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透水路面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道路建筑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路面,特别是一种
透水路面。
背景技术
透水铺装是指将透水良好,空隙率较高的材料应用于道路面
层、基层甚至土基,在保证一定的道路设计强度和耐久性的前提下,
能够使雨水顺利进入铺面结构内部,流过具有临时贮水能力的基
层,直接渗入土基或铺面内部的排水管排出,从而达到雨水渗流地
下、减少地表径流的一种铺装型式。如中国专利【申请公布号:
CN101718069A】公开的一种透水路面结构,由上往下具有多孔性
沥青混合料表面层、多孔性沥青混合料中面层、透水式开级配下
面层、级配碎石基层、过滤层、土工织物层和土基层。它通过在
多层铺装结构中完全使用透水材料,利用其自身多空隙结构的较
强渗透能力,将降雨下渗到原地面土壤里或者也可以将降雨暂时
存储在铺装结构层的孔隙中,形成地下水库。该类透水铺装虽然具
有以上的优点,但是其建设成本较大,且不利于旧城区的改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
透水路面,它透水效果好,且利于对原有的路面进行改造,成本
较低。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透水路面,
包括由下往上依次设置的路基、底基层和路面基层,其特征在于,
所述路面基层上设置有一层透水性面层,所述路面基层和底基层
中设置有若干个用于透水的透水孔,所述透水孔由上往下依次贯
穿路面基层和底基层并向下延伸至路基中。
本透水路面包括透水性面层、以及具有贯穿型透水孔的路面
基层和底基层,路面基层和底基层开设透水孔后,能够将雨水向
下快速渗透,并通过透水孔排泄到路基中,可以有效地降低城市
道路排水管网的负荷,同时还能够有效地还原、补充地下水,维
持地下生态系统平衡,防止地表沉降及路面崩塌;而且本透水路
面可基于原有的非透水性路面进行直接改造,即仅将面层改造成
透水性面层,且只在路面基层和底基层中打孔,不改变原有的路
面基层和底基层的固有结构,改造成本较低,此外透水孔的设置
还能够有效地吸收汽车、摩托车及交通意外环境的各类噪声,有
效地改善城市噪音污染。
在上述的透水路面中,所述透水孔内填充有透水混凝土。透
水孔内填充透水混凝土后,能够在保证透水性的前提下,保持路
面基层和底基层的整体承载力,避免道路崩塌、变形。
在上述的透水路面中,所述透水孔垂直设置。垂直设置的透
水孔易于施工,改造难度小,且透水效果更好。
在上述的透水路面中,两个透水孔之间由过水槽相连,所述
过水槽设置在路面基层顶面上。过水槽可以进行将两个透水孔之
间的雨水进行平均,提高渗透的效率。
在上述的透水路面中,所述透水路面还包括设置在路面基层
及透水性面层侧部的集水槽,所述集水槽具有向上的敞口。经过
透水性面层后的雨水既可以通过透水孔渗透到路基中,又可以在
不透水的路面基层的上表面形成径流而汇集到集水槽中。
在上述的透水路面中,所述路面基层和透水性面层之间设置
有透水砂浆层。透水砂浆层可以对雨水进行汇集,既能使得雨水
更好地在不透水的路面基层的上表面形成径流而汇集到集水槽
中,又能使得雨水经由与透水砂浆层相连的透水混凝土渗透到路
基中。
在上述的透水路面中,各透水孔呈矩形阵列排列,相邻的两
个透水孔之间的间距为1~3m。矩形阵列排列的透水孔易于施工,
同时周期性排列的透水孔能够保证路面所承受的压力进行均匀分
摊,更好的保证路面结构强度。
在上述的透水路面中,所述透水孔为圆孔,透水孔的直径为
5~15cm。圆形孔的壁面应力分散均匀,在进行打孔时,对路面基
层和底基层的损伤较小,有利于保证路面基层和底基层原有的结
构强度不发生变化,透水孔的直径数值为5~15cm,既能保证该
透水孔不易堵塞,保证钻孔后的路面基层和底基层的透水性,同
时又能避免对路面基层和底基层造成过大损伤。
在上述的透水路面中,所述透水性面层为透水砖铺设而成。
透水砖的透水效果好,且易于与透水砂浆层相结合形成较好的透
水效果,同时透水砖为整体式的集成材料,铺设时快捷方便,且
易于更换和维护。此外,透水性面层也可采用若干竖直或倾斜放
置的瓦片铺设而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的优点:
1、本透水路面能够使雨水透过地面原有的径流回渗到地下,
可以有效的还原、补充地下水,维持地下生态系统平衡,防止地表
沉降及路面塌陷。另一方面可以创造舒适的城市环境,恢复土壤的
原有功能,使生物群落,特别是以微生物为食物的动植物群更容易
栖息生长,保持自然界生物链的稳定;
2、雨水通过本透水路面的透水路径将直接下渗到下部土壤,
既减轻了城市管网的排水压力又使雨水在下渗的过程中得到了土
层的过滤净化,缓解了江河湖海等自然水体因路表径流产生的污
染;
3、本透水路面能够通过土壤有效吸收太阳热和周围环境释放
出的其他热量,同时在自然环境温度不断降低时又可以将之前存
储的热量放出,很大程度上还原了自然界的恢复能力,缓解了“热
岛效应”;
4、本透水路面采用的多孔结构,能有效吸收汽车、摩托车及
交通以外环境的各类噪声,能有效改善城市噪音污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透水路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透水路面的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透水路面的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透水路面的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路基;2、底基层;3、路面基层;4、透水性面层;
5、透水孔;6、集水槽;7、透水砂浆层;8、透水混凝土。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
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一:
参照图1,本实施例一为一种透水路面,包括路基1、底基层
2、路面基层3和透水性面层4和集水槽6,路基1、底基层2、
和路面基层3和透水性面层4由下往上依次设置,集水槽6设置
在路面基层3及透水性面层4侧部,集水槽6具有向上的敞口,
且集水槽6的底面与路面基层3的底面相平,底基层2的结构强
度高,便于集水槽6的摆放定位。在本实施例中的底基层2和路
面基层3均为不透水性面层,可由碎石或砾石或石灰废渣等混合
水泥浇筑而成,路面基层3上设置有一层透水性面层4,路面基
层3和底基层2中设置有若干个用于透水的透水孔5,透水孔5
垂直设置,且透水孔5由上往下依次贯穿路面基层3和底基层2
并向下延伸至路基1中,各透水孔5呈矩形阵列排列,相邻的两
个透水孔5之间的间距为1~3m,优选为1.2~2m,进一步优选为
1.5m,透水孔5为圆孔,透水孔5的直径为5~15cm,优选为6~
10cm,进一步优选为8cm。本实施例一中的透水性面层4为透水
砖铺设而成。
本实施例一的路面可以为新建设的路面,更重要的是可作为
旧路面的改造,即只需要将旧路面的面层刨除后,再在路面基层
3和底基层2上钻出由上往下贯穿整个路面基层3和底基层2的
透水孔5,最后重新铺设一层透水性面层4既能完成改造,省时
省力,而且改造成本较低。雨水在通过本透水路面的透水性面层
4后,既可通过径流形式汇聚到集水槽6中,又可经由透水孔5
下渗到路基1中,排水效果更好。
实施例二:
参照图2,本实施例二的结构与实施例一的结构基本相同,
不同点在于,透水孔5内填充有透水混凝土8,能够在保证透水
性的前提下,保持路面基层3和底基层2的整体承载力,避免道
路崩塌、变形。
实施例三:
参照图3,本实施例三的结构与实施例二的结构基本相同,
不同点在于,路面基层3的顶面还开设有过水槽9,过水槽9为
向上敞口的条形槽,过水槽9的两端各与一透水孔5相连通,从
而可以将两个透水孔5内的雨水进行均分,以提高渗透效率。本
实施例三的过水槽9内填充有透水混凝土8。
实施例四:
参照图4,本实施例四的结构与实施例二的结构基本相同,
不同点在于,路面基层3和透水性面层4之间设置有透水砂浆层
7。透水砂浆层可以对雨水进行汇集,既能使得雨水更好地在不透
水的路面基层3的上表面形成径流而汇集到集水槽6中,又能使
得雨水经由与透水砂浆层7相连的透水混凝土8渗透到路基1中。
此外,本实施例四也可在路面基层3上开设过水槽9以提高渗透
效率。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精神作举例说
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
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
本发明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