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气炸锅.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空气炸锅.pdf(14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620633265.X (22)申请日 2016.06.23 (73)专利权人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 250117 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美里路 999号 (72)发明人 朱泽春 毛树海 (51)Int.Cl. A47J 37/06(2006.01) (54)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空气炸锅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电器技术领域, 尤其涉 及一种空气炸锅, 包括壳体, 所述壳体内设有烹 饪腔, 所述空气炸锅还包括热风装置及风道, 所 述空气炸锅还设有容置腔, 所述容置腔内设。
2、有控 制单元, 所述热风装置包括加热元件和风扇, 其 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单元还包括延时模块, 所述 延时模块驱动所述风扇在加热元件停止工作后 继续工作, 并将发热元件的余热经所述风道引向 所述烹饪腔。 风扇产生的风带动加热元件的余热 向下运动, 有效防止加热元件余热向上运动, 从 而防止余热对上壳体内的主控板造成热冲击, 有 效延长了主控板的寿命。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6页 附图6页 CN 206166699 U 2017.05.17 CN 206166699 U 1.一种空气炸锅, 包括壳体, 所述壳体内设有烹饪腔, 所述空气炸锅还包括热风装置及 风道, 所述空气炸锅还设有容置腔, 所述。
3、容置腔内设有控制单元, 所述热风装置包括加热元 件和风扇, 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单元还包括延时模块, 所述延时模块驱动所述风扇在加热 元件停止工作后继续工作, 并将发热元件的余热经所述风道引向所述烹饪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炸锅, 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炸锅包括上壳体、 下壳体, 所 述烹饪腔设置在下壳体内, 所述加热元件设于所述烹饪腔上方, 所述风扇设于烹饪腔上方, 所述延时模块驱动风扇将余热引向位于加热元件下方的烹饪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炸锅, 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扇包括上叶片和下叶片, 所述 上叶片与下叶片之间设有罩板, 所述罩板的上表面与上壳体形成容置腔, 所述。
4、控制单元设 于容置腔体内, 所述延时模块驱动上叶片和下叶片转动, 所述上叶片对容置腔进行散热, 所 述下叶片将发热元件的余热引向烹饪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炸锅,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叶片包括水平部和下垂部, 所 述下垂部向下方的烹饪腔延伸, 所述水平部与下垂部的夹角为60 -120 。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炸锅, 其特征在于: 所述烹饪腔包括侧壁和底壁, 所述下 叶片将气流倾斜向下引向烹饪腔的侧壁, 气流经侧壁向下运动至底壁后, 沿着烹饪腔中部 返回。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炸锅, 其特征在于: 所述容置腔内还设有熔断器。 7.根据权利要求1-6之一所述的空气炸锅, 。
5、其特征在于: 所述延时模块包括计时器、 控 制芯片和驱动风扇工作的可控硅或继电器, 控制芯片根据计时器的反馈信号控制所述可控 硅或继电器的通断。 8.根据权利要求1-6之一所述的空气炸锅, 其特征在于: 所述延时模块的延时时间t为 40-100秒。 9.根据权利要求1-6之一所述的空气炸锅, 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炸锅还设有温度传感 器, 所述温度传感器与延时模块电连接并将检测信号传输至延时模块, 所述延时模块内设 有预设温度T, 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温度达到预设温度时, 所述延时电路驱动所述风扇停 止工作。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气炸锅, 其特征在于: 所述温度传感器靠近所述加热元件 。
6、设置并位于所述加热元件的上方。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206166699 U 2 一种空气炸锅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主要涉及厨房家电技术领域, 尤其是一种空气炸锅。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市面上空气炸锅主要采用在顶部设置风扇, 风扇吹风到设置在机器顶部的发 热部件, 迫使空气产生对流, 将热量传达到处于底部的食物对食物进行加热。 当食物烹饪完 成后, 发热部件和风扇停止工作, 并提示用户烹饪完成。 因发热体存在热储存效应, 因此, 发 热部件停止加热的一小段时间内, 温度仍然很高, 由于风扇停止转动, 热空气密度低, 发热 部件产生的热热量自然会向上流动。 对设。
7、置在加热元件上方的熔断体、 线路板、 塑料外壳等 造成一个温度冲击, 这个冲击严重时甚至会有30-50的冲温。 对器件和部件的寿命和稳定 性带来极大的威胁。 实用新型内容 0003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空气炸锅, 该空气炸锅可以有效防止高温气流对熔断体、 线路板、 外装饰盖等造成的温度冲击。 0004 一种空气炸锅, 包括壳体, 所述壳体内设有烹饪腔, 所述空气炸锅还包括热风装置 及风道, 所述空气炸锅还设有容置腔, 所述容置腔内设有控制单元, 所述热风装置包括加热 元件和风扇, 所述控制单元还包括延时模块, 所述延时模块驱动所述风扇在加热元件停止 工作。
8、后继续工作, 并将发热元件的余热经所述风道引向所述烹饪腔。 0005 进一步地, 所述空气炸锅包括上壳体、 下壳体, 所述烹饪腔设置在下壳体内, 所述 加热元件设于所述烹饪腔上方, 所述风扇设于烹饪腔上方, 所述延时模块驱动风扇将余热 引向位于加热元件下方的烹饪腔。 0006 所述风扇包括上叶片和下叶片, 所述上叶片与下叶片之间设有罩板, 所述罩板的 上表面与上壳体形成容置腔, 所述控制单元设于容置腔体内, 所述延时模块驱动上叶片和 下叶片转动, 所述上叶片对容置腔进行散热, 所述下叶片将发热元件的余热引向烹饪腔。 0007 所述下叶片包括水平部和下垂部, 所述下垂部向下方的烹饪腔延伸, 所述。
9、水平部 与下垂部的夹角为60 -120 。 0008 所述烹饪腔包括侧壁和底壁, 所述下叶片将气流倾斜向下引向烹饪腔的侧壁, 气 流经侧壁向下运动至底壁后, 沿着烹饪腔中部返回。 0009 所述容置腔内还设有熔断器。 0010 所述延时模块包括计时器、 控制芯片和驱动风扇工作的可控硅或继电器, 控制芯 片根据计时器的反馈信号控制所述可控硅或继电器的通断。 0011 所述延时模块的延时时间t为40-100秒。 0012 所述空气炸锅还设有温度传感器, 所述温度传感器与延时模块电连接并将检测信 号传输至延时模块, 所述延时模块内设有预设温度T, 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温度达到预设 温度时, 所述延时。
10、电路驱动所述风扇停止工作。 说 明 书 1/6 页 3 CN 206166699 U 3 0013 所述温度传感器靠近所述加热元件设置并位于所述加热元件的上方。 0014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结构, 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0015 1. 所述控制单元还包括延时模块, 所述延时模块驱动所述风扇在加热元件停止 工作后继续工作, 并将发热元件的余热经所述风道引向所述烹饪腔。 由于加热元件的余热 被引向预期的路径, 从而有效防止加热元件的余热向容置腔扩散, 从而防止余热对容置腔 内的控制单元造成热冲击, 有效延长了产品的寿命。 0016 2. 所述空气炸锅包括上壳体、 下壳体, 所述烹饪腔设置在下壳体内, 。
11、所述加热元 件设于所述烹饪腔上方, 所述风扇设于烹饪腔上方, 所述延时模块驱动风扇将余热引向位 于加热元件下方的烹饪腔。 由于热空气密度低, 因此热空气会向上运动, 将风扇设置在加热 元件的上方, 风扇产生的风带动加热元件的余热向下运动, 有效防止加热元件余热上升, 从 而防止余热对容置腔造成热冲击。 0017 3. 所述风扇包括上叶片和下叶片, 所述上叶片与下叶片之间设有罩板, 所述罩板 的上表面与上壳体形成容置腔, 所述控制单元设于容置腔体内, 所述延时模块驱动上叶片 和下叶片转动, 所述上叶片带动容置腔内的气流进行运动, 所述下叶片将发热元件的余热 引向烹饪腔。 通过风扇设置上下叶片, 。
12、下叶片将加热元件的余热引向烹饪腔, 上叶片用于对 容置腔散热, 从而更加有效降低容置腔的温度, 防止容置腔内元器件温度过高导致损坏。 0018 4.所述下叶片包括水平部和下垂部, 所述下垂部向下方的烹饪腔延伸, 所述水平 部与下垂部的夹角为60 -120 。 当角度过小时, 夹角将气流引向锅体或炸篮侧壁, 不能有效 吹向食物, 影响加热效率, 当夹角过大时, 其对气流的导向效果不明显, 气流很容易从下垂 部下边缘流过。 0019 5. 容置腔内还设有熔断器。 由于热熔断器距离加热元件及主控板较近, 可以再第 一时间检测温度异常, 并且走线简单, 成本低。 通过该延时模块的设置降低热冲击对熔断器。
13、 的影响, 有效防止热冲击导致熔断体误熔断。 0020 6 所述延时模块包括计时器、 控制芯片和驱动风扇工作的可控硅或继电器, 控制 芯片根据计时器的反馈信号控制所述可控硅或继电器的通断, 延时模块的延时时间t为40- 100秒。 通过设置计时器有效计算过渡阶段的时间, 从而将烹饪腔及容置腔的温度控制在合 理的范围内, 如果设置时间过短, 则加热元件的余热未达到安全范围, 仍可能对产品造成损 坏, 如果设置时间过长, 则需要等待较长的时间。 0021 7. 所述空气炸锅还设有温度传感器, 所述温度传感器与延时模块电连接并将检 测信号传输至延时模块, 所述延时模块内设有预设温度T, 所述温度传感。
14、器检测的温度达到 预设温度时, 所述延时电路驱动所述风扇停止工作。 通过设置温度传感器, 比较温度传感器 检测温度与预设温度T, ,当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温度小于或等于预设温度T时, 所述风扇停止 工作。 由于通过温度传感器来控制腔体温度, 因此增加可靠准确, 对于不同种类, 不同量的 食物, 都能达到预设的温度。 0022 8. 所述温度传感器靠近所述加热元件设置并位于所述加热元件的上方。 因此第 一时间检测加热元件周围的温度, 测温更准确。 附图说明 0023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 下面将对实施例 说 明 书 2/6 页 4 CN 206166699 U 4。
15、 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显而易见地, 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 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 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 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 下, 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4 图1为本实用新型空气炸锅的结构示意图。 0025 图2为本实用新型空气炸锅风扇结构示意图。 0026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延时模块结构示意图。 0027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空气炸锅控制方法流程图。 0028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空气炸锅结构示意图。 0029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空气炸锅控制方法流程图。 0030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空气炸锅结构示意图。 0。
16、031 上壳体1、 容置腔11、 进风口12、 下壳体2、 空腔3、 烹饪腔31、 电热元件41、 风扇42、 水 平部421、 下垂部422、 电机43、 上叶片44、 下叶片45、 罩板46、 主控板5、 风道6、 炸锅7、 把手71、 内胆73、 炸篮74、 熔断器8、 出风口9、 温度传感器10、 延时模块51、 控制芯片511、 计时器512、 可控硅513。 具体实施方式 0032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 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 清楚、 完整地描述, 显然, 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 而不是全部的 实施例。 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 。
17、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 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 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33 实施例一: 0034 如图1-4所示, 一种空气炸锅, 包括上壳体1、 下壳体2, 所述下壳体2设有空腔3, 炸 锅7可以拆卸地设置所述空腔3内, 所述炸锅7与空腔3配合形成烹饪腔31, 上壳体1内设有热 风装置、 控制单元、 风道6、 热熔断器8, 所述控制单元及热风装置设置在烹饪腔3的上方, 所 述热风装置包括加热元件41、 风扇42和电机43, 所述加热元件41包括平面螺旋电热管, 所述 风扇42设置在平面螺旋电热管的上方, 所述风扇42包括上叶片44和下叶片45, 所述上叶片。
18、 44和下叶片45之间设有罩板46, 所述罩板46与上壳体1形成容置腔11, 控制单元设置在所述 容置腔11内, 所述控制单元包括主控板5, 所述下叶片包括水平部421和向腔体方向延伸的 下垂部422, 所述水平部421与下垂部422的夹角为90 , 所述上叶片和下叶片中部均设有通 孔, 电机43的轴穿过上叶片和下叶片的通孔, 所述主控板5通过可控硅控制电机的转动, 从 而驱动风扇42转动, 热熔断器8与主控板5电连接, 所述热熔断器8靠近平面螺旋电热管41设 置, 当发生异常时, 熔断器8可以在第一时间进行熔断, 有效保障产品安全。 0035 所述炸锅7包括把手71 、 内胆73和悬空放置在。
19、内胆73中的炸篮74, 其中把手通常 与炸锅下壳体2上的温控旋钮外形相匹配, 外形美观; 炸篮74用于放置被炸食物, 炸篮74壁 上通常设置有通风孔, 当风扇42转动时, 下叶片44 0036 带动热气流循环时, 热气流穿过所述通孔, 使热气流与食物更均匀接触。 在用户使 用过程中, 可以通过把手71方便地将炸锅移动体从炸下壳体2的空腔3中取出或者放入空腔 3内。 0037 所述上壳体1的上部设有进风口12, 所述壳体的侧部设有出风口9, 所述容置腔11 说 明 书 3/6 页 5 CN 206166699 U 5 与所述进风口12、 出风口9连通, 当上叶片44转动时, 带动壳体的空气由进风。
20、口12进入所述 容置腔, 与控制单元进行热交换后从出风口9排出, 从而有效对容置腔进行散热。 所述烹饪 腔31通过出风口9与外界大气连通, 因此, 当烹饪腔31内空气受热膨胀压力增大时, 烹饪腔 内的热气流可通过出风口9流出, 有效平衡烹饪腔31内的压力。 0038 所述主控板5包括延时模块, 所述延时模块存储有预设时间t, 延时模块包括计时 器、 控制芯片和可控硅, 控制芯片根据计时器的反馈信号控制所述可控硅的通断, 所述延时 模块可以控制所述空气炸锅的平面螺旋电热管41停止工作而风扇继续转动, 从而实现风扇 的延时关闭。 0039 本实施例中, 烹饪食物时, 空气炸锅的控制方法如下: 00。
21、40 烹饪阶段: 当需要对食物进行加热时, 先将食物放置在炸篮74内, 然后将炸锅放入 空腔3内, 炸锅与空腔3形成烹饪腔31, 主控板5控制加螺旋电热管41及电机运动, 从而带动 风扇42运动, 风扇42转动时, 下叶片的水平部421和下垂部422将平面螺旋电热管41产生的 热量沿着风道6引向所述烹饪腔31, 由于风扇的水平部421和下垂部422设有夹角, 因此热气 流被切向吹出并沿着烹饪腔的侧壁向下运动, 当运动到腔体底部后折回, 由于风扇将气流 吹向烹饪腔侧壁, 因此, 在风扇中间形成负压, 中间的气流向上运动, 从而在烹饪腔内形成 循环的气流E, 从而有效对食物进行加热。 随着风扇42。
22、不停地转动, 热风在所述烹饪腔31内 有效实现内循环。 上叶片转动时, 空气炸锅外部的冷气流由进风口12进入容置腔11, 对容置 腔11内的控制单元进行散热, 然后由出风口9流程空气炸锅, 形成外循环F。 0041 过渡阶段: 当食物加热完成后, 主控板5控制螺旋电热管41停止工作, 控制风扇42 以2600转/分钟的速度继续转动, 同时延时模块中的计时器开始工作, 螺旋电热管41存在热 储存效应, 因此, 在螺旋电热管41停止工作的一段时间内, 其温度仍然很高, 其可以将周围 气流的温度提高30至50度, 升温后的热气流由于密度低会向上运动, 但是此时风扇42的转 动抑制这部分热气流上升, 。
23、将这部分热气流吹向烹饪腔31内, 从而防止这部分热气流对上 壳体内的元器件造成热冲击, 影响元器件的寿命甚至直接造成元器件的损坏, 例如主控板、 电机、 热容断体等。 在风扇42继续运行的过程中, 一部分热气流在烹饪腔31内循环, 一部分 从出风口9流出, 从而加速了降温过程。 0042 结束阶段: 所述延时模块设有预设时间t, t=60s,当延时模块计时器的时间达到时 间t时, 则向控制芯片发送相应指令, 控制芯片通过可控硅控制电机停止转动, 从而带动风 扇停止转动, 从而实现比较风扇继续工作时间t1与预设时间t, 当风扇继续运行时间达到预 设时间t时, 所述风扇停止工作。 0043 可以理。
24、解, 根据实际情况, 预设时间可以为10s、 15s、 20s、 30s、 40s、 50s、 70s、 80s、 90s、 100s、 120s、 140s、 160s、 180s、 200s、 220s、 240s、 260s、 280s、 300s。 如果预设时间过短, 则加热元件的温度可能未降到安全温度, 从而不能有效防止热冲击, 如果预设时间过长, 则 加长烹饪时间, 造成用户的长时间等待, 影响用户烹饪效率。 0044 可以理解, 水平部421与下垂部422的夹角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整, 例如60 、 65 、 70 、 75 、 80 、 85 、 95 、 100 、 105 1。
25、10 、 115 、 120 。 当角度过小时, 夹角将气流引向锅体或 炸篮侧壁, 不能有效吹向食物, 影响加热效率, 当夹角过大时, 其对气流的导向效果不明显, 气流很容易从下垂部下边缘流过。 0045 可以理解, 风扇的转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节, 例如2500转/分钟、 2700转/分钟、 说 明 书 4/6 页 6 CN 206166699 U 6 2800转/分钟、 2900转/分钟、 3000转/分钟。 如果风扇的转速过低, 其风力较弱, 不能完全将 余热向下吹向烹饪腔, 如果风扇的转速过高, 则风扇的噪音过大, 影响周围环境。 0046 可以理解, 所述出风口可以设置在上壳体上, 。
26、也可以在上壳体和下壳体上均设置 出风口。 通过出风口的设置, 有效缩短了降温的时间, 降温较高更好, 热冲击更小。 0047 可以理解, 所述延时模块可以通过继电器控制电机工作, 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的 常规替换, 在这里不做详细论述。 0048 实施例二: 0049 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 出风口的设置及电机转速不同。 0050 所述出风口9的大小可调, 在本实施例中, 出风口9设有可活动的叶片, 类似百叶窗 的形式, 当在烹饪阶段时, 叶片垂直设置, 从而出风口较小, 有效保障热量在烹饪腔31内循 环, 对食物进行加热; 当在过渡阶段时, 叶片水平设置, 从而出风口较大, 较多的气流。
27、可通过 出风口流出, 加速了降温的过程, 减小热气流的冲击。 0051 在本实施例中, 在过渡阶段, 主控板通过可控硅控制电机以最大功率工作, 从而带 动风扇高速运动, 加速空气流动, 实现快速降温。 0052 可以理解, 叶片并不限于水平位置和垂直位置, 根据实际情况, 叶片可以设置任意 角度, 只要保证过渡阶段的出风口大于烹饪阶段即可实现高效烹饪和加速降温。 0053 可以理解, 本申请的出风口调节也并不限于类似百叶窗的形式, 其他常规调节方 式, 都应该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0054 实施例三: 0055 实施例三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 通过温度传感器判断风扇继续工作的时间。 0056。
28、 如图5-6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 所述风扇中内置有电机, 主控板通过电信号可以直 接控制风扇的转速, 不再需要设置单独的电机对风扇进行驱动, 结构更加简单。 并且本实施 例中在上壳体内设有温度传感器10, 温度传感器10靠近热风装置设置且位于热风装置的上 方。 由于温度传感器距离热风装置较近, 因此, 可以准确测试上升热气流的造成的影响。 0057 在过渡阶段, 加热元件停止工作, 风扇42继续工作带动烹饪腔及上壳体内的气流 循环运动; 在结束阶段, 在主控板内设有预设温度T, T=60, 比较温度传感器检测温度T1与 预设温度T, 当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温度T1小于或等于预设温度T时, 所述风。
29、扇停止工作。 由于 通过温度传感器来控制腔体温度, 因此增加可靠准确, 对于不同种类, 不同量的食物, 都能 达到预设的温度。 0058 可以理解, 所述预设温度T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例如30、 35、 40、 45 、 50、 55、 65、 70、 75、 80。 当预设温度过低时, 食物口感相对较差, 当预设温度 过高时, 可能烫伤用户。 0059 可以理解, 温度传感器也并不限于设置在上壳体内, 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将其 设置在下壳体内, 其主要测试烹饪腔的温度, 当烹饪腔的温度较低时, 热气流对上盖元器件 的冲击已经很小, 这样设置的好处是, 可以准确测量烹饪腔体内的温度, 。
30、保障食物的可口, 实现即取即食, 不会烫伤用户。 0060 实施例四: 0061 实施例四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 所述空气炸锅为翻盖式空气炸锅, 所述热风装 置及容置腔设置在下壳体。 说 明 书 5/6 页 7 CN 206166699 U 7 0062 如图7所示, 所述空气炸锅包括上壳体1、 下壳体2、 所述上壳体与下壳体可转动连 接, 所述下壳体2内设有可放置炸锅7的腔体3, 上壳体1闭合时, 所述,上壳体2与炸锅7形成 烹饪腔31, 所述下壳体的后侧设有容置腔11和风道6, 容置腔11内设有控制单元, 所述控制 单元包括主控板5, 所述风道包括内进风口61和内出风口62, 所述内出风口。
31、62位于炸锅开口 的上方, 所述内进风口61位于内出风口62的下方, 所述热风装置设于所述风道6内, 所述热 风装置包括风扇42和加热元件, 所述加热元件为加热元件41, 当风扇转动时, 烹饪腔底部的 空气由内进风口61进入风道6, 风道6内的加热丝44对风道内的空气进行加热形成热风, 风 扇42的转动使得热风由位于上方的内进风口62进入烹饪腔31内, 对烹饪腔的食物进行加 热, 加热后的风再由内进风口62进入风道, 从而实现热风在烹饪腔31和风道6内循环,循环 路径如图示中的箭头E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 所述风扇42位于加热丝44的上游。 所述空气炸 锅还包括设置在下壳体内的进风口12、 出。
32、风口9, 所述容置腔11与所述进风口12、 出风口9连 通, 所述容置腔11内还设有散热风扇13, 所述散热风扇驱动外界冷风由进风口12进入容置 腔11, 吸收热量后从出风口9排出, 形成外循环, 如图示箭头F所示。 这样设置的好处是, 烹饪 腔31和风道6形成规则的内循环, 风道的侧壁和烹饪腔的侧壁都有效限定了风的路径, 因 此, 该方案的循环效果更好。 0063 以上所述, 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 于此, 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 可轻易想到的变 化或替换, 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因此, 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 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说 明 书 6/6 页 8 CN 206166699 U 8 图1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 1/6 页 9 CN 206166699 U 9 图3 说 明 书 附 图 2/6 页 10 CN 206166699 U 10 图4 说 明 书 附 图 3/6 页 11 CN 206166699 U 11 图5 说 明 书 附 图 4/6 页 12 CN 206166699 U 12 图6 说 明 书 附 图 5/6 页 13 CN 206166699 U 13 图7 说 明 书 附 图 6/6 页 14 CN 206166699 U 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