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跟鞋的鞋内支撑垫.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跟鞋的鞋内支撑垫.pdf(22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420325710.7 (22)申请日 2014.06.18 A43B 23/22(2006.01) (73)专利权人 白淳升 地址 中国台湾台北市大安区大安路一段 147 号 3 楼 (72)发明人 白淳升 (74)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 司 31100 代理人 胡林岭 (54) 实用新型名称 有跟鞋的鞋内支撑垫 (57) 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有跟鞋的鞋内支撑垫, 且透过本实用新型的有跟鞋的鞋内支撑垫的厚度 分布设计及对应有跟鞋与足部位置的配置, 可改 变有跟鞋对应中足与后足区段的脚接触面曲度, 藉以增加中足与。
2、后足的着力接触面积, 使中足具 有支撑, 并减缓前冲且使重心后移, 进而平衡足部 的受力, 创造一个较佳的足部受力环境。 (51)Int.Cl.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7页 附图13页 (10)授权公告号 CN 204157781 U (45)授权公告日 2015.02.18 CN 204157781 U 1/1 页 2 1. 一种有跟鞋的鞋内支撑垫, 其特征在于, 包含一本体, 该本体具有一第一端与相对该 第一端设置的一第二端, 该本体具有一最大厚度介于该第一端与该第二端间, 且该本体的 厚度系由该最大厚度之处朝该第一端与该第二端渐。
3、缩 ; 且该本体具有一第一支撑部、 一第 二支撑部、 及一第三支撑部, 该第一支撑部系自该第一端朝该第二端延伸, 该第三支撑部系 自该第二端朝该第一端延伸, 该第二支撑部系连接该第一支撑部与该第三支撑部之间, 该 第一端至该第二端间定义一本体长度, 且该第一支撑部的长度系介于该本体长度的 20至 45间, 该第二支撑部的长度系介于该本体长度的 10至 30间, 该第三支撑部的长度系 介于该本体长度的 30至 55间。 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有跟鞋的鞋内支撑垫, 其特征在于, 该最大厚度的高度系介于 该本体长度的 1 20间。 3.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有跟鞋的鞋内支撑垫, 其特征在于,。
4、 该最大厚度系位于该第二 支撑部。 4. 如权利要求 3 所述的有跟鞋的鞋内支撑垫, 其特征在于, 该第一支撑部、 该第二支撑 部、 及该第三支撑部分别具有一第一最大宽度、 一第二最大宽度、 及一第三最大宽度, 该第 三最大宽度系大于该第一最大宽度与该第二最大宽度。 5. 如权利要求 4 所述的有跟鞋的鞋内支撑垫, 其特征在于, 该第一最大宽度系不大于 该第二最大宽度。 6. 如权利要求 4 所述的有跟鞋的鞋内支撑垫, 其特征在于, 该第一最大宽度与该第二 最大宽度系为该第三最大宽度的 45至 90。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有跟鞋的鞋内支撑垫, 其特征在于, 该第一最大宽度系介于1.5 公分至。
5、 5.5 公分。 8.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有跟鞋的鞋内支撑垫, 其特征在于, 该 第二端系设置于一鞋的鞋跟处, 该第一端系朝该鞋子的鞋头处设置。 9.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有跟鞋的鞋内支撑垫, 其特征在于, 该 第二端系对应一使用者的一足部的跟骨, 该最大厚度系对应该使用者的该足部的中足的中 间区域, 该本体长度系介于一使用者的一足长的 40 70间。 权 利 要 求 书 CN 204157781 U 2 1/7 页 3 有跟鞋的鞋内支撑垫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系为一种用于各式鞋类的装置, 且是一种可协助足部具有较佳受力分 布的装置, 特别是可专。
6、用于有跟鞋的装置 ; 其中, 所述有跟鞋系指一鞋的跟部具有大于该鞋 其它处的一特定高度, 举例而言, 高跟鞋系为有跟鞋的一种。 背景技术 0002 穿着有跟鞋能令使用者有较修长的身体比例, 也可给予一般人较为正式的感觉 ; 然而, 因使用者穿着有跟鞋而产生的足部不适, 或甚至更为严重的后遗症, 是长久以来一直 存在的问题。 0003 其中, 虽然已有相关学术研究指出有跟鞋的跟楔角(Heel Wedge Angle)系与足部 受力不均或前足过度受力的问题有关, 但该些研究并未提出相关的具体装置 ; 而该些研究 资料包括 : 0004 (1)Snow RE 等人, 发表于 Foot Ankle ,。
7、 题为 “The effects of wearing high heeled shoes on pedal pressure in women” 的文献, , 1992 年 2 月 13 日, 13(2) : 85-92 ; 0005 (2)Cong Y 等人, 发表于 Acta Mechanica Sinica , 题为 “Regional plantar foot pressure distributions on high-heeled shoes-shank curve effects” 的文献, 2011 年, 27(6) : 1091-1097 ; 0006 (3)Witana,。
8、C.P. 等 人, 发 表 于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Ergonomics Association , 题为 “Think high-heels are uncomfortable ? ” 的文献, 2009 年 ; 0007 (4)Weerasinghe 等 人,发 表 于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and Systems Engineering , 题为 “Getting to the bottom of footwear customization” 的文献, 2011 年, 20(3) : 310-322 ; 0008 (。
9、5)Broch 等 人,发 表 于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odiatric Medical Association , 题为 “Effects of heel height and shoe shape on the compressive load between foot and base:a graphic analysis of principle” 的文献, 2004 年, 94(5) : 461-469。 0009 目前已有许多相关改善足部受力分布的设计, 例如设置于足部单侧 ( 特别例如是 内足弓侧 ) 的鞋垫设计 ( 可见中国台湾新型专利 M4069。
10、45) ; 或设置于足部两侧 ( 特 别是 内、 外足弓侧 ) 的鞋垫设计。虽然这些已知设计可能对于改善足部受力情形有所帮助, 但却 仍未能有效改善足部受力不均的问题, 特别是针对使用者穿着有跟鞋时所产生的足部受力 不均的问题。 其中, 观究先前技术的所提出的解决方法, 尚未有创作者能以足部解剖学与生 物力学作为基础, 正确地分析使用者穿着有跟鞋所产生受力不均的问题。 0010 其中, 基于以生理解剖学与生物力学的角度, 本实用新型系解析使用者穿着 有跟鞋所产生的问题如下。首先, 请先参照图 1, 其系显示一足部骨头解剖结构的上视 图。足部结构系包含前足 10、 中足 20、 及后足 30 所。
11、组成, 前足 10 系包含复数个趾骨 (Phalange)12、 复数个跖骨(Metatarsal)14 ; 中足20系包含三个楔形骨(Cuneiform)22、 一 说 明 书 CN 204157781 U 3 2/7 页 4 骰骨 (Cuboid)24、 及一舟骨 (Navicular)26 ; 后足 30 系包含踝骨 / 距骨 (Talus)32 与跟骨 (Calcaneus)34, 且踝骨 32 与一胫骨 (Tibia)36( 如图 2A 与图 2B 所示 ) 及一腓骨 (Fibula) ( 未显示 ) 形成一踝关节 38。 0011 对应图 1 的足部结构, 比较使用者的足部穿着平底。
12、鞋与有跟鞋两者间的差异, 如 图 2A 与图 2B 所示。其中, 图 2A 系显示一使用者的足部踩踏一平地 1000 或穿着平底鞋的 内侧面剖视图, 该使用者的身体重量系主要分布于前足 10 的前足受力区域 40A 与后足 30 的后足受力区域42A, 且前足受力区域40A所支撑的重量系相当于后足受力区域42A所支撑 的重量 ; 图 2B 系显示一使用者的足部穿套于有跟鞋的内侧面剖视图, 该使用者的身体重量 系主要分布于前足 10 的前足受力区域 40B 与后足 30 的后足受力区域 42B, 而一方面因为 有跟鞋前低后高的倾斜设计, 使足部易于受重力的影响而滑动所造成的前冲与重心前移的 后果。
13、, 进而使前足受力区域40B为主要受力的支撑点 ; 而另一方面因趾骨12相对跖骨14向 上曲屈, 也将造成前足 10 额外的受力, 进而使前足受力区域 40B 的受力系可能为后足受力 区域 42B 的受力的数倍 ; 例如, 以穿着鞋跟高度为 3-inch 的高跟鞋为例, 前足受力区域 40B 的受力系为后足受力区域 42B 的 8 到 9 倍 )。根据上述, 比对图 2A 与图 2B 足部受力的情况 可了解, 当使用者穿着有跟鞋时, 前足 10 将支撑大部分的受力, 后足 30 仅支撑小部分的受 力, 而使受力重心前移。在此情况下, 由于前足 10 受力大增且非使用者正常状态下应支撑 的受力,。
14、 故长时间穿着有跟鞋将易于产生许多足部相关的病痛。 0012 请参照图 3A, 其显示一使用者穿着有跟鞋的左足部受力的分布示意图 ; 并参照图 3B, 其显示对应图 3A 的足部结构位置图。其中, 前足 10 与后足 30 系为主要受力区域, 且前 足 10 的受力系集中于至少一个高度受力区域 16 ; 然而, 中足 20 的大部分区 域皆为未受力 或受力最轻的状态。更详细的说明, 将中足 20 进一步界定为一外侧区域 200、 一中间区域 202、 及一内侧区域 204, 并综合比较图 3A 与图 3B 后可知, 外侧区域 200 与内侧区域 204 仍 可能受力, 并有局部分担足部整体受力。
15、的效果 ; 然而中间区域 202 系明显相对外侧区域 200 与内侧区域 204 支撑较少的力并具有较多的不受力区域。鉴此, 习知有跟鞋具有足部受力 不均与受力过度集中于前足 10 的问题 ; 而就习知具有外侧足弓垫或内侧足弓垫的有跟鞋 而言, 其虽能增加足部外侧区域 200 与内侧区域 204 的受力, 但针对中间区域 202 的受力增 加的效果仍有限, 未能更有效地将前足10与后足30的受力均匀的分散到中足20, 特别是中 间区域 202。 实用新型内容 0013 针对上述使用者穿着有跟鞋所产生足部受力不均与受力集中于前足的问题, 本实 用新型的目的的一系提出一种有跟鞋的鞋内支撑垫, 藉以。
16、增加中足的中间区域与后足的受 力, 使足部整体的受力均匀化, 并有效减缓前足受力集中的问题。此外, 本实用新型的有跟 鞋的鞋内支撑垫的构造简单, 不论是以单独的一个体可拆卸式地或永久式地连接至与一使 用者足底接触的一鞋垫或一鞋底的形式被制作, 或是以与该鞋垫或该鞋底一体成型的形式 被制作, 皆具有降低生产成本的功效 ; 其中, 当本实用新型的有跟鞋的鞋内支撑垫系为单独 的一个体的形式时, 更能适用且方便安装于各种类的鞋子, 以减少跟楔角, 进而达成改善习 知足部受力不均与受力集中于前足的问题。 0014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 一种有跟鞋的鞋内支撑垫, 包含一本体, 该本体具有 说 明 书。
17、 CN 204157781 U 4 3/7 页 5 一第一端与相对该第一端设置的一第二端, 该本体具有一最大厚度介于该第一端与该第二 端间, 且该本体的厚度系由该最大厚度之处朝该第一端与该第二端渐缩 ; 且该本体具有一 第一支撑部、 一第二支撑部、 及一第三支撑部, 该第一支撑部系自该第一端朝该第二端延 伸, 该第三支撑部系自该第二端朝该第一端延伸, 该第二支撑部系连接该第一支撑部与该 第三支撑部之间, 该第一端至该第二端间定义一本体长度, 且该第一支撑部的长度系介于 该本体长度的20至45间, 该第二支撑部的长度系介于该本体长度的10至30间, 该 第三支撑部的长度系介于该本体长度的 30至。
18、 55间。 0015 较佳的, 该第二端系对应一使用者的一足部的跟骨, 该最大厚度系对应该使用者 的该足部的中足。 0016 以下藉由具体实施例配合所附的图式详加说明, 当更容易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 的、 技术内容、 特点及其所达成的功效。 附图说明 0017 图 1 为一示意图, 显示一足部的骨骼解剖结构上视图。 0018 图 2A 为一示意图, 显示一使用者的足部踩踏于平地或穿着平底鞋的解剖结构内 侧视图。 0019 图 2B 为一示意图, 显示一使用者的足部穿着有跟鞋的解剖结构内侧视图。 0020 图 3A 为一示意图, 显示一使用者穿着有跟鞋的左足部的受力分布情形。 0021 图 3B 。
19、为一示意图, 显示对应图 3A 的足部结构位置。 0022 图 4A 与图 4B 分别为一示意图, 分别显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有跟鞋的鞋内支 撑垫的上视图与侧视图。 0023 图 5A 为一示意图, 显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有跟鞋的鞋内支撑垫安装于一有 跟鞋的使用状态侧视图。 0024 图 5B 为一示意图, 显示一使用者的一足部穿着如图 5A 的有跟鞋的使用状态内侧 视图。 0025 图 5C 为一示意图, 显示一使用者的一足部穿着一具有本实用新型的有跟鞋的鞋 内支撑垫的有跟鞋的一实施范例。 0026 图6A为一示意图, 显示一使用者于静止站立状态中, 穿着如图5C的有跟鞋且不具 有本实用。
20、新型的有跟鞋的鞋内支撑垫的右足部的受力分布情形。 0027 图 6B 为一示意图, 根据图 6A, 显示该使用者于静止站立状态中并使用本实用新型 的有跟鞋的鞋内支撑垫的右足部的受力分布情形。 0028 图7A为一示意图, 显示一使用者于行走状态中, 穿着如图5C的有跟鞋且不具有本 实用新型的有跟鞋的鞋内支撑垫的右足部的受力分布情形。 0029 图 7B 为一示意图, 根据图 7A, 显示该使用者于行走状态中并使用本实用新型的有 跟鞋的鞋内支撑垫的右足部的受力分布情形。 0030 附图标记说明 0031 10 前足 0032 12 趾骨 0033 14 跖骨 说 明 书 CN 204157781。
21、 U 5 4/7 页 6 0034 16 高度受力区域 0035 20 中足 0036 22 楔形骨 0037 24 骰骨 0038 26 舟骨 0039 30 后足 0040 32 踝骨 / 距骨 0041 34 跟骨 0042 36 胫骨 0043 38 踝关节 0044 50 有跟鞋的鞋内支撑垫 0045 60 本体 0046 62 第一端 0047 64 第二端 0048 70 第一支撑部 0049 72 第二支撑部 0050 74 第三支撑部 0051 100 有跟鞋 0052 100 有跟鞋 0053 102 脚接触面 / 鞋垫 / 底板 0054 102 脚接触面 / 鞋垫 / 。
22、底板 0055 200 外侧区域 0056 202 中间区域 0057 204 内侧区域 0058 300a 调整前站立重心 0059 300b 调整后站立重心 0060 400a 调整前行走重心 0061 400b 调整后行走重心 0062 1000 平地 0063 H 最大厚度 具体实施方式 0064 请参照图 4A 与图 4B, 其分别显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有跟鞋的鞋内支撑垫 50 的结构上视图与侧视图, 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有跟鞋的鞋内支撑垫 50 的厚度分布设计。 有跟鞋的鞋内支撑垫 50 系包含一本体 60, 本体 60 具有一第一端 62 与相对第一端 62 设置 的一第二端 。
23、64, 第一端 62 至第二端 64 间定义一本体长度, 本体 60 具有一最大厚度 H 介于 第一端 62 与第二端 64 间, 且本体 60 的厚度系由最大厚度 H 的位置朝第一端 62 与第二端 64 渐缩。其中, 本体 60 系为一具有弹性的材料, 例如其系由 PU、 塑料、 橡胶、 硅胶或泡棉等 材料所制成, 且不限于上述所举例的材料。较佳的, 相对第二端 64, 最大厚度 H 的位置系较 说 明 书 CN 204157781 U 6 5/7 页 7 靠近第一端62。 较佳的, 该本体长度系介于一使用者的一足长的4070间 ; 更佳的, 该 本体长度系介于一使用者的一足长的 42 5。
24、5间。较佳的, 该最大厚度 H 的高度系介于 该本体长度的 1 20间 ; 更佳的, 该最大厚度 H 的高度系介于该本体长度的 2 5 间。更详细的说明, 本体 60 具有一第一支撑部 70、 一第二支撑部 72、 及一第三支撑部 74, 第一支撑部 70 系自第一端 62 朝第二端 64 延伸, 第三支撑部 74 系自第二端 64 朝第一端 62 延伸, 第二支撑部 72 系连接第一支撑部 70 与第三支撑部 74 之间。较佳的, 第一支撑部 70 的长度系介于该本体长度的 20 45间, 第二支撑部 72 的长度系介于该本体长度的 10 30间, 第三支撑部 74 的长度系介于该本体长度的。
25、 30 55间 ; 更佳的, 第一支 撑部 70 的长度系介于该本体长度的 30 40间, 第二支撑部 72 的长度系介于该本体长 度的 15 25间, 第三支撑部 74 的长度系介于该本体长度的 35 45间。 0065 请参照图 5A, 其显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有跟鞋的鞋内支撑垫安装于一有跟鞋 的使用状态, 其中, 有跟鞋的鞋内支撑垫 50 系设置于有跟鞋 100 的脚接触面 / 鞋垫 / 底板 102 的中后端, 藉以改善有跟鞋 100 的脚接触面 102 的曲度 / 斜率 ; 第二端 64 系设置于靠 近有跟鞋 100 的鞋跟处, 第一端 62 系朝有跟鞋 100 的鞋头处设置。请参。
26、照图 5B, 其显示一 使用者的一足部穿着如图 5A 的具有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有跟鞋的鞋内支撑垫的有跟鞋 的使用状态, 其中, 第二端64系对应该使用者的该足部的后足30或跟骨34, 最大厚度H(如 图 4B 所示 ) 的位置系对应该使用者的该足部的中足 20, 特别是对应该足部的中足 20 的中 间区域 202( 如图 3B 所示 )。应注意的是, 有跟鞋的鞋内支撑垫 50 系为一具有弹性的材质, 藉以配合不同使用者的中足 20 与后足 30 的曲线而被压缩。更详细的说, 第三支撑部 74 系 支撑该使用者的后足 30 或跟骨 34, 藉以增加足部的后足 30 的受力面积, 使后足 30 。
27、可支撑 较多的受力, 一方面可减缓前足 10 的受力, 另一方面可让该使用者的足部受力重心后移, 让该使用者能更稳固地使用该有跟鞋。再者, 第一支撑部 70 与第二支撑部 72 系共同地支 撑该使用者的中足20, 特别是支撑中间区域202, 藉以增加足部的中足20的受力面积, 使中 足 20 可分担前足 10 的受力, 进而改善该使用者的前足 10 集中与过度受力的问题, 并让该 使用者的足部受力重心后移, 使该使用者能更稳固地使用该有跟鞋。 在一较佳实施范例中, 第一支撑部 70 系支撑该使用者的前足 10 的后端与中足 20 的前端, 除了可增加中足 20 的 受力面积外, 更可改善前足1。
28、0的受力可能过于集中于高度受力区域16的问题(如图3A、 图 3B 所示 )。 0066 在一实施范例中, 参考图4A与图5B, 第一支撑部70、 第二支撑部72、 及第三支撑部 74 系分别具有一第一最大宽度、 一第二最大宽度、 及一第三最大宽度, 且该第三最大宽度系 大于该第一最大宽度与该第二最大宽度, 使第三支撑部 74 可与一使用者的后足 30 有较大 的接触面积, 而让使用者的后足 30 的整体受力可更为均匀。较佳的, 该第一最大宽度系不 大于该第二最大宽度。较佳的, 该第一最大宽度与该第二最大宽度系为该第三最大宽度的 45 90, 藉以使第一支撑部 70 与第二支撑部 72 的全部。
29、或大部分面积系可对应中足 20 的中间区域202, 以针对中间区域202的脚接触曲度进行修饰, 进而支撑中间区域202 ; 更佳 的, 该第一最大宽度与该第二最大宽度系为该第三最大宽度的 50至 85。较佳的, 该第 一最大宽度系介于 1.5 公分至 5.5 公分 ; 更佳的, 该第一最大宽度系介于 2 公分至 3.5 公 分。 0067 综上所述, 透过上述的有跟鞋的鞋内支撑垫 50 的厚度分布设计及对应有跟鞋与 说 明 书 CN 204157781 U 7 6/7 页 8 足部位置的配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跟鞋的鞋内支撑垫 50 可改变有跟鞋的脚接触面曲度, 增 加中足 20 与后足 30 。
30、的着力接触面积, 使中足 20 具有支撑, 并减缓前冲且使重心后移, 进而 平衡足部的受力, 创造一个较佳的足部受力环境 ; 并就生物力学观的, 亦能降低足踝关节与 腿部肌肉的负担。 0068 应注意的是, 本实用新型的有跟鞋的鞋内支撑垫 50 的一主要技术特征系在于其 厚度分布设计及对应有跟鞋与足部位置的配置, 藉以改善习知有跟鞋的脚接触面曲度问 题。故, 本实用新型的有跟鞋的鞋内支撑垫 50 系可为单独的一个体所形成的一装置, 抑或 系可为与其它装置(如习知有跟鞋的鞋垫、 内侧足弓垫、 或外侧足弓垫等)所组合而形成的 一整体的装置。此外, 本实用新型的有跟鞋的鞋内支撑垫 50 虽系主要地运。
31、用于有跟鞋, 但 亦可适用于其它鞋类, 增加一使用者的中足 20 的中间区域 202 的受力面积, 进而共同分担 足部的整体受力。 0069 应注意的是, 参考图 4B 与图 5B, 本实用新型的有跟鞋的鞋内支撑垫 50 的另一主 要技术特征系在于第三支撑部 74 系自第二端 64 朝第二支撑部 72 的最大厚度 H 之间的隆 起特征 ; 其中, 如图 5C 所示, 在一极端的使用情况中, 当一使用者穿着一脚接触面 / 鞋垫 / 底板 102 的曲度设计极为不佳的有跟鞋 100 时, 尽管中足 20 或中间区域 202( 如图 3B 所 示 ) 可能未与有跟鞋的鞋内支撑垫 50 产生接触, 但。
32、透过该隆起特征, 该使用者的后足 30 将 与有跟鞋的鞋内支撑垫 50 的该隆起特征有更多的接触面积, 而仍能改善前足 10 受力比重 过多的问题, 使足部受力较为均匀。在一较佳实施范例中, 如图 5B 所示, 该隆起特征系与一 使用者的中足 20 及后足 30 接触, 藉以使足部受力更加均匀。 0070 更详细的说明, 在一实验范例中, 当一使用者的足部穿着如图 5C 的有跟鞋 100 时, 根据站立或行走状态、 以及有无使用本实用新型的有跟鞋的鞋内支撑垫的情况, 该使用 者的足部受力分布系如图 6A、 图 6B、 图 7A、 图 7B 所示。图 6A 显示该使用者在静止站立状态 下且无使用。
33、本实用新型的有跟鞋的鞋内支撑垫的足部受力分布图, 其足部受力大部分集中 于前足 10, 且具有一调整前站立重心 300a 位在前足 10 的后端的位置。图 6B 显示该使用者 在静止站立状态下且使用本实用新型的有跟鞋的鞋内支撑垫的足部受力分布图, 其足部受 力较均匀地分布于前足 10 与后足 30, 并具有一调整后站立重心 300b 位在中足 20 的位置 ; 与图 6A 比较, 透过本实用新型的有跟鞋的鞋内支撑垫的作用, 在图 6B 中的前足 10 的整体 受力减小, 后足 30 的整体受力增大, 藉以分摊前足 10 的较多的受力, 并使受力重心由调整 前站立重心 300a 的位置后移至调整。
34、后站立重心 300b 的位置。图 7A 显示该使用者在行走 状态下且无使用本实用新型的有跟鞋的鞋内支撑垫的足部受力分布图, 其足部受力集中于 前足 10, 并具有一调整前行走重心 400a 位在前足 10 的中间的位置。图 7B 显示该使用者在 行走状态下且使用本实用新型的有跟鞋的鞋内支撑垫的足部受力分布图, 其足部受力较均 匀地分布于前足10与后足30, 并具有一调整后行走重心400b位在前足10的后端或中足20 的前端的位置 ; 与图 7A 比较, 透过本实用新型的有跟鞋的鞋内支撑垫的作用, 在图 7B 中的 前足 10 的整体受力减小, 后足 30 的整体受力与受力面积增大, 并进一步增。
35、加中足 20 的整 体受力与受力面积, 藉以分摊前足 10 的过度的受力, 且使受力重心由调整前行走重心 400a 的位置后移至调整后行走重心 400b 的位置。 0071 应注意的是,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关于比例的范围, 系以 0.1为一个调整单位 ; 举例而言, 该本体长度介于一使用者的一足长的可选择的比例范围系为 40、 40.1、 说 明 书 CN 204157781 U 8 7/7 页 9 40.2、 69.9、 70间的任一者 ; 亦即该本体长度系以 0.1为间距做等差级数分 布于该使用者的该足长的 40至 70之间。同理,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有关宽度的尺寸系 以 0.1 公分为一个。
36、调整单位。 0072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是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及特点, 其目的在使熟习此 项技艺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 当不能以的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专利 范围, 即大凡依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所作的均等变化或修饰, 仍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 的专利范围内。 说 明 书 CN 204157781 U 9 1/13 页 10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4157781 U 10 2/13 页 11 图 2A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4157781 U 11 3/13 页 12 图 2B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4157781 U 12 4/13 页 13 。
37、图 3A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4157781 U 13 5/13 页 14 图 3B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4157781 U 14 6/13 页 15 图 4A 图 4B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4157781 U 15 7/13 页 16 图 5A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4157781 U 16 8/13 页 17 图 5B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4157781 U 17 9/13 页 18 图 5C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4157781 U 18 10/13 页 19 图 6A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4157781 U 19 11/13 页 20 图 6B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4157781 U 20 12/13 页 21 图 7A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4157781 U 21 13/13 页 22 图 7B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4157781 U 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