁定位置 P4 中。
右复位弹簧 109 的偏置力作用于右锁定构件 108 的右锁销部 ( 远端部 )112 上, 使得该右锁销部 112 通常被偏压至比引导部 107 的近端部 107a 向右突出的右锁定位置 P4 中。 因此,通过将右锁销部 112 锁定在右接合孔 ( 用于右手柄部 68 的接合部 )64a 中 ( 即,通过与右锁销部 112 接合的右接合孔 64a( 接合部 )) 可以将右手柄部 68 保持在展开 位置。
通过借助于左锁定部 91 和右锁定部 92 将左手柄部 67 和右手柄部 68 保持在展开 位置 P2 中,可以将手柄体 61 保持在展开位置 P2 中。 左锁定部 91 和右锁定部 92 是以彼 此左右对称关系设置并且以相同方式操作的构件,因此下面主要详细描述左锁定部 91。
如图 8 至图 10 所示,解锁部 93 包括 :单个解锁杆 114,该解锁杆 114 用于致使 左锁定构件 96 和右锁定构件 108 以彼此互锁关系朝向左手柄部 67 和右手柄部 68 或者远 离左手柄部 67 和右手柄部 68 操作,特别是用于响应于操作人员的操作使左锁定构件 96 和右锁定构件 108 与左手柄部 67 和右手柄部 68 的接合部 62c 和 64a 脱离接合 ;以及弹簧 115,该弹簧 115 用于将解锁杆 114 保持在稳定状态。
解锁杆 114 被容纳在机器携带把手 41 的中空部 47 的沿左右方向的中间区域中, 即在把手 41 的水平中间区域中。解锁杆 114 包括 :上支撑销 122,该上支撑销 122 从杆体 121 的上表面向上突出 ;下支撑销 123,该下支撑销 123 从杆体 121 的下表面向下突出 ; 后装配孔 121a 和接合孔 121b,该后装配孔 121a 和接合孔 121b 形成在杆体 121 的后端部 中 ;前装配孔 121c,该前装配孔 121c 形成在杆体 121 的前端部中 ;以及操作旋钮 124, 该操作旋钮 124 从杆体 121 的前端向前突出。 上支撑销 122 和下支撑销 123 在其相应一端分别被可枢转地支撑在把手 41 的限 定中空部 47 的上壁部和下壁部上,使得解锁杆 114 被可枢转地安装在中空部 47 的中间区 域中。
在前述状态下,操作旋钮 124 比把手开口 48( 也参见图 1) 略微突出。 把手开口 48 与中空部 47 连通并且在把手 41 的前壁部 41d 中央开口。
此外,右锁定构件 108 的近端部 111a( 即,右杆状体 111 的近端部 ) 插入穿过解 锁杆 114 的后装配孔 121a,而左锁定构件 96 的近端部 101a( 即,左杆状体 101 的近端部 ) 插入穿过解锁杆 114 的前装配孔 121c。
此外,上述保持弹簧 115 在一端 115a 处与解锁杆 114 的接合孔 121b 固定地接合 并且在另一端 115b 处与接合销 126 固定地接合。 接合销 126 从限定中空部 47 的把手 41 的下壁部向上突出。
如上所述,在右杆状体 111 的近端部 111a 插入穿过 ( 接合 ) 后装配孔 121a 并且 左杆状体 101 的近端部 101a 插入穿过 ( 接合 ) 前装配孔 121c 的情况下,左复位弹簧 97 和 右复位弹簧 109 的偏置力作用于解锁杆 114 上。
通过左复位弹簧 97 和右复位弹簧 109 的这种偏置力,解锁杆 114 的操作旋钮 124 被弹性保持在旋钮锁定位置 P5( 图 8)。
此外,通过保持弹簧 115 的偏置力可以吸收解锁杆 114 的制造和装配误差,使得 操作旋钮 124 仍可精确地保持在旋钮锁定位置 P5。
以前述方式设置在机器携带把手 41 中的解锁杆 114 可以靠近左支撑轴 73 和右支
撑轴 81 的假想延长线 83( 图 6) 定位并位于其上方。
如图 6 所示,左锁销部 102 和右锁销部 112 分别设置在左支撑轴 73 和右支撑轴 81 附近,使得解锁杆 114 可以设置在左锁销部 102 和右锁销部 112 附近。
通过上述布置,当前实施方式可以简化左锁定构件 96 和右锁定构件 108 的形状 以及本实施方式中采用的连杆机构等的构造,从而简化手柄锁定结构 14 的构造。
此外,如图 11 所示,该图 11 是沿图 7 的线 11-11 剖取的剖视图,左手柄部 67 的左基部 62 具有大体椭圆形的剖面形状,并且基部 62 的与左支撑托架 71 相对的部分 131 形成为弯曲形状。 该部分 131 从其外侧区域 131a 向其内端 131b 弯曲,同时逐渐接近左 支撑托架 71。
因此,当左手柄部 67 的左基部 62 从左锁销部 102 上方下降时,弯曲部分 131 的 外侧区域 131a 首先抵靠左锁销部 102 的远端 102a。 当左基部 62 在抵靠左锁销部 102 的 远端 102a 之后还继续下降时,弯曲部分 131 将左锁销部 102 推进引导部 95 中,从而将左 锁销部 102 定位在左解锁位置 P6。
当左基部 62 已被切换到其展开位置时,接合孔 62c 与左锁销部 102 同轴地定位, 使得左锁销部 102 通过左复位弹簧 97 的偏置力突出到左锁定位置 P3。 因而,左锁销部 102 被插入左接合孔 62c 中,使得左接合孔 62c 被左锁销部 102 接合。 因此,当左手柄部 67 延伸到展开位置 P2( 参见图 5) 时,左锁销部 102 与左接合 孔 ( 接合部 )62c 自动接合,使得左手柄部 67( 并因此手柄体 61) 可以被保持或锁定在展 开位置 P2。
此外,如图 6 和图 7 所示,单个操作旋钮 124 通过操作人员的操作可沿箭头 A 的 方向从旋钮锁定位置 P5 移到旋钮解锁位置 P7。 当操作旋钮 124 从旋钮锁定位置 P5 如此 移到旋钮解锁位置 P7 时,左锁销部 102 和右锁销部 112 克服左弹簧 97 和右弹簧 109 的偏 置力被如箭头 B 所示拉向把手 41 的中间。
以上述方式,左锁销部 102 从左锁定位置 P3 移动到左解锁位置 P6,同时右锁销 部 112 从右锁定位置 P4 移动到右解锁位置 P8。
通过使左锁销部 102 移动到左解锁位置 P6,可以解除左手柄部 67 借助左锁定部 91 的保持或锁定。 类似地,通过使右锁销部 112 移动到右解锁位置 P8,可以解除右手柄 部 68 借助右锁定部 92 的保持或锁定。
通过如以上所述解除左手柄部 67 和右手柄部 68 的保持状态,可以使手柄体 61 从展开位置 P2( 参见图 7) 垂直地枢转到储存位置 P1( 参见图 6)。 即,单个解锁杆 114 的 操作旋钮 124 可操作成克服左弹簧 97 和右弹簧 109 的偏置力强制左锁定构件和右锁定构 件与左手柄部 67 和右手柄部 68 的接合部 62c 和 64a 脱离接合,由此解除左手柄部和右手 柄部在展开位置借助左锁定构件 96 和右锁定构件 108 进行的锁定。
接着,参照图 12 至图 14,关于其中工作机 10 的手柄体 61 延伸至展开位置 P2 的 示例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 12A 所示,操作人员使手柄体 61 如箭头 C 所示绕左支撑轴 73 和右支撑轴 81( 也参见图 6) 从储存位置 P1 向展开位置 P2 枢转地移动。 因而,如图 12B 所示,手柄 体 61( 左手柄部 67 和右手柄部 68) 垂直地枢转到展开位置 P2 紧前的点。
因而,如图 13A 所示,手柄体 61 的左基部 62 到达左锁销部 102 上方的点。 然
后,当操作人员还继续使手柄体 61 朝向展开位置 P2( 参见图 12B) 枢转时,手柄体 61 的 左基部 62 如图 13A 中的箭头 C 所示朝向左锁销部 102 下降。
因而,左基部 62 的弯曲部分 131 抵靠左锁销部 102 的远端 102a,使得曲线部分 131 克服左复位弹簧 97 的偏置力向内挤压左锁销部 102。 通过被曲线部分 131 这样地挤 压,左锁销部 102 如箭头 D 所示从左锁定位置 P3 移动到左解锁位置 P6。
然后,如图 13B 所示,手柄体 61 的左基部 62 采取展开位置 P2,在该展开位置 P2,左接合孔 62c 与左锁销部 102 同轴定位。 然后,左锁销部 102 通过左复位弹簧 97 的 偏置力如箭头 E 所示突出到左锁定位置 P3,使得左锁销部 102 被插入左接合孔 62c 中, 并因此接合孔 62c 被插入的左锁销部 102 接合。
因而,如图 14 所示,左手柄部 67( 即,手柄体 61) 定位在展开位置 P2。 于是, 通过使左锁销 102 与左接合孔 62c 自动接合,可以将左手柄部 67 保持或锁定在展开位置 P2。
应当理解,右手柄部 68 以及与该右手柄部 68 有关的其它元件与左手柄部 67 以 及与该左手柄部 67 有关的其它元件类似动作。 以前述方式,操作人员通过减少的劳动可 容易地使手柄体 61 从储存位置 P1 延伸到展开位置 P2。
接着,参照图 15,关于通过手柄体 61 牵引工作机 10 的示例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 15A 所示,操作人员首先将手柄体 61 定位在展开位置 P2,然后用手 141 握 住手柄体 61 的手柄把手 69,接着如箭头 F 所示拉动该手柄把手 69。 这样,可以如箭头 G 所示牵引工作机主体 11。
因为手柄体 61 的左手柄部 67 和右手柄部 68 均形成为在侧视图中观看为 L 形, 所以可以保证在左支撑轴 73 和右支撑轴 81 与手柄把手 69 之间有比左手柄部和右手柄部 均呈笔直形状的传统已知工作机的情况更长的长度 L。 因而,当手柄体 61 处于展开位置 P2 时,手柄把手 69 可以定位在充分远离壳体 16 的易抓握位置。 因此,可以提高手柄体 61 的可用性或可操作性,并因此提高工作机的可用性或可操作性。
此外,如上所述,因为手柄体 61 的左手柄部 67 和右手柄部 68 均形成为在侧视 图中观察呈 L 形,所以如图 15A 和图 15B 所示,当手柄体 61 被保持在展开位置 P2 中时, 左手柄部 67 和右手柄部 68 的中间角部 67b 和 68b 大致沿牵引方向比左支撑轴 73 和右支 撑轴 81 突出。
因而,如果由于操作人员在牵引工作机 10 期间无意地使手 141 离开手柄把手 69 而使工作机 10 翻倒,则角部 67b 和 68b 可以抵靠路面 ( 地面 )143。 因而,可以防止左支 撑轴 73 和右支撑轴 81 不期望地抵靠路面 143 而被损坏。
接着,参照图 16 和图 17,关于其中工作机 10 的手柄体 61 缩回到储存位置 P1 的 示例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 16A 所示,操作人员首先用手 141 握住把手 41 的中间部分 41e,然后用他 或她的手指使单个操作旋钮 141 如箭头 H 所示从旋钮锁定位置 P5 移动到旋钮解锁位置 P7( 图 16B)。 操作人员握住机器携带把手 41 可稳定地保持工作机主体 11,使得操作人 员可以容易地对操作旋钮 124 进行操作。
然后,如上所述,通过操作人员使操作旋钮 124 移到旋钮解锁位置 P7,左锁销 部 102 克服左复位弹簧 97 的偏置力如图 16B 中的箭头 I 所示从左锁定位置 P3 移到左解锁位置 P6,从而解除左手柄部 67 借助左锁定部 91 的保持力。 同时,解除右手柄部 68 借 助右锁定部 92 的保持力。
因为仅通过单个操作旋钮 124 的操作就可以解除左手柄部 67 和右手柄部 68 的保 持状态 ( 右手柄部 68 参见图 16A),所以可以容易地解除手柄体 61 的保持状态。
回头参看图 16A,在手柄体 61 的保持或锁定状态被以前述方式解除的情况下, 操作人员使手柄体 61 如箭头 J 所示绕左支撑轴 73 和右支撑轴 81 从展开位置 P1 向储存位 置枢转地移动。 于是,致使手柄体 61 绕左支撑轴 73 和右支撑轴 81 枢转到储存位置 P1, 直到其储存到储存凹部 49 中时为止。
如以上对图 16 和图 17 的描述,操作人员仅仅用手 141 握住机器携带把手 41 并 操作单个操作旋钮 124 就可以容易地解除手柄体 61 的锁定状态。 此外,因为通过操作人 员用手 141 握住机器携带把手 41 可以稳定地保持工作机主体 11,所以可以容易地对操作 旋钮 124 进行操作。 这样,操作人员通过减少的劳动可使手柄体 61 缩回或折起到储存位 置 P1。
为了保证操作旋钮 124 的充分可操作性,尤其是在工作机 10 是具有优良便携性 ( 更具体地讲,响应牵引力的可动性和通过在车辆中携带而实现的可运输性 ) 的紧凑便携 / 牵引式工作机的情况下,重要的是稳定工作机 10 的位置。 因而,当前实施方式构造成 使操作人员通过用手 141 握住机器携带把手 41 从而稳定地保持工作机 10 来容易地操作具 有优良便携性的紧凑便携 / 牵引式工作机 10 的操作旋钮 124。 结果,操作人员通过减少 的劳动可容易地使紧凑便携 / 牵引式工作机 10 的手柄体 61 缩回到储存位置 P1。
下面描述其中将工作机 10 放入车辆的行李舱中的示例方式。
如图 18A 所示,操作人员用手 141 握住携带把手 41 以如箭头 K 所示提起工作机 10 并将该工作机 10 放入车辆 145 的行李舱 146 中 ( 图 18B)。
然后,如图 18B 所示,使工作机 10 大约倾斜 90 度 ( 即放倒 ),并且左、右承载 足部 29 和左、右轮 12 被放置成与车辆 145 的行李舱 146 的地板表面接触。 这样,可以 以稳定状态将竖向细长的工作机 10 放入并保持在行李舱 146 中。
注意,当在车辆 145 中携带工作机 10 时,由于在车辆行驶期间发生的振动和加 速 / 减速,因此该工作机 10 可能会不期望地从其初始车载位置移动 ( 位置变换 )。
然而,根据当前实施方式,通过手柄体 61 保护待保护构件 ( 诸如盒式燃气罐 37( 图 18A)、操作开启 / 停止开关 31、启动旋钮 32、排气口 34( 图 4) 以及电源插座 36)。 因而,即使当工作机 10 不期望地从初始车载位置移动 ( 变换 ) 时,当前实施方式也可以 可靠地防止待保护构件 ( 诸如盒式燃气罐 37) 被车辆 145 的其他车载行李和 / 或突出构件 干涉。
应当理解,本发明的手柄结构 13 决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并且可以在没有脱离本 发明基本原理的情况下适当地改变或修改。
例如,尽管应用本发明的工作机 10 被描述为便携式发电机,但是本发明并不受 此限制而是可以应用于其他类型的工作机,例如动力喷雾泵。
此外,尽管以上针对将燃气发动机用作发动机 18 的情况描述了实施方式,但是 发动机 18 可以是另一类型的发动机 ( 诸如汽油发动机 )。 在这种情况下,使用盛装汽油 的燃料箱代替盒式燃气罐 37,并且这种燃料箱可以作为待保护构件受到保护。此外,工作机主体 11、手柄锁定结构 14、把手 41、左把手端部 41a、右把手端 部 41b、左接合孔 62c、右接合孔 64a、左部 67、右部 68、左支撑轴 73、右支撑轴 81、左 锁定构件 96、右锁定构件 108、左锁销部 102、右锁销部 112、解锁杆 114 等不限于以上 所示和所描述的形状,可以适当地修改形状。
本发明的基本原理适合应用于具有这样的手柄的工作机,即该手柄可在其被储 存在工作机主体中的储存位置和从该机体伸出的展开位置之间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