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肢烧伤术后肌力训练器.pdf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7662078 上传时间:2019-10-23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25.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720887034.6

申请日:

20170720

公开号:

CN207055837U

公开日:

20180302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有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63B23/12,A63B21/02

主分类号:

A63B23/12,A63B21/02

申请人: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

发明人:

王冬,蒋嘉丽

地址:

226001 江苏省南通市西寺路20号

优先权:

CN201720887034U

专利代理机构: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代理人:

范晴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上肢烧伤术后肌力训练器,包括:手掌握持部(1),用于手掌握持以施力;相对平行设置的两根挠性支撑杆(2),所述两根挠性支撑杆(2)上端分别连接至所述手掌握持部(1)长度方向的两端;长度方向两端分别连接至所述两根挠性支撑杆(2)下端的手臂支撑部(3),用以支撑手臂;连接所述两根挠性支撑杆(2)上部的手腕支撑部(4),用以支撑手腕部;所述手掌握持部(1)、两根挠性支撑杆(2)和手臂支撑部(3)连接呈一环状结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肢烧伤术后肌力训练器,结构简单,用于上肢烧伤术后肌力训练,操作方便。

权利要求书

1.上肢烧伤术后肌力训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手掌握持部(1),用于手掌握持以施力;相对平行设置的两根挠性支撑杆(2),所述两根挠性支撑杆(2)上端分别连接至所述手掌握持部(1)长度方向的两端;手臂支撑部(3),所述手臂支撑部(3)的长度方向两端分别连接至所述两根挠性支撑杆(2)的下端,用以支撑手臂;连接所述两根挠性支撑杆(2)上部的手腕支撑部(4),用以支撑手腕部;所述手掌握持部(1)、两根挠性支撑杆(2)和手臂支撑部(3)连接呈一环状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肢烧伤术后肌力训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掌握持部(1)包括横杆(1-1)、及设置在所述横杆(1-1)长度方向两端的连杆(1-2),所述连杆(1-2)上端连接至所述横杆(1-1)而下端连接至所述挠性支撑杆(2)的上端,所述连杆(1-2)与所述横杆(1-1)呈钝角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上肢烧伤术后肌力训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杆(1-1)上设有便于手指握持的四个凹槽。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上肢烧伤术后肌力训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杆(1-1)上设有四个手指套部(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肢烧伤术后肌力训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手臂支撑部(3)呈圆弧状且具有一支撑手臂的凹部(3-1),所述凹部(3-1)朝向所述手掌握持部(1)方向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上肢烧伤术后肌力训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手臂支撑部(3)外壁套设有防滑套(3-2)。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所述的上肢烧伤术后肌力训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手腕支撑部(4)为弹性带。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用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上肢烧伤术后肌力训练器。

背景技术

临床上,上肢烧伤术后恢复时间较长,上肢在恢复过程中受到包扎带约束,导致上肢无法正常活动,影响了上肢正常功能,因此护理人员一般让患者自己活动,力度训练防止上肢内部组织由于血液不训练,组织坏死,手发生痉挛等现象。本实用新型因此而来。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上肢烧伤术后肌力训练器,其结构简单,使用便捷。

基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

上肢烧伤术后肌力训练器,包括:

手掌握持部,用于手掌握持以施力;

相对平行设置的两根挠性支撑杆,所述两根挠性支撑杆上端分别连接至所述手掌握持部长度方向的两端;

长度方向两端分别连接至所述两根挠性支撑杆下端的手臂支撑部,用以支撑手臂;

连接所述两根挠性支撑杆上部的手腕支撑部,用以支撑手腕部;

所述手掌握持部、两根挠性支撑杆和手臂支撑部连接呈一环状结构。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手掌握持部包括横杆、及设置在所述横杆长度方向两端的连杆,所述连杆上端连接至所述横杆而下端连接至所述挠性支撑杆的上端,所述连杆与所述横杆呈钝角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横杆上设有便于手指握持的四个凹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横杆上设有四个手指套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手臂支撑部呈圆弧状且具有一支撑手臂的凹部,所述凹部朝向所述手掌握持部方向设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手臂支撑部外壁套设有防滑套。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手腕支撑部为弹性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将患者手臂穿在手臂支撑部、两根挠性支撑杆和手腕支撑部之间的穿口内,手掌握在手掌握持部并将手腕抵靠在手腕支撑部,通过手掌对挠性支撑杆弯曲施力,使挠性支撑杆弯曲形变,从而对上肢进行肌力锻炼,该训练器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上肢烧伤术后肌力训练器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图;

其中:

1、手掌握持部;1-1、横杆;1-2、连杆;

2、挠性支撑杆;

3、手臂支撑部;3-1、凹部;3-2、防滑套;

4、手腕支撑部;

5、手指套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上述方案做进一步说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是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限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实施例中采用的实施条件可以根据具体厂家的条件做进一步调整,未注明的实施条件通常为常规实验中的条件。

参见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提供一种上肢烧伤术后肌力训练器,包括手掌握持部1、两根挠性支撑杆2、手臂支撑部3、及手腕支撑部4,手掌握持部1、两根挠性支撑杆2、手臂支撑部3连接呈环状结构。

其中手掌握持部1用于手掌握持以便施力。两个挠性支撑杆2相互平行设置,两根挠性支撑杆2的上端分别连接至手掌握持部1长度方向的两端。手臂支撑部3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连接至两根挠性支撑杆2的下端,用以支撑手臂。手腕支撑部4连接两根挠性支撑杆2的上部,用以支撑手腕部,优选的,手腕支撑部4采用弹性带。

其中,手掌握持部1包括横杆1-1、及设置在横杆1-1长度方向两端的连杆1-2,连杆1-2的上端连接至横杆1-1而下端连接至挠性支撑杆2的上端,连杆1-2与横杆1-1呈钝角连接。

为了方便握持,在横杆1-1上设有便于手指握持的四个凹槽,或者在横杆1-1上设有四个手指套部5,使用时将手指穿在手指套部5内。

本例中,手臂支撑部3呈圆弧状且具有支撑手臂的凹部3-1,凹部3-1朝向手臂握持部1方向设置。

为了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效果,在手臂支撑部3外壁套设有防滑套3-2。

参见图2,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将患者手臂穿在手臂支撑部1、两根挠性支撑杆2和手腕支撑部4之间的穿口内,手掌握在手掌握持部1并将手腕抵靠在手腕支撑部4,通过手掌对挠性支撑杆2弯曲施力,使挠性支撑杆2弯曲形变,从而对上肢进行肌力锻炼。

上述实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员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做的等效变换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上肢烧伤术后肌力训练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上肢烧伤术后肌力训练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上肢烧伤术后肌力训练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肢烧伤术后肌力训练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肢烧伤术后肌力训练器.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720887034.6 (22)申请日 2017.07.20 (73)专利权人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 地址 226001 江苏省南通市西寺路20号 (72)发明人 王冬 蒋嘉丽 (74)专利代理机构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 限公司 32103 代理人 范晴 (51)Int.Cl. A63B 23/12(2006.01) A63B 21/02(2006.01) (54)实用新型名称 上肢烧伤术后肌力训练器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上肢烧伤术后肌力训练 器, 包括: 手掌握。

2、持部(1), 用于手掌握持以施力; 相对平行设置的两根挠性支撑杆(2), 所述两根 挠性支撑杆(2)上端分别连接至所述手掌握持部 (1)长度方向的两端; 长度方向两端分别连接至 所述两根挠性支撑杆(2)下端的手臂支撑部(3), 用以支撑手臂; 连接所述两根挠性支撑杆(2)上 部的手腕支撑部(4), 用以支撑手腕部; 所述手掌 握持部(1)、 两根挠性支撑杆(2)和手臂支撑部 (3)连接呈一环状结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肢 烧伤术后肌力训练器, 结构简单, 用于上肢烧伤 术后肌力训练, 操作方便。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2页 附图2页 CN 207055837 U 2018.03.02 CN 2。

3、07055837 U 1.上肢烧伤术后肌力训练器, 其特征在于包括: 手掌握持部(1), 用于手掌握持以施力; 相对平行设置的两根挠性支撑杆(2), 所述两根挠性支撑杆(2)上端分别连接至所述手 掌握持部(1)长度方向的两端; 手臂支撑部(3), 所述手臂支撑部(3)的长度方向两端分别连接至所述两根挠性支撑杆 (2)的下端, 用以支撑手臂; 连接所述两根挠性支撑杆(2)上部的手腕支撑部(4), 用以支撑手腕部; 所述手掌握持部(1)、 两根挠性支撑杆(2)和手臂支撑部(3)连接呈一环状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肢烧伤术后肌力训练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手掌握持部(1) 包括横杆(1-1。

4、)、 及设置在所述横杆(1-1)长度方向两端的连杆(1-2), 所述连杆(1-2)上端 连接至所述横杆(1-1)而下端连接至所述挠性支撑杆(2)的上端, 所述连杆(1-2)与所述横 杆(1-1)呈钝角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上肢烧伤术后肌力训练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横杆(1-1)上设 有便于手指握持的四个凹槽。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上肢烧伤术后肌力训练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横杆(1-1)上设 有四个手指套部(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肢烧伤术后肌力训练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手臂支撑部(3) 呈圆弧状且具有一支撑手臂的凹部(3-1), 所述凹部(3-1)朝向所述手掌握持。

5、部(1)方向设 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上肢烧伤术后肌力训练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手臂支撑部(3) 外壁套设有防滑套(3-2)。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所述的上肢烧伤术后肌力训练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手腕支 撑部(4)为弹性带。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207055837 U 2 上肢烧伤术后肌力训练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用具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上肢烧伤术后肌力训练器。 背景技术 0002 临床上, 上肢烧伤术后恢复时间较长, 上肢在恢复过程中受到包扎带约束, 导致上 肢无法正常活动, 影响了上肢正常功能, 因此护理人员一般让患者自己活动。

6、, 力度训练防止 上肢内部组织由于血液不训练, 组织坏死, 手发生痉挛等现象。 本实用新型因此而来。 发明内容 0003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上肢烧伤术后肌力训练 器, 其结构简单, 使用便捷。 0004 基于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 0005 上肢烧伤术后肌力训练器, 包括: 0006 手掌握持部, 用于手掌握持以施力; 0007 相对平行设置的两根挠性支撑杆, 所述两根挠性支撑杆上端分别连接至所述手掌 握持部长度方向的两端; 0008 长度方向两端分别连接至所述两根挠性支撑杆下端的手臂支撑部, 用以支撑手 臂; 0009 连接所述两根挠性支撑杆。

7、上部的手腕支撑部, 用以支撑手腕部; 0010 所述手掌握持部、 两根挠性支撑杆和手臂支撑部连接呈一环状结构。 0011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 所述手掌握持部包括横杆、 及设置在所述横杆长度方向两端 的连杆, 所述连杆上端连接至所述横杆而下端连接至所述挠性支撑杆的上端, 所述连杆与 所述横杆呈钝角连接。 0012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 所述横杆上设有便于手指握持的四个凹槽。 0013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 所述横杆上设有四个手指套部。 0014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 所述手臂支撑部呈圆弧状且具有一支撑手臂的凹部, 所述凹 部朝向所述手掌握持部方向设置。 0015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 所述手臂支撑部外壁。

8、套设有防滑套。 0016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 所述手腕支撑部为弹性带。 0017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0018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将患者手臂穿在手臂支撑部、 两根挠性支撑杆和手 腕支撑部之间的穿口内, 手掌握在手掌握持部并将手腕抵靠在手腕支撑部, 通过手掌对挠 性支撑杆弯曲施力, 使挠性支撑杆弯曲形变, 从而对上肢进行肌力锻炼, 该训练器结构简 单, 操作方便。 附图说明 说 明 书 1/2 页 3 CN 207055837 U 3 0019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 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 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

9、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 对于本领 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 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 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 图。 0020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上肢烧伤术后肌力训练器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1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图; 0022 其中: 0023 1、 手掌握持部; 1-1、 横杆; 1-2、 连杆; 0024 2、 挠性支撑杆; 0025 3、 手臂支撑部; 3-1、 凹部; 3-2、 防滑套; 0026 4、 手腕支撑部; 0027 5、 手指套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28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上述方案做进一步说明。 应理解, 这些实施例是用于说明 本实用新型而不限。

10、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实施例中采用的实施条件可以根据具体厂家 的条件做进一步调整, 未注明的实施条件通常为常规实验中的条件。 0029 参见图1, 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提供一种上肢烧伤术后肌力训练 器, 包括手掌握持部1、 两根挠性支撑杆2、 手臂支撑部3、 及手腕支撑部4, 手掌握持部1、 两根 挠性支撑杆2、 手臂支撑部3连接呈环状结构。 0030 其中手掌握持部1用于手掌握持以便施力。 两个挠性支撑杆2相互平行设置, 两根 挠性支撑杆2的上端分别连接至手掌握持部1长度方向的两端。 手臂支撑部3长度方向的两 端分别连接至两根挠性支撑杆2的下端, 用以支撑手臂。 手腕支撑部。

11、4连接两根挠性支撑杆2 的上部, 用以支撑手腕部, 优选的, 手腕支撑部4采用弹性带。 0031 其中, 手掌握持部1包括横杆1-1、 及设置在横杆1-1长度方向两端的连杆1-2, 连杆 1-2的上端连接至横杆1-1而下端连接至挠性支撑杆2的上端, 连杆1-2与横杆1-1呈钝角连 接。 0032 为了方便握持, 在横杆1-1上设有便于手指握持的四个凹槽, 或者在横杆1-1上设 有四个手指套部5, 使用时将手指穿在手指套部5内。 0033 本例中, 手臂支撑部3呈圆弧状且具有支撑手臂的凹部3-1, 凹部3-1朝向手臂握持 部1方向设置。 0034 为了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效果, 在手臂支撑。

12、部3外壁套设有防滑套3-2。 0035 参见图2,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 将患者手臂穿在手臂支撑部1、 两根挠性支撑 杆2和手腕支撑部4之间的穿口内, 手掌握在手掌握持部1并将手腕抵靠在手腕支撑部4, 通 过手掌对挠性支撑杆2弯曲施力, 使挠性支撑杆2弯曲形变, 从而对上肢进行肌力锻炼。 0036 上述实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 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 人员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 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凡 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做的等效变换或修饰, 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 内。 说 明 书 2/2 页 4 CN 207055837 U 4 图1 说 明 书 附 图 1/2 页 5 CN 207055837 U 5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 2/2 页 6 CN 207055837 U 6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