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原稿输送装置、图像读取装置及自动原稿输送方法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基于并请求2008年11月6日提交的第61/112032号、2008年11月6日提交的第61/112034号、2008年11月6日提交的第61/112038号、2008年12月16日提交的第61/138078号美国临时专利申请的优先权的利益,其全部内容结合于此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向图像读取装置高速输送原稿的自动原稿输送装置、图像读取装置及自动原稿输送方法。
背景技术
在扫描仪等图像读取装置中,要求图像读取速度的高速化。当前,公开有如下这样的装置:形成多个原稿读取输送路径,在每条输送路径上配置用于读取原稿的表面图像的读取传感器以及用于读取背面图像的读取传感器,从而提高原稿图像的双面读取速度。作为这样的图像读取装置,例如在日本特开2006‑168972中公开有分别具有向第一读取位置输送原稿的第一分岔路以及向第二读取装置输送原稿的第二分岔路的装置。此外,例如在日本特开2004‑15299中公开有隔着第一输送路径设置扫描装置和CIS(Contact Image Sensor:接触式图像传感器),同时利用扫描装置和CIS来读取在第一输送路上输送的原稿的双面的装置。
但是,上述装置均为用于对应利用相同的读取传感器来连续读取原稿时的图像读取速度的高速化的装置。
需要研发出这样的装置:当利用相同的读取传感器连续读取原稿时,无损伤地将原稿高速输送至图像读取装置,实现有效的原稿读取,进而可以实现图像读取速度的高速化的自动原稿输送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消除图像读取部等待原稿被输送到的状态,并将原稿连续且稳定地输送到图像读取部的自动原稿输送装置、图像读取装置及自动原稿输送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自动原稿输送装置,其包括:第一输送路径,从原稿装载部到第一图像读取部;第二输送路径,从所述原稿装载部到所述第一图像读取部,且包括与所述第一输送路径不同的路径;控制板部,将来自所述原稿装载部的原稿分配给所述第一输送路径和第二输送路径中的任一个;原稿输送部,包括第一输送模式,在所述第一输送模式中,在所述控制板部将来自所述原稿装载部的所述原稿交替分配给所述第一输送路径或所述第二输送路径的情况下,将先行的原稿的后端和后续的原稿的前端以重迭的方式进行输送;以及分离部,在所述后续的所述原稿的前端到达所述第一图像读取部之前,对先行的原稿的后端和后续的原稿的前端之间的重迭进行分离。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图像读取装置,其包括:第一图像读取部,用于读取移动的原稿的第一面的图像;第一输送路径,从原稿装载部到所述第一图像读取部;第二输送路径,从所述原稿装载部到第一图像读取部,且包括与所述第一输送路径不同的路径;控制板部,将来自所述原稿装载部的原稿分配给所述第一输送路径和第二输送路径中的任一个;原稿输送部,包括第一输送模式,在所述第一输送模式中,在所述控制板部将来自所述原稿装载部的所述原稿交替分配给所述第一输送路径或第二输送路径的情况下,将先行的原稿的后端和后续的原稿的前端以重迭的方式进行输送;分离部,在所述后续的所述原稿的前端到达所述第一图像读取部之前,对先行的原稿的后端和后续的原稿的前端之间的重迭部分进行分离;以及排纸部,用于排出经由所述第一图像读取部的所述原稿。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了自动原稿输送方法,其包括:将来自原稿装载部的原稿分配给多个输送路径;将所述分配的所述多个输送路径的先行的原稿的后端和后续的原稿的前端重迭,并向第一图像读取部方向输送;以及在所述后续的所述原稿的前端到达所述第一图像读取部之前,对所述先行的原稿的后端和后续的原稿的前端的重迭部分分离。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中的图像读取装置的概略示意构成图;
图2A是实施方式中的OUT信道(pass)和IN信道的概略示意构成图;
图2B是读取前辊的概略示意构成图;
图3是实施方式中的ADF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图4是实施方式中的从接通电源到开始供给原稿为止的流程图;
图5是实施方式中的从供给原稿到输送至OUT输送部为止的流程图;
图6是实施方式中的使用OUT输送部的输送原稿的流程图;
图7是实施方式中的从开始读取图像到中间IN/OUT电机停止为止的流程图;
图7A是实施方式中的从中间IN/OUT电机停止到读取前辊停止为止的流程图;
图8是实施方式中的使用IN输送部的后续原稿输送的流程图;
图9是实施方式中的表示输送结束的流程图;
图10是实施方式的开始供给第一张原稿的说明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中的将第一张原稿向OUT输送部输送的说明图;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张原稿在OUT输送部待机的说明图;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中的开始供给第二张原稿的说明图;
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中的将第二张原稿IN向输送部输送的说明图;
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中的输送第一张和第二张原稿时的重迭的说明图;
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张和第二张原稿的分离的说明图;
图17是表示实施方式中的由读取前辊输送第二张原稿的说明图;
图18是表示实施方式中的开始供给第三张原稿的说明图;
图19是表示实施方式中的将第三张原稿向OUT输送部输送时的说明图;以及
图20是表示实施方式中的第二张和第三张原稿的重迭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100的示意图。图像读取装置100包括作为图像读取部的扫描仪110以及向该扫描仪110输送原稿G的自动原稿输送装置(ADF)10。扫描仪110包括READ原稿玻璃110a以及稿台玻璃110b。扫描仪110包括光学机构110c。光学机构110c光学地读取在READ原稿玻璃110a上移动的原稿G的图像。或者,光学机构110c通过未图示的驱动单元驱动,沿稿台玻璃110b朝箭头A方向(参照图1)移动,从而光学地读取装载在稿台玻璃110b上的原稿G的图像。扫描仪110包括将来自光学机构110c的光信号光电转换成电信号的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器件)110d。
ADF 10包括作为原稿装载部的原稿盘11、从原稿盘11取出原稿G的拾取辊12、用于防止重迭输送(double feed)原稿G的分离供纸辊13、以及用于对齐从原稿盘11取出后输送的原稿G的前端的对位辊(RGT辊)14。ADF 10包括作为第一输送路径的OUT信道16以及作为第二输送路径的IN信道17这两个信道,其中,上述OUT信道16从RGT辊14到扫描仪110,IN信道17从RGT辊14到扫描仪110。OUT信道16包括中间OUT辊18。IN信道17包括中间IN辊28。
ADF 10包括控制板(gate)40,该控制板40将从原稿盘11取出并经由RGT辊14的原稿G分配给OUT信道16和IN信道17中的任一个。由拾取辊12、分离供纸辊13、RGT辊14、控制板40、中间OUT辊18以及中间IN辊28构成原稿输送部。
ADF 10还包括作为分离部的读取前辊50,该读取前辊50由将经由OUT信道16或IN信道17的原稿G输送至扫描仪110的READ原稿玻璃110a的第一辊50a以及第二辊50b构成。读取前辊50的第一辊50a和第二辊50b相互从动旋转。在第一辊50a驱动旋转时,第二辊50b从动于第一辊50a进行旋转。在第二辊50b驱动旋转时,第一辊50a从动于第二辊50b进行旋转。读取前辊50通过切换机构(change)50c来切换第一辊50a和第二辊50b的驱动。
如图2A所示,OUT信道16包括圆弧状的作为第一输送路的第一输送路径16a。OUT信道16包括从第一输送路径16a的端部到达读取前辊50的第一输送部16b。IN信道17包括圆弧状的作为第二输送路的第二输送路径17a。IN信道17包括从第二输送路径17a的端部到达读取前辊50的第二输送部17b。IN信道17的第二输送路径17a的曲率半径小于OUT信道16的第一输送路径16a的曲率半径。第一输送部16b和第二输送部17b的一部分构成共通输送部20。共通输送部20被设定为例如30mm长度,以便从第一输送路径16a和第二输送路径17a输送到的原稿G的在原稿玻璃110a上的姿势差异极少。共通输送部20的读取前辊50侧端部形成为与读取前辊50的第一辊50a和第二辊50b之间的挟持位置上的接线大致并行。
ADF 10包括从READ原稿玻璃110a排出原稿G的读取后辊51、排纸前辊52、排纸辊53以及排纸盘56。由读取后辊51、排纸前辊52以及排纸辊53构成排纸部。在从读取后辊51到排纸前辊52之间设置有作为第二图像读取部的接触式图像传感器(CIS)60。也可以将该CIS 60设置在从排纸前辊52到排纸辊53的输送路上。
在READ原稿玻璃110a读取移动的原稿G的第一面、即表面的图像。CIS 60读取移动的原稿G的第二面、即背面的图像。从而,仅通过一次原稿通路,就可以读取原稿G的双面图像。
在原稿盘11设置有用于检测是否有原稿G的空(empty)传感器70,在从分离供纸辊13到RGT辊14之间设置有用于检测原稿G是否到达RGT辊14的对位传感器(RGT传感器)71。在OUT信道16设置用于检测经由OUT信道16内的原稿G的定时传感器(timing sensor)OUT 72。在IN信道17设置用于检测经由IN信道17内的原稿的定时传感器IN 73。在邻接RGT传感器71的位置上包括用于检测原稿G厚度的超声波传感器74。
从读取前辊50到READ原稿玻璃110a之间设置有读取前传感器76,在从读取后辊51到排纸前辊52之间设置有读取后传感器77。在排纸前辊52到排纸辊53之间设置有排纸传感器78。
供纸电机80驱动拾取辊12和分离供纸辊13进行旋转。拾取辊12被拾取螺线管81摇动。RGT辊14被对位电机(RGT电机)82驱动进行旋转。通过螺线管83切换控制板40。如果断开(OFF)控制板螺线管83,则控制板40向箭头x方向转动,将原稿G分配到OUT信道16。如果接通(ON)控制板螺线管83,则控制板40向箭头y方向转动,将原稿G分配到IN信道17。
中间OUT辊18被中间OUT电机84驱动进行旋转。中间IN辊28被中间IN电机86驱动进行旋转。读取前辊50被读取前辊电机89驱动进行旋转。读取后辊51和排纸前辊52被READ电机87驱动进行旋转。排纸辊53被排纸电机88驱动进行旋转。
读取前辊电机89通过切换机构50c来转换读取前辊50的驱动。如图2B所示,切换机构50c包括与读取前辊电机89的驱动齿轮啮合的第一驱动输入齿轮57a以及第二驱动输入齿轮57b。第一驱动输入齿轮57a通过离合器弹簧(clutch spring)的第一弹簧58a驱动与固定有第一辊50a的第一轴61a连接的第一凸起部62a。第二驱动输入齿轮57b通过离合器弹簧的第二弹簧58b来驱动与固定有第二辊50b的第二轴61b连接的第二凸起部62b。通过第一驱动输入齿轮57a的旋转,第一辊50a沿箭头m方向旋转。通过第二驱动输入齿轮57b的旋转,第二辊50b沿箭头n方向旋转。另外,构成分离部的第一弹簧58a和第二弹簧58b在安装有各弹簧的读取前辊50变为从动辊时起到转矩限制器的作用。如上所述,当第一辊50a作为驱动辊向m方向旋转时,在辊50a和50b之间存在一张原稿、或没有原稿时,弹簧58b空转,第二辊50b成为从动辊。在辊50a和50b之间插入先行原稿的后端和后续原稿的前端的重迭进入时,根据第二弹簧50b的空转转矩,由第二辊50b分离重迭的原稿。并且,与上述相同的原理(构造),当第二辊50b作为驱动辊向n方向旋转时,第一辊50a起到分离辊的作用。
图3示出了以ADF 10为主体的控制系统120的框图。用于对包括图像读取装置100的、例如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进行控制的主体控制部121上连接有扫描仪110的CCD 110d和CIS 60。主体控制部121通过输出输入接口122控制ADF 10的CPU 130。在CPU130的输入侧连接有空传感器70、RGT传感器71、定时传感器OUT72、定时传感器IN 73、读取前传感器76、读取后传感器77和排纸传感器78。
在CPU 130的输出侧连接有拾取螺线管81、供纸电机80、RGT电机82、控制板螺线管83、中间OUT电机84、中间IN电机86、READ电机87、排纸电机88、读取前辊电机89和切换机构50c。
参照图4~图9所示的流程图来说明ADF 10的输送处理。输送处理执行第一输送模式。在第一输送模式中,向OUT信道16和IN信道17交替分配原稿G并进行连续输送。在第一输送模式中,使先行的原稿的后端和后续原稿的前端重迭后输送至读取前辊50。接通电源之后,在ACT 200确认ADF 10的稿台玻璃110b被关闭,在ACT 201检测所有传感器,确认ADF 10没有发生卡纸。在ACT202,如果将原稿G装载在原稿盘11上,则空传感器70接通,向主体控制部121发送原稿开始信号。在ACT 203,等待从主体控制部121接收供纸请求信号,若接收到供纸请求信号,则在ACT 204,设定读取模式,进入ACT 206。如果设定双面读取模式,则在ACT205,接通第二图像读取部CIS 60为原稿可读取状态,进入ACT206。
在ACT 206接通拾取螺线管81,接通供纸电机80,旋转拾取辊12和分离供纸辊13,开始第一张原稿G1的供给动作。在ACT207,如果接通RGT传感器71,则将原稿G输送一定时间之后,断开供纸电机80并断开控制板螺线管83(ACT 208)。如图10所示,第一张原稿G1碰到RGT辊14,对齐前端位置后停止。控制板40被设定在将第一张原稿G1分配给OUT信道16的方向上。在ACT 210,在即使经过一定时间RGT传感器71也没有被接通的情况下,判断原稿G1发生了卡纸。
在ACT 207,RGT传感器71被接通之后,除了第一张原稿G1的输送处理之外,作为中继处理,并行开始第二张原稿G2的供纸处理。第二张原稿G2等待供纸处理,直到第一张原稿G1的后端脱离RGT传感器71。在ACT 300,RGT传感器71从接通变化为断开之后(ACT 300中是),进入ACT 302。在ACT 302,如果原稿G是第奇数张(ACT 302中是),则进入ACT 303。在ACT 303,等待经过用于经由IN信道17的调整时间T2(ACT 303中是),进入ACT 206。在ACT 302,如果原稿G是第偶数张(ACT 302中否),则进入ACT 304。在ACT 304,等待经过用于经由OUT信道16的调整时间T1(ACT 304中是),进入ACT 206。在ACT 301,即使经过一定时间,RGT传感器71未从接通变化为断开的情况下,判断为原稿G1发生卡纸。
调整时间预先设定在CPU 130的存储器130a中。调整时间用来决定OUT信道16和IN信道17的共通输送部20中的先行原稿的后端与后续原稿的前端的重迭的量。例如,作为初始值,以重迭量是L1的方式设定OUT信道16和IN信道17的调整时间。将经由OUT信道16时的调整时间设定为T1,将经由IN信道17时的调整时间设定为T2。可根据原稿的纸张质量、或者需要的重迭量来调整调整时间。
下面,对通过测量经由OUT信道16或IN信道17的每张原稿的滑动量来调整例如调整时间的情况进行说明。作为最初值,对应每种原稿种类、或者每种尺寸来设定将调整时间作为T1时的OUT信道16的原稿的滑动量。作为最初值,对应每种原稿种类、或者每种尺寸来设定将调整时间作为T2时的IN信道17的原稿的滑动量。将最初时的原稿滑动量换算成从RGT传感器71到定时传感器OUT 72、或者从RGT传感器71到定时传感器IN 73的原稿的最初输送时间后存储在存储器中。
在ADF 10输送原稿时,测量经由OUT信道16的原稿从RGT传感器71到定时传感器OUT 72的原稿的输送时间。对存储在存储器130a中的最初输送时间和测量时间进行比较。
作为比较的结果,当在OUT信道16内的原稿滑动量较大,且测量时间长于最初输送时间时,将ACT 304的调整时间缩短成短于T1。提高拾取辊12的取出时间来进行调整,以便即使经由OUT信道16的原稿滑动且输送时间变长时,到达定时传感器OUT 72的时间仍为恒定。作为比较的结果,当在OUT信道16内的原稿滑动量少,且测量时间短于最初的输送时间时,将ACT 304的调整时间调整为长于T1,使拾取辊12的取出时间变慢。从而调整使原稿到达定时传感器OUT 72的时间恒定。
作为比较的结果,当IN信道17内的原稿滑动量较大,且测量时间长于最初的输送时间时,将ACT 303的调整时间调整成短于T2。提高拾取辊12的取出时间来进行调整,以便即使经由IN信道17的原稿滑动且输送时间变长时,到达定时传感器IN 73的时间仍为恒定。作为比较的结果,当在IN信道17内的原稿滑动量少,且测量时间短于最初的输送时间时,将ACT 303的调整时间调整为长于T2,使拾取辊12的取出时间变慢。从而调整使原稿到达定时传感器IN 73的时间恒定。
通过调整ACT 303和ACT 304的调整时间,使经由OUT信道16或者IN信道17的原稿分别到达定时传感器OUT 72或者定时传感器IN 73的时间恒定,使OUT信道16和IN信道17的共通输送部20中的原稿重迭量恒定。从而可靠地防止原稿的重迭量偏移而原稿端部相互碰撞干扰,且可靠地防止原稿端部受损。
在ACT 211经由一定时间,如果原稿G1是第奇数张(ACT 212中是),则接通RGT电机82和中间OUT电机84,旋转RGT辊14和中间OUT辊18(ACT 214)。使中间OUT辊18配合RGT辊14的旋转速度,以等速旋转RGT辊14和中间OUT辊18。如图11所示,第一张原稿G1被控制板40分配,进入OUT信道16。
如果通过原稿G1来接通定时传感器OUT 72(ACT 215中是),则以一定脉冲数驱动RGT电机82和中间OUT电机84后停止(ACT216)。如图12所示,第一张原稿G1停止在靠近读取前辊50的前面。在ACT 217,即使经过一定时间,定时传感器OUT 72也未被接通时,判断原稿G1发生卡纸。
在ACT 218,等待从主体控制部121接收输送请求信号,如果接收到输送请求信号(ACT 218中是),则进入ACT 219。在ACT219,在是第一张原稿G1的情况下(ACT 219中是),由于读取前传感器76被断开,因此主体控制部121判断扫描仪110可进行读取,进入ACT 221。
在ACT 221,驱动中间OUT电机84使中间OUT辊18旋转,驱动读取前辊电机89,通过切换机构50c使读取前辊50(50b)旋转。以从主体控制部121请求的输送速度驱动,进入ACT 223。
如果读取前传感器76检测出第一张原稿G1的前端后被接通(ACT 223中是),则进入ACT 226。在ACT 226,第一张原稿G1驱动READ电机87,并使读取后辊51、排出前辊52旋转。
当第一张原稿G1时,在ACT 226,接通READ电机87,使读取后辊51和排纸前辊52以主体控制部121所指示的速度(读取速度)旋转。
在是除了第一张之外的第奇数张原稿时(ACT 219中否),例如如图19所示,当输送第三张原稿G3时,由于先行的第二张原稿G2,读取前传感器76处于接通状态。这时,主体控制部121正在处理先行原稿G2的读取,因此经过一定时间(ACT 220中是)后使待机中的原稿G3的输送请求信号有效,在ACT 222,驱动中间OUT电机84使中间OUT辊18旋转,通过切换机构50c,使读取前第二辊50b旋转,进入ACT 224。如果读取前传感器76检测出先行的原稿G2的后端(断开传感器),并检测出原稿G3的前端(接通传感器)(ACT 224中是),则进入ACT 227。如果经过规定时间后读取前传感器76未被断开(ACT 225中是),则主体控制部121判断先行的原稿G2发生卡纸。
在ACT 227,继续驱动用于输送先行的原稿G的READ电机87,进入ACT 230。
当存在先行的第偶数张的原稿G时(ACT 219中否),在ACT222,通过切换机构50c,将第二辊50b作为驱动辊,并沿n方向切换其旋转,则由于第一弹簧58a的空转转矩,第一辊50a作为分离辊而发挥功能。如果使先行的原稿G的后端经由读取前辊50的定时、和除了第一张的第奇数张原稿G的前端被读取前辊50开始输送的定时一致,则以与先行于除了第一张的第奇数张原稿G的第偶数张原稿G的后端之间的距离接近0mm的状态,被输送到READ原稿玻璃110a。
如果将第一张原稿G1输送了一定距离(ACT 230中是),则将读取开始信号发送给主体控制部121。通过主体控制部121的控制,扫描仪110开始读取原稿G1的表面图像(ACT 231)。
与此并行,经过ACT 300~ACT 304的中继处理,在ACT 206供给第二张原稿G2。如果第一张原稿G1的后端脱离RGT传感器71,RGT传感器71从接通变为断开(ACT 300中是),则如图13所示,第一张原稿G1在READ原稿玻璃110a上移动。扫描仪110进行第一张原稿G1的图像读取。第二张原稿G2通过拾取辊12从原稿盘11被取出后(ACT 206),抵接于RGT辊14,对前端位置进行整位后停止。(第二张原稿G2从原稿盘11被取出后,接通RGT传感器71(ACT 207),经过ACT 208、ACT 211,到达ACT 212。)
如果第二张原稿G是第奇数张(ACT 212中否),所以进入ACT250。在ACT 250,接通控制板螺线管83,朝箭头y方向旋转控制板40(参照图14)。将控制板40切换到将第二张原稿G2分配给IN信道17的方向上。其次,在ACT 251,接通RGT电机82和中间IN电机86,旋转RGT辊14和中间IN辊28。使中间IN辊28配合RGT辊14的旋转速度,以等速旋转RGT辊14和中间IN辊82。如图14所示,第二张原稿G2被控制板40分配后进入IN信道17。
第一张原稿G1在ACT 231继续在READ原稿玻璃110a上的移动,继续基于扫描仪110的图像读取。第一张原稿G1经由读取后辊51和排纸前辊52,向排纸辊53的方向输送。
如果第一张原稿G1接通读取后传感器77(ACT 232),则当原稿G为第一张(ACT 233中是)时,进入ACT 234。当原稿G为除了第一张之外的第奇数张、或者第偶数张时(ACT 233中否),为了输送排出先行的原稿,排纸电机88已经被驱动,因此进入ACT236。当是第一张原稿G1时,在ACT 234,驱动排纸电机88,旋转排纸辊53。当设定有双面读取模式时(ACT 236中是),进入ACT237。在ACT 237,由CIS 60读取沿排纸方向输送的第一张原稿G1的背面图像。在第一张原稿G1接通读取前传感器77后经过一定时间(ACT 238中是),并接通排纸传感器78(ACT 239中是)之后,进入ACT 240a。在ACT 240a,当是第奇数张原稿G时,停止中间OUT电机84,当是第偶数张原稿G时,停止中间IN电机86,进入ACT 241。当排纸传感器78被断开时(ACT 239中否),如果即使经过规定时间,排纸传感器78也未被接通(ACT 240b中是),则主体控制部121判断原稿G卡纸了。
结束基于扫描仪110或者CIS 60的第一张原稿G1的表面或者双面的图像读取后,通过排纸辊53被排出到排纸盘56。
当排纸传感器78接通时,定时传感器IN 73/OUT 72均被断开的情况下(ACT 241和ACT 242中是),主体控制部121判断是最终原稿。在读取后传感器77断开(ACT 243中是)之后,在ACT 244,使读取前辊电机89停止,进入ACT 270。当后续原稿G存在于输送路径OUT 16/IN 17中的任一个,且定时传感器OUT 72/IN 73中的任一各接通着的情况下(ACT 241、ACT 242中的任一个为否),继续后续原稿G的输送动作。当原稿G不是最终原稿时,经过中继处理,交替重复基于OUT信道16的原稿G的输送和基于IN信道17的原稿G的输送。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如果判断为最终原稿,在ACT 244,使读取前辊电机89停止,但是也可以在排出原稿G结束后在后述的ACT 273,使所有的电机和螺线管停止。
与此并行,第二张原稿G2(第偶数张原稿G)在ACT 252接通定时传感器IN 73,则以一定脉冲驱动RGT电机82和中间IN电机86驱动后停止(ACT 253)。第二张原稿G2停止在读取前辊50的前面。当在ACT 254即使经过一定时间,定时传感器IN 73也未被接通时,判断第二张原稿G2发生卡纸。在ACT 255,等待从主体控制部121接收第二张原稿G2的输送请求信号(ACT 255中是),进入ACT 256。
如果先行原稿G(第一张原稿G1或第奇数张原稿G)的前端接通读取前传感器76之后,经过规定时间(ACT 256中是),则进入ACT 257。在ACT 257,驱动中间IN电机86后旋转中间IN辊28,且通过切换机构50c,旋转读取前辊50。第二张原稿G2(第偶数张原稿G)以从主体控制部121请求的输送速度被输送,进入ACT 258。
在ACT 257,切换机构50c切换读取前辊50的第一辊50a和第二辊50b的驱动和从动。切换机构50c使第一辊50a作为驱动辊沿箭头m方向旋转,使第二辊50b为自由状(free)。第二辊50b从动于经由读取前辊50的原稿G1并沿箭头n方向旋转,直到第二张原稿G2的前端到达读取前辊50。
在ACT 258,如果读取前传感器76检测出先行原稿G(第一张、或第奇数张)的后端(传感器76断开),且第二张原稿G2(第偶数张的原稿G)的前端被读取前传感器检测(接通)(ACT 258中是),则进入ACT 260。在ACT 260,继续驱动READ电机87,进入ACT 230。在ACT 259,当即使经过了规定时间,读取前传感器76也未被接通时(ACT 259中是),主体控制部121判断原稿G卡纸了。
如图15所示,后续的原稿(第二张原稿G2、或第偶数张原稿G)的前端在脱离第二输送路径17a之后,以L1的重迭量与先行原稿(第一张原稿G1)的后端重迭。从而,当先行的原稿和后续的原稿合流时,先行的原稿的后端和后续的原稿的前端不会碰撞,可防止原稿端部受损。
如果第一张原稿G1的后端和第二张原稿G2的前端(或者,第奇数张原稿G的后端和第偶数张原稿G的前端)的重迭部分到达,则读取前辊50根据第二弹簧58b的空转转矩来进行分离原稿的操作。如果重迭部分到达,则第一张原稿G1的后端通过第一辊50a继续输送。通过第二辊50b来防止重复输送第二张原稿G2的前端。如果第一张原稿G1的后端脱离读取前辊50位置,则第二张原稿G2(第偶数张原稿G)通过沿箭头m方向驱动旋转的第一辊50a向READ玻璃110a方向输送。
如图16所示,通过读取前辊50,第一张原稿G1的后端与第二张原稿G2的前端的重迭部分被分离。如图17所示,通过读取前辊50,第二张原稿G2向READ玻璃110a方向被输送。从而可以使第二张原稿G2的前端β1与第一张原稿G1的后端α1之间的距离几乎接近0mm,并可向READ玻璃110a方向供给第二张原稿G2。可以实现READ玻璃110a上的图像读取的高速化。
经由OUT信道16输送到读取前辊50的原稿G和经由IN信道17输送到读取前辊50的原稿G分别经由邻接读取前辊50的上游侧的第一输送部16b或者第二输送部17b(共通输送部20)。由于原稿G经由第一输送部16b或者第二输送部17b,从而可以对第一输送路径16a或者第二输送路径17a中产生的翘起进行矫正。可以解除了经由读取前辊50的原稿G的前端由于翘起而在READ原稿玻璃110a上浮起,从而可以获得稳定的图像质量。
原稿G在经由OUT信道16时和经由IN信道17时,途中的条件不同。但是,经由OUT信道16或者IN通过17的原稿G均经由长度为30mm的共通输送部20,被输送到读取前辊50。经由OUT信道16或者IN信道17的原稿G的、被引导至读取前辊50的角度都相同。因此,即使经由OUT信道16和IN通过17中的任一个,原稿G脱离读取前辊50时的拔出负荷相同。其结果,即使经由OUT信道16和IN信道17中的任一个,被输送到READ玻璃110a上的原稿G的滑动量也相同,从而可以获得稳定的图像质量。
在ACT 260,被输送到READ原稿玻璃110a上的第二张原稿G2在被输送一定距离之后(ACT 230),由扫描仪110开始读取表面的图像(ACT 231)。当第二张原稿G2的后端脱离RGT传感器71,RGT传感器71从接通变为断开时,则与此并行,开始供给第三张原稿G3的中继处理。如图18所示,第一张原稿G1通过排纸辊53被向排纸盘56方向排纸,第二张原稿G2在READ原稿玻璃110a上移动,第三张原稿G3抵接于RGT辊14,对前端位置进行整位后停止。
当第二张原稿G2的后端脱离RGT传感器71,RGT传感器71从接通变为断开(ACT 300中是)时,第三张原稿G3等待经过ACT304的调整时间,进入ACT 206。第三张原稿G3通过拾取辊12从原稿盘11被取出后(ACT 206),抵接于RGT辊14,对前端位置进行整位后停止。(第三张原稿G3从原稿盘11被取出后,接通RGT传感器71(ACT 207),经由ACT 208、ACT 211后到达ACT 212。)
在ACT 212,如果第三张原稿G3为第奇数张(ACT 212中的是),则进入ACT 214。在ACT 208中,断开控制板螺线管83,控制板40向箭头x方向旋转,且向将第三张原稿G3分配给OUT信道16的方向上切换。在ACT 214,旋转RGT辊14和中间OUT辊18,将第三张原稿G3输送到OUT信道16。如图19所示,第一张原稿G1被装载在排纸盘56上,第二张原稿G2在READ原稿玻璃110a上移动后接通排纸传感器78,第三张原稿G3在OUT信道16内停止在读取前辊50的前面。
然后,如果在ACT 219中为否,第三张原稿G3在从先行原稿G2接通读取前传感器76起经过规定时间,则在ACT 222接通中间OUT电机84,旋转中间OUT辊18,并通过切换机构50c旋转读取前辊50b,进入ACT 224。在ACT 224,检测出先行原稿G2的后端,并检测出第三张原稿G3的前端(ACT 224中的是),则进入ACT 227。在ACT 224即使经过了规定时间,读取前传感器76未被接通时(ACT 225中的是),主体控制部121判断原稿G卡纸了。
第三张原稿G3在ACT 227以主体控制部121所指示的速度继续旋转中间OUT辊18、读取前辊50、读取后辊51和排纸前辊52。在ACT 222,切换机构50c切换读取前辊50的第一辊50a和第二辊50b的驱动和从动。通过切换机构50c,沿箭头n方向驱动旋转第二辊50b,将第一辊50a设定为自由状。读取前辊50进行第二张原稿G2和第三张原稿G3的重迭部分的分离操作。读取前辊50在输送第二张原稿G2的后端之后,将第三张原稿G3向READ玻璃110a方向输送。
如上所述,通过读取前辊50,第二张原稿G2的后端和第三张原稿G3的前端的重迭被分离。在向READ玻璃110a方向输送第三张原稿G3时,第二张原稿G2的后端和第三张原稿G3的前端的距离为几乎接近0mm的状态。如图20所示,后续的第三张原稿G3的前端在脱离第一输送路径16a之后,以L1的重迭量与先行的第二张原稿G2的后端重迭,在与先行的原稿合流时,先行的原稿和后续的原稿的端部不会碰撞,从而可防止原稿受损。第三张之后的第奇数张原稿G也按照上述流程重复输送。
当原稿G是最终原稿,且原稿G被输送且其后端脱离排出前辊52之后,排纸传感器78被断开时(ACT 271中的是),则由排纸辊53将最终原稿输送一定距离(ACT 272中的是),断开READ电机87、排纸电机88和螺线管(ACT 273),结束ADF 10的原稿输送。
虽然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读取前辊电机的驱动通过切换机构50c,切换读取前第一辊50a和第二辊50b的驱动,但还可以在READ电机的驱动传递部安装切换机构50c以构成可转换,并在上述的ACT 221、222和ACT 257中使切换机构动作,以进行分离动作。
ADF 10在输送厚度大于等于规定值的原稿时实施第二输送模式下的原稿输送。在第二输送模式中,只使用第一输送路径16a的半径大于第二输送路径17a的半径的OUT信道16来输送原稿G,而不是使用OUT信道16和IN信道17双者。
例如,原稿G是明信片或信封等,超声波传感器74的检测结果是厚度厚于规定值时,将控制板螺线管83维持在断开的状态。维持控制板40向箭头x方向的旋转,将原稿G始终分配给OUT信道16侧。当原稿G较厚时,使其通过半径较大的OUT信道16,从而可以在信道内减轻施加在原稿G的负荷。尤其是,即使信道内部存在平面差异等时,也不会存在由于平面差异而导致原稿被挂而发生卡纸的担心,从而可以获得更好的输送性。另外,对于第二输送模式的设定,并不限定于基于超声波传感器等的测量结果的设定,也可以从控制面板等输入设定。并且,以第二输送模式输送的原稿并不限定在厚度较厚的原稿。例如,即使在原稿的张力较强的情况下,通过第二输送模式进行输送,从而可减轻输送时施加在原稿的负荷,可进一步获得良好的输送性。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第一输送模式下,在连续读取原稿G时,交替使用OUT信道16和IN信道17两者。经由OUT信道16和IN信道17的各原稿G合流时,使先行原稿的后端和后续原稿的前端保持重迭。从而,当合流经由各个信道的原稿时,可防止端部碰撞而原稿受损。在合流经由OUT信道16和IN信道17的各原稿G之后,通过读取前辊50来进行分离。可在先行原稿和后续原稿之间的间隔维持在大致0mm的状态下进行连续输送。即使没有使原稿G的输送速度实现高速化,也可以提高基于ADF 10的原稿输送性,从而可提高扫描仪110的图像读取速度,甚至可提高利用扫描仪110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生产性。并且,可以防止实现输送速度的高速化时产生的原稿G被受损的情况。
根据在OUT信道16或者IN信道17中产生的原稿滑动量,调整经由OUT信道16或者IN信道17时的输送原稿的定时。不顾及OUT信道16或者IN信道17内的原稿滑动量的变动,将原稿合流时的重迭量维持在恒定水平,从而可靠地防止合流时原稿重迭量偏移而端部干扰。可以确切防止原稿的端部受损。
在OUT信道16和IN信道17设置共通输送部20。即使经由OUT信道16和IN信道17中的任一个,向读取前辊50导入原稿的角度均相同。即使经由OUT信道16和IN信道17中的任一个,经由READ玻璃110a上的原稿G的滑动量也相同,可以获得稳定的图像质量。
根据本实施方式,如果原稿的厚度大于等于规定值,则只利用具有半径大的第一输送路径16a的OUT信道16来输送原稿。可以减轻输送时对原稿产生的负荷,可以进一步获得良好的输送性。
另外,本发明并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变形。例如,对输送路径的形状或尺寸等并没有限制。并且,先行的原稿和后续的原稿的重迭量没有限制。即使经由第一输送路径或者第二输送路径的原稿的输送分别偏移一些,只要重迭部分不消失,端部不会干扰即可。并且,读取原稿的图像读取部的结构也是任意的,在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以更加小型的CIS来代替用于读取原稿表面的扫描仪,以便实现装置的更加小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