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室底板后浇带.pdf

上传人:111****112 文档编号:740528 上传时间:2018-03-08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202.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10661403.0

申请日:

2014.11.19

公开号:

CN105672364A

公开日:

2016.06.15

当前法律状态:

公开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公开

IPC分类号:

E02D29/16

主分类号:

E02D29/16

申请人:

江苏江都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发明人:

强化; 王政; 朱雪峰; 王祥; 王夏洋; 梁峰; 王小培

地址:

225200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舜天路200号建工大厦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扬州市锦江专利事务所 32106

代理人:

江平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地下室底板后浇带,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包括在后浇带区域的两侧且由底部向顶部依次设置的混凝土垫层、第一防水卷材层、细石混凝土层、底板,后浇带区域下方的混凝土垫层设置凹槽,在混凝土垫层与第一防水卷材层之间设置第二防水卷材层,第二防水卷材层设置在凹槽内并向凹槽两侧延伸,在第二防水卷材层和第一防水卷材层的中部设置上拱,上拱与混凝土垫层之间形成空隙;在凹槽内的第一防水卷材层的上方设置第一黄沙层,在第一黄沙层的上方设置第二黄沙层。本发明采用中间两层防水及起拱,两层防水以确保防水要求,同时起拱留出空隙,可给卷材留出活动余地。采用黄沙分两次填埋,垃圾清理工作少,不影响后浇带的结构安全和防水性能。

权利要求书

1.地下室底板后浇带,包括在后浇带区域的两侧且由底部向顶部依次设置的混凝土垫层、第一防水卷材层、细石混凝土层、底板,后浇带区域下方的混凝土垫层设置凹槽,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混凝土垫层与第一防水卷材层之间设置第二防水卷材层,第二防水卷材层设置在凹槽内并向凹槽两侧延伸,在第二防水卷材层和第一防水卷材层的中部设置上拱,上拱与混凝土垫层之间形成空隙;在所述凹槽内的第一防水卷材层的上方设置第一黄沙层,在第一黄沙层的上方设置第二黄沙层。

说明书

地下室底板后浇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工程施工中普遍采用的底板后浇带施工方法——底板超前止水后浇带。在工程实践中发现该施工方法存在着一些问题:

(1)超前止水带中的填缝材料搁置不稳,安装很难做到有效的定位,达不到最终要求的填缝作用。

(2)橡胶止水带在最初放置时可以达到位置要求,但是在后浇带混凝土浇筑时,很可能两边受力不均,导致向一边偏移,止水作用大大下降。

(3)底板后浇带位置低洼,位于建筑物相对较低处,且施工等待时间较长,非常容易汇集积水、淤泥、垃圾等,导致清理工作量大、难、费用高。虽然有的施工方案考虑了排污等,但管理者质量意识淡薄,不愿花代价处理杂物,现场实际情况收效甚微。

除了以上问题外,还有几点施工问题:(1)底板后浇带常常因为作业条件差,难以清理完善,后浇带混凝土难以保证质量。而使地下室地梁、底板的混凝土截面受损、下部钢筋失去混凝土保护,使后浇带成为结构薄弱带。(2)清理底板后浇带时,在密集的梁、板钢筋中进行凿剔、出渣等清理作业,作业条件非常困难,稍不慎会凿破板底的防水保护层、损坏下部的防水层。有的工程底板后浇带封闭后变成了地下室底板堵漏的主要对象,还有的工程底板后浇带随着混凝土的封闭即出现细小的泉涌现象,个别工程先后反复清理、隐蔽检查多次方才最终验收合格。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防水效果好、清理工作少的地下室底板后浇带。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地下室底板后浇带,包括在后浇带区域的两侧且由底部向顶部依次设置的混凝土垫层、第一防水卷材层、细石混凝土层、底板,后浇带区域下方的混凝土垫层设置凹槽,在所述混凝土垫层与第一防水卷材层之间设置第二防水卷材层,第二防水卷材层设置在凹槽内并向凹槽两侧延伸,在第二防水卷材层和第一防水卷材层的中部设置上拱,上拱与混凝土垫层之间形成空隙;在所述凹槽内的第一防水卷材层的上方设置第一黄沙层,在第一黄沙层的上方设置第二黄沙层。

施工时,底板后浇带处以30°至45°坡度采用凹槽形式,从底部到顶部,后浇带两侧依次为素土夯实,40厚C15混凝土垫层,一层PET防水卷材层,40厚C30细石混凝土找平。后浇带中部位置,在100厚C15混凝土垫层上做两层防水卷材层,分别延伸出后浇带侧模两侧各300mm,正中防水起拱,留下空隙,不填满。中部防水卷材之上先填60%厚度黄沙以保护防水层。在后浇带混凝土浇筑前,底部剩余位置用黄沙填满。

通过以上施工,本发明具有以下特点:

(1)中间两层防水及起拱。后浇带位置处采用两层防水以确保防水要求,同时起拱留出空隙,并不填满,主要是考虑到在上部黄沙及混凝土等其他材料的铺设或浇筑时,对防水卷材产生冲击,摩擦和防止后浇带处变形导致防水卷材容易局部移位,产生受拉或受压等应力以致产生破坏,中间起拱后即可给卷材留出活动余地,减少破坏的可能性。

(2)采用黄沙分两次填埋。考虑到排水和垃圾清理等分两次填埋黄沙。先填60%黄沙可以保护防水卷材层,同时流入后浇带底部的雨水和污水等液体可以被黄沙吸收,待黄沙饱和后水将从后浇带的两端流出,且吸收固体充当缓冲层。对于剔凿和掉落的混凝土块等小块简单的固体垃圾,可以直接掉落在下层黄沙之上,在浇筑混凝土前填上上一层黄沙,直接将这些垃圾掩埋,可以充当缓冲层的一部分,而不影响后浇带的结构安全和防水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地下室底板后浇带,包括在后浇带区域5的两侧且由底部向顶部依次设置的混凝土垫层1、第一防水卷材层2、细石混凝土层3、底板4,后浇带区域5下方的混凝土垫层1设置凹槽6,在混凝土垫层1与第一防水卷材层2之间设置第二防水卷材层9,第二防水卷材层9设置在凹槽6内并向凹槽6两侧延伸,在第二防水卷材层9和第一防水卷材层2的中部设置上拱8,上拱8与混凝土垫层1之间形成空隙7。在凹槽6内的第一防水卷材层2的上方设置第一黄沙层10,在第一黄沙层10的上方设置第二黄沙层11,第一黄沙层10和第二黄沙层11均设置在两侧细石混凝土层3之间。

地下室底板后浇带.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地下室底板后浇带.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地下室底板后浇带.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下室底板后浇带.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下室底板后浇带.pdf(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地下室底板后浇带,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包括在后浇带区域的两侧且由底部向顶部依次设置的混凝土垫层、第一防水卷材层、细石混凝土层、底板,后浇带区域下方的混凝土垫层设置凹槽,在混凝土垫层与第一防水卷材层之间设置第二防水卷材层,第二防水卷材层设置在凹槽内并向凹槽两侧延伸,在第二防水卷材层和第一防水卷材层的中部设置上拱,上拱与混凝土垫层之间形成空隙;在凹槽内的第一防水卷材层的上方设置第一黄沙层,在第一黄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水利工程;基础;疏浚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