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混流制管网的区域分片雨水处理系统.pdf

上传人:a**** 文档编号:739730 上传时间:2018-03-08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1.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610079044.7

申请日:

2016.02.04

公开号:

CN105569163A

公开日:

2016.05.11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E03F 1/00申请日:20160204|||公开

IPC分类号:

E03F1/00; E03F3/02; E03F5/10; E03F5/14

主分类号:

E03F1/00

申请人:

武汉圣禹排水系统有限公司

发明人:

李习洪; 周超

地址:

430056 湖北省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沌阳科技工业园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代理人:

俞鸿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混流制管网的分片雨水处理系统,将城市水处理系统划分为若干个独立的面积为0.2~4平方公里的水体处理片区,并在水体处理片区内设置独立的规模较小的雨水处理设施,每个雨水处理设施仅需处理该水体处理片区所对应的雨水支管流出的雨水和污水支管流出的污水,由于水体处理片区面积较小,每个片区内距离雨水处理设施远点与近点的雨水汇流至雨水处理设施的时间差较小,避免了管网远点和近点汇流时间差造成的初雨中包含大量后期雨水的问题,使初雨雨水与后期雨水的混合度大大降低,使雨水的处理效果显著提高,以达到有效持续高效的对混流制管道中过滤净化的目的。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基于混流制管网的区域分片雨水处理系统,包括污水总管
(16)、雨水支管(1)和污水支管(2),所述雨水支管(1)和污水支
管(2)的管身相互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区域按0.2~4平方公里划
分为多个呈网格状的雨水处理片区,各个所述水体处理分区内设置有雨
水处理设施,所述雨水处理设施具有进水口、自然水出口和污水出口,
所述水体处理分区内的雨水支管(1)和污水支管(2)通过进水口汇集
到所述雨水处理设施,所述自然水出口与自然水体(5)连通,所述污
水出口与所述污水总管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混流制管网的区域分片雨水处理系
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处理系统为弃流井、截流井、调蓄池的一种
或几种的组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混流制管网的区域分片雨水处理系
统,其特征在于:整个所述区域内至少有两个雨水处理片区内的雨水处
理设施结构不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混流制管网的分片雨水处理系统,
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处理设施包括缓冲池(8.1)及所述缓冲池(8.1)
同侧并依次布置的紧急泄洪通道(8.2)、初雨调蓄池(8.3)和在线处
理调蓄池(8.4),所述缓冲池(8.1)上设置用将所述缓冲池(8.1)对
应与所述紧急泄洪通道(8.2)、初雨调蓄池(8.3)和在线处理调蓄池
(8.4)连通的第一进水口、第二进水口和第三进水口,所述第三进水
口的最低水位线与所述第二进水口的最高水位线等高;所述第三进水口
的最高水位线与所述第一进水口的最低水位线等高;所述紧急泄洪通道
(8.3)具有与所述自然水体(6)连通的自然水出口,所述在线处理调
蓄池(8.4)设置有与所述紧急泄洪通道(8.3)连通的溢出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混流制管网的分片雨水处理系统,
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池(8.1)底部内壁为向出水端倾斜的斜坡;所
述第二进水口和第三进水口上设置有自清理水平格栅(8.12)。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混流制管网的分片雨水处理系统,
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水口内设置有与其匹配的第一自开式堰门
(8.21),所述紧急泄洪通道(8.2)底部内壁为向自然水出口倾斜的斜
坡。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混流制管网的分片雨水处理系统,
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进水口内设置有与其匹配的第二自开式堰门
(8.31);所述初雨调蓄池(8.3)内靠近第二进水口处设置有低于所述
初雨调蓄池底面的集水池(8.32),所述初雨调蓄池(8.3)和集水池
(8.32)底部内壁设置有向第二进水口倾斜的斜坡;所述初雨调蓄池
(8.3)内设置有智能冲洗装置(8.33)。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混流制管网的分片雨水处理系统,
其特征在于:所述初雨调蓄池(8.3)和所述在线处理调蓄池(8.4)通
过闸门(8.45)连通,所述闸门(8.45)设置在靠近所述缓冲池(8.1)
处的侧壁;所述在线处理调蓄池(8.4)内靠近第三进水口处设置有低
于所述在线处理调蓄池(8.4)底面的污水廊道(8.41),所述在线处理
调蓄池(8.4)底部设置有上端敞口的挡板(8.42),所述挡板(8.42)
将所述在线处理调蓄池(8.4)一分为二并相互连通的过滤段和排放段,
所述挡板(8.42)上设置有拍门式冲洗门(8.44),所述过滤段内设置
有水力颗粒分离器(8.43),所述过滤段和污水廊道(8.41)的底部内
壁设置有向第三进水口倾斜的斜坡,所述溢出口设置在所述排水段端
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混流制管网的区域分片雨水处理系
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处理设施为弃流井(6),所述弃流井(6)
包括设置有三个相互独立的沉淀室(6.1)、浮箱室(6.2)和浮球室(6.3)
的井体,所述沉淀室(6.1)连接有与上游污水总管连通的进水管(6.4),
所述浮箱室(6.2)、浮球室(6.3)共同连接有与所述自然水体(5)连
通的出水管(6.5),所述浮球室(6.3)连接有与下游污水总管连通的弃
流管(6.6),所述弃流管(6.6)管口均低于进水管(6.4)和出水管(6.5)
管口,所述沉淀室(6.1)与浮箱室(6.2)之间开有第一溢流口(6.7),
所述沉淀室(6.1)与浮球室(6.3)之间开有第二溢流口(6.8),所述
第一溢流口(6.7)的面积小于第二溢流口(6.8)的面积,所述第一溢
流口(6.7)、第二溢流口(6.8)管口均高于弃流管(6.6)管口,所述
第二溢流口(6.8)下方设置有将所述沉淀室(6.1)与浮球室(6.3)连
通的旱季污水溢流口(6.14);所述浮箱室(6.2)内设有浮箱(6.9),
所述浮球室(6.3)内设有连通至弃流管(6.6)的弃流通道(6.10)和
可将所述弃流通道(6.10)入口覆盖的浮球(6.11),所述浮箱(6.9)
的重量大于所述浮球(6.11)的重量,所述浮箱(6.9)与所述浮球(6.11)
之间通过连接装置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混流制管网的区域分片雨水处理系
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总管(16)末端与污水处理厂(7)连通,
距离所述污水处理厂(7)最远的雨水处理片区的各个雨水支管(1)尾
端与雨水总管(3)连通,各个污水支管(2)尾端与污水合管(4)连
通,水体经所述雨水总管(3)和污水合管(4)汇集到所述雨水处理设
施;余下的所述水体处理分区的各个雨水支管(1)与污水支管(2)均
与污水合管(4)连通,水体经所述污水合管(4)汇集到所述雨水处理
设施;距离所述污水处理厂(7)最近的水体处理分区与所述污水处理
厂(7)之间设置有总调蓄池(17),所述总调蓄池(17)具有进水口、
自然水出口和污水出口,所述进水口与上游的污水总管(16)连通,所
述自然水出口与自然水体(5)连通,所述污水出口与下游的所述污水
总管(16)连通。

说明书

基于混流制管网的区域分片雨水处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雨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地指一种基于混流制管网的区
域分片雨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当前社会,城市化发展越来越迅速,城市的面积越来越大,城市
雨水管网结构越来越复杂,城市雨水处理系统的处理压力越来越大。
但是随着城市范围的不断扩展,现有的雨水管网结构存在很大的缺陷,
城市管网一般将整个城区结构划分为几个区域,每个区域内设置单独的
水体处理系统,但是现有城市水体处理系统对于初期雨水和后期雨水的
调控并不合理,不能进行完全的分离。

参考图1,传统的混流制管网水体处理系统包括若干个管身相互连
通的雨水支管1和污水支管2组成的进水支系,雨水通过各个雨水支管
1汇入到雨水总管3中,污水通过各个污水支管2汇入到污水总管4中,
最后经雨水总管3和污水总管4汇集到弃流井5中进行收集和处理,经
弃流井5处理后,合格水体进入到自然水体6进行使用,而不合格水体
进入到污水处理7厂进行再次综合处理。采用上述处理系统需要建造规
模较大的弃流井进行水体的完全收集和处理,且由于汇水区域过大,远
处水体和近处水体流入到弃流井时具有时间差,当远处水体流到弃流井
时,近处水体流到弃流井的水体相对干净。如此一来,弃流井所收集的
水体实质为相对干净的初期水体与大量混合水体的结合,导致水体的处
理效果不理想,无法有效持续高效的对城市混流制管道进行过滤净化。

虽然现有的城区混流制管网水体处理系统也设置有多个弃流井,但
弃流井设置时也没有考虑因远处水体与进处水体汇流具有时间差,导致
水体处理效果不理想的因素,无法有效持续高效的对城市混流制管道进
行过滤净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要解决上述背景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混流
制管网的区域分片雨水处理系统,以有效持续高效的对城市合流制管道
进行过滤净化。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基于混流制管网的区域分片雨水处理系
统,包括污水总管、雨水支管和污水支管,所述雨水支管和污水支管的
管身相互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区域按0.2~4平方公里划分为多个
呈网格状的雨水处理片区,各个所述水体处理分区内设置有雨水处理设
施,所述雨水处理设施具有进水口、自然水出口和污水出口,所述水体
处理分区内的雨水支管和污水支管通过进水口汇集到所述雨水处理设
施,所述自然水出口与自然水体连通,所述污水出口与所述污水总管连
通。

进一步地,所述雨水处理系统为弃流井、截流井、调蓄池的一种或
几种的组合。

进一步地,整个所述区域内至少有两个雨水处理片区内的雨水处理
设施结构不相同。

优选地,所述雨水处理设施包括缓冲池及所述缓冲池同侧并依次布
置的紧急泄洪通道、初雨调蓄池和在线处理调蓄池,所述缓冲池上设置
用将所述缓冲池对应与所述紧急泄洪通道、初雨调蓄池和在线处理调蓄
池连通的第一进水口、第二进水口和第三进水口,所述第三进水口的最
低水位线与所述第二进水口的最高水位线等高;所述第三进水口的最高
水位线与所述第一进水口的最低水位线等高;所述紧急泄洪通道具有与
所述自然水体连通的自然水出口,所述在线处理调蓄池设置有与所述紧
急泄洪通道连通的溢出口。

进一步地,所述缓冲池具有与所述紧急泄洪通道、初雨调蓄池和在
线处理调蓄池共用的侧壁墙体,所述缓冲池侧壁墙体侧部设置有池体,
所述池体由所述侧壁墙体、两个垂直于所述侧壁墙体的第一墙体和第二
墙体和一个与所述侧壁墙体平行的第三墙体,所述池体内设置有平行于
所述侧壁墙体的第四墙体,所述第四墙体一端与所述第一墙体之间具有
距离,所述第四墙体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墙体连接,所述第四墙体与所述
侧壁墙体之间设置有两个平行布置的第五墙体和第六墙体,所述紧急泄
洪通道为所述侧壁墙体、第一墙体、第三墙体、第二墙体和第四墙体围
成的区域,所述紧急泄洪通道的第三墙体上设置有自然水出口;所述初
雨调蓄池为所述侧壁墙体、第五墙体、第四墙体和第六墙体围成的区域,
所述在线处理调蓄池为所述侧壁墙体、第六墙体、第四墙体和第二墙体
围成的区域,所述在线处理调蓄池的第四墙体上设置有溢出口。

进一步地,所述缓冲池底部内壁为向出水端倾斜的斜坡;所述第二
进水口和第三进水口上设置有自清理水平格栅。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进水口内设置有与其匹配的第一自开式堰门,
所述紧急泄洪通道底部内壁为向自然水出口倾斜的斜坡。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进水口内设置有与其匹配的第二自开式堰门;
所述初雨调蓄池内靠近第二进水口处设置有低于所述初雨调蓄池底面
的集水池,所述初雨调蓄池和集水池底部内壁设置有向第二进水口倾斜
的斜坡;所述初雨调蓄池内设置有智能冲洗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初雨调蓄池和所述在线处理调蓄池通过闸门连通,
所述闸门设置在靠近所述缓冲池处的侧壁;所述在线处理调蓄池内靠近
第三进水口处设置有低于所述在线处理调蓄池底面的污水廊道,所述在
线处理调蓄池底部设置有上端敞口的挡板,所述挡板将所述在线处理调
蓄池一分为二并相互连通的过滤段和排放段,所述挡板上设置有拍门式
冲洗门,所述过滤段内设置有水力颗粒分离器,所述过滤段和污水廊道
的底部内壁设置有向第三进水口倾斜的斜坡,所述溢出口设置在所述排
水段端面。

优选地,所述雨水处理设施为弃流井,所述弃流井包括设置有三个
相互独立的沉淀室、浮箱室和浮球室的井体,所述沉淀室连接有与上游
污水总管连通的进水管,所述浮箱室、浮球室共同连接有与所述自然水
体连通的出水管,所述浮球室连接有与下游污水总管连通的弃流管,所
述弃流管管口低于进水管和出水管管口,所述沉淀室与浮箱室之间开
有第一溢流口,所述沉淀室与浮球室之间开有第二溢流口,所述第一
溢流口的面积小于第二溢流口的面积,所述第一溢流口、第二溢流口
管口高于弃流管管口,所述第二溢流口下方设置有将所述沉淀室与浮
球室连通的旱季污水溢流口;所述浮箱室内设有浮箱,所述浮球室内设
有连通至弃流管的弃流通道和可将所述弃流通道入口覆盖的浮球,所
述浮箱的重量大于所述浮球的重量,所述浮箱与所述浮球之间通过连
接装置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污水总管末端与污水处理厂连通,距离所述污水处
理厂最远的雨水处理片区的各个雨水支管尾端与雨水总管连通,各个污
水支管尾端与污水合管连通,水体经所述雨水总管和污水合管汇集到所
述雨水处理设施;余下的所述水体处理分区的各个雨水支管与污水支管
均与污水合管连通,水体经所述污水合管汇集到所述雨水处理设施;距
离所述污水处理厂最近的水体处理分区与所述污水处理厂之间设置有
总调蓄池,所述总调蓄池具有进水口、自然水出口和污水出口,所述进
水口与上游的污水总管连通,所述自然水出口与自然水体连通,所述污
水出口与下游的所述污水总管连通。

本发明将城市水处理系统划分为若干个独立的面积为0.2~4平方
公里的水体处理片区,并在水体处理片区内设置独立的规模较小的雨水
处理设施,每个雨水处理设施仅需处理该水体处理片区所对应的雨水支
管流出的雨水和污水支管流出的污水,由于水体处理片区面积较小,每
个片区内距离雨水处理设施远点与近点的雨水汇流至雨水处理设施的
时间差较小,避免了管网远点和近点汇流时间差造成的初雨中包含大量
后期雨水的问题,使初雨雨水与后期雨水的混合度大大降低,使雨水的
处理效果显著提高,以达到有效持续高效的对混流制管道中过滤净化的
目的。

另外,本发明由于将整个管网区域划分为面积较小的水体处理片
区,再在水体处理片区内设置独立的小型的雨水处理系统以达到初雨调
蓄弃流的目地,相较于在整个区域内修建总的大型的雨水调蓄系统,更
具有经济性,以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附图说明

图1为背景技术中传统的混流制管网雨水处理系统布置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布置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雨水处理设施布置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剖面示意图;

图5为图3中B剖面示意图;

图6为图3中C剖面示意图;

图7为图3中D剖面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中弃流井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的俯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的一种基于混流制管网的区域分片雨水处理系统,采用化
整为零的方式,将一个大区域的混流制排水系统人为地分成了若干个水
体处理片区,各个水体处理片区对应对各个片区的雨水和污水进行处
理,以避免背景技术中管网远点和近点汇流时间差造成的初雨中包含大
量后期雨水的问题,以有效持续高效的对城市混流制管道进行过滤净
化。

参考图2,基于上述思想,本实施例的一种基于混流制管网的区域
分片雨水处理系统,采用分片处理的办法,按0.2~4平方公里划分为
多个呈网格状的水体处理片区,各个水体处理分区在管网沿线建立,每
个水体处理分区内均包括具有进水口、自然水出口和污水出口的雨水处
理设施和若干个管身相互连通的雨水支管1和污水支管2,位于源头处
的水体处理分区中的各个雨水支管1和污水支管2尾端分别对应与雨水
合管3和污水合管4连通,各个雨水合管3和污水合管4对应与雨水处
理设施进水口连通,而位于下游的剩余水体处理分区中的各个雨水支管
1和污水支管2尾端与一个污水合管4连通,污水合管4与雨水处理设
施的进水口连通;雨水处理设施对该水体处理分区内的雨水和污水进行
处理,而自然水出口与自然水体5连通,污水出口与污水总管16连通,
污水总管16的末端与污水处理厂7连通。

本实施例的雨水处理系统为弃流井、截流井、调蓄池的一种或几种
的组合,而整个区域内每个雨水处理片区,其雨水处理设施可以为同一
种结构,也可以因地制宜,至少两个雨水处理片区内的雨水处理设施结
构不相同。

另外,本实施例由于将整个管网区域划分为面积较小的水体处理片
区,再在水体处理片区内设置独立的小型的雨水处理系统以达到初雨调
蓄弃流的目地,相较于在整个区域内修建总的大型的雨水调蓄系统,更
具有经济性,以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本实施例中,位于源头的水体处理片区内的污水合管4为污水总管
16的一段,以节省管材。

实施例一:

参考图3,本实施例的每个雨水处理片区中的雨水处理设施为同一
种结构,它包括缓冲池8.1及缓冲池8.1同侧并依次布置的紧急泄洪通
道8.2、初雨调蓄池8.3和在线处理调蓄池8.4,缓冲池8.1上设置用
将缓冲池8.1对应与紧急泄洪通道8.2、初雨调蓄池8.3和在线处理调
蓄池8.4连通的第一进水口、第二进水口和第三进水口,第一进水口、
第二进水口及第三进水口呈中部较低的阶梯状布置,即第三进水口的最
低水位线与所述第二进水口的最高水位线等高;第三进水口的最高水位
线与所述第一进水口的最低水位线等高;紧急泄洪通道8.3具有与自然
水体6连通的自然水出口,在线处理调蓄池8.4设置有与自然水出口连
通的溢出口。

本实施例的缓冲池8.1具有与紧急泄洪通道8.2、初雨调蓄池8.3
和在线处理调蓄池8.4共用的侧壁墙体,在缓冲池8.1侧壁墙体侧部设
置有池体,池体由侧壁墙体9、两个垂直于侧壁墙体9的第一墙体10
和第二墙体11和一个与侧壁墙体9平行的第三墙体12,池体内设置有
平行于侧壁墙体9的第四墙体13,第四墙体13一端与第一墙体10之
间具有距离,第四墙体13另一端与第二墙体11连接,第四墙体13与
侧壁墙体9之间设置有两个平行布置的第五墙体14和第六墙体15,紧
急泄洪通道8.3为侧壁墙体9、第一墙体10、第三墙体12、第二墙体
11和第四墙体13围成的区域,紧急泄洪通道8.3的第三墙体12上设
置有与自然水体连通的自然水出口;初雨调蓄池8.3为侧壁墙体9、第
五墙体14、第四墙体13和第六墙体15围成的区域,在线处理调蓄池
8.4为侧壁墙体9、第六墙体15、第四墙体13和第二墙体11围成的区
域,在线处理调蓄池8.4的第四墙体13上设置有溢出口,溢出口与紧
急泄洪通道8.3第三墙体上的自然水出口连通,进而与自然水体连通。

通过上述布置,使雨水处理单元中的雨水处理设施的规模变小,只
需要对该区域的初期雨水进行处理,而后期雨水经过在线处理调蓄池
8.4在线处理后就近排向自然水体,无法在线处理的后期雨水通过紧急
泄洪通道8.2排到自然水体中,这样就能够根据不同的初雨量自动选择
不同的初雨净化方法,避免了管网远点和近点汇流时间差造成的初雨中
包含后期雨水的问题,以达到有效持续高效的对合流制管道中过滤净化
的目的。

参考图4,本实施例的缓冲池8.1轴向一端为进水口,轴向另一端
为排水口,在排水出设置有流量控制阀门8.11,流量控制闸门8.11由
流量传感器和电动闸门组成,平时流量控制闸门设定一个恒定的流量,
保证污水以一个恒定的流量进入污水总管16;缓冲池8.1底部内壁为
向出水端倾斜的斜坡,以使水体中的淤泥杂质通过出水端排出,避免堵
塞缓冲池8.1内部通道;第二进水口和第三进水口上设置有自清理水平
格栅8.12,参考专利号为201520518807.4的中国专利,该自清洗水平
格栅8.12包括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的水平栅条及穿插在各水平栅条之
间的耙齿,耙齿由设置在水平栅条后方的液压油缸驱动进行转动,以对
进入到初雨调蓄池8.3和在线处理调蓄池8.4的水体进行初步处理。

参考图5,本实施例第一进水口内设置有与其匹配的第一自开式堰
门8.21,第一自开式堰门8.21可以在水位上升或下降的作用下相对开
启或关闭,第一自开式堰门8.21可以选用水力自动闸门,参考专利号
为201410304733.4的中国专利,该第一自开式堰门8.21采用浮力式设
计,它包括旋转轴、浮箱和堰门板,浮箱通过支撑臂固定在旋转轴的一
端,堰门板通过支撑臂固定在旋转轴上,浮箱和堰门板位于旋转轴的同
侧,旋转轴设置在第一进水口一侧,其工作原理为:浮箱室进水口高度
是通过计算得到的,当浮箱室内的水位高度达到浮箱室进水口高度时,
浮箱所受的浮力正好克服其重力,浮箱能够浮起,当下暴雨时,缓冲池
8.1内的水位开始上升,当堰门前的水逐渐蓄积的高度漫过浮箱室进水
口高度时,需要对雨水进行泄洪,此时雨水瞬间涌进浮箱室,并在瞬间
与浮箱室进水口高度平齐,此时浮箱浮力克服其重力,浮箱向上浮起,
由于浮箱和堰门板都是固定在旋转轴上的,而旋转轴可以进行旋转,又
由于堰门板与浮箱位于旋转轴的同侧,所以堰门板在旋转轴的带动下向
上运动,堰门达到瞬间开启,由于采用的是下方位排水,漂浮物都被堰
门板拦截,防止了水体的污染,当水道的水位渐渐下降时,浮箱室内不
再有水进入,浮箱室内的水通过浮箱室侧壁上的小口径浮箱室出水口缓
缓的排出,浮箱室内的液面缓缓下降,浮力逐渐减小,浮箱缓缓下沉,
堰门板在旋转轴的带动下缓缓关闭,由于关闭比较缓慢,可以防止堰门
板的损坏,关闭后堰门板与堰门密封圈紧密接触,实现了良好的密封。
水体浮力将第一自开式堰门8.21开启后,流入紧急泄洪通道6中,随
后排放到自然水体中。本实例紧急泄洪通道8.2底部内壁为向自然水出
口倾斜的斜坡,可以将水体中的淤泥杂质通过自然水出口排出。

参考图6,本实施例的第二进水口内设置有与其匹配的第二自开式
堰门8.31,第二自开式堰门8.31可以选用液压旋转堰门,参考专利号
为201410312118.8的中国专利,该第二自开式堰门8.31包括固定设置
第二进水口一侧的油缸,油缸驱动端与门板一侧端面铰接;门板另一侧
端面通过旋转轴铰接在第二进水口另一侧,通过油缸驱动,门板可以以
旋转轴为中心进行摆动,从而使第二进水口开启或关闭,本实施例的油
缸还可以配备自动控制系统,自动控制系统可以根据水位的高低自动控
制油缸工作与否,进而达到自动控制第二进水口开启或关闭,达到完全
自动化的目的;初雨调蓄池8.3内靠近第二进水口处设置有低于初雨调
蓄池底面的集水池8.32,初雨调蓄池8.3和集水池8.32底部内壁设置
有向第二进水口倾斜的斜坡,以使水体中的淤泥杂质流入到集水池
8.32中,再从第二进水口排出;在初雨调蓄池8.3内还设置有智能冲
洗装置8.33,参考专利号为“201510259529.X”的中国专利,该智能
冲洗装置8.33自动化控制系统、液位传感器、冲洗装置和潜污泵,自
动化控制系统控制潜污泵将初雨调蓄池8.3的水向外抽出,将初雨调蓄
池8.3水位开始下降时控制冲洗装置对将初雨调蓄池8.3底进行搅拌和
固定方向冲洗,当初雨调蓄池8.3内水位下降到预设高度时,自动化控
制系统控制冲洗装置对初雨调蓄池8.3进行旋转冲洗,防止初雨调蓄池
8.3出现堵塞现象。

参考图7,本实施例的在线处理调蓄池8.4和初雨调蓄池8.3通过
设置在靠近缓冲池8.1处的侧壁(第六墙体15)的闸门8.45相互连通,
在线处理调蓄池8.4内靠近第三进水口处设置有低于在线处理调蓄池
8.4底面的污水廊道8.41,在线处理调蓄池8.4底部设置有上端敞口的
挡板8.42,挡板8.42将在线处理调蓄池8.4一分为二并相互连通的过
滤段和排放段,挡板8.42上设置有拍门式冲洗门8.44,过滤段内设置
有水力颗粒分离器8.43,拍门式冲洗门8.44和水力颗粒分离器8.43
的结构参考专利号为“201510415907.9”的中国专利,过滤段和污水廊
道8.41的底部内壁设置有向第三进水口倾斜的斜坡,溢出口设置在排
水段端面,水流进入在线处理调蓄池8.4,经水力颗粒分离器8.43净
化后合格水体由溢出口排放至自然水体中;不合格水体被挡板8.42阻
挡,随着斜坡流入到污水廊道8.41中,经第三进水口或闸门8.45、第
二进水口排放至缓冲池8.1中,最后排放至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选取
合适时候将挡板8.4上的拍门式冲洗门8.44打开,对斜坡上淤泥进行
处理,达到自清洗的目的。

本发明的雨水处理设施在使用时:

1、晴天时,污水合管4中的水体,通过流量控制闸门3进入污水
处理厂进行处理;

2、下雨时,雨水合管3和污水合管4中的水体,首先以流量控制
闸门8.11设定好的流量进入污水处理厂7处理,处理不了的雨水存在
缓冲池8.1中,相应的缓冲池8.1水位就会慢慢上升,当上升到第二进
水口最低水位线时,初期雨水就会通过自清理水平格栅8.12和第二自
开式堰门8.31(自清理水平格栅8.12可以拦截漂浮物,防止漂浮物进
入初雨调蓄池8.3中;此时第二自开式堰门8.31处于全开状态)进入
初雨调蓄池8.3进行储存,当上升到第二进水口最高水位线时,第二自
开式堰门8.31开始关闭,防止收集到的初雨返回到缓冲池8.1中,此
时后期雨水开始从第三进水口处流入在线处理调蓄池8.4中,经处理后
排放到自然水体中;

如果下雨强度越来越大,那么缓冲池8.1的水位将继续上升,当上
升到在第三进水口最高水位线时,第一自开式堰门8.21开启,雨水从
第一进水口中进入到紧急泄洪廊道8.1中,再排向自然水体中,当缓冲
池8.1的水位下降至第三进水口最高水位线时,第一自开式堰门11关
闭。

3、降雨结束后,缓冲池8.1的水位下降,当下降到晴天对应的水
位时,初雨调蓄池8.3中的智能冲洗装置8.33开启,将池中的初雨强
排到缓冲池8.1中,送入污水处理厂7处理;初雨调蓄池8.3冲洗完毕
后,开始对在线处理调蓄池8.4进行冲洗,冲洗前,先打开闸门8.45,
使初雨调蓄池8.3和在线处理调蓄池8.4联通,在线处理调蓄池8.4
中的雨水先通过闸门8.45抽排到初雨调蓄池8.3中,然后再开启拍门
式冲洗门8.44,池底进行冲洗,冲洗后的污水流入污水廊道5d,最后
由第一进水口中排放至缓冲池8.1中。

实施例二:

参考图8及图9,本实施例的雨水处理设施为同一种结构,也可以
与实施例一中的雨水处理设施进行结合使用,实施例二的雨水处理设施
为弃流井6,它包括设置有三个相互独立的沉淀室6.1、浮箱室6.2和浮
球室6.3的井体,沉淀室6.1连接有与上游污水总管连通的进水管6.4,
浮箱室6.2、浮球室6.3共同连接有与自然水体5连通的出水管6.5,浮
球室6.3连接有与下游污水总管连通的弃流管6.6,弃流管6.6管口低于
进水管6.4和出水管6.5管口,沉淀室6.1与浮箱室6.2之间开有第一溢
流口6.7,沉淀室6.1与浮球室6.3之间开有第二溢流口6.8,第一溢流
口6.7的面积小于第二溢流口6.8的面积,第一溢流口6.7、第二溢流口
6.8管口高于弃流管6.6管口,浮箱室6.2内设有浮箱6.9,浮球室6.3
内设有连通至弃流管6.6的弃流通道6.10和可将弃流通道6.10入口覆
盖的浮球6.11,浮箱6.9的重量大于浮球6.11的重量,浮箱6.9与浮球
6.11之间通过连接装置连接。

本实施例的井体内设置相互垂直且竖直布置的第一挡墙6.12和第
二挡墙6.13,第一挡墙6.12与井体内壁之间围成沉淀室6.1,第一挡墙
6.12一段、第二挡墙6.13与井体内壁之间围成浮箱室6.2,第一挡墙6.12
另一段、第二挡墙6.13与井体内壁之间围成浮球室6.13,第一溢流口
6.7开在第一挡墙6.12一段,第二溢流口6.8开在第二挡墙6.13的另一
段。

本实施例在第二溢流口6.8下方开有将沉淀室6.1与浮球室6.3连
通的旱季污水溢流口6.14,晴天时,旱流污水通过进水管6.4进入弃流
井,在沉淀室6.1沉淀后,通过旱流污水溢流口6.14进入浮球室6.3,
再通过弃流管6.6排出。由于旱流污水溢流口6.14高度低于第二溢流口
6.8和第一溢流口6.7,旱流污水不会进入浮箱室6.2,可避免浮箱室6.2
与浮球室6.3之间底部开设的泄水孔6.15发生堵塞。

本实施例的连接装置包括连接绳,连接绳一端与浮箱6.9固定,另
一端穿过滑轮组6.16与浮球6.11固定。

本实施例在浮箱室6.2内底部设有浮箱限位块6.17。

本实施例的弃流井6的工作原理为:

雨水经进水管6.4进入弃流井6,在沉淀室6.1沉淀后,通过第一
溢流口6.7、第二溢流口6.8分别进入浮箱室6.2和浮球室6.3,由于浮
箱6.9的重量大于浮球6.11的重量,初始状态下浮箱6.9处于最低位置,
而浮球6.11处于最高位置(即开启状态),若开始下雨,则初期雨水可
通过弃流管6.6弃流,当雨量逐渐增大时,浮箱室6.2内的水位逐渐升
高,此时浮箱6.9在浮力作用下达到最高位置,而浮球6.11达到最低位
置(即关闭状态),此时浮球6.11堵住弃流通道6.10,雨水会在浮球室
6.3内聚集,当浮球室6.3内水位升高至出水管6.5处时,雨水从出水管
6.5排出至自然水体中,此时雨水已变得较为干净,达到了预处理的效
果。此装置需要定期维护,清理沉淀室内的淤泥。其中,第一溢流口
6.7、第二溢流口6.8的开口大小比例和停止弃流水位,可根据不同情况
的水量的体积设定。

本实施例在距离污水处理厂7最近的水体处理分区与污水处理厂7
之间设置有调蓄池17,总调蓄池17具有进水口、自然水出口和污水出
口,进水口与上游的污水总管16连通,自然水出口与自然水体5连通,
污水出口与下游的污水总管16连通。实际应用时,由于污水处理厂7
的处理能力有限,在污水处理厂7前端增设总调蓄池17,总调蓄池17
可以收集并处理初期雨水,待污水处理厂7处理压力减小或是降雨停歇
后,再将总调蓄池17中的初雨排放到污水处理厂7进行综合处理,以
缓冲污水处理厂7的处理压力。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的结构做
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
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基于混流制管网的区域分片雨水处理系统.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基于混流制管网的区域分片雨水处理系统.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基于混流制管网的区域分片雨水处理系统.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于混流制管网的区域分片雨水处理系统.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混流制管网的区域分片雨水处理系统.pdf(1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混流制管网的分片雨水处理系统,将城市水处理系统划分为若干个独立的面积为0.24平方公里的水体处理片区,并在水体处理片区内设置独立的规模较小的雨水处理设施,每个雨水处理设施仅需处理该水体处理片区所对应的雨水支管流出的雨水和污水支管流出的污水,由于水体处理片区面积较小,每个片区内距离雨水处理设施远点与近点的雨水汇流至雨水处理设施的时间差较小,避免了管网远点和近点汇流时间差造成的初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给水;排水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