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壳体相互连通。 在本发明的还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泵组件,它包括 :
壳体 ;
泵单元,该泵单元容纳在泵单元接收部分中,该泵单元接收部分形成于壳体 中,并与壳体配合以便限定低压腔室,泵单元中有高压部分 ;
排出通道装置,该排出通道装置横过低压腔室延伸,并使得泵单元的高压部分 和壳体相互连通。 附图说明
图 1 是制动液压控制设备的液压回路图,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泵组件可用于该 制动液压控制设备中。
图 2A-2C 是示出制动流体压力控制装置中的流体压力控制单元的壳体的概略 图,第一实施例的泵组件的泵单元容纳于该壳体中。
图 3A-3C 是示出壳体在从与图 2A-2C 不同方向看时的概略图。
图 4 是如图 2A-2C 和 3A-3C 中所示的壳体的透视图。 图 5 是壳体在从与图 4 不同方向看时的透视图。
图 6 是壳体在从与图 4 和图 5 不同方向看时的透视图。
图 7 是示出第一实施例的泵组件的泵单元和排出部分的透视图。
图 8 是示出第一实施例的泵组件的泵单元和排出部分的局部剖视图,它们容纳 于壳体中。
图 9 是沿图 8 中的线 A-A 截取的剖视图。
图 10 是示出第一实施例的泵组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介绍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泵组件。
[ 制动液压回路的结构 ]
图 1 是用于车辆的制动流体压力控制设备 32 的液压回路图,第一实施例的泵组 件可用于该制动流体压力控制设备 32 中。 液压回路形成于制动流体压力控制设备 32 的 液压控制单元 30 中,该液压控制单元 30 布置在主缸 M/C 和制动轮缸 W/C 之间。 图 2 和图 3 分别是表示液压控制单元 30 的壳体 31 的概略图。 在图 2 和图 3 中,为了简化示 出壳体 31 而省略了阀、控制单元和马达 M。
制动流体压力控制设备 32 根据由车辆动态控制 ( 下文中称为 VDC) 和防抱死制 动系统 ( 下文中称为 ABS) 给出的所需流体压力来进行流体压力控制。 制动流体压力控 制设备 32 具有由两个制动管线 ( 即具有制动液压回路 21P 的管线 P 和具有制动液压回路 21S 的管线 S) 构成的所谓 X 管路结构。 管线 P 与用于左前轮的制动轮缸 W/C(FL) 和用 于右后轮的制动轮缸 WC(RR) 连接。 管线 S 与用于右前轮的制动轮缸 W/C(FR) 和用于 左后轮的制动轮缸 WC(RL) 连接。 制动流体压力控制设备 32 和各制动轮缸 W/C 与制动 轮缸口 19(19RL、19FR、19FL、19RR) 连接,制动轮缸口 19 布置成开口于壳体 31 的上 表面 31c 的孔的形式,如后面所述。 泵单元 P 为串列 (tandem) 齿轮泵,包括用于管线 P的齿轮泵 PP 和用于管线 S 的齿轮泵 PS。
主缸 M/C 和流体压力控制单元 30 在流体通道 18P 和 18S 中通过主缸口 20P 和 20S 而相互连接,该主缸口 20P 和 20S 布置成开口于壳体 31 的口连接表面 31a1 的孔的形 式,如后面所述。 流体通道 18P 和 18S 通过流体通道 10P 和 10S 而与泵单元 P 的吸入侧 连接。 主缸压力传感器 22 布置在流体通道 18P 上,并在主缸口 20P 和流体通道 18P 与流 体通道 10P 连接的部分之间。 止回阀 5P 和 5S 分别布置在流体通道 10P 和 10S 上,并在 主缸口 20P、20S 和泵单元 P 之间。 止回阀 5P 和 5S 操作成允许制动流体沿从主缸口 20P 和 20S 朝向泵单元 P 的方向流动,并防止制动流体沿相反方向流动。
泵单元 P 的排出侧和各制动轮缸 W/C(FL)、W/C(FR)、W/C(RR)、W/C(RL) 通过流体通道 11P 和 11S 而相互连接。 增压阀 3FL、3RR、3FR 和 3RL 布置在流体通道 11P 和 11S 上。 增压阀 3FL、3RR、3FR 和 3RL 是常开电磁阀,并布置成与相应制动轮缸 W/C(FL)、 W/C(FR)、 W/C(RR)、 W/C(RL) 相对应。 止回阀 6P 布置在流体通道 11P 上并在泵单元 P 和增压阀 3FL、3RR 之间。 止回阀 6S 布置在流体通道 11S 上并在泵单元 P 和增压阀 3FR、3RL 之间。 止回阀 6P 和 6S 操作成允许制动流体沿从泵单元 P 朝向相 应增压阀 3FL、3RR、3FR 和 3RL 的方向流动,并防止制动流体沿相反方向流动。 排出 压力传感器 23P 布置在流体通道 11P 上并在泵单元 P 和增压阀 3FL、3RR 之间。 排出压 力传感器 23S 布置在流体通道 11S 上并在泵单元 P 和增压阀 3FR、3RL 之间。 流体通道 11P 与旁路通道 16FL 和 16RR 连接,该旁路通道 16FL 和 16RR 分别绕 过增压阀 3FL 和 3RR。 止回阀 9FL 和 9RR 分别布置在旁路通道 16FL 和 16RR 中。 止 回阀 9FL 和 9RR 操作成允许制动流体沿从相应制动轮缸 W/C(FL) 和 W/C(RR) 朝向泵单 元 P 的方向流动,并防止制动流体沿相反方向流动。 流体通道 11S 与旁路通道 16FR 和 16RL 连接,该旁路通道 16FR 和 16RL 分别绕过增压阀 3FR 和 3RL。 止回阀 9FR 和 9RL 分别布置在旁路通道 16FR 和 16RL 中。 止回阀 9FR 和 9RL 操作成允许制动流体沿从相 应制动轮缸 W/C(FR) 和 W/C(RL) 朝向泵单元 P 的方向流动,并防止制动流体沿相反方 向流动。
主缸 M/C 和相应流体通道 11P 和 11S 分别通过流体通道 12P 和 12S 而相互连 接。 流体通道 11P 和流体通道 12P 在泵单元 P 和增压阀 3FL、3RR 之间的位置处相互合 并。 流体通道 11S 和流体通道 12S 在泵单元 P 和增压阀 3FR、3RL 之间的位置处相互合 并。 门输出阀 2P 和 2S( 它们为常开电磁阀 ) 分别布置在流体通道 12P 和 12S 上。 流体 通道 12P 与绕过门输出阀 2P 的旁路通道 17P 连接。 流体通道 12S 与绕过门输出阀 2S 的 旁路通道 17S 连接。 止回阀 8P 和 8S 分别布置在旁路通道 17P 和 17S 上。 止回阀 8P 操 作成允许制动流体沿从主缸 M/C 朝向相应制动轮缸 W/C(FL) 和 W/C(RR) 的方向流动, 并防止制动流体沿相反方向流动。 止回阀 8S 操作成允许制动流体沿从主缸 M/C 朝向相 应制动轮缸 W/C(FR) 和 W/C(RL) 的方向流动,并防止制动流体沿相反方向流动。
储存器 15P 和 15S 布置在泵单元 P 的吸入侧。 储存器 15P、15S 和泵单元 P 分 别通过流体通道 14P 和 14S 而相互连接。 止回阀 7P 和 7S 分别布置在储存器 15P 和泵单 元 P 之间以及在储存器 15S 和泵单元 P 之间。
各制动轮缸 W/C(FL)、 W/C(RR) 和流体通道 14P 通过流体通道 13P 而相互连 接。 各制动轮缸 W/C(FR)、W/C(RL) 和流体通道 14S 通过流体通道 13S 而相互连接。
流体通道 14P 和流体通道 13P 在止回阀 7P 和储存器 15P 之间相互合并。 流体通道 14S 和 流体通道 13S 在止回阀 7S 和储存器 15S 之间相互合并。 减压阀 4FL 和 4RR( 它们为常闭 电磁阀 ) 布置在流体通道 13P 上。 减压阀 4FR 和 4RL( 它们为常闭电磁阀 ) 布置在流体 通道 13S 上。
壳体的结构
在下面的说明中,如图 2A-2C 和图 3A-3C 中所示,主缸口 20P 和 20S 开口于其 中的壳体 31 表面称为前表面 31a,在前表面 31a 后面的壳体 31 表面称为后表面 31b,制动 轮缸口 19 开口于其中的壳体 31 表面称为上侧表面 31c,在上侧表面 31c 后面的壳体 31 表 面称为底侧表面 31d,在前表面 31a 左侧的壳体 31 表面称为左侧表面 31e,在前表面 31a 右侧的壳体 31 表面称为右侧表面 31f。 图 2A 是表示壳体 31 在从前表面 31a 侧看时的视 图。 图 2B 是表示壳体 31 在从上侧表面 31c 侧看时的视图。 图 2C 是表示壳体 31 在从底 侧表面 31d 侧看时的视图。 图 3A 是表示壳体 31 在从后表面 31b 侧看时的视图。 图 3B 是表示壳体 31 在从右侧表面 31f 侧看时的视图。 图 3C 是表示壳体 31 在从左侧表面 31e 侧看时的视图。
图 4、图 5 和图 6 是壳体 31 的透视图。 图 4 示出了后表面 31b、上侧表面 31c 和左侧表面 31e。 图 5 示出了前表面 31a、上侧表面 31c 和左侧表面 31e。 图 6 示出单元 箱 34 和马达 M 装配在其上的壳体 31。 壳体 31 有大致矩形实体形状。 马达 M 安装在前表面 31a 上,如图 6 中所示。 电磁阀 ( 即门输出阀 2P 和 2S、增压阀 3FL、3RR、3FR 和 3RL、减压阀 4FL、4RR、4FR 和 4RL) 和用于驱动这些电磁阀的电单元安装在后表面 31b 上。 电单元包括用于电路的基 片,电路根据来自传感器 ( 例如安装在车辆上的车轮速度传感器 ) 的输入信号来执行预定 计算。 电单元向马达 M 和布置在电磁阀中的螺线管输出预定电信号。 电单元容纳于单 元箱 34 中,如图 6 中所示。 壳体 31 形成有电源孔 24,该电源孔 24 从前表面 31a 和后表 面 31b 穿过壳体 31 延伸。 电单元和马达 M 通过将马达 M 的电极插入电源孔 24 中而相互 连接。
壳体 31 有 :阀安装孔,电磁阀通过压配合或填缝 (caulking) 而安装在该阀安 装孔中 ;以及多个流体通道,这些流体通道在电磁阀和缸口之间延伸,并使它们相互连 接。 而且,壳体 31 有孔,这些孔用于提供要与缸 ( 即制动轮缸 W/C 和主缸 M/C) 和储 存器 15P、15S 连接的缸口 ( 即制动轮缸口 19FL、19RR、19FR、19RL 和主缸口 20P、 20S)。 这些孔和流体通道通过从外部对壳体 31 的相应表面进行钻孔而形成。
壳体 31 具有在上侧表面 31c 侧的口连接表面 31a1,该口连接表面 31a1 具有在马 达 M 侧的垂直面,并基本平行于前表面 31a 延伸。 具体地说,口连接表面 31a1 形成于壳 体 31 的凸起上,该凸起从前表面 31a 的上侧朝着前表面 31a 前侧 ( 即沿图 5 中所示的驱 动轴 63 方向朝着马达 M 侧 ) 延伸。 主缸口 20P 和 20S 形成于口连接表面 31a1 上。
而且,壳体 31 有大致柱形泵单元接收部分 41,泵单元 P 容纳于该泵单元接收部 分 41 中。 泵单元接收部分 41 为穿过壳体 31 从前表面 31a 延伸至后表面 31b 的通孔的形 式。 泵单元接收部分 41 的、开口于后表面 31b 的开口由泵盖 35 来关闭。 壳体 31 有排 出部分接收孔 47P 和 47S,要与泵单元 P 的排出侧连接的排出部分 48P 和 48S 容纳于该排 出部分接收孔 47P 和 47S 中。 排出部分接收孔 47 沿基本与泵单元接收部分 41 垂直的方
向从左侧表面 31e 延伸至远侧表面 31f。
[ 泵单元的结构 ]
图 7 是泵单元 P 和排出部分 48P 和 48S 的透视图。 图 8 是示出泵单元 P 以及排出 部分 48P 和 48S( 它们容纳于壳体 31 中 ) 的局部剖视图。 图 9 是沿图 8 中所示的线 A-A 截取的剖视图。
泵单元 P 包括泵壳体 36、中心板 49 和泵盖 35,当装配在一起时,它们形成大 致柱形形状的外观。 泵壳体 36、中心板 49 和泵盖 35 沿泵单元 P 的轴向方向顺序地相互 装配。 泵壳体 36 包括具有封闭端的空心部分。 泵壳体 36 的空心部分和中心板 49 相互 配合,以便限定在它们之间的、容纳齿轮泵 PP 的空间。 泵盖 35 也包括具有封闭端的空 心部分。 泵盖 35 的空心部分和中心板 49 相互配合,以便限定在它们之间的、容纳齿轮 泵 PS 的空间。 O 形环槽 55a 和 55b 形成于泵壳体 36 的外周表面上。 O 形环槽 55c 形成 于泵盖 35 的外周表面上。 这些 O 形环槽 55a、55b 和 55c 沿泵单元 P 的轴向方向相互间 开。 O 形环 45a、45b 和 45c 分别装配至 O 形环槽 55a、55b 和 55c 中。
低压腔室槽 56P 形成于泵壳体 36 的外周表面上并在 O 形环 45a 和 O 形环 45b 之 间。 低压腔室槽 57P 形成于泵单元接收部分 41 的内周表面上,以便当泵单元 P 装入壳 体 31 的泵单元接收部分 41 中时与低压腔室槽 56P 相对。 齿轮泵 PP 的低压腔室 40P 由泵 壳体 36 的低压腔室槽 56P、泵单元接收部分 41 的低压腔室槽 57P、O 形环 45a 和 O 形环 45b 来限定。 也就是,齿轮泵 PP 的低压腔室 40P 是形成于泵单元 P 的外周壁表面和壳体 31 的、限定泵单元接收部分 41 的壁表面之间的环形空间。
中心板 49 具有在它的外周表面上的低压腔室槽 56S。 低压腔室槽 57S 形成于泵 单元接收部分 41 的内周表面上,以便当泵单元 P 装入壳体 31 的泵单元接收部分 41 中时 与低压腔室槽 56S 相对。 齿轮泵 PS 的低压腔室 40S 由中心板 49 的低压腔室槽 56S、泵 单元接收部分 41 的低压腔室槽 57S、O 形环 45b 和 O 形环 45c 来限定。 也就是,齿轮泵 PS 的低压腔室 40S 是形成于泵单元 P 的外周壁表面和壳体 31 的、限定泵单元接收部分 41 的壁表面之间的环形空间。
齿轮泵 PP 包括第一齿轮板 38P、第二齿轮板 39P 以及一对驱动和从动外部齿轮 46P。 吸入部分 58P 形成于第一齿轮板 38P 和第二齿轮板 39P 之间。 O 形环 37P 位于吸 入部分 58P 的、与吸入通道 42P 连接的开口侧。 具体地说,O 形环 37P 布置在齿轮泵 PP 的、与泵壳体 36 接触的部分的外周表面上。 类似的,齿轮泵 PS 包括第一齿轮板 38S、 第二齿轮板 39S 以及一对驱动和从动外部齿轮 46S。 吸入部分 58S 形成于第一齿轮板 38S 和第二齿轮板 39S 之间。 O 形环 37S 位于吸入部分 58S 的开口侧,也就是在齿轮泵 PS 的、与中心板 49 接触的部分的外周表面上。
齿轮 46P 和 46S 在它们的驱动侧与驱动轴 63 连接。 驱动轴 63 延伸穿过齿轮泵 PP 和 PS 的第一齿轮板 38P、38S 和第二齿轮板 39P、39S、中心板 49 以及泵壳体 36,然 后与马达 M 的旋转轴连接。
齿轮泵 PP 的高压腔室 70P 通过由泵壳体 36、中心板 49、齿轮泵 PP 的第一齿轮 板 38P 和第二齿轮板 39P 限定的空间而形成。 齿轮泵 PS 的高压腔室 70S 通过由泵盖 35、 中心板 49、齿轮泵 PS 的第一齿轮板 38S 和第二齿轮板 39S 限定的空间而形成。
泵壳体 36 形成有吸入通道 42P,该吸入通道 42P 使得吸入部分 58P 和齿轮泵 PP的低压腔室 40P 相互连通。 另一方面,中心板 49 形成有吸入通道 42S,该吸入通道 42S 使得吸入部分 58S 和齿轮泵 PS 的低压腔室 40S 相互连通。
排出部分 48P 和 48S 分别包括排出通道 43P 和 43S 以及单向阀 6P 和 6S。 排出 部分 48P 和 48S 分别容纳于壳体 31 的排出部分接收孔 47P 和 47S 中。 排出部分接收孔 47P 和 47S 构造成沿与泵单元接收部分 41 基本垂直的方向在壳体 31 的左侧表面 31e 和右 侧表面 31f 之间延伸。 换句话说,排出部分接收孔 47P 和 47S 沿相应低压腔室 40P 和 40S 的径向方向形成,以便相对于泵单元 P 的轴线 X 对称。
排出通道 43P 和 43S 分别由连通部件 44P 和 44S 形成,各连通部件 44P 和 44S 具有沿它们的轴向方向的通孔。 连通部件 44P 的一端部分与 O 形环 59P 一起插入形成于 中心板 49 的外周表面中的插入孔 64P 中。 连通部件 44S 的一端部分与 O 形环 59S 一起 插入形成于中心板 49 的外周表面中的插入孔 64S 中。 在连通部件 44P 和 44S 的一端部分 分别插入插入孔 64P 和 64S 中的状态下,连通部件 44P 和 44S 分别延伸穿过低压腔室 40P 和 40S。 中心板 49 形成有连通通道 49P,该连通通道 49P 在连通部件 44P 的一端部分处 的开口和高压腔室 70P 之间建立流体连通。 中心板 49 还形成有连通通道 49S,该连通通 道 49S 在连通部件 44S 的一端部分处的开口和高压腔室 70S 之间建立流体连通。 过滤器 50P 布置在连通部件 44P 的另一端部分处的开口中。 过滤器 50S 布置在连通部件 44S 的 另一端部分处的开口中。 单向阀 6P 由大致柱形的阀座部件 51P、小球 53P、弹簧 54P 和保持器 52P 而构 成。 单向阀 6S 由大致柱形的阀座部件 51S、小球 53S、弹簧 54S 和保持器 52S 而构成。 阀座部件 51P 具有空心部分,连通部件 44P 和过滤器 50P 布置在该空心部分中。 类似地, 阀座部件 51S 具有空心部分,连通部件 44S 和过滤器 50S 布置在该空心部分中。 阀座部 件 51P 和 51S 分别具有在空心部分底部处的通孔 60P 和 60S。 通孔 60P 和 60S 分别使得 空心部分与阀座部件 51P 和 51S 的外侧连通。 保持器 52P 和 52S 分别形成有弹簧孔 61P 和 61S,该弹簧孔 61P 和 61S 的直径大于小球 53P 和 53S。 弹簧孔 61P 和 61S 分别通过形 成于保持器 52P 和 52S 中的连通孔 80P 而与壳体 11 的流体通道 11P 和 11S 连通。 当装配 时,弹簧 54P 和小球 53P 插入弹簧孔 61P 中,然后,保持器 52P 插入排出部分接收孔 47P 中,这样,小球 53P 安放于阀座部件 51P 的通孔 60P 的一端上。 然后,保持器 52P 通过 填缝而固定在排出部分接收孔 47P 上,这样,保持器 52P 在填缝部分 62P 处保持在固定状 态。 类似的,弹簧 54S 和小球 53S 插入弹簧孔 61S 中,然后,保持器 52S 插入排出部分 接收孔 47S 中,这样,小球 53S 安放于阀座部件 51S 的通孔 60S 的一端上。 然后,保持 器 52S 通过填缝而固定在排出部分接收孔 47S 上,这样,保持器 52S 在填缝部分 62S 处保 持在固定状态。
[ 功能 ]
因为普通泵设备包括沿泵设备的轴向方向设置的低压腔室和高压腔室,因此泵 设备的轴向长度增加,从而引起泵设备尺寸增大的问题。 而且,在普通的泵设备中,需 要将高压腔室夹在低压腔室之间,以便防止流体从高压腔室泄露至泵设备的外部。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第一实施例的泵组件 33 包括由连通部件 44 形成的排出通道 43,该连通部件 44 暴露于低压腔室 40,并使得泵单元 P 和壳体 31 相互连通。
图 10 是泵组件 33 的示意图。 在图 10 中,密点部分表示泵组件 33 的高压部分,
稀点部分表示泵组件 33 的低压部分。 如图 10 中所示,泵组件 33 构成为使得排出通道 43 暴露于低压腔室 40。 此外,低压部分 ( 低压腔室 40) 可以形成于泵组件 33 内的高压部 分 ( 高压腔室 70) 的外周侧。 因此,低压部分和高压部分可以设置成相对于泵单元 P 的 轴向方向相互交叠。 因此,泵单元 P 的轴向长度可以减小,从而减小泵组件 33 的尺寸。
而且,低压部分 ( 低压腔室 40) 可以形成于泵单元 P 和壳体 31 之间。 换句话 说,可以使得高压部分形成为并不置于泵单元 P 和壳体 31 之间。 因为与密封高压部分的 密封部件相比,密封低压部分的密封部件更容易保证可密封性,因此,密封低压部分的 密封部件并不需要较大公差。 这导致在将泵单元 P 插入壳体 31 内时施加在泵单元 P 上的 力减小。 因此,泵组件 33 可以提高装配性能。
而且,即使当发生工作流体从高压部分泄露时,泄露的工作流体只是流入布置 在高压部分的外周侧的低压部分 ( 低压腔室 40) 中。 因此,从高压部分泄露的工作流体 能够保持在液压回路中。
此外,因为高压部分并不与壳体 31 接触,因此可以抑制泵单元 P 相对于壳体 31 的反冲。 因此,用于将泵单元 P 固定在壳体 31 上的紧固力可以减小。
而且,在第一实施例的泵组件 33 中,泵单元 P 是串列齿轮泵,包括相互同轴连 接的两个齿轮泵。 因此,两个泵可以布置在单个泵单元 P 中,从而用于减小泵单元 P 的 尺寸。 而且,在第一实施例的泵组件 33 中,低压腔室 40 只通过 O 形环 45a、45b 和 45c 而分成与齿轮泵 PP 相对应的第一低压腔室 40P 和与齿轮泵 PS 相对应的第二低压腔室 40S,且连通部件 44(44P、44S) 布置在第一低压腔室 40P 和第二低压腔室 40S 中的一个 中。 因此,可以将两个连通部件 44(44P、44S) 集中布置仅在第一和第二低压腔室 40P 和 40S 中的一个侧面,因此简化泵组件 33 的结构。
而且,第一实施例的泵组件 33 包括 :泵单元接收部分 41,该泵单元接收部分 41 形成为大致柱形凹入部分 ;中心板 49,该中心板 49 布置在齿轮泵 PP 和 PS 之间 ;连通部 件 44(44P、44S),该连通部件 44 使得齿轮泵 PP 和 PS 的高压部分 ( 高压腔室 70P、70S) 分别通过中心板 49 而与壳体 31 连通 ;以及低压腔室 40(40P、40S),该低压腔室 40 布置 在泵单元 P 和大致柱形凹入部分 ( 即泵单元接收部分 41) 的周向壁之间。 连通部件 44 沿 低压腔室 40 的径向方向设置,以便相对于泵单元 P 的轴线 X 对称。
通过该结构,连通部件 44 可以布置在柱塞泵的活塞所处的位置中,从而可以降 低壳体 31 的制造成本。
此外,第一实施例的泵组件 33 包括单向阀 6(6P、6S),该单向阀 6 内置于各连 通部件 44(44P、44S) 中,这样,由泵单元 P 增压的工作流体只能够沿从泵单元 P 排出的 方向流动。
因此,不必在泵组件 33 内单独提供安装各单向阀的空间。 因此,泵组件 33 可 以减小尺寸。
[ 效果 ]
第一实施例的泵组件 33 获得以下效果。
(1) 泵组件 33 包括壳体 31 和大致柱形泵单元 P,该大致柱形泵单元 P 容纳于泵 单元接收部分 41 中,该泵单元接收部分 41 形成于壳体 31 中,并与壳体 31 配合以便限定
低压腔室 40。 泵组件 33 还包括 :吸入通道 42,该吸入通道 42 开口于泵单元 P 的外周表 面上,工作流体通过该吸入通道 42 而供给泵单元 P 中 ;以及排出通道 43,由泵单元 P 增 压的工作流体通过该排出通道 43 而排出至壳体 31 的外部。 排出通道 43 由连通部件 44 形成,该连通部件 44 暴露于低压腔室 40 中,并使得泵单元 P 和壳体 31 能够相互连通。
因为排出通道 43 暴露于低压腔室 40 中,因此低压部分 ( 低压腔室 40) 可以形成 于高压部分 ( 高压腔室 70) 的外周侧上,这样,低压部分和高压部分可以设置成相对于泵 单元 P 的轴向方向相互交叠。 通过这样的结构,泵单元 P 的轴向长度可以减小,从而能 够使得泵组件 33 的尺寸减小。
而且,低压部分 ( 低压腔室 40) 形成于泵单元 P 和壳体 31 之间。 换句话说,高 压部分可以形成为并不置于泵单元 P 和壳体 31 之间。 因为与密封高压部分的密封部件相 比,密封低压部分的密封部件更容易保证可密封性,因此密封低压部分的密封部件不需 要较大公差,从而在将泵单元 P 插入壳体 31 内时减小要施加给泵单元 P 的力。 因此,泵 组件 33 可以提高装配性能。
而且,作为高压部分的一部分的排出通道 43 暴露于低压腔室 40 中。 通过这种 结构,即使当工作流体从高压部分泄露时,这样从高压部分向外泄露的工作流体能够保 留在液压回路中。 而且,因为高压部分并不与壳体 31 接触,因此可以抑制泵单元 P 相对于壳体 31 的反冲。 因此,用于将泵单元 P 固定在壳体 31 上的紧固力可以减小。
(2) 泵单元 P 设置为具有两个齿轮泵的串列齿轮泵形式,这两个齿轮泵相互同轴 连接。
通过该结构,两个泵可以布置在单个泵单元 P 中,从而用于减小泵单元 P 的尺 寸。
(3) 低压腔室 40 通过 O 形环 45a、45b 和 45c 而分成与齿轮泵 PP 相对应的第一 低压腔室 40P 和与齿轮泵 PS 相对应的第二低压腔室 40S,且连通部件 44(44P、44S) 布置 在第一低压腔室 40P 和第二低压腔室 40S 中的一个中。
通过该结构,可以将两个连通部件 44(44P、44S) 集中设置在第一和第二低压腔 室 40P 和 40S 中的一个侧面,因此简化泵组件 33 的结构。
(4) 泵单元接收部分 41 形成为大致柱形凹入部分。 泵单元 P 包括中心板 49,该 中心板 49 布置在齿轮泵 PP 和 PS 之间。 连通部件 44P、44S 使得齿轮泵 PP 和 PS 的高压 部分 ( 高压腔室 70P、70S) 通过中心板 49 而与壳体 31 连通。 低压腔室 40P、40S 布置在 泵单元 P 和大致柱形凹入部分的周向壁表面之间。 连通部件 44P、44S 沿低压腔室 40P、 40S 的径向方向布置,以便相对于泵单元 P 的轴线 X 对称。
通过该结构,连通部件 44P、44S 可以布置在柱塞泵的活塞所处的位置中,从而 可以降低壳体 31 的制造成本。
(5) 单向阀 6 内置于各连通部件 44 中,该单向阀 6 使得由泵单元 P 增压的工作 流体只能够沿从泵单元 P 排出的方向流动。
通过该结构,不必在泵组件 33 内单独提供安装单向阀 6 的空间。 因此,泵组件 33 可以减小尺寸。
(6) 低压腔室 40 是形成于泵单元 P 的外周壁表面和壳体 31 的、限定泵单元接收
部分 41 的壁表面之间的环形空间。 连通部件 44 沿环形空间的径向方向布置。
通过该结构,连通部件 44 可以布置在柱塞泵的活塞所处的位置中,从而可以降 低壳体 31 的制造成本。
[ 其它实施例 ]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第一实施例。 尽管在第一实施例中, O 形环用于使得 低压部分和高压部分相互隔离,但是低压部分和高压部分也可以通过压配合或填缝来隔 离。
此外,用于第一实施例中的串列齿轮泵可以由单个齿轮泵代替。
而且,使用外部齿轮 46P 和 46S 的外部齿轮泵 PP 和 PS 可以由使用内部齿轮的 余摆线齿轮泵来代替。
而且,尽管在第一实施例中,连通部件 44P 和 44S 延伸穿过一个低压腔室 ( 即第 二低压腔室 40S),但是连通部件 44P 可以延伸穿过第一低压腔室 40P,且连通部件 44S 可 以延伸穿过第二低压腔室 40S。
而且,由上述实施例可知的本发明其它技术概念和效果将如下面所述。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泵组件,包括 :
壳体 ;
泵单元,该泵单元容纳在形成于壳体中的泵单元接收部分中,泵单元中具有低 压部分和高压部分 ;
吸入通道,该吸入通道形成于壳体中,工作流体通过该吸入通道供给泵单元的 低压部分 ;
低压腔室,该低压腔室与吸入通道和低压部分连通 ;以及
排出通道,由泵单元增压的工作流体通过该排出通道排出 ;
其中,当泵单元容纳在泵单元接收部分中时,低压腔室形成于泵单元和壳体 的、限定泵单元接收部分的壁表面之间 ;且排出通道由连通管形成,该连通管穿过低压 腔室延伸,并使得壳体和泵单元的高压部分相互连通。
通过该结构,低压部分 ( 低压腔室 ) 可以形成于泵组件内的高压部分的外周侧。 因此,低压部分和高压部分可以设置成相对于泵单元的轴向方向相互交叠。 因此,泵单 元的轴向长度可以减小,从而能够减小泵组件的尺寸。
而且,低压部分 ( 低压腔室 ) 可以形成于泵单元和壳体之间。 换句话说,可以使 得高压部分形成为并不置于泵单元和壳体之间。 因为与密封高压部分的密封部件相比, 密封低压部分的密封部件更容易保证可密封性,因此,密封低压部分的密封部件并不需 要较大公差,这导致在将泵单元插入壳体内时施加在泵单元上的力减小。 因此,泵组件 可以提高装配性能。
而且,即使当发生工作流体从高压部分泄露时,工作流体能够保留在液压回路 中。
而且,因为高压部分并不与壳体接触,因此可以抑制泵单元相对于壳体的反 冲。 因此,用于将泵单元固定在壳体上的紧固力可以减小。
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中,提供了根据第一方面的泵组件,其中 :泵单元形成为 大致柱形,低压腔室是形成于泵单元的外周壁表面和壳体的、限定泵单元接收部分的壁表面之间的环形空间,连通管沿该环形空间的径向方向布置。
通过该结构,连通管可以布置在柱塞泵的活塞所处的位置中,因此可以降低壳 体的制造成本。
在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中,提供了根据第一方面的泵组件,其中 :单向阀布置在 排出通道中,该单向阀只允许由泵单元增压的工作流体沿从泵单元排出的方向流动。
通过该结构,不需要在泵组件中单独提供安装单向阀的空间。 因此,可以减小 泵组件的尺寸。
在本发明的第四方面中,提供了根据第一方面的泵组件,其中 :泵单元是包括 两个齿轮泵的串列齿轮泵,该泵单元包括驱动轴,该驱动轴驱动齿轮泵的驱动齿轮,其 中该齿轮泵沿驱动轴的轴向方向设置。
通过该结构,两个泵可以布置在单个泵单元中,从而用于减小泵单元的尺寸。
在本发明的第五方面中,提供了根据第四方面的泵组件,其中 :串列齿轮泵包 括相互同轴连接的两个齿轮泵,低压腔室由 O 形环分成与两个齿轮泵中的一个相对应的 第一低压腔室以及与两个齿轮泵中的另一个相对应的第二低压腔室,连通管布置在第一 和第二低压腔室中的每一个中。
通过该结构,第一和第二低压腔室能够有基本相等的容积,从而使得两个齿轮 泵的吸入容量相等。
在本发明的第六方面中,提供了根据第五方面的泵组件,其中 :泵单元形成大 致柱形形状,低压腔室是形成于泵单元的外周壁表面和壳体的、限定泵单元接收部分的 壁表面之间的环形空间,且连通管沿环形空间的径向方向布置。
因为低压部分 ( 低压腔室 ) 形成于泵单元和壳体之间,密封低压部分的密封部件 不需要较大公差,从而在将泵单元插入壳体内时施加在泵单元上的力减小。 因此,泵组 件可以提高装配性能。
而且,穿过低压腔室延伸的各连通管的容积可以减小。 因此,可以保证低压腔 室的容积,从而用于增加齿轮泵的吸入容量。
在本发明的第七方面中,提供了根据第四方面的泵组件,其中 :泵单元还包括 中心板,该中心板布置在齿轮泵之间,且连通管使得各齿轮泵中的高压部分通过中心板 与壳体连通。
通过该结构,因为连通管可以与中心板连接,因此可以很容易地将连通管固定 在中心板上,并保证连通管的可密封性。
而且,流体通道形成于中心板中,以便在各连通管和各齿轮泵的排出侧之间延 伸。 通过该结构,可以在各连通管和各齿轮泵的排出侧之间很容易地获得进入路径。
在本发明的第八方面中,提供了根据第七方面的泵组件,其中 :泵单元形成为 大致柱形,低压腔室是形成于泵单元的外周壁表面和壳体的、限定泵单元接收部分的壁 表面之间的环形空间,连通管沿该环形空间的径向方向布置,以便相对于泵单元的轴线 对称。
通过该结构,连通管可以布置在柱塞泵的活塞所处的位置中,因此可以降低壳 体的制造成本。
在本发明的第九方面中,提供了根据第八方面的泵组件,其中 :低压腔室由 O形环分成与两个齿轮泵中的一个相对应的第一低压腔室以及与两个齿轮泵中的另一个相 对应的第二低压腔室,且与两齿轮泵中的每一个相对应的连通管布置在第一和第二低压 腔室中的一个中。
通过该结构,可以将两个连通管集中布置在第一和第二低压腔室中的一个侧 面,因此简化泵组件的结构。
在本发明的第十方面中,提供了根据第九方面的泵组件,其中 :泵组件用于 制动控制设备中,其中,齿轮泵中的一个用于通过第一制动管线的制动液压回路增大制 动轮缸压力,齿轮泵中的另一个用于通过第二制动管线的制动液压回路增大制动轮缸压 力,该第二制动管线独立于第一制动管线。
通过该结构,即使当一个制动管线中产生问题 ( 例如裂纹 ) 时,也可以通过另一 制动管线的制动液压回路来增大制动轮缸压力,从而保证制动力。
在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中,提供了根据第八方面的泵组件,其中 :单向阀内置 于连通管中,该单向阀只允许由泵单元增压的工作流体沿从泵单元排出的方向流动。
通过该结构,不需要在泵组件中单独提供安装单向阀的空间。 从而可以减小泵 组件的尺寸。 在本发明的第十二方面中,提供了根据第四方面的泵组件,其中 :低压腔室由 O 形环分成与两个齿轮泵中的一个相对应的第一低压腔室以及与两个齿轮泵中的另一个 相对应的第二低压腔室,且与两齿轮泵中的每一个相对应的连通管布置在第一和第二低 压腔室中的一个中。
通过该结构,可以将两个连通管集中布置在第一和第二低压腔室中的一个侧 面,因此简化泵组件的结构。
在本发明的第十三方面中,提供了一种泵组件,包括 :
壳体 ;
泵单元,该泵单元容纳在泵单元接收部分中,该泵单元接收部分形成于壳体 中,并与壳体配合以便限定低压腔室,泵单元中具有高压部分 ;以及
排出通道装置,该排出通道装置横过低压腔室延伸,并使得泵单元的高压部分 和壳体相互连通。
通过该结构,低压部分 ( 低压腔室 ) 可以形成于泵组件内的高压部分的外周侧。 因此,低压部分和高压部分可以布置成相对于泵单元的轴向方向相互交叠。 因此,泵单 元的轴向长度可以减小,从而能够减小泵组件的尺寸。
而且,低压部分 ( 低压腔室 ) 可以形成于泵单元和壳体之间。 换句话说,可以使 得高压部分形成为并不置于泵单元和壳体之间。 因为与密封高压部分的密封部件相比, 密封低压部分的密封部件更容易保证可密封性,因此,密封低压部分的密封部件并不需 要较大公差,这导致在将泵单元插入壳体内时施加在泵单元上的力减小。 因此,泵组件 可以提高装配性能。
而且,即使当发生工作流体从高压部分泄露时,工作流体能够保留在液压回路 中。
而且,因为高压部分并不与壳体接触,因此可以抑制泵单元相对于壳体的反 冲。 因此,用于将泵单元固定在壳体上的紧固力可以减小。
在本发明的第十四方面中,提供了根据第十三方面的泵组件,其中 :泵单元接 收部分形成为大致柱形凹入部分,泵单元为大致柱形形状,是包括两个齿轮泵的串列齿 轮泵,这两个齿轮泵相互同轴连接 ;其中泵单元包括中心板,该中心板布置在两个齿轮 泵之间,且连通部件使得各齿轮泵中的高压部分能够通过中心板与壳体连通 ;其中低压 腔室布置在泵单元和大致柱形凹入部分的周向壁表面之间 ;排出通道装置由连通部件形 成,并沿低压腔室的径向方向布置,以便相对于泵单元的轴线对称 ;低压腔室由 O 形环 分成与两个齿轮泵中的一个相对应的第一低压腔室以及与两个齿轮泵中的另一个相对应 的第二低压腔室 ;连通部件布置在第一低压腔室和第二低压腔室中的一个中 ;以及其中 泵组件用于制动控制设备中,其中,齿轮泵中的一个用于通过第一制动管线的制动液压 回路增大制动轮缸压力,齿轮泵中的另一个用于通过第二制动管线的制动液压回路增大 制动轮缸压力,该第二制动管线独立于第一制动管线。
通过该结构,可以将两个连通管集中布置在第一和第二低压腔室中的一个侧 面,因此简化泵组件的结构。
通过该结构,即使当一个制动管线中产生问题 ( 例如裂纹 ) 时,也可以通过另一 制动管线的制动液压回路来增大制动轮缸压力,从而保证制动力。 本申请基于 2009 年 9 月 17 日递交的在先日本专利申请 No.2009-215912。 因此, 该日本专利申请 No.2009-215912 整个被本文参引。
尽管上面已经参考本发明的特定实施例介绍了本发明,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 上述实施例。 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上述教导可以知道上述实施例的变化和改变。 本发明 的范围将参考下面的权利要求来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