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易清洗豆浆机.pdf

上传人:111****11 文档编号:7344564 上传时间:2019-10-04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565.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020536064.0

申请日:

20100920

公开号:

CN201797919U

公开日:

20110420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有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23C11/10,A47J31/54

主分类号:

A23C11/10,A47J31/54

申请人: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王旭宁,李宗站,梁家文

地址:

250118 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新沙北路12号

优先权:

CN201020536064U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易清洗豆浆机,包括机头、杯体以及设置在所述杯体下部的加热装置,所述杯体上设有至少能遮盖所述加热装置的壳体,所述壳体与所述杯体固定连接,所述机头包括机头上盖以及机头下盖,所述杯体包括侧壁以及杯底,其中,所述加热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侧壁外侧的第一加热部以及设置在所述杯底外侧的第二加热部。通过采用横截面呈L形并且包括设置在所述侧壁的第一加热部和设置在所述杯底的第二加热部的加热装置,使所述杯体的受热面积相对于单独采用杯底加热的杯体受热面积有了大幅的提高,浆液受热更加均匀,从而可以防止浆液被烧糊并粘在所述杯体内表面。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易清洗豆浆机,包括机头、杯体、控制装置以及设置在所述杯体下部的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连接到所述控制装置,所述杯体上设有至少能遮盖所述加热装置的壳体,所述壳体与所述杯体固定连接,所述机头包括机头上盖以及机头下盖,所述杯体包括侧壁以及杯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侧壁外表面的第一加热部以及设置在所述杯底外表面的第二加热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易清洗豆浆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部以及所述第二加热部分别连接到所述控制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易清洗豆浆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部与所述第二加热部一体成型,并且所述加热装置的横截面呈L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易清洗豆浆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部与所述第二加热部分体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易清洗豆浆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部为电热管,所述第二加热部为电热管。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易清洗豆浆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部固定到所述杯体的侧壁外表面,所述第二加热部固定到所述杯体的杯底外表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易清洗豆浆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部为铝压铸加热体,所述第二加热部为铝压铸加热体。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易清洗豆浆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为设置在杯体下部的底座;或者所述壳体为包裹所述杯体的整个侧壁和杯底的外壳。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易清洗豆浆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热部的距离所述杯底中心较近的边缘与所述杯底中心的距离为X,所述杯底的半径为R,X≥0.4R。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易清洗豆浆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头下盖的下端设有连接体,所述连接体的下端设有扰流体。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家用电器,尤其涉及一种家用豆浆机。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一部分豆浆机将加热装置设置在杯体的底部,即加热装置直接对杯体的底部进行加热,从而间接对杯体中的浆液进行加热。打浆完成后,浆液中的悬浮颗粒大部分沉积在杯体的中部。由于杯体底部的面积比较小,导致杯体底部单位面积上的受热量较高,热量过于集中,尤其当加热装置设置在杯体中间时,极易出现豆浆被烧糊并且粘在杯底的情况,制得的浆液的口感不佳。如果出现糊底现象,在杯体底部形成的覆盖物会阻止加热装置的热量传递给浆液,造成杯底温度不正常上升,甚至出现安全隐患。另外,采用底部加热,热惯性较大,对豆浆机的防溢控制不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加热均匀、不易粘锅的易清洗豆浆机。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易清洗豆浆机包括机头、杯体、控制装置以及设置在所述杯体下部的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连接到所述控制装置,所述杯体上设有至少能遮盖所述加热装置的壳体,所述壳体与所述杯体固定连接,所述机头包括机头上盖以及机头下盖,所述杯体包括侧壁以及杯底,其中,所述加热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侧壁外表面的第一加热部以及设置在所述杯底外表面的第二加热部。

优选地,所述第一加热部与所述第二加热部分别连接到所述控制装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加热部与所述第二加热部一体成型,并且所述加热装置的横截面呈L形。

优选地,所述第一加热部与所述第二加热部分体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加热部为电热管,所述第二加热部为电热管。

优选地,所述第一加热部固定到所述杯体的侧壁外表面,所述第二加热部固定到所述杯体的杯底外表面。

优选地,所述第一加热部为铝压铸加热体,所述第二加热部为铝压铸加热体。

优选地,所述壳体为设置在杯体下部的底座;或者所述壳体为包裹所述杯体的整个侧壁和杯底的外壳。

优选地,所述第二加热部的距离所述杯底中心较近的边缘与所述杯底中心的距离为X,所述杯底的半径为R,X≥0.4R。

优选地,所述机头下盖的下端设有连接体,所述连接体的下端设有扰流体。

通过在所述侧壁设置第一加热部以及在所述杯底设置第二加热部,使所述杯体的受热面积相对于单独采用杯底加热的杯体受热面积有了大幅的提高,在加热功率相同的情况下,所述杯体单位面积上的受热量较小,在煮浆过程中,浆液受热更加均匀,从而可以防止浆液被烧糊并粘在所述杯体内表面;并且,通过设置这种加热装置,可以实现对浆液进行立体熬煮,不管是水平位置较高的浆液还是水平位置较低的浆液,不管是距离杯体中心较近的浆液还是距离杯体中心较远的浆液,都能被充分地加热,煮浆速度更快,制得的口感更好。通过将所述第一加热部以及第二加热部分别连接到所述控制装置,使它们独立受控于所述控制装置,使豆浆机可以根据需要单独采用底加热或侧加热,或者同时使用底加热和侧加热,这样,豆浆机加热装置的使用变得更加灵活。在制浆初期,可以同时采用第一加热部和第二加热部对物料进行加热,从而使其加热功率比单一采用底加热或者侧加热的加热功率大,可以缩短制浆进程;在煮浆阶段,可以只选择设置在侧壁的第一加热部对浆液进行加热,从而可以防止浆液被烧糊。另外,豆浆机打浆完成后,浆液中的悬浮颗粒大部分沉积在杯底中部,通过将所述第二加热部的边缘与所述杯底中心的距离设置成大于等于0.4倍的杯底半径,使加热装置不直接对沉积有大量悬浮颗粒的杯底部分加热,可以进一步防止糊底现象的发生。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易清洗豆浆机实施例1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局部A的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易清洗豆浆机实施例2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局部B的放大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易清洗豆浆机实施例3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局部C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易清洗豆浆机在结构上可设计成如图1所示的直插式豆浆机,也可设计成框式豆浆机或其它任何形式的豆浆机。下面,本申请人以直插式豆浆机为例对本实用新型作出清楚完整的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易清洗豆浆机包括机头1、杯体2以及设置在所述杯体2上加热装置3。所述机头1包括机头上盖11以及机头下盖12,所述杯体2包括侧壁21以及杯底22。如图2所示,所述加热装置3的横截面呈L形,并且所述加热装置3包括设置在所述侧壁21外侧的第一加热部31以及设置在所述杯底22外侧的第二加热部3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热部31与所述第二加热部32一体成型;并且所述第一加热部31直接贴合在所述侧壁21的外表面上,所述第二加热部32直接贴合在所述杯底22的外表面上。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加热装置3焊接在所述杯体2上;当然,也可采用其它手段固定在所述杯体上。所述易清洗豆浆机还包括包裹所述杯体2的整个侧壁21和杯底22的外壳5,所述杯体2与所述外壳5之间形成所述加热装置3的容纳空间。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加热装置3选用加热管,优选铝加热管。铝材密度较低,不易生锈,导热效果好,容易加工;因此,选用铝加热管可以降低加热装置的重量,降低成本,提高加热装置的热效率。

作为一种改进措施,如图2所示, 所述侧壁21与所述杯底22交汇处的横截面呈圆弧状。

优选地,所述第二加热部32距离所述杯底22的中心较近的边缘与所述杯底中心的距离为X,所述杯底的半径为R,X≥0.4R。

通过在所述侧壁设置第一加热部以及在所述杯底设置第二加热部,使所述杯体的受热面积相对于单独采用杯底加热的杯体受热面积有了大幅的提高,在加热功率相同的情况下,所述杯体单位面积上的受热量较小,在煮浆过程中,浆液受热更加均匀,从而可以防止浆液被烧糊并粘在所述杯体内表面;并且,通过设置这种加热装置,可以实现对浆液进行立体熬煮,不管是水平位置较高的浆液还是水平位置较低的浆液,不管是距离杯体中心较近的浆液还是距离杯体中心较远的浆液,都能被充分地加热,煮浆速度更快,制得的口感更好。通过在所述杯体与所述加热装置之间设置导热体,使热量通过导热体传递到所述杯体上,使所述杯体受热更加均匀。另外,豆浆机打浆完成后,浆液中的悬浮颗粒大部分沉积在杯底中部,通过将所述第二加热部的边缘与所述杯底中心的距离设置成大于等于0.4倍的杯底半径,使加热装置不直接对沉积有大量悬浮颗粒的杯底部分加热,可以进一步防止糊底现象的发生。

实施例2: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机头下盖12的下端设有连接体7,所述连接体7下端设有扰流体9。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加热部31与所述第二加热部32分体设置。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热部31以及所述第二加热部32分别连接到所述控制装置。通过将所述第一加热部以及第二加热部分别连接到所述控制装置。通过将所述第一加热部以及第二加热部分别连接到所述控制装置,使它们独立受控于所述控制装置,使豆浆机可以根据需要单独采用底加热或侧加热,或者同时使用底加热和侧加热,这样,豆浆机加热装置的使用变得更加灵活。在制浆初期,可以同时采用第一加热部和第二加热部对物料进行加热,从而使其加热功率比单一采用底加热或者侧加热的加热功率大,可以缩短制浆进程;在煮浆阶段,可以只选择设置在侧壁的第一加热部对浆液进行加热,从而可以防止浆液被烧糊。

实施例3:

如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易清洗豆浆机包括机头1、杯体2以及设置在所述杯体2上加热装置3,所述机头1包括机头上盖11以及机头下盖12,所述杯体2包括侧壁21以及杯底22。如图6所示,所述加热装置3的横截面呈L形,并且所述加热装置3包括设置在所述侧壁21外侧的第一加热部31以及设置在所述杯底22外侧的第二加热部32。所述杯体2的下部设有用于遮盖所述加热装置3的壳体,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为设置在所述杯体2下部的底座6。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热部31与所述第二加热部32一体成型。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加热装置3为铝压铸加热体。所述铝压铸加热体包括加热管33和导热板8。所述加热管33压铸到所述导热板8上。所述加热装置3直接焊接到所述杯体2上。当然,所述加热装置3也可以压装到所述杯体2上。

作为一种改进措施,如图6所示, 所述侧壁21与所述杯底22交汇处的横截面呈圆弧状。

优选地,所述第二加热部31距离所述杯底22中心较近的边缘与所述杯底22中心的距离为X,所述杯底22的半径为R,X≥0.4R。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热部31以及所述第二加热部32分别连接到所述控制装置。通过将所述第一加热部以及第二加热部分别连接到所述控制装置,使它们独立受控于所述控制装置,使豆浆机可以根据需要单独采用底加热或侧加热,或者同时使用底加热和侧加热,这样,豆浆机加热装置的使用变得更加灵活。

通过在所述侧壁设置第一加热部以及在所述杯底设置第二加热部,使所述杯体的受热面积相对于单独采用杯底加热的杯体受热面积有了大幅的提高,在加热功率相同的情况下,所述杯体单位面积上的受热量较小,在煮浆过程中,浆液受热更加均匀,从而可以防止浆液被烧糊并粘在所述杯体内表面;并且,通过设置这种加热装置,可以实现对浆液进行立体熬煮,不管是水平位置较高的浆液还是水平位置较低的浆液,不管是距离杯体中心较近的浆液还是距离杯体中心较远的浆液,都能被充分地加热,煮浆速度更快,制得的口感更好。通过将所述第一加热部以及第二加热部分别连接到所述控制装置,使它们独立受控于所述控制装置,使豆浆机可以根据需要单独采用底加热或侧加热,或者同时使用底加热和侧加热,这样,豆浆机加热装置的使用变得更加灵活。在制浆初期,可以同时采用第一加热部和第二加热部对物料进行加热,从而使其加热功率比单一采用底加热或者侧加热的加热功率大,可以缩短制浆进程;在煮浆阶段,可以只选择设置在侧壁的第一加热部对浆液进行加热,从而可以防止浆液被烧糊。另外,豆浆机打浆完成后,浆液中的悬浮颗粒大部分沉积在杯底中部,通过将所述第二加热部的边缘与所述杯底中心的距离设置成大于等于0.4倍的杯底半径,使加热装置不直接对沉积有大量悬浮颗粒的杯底部分加热,可以进一步防止糊底现象的发生。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易清洗豆浆机还包括电机以及粉碎刀具等部件。这些部件及其连接关系都是本领域的公知常识,本申请人不作一一描述。

需要强调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包含但不限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被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一种易清洗豆浆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一种易清洗豆浆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一种易清洗豆浆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易清洗豆浆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易清洗豆浆机.pdf(12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201797919 U (45)授权公告日 2011.04.20 CN 201797919 U *CN201797919U* (21)申请号 201020536064.0 (22)申请日 2010.09.20 A23C 11/10(2006.01) A47J 31/54(2006.01) (73)专利权人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 250118 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新沙北路 12 号 (72)发明人 王旭宁 李宗站 梁家文 (54) 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易清洗豆浆机 (57)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易清洗豆浆机, 包括机 头、 杯体以及设置在所述杯体下部的加热装置, 所 。

2、述杯体上设有至少能遮盖所述加热装置的壳体, 所述壳体与所述杯体固定连接, 所述机头包括机 头上盖以及机头下盖, 所述杯体包括侧壁以及杯 底, 其中, 所述加热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侧壁外侧 的第一加热部以及设置在所述杯底外侧的第二加 热部。通过采用横截面呈 L 形并且包括设置在所 述侧壁的第一加热部和设置在所述杯底的第二加 热部的加热装置, 使所述杯体的受热面积相对于 单独采用杯底加热的杯体受热面积有了大幅的提 高, 浆液受热更加均匀, 从而可以防止浆液被烧糊 并粘在所述杯体内表面。 (51)Int.Cl.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4。

3、 页 附图 6 页 CN 201797919 U1/1 页 2 1. 一种易清洗豆浆机,包括机头、杯体、控制装置以及设置在所述杯体下部的加热 装置,所述加热装置连接到所述控制装置,所述杯体上设有至少能遮盖所述加热装置的 壳体,所述壳体与所述杯体固定连接,所述机头包括机头上盖以及机头下盖,所述杯体 包括侧壁以及杯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侧壁外表面的第一加热 部以及设置在所述杯底外表面的第二加热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易清洗豆浆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部以及所述第二 加热部分别连接到所述控制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易清洗豆浆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部与所述第。

4、二加 热部一体成型,并且所述加热装置的横截面呈 L 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易清洗豆浆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部与所述第二加 热部分体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易清洗豆浆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部为电热管,所 述第二加热部为电热管。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易清洗豆浆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部固定到所述杯 体的侧壁外表面,所述第二加热部固定到所述杯体的杯底外表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易清洗豆浆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部为铝压铸加热 体,所述第二加热部为铝压铸加热体。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易清洗豆浆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为设置在杯体下部的 底座 ;或者所述。

5、壳体为包裹所述杯体的整个侧壁和杯底的外壳。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易清洗豆浆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热部的距离所述杯 底中心较近的边缘与所述杯底中心的距离为 X,所述杯底的半径为 R,X0.4R。 10. 根据权利要求 1-9 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易清洗豆浆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头下盖 的下端设有连接体,所述连接体的下端设有扰流体。 权 利 要 求 书 CN 201797919 U1/4 页 3 一种易清洗豆浆机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家用电器,尤其涉及一种家用豆浆机。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一部分豆浆机将加热装置设置在杯体的底部,即加热装置 直接对杯体的底部进。

6、行加热,从而间接对杯体中的浆液进行加热。 打浆完成后,浆液中 的悬浮颗粒大部分沉积在杯体的中部。 由于杯体底部的面积比较小,导致杯体底部单位 面积上的受热量较高,热量过于集中,尤其当加热装置设置在杯体中间时,极易出现豆 浆被烧糊并且粘在杯底的情况,制得的浆液的口感不佳。 如果出现糊底现象,在杯体底 部形成的覆盖物会阻止加热装置的热量传递给浆液,造成杯底温度不正常上升,甚至出 现安全隐患。 另外,采用底部加热,热惯性较大,对豆浆机的防溢控制不利。 实用新型内容 0003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加热均匀、不易粘锅的易清洗豆浆 机。 0004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易清洗。

7、豆浆机包括机头、杯体、控制装 置以及设置在所述杯体下部的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连接到所述控制装置,所述杯体 上设有至少能遮盖所述加热装置的壳体,所述壳体与所述杯体固定连接,所述机头包括 机头上盖以及机头下盖,所述杯体包括侧壁以及杯底,其中,所述加热装置包括设置在 所述侧壁外表面的第一加热部以及设置在所述杯底外表面的第二加热部。 0005 优选地,所述第一加热部与所述第二加热部分别连接到所述控制装置。 0006 优选地,所述第一加热部与所述第二加热部一体成型,并且所述加热装置的横 截面呈 L 形。 0007 优选地,所述第一加热部与所述第二加热部分体设置。 0008 优选地,所述第一加热部为电热。

8、管,所述第二加热部为电热管。 0009 优选地,所述第一加热部固定到所述杯体的侧壁外表面,所述第二加热部固定 到所述杯体的杯底外表面。 0010 优选地,所述第一加热部为铝压铸加热体,所述第二加热部为铝压铸加热体。 0011 优选地,所述壳体为设置在杯体下部的底座 ;或者所述壳体为包裹所述杯体的 整个侧壁和杯底的外壳。 0012 优选地,所述第二加热部的距离所述杯底中心较近的边缘与所述杯底中心的距 离为 X,所述杯底的半径为 R,X0.4R。 0013 优选地,所述机头下盖的下端设有连接体,所述连接体的下端设有扰流体。 0014 通过在所述侧壁设置第一加热部以及在所述杯底设置第二加热部,使所述。

9、杯体 的受热面积相对于单独采用杯底加热的杯体受热面积有了大幅的提高,在加热功率相同 的情况下,所述杯体单位面积上的受热量较小,在煮浆过程中,浆液受热更加均匀,从 说 明 书 CN 201797919 U2/4 页 4 而可以防止浆液被烧糊并粘在所述杯体内表面 ;并且,通过设置这种加热装置,可以实 现对浆液进行立体熬煮,不管是水平位置较高的浆液还是水平位置较低的浆液,不管是 距离杯体中心较近的浆液还是距离杯体中心较远的浆液,都能被充分地加热,煮浆速度 更快,制得的口感更好。 通过将所述第一加热部以及第二加热部分别连接到所述控制 装置,使它们独立受控于所述控制装置,使豆浆机可以根据需要单独采用底加。

10、热或侧加 热,或者同时使用底加热和侧加热,这样,豆浆机加热装置的使用变得更加灵活。 在制 浆初期,可以同时采用第一加热部和第二加热部对物料进行加热,从而使其加热功率比 单一采用底加热或者侧加热的加热功率大,可以缩短制浆进程 ;在煮浆阶段,可以只选 择设置在侧壁的第一加热部对浆液进行加热,从而可以防止浆液被烧糊。 另外,豆浆机 打浆完成后,浆液中的悬浮颗粒大部分沉积在杯底中部,通过将所述第二加热部的边缘 与所述杯底中心的距离设置成大于等于 0.4 倍的杯底半径,使加热装置不直接对沉积有大 量悬浮颗粒的杯底部分加热,可以进一步防止糊底现象的发生。 附图说明 0015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

11、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 0016 图 1 是本实用新型的易清洗豆浆机实施例 1 的示意图 ; 0017 图 2 是图 1 中局部 A 的放大图 ; 0018 图 3 是本实用新型的易清洗豆浆机实施例 2 的示意图 ; 0019 图 4 是图 3 中局部 B 的放大图 ; 0020 图 5 是本实用新型的易清洗豆浆机实施例 3 的示意图 ; 0021 图 6 是图 5 中局部 C 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易清洗豆浆机在结构上可设计成如图 1 所示 的直插式豆浆机,也可设计成框式豆浆机或其它任何形式的豆浆机。 下面,本申请人以 直插式豆浆机为例对本。

12、实用新型作出清楚完整的说明。 0023 实施例 1 : 0024 如图 1 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易清洗豆浆机包括机头 1、杯体 2 以及设置在所述杯 体 2 上加热装置 3。 所述机头 1 包括机头上盖 11 以及机头下盖 12,所述杯体 2 包括侧 壁 21 以及杯底 22。 如图 2 所示,所述加热装置 3 的横截面呈 L 形,并且所述加热装置 3 包括设置在所述侧壁 21 外侧的第一加热部 31 以及设置在所述杯底 22 外侧的第二加热部 32。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热部 31 与所述第二加热部 32 一体成型 ;并且所述第一 加热部 31 直接贴合在所述侧壁 21 的外表面上,所述第。

13、二加热部 32 直接贴合在所述杯底 22 的外表面上。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加热装置 3 焊接在所述杯体 2 上 ;当然,也可采用 其它手段固定在所述杯体上。 所述易清洗豆浆机还包括包裹所述杯体 2 的整个侧壁 21 和 杯底 22 的外壳 5,所述杯体 2 与所述外壳 5 之间形成所述加热装置 3 的容纳空间。 0025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加热装置 3 选用加热管,优选铝加热管。 铝材密度较低, 不易生锈,导热效果好,容易加工 ;因此,选用铝加热管可以降低加热装置的重量,降 低成本,提高加热装置的热效率。 说 明 书 CN 201797919 U3/4 页 5 0026 作为一种改进措施,如图。

14、2所示, 所述侧壁21与所述杯底22交汇处的横截面呈 圆弧状。 0027 优选地,所述第二加热部32距离所述杯底22的中心较近的边缘与所述杯底中心 的距离为 X,所述杯底的半径为 R,X0.4R。 0028 通过在所述侧壁设置第一加热部以及在所述杯底设置第二加热部,使所述杯体 的受热面积相对于单独采用杯底加热的杯体受热面积有了大幅的提高,在加热功率相同 的情况下,所述杯体单位面积上的受热量较小,在煮浆过程中,浆液受热更加均匀,从 而可以防止浆液被烧糊并粘在所述杯体内表面 ;并且,通过设置这种加热装置,可以实 现对浆液进行立体熬煮,不管是水平位置较高的浆液还是水平位置较低的浆液,不管是 距离杯体。

15、中心较近的浆液还是距离杯体中心较远的浆液,都能被充分地加热,煮浆速度 更快,制得的口感更好。 通过在所述杯体与所述加热装置之间设置导热体,使热量通过 导热体传递到所述杯体上,使所述杯体受热更加均匀。 另外,豆浆机打浆完成后,浆液 中的悬浮颗粒大部分沉积在杯底中部,通过将所述第二加热部的边缘与所述杯底中心的 距离设置成大于等于 0.4 倍的杯底半径,使加热装置不直接对沉积有大量悬浮颗粒的杯底 部分加热,可以进一步防止糊底现象的发生。 0029 实施例 2 : 0030 如图 3 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 1 的区别在于 :所述机头下盖 12 的下端设有连 接体 7,所述连接体 7 下端设有扰流体 。

16、9。 如图 4 所示,所述第一加热部 31 与所述第二 加热部 32 分体设置。 0031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热部31以及所述第二加热部32分别连接到 所述控制装置。 通过将所述第一加热部以及第二加热部分别连接到所述控制装置。 通过 将所述第一加热部以及第二加热部分别连接到所述控制装置,使它们独立受控于所述控 制装置,使豆浆机可以根据需要单独采用底加热或侧加热,或者同时使用底加热和侧加 热,这样,豆浆机加热装置的使用变得更加灵活。 在制浆初期,可以同时采用第一加热 部和第二加热部对物料进行加热,从而使其加热功率比单一采用底加热或者侧加热的加 热功率大,可以缩短制浆进程 ;在煮浆阶。

17、段,可以只选择设置在侧壁的第一加热部对浆 液进行加热,从而可以防止浆液被烧糊。 0032 实施例 3 : 0033 如图 5 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易清洗豆浆机包括机头 1、杯体 2 以及设置在所述杯 体2上加热装置3,所述机头1包括机头上盖11以及机头下盖12,所述杯体2包括侧壁21 以及杯底 22。 如图 6 所示,所述加热装置 3 的横截面呈 L 形,并且所述加热装置 3 包括 设置在所述侧壁 21 外侧的第一加热部 31 以及设置在所述杯底 22 外侧的第二加热部 32。 所述杯体2的下部设有用于遮盖所述加热装置3的壳体,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为设置 在所述杯体 2 下部的底座 6。 00。

18、34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热部 31 与所述第二加热部 32 一体成型。 0035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加热装置 3 为铝压铸加热体。 所述铝压铸加热体包括加热 管 33 和导热板 8。 所述加热管 33 压铸到所述导热板 8 上。 所述加热装置 3 直接焊接到 所述杯体 2 上。 当然,所述加热装置 3 也可以压装到所述杯体 2 上。 0036 作为一种改进措施,如图6所示, 所述侧壁21与所述杯底22交汇处的横截面呈 说 明 书 CN 201797919 U4/4 页 6 圆弧状。 0037 优选地,所述第二加热部 31 距离所述杯底 22 中心较近的边缘与所述杯底 22 中 心的距离为。

19、 X,所述杯底 22 的半径为 R,X0.4R。 0038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热部31以及所述第二加热部32分别连接到 所述控制装置。 通过将所述第一加热部以及第二加热部分别连接到所述控制装置,使它 们独立受控于所述控制装置,使豆浆机可以根据需要单独采用底加热或侧加热,或者同 时使用底加热和侧加热,这样,豆浆机加热装置的使用变得更加灵活。 0039 通过在所述侧壁设置第一加热部以及在所述杯底设置第二加热部,使所述杯体 的受热面积相对于单独采用杯底加热的杯体受热面积有了大幅的提高,在加热功率相同 的情况下,所述杯体单位面积上的受热量较小,在煮浆过程中,浆液受热更加均匀,从 而可以防。

20、止浆液被烧糊并粘在所述杯体内表面 ;并且,通过设置这种加热装置,可以实 现对浆液进行立体熬煮,不管是水平位置较高的浆液还是水平位置较低的浆液,不管是 距离杯体中心较近的浆液还是距离杯体中心较远的浆液,都能被充分地加热,煮浆速度 更快,制得的口感更好。 通过将所述第一加热部以及第二加热部分别连接到所述控制 装置,使它们独立受控于所述控制装置,使豆浆机可以根据需要单独采用底加热或侧加 热,或者同时使用底加热和侧加热,这样,豆浆机加热装置的使用变得更加灵活。 在制 浆初期,可以同时采用第一加热部和第二加热部对物料进行加热,从而使其加热功率比 单一采用底加热或者侧加热的加热功率大,可以缩短制浆进程 ;。

21、在煮浆阶段,可以只选 择设置在侧壁的第一加热部对浆液进行加热,从而可以防止浆液被烧糊。 另外,豆浆机 打浆完成后,浆液中的悬浮颗粒大部分沉积在杯底中部,通过将所述第二加热部的边缘 与所述杯底中心的距离设置成大于等于 0.4 倍的杯底半径,使加热装置不直接对沉积有大 量悬浮颗粒的杯底部分加热,可以进一步防止糊底现象的发生。 0040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易清洗豆浆机还包括电机以及粉碎刀具等部件。 这些部件及其连接关系都是本领域的公知常识,本申请人不作一一描述。 0041 需要强调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包含但不限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 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 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被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说 明 书 CN 201797919 U1/6 页 7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1797919 U2/6 页 8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1797919 U3/6 页 9 图 3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1797919 U4/6 页 10 图 4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1797919 U5/6 页 11 图 5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1797919 U6/6 页 12 图 6 说 明 书 附 图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