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稠油地下改质降黏纳米催化剂的注入方法.pdf

上传人:n****g 文档编号:734098 上传时间:2018-03-08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342.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510882793.9

申请日:

2015.12.04

公开号:

CN105507862A

公开日:

2016.04.20

当前法律状态:

实审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E21B 43/22申请日:20151204|||公开

IPC分类号:

E21B43/22

主分类号:

E21B43/22

申请人: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黄佳; 李阳; 江航; 陈希; 马德胜; 吴康云; 张善严; 魏小芳; 宋文枫

地址:

100007 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北大街9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代理人:

姚亮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稠油地下改质降黏纳米催化剂的注入方法。该方法先向地层注入稠油改质降黏纳米催化剂的前躯体微乳液,该前躯体微乳液为油包水型微乳液,外相为具有亲油特性供氢剂,因此注入地层后,能够自发进入油相,并均匀分散,内相在温度升至160-200℃时,会发生纳米化反应,该分解温度低于稠油改质温度,故无需额外注入能量。本发明的注入方法与直接注入纳米催化剂的技术相比,既能够实现纳米催化剂的自发找油功能,又能避免纳米催化剂在注入过程中易吸附堵塞的问题,采用该方法实现了纳米催化剂的有效注入,从而高效催化原油在中温条件下改质降黏。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稠油地下改质降黏纳米催化剂的注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将纳米催化剂前驱体盐与缓释沉淀剂溶解于水中制得溶液A;
(2)将表面活性剂溶解于供氢剂中制得溶液B;
(3)将溶液A与溶液B混合搅拌均匀制备得到油包水型微乳液,该微乳液外相
为供氢剂,内相为水相液滴;
(4)将油包水型微乳液注入地层,预热地层升温至160-200℃,实现地下原位生
成纳米催化剂,完成纳米催化剂的注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催化剂前驱体盐在
溶液A中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1-0.5mol/L,缓释沉淀剂在溶液A中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0.1-0.5mol/L;所述表面活性剂在溶液B中的质量百分比浓度为3-10wt%。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注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溶液A与溶液B的质量
比为1:4-1:8。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注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溶液A中的纳米催化剂
前驱体盐与缓释沉淀剂的摩尔比为1:1-1:1.5。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注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催化剂
前驱体盐为过渡金属的无机化合物,包括氯化铁、氯化铜、氯化镍和氯化钴中的一种
或多种的组合。
6.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注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缓释沉淀剂
为尿素。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表面活性剂包括琥珀酸
二异辛酯磺酸钠、Span20、Span40、Span60、Span80和Span85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
合。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氢剂包括四氢化萘、
十氢化萘、二氢蒽和环己烷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相液滴平均粒径大小
为20-100nm。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入方法,其特征在于,进行地层油稠油改质后生成
的纳米催化剂为过渡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

说明书

一种稠油地下改质降黏纳米催化剂的注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油田开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稠油地下改质降黏纳米催化剂的注入方
法。

背景技术

在稠油/超稠油的油田开发过程中,单纯依靠增加驱替相粘度无法实现有效开采,
而降低被驱替相(原油)的粘度成为有效提高石油采收率的技术途径。目前已有的通
过降低油相粘度来实现有效开采的技术主要包括三大类:热降粘开采、化学剂物理降
黏开采、改质降黏开采。

(一)热降黏开采:是指通过向油藏注入热水、蒸汽等热源,加热原油,利用原
油在高温下流动性能好的特点,实现有效驱油。目前用于现场的热降黏开采技术主要
有蒸汽驱、蒸汽吞吐、SAGD等技术。但通过热降黏开采稠油面临着高能耗、高成本
的严峻挑战。

(二)化学剂物理降黏开采:主要包括掺稀降黏和乳化降黏。掺稀降黏需要消耗
大量的稀油,面临着稀油少而成本高的问题;乳化降黏面临地下稠油乳化困难及产出
油破乳难等难瓶颈问题,极大限制了上述两项技术的工业化推广应用。

(三)改质降黏开采:主要包括注空气降黏和催化裂化降黏。其中注空气降黏的
技术原理为:原油与空气在地下发生氧化反应并释放热量,从而加热油藏,降低原油
粘度;而催化裂化降黏的技术原理为:原油在热及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裂化反应,
稠油变稀,从而实现有效开采。改质降黏开采技术与上述热降黏、化学剂物理降黏开
采技术相比,能量利用效率高,并实现了原油在油藏条件下的不可逆改质,更利于开
采、集输及炼化,是未来原油降黏开采提高采收率的主要技术发展方向之一。然而在
地下实现原位改质降黏,面临着改质催化剂注入困难、接触效率低等问题。

目前能够用于地下的改质用催化剂主要分为两类:均相催化剂及多相纳米催化
剂。均相催化可以随水或蒸汽注入地层,或以段塞形式注入地层,注入过程中不易堵
塞孔隙,对储层伤害较小,但常用的无机催化剂因无法与原油充分接触而导致催化效
率低,有机亲油催化剂虽效果不错,合成工艺却相对复杂,成本较高。多相纳米催化
剂因其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优异的催化活性,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但多相纳米
催化剂在注入过程中,会因吸附、滞留、堵塞等现象严重影响储层渗透率,且运移至
油藏后不易均匀分散于原油中,制约了该项技术的应用。

发明内容

基于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稠油地下改质降黏纳米催
化剂的注入方法。该方法通过向油藏注入具有亲油性的纳米催化剂的前躯体油包水型
微乳液,既能够实现纳米催化剂的自发找油功能,又能避免纳米催化剂在注入过程中
易吸附堵塞的问题,实现了纳米催化剂的有效注入,从而高效催化原油在中温条件下
改质降黏。

本发明的目的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稠油地下改质降黏纳米催化剂的注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纳米催化剂前驱体盐与缓释沉淀剂溶解于水中制得溶液A;

(2)将表面活性剂溶解于供氢剂中制得溶液B;

(3)将溶液A与溶液B混合搅拌均匀制备得到油包水型微乳液,该微乳液外相
为供氢剂,内相为水相液滴;

(4)将油包水型微乳液注入地层,预热地层升温至160-200℃,此时水相液滴中
的缓释沉淀剂分解并生成OH-,该OH-与水相中的催化剂前驱体盐形成微小纳米沉淀,
从而实现地下原位生成纳米催化剂,完成纳米催化剂的注入。

上述注入方法中,优选地,所述纳米催化剂前驱体盐在溶液A中的物质的量浓
度为0.1-0.5mol/L,缓释沉淀剂在溶液A中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1-0.5mol/L;

优选地,所述表面活性剂在溶液B中的质量百分比浓度为3-10wt%;

优选地,所述溶液A与溶液B的质量比为1:4-1:8。

上述注入方法中,优选地,所述溶液A中的纳米催化剂前驱体盐与缓释沉淀剂
的摩尔比为1:1-1:1.5。

上述注入方法中,优选地,所述纳米催化剂前驱体盐为过渡金属的无机化合物,
可以包括氯化铁、氯化铜、氯化镍和氯化钴等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上述注入方法中,优选地,所述缓释沉淀剂可以为尿素,其可以在160℃(1atm)
下分解并水解产生OH-,从而与催化剂前驱体盐在微液滴中沉淀。

上述注入方法中,优选地,所述表面活性剂可以包括琥珀酸二异辛酯磺酸钠
(AOT)、Span20、Span40、Span60、Span80和Span85等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上述注入方法中,优选地,所述供氢剂可以包括四氢化萘、十氢化萘、二氢蒽和
环己烷等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上述注入方法中,优选地,所述微乳液外相为供氢剂,内相为水相液滴,该水相
液滴平均粒径大小为20-100nm,其作为地下生成纳米催化剂的“软模板”,将所述微
乳液注入地层,由于该微乳液外相是与原油互溶的供氢剂,因此,可以在注入油层后
与原油均匀互溶。

上述注入方法中,进行地层油稠油改质后生成的纳米催化剂为过渡金属氧化物纳
米颗粒。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注入的催化剂前驱体微乳液可以与地下原油互溶,避免了催化剂无法找到
油的缺陷,有利于提高催化剂与原油的接触效率;

(2)注入的催化剂前驱体具有高温(160-200℃,低于稠油改质温度)下生成纳
米催化剂的特性,与直接注入纳米催化剂相比,不易堵塞、滞留,对储层的伤害小,
更利于催化剂在储层中的传输,提高了催化剂的波及效率;

(3)注入的纳米催化剂前驱体微乳液中含有一定量的表面活性剂,提高了驱油
过程中的洗油效率;

(4)该注入方法实现了纳米催化剂的有效注入,从而高效催化原油在中温条件
下改质降黏。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发明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有益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本发明的技
术方案进行以下详细说明,但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可实施范围的限定。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稠油地下改质降粘纳米催化剂的注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分别称取0.65g的氯化镍和0.3g的尿素溶解于10g水中制得溶液A1;

(2)称取2.5g的琥珀酸二异辛酯磺酸钠溶解于50g的四氢化萘中制得溶液B1;

(3)将溶液A1与溶液B1混合搅拌均匀制备得到油包水型微乳液;

(4)将上述油包水型微乳液用于一维岩心物理模拟实验中。实验采用长为30cm、
内径为2.54cm的填砂模型,模型岩心孔隙率为32%。在90℃下将模型内饱和油,脱
水原油粘度为2358mPa·s(50℃)。待模型冷却至50℃(近油藏温度),将油包水微乳
液以1mL/min的速度全部注入模型。随后关闭填砂模型注入及采出端,并将模型预
热至200℃,维持该温度1h,此时水相液滴中尿素分解并生成OH-,与水相液滴中的
氯化镍形成微小纳米沉淀,从而生成纳米催化剂,完成纳米催化剂的注入。

随后继续升温至350℃,模型内原油发生供氢催化裂化反应,维持反应温度8h
至反应充分,停止加热转水驱。

实验结果显示:原油采收率为80%,采出稠油降粘率为97.2%。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稠油地下改质降粘纳米催化剂的注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分别称取0.52g的氯化钴和0.24g的尿素溶解于10g水中制得溶液A2;

(2)称取3.5g的Span60溶解于50g的十氢化萘中制得溶液B2;

(3)将溶液A2与溶液B2混合搅拌均匀制备得到油包水型微乳液;

(4)将上述油包水型微乳液用于一维岩心物理模拟实验中。实验采用长为30cm、
内径为2.54cm的填砂模型,模型岩心孔隙率为32%。在90℃下将模型内饱和油,脱
水原油粘度为7847mPa·s(50℃)。待模型冷却至50℃(近油藏温度),将油包水微乳
液以1mL/min的速度全部注入模型。随后关闭填砂模型注入及采出端,并将模型预
热至180℃,维持该温度1h,此时水相液滴中尿素分解并生成OH-,与水相液滴中的
氯化钴形成微小纳米沉淀,从而生成纳米催化剂,完成纳米催化剂的注入。

随后继续升温至320℃,模型内原油发生供氢催化裂化反应,维持反应温度8h
至反应充分,停止加热转水驱。

实验结果显示:原油采收率为75%,采出稠油降粘率为96.7%。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稠油地下改质降粘纳米催化剂的注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分别称取0.27g的氯化铜和0.12g的尿素溶解于10g水中制得溶液A3;

(2)称取4.2g的Span80溶解于70g的环己烷中制得溶液B3;

(3)将溶液A3与溶液B3混合搅拌均匀制备得到油包水型微乳液;

(4)将上述油包水型微乳液用于一维岩心物理模拟实验中。实验采用长为30cm、
内径为2.54cm的填砂模型,模型岩心孔隙率为32%。在90℃下将模型内饱和油,脱
水原油粘度为27364mPa·s(50℃)。待模型冷却至50℃(近油藏温度),将油包水微
乳液以1mL/min的速度全部注入模型。随后关闭填砂模型注入及采出端,并将模型
预热至180℃,维持该温度1h,此时水相液滴中尿素分解并生成OH-,与水相液滴中
的氯化铜形成微小纳米沉淀,从而生成纳米催化剂,完成纳米催化剂的注入。

随后继续升温至330℃,模型内原油发生供氢催化裂化反应,维持反应温度8h
至反应充分,停止加热转水驱。

实验结果显示:原油采收率为87%,采出稠油降粘率为98.3%。

由以上各实施例可知,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稠油地下改质降黏纳米催化剂的注入方
法能够实现纳米催化剂的自发找油功能,又能避免纳米催化剂在注入过程中易吸附堵
塞的问题,采用该方法实现了纳米催化剂的有效注入,从而高效催化原油在中温条件
下改质降黏。

一种稠油地下改质降黏纳米催化剂的注入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一种稠油地下改质降黏纳米催化剂的注入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一种稠油地下改质降黏纳米催化剂的注入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稠油地下改质降黏纳米催化剂的注入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稠油地下改质降黏纳米催化剂的注入方法.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稠油地下改质降黏纳米催化剂的注入方法。该方法先向地层注入稠油改质降黏纳米催化剂的前躯体微乳液,该前躯体微乳液为油包水型微乳液,外相为具有亲油特性供氢剂,因此注入地层后,能够自发进入油相,并均匀分散,内相在温度升至160-200时,会发生纳米化反应,该分解温度低于稠油改质温度,故无需额外注入能量。本发明的注入方法与直接注入纳米催化剂的技术相比,既能够实现纳米催化剂的自发找油功能,又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土层或岩石的钻进;采矿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