泵和越中心弹锁联动机构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供给液体,如水、油等的泵。本发明的泵特别适合应用在收集在蒸汽管路系统中产生的冷凝液和将这种冷凝液供给予锅炉或余热回收系统。
在一个蒸汽管路系统中产生的冷凝液在大多数情况下还具有相当数量的热量。因此为了有效地利用冷凝液中的余热从而有效地利用这种热能,一种普遍的习惯做法是提供一种冷凝液回收系统,它包括用于回收冷凝液并将它供给予锅炉或余热回收系统的泵。
在已有技术的冷凝液回收系统中所使用的泵将冷凝液收集在一容器中,然而再通过操作一转换阀把一种高压工作流体,例如蒸汽引入该容器中。所述的高压工作流体的压力将冷凝液排离容器的内部。为保证泵的高效率的工作,就必需收集尽可能多的在容器内地冷凝液和适当地转换转换阀。
因此,已有技术的泵通常采用一种设有盘簧的弹锁机构以保证转换阀的可靠转换。在弗兰卡特(Francart)的美国专利5,141,405中揭示了一种内装有带盘簧的弹锁机构的泵。
图13是用在弗兰卡特的专利中所揭示的这种已有技术的泵中的一种弹锁机构的主视图。在弗兰卡特专利中所揭示的泵中,所述的弹锁机构100包括有一主臂101,一第一臂102以及一压力盘簧103。所述主臂101通过一第一轴106可枢转地支承在一支承件或架105上。主臂101的向前端上通过一螺杆件104连接有一个浮球108,所述螺杆件104固定在所述浮球108上。
第一臂102的一端通过第一轴106连接于支承件105,并因而连接于主臂101,而其另一端通过一弹簧座件116借助第三轴110连接于盘簧103的一端。盘簧103的另一端通过一弹簧座件115借助第二轴112连接于主臂101。一阀轴操纵杆111借助轴107连接于第一臂102的中央部上。所述的阀轴(未图示)和弹锁机构100通过阀轴操纵杆111连结于转换阀。
在这种已有技术的泵中,聚集在所述容器(未图示)中的冷凝液使浮球升高。当浮球上升时,盘簧103的簧座115侧便向上运动因而压缩盘簧103。随着浮球108的进一步上升,盘簧103与第一臂102成一直线。浮球108进一步升高直到盘簧103与第一臂102之间的角度超过180°为止。因此,盘簧103骤然从压缩状态中回复,而盘簧103与第一臂102间的连接部分(即第三轴110)便向下迅速移动。这个移动产生与第一臂相连接的阀轴操纵杆111的向下移动,由此骤然地转换转换阀(未图示)。
这种已有技术的泵,尽管其设计结构简单和能够相当高效地泵送流体,但存在一个问题即为了获得能合适转换转换阀而需要很大的浮力或大的浮球。这是由于在由第一轴106、第二轴112和第三轴110所构成的三角形中,第一轴106与第二轴112间的距离要大于第一轴106与第三轴110间的距离。在第一轴106和第二轴112之间的距离长因而通过主臂101所产生的和传递给第一臂102的浮力的放大率就小。此外,因为在第一轴106和第三轴110之间的距离短,由第一臂102传递给阀轴操纵杆的浮力的放大率也就小。
鉴于已有技术装置固有的上述缺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这样一种泵,能够用大的力来驱动转换阀而即使用小浮力的浮球也能可靠地工作。
本发明的特点是泵内的浮球、转换阀和弹锁机构都安装在一容器中,该容器具有一个工作流体进口、一个工作流体出口、一个液体进口和一个液体出口。所述的弹锁机构包括:一可枢转地支承在容器内的第一轴、一绕着所述第一轴转动的主臂、一绕着所述第一轴转动的第一肘杆、一就其功能而言可在离开第一轴并与第一轴平行地间隔一小距离的一点上枢转地支承在主臂上的第二轴、一就其功能而言可在离开第一轴并与第一轴平行间隔一大距离的一点上枢转地支承在第一肘杆上的第三轴、和一安装在第二轴和第三轴之间并可在两个安装位置上枢转的第二肘杆。一连接机构就其功能而言可在间离第一轴的一点上将浮球连接于主臂,而另一连接机构就其功能而言可将转换阀连接于第一肘杆。一压缩—延伸机构,它在所述第二轴与第一轴和第三轴成直线前进行压缩以使第一肘杆保持在静止状态,而当第二轴离开其与第一轴和第三轴成一直线的位置之外时它就延伸,由此迅速地移动第一肘杆。
在本发明的泵中,聚集在容器中的冷凝液使浮球上升以使主臂绕第一轴转动,而第二轴在第一轴和第三轴之间运动直到它与第一轴和第三轴成一直线为止,由此产生压缩以使压缩—延伸机构变形。当浮球进一步向上运动时,第二轴超过其与第一轴和第三轴成一直线的位置并且所述压缩—延伸机构骤然延伸以消除变形而回复,从而迅速推动第三轴。因此,转换阀被骤然转换从而可以泵送聚集在容器中的液体。
在用于本发明泵上的弹锁机构中,在第一轴与第三轴间的距离要大于第一轴与第二轴间的距离。在一由第一轴、第二轴和第三轴所构成的三角形中,第一轴与第二轴间的距离短而第一轴与第三轴间的距离长;因此通过主臂传递给第一肘杆的浮力的放大率就大,而通过第一肘杆传递给转换阀的浮力和放大率也大。因此,即使当使用小的浮力,即小的浮球时,转换阀可以用大的力合适地操作。
通过下面参照附图的具体说明可以更清楚本发明的上述和别的目的、特点和优点。
图1是本发明泵第一实施例的横断面视图;
图2是图1的弹锁机构部分的放大横断面视图;
图3是一带有浮球处在升高位置时的浮球臂部分的放大横剖视图;
图4是沿图2中A—A线所取的横断面视图;
图5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横断面视图;
图6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横断面视图;
图7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横断面视图;
图8是本发明的另一种弹锁机构的横断面视图;
图9是沿图8的B—B线所取的横断面视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另一种弹锁机构的横断面视图;
图11是图10中的一主臂和一连接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12是本发明的又一种弹锁机构的横断面视图;以及
图13是在已有技术泵上的一种弹锁机构部分的横断面视图;
图14A至14C示出本发明的下阀头的横断面侧视图和端视图;
图15示出本发明的连接管的横断面例视图。
图1是本发明泵的第一实施例的横断面视图。图2是图1的弹锁机构的放大剖视图。图3是图1的带浮球的弹锁机构处在升高位置时的放大剖视图。图4是沿图2的A—A线所取的剖视图。在图1中,图1实施例的泵1包括一浮球3、一转换阀4、一弹锁机构5和一阀6,所述这些都设置在容器2内。
在容器2中,泵体部分7和泵盖部分8通过螺栓(未图示)相连接并在内部形成一个液体容纳空间10。在图1的实施例中,在容器2的泵体部分7上未安装有零部件;本实施例的有特色的零部件都安装在容器2的泵盖部分8上。泵盖部分8设置4个开口:一工作流体进口11、一工作流体出口13、一液体进口16和一液体出口17。
在所述工作流体进口11内,安装有一工作流体供给阀20,而在工作流体出口13的内部安装有一工作流体排出阀21。所述工作流体供给阀20由一阀套22、一阀头23和一阀门升杆24组成。所述阀套22具有一个设在轴线方向上的通孔;所述通孔的上端用作阀座25。在阀套22的中间部分设有4个开孔26,它们使所述通孔与流体容纳空间10相连通。所述阀头23具有半球或球形的形式并整体地装配在阀升杆24的末端上。
工作流体供给阀20特别适合于在不拆卸容器的情况下容易地清洗。一封盖C最好通过螺栓的螺纹可拆卸地安装在于阀头23之上的泵盖部分8上,由此可接近(看到)工作流体供给阀20的内部。一滤网S可设在阀头23的周围以截获颗粒从而防止颗粒堵塞工作流体供给阀20。整体制成一起的阀头和阀升杆24可以作为一个单元通过安装在泵盖部分8上的封盖的孔而取出。这种可取出阀头和阀升杆的能力部分地是由于在阀升杆24和连接板27之间没有固定连接件。由于没有安装固定连接件,使得工作流体供给阀在不需要按照控制阀升杆24与阀轴操纵杆28之间的紧公差来生产。之后,阀套22可通过同一个上述的孔从泵盖部分8上拆卸下来。因此,工作流体供给阀20的各个零件可以被拆卸并在容器2的外部加以清洗,而不需要拆开泵盖部分8和泵体部分7。
在本发明的泵1中,工作流体供给阀20的阀套22的末端被螺接到工作流体进口11内。阀头23位于工作流体进口11侧,而阀升杆24通过在阀套22上的通孔插设在容器2的一侧与连接板27相接触。所述连接板27连接于阀轴操纵杆28。阀轴操纵杆28连接于弹锁机构5。
所述工作流体排出阀21由一阀套29、一阀头30和一阀升杆31组成。阀套29具有一个在轴线方向上的通孔,在该通孔内设有阀座32。被固定在阀升杆31的末端上的阀头30从下面进入与阀座32接触由此开启和关闭阀。阀轴操纵杆28和阀升杆31借助销33相连接。所述转换阀4包括:工作流体供给阀20和工作流体排出阀21;当所述工作流体供给阀20开启时,所述工作流体排出阀21关闭,而当工作流体供给阀20关闭时,工作流体排出阀开启。任何液压传动流体都可用作驱动泵1的工作流体。
流体进口16设置在靠近泵盖部分8的中央,而流体排出口17处于相应于容器2下部的一个位置上。浮球3通过浮球臂34和轴35借助支架36而被支承。弹锁机构5通过第一轴37而被支承在支架38上。支架36和支架38通过螺栓(未图示)相连接,并整体地安装在容器2的泵盖部分8上。浮球臂34用弯成U形的一块板加工制成的,以使两平行板可以如图4所示那样彼此面对。浮球3连接于浮球臂34的弯曲部分上;轴40连接于浮球臂34的另一端上。
如从上面所看到的那样,支架36是由两块如图4所示的L形板组成,L形板通过横穿过它们的轴41和42及上述的轴35而彼此连接。所述轴35还用作枢转轴;而浮球3绕轴35上下运动。所述轴41和42还分别用作浮球3的上、下限位止挡。在支架36的一侧,支架38由两块L形板组成,两L形板装有横穿过它们的轴43和第一轴37以将它们连接在一起。如下所述,轴43还用作第一臂52的止挡。
弹锁机构5包括一主臂51、一第一臂52、一压力盘簧54、一簧座件55和一簧座件56。所述主臂51由如图4所示的两块相互平行的板组成。在两块板的左端(在图1中)上设有一槽口57。主臂51在其成角度部分上由第一轴37可枢转地支承。浮球臂34的轴40装配在主臂51的槽57内。由于这种连接,主臂51随着浮球3的上下运动而在第一轴37上上下地摆动。
主臂51的左端(在图1中)在浮球3上升时向下摆动。与第一轴37平行的第二轴58安装在主臂51的相对端上。簧座件55由第二轴58可枢转地支承。第一臂52可枢转地支承在第一轴37上。第一臂52由两块如图4中所示的相互面对的平行板组成,其每一块具有倒置的L形。第一臂52的下端具有安装在其上的与第一轴37和第二轴58平行的第三轴59,而簧座件56可枢转地支承在第三轴59上。压力盘簧54安装在簧座件55和56之间。第一轴37和第三轴59间的距离大于第一轴37和第二轴58之间的距离。在第一臂52的上端装有轴60,阀轴操纵杆28的下端与轴60相连接。主臂51具有一个窗口81,它是敞开的以使主臂不与轴60的工作相干涉。
在流体排出口17的流体容纳空间10上设有一阀6,它是一个双联阀。所述阀6由上阀套(体)61和下阀套(体)62、上阀头63和下阀头64、和一放泄阀轴71组成。上阀套61和下阀套62通过螺钉或螺栓(未图示)固定在一起,而上阀套通过螺钉或螺栓(未图示)与泵盖部分8固定。在上阀套61中形成一上阀座66,而在下阀套62中形成一下阀座67。阀座66、67直接与流体容纳空间10连通,使来自流体容纳空间10的流体直接通过被阀座66、67围绕的开口直接从流体容纳空间10流出流体排出口。上阀头63通过螺杆的螺纹连接于连杆65,连杆65由防止转动的螺母68锁定。在上阀头63的下轴部分上具有与其用螺纹连接的下阀头64。一连接管69设置在上阀头63和下阀头64之间以将上阀头63与下阀头64相互隔开一规定距离,由此保证阀头63和64两者都能精确地座落在相应的阀座66和67上而不需要考虑阀头63和64的紧公差。
如图14A-C和15所示,连接管69具有一个由以θ1角缩小的锥体形状构成的外圆周下端69a。这个下端69a与在下阀头64的上端上的凹槽64a配对,所述凹槽64a是由具有θ2角度的一个锥孔形成的。当下阀头64被拧到上阀头63的下轴部分上时,使在下阀头64上的凹槽64a的锥形表面强压在连接管69的下端69a上,因此,使下端69a向内变形。这种连接管69与下阀头64之间的布置产生这两个零件之间的密封,由此防止通过阀6的流体泄漏。
连杆65的上端可枢转地连接于放泄阀轴71,进而放泄阀轴71的上端通过轴72可枢转地连接于浮球臂34。在浮球3如图2所示的最下面位置时,轴72是位于轴35的稍微倾斜的下方,而当浮球3到达如图3所示的最上面位置时几乎刚好在轴35之下。上阀头63和下阀头64,随浮球3的上升而作向下运动,使流体容纳空间10与流体排出口17连通,上、下阀头随浮球3的向下运动,而作向上运动,由此关闭流体排出口17。
下面将根据一系列的操作步骤来具体阐述本实施例的泵1的操作情况,其中是用蒸汽作为工作流体。首先,将泵1的外部管路在工作流体进口11侧以及工作流体出口13侧分别连接于高压蒸汽源和蒸汽循环管路。液体进口16是通过一向着液体容纳空间10开启的止回阀(未图示)与一例如使用蒸汽的装置的负载连接。液体出口17是通过一离开液体容纳空间10的方向开启的止回阀(未图示)与需泵入液体的设备连接(例如锅炉)。当在本发明的泵和收集器相组合的液体容纳空间中不存在冷凝液时,浮球3是在如图1所示的底部位置。此时,在转换阀4上的工作流体供给阀20关闭,而工作流体排出阀打开。阀6处在关闭位置,因此防止液体通过液体出口17排出。当冷凝液在如用蒸汽装置的负载中产生时,冷凝液通过液体进口16流向泵1而聚集在所述液体容纳空间10内。
当浮球3随冷凝液聚集在液体容纳空间10中而上升时,浮球臂34便在轴35的中心上顺时针转动,连接于放泄阀轴71的轴72向下运动,通过放泄阀轴71和连杆65的运动,上、下阀头63、64便向下运动,因而开启阀6。这就可使在液体容纳空间10与液体出口17之间得以连通。选择浮球3的位置和浮力以使阀6直到在流体容纳空间中的液位处于上阀头63的水平位置之上时才打开,由此保证在阀6处的液体密封。另外,浮球臂34和放泄阀轴71的构形要使浮球3的初始上升可使阀6迅速开启,而反之,只有在浮球靠近其最下面位置时,阀6才迅速关闭。
在弹锁机构5上,通过与被浮臂34的转动所驱动的轴40的向下运动联锁,主臂51在第一轴37的中心上按逆时针转动,而第二轴58向右运动使与第一轴37和第三轴59成一直线以压缩盘簧54。随后,随着浮球3的进一步升高,第二轴58向右运动越过与第一轴37和第三轴成一直线的位置,盘簧54突然地延伸而从压缩状态中恢复原状,因而使第一臂52绕轴37的顺时针转动迅速地将第三轴59向左推动。结果是,与第一臂52的轴60相连接的阀轴操纵杆28向上运动,从而开启工作流体供给阀20并关闭工作液体排出阀21。随着工作流体进口11被打开时,高压蒸汽被引入容器2中。容器压力在冷凝液进入液体容纳空间10后压力升高。由此通过一止回阀(未图示)迫使具有蒸汽压力的冷凝液排出液体出口17而送往外部的一锅炉或余热回收系统。
在冷凝液排出的同时,在冷凝液容纳空间10内的液位下降,而使浮球降低。浮臂34在轴35的中心按逆时针方向转动,由此使与放泄阀轴71相连接的轴72向上运动。放泄阀轴71的向上运动使上、下阀头63和64通过连杆65向上运动,由此关闭阀6。在阀6从全开位置向全闭位置运行过程中,轴72从如图3所示的几乎直接处于轴35之下的一个位置朝向如图2所示的在轴35斜下面稍微倾斜的一个位置运动,因而阀6越接近所述全闭位置,则它向关闭阀的方向位移就越大。换言之,当浮球3从图2所示的水平位置向下运动时,阀6在其向下运动的初始阶段保持接近全开位置,而使冷凝液得以迅速排出。
在弹锁机构5侧,主臂51以与被浮球臂34的转动所驱动的轴40的向上运动联锁方式在第一轴37上顺时针转动。第二轴58向左运动以进入与第一轴37和第三轴59成一直线,从而压缩盘簧54。随着浮球3的进一步向下运动,第二轴58向左运动转过其与第一轴37和第三轴59形成一直线位置,然后,盘簧54骤然伸长以从压缩状态中复位,因此驱动第一臂52且按逆时针方向转动以向下迅速地推动与第一臂52的轴60连接的阀轴操纵杆28。这样,工作液体供给阀20关闭,而同时工作流体排出阀21开启。
在上述实施例中,盘簧54是设置在主臂51上的第二轴58与第一臂52上的第三轴59之间。接着,下面将参照图5说明一种结构,在这种结构中,盘簧54设置在主臂51上的第一轴37和在主臂51上与第一轴37分开的第二轴58之间。为防止赘言,在下面所述的该实施例中加以说明,凡与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那些零部件工作情况相同的零部件均以同样标号表示。图5是本发明泵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剖视图。
弹锁机构5包括主臂51、第一臂52、第二臂73、压力盘簧54、簧座件55和56。所述主臂51是由两块平行板组成,其每一块板从前面看时为L形。主臂51的成角度部分由第一轴37枢转地支承。在主臂51的下端安装有与第一轴37平行的第二轴58。所述第二轴58仅可按第一轴37的方向沿着在主臂51内形成的长孔或槽74移动。所述压力盘簧54安装在被支承在第一轴37上的簧座件55与被支承在第二轴上的簧座件56之间。
第一臂52以其成角度的部分可枢转地支承在第一轴37上。在第一臂52的下端上安装有与第一轴37和第二轴58平行的第三轴59。在第三轴59和第二轴58之间安装有第二臂73。第二臂73是由两块在第二轴58和第三轴59上可转动的平行板组成。第一轴37和第三轴59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轴37和第二轴58之间的距离。
在本发明中,应注意到,随主臂51的转动而工作的第二轴58,在其沿着长孔74朝向第一轴37运动时,是与第一轴37和第三轴59成一直线的,由此压缩盘簧54。因此,盘簧54是按第一轴的方向轴向受压的,即仅仅在伸长和收缩的方向上变形。盘簧54不弯曲并持续保持直线状态因而防止由于其弯曲所造成的损坏。
接着,将参照图6的盘簧54给予具体说明,该盘簧54设置在第一臂52上的第三轴59和第一臂52上与第三轴59分开的第四轴75之间。图6是本发明泵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剖视图。
弹锁机构5包括主臂51、第一臂52、第二臂73、盘压簧54、簧座件55和簧座件56。主臂51的成角度部分可枢转地支承在轴37上。在主臂51的下端上安装有平行于第一轴37的第二轴58。
第一臂52可枢转地支承在位于第一臂52的成角度部分上的第一轴37上。在第一臂52的中间部分安装有平行于第一轴37和第二轴58的第三轴59。在第一臂52的下端上安装有平行于第一轴37、第二轴58和第三轴59的第四轴75。第三轴5 9只可以沿着在第一臂52上形成的长孔76按第四轴的方向移动。在第三轴59和第二轴58之间可枢转地安装有第二臂73。在被支承于第四轴75上的簧座件55与被支承在第三轴59上的簧座件56之间安装有压力盘簧54。第一轴37和第三轴59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轴37和第二轴58之间的距离。
在本实施例中,应注意到,第三轴59按第四轴75的方向沿长孔76运动,从而当与主臂51的转动联锁运行的第二轴58行进到与第一轴37和第三轴59一直线时,使盘簧54通过压缩而变形。因此,盘簧54只在第四轴75的方向,即在类似于图5所示实施例伸长和收缩的方向上变形。这种运动保证了盘簧54不会产生由于弯曲所产生的损坏或断裂。
接着,参照图7说明一个带有盘簧54的实施例,盘簧54是设置在由曲臂77功能性地连接在第一臂52上的第三轴59和在第一臂52上与第三轴59分开的第四轴75之间。图7是本发明的又一种泵的剖视图。
弹锁机构5包括主臂51、第一臂52、第二臂73、曲臂(连杆)77、压力盘簧54、簧座件55和56。主臂51的成角度部分可枢转地支承在第一轴37上,在主臂51的下端上安装有与第一轴37平行的第二轴58。第二臂73的上端可枢转地支承在第二轴58上。第三轴59安装在第二臂73的下端上,第三轴59与第一轴37和第二轴58相平行。
第一臂52可枢转地支承在位于第一臂52的成角度部分上的第一轴37上。在第一臂52的下端上安装有与第一轴37第二轴58和第三轴59相平行的第四轴75。压力盘簧54安装在可枢转地支承于第四轴75上的簧座件55与可枢转地支承在第三轴59上的簧座件56之间。在从第一臂52的中间部分向右突伸的部分上安装有与第一轴至第四轴(37、53、59和75)平行的第五轴78。曲臂77安装在第五轴78和第三轴59之间。由臂(连杆)77由两相互面对的平行板所组成,并可在第三轴59和第五轴78的连接点上转动。第一轴37和第三轴59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轴37和第二轴58之间的距离。
在本实施例中,应注意到,当第三轴59绕着第五轴78转动时是按第四轴75的方向运动。当第二轴58通过主臂51的转动而行进到与第一轴37和第三轴59成一直线时,盘簧54受到压缩。由曲臂77在其迅速向上移动(搭锁)时支承着的盘簧54不承受横向弯曲或振动,因而防止了盘簧的损坏。
在上述实施例中,浮球3通过浮球臂34连接于主臂51。接着参照图8和9说明又一种结构,在这种结构中,浮球3直接连接于主臂51。
图8是用于本实施例中的又一种弹锁机构部分的剖视图,而图9是沿线B—B所取的剖视图。
在图8的弹锁机构5中,主臂51通过第一轴37支承在支架38上。支架38整体安装在容器上。支架38由两块从上面看到的如图9所示那样的L形板组成,两块板由轴43和第一轴37连接。所述轴43还用作第一臂52的止挡件。
弹锁件5包括主臂51、第一臂52、压力盘簧54、簧座件55和56。主臂51是将一块板弯成如图9所示的U形(即弯曲成两相互面对的平行板)。在主臂51的弯曲部分上浮球3通过螺栓82被固定。浮球3在第一轴37的中心上上、下摆动。
主臂51的右端(在图8中)向右下摆动;在其右端上安装有与第一轴37相平行的第二轴58。簧座件55可枢转地支承在第二轴58上。另外,第一臂52可枢转地支承在位于其角度部分上的第一轴37上。第一臂52由两块如图9所示、其角一块呈倒置L形的平行板组成。在第一臂52的下端上安装有与第一轴37和第二轴58平行的第三轴59,而簧座件56可枢转地支承在第三轴59上。在簧座件55和56之间装有压力盘簧54。另外,在第一臂52的上端中间部分安装有轴60,阀轴操纵杆28与轴60相连接。
本实施例的弹锁机构5的工作情况与上述实施例中的不同仅在于主臂51和第一臂52的转动方向上,它们是通过浮球3的上下运动而动作的,因此对其详细的工作步骤不予以说明。
在图8和9所示的实施例中,浮球3通过螺栓82固定于主臂51上。接着,参照图10和11说明一种浮球3与主臂51松动连接的方法。图10是用于本发明泵上的另一个弹锁机构部分的剖视图;图11是与图10的主臂连接的一个结构件的分解立体图。
弹锁机构5包括主臂51、第一臂52、压力盘簧54、簧座件55和56。主臂51是由两块相互面对的平行板组成。在两块板的左端(图10中)上安装有轴83,一通过焊接固定连接于浮球3的一个连接件84可枢转地安装在轴83上。连接件84是一根圆杆,它在其向前端具有通过切去杆端两侧而形成的矩形伸出部85。所述伸出部85通过轴83被插设并枢转连接在主臂51的两块板之间。连接件84肩部的前端面86与在主臂51的配合端侧上的上、下表面87和88接触,所述上、下表面用来作为防止进一步转过一规定位置的止挡。这样,根据容器中液位的变化,浮球3在由主臂51支承的轴83的中心上作上下的摆动。在浮球3运动一个规定距离后,主臂也随着浮球3的上下运动而在第一轴37的中心上上下地摆动,以使连接件84肩部的前端面86与主臂51的上表面87或下表面88接触。
在上述实施例中,在浮球3运动一规定距离以使表面86触及表面87、88之一之后,主臂51根据浮球3的进一步的上升或降落而转动。因此,转换阀可以在两个规定的上、下位置上动作而不会超出主臂51与浮球3间的连接部分。
下面参照图12说明浮球3与主臂51松动连接的另一种结构。图1 2是用于本发明泵的另一个弹锁机构部分的剖视图。
主臂51包括两块插在与浮球3焊接固定的短管88上的左端部分(在图12中)上的相互面对的平行板。主臂51和短管88通过轴87枢转地连接,因而浮球3根据容器中液位变化而在支承于主臂51上的轴87的中心上作上、下的摆动。在浮球3运动一规定距离后,主臂在第一轴37的中心上作上下摆动直到短管88的前端接触主臂51为止。
图10至12的实施例的优点在于它们可允许浮球在容器中作较大范围的运动,因此,它与带有刚性地固定于浮球臂的浮球的类似的结构装置比较,可更完美地对容器充、排冷凝液。这是因为图10至12的这些实施例的结构布置,除了浮球臂51绕着其本身枢转轴37的运动范围外,还包括了相应于浮球3绕销83和87的枢转角度的浮球3的附加运动范围。这个附加枢转角度可包括在浮球臂51运动范围的上下两端上。
还应注意到,类似于图10和11中所示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转换阀可在规定的上下位置上动作而不超出臂51与浮球3之间的连接部分。
要理解的是上述的这些实施例是代表本发明的较佳的结构。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还可以有别种结构,而本发明的范围是根据下面的阐明的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