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流型颗粒分离器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雨水预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弃流型颗
粒分离器。
背景技术
雨水降到地面形成径流,会含有大量的泥沙等颗粒和漂浮物,
如果不对雨水中的颗粒物和悬浮物进行拦截处理就直接排到自然
水体,会对自然水体造成污染,若全部由污水处理厂处理会给污水
处理厂带来很大负担,当弃流口流量超过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时,
会发生洪涝,目前没有相应设备能解决这个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弃流型颗粒
分离器。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井体,所述井体顶部设有井盖
密封,所述井体内一侧中间连接进水管,另一侧中间连接出水管,
所述出水管下方开有弃流口,所述弃流口连接弃流管,所述井体内
部下部竖直设置有两道挡墙,所述挡墙的高度高于弃流口的高度,
所述两道挡墙与井体内壁共同将井体内部分隔成第一腔室、第二腔
室和第三腔室,所述挡墙上方设有滤网框结构,所述滤网框结构位
于第二腔室上方,所述滤网框结构与进水管之间通过廊道连接,所
述廊道位于第一腔室上方,所述出水管出水口位于第三腔室内;所
述弃流口处设有浮筒截流装置。
进一步优选的结构,所述浮筒截流装置包括浮筒、管盖、安装
板以及与安装板铰接的杆形连接件,所述安装板上开有与弃流口对
应的流孔,所述管盖直径小于或等于流孔直径,所述管盖和浮筒与
杆形连接件端部连接且初态下位于流孔两侧,所述杆形连接件一侧
设有初态调节装置,另一侧设有关闭限位装置,当浮筒截流装置处
于关闭限位状态时流孔与管盖间存在间隙。
进一步优选的结构,所述初态调节装置包括周向焊接在安装板
上的螺母及位于螺母内的调节螺栓,初态下管盖所在一侧的杆形连
接件与调节螺栓端部接触限位。
进一步优选的结构,所述关闭限位装置为限位螺栓,当浮筒所
在一侧的杆形连接件与限位螺栓接触限位时,所述管盖与流孔间不
完全关闭。
进一步优选的结构,所述杆形连接件为V形杆,所述管盖和浮
筒分别连接在V形杆两臂端部,所述V形杆两臂连接处与安装板
铰接。
进一步优选的结构,所述出水管内侧的井体上设有将出水管出
水口覆盖的吸油框,所述吸油框侧围封闭,底部设有透水网。
进一步优选的结构,所述滤网框结构为封闭的开有若干滤水孔
的矩形框架结构。
进一步优选的结构,所述廊道为开有滤水孔的管道。
本发明适用于雨水进入城市主干管前的预处理或雨水管道对
自然水体排放前的预处理,利用重力沉降通过和滤网框结构、透水
网渗透拦截组合的方式对雨水中的漂浮物和颗粒物进行处理,并利
用弃流技术分离初下雨时冲刷过空气、地表后较脏的雨水和雨量增
大后变得较为干净的雨水。
本发明中滤网框结构整体为方形,各个面都可以过水,可有效
防止堵塞;在出水管的出水口设置透水网,进一步增加过滤能力,
设有吸油框,可去除地表径流中的油污;弃流口设有浮筒截流装置,
可防止弃流量超过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而发生洪涝,能将初下雨时
冲刷过空气、地表后较脏的雨水和雨量增大后变得较为干净的雨水
分离开,污水处理厂只需处理较脏的雨水,大大降低了污水处理厂
的压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图1中A-A处剖视图;
图3是浮筒截流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中,1-井体、2-井盖、3-进水管、4-出水管、5-弃流管、6-
挡墙、7-滤网框结构、8-透水网、9-吸油框、10-浮筒截流装置(10.1-
浮筒、10.2-管盖、10.3-安装板、10.4-杆形连接件、10.5-流孔、10.6-
螺母、10.7-调节螺栓、10.8-限位螺栓、10.9-铰轴)、11-弃流口、12-
第一腔室、13-第二腔室、14-第三腔室、15-廊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便
于清楚地了解本发明,但它们不对本发明构成限定。
如图1—图2所示,本发明包括井体1,所述井体1顶部设有
井盖2密封,所述井体1内一侧中间连接进水管3,另一侧中间连
接出水管4,所述出水4管下方开有弃流口11,所述弃流口11连
接弃流管5,所述井体1内部下部竖直设置有两道挡墙6,所述挡
墙6的高度高于弃流口11的高度,所述两道挡墙6与井体1内壁
共同将井体内部分隔成第一腔室12、第二腔室13和第三腔室14,
所述挡墙6上方设有滤网框结构7,所述滤网框结构7为封闭的开
有若干滤水孔的矩形框架结构,所述滤网框结构7位于第二腔室13
上方,所述滤网框结构7与进水管3之间通过廊道15连接,所述
廊道15为开有滤水孔的管道,所述廊道15位于第一腔室12上方,
所述出水管4出水口位于第三腔室14内;所述出水管4内侧的井
体上设有将出水管4出水口覆盖的吸油框9,所述吸油框9侧围封
闭,底部设有透水网8。
如图3所示,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弃流口11处设有浮筒截
流装置10,所述浮筒截流装置10包括浮筒10.1、管盖10.2、安装
板10.3以及与安装板10.3通过销轴10.9铰接的杆形连接件10.4,
所述安装板10.3上开有与弃流口11对应的流孔10.5,所述管盖10.2
直径小于或等于流孔10.5直径,所述管盖10.2和浮筒10.1与杆形
连接件10.4端部连接且初态下位于流孔10.5两侧,所述杆形连接
件10.4一侧设有初态调节装置,另一侧设有关闭限位装置,当浮筒
截流装置处10于关闭限位状态时流孔10.5与管盖10.2间存在间隙。
所述初态调节装置包括周向焊接在安装板10.3上的螺母10.6及位
于螺母10.6内的调节螺栓10.7,初态下管盖10.2所在一侧的杆形
连接件10.4与调节螺栓10.7端部接触限位。所述关闭限位装置为
限位螺栓10.8,当浮筒10.1所在一侧的杆形连接件10.4与限位螺
栓10.8接触限位时,所述管盖10.2与流孔10.5间不完全关闭。所
述杆形连接件10.4为V形杆,所述管盖10.2和浮筒10.1分别连接
在V形杆两臂端部,所述V形杆两臂连接处与安装板10.3铰接。
本发明中,当地表径流进入排水管道后,通过本装置的进水管
3进入装置内部。地表径流中的漂浮物被拦截在滤网框结构7内,
颗粒物在重力沉降的作用下进入3个腔室,在挡墙6和井体1的拦
截下沉积在井底。
晴天时的旱流污水以及初下雨时冲刷过空气、地表后较脏的雨
水经过滤网框结构7过滤和在第一腔室12、第二腔室13中沉降后
进入第三腔室14,由弃流口11排出。设置在弃流管5的弃流口11
处的浮筒截流装置10可保证弃流口的流量维持在一定范围内。
当雨量增大时,弃流口11来不及排放的雨水留在第三腔室14
内,使得第三腔室14内水位线逐渐上涨,当水位超过吸油框9底
部时,吸油框9中的吸油介质开始吸附漂浮在水面的油脂,由于吸
油框挡9住雨水,雨水只能通过透水网8排出,然后进入出水管4,
透水网8可进一步过滤雨水,此时通过出水管4排出的雨水为较干
净的雨水。此装置需要定期维护,当需要维护时,可以打开井盖2,
就可以对井体底部的积淤进行清理维护,每个腔室上方都设置有一
个井盖。
本说明书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
的现有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