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横梁施工方法及装置.pdf

上传人:奻奴 文档编号:103695 上传时间:2018-01-25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474.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97115191.1

申请日:

1997.07.31

公开号:

CN1174274A

公开日:

1998.02.25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专利申请的视为撤回公告日:1998.2.25|||公开|||

IPC分类号:

E04B1/00

主分类号:

E04B1/00

申请人:

张证评;

发明人:

张证评

地址:

台湾省云林县斗南镇田头里17邻义和1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三友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代理人:

曹广生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建筑物横梁施工方法。它主要是将底板及两侧板裁成所需长度,并以矽胶粘固呈凵形的成型模,一支撑夹具系在一V形底座内侧装设靠夹,在两靠夹上放置V形的固定模板,其上放置成型模,而后将支撑推至欲成型横梁的位置,再以数个千斤顶架设在支撑夹具下方且使其上升,推动固定模板夹靠在成型模上,然后灌浆,待混凝土凝固后形成横梁。从而,体积较小且轻,搬运及组装施工方便,又不需要粉饰。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建筑物横梁施工方法及装置,其特征是:施工步骤为: (a)将一两侧具有插槽(111)的底板(11),及下方具有插接缘(121)的两侧板 (12)运至施工现场后,再裁切成所需的长度。 (b)将两侧板(12)的插接端(121)分别插放在底板(11)两侧的插接槽(111) 内,并以矽胶粘固,而将其组成一呈型的成型模(1)。 (c)将两相对呈L型的固定模板(2)放置在支撑夹具(3)上,而该支撑夹具(3) 系由V型底座(31)及两靠夹(32)所组成、且该靠夹(32)在V型底座(31)的内 侧面上滑移,又在V型底座(31)与靠夹(32)之间装设有弹簧(33),另外该靠夹(32) 上设有L型夹口(321),靠在上述两固定模板(2)的下方。 (d)将上述型的成型模(1)放在两相对L型的固定模板(2)上。 (e)而后,使用推高机将支撑夹具(3)推高至欲成形横梁的位置。 (f)再以数个千斤顶(4)架设在支撑夹具(3)的下方,并且使千斤顶(4)上升, 该支撑夹具(3)上的两靠夹(32)即向上推移L型的固定模板(2),使固定模板(2) 自动夹靠在型的成型模(1)外侧面上,并借固定模板(2)支撑成型模(1),而后即 进行灌浆作业。 (g)待混凝土(5)干涸凝固后,拆下千斤顶(4)、支撑夹具(3)及固定模板(2), 该型的成型模(1)即与混凝土(5)结合一体而形成横梁。
2: 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物横梁施工方法及装置,其特征是:上述成型模(1)系 由一底板(11)及两侧板(12)所组成,而底板(11)的两侧上方各设有插槽(111), 又该侧板(12)的下方具有一插接缘(121),该侧板(12)的插接缘(121)插接在底 板(11)的插槽(111)上,并以矽胶粘固组成一型模,并且在底板(11)及侧板(12) 的内侧面上各凸设数个断面呈T型的凸条(13)。
3: 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物横梁施工方法及装置,其特征是:上述成型模(1)为 一整体的型模,并且在其内侧各板面上凸设有数个断面呈T型的凸条(13)。
4: 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物横梁施工方法及装置,其特征是:上述支撑夹具(3) 系由一V型底座(31)及两靠夹(32)所组成,而该靠夹系装设有V型底座(31)的两 内侧面上、且该靠夹(32)在V型底座(31)的内侧面上滑移,又在V型底座(31)与 靠夹(32)之间装设有弹簧(33),另外该靠夹(32)上设有L型夹口(321),该靠 夹(321)的L型夹口(321)靠在上述两固定模板(2)的下方。
5: 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物横梁施工方法及装置,其特征是:上述固定模板(2) 的两端设有数个导槽(21),在导槽(21)上装设延伸模板(22),而该延伸模板(22) 上设有数个相对于导槽(21)的导柱(221),该导柱(221)系插置在导槽(21)内、 且在固定模板(2)与延伸模板(22)之间装设油压缸(23),而借油压缸(23)带动 延伸模板(22)向外伸张或向内收缩,使其便于架设不同长度的横梁。

说明书


建筑物横梁施工方法及装置

    本发明涉及一种建筑物横梁施工方法。

    目前,一般建筑物在建造横梁时,传统的建造方法,如图7所示,系以木模板a搭构组成一形模沟b、且在底部的模板a下方架设木支柱c,而以支撑木模板a所搭构成的形模沟b,然后再进行灌浆;待混凝土干涸凝固后,拆下木支柱c及木模板a,即建构成形建筑物的横梁d。

    然而由于木模板a,在拆卸后大部份皆已破坏,必须重新整修,因此,木板模的使用寿命较短而较浪费,并且也不符环保;并且在搭构形模沟b时较为麻烦不便,而降低建筑的速度。

    因此,为了加速建造的速度,则有如图8所示的予铸式水泥沟体e,在施工时可直接以推高机,将其推高至欲形成横梁的位置,再以木支柱或千斤顶f支撑在予铸式水泥沟体e的下方,然后即可进行灌装;而当混凝土凝固后,即可将木支柱或千斤顶f拆除,即可完成横梁d的建造。但是,此种预铸式横梁沟体e系在它处灌铸完成后,再运抵施工现场,而由于以混凝土所灌铸完成,可以体积大且重,因而十分不方便搬运及架设。

    再者,在架设完成进行浆后,混凝土与预铸式横梁沟体e之间的结合性较差,若在凝固过程中有震动,使结合面产生偏移,则预铸式横梁沟体e无法完全与混凝土结合,使得预铸式横梁沟体e容易掉落而发生危险。

    又,因预铸式横梁沟体e系预先灌铸完成,而长度系为固定尺寸,然而,每栋建筑物横梁长度设计并不相同,所以横梁的长度必须事先确定无误后方得以进行予铸;因此,在预铸时较为麻烦不便,而影响工程进度。

    另外,由于横梁完成后,表面十分粗糙,必须再经粉饰后,方可得到较佳的表面;因此,会有后续的加工工程,所以较为麻烦而增加工期。

    综上所述,一般建造建筑物的横梁必须事先搭建模板a、且在完成后拆除模板a时,容易造成模板a损毁因而增加建筑成本,并且搭建传统的模板a也较为麻烦不便;而预铸式横梁沟体e则因体积大且重,而不便于搬运、且架设也较麻烦;

    鉴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建筑物横梁施工方法及装置,借一底板及两侧板组成一型的成型模,再借两L型地固定模板及一V型支撑夹具支撑固定成型模,而得在成型模内灌浆以形成横梁。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形成横梁的成型模系由一底板及两侧板所组成,而底板及侧板系为片体。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成型模在灌浆完成后,即与混凝土结合成一体、且该成型模的表面平滑,所以无需再经粉饰。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建筑物横梁施工步骤为:(a)将一两侧具有插槽的底板,及下方具有插接缘的两侧板运至施工现场后,再将底板及两侧板裁切成所需的长度。

    (b)将两侧板的插接端分别插放在底板两侧的插接槽内,并以矽胶粘固,而将其组成一呈型的成型模。

    (c)将两相对呈L型的固定模板放置在支撑夹具上,而该支撑夹具系由V型底座及两靠夹所组成、且该靠夹在V型底座的内侧面上滑移,又在V型底座与靠夹之间装设有弹簧,另外该靠夹上设有L型夹口,靠在上述两固定模板的下方。

    (d)将上述型的成型模放在两相对L型的固定模板上。

    (e)而后,使用推高机将支撑夹具推高至欲成形横梁的位置。

    (f)再以数个千斤顶架设在支撑夹具的下方,并且使千斤顶上升,该支撑夹具上的两靠夹即向上推移L型的固定模板,使固定模板自动夹靠在型的成型模外侧面上,并借固定模板支撑成型模,而后即进行灌浆作业。

    (g)待混凝土干涸凝固后,拆下千斤顶、支撑夹具及固定模板,该型的成型模即与混凝土结合一体而形成横梁。

    上述成型模系由一底板及两侧板所组成,而底板的两侧上方各设有插槽,又该侧板的下方具有一插接缘,该侧板的插接缘插接在底板的插槽上,并以矽胶粘固组成一型模,并且在底板及侧板的内侧面上各凸设数个断面呈T型的凸条;上述成型模为一整体的型模,并且在其内侧各板面上凸设有数个断面呈T型的凸条;上述支撑夹具系由一V型底座及两靠夹所组成,而该靠夹系装设有V型底座的两内侧面上、且该靠夹在V型底座的内侧面上滑移,又在V型底座与靠夹之间装设有弹簧,另外该靠夹上设有L型夹口,该靠夹的L型夹口靠在上述两固定模板的下方;上述固定模板的两端设有数个导槽,在导槽上装设延伸模板,而该延伸模板上设有数个相对于导槽的导柱,该导柱系插置在导槽内、且在固定模板与延伸模板之间装设油压缸,而借油压缸带动延伸模板向外伸张或向内收缩,使其便于架设不同长度的横梁。

    由于采用上述方案:体积较小且轻,搬动及组装施工方便,又不需要粉饰。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

    图2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成型模立体分解图。

    图3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动作剖视图。

    图4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固定模板分解图。

    图5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成型模板立体示意图。

    图6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

    图7习知的横梁施工剖视示意图。

    图8习知的预铸式横梁施工剖视示意图。

    第一实施例的建筑物横梁施工装置,如图1所示,主要系由下列各构件所组成:成型模1系由一底板11及两侧板12所组成、且以塑胶、玻璃纤维或强化塑钢等材料制成,而底板11的两侧上方各设有插槽111,又侧板12的下方具有一插接缘121,该侧板12的插接缘121插接在底板11的插槽111上并以矽胶粘固组成一形模,并且在底板11及侧板12的内侧面上各凸设数个断面呈T型的凸条13,如图2所示。

    固定模板2系为两相对断面呈L形的长条体、且该固定模板2夹放在上述的成型模1的两侧下方。

    支撑夹具3系放在固定模板2的下方,该支撑夹具3系由V型底座3 1及两靠夹32所组成,而该靠夹32系装设在V型底座3 1的两内侧面上、且该靠夹32在V型底座31的内侧面上滑移,又在V型底座31与靠夹32之间装设有弹簧33,另外该靠夹32上设有L型夹口321,该靠夹32上的L型夹口321,该靠夹32上的L型夹口321靠在上述两固定模板2的下方。

    本实施例的建筑物横梁施工方法步骤如下:

    (a)将两侧具有插槽111的底板11,及下方具有插接缘121的两侧板12运至施工现场后,再将底板11及两侧板12裁切成所需的长度。

    (b)将两侧板12的插接端121分别插放在底板11两侧的插接槽111内,并以矽胶粘固,而将其组成一呈型的成型模1。

    (c)将两相对呈L型的固定模板2放置在支撑夹具3上,而该支撑夹具3系由V型底座31及两靠夹32所组成、且该靠夹32在V型底座31的内侧面上滑移,又在V型底座31与靠夹32之间装设有弹簧33,另外该靠夹32上设有L型夹口321,靠在上述两固定模板2的下方。

    (d)将上述型的成型模1放在两相对L型的固定模板2上。

    (e)而后,使用推高机将支撑夹具3推高至欲成形横梁的位置。

    (f)再以数个千斤顶4架设在支撑夹具3的下方,并且使千斤顶4上升,该支撑夹具3上的两靠夹32即向上推移L型的固定模板2,使固定模板2自动夹靠在型的成型模1外侧面上,并借固定模板2支撑成型模1,如图3所示,然后,即进行灌浆作业。

    (g)待混凝土5干涸凝固后,拆下千斤顶4、支撑夹具3及固定模板2,该型的成型模1即与混凝土5结合一体而形成横梁。

    据上述施工方法,由于该成型模1系由一底板11及两侧板12所组成,而该底板11及侧板12系为片状,所以其体积小且轻,以便搬运及施工组装,且能在施工现场直接裁切成所需的长度,而不需预先制作,因此,减少现场组装的麻烦。

    再者,由于该成型模1在灌浆作业、且在混凝土5凝固,并拆除千斤顶4、固定模板2及支撑夹具3后,该成型模1即结合在混凝土5上面形成横梁,而由于该成型模1的底板11及侧板12系以塑胶、玻璃纤维或强化塑钢等材料制成,其表面平滑,所以,形成横梁后无需再经粉饰,因而,减少施工的麻烦。又因成型模1的质量较轻、且在底板11及侧板12上凸设断面呈T型的凸条13,所以有较佳的结合强度,因此,在灌浆构成横梁后,该成型模1并不会有脱离掉落的危险。

    又由于用以支撑成型模1的固定模板2及支撑夹具3,仅需将千斤顶4降下,该支撑夹具3上的两靠夹32即受弹簧33推顶而向外推开,使固定模板2随着靠夹32向外松开,并且配合推高机顶持,即将固定模板2及支撑夹具3拆除,而无任何破坏,因此,可以一直重复使用,并且拆除十分迅速和方便。

    如图4所示,该固定模板2按需要,在其两端设置数个导槽21,在导槽21上装设延伸模板22,而该延伸模板22上设有数个相对于导槽21的导柱221,该导柱221系插置在导槽21内、且在固定模板2与延伸模板22之间装设油压缸23,而借油压缸23带动延伸模板22向外伸张或向内收缩,使其便于架设不同长度的成型模1,而能建筑不同长度的横梁。

    第二实施例,如图5、6所示,成型模1为一整体的型模,并且在其内侧各板面上凸设数个断面呈T型的凸条13,其余部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故不重复叙述。

建筑物横梁施工方法及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建筑物横梁施工方法及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建筑物横梁施工方法及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筑物横梁施工方法及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物横梁施工方法及装置.pdf(1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涉及一种建筑物横梁施工方法。它主要是将底板及两侧板裁成所需长度,并以矽胶粘固呈凵形的成型模,一支撑夹具系在一V形底座内侧装设靠夹,在两靠夹上放置V形的固定模板,其上放置成型模,而后将支撑推至欲成型横梁的位置,再以数个千斤顶架设在支撑夹具下方且使其上升,推动固定模板夹靠在成型模上,然后灌浆,待混凝土凝固后形成横梁。从而,体积较小且轻,搬运及组装施工方便,又不需要粉饰。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建筑物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