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植物源农药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了一种苦皮藤素 原药及其水悬浮剂,以及它的制备方法和质量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苦皮藤(Celastrus angulatus MaXim)亦叫苦树皮、菜药,属卫 矛科南蛇藤属植物。在我国长江、黄河流域各省区分布很广。其根皮 和叶子一直被民间作为杀虫药使用,也可以入药用来治疗疗疮肿疼, 具有清热解毒功能,其中根皮的杀虫作用最好[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 研究所.秦岭植物志1981,北京:科学出版社]。苦皮藤的杀虫有效成 分为分离得到的一系列4-OH-β-二氢沉香呋喃多元醇酯类化合物, 对害虫具有毒杀、拒食和麻醉作用,可用来防治蔬菜上的菜青虫、稻 苞虫、水稻的粘虫、芫菁叶蜂幼虫、贮粮害虫玉米象等[吴文君.植物 杀虫剂苦皮藤素研究与应用[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目前文献报道的苦皮藤的提取方法均为溶剂回流法,提取溶剂包 括石油醚、苯、丙酮、乙醚、甲苯、甲醇、乙醇等;其中工业化生产 大多采用苯[朱文丽,等.苦皮藤根皮的化学成分.中国实验方剂学杂 志,2011,17(13),271-276.]。虽然乙醇为环保溶剂,但与其他溶剂提取 物或原药相比,苦皮藤乙醇提取物(或用乙醇提取获得的原药)化学 成分极其复杂、多样,含有大量黄酮、卫矛醇、三萜等其他成分,4-OH- β-二氢沉香呋喃多元醇酯类化合物含量很低(如苦皮素A含量0.5% 左右),溶解性较差,难于制成相应剂型。因此,苦皮藤基本不采用 乙醇提取。
苦皮藤醇提取物的品质不在于某个单一活性成分,其效果是多个 活性成分协同配比的结果。研究证明苦皮藤中主要杀虫活性成分是以 4-OH-β-二氢沉香呋喃倍半萜骨架的多元醇酯化合物及其生物碱,统 称苦皮藤素。苦皮藤素化学成分非常复杂,含有以苦皮素A、苦皮素 B为主的多种杀虫成分。目前,苦皮藤素提取物或原药中苦皮藤素组 分的检测方法:一是测定苦皮藤素提取物或原药水解后产生的苯甲 酸,操作步骤极其复杂,结果不可靠,可行性差;二是仅对其中一个 组分苦皮素A(或苦皮藤素V)进行定量分析[吴文君,等.植物杀虫 剂0.2%苦皮藤素乳油的研究与开发.Pesticides(农药),2001,40(3):17; ②卢桂荣,等.RP-HPLC法测定苦皮藤素中苦皮素A的含量.河南科 学,2007,25(3):395.],这种针对单一成分进行定量分析的质量 检测模式不能有效控制苦皮藤素提取物的内在质量,无法满足当前对 于客观有效地评价和控制苦皮藤产品质量的迫切要求。指纹图谱技术 己成为国际公认的区别评价植物天然产物及其原料的最有效的手段 [罗国安,等.中药指纹图谱的分类和发展.中国新药杂志,2002,11(1): 46.]。目前关于苦皮藤素提取物或原药的产品及其指纹图谱检测未见 报道。
IGD核磁共振碳谱偶联(IGD13C NMR coupling)指纹图谱技术, 也叫反门控去偶核磁共振碳谱偶联指纹图谱技术,是在已研究多年的 核磁共振氢谱(1H NMR)指纹图谱技术[赵天增,等.1HNMR指纹法 鉴定植物中药.中草药,2000,31(11):868-870.]的基础上联合其他技 术(例如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高效液相(HPLC)指纹图谱技术)提出 的一种新的非单一手段综合指纹图谱技术。
因此,若能开发出新的苦皮藤素原药产品,并开发出利用IGD 核磁共振碳谱偶联指纹图谱技术对相关苦皮藤素原药产品进行检测 的方法,不仅可以解决其中活性成分的定性问题,也为加强其内在成 分研究的系统化与标准化,加快植物源农药苦皮藤素现代化的发展, 实现与国际接轨提供了科学的保证。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植物源农药现有技术、质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本发明 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醇提苦皮藤素原药及其水悬浮剂。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所述苦皮藤素原药及其水悬浮 剂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所述苦皮藤素原药及其水悬浮 剂的质量检测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苦皮藤素原药,其中含有以 下质量百分含量的活性成分:苦皮素A2.5~4.0%,苦皮素B 3.0~5.0%,苦皮素C、苦皮素F和苦皮素P1.5~3.0%,苦皮素G 1.5~3.0%,苦皮藤素IV0.05~1.00%,苦皮素A、苦皮素E和苦皮藤 素XIX3.5~5.5%,苦皮素H1.0~2.0%。
本发明苦皮藤素原药中的所述活性成分均为4-OH-β-二氢沉香呋 喃倍半萜多醇酯类化合物。
其中,苦皮素C的质量百分含量为0.5~2.0%,苦皮素F的质量 百分含量为0.5~1.0%,苦皮素P的质量百分含量为0.05~0.75%,苦 皮素E的质量百分含量为0.4~1.0%,苦皮藤素XIX的质量百分含量 为0.2~0.7%,苦皮藤素III的质量百分含量为0.5~1.0%,苦皮素J的 质量百分含量为0.3~2.5%。
本发明所述苦皮藤原药中各活性成分(4-OH-β-二氢沉香呋喃倍 半萜多醇酯类化合物)总的质量百分含量不小于13%。优选15%。
进一步地,苦皮藤原药中各活性成分总的质量百分含量为 15.25~17.05%。
本发明所述苦皮藤素原药为固体状。
本发明提供的苦皮藤素原药的制备方法包括:称取苦皮藤根或/ 和皮,粉碎,用体积为2~6倍的乙醇于60~80℃下回流或超声提取2~3 次,每次提取1~2小时,过滤后合并滤液,减压浓缩成滤液,取此滤 液,加体积为1~2倍的沉淀剂,沉淀12~24小时,离心后得到沉淀, 即所述苦皮藤素原药。
进一步地,苦皮藤根或/和皮粉碎后过10~24目筛
其中,所述乙醇的质量比为90~95%。
进一步地,浓缩的滤液的密度为1.0~1.2,优选1.08~1.13。
其中,所述沉淀剂为:水或为5~30%乙醇,优选10~30%乙醇。 这里的百分数“%”为质量比。
苦皮藤根或/和皮中的活性成分,除了本发明苦皮藤素原药所述 的成分外,还包括苦皮素U、X、苦皮藤素II、苦皮藤素VII;celangulatin C等4-OH-β-二氢沉香呋喃倍半萜多醇酯类化合物和黄酮、生物碱、 三萜等活性成分。
本发明提供的苦皮藤素原药,可以制成水悬浮剂、可湿性粉剂、 水乳剂等各种剂型用于植物源农药杀虫剂。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苦皮藤素水悬浮剂,包含所述苦皮藤素原药。
本发明提供的所述苦皮藤素水悬浮剂,包括以下重量份的成分: 所述苦皮藤素原药10~20份,润湿分散剂3~7份,增稠剂2~3份,防 冻剂3~5份,消泡剂0.2~0.5份。
本发明提供的所述苦皮藤素水悬浮剂,优选地,包括以下重量份 的成分:所述苦皮藤素原药16~17份,润湿分散剂5.5~6份,增稠剂 2.5~3.0份,防冻剂4~5份,消泡剂0.3~0.5份。
其中,所述润湿分散剂选自:亚甲基二萘磺酸钠(NNO),烷基 萘磺酸缩聚物的钠盐(MorwetD425),木质素磺酸钠(木钠),亚甲 基双甲基萘磺酸钠(MF),聚羧酸盐类(GYD),烷基酚聚氧乙烯醚 磺化琥珀酸酯(农乳2000#),十二烷基苯磺酸钙(农乳500#),苯 乙基苯酚聚氧乙烯醚(农乳601#),烷基芳基聚氧丙烯聚氧乙烯醚(农 乳33#),苯乙基苯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农乳1601#)和蓖麻油 聚氧乙烯醚(BY125)等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亚甲基二萘磺酸钠, 烷基萘磺酸缩聚物的钠盐和烷基芳基聚氧丙烯聚氧乙烯醚中的一种 或多种。
其中,所述增稠剂选自:阿拉伯胶,黄原胶,羟甲基纤维素,聚 乙烯醇,聚乙烯醇吡咯烷酮、硅酸镁铝和膨润土中的一种或多种。优 选:膨润土,黄原胶和羟甲基纤维素中的一种或多种。
其中,所述防冻剂选自:乙二醇,丙二醇,丙三醇,二甘醇,三 甘醇,聚乙二醇,尿素和无机盐类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乙二醇。
其中,所述消泡剂为:有机硅酮类,C8~C10脂肪醇类,C10~C20脂肪族羧酸及其脂类,酯-醚型化合物或椰子油EO-PO聚合物等。优 选:有机硅。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苦皮藤素水悬浮剂,还包括溶剂。
其中,溶剂为水,加水至100%。
本发明所述的苦皮藤素水悬浮剂,其中的辅料,即润湿分散剂、 增稠剂、防冻剂、消泡剂以及溶剂,也可以是本领域的常规种类及用 量。
本发明所述苦皮藤素水悬浮剂中各活性成分(4-OH-β-二氢沉香 呋喃倍半萜多醇酯类化合物)的总的质量百分含量不小于2%。
进一步地,苦皮藤水悬浮剂中各活性成分总的质量百分含量为 2.3~3.0%。
更进一步地,品种为陕西宝鸡的苦皮藤原药中活性成分总的质量 百分含量为2.5~2.9%,品种为陕西华县的苦皮藤原药中活性成分总的 质量百分含量为2.6~3.0%。
本发明提供的所述苦皮藤素水悬浮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将所述 苦皮藤素原药与润湿分散剂、增稠剂、防冻剂、消泡剂以及溶剂按所 述比例混合,即得。
本发明提供的所述苦皮藤素原药的质量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 骤:
1)对所述苦皮藤素原药进行处理,得到含有活性成分组的苦皮 藤素原药特征提取物;
2)对所述苦皮藤素原药特征提取物进行IGD核磁共振碳谱指纹 图谱检测,根据指纹图谱得到所述苦皮藤素原药特征提取物中若干个 活性成分特征峰峰强度;并用相同方式(IGD核磁共振碳谱指纹图谱) 测定出所述各活性成分相应的标准参照品的特征峰峰强度;
3)通过定量分析手段测定得到苦皮藤素原药中所述标准参照品 的绝对含量;
4)利用所述特征峰峰强度(各活性成分特征峰峰强度及相应的 标准参照品的特征峰峰强度)的比值和所述绝对含量,计算出苦皮藤 素原药中各活性成分的含量及该类活性成分的总含量,即活性成分组 的含量。
其中,步骤1)中,苦皮藤素原药特征提取物的处理方法,包括: 称取所述苦皮藤素原药,加入体积为6~12倍量的氯仿,60~80℃下回 流或超声提取20~40min,过滤后于60~70℃下减压浓缩,回收溶剂至 干,即得苦皮藤素原药特征提取物。
苦皮藤素原药特征提取物检测方法如下:取苦皮藤素原药特征提 取物,溶于CDCl3中,作IGD核磁共振碳谱指纹图谱检测。
其中,步骤2)中,所述苦皮藤素原药特征提取物中的活性成分 特征峰为:C-15,其化学位移为δC60.0~66.0。
进一步地,选择C-9和/或C-1作为特征峰进一步区别苦皮素C、苦 皮素F和苦皮素P,其(C-9或C-1)化学位移为70.6~72.6。
其中,步骤2)中,所述峰强度,可以采用峰高法、面积积分法 或重量法计算。
其中,步骤3)中,所述标准参照品的绝对含量是指:用定量分 析手段测定的苦皮藤素原药中标准参照品的质量百分含量。
其中,所述定量分析手段为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
进一步地,HPLC法的条件为:色谱柱以十八烷基键合硅胶为填 料,流动相为甲醇:乙腈:水=(35~45):(15~25):(35~45)的混合溶剂, 流速为1mL/min,检测波长为242nm。甲醇:乙腈:水优选40:20:40。
其中,所述标准参照品为苦皮素B。
本发明主要测定的是苦皮藤素原药中4-OH-β-二氢沉香呋喃倍半 萜多醇酯类化合物的含量。
其中,苦皮藤素原药中各活性成分的含量及该类活性成分的总含 量计算是通过偶联计算公式将IGD核磁共振碳谱和定量分析手段偶 联,即步骤4)中,计算各活性成分的含量的偶联公式为:
W n = W 1 M n h n M 1 h 1 ; ]]>其中:
W1为步骤3)用定量分析手段测定的苦皮藤素原药中某一活性成 分对应的标准参照品的绝对含量(质量百分含量);
M1为所述某一活性成分对应的标准参照品的分子量;
h1为由IGD核磁共振碳谱指纹图谱测定的苦皮藤素原药特征提 取物中所述某一活性成分对应的标准参照品的特征峰峰强度;
Wn为苦皮藤素原药中某一活性成分的质量百分含量;
Mn为某一活性成分的分子量;
hn为由IGD核磁共振碳谱指纹图谱测定的苦皮藤素原药特征提 取物中某一活性成分的特征峰峰强度。
通过偶联公式还可计算苦皮藤素原药中主要活性成分的系数和 总系数。
进一步地,所述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F n = M n h n M 1 h 1 ; ]]>
其中Fn为苦皮藤素原药中某一活性成分与其对应的标准参照品 质量百分含量的比值系数。M1、h1、Mn和hn的含义同计算苦皮藤素 原药中各活性成分含量偶联公式中的相应定义。
该系数Fn也同样适用于计算苦皮藤素水悬浮剂中的活性成分及 活性成分组。
本发明提供的苦皮藤素水悬浮剂的质量检测方法,利用上述方法 检测得到苦皮藤素原药中某各活性成分的含量,再推算出苦皮藤素水 悬浮剂中各活性成分的质量百分含量。这里的苦皮藤素水悬浮剂是由 苦皮藤素原药制备得到。
其中,苦皮藤素水悬浮剂中各活性成分的含量计算公式为:
Xn=X1Fn;其中:
Xn为苦皮藤素水悬浮剂中某一活性成分质量百分含量;
X1为用定量分析手段测定的苦皮藤素水悬浮剂中某一活性成分 对应的标准参照品的绝对含量(质量百分含量);
其中,所述定量分析手段为高效液相色谱法。
苦皮藤素原药或苦皮藤素水悬浮剂中该类活性成分的总含量就 是同类的各活性成分的Xn相加之和,即活性成分组的含量,单个活 性化合物系数相加之和即苦皮藤素总系数。
本发明方法所述活性成分组,是将苦皮藤药材进行提取后,得到 的苦皮藤素原药中的活性成分组,所述的苦皮藤素原药实际上就是苦 皮藤提取物。
本发明的质量检测方法可以用来检测13%、15%或其他浓度的苦 皮藤原药,以及本发明2%的苦皮藤水悬浮剂或其他浓度的苦皮藤素 水悬浮剂。
本发明方法所述活性成分组,尤其是将苦皮藤药材进行提取后, 得到的苦皮藤素原药和苦皮藤素水悬浮剂中的活性成分组。
本发明的苦皮藤药材,是指苦皮藤植物的根或/和皮的部位。
本发明各活性成分的含量及该类活性成分的总含量的计算,是通 过偶联公式将IGD核磁共振碳谱和分析定量手段偶联。和现有技术 相比,本发明采用IGD13C NMR偶联指纹图谱具有下面几个特点:
①稳定性(重复性):IGD13C NMR得到的化学位移数据为小数 点后第二位,分辩性好,重复性好;HPLC、GC的非色谱条件(如 色谱柱内径、长度、固定相牌号、载体粒度、流动相流速、混合流动 相各组分比例、柱温、进样量、检测器灵敏度等)改变等,得到的保 留时间数据变化很大,意味着整体色谱图形的变异,重复性不好。
②整体性(全面性):IGD13C NMR指纹图谱中包含样品中的每 一个活性成分碳的相应谱峰;HPLC、GC、UV、IR、MS不存在这种 关系。
③可靠性(单一性):IGD13C NMR谱峰与样品中不同活性成分 及其不同基团上的碳是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HPLC、GC、UV、IR、 MS不存在这种关系。
④可行性(易辨性):IGD13C NMR指纹图谱规律性很强,一般 情况下,可归属图谱中的每一个碳峰;HPLC、GC需要对照品;IR 不易解析;UV信息量少;MS则有离子化程度和基质干扰等问题。
本发明对苦皮藤醇提取物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找到了一系 列杀虫活性成分并确定了其化学结构,并采用现有技术均没有使用过 的沉淀剂沉淀法富集了杀虫活性成分,和目前已有的苦皮藤素原药相 比,得到的苦皮藤乙醇提取物或原药苦皮藤素含量较高(其中有效活 性成分为12种,其总量不小于13%,尤其是15%(本发明中用15% T12表示),苦皮素A含量大于2.5%,苦皮素B含量大于3.0%,苦 皮素G含量大于1.5%,且杂质含量少。相对于苦皮藤苯提取物等毒 性大大降低,易于被制备成后续的制剂产品。并且,本发明的工艺具 有设备简单、指标可控、易操作、成本低,收率高,无环境污染等特 点,适合工业化生产。
本发明的水悬浮剂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势在于:水悬浮剂作为水 基性农药剂型的代表,与现有剂型相比,减少了有机溶剂用量,使用 和贮运安全方便,环境相容性好,药效高,成本低,具有广阔的发展 前景,为国内外农药剂型研究的热点。
本发明针对苦皮藤素原药(即苦皮藤提取物),尤其是乙醇提取 物有效成分少、杂质多,及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和核磁共振氢谱(1H NMR)指纹图谱的局限性,对IGD核磁共振碳谱偶联指纹图谱进行 详细研究,确定出的技术方案可以不仅能定性反映出苦皮藤素原药中 主要含有哪些4-OH-β-二氢沉香呋喃倍半萜多醇酯类化合物,而且能 反映它们各自的含量、比例关系以及总含量,达到对苦皮藤素原药质 量检测和控制的目的。准确性和稳定性、重复性和可行性与现有技术 相比有很大的提高。
总之,本发明使得苦皮藤素原药成分明确、含量清楚、质量可控、 性能稳定,可以有效控制苦皮藤素原药的内在质量,满足了当前对于 客观有效地评价和控制苦皮藤产品质量的迫切要求,加强了苦皮藤素 原药内在成分研究的系统化与标准化。
附图说明
图1-a为实施例1的15%T12苦皮藤素原药甲特征提取物IGD 核磁共振碳谱指纹图谱。
图1-b为实施例1的15%T12苦皮藤素原药甲特征提取物IGD 核磁共振碳谱指纹图谱特征峰局部拉宽放大图。
图2-a为实施例2的15%T12苦皮藤素原药甲特征提取物IGD 核磁共振碳谱指纹图谱。
图2-b为实施例2的15%T12苦皮藤素原药甲特征提取物IGD 核磁共振碳谱指纹图谱特征峰局部拉宽放大图。
图3-a为实施例3的15%T12苦皮藤素原药乙特征提取物IGD 核磁共振碳谱指纹图谱。
图3-b为实施例3的15%T12苦皮藤素原药乙特征提取物IGD 核磁共振碳谱指纹图谱特征峰局部拉宽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
1、15%T12苦皮藤素原药、水悬浮剂的制备方法
(1)15%T12苦皮藤素原药
称取苦皮藤根或/和皮,粉碎(10~24目筛),用体积为2~6倍的 乙醇(质量比90~95%)于60~80℃下回流或超声提取2~3次,每次 提取1~2小时,过滤后合并滤液,减压浓缩成滤液(密度为1.08~1.13), 取此滤液,加其体积为1~2倍的沉淀剂(水或为5~30%乙醇(质量比), 优选10~30%乙醇),沉淀12~24小时,离心后得到沉淀,即所述苦 皮藤素原药。
(2)15%T12苦皮藤素水悬浮剂
包括以下重量份的成分:所述苦皮藤素原药10~20份,润湿分散 剂3~7份,增稠剂2~3份,防冻剂3~5份,消泡剂0.2~0.5份。按比 例混合,即得。
2、15%T12苦皮藤素原药IGD核磁共振碳谱指纹图谱质量检测 方法研究步骤
(1)特征提取物获取程序研究
称取苦皮藤素原药1~2g,加入体积为6~12倍量(mL)的氯仿, 60~80℃下回流或超声提取20~40min,过滤后于60~70℃下减压浓缩, 回收溶剂至干,即得15%T12苦皮藤素原药特征提取物。
(2)特征提取物IGD核磁共振碳谱指纹图谱检测
取上述15%苦皮藤素原药特征提取物,溶于0.5mL CDCl3中,作 IGD核磁共振碳谱指纹图谱检测,即得到IGD核磁共振碳谱指纹图 谱。
(3)特征提取物IGD核磁共振碳谱指纹图谱解析
1)鉴别
特征提取物IGD核磁共振碳谱指纹图谱中,应清楚地显示 4-OH-β-二氢沉香呋喃倍半萜多醇酯类化合物的特征信号,且全部或 大部分含有苦皮素A、E、H、苦皮藤素XIX;苦皮素B、C、F、G、 P、苦皮藤素IV;苦皮素J、苦皮藤素Ⅲ信号。
具体数据如下:
δC74.9-75.5或70.5-70.9或75.8-76.0,66.9-68.1,41.1-42.1,72.1-72.2 或69.7-69.9,91.3-91.7分别为A环1,2,3,4,5位脂环碳信号;76.2-77.0 或75.0-75.6,53.0-53.8,73.3-74.7或75.6-76.5或69.7-69.8,74.9-75.5 或70.6-72.6,50.1-50.8或53.9-54.5或52.9-53.0分别为B环6,7,8,9,10位脂 环碳信号,82.5-84.6为4-OH-β-二氢沉香呋喃倍半萜多醇酯类化合物 C-11碳信号,29.3-30.1,26.2-26.4或25.4-25.7或24.3-24.4,24.1-24.6 为4-OH-β-二氢沉香呋喃倍半萜多醇酯类化合物C-12、C-13、C-14甲 基碳信号,61.4-61.8或65.0-65.7或60.2-60.7为4-OH-β-二氢沉香呋喃倍 半萜多醇酯类化合物C-15亚甲基碳信号。
2)15%T12苦皮藤素原药特征提取物中各活性成分特征峰选取 由于特征提取物中含有一系列活性成分4-OH-β-二氢沉香呋喃倍半萜 多醇酯类化合物,碳峰交叉得较多,为了测定各活性成分的比例,必 须选择化学位移差别较大的相应峰作为特征峰。为此,经实际考察, 选择了δC60.0-66.0左右一组C-15峰。其原因为:一般情况下,C-15 峰作为连氧碳,易于辨认;C-15位受C-9上α和β位取代基的γ效 应不同,其化学位移差别较大。如苦皮素A、E、H、苦皮藤素XIX 的化学位移为δC61.0左右;苦皮素B、C、F、G、P、苦皮藤素IV 的化学位移为δC65.0左右;苦皮素J、苦皮藤素Ⅲ的化学位移为δC60.0左右。另选择C-9和/或C-1作为特征峰进一步区别苦皮素C、 苦皮素F、苦皮素P,C-9或C-1的化学位移为δC70.6~72.6左右。
3)标准参照品的选择
苦皮素B是杀虫植物苦皮藤的主要杀虫活性成分之一,其特征峰 的化学位移为δC65.4,与其他主要活性成分特征峰在此没有重叠。因 此,选择苦皮素B作为标准参照品。
(4)采用HPLC测定15%T12苦皮藤素原药或2%苦皮藤素水悬浮 剂中苦皮素B的含量
1)HPLC检测
①色谱条件
仪器:岛津LC-20AT
流动相:(甲醇:乙腈:水)=40:20:40
流速:1mL/min
色谱柱:Sunfire C18(4.6mm×150mm,5μm);
检测器:紫外
波长:242nm
进样量:20μL;
②标准参照品溶液的配制
精确称取苦皮素B5mg,置50mL容量瓶中,用甲醇溶解稀释至 刻度,摇匀后即得标准参照品溶液(苦皮素B100μg/mL)。
③标准曲线和检出限
浓度范围:1~100μg/mL(ppm);标准参照品浓度分别为:1 μg/mL、5μg/mL、50μg/mL、100μg/mL。
在上述色谱条件下,进行HPLC分析,苦皮素B总峰面积Y对 浓度C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12472.59*C+396.23(n=5,R=0.9999)。
检出限为:0.5ug/mL(S/N=3)。
根据标准曲线图,在所选的浓度范围内,苦皮素B的标准溶液的 工作曲线线性关系良好。
④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准确称取15%T12苦皮藤素原药或2%苦皮藤素水悬浮剂200mg 于100mL容量瓶中,加适量甲醇溶解,超声振荡后稀释至刻度,摇 匀后即得15%苦皮藤素原药或2%苦皮藤素水悬浮剂供试品溶液。
⑤精密度测定
供试品溶液重复进样5次,峰面积相对标准偏差RSD=1.02%, 保留时间相对标准偏差RSD=0.45%。
⑥供试品的测定
吸取各供试品溶液,进样,测其峰面积,求得苦皮素B含量。
⑦回收率测定
采用标准加入方法,在苦皮藤素原药供试品中加标100μg/mL, 平均回收率为103.5%。
2)苦皮素B绝对含量计算
①由下式计算供试品溶液中苦皮素B质量浓度
C X = C R × A X A R ]]>
CX:15%T12苦皮藤素原药或2%苦皮藤素水悬浮剂供试品溶液 中苦皮素B质量浓度(ug/mL);
CR:标准参照品(苦皮素B)溶液质量浓度(ug/mL);
AX:由HPLC测定的15%T12苦皮藤素原药供试品溶液或2%苦 皮藤素水悬浮剂中苦皮素B的峰面积;
AR:由HPLC测定的标准参照品溶液中苦皮素B的峰面积。
②由下式计算15%T12苦皮藤素原药或2%苦皮藤素水悬浮剂中 苦皮素B质量百分含量
W苦皮素B(%):15%T12苦皮藤素原药中或2%苦皮藤素水悬浮剂 苦皮素B质量百分含量,即标准参照品苦皮素B的绝对含量(质量 百分含量);
CX:15%苦皮藤素原药供试品或2%苦皮藤素水悬浮剂溶液中苦 皮素B质量浓度(ug/mL);
m供试品:称取的15%T12苦皮藤素原药或2%苦皮藤素水悬浮剂 质量(mg)。
(5)通过偶联公式计算15%T12苦皮藤素原药中主要活性成分 含量及总量
W n = W 1 M n h n M 1 h 1 ]]>
Wn(%):15%T12苦皮藤素原药中某一活性成分质量百分含 量%;
W1(%):15%T12苦皮藤素原药中苦皮素B质量百分含量%, 即标准参照品苦皮素B的绝对含量(质量百分含量),即W苦皮素B(%);
M1:苦皮素B(标准参照品)分子量;
h1:由IGD核磁共振碳谱指纹图谱测定的15%T12苦皮藤素原 药特征提取物中苦皮素B(标准参照品)特征峰峰强度(峰高);
Mn:15%T12苦皮藤素原药特征提取物中某一活性成分分子量;
hn:由IGD核磁共振碳谱指纹图谱测定的15%T12苦皮藤素原 药特征提取物中某一活性成分特征峰峰强度(峰高)。
总量即Wn之和。
(6)通过偶联公式计算15%苦皮藤素原药中主要单个活性成分 系数与总系数
①系数计算公式
F n = M n h n M 1 h 1 ]]>
Fn:15%苦皮藤素原药中某一活性成分与苦皮素B(标准参照品) 质量百分含量的比值系数;
M1:苦皮素B(标准参照品)分子量;
h1:由IGD核磁共振碳谱指纹图谱测定的15%苦皮藤素原药特 征提取物中苦皮素B(标准参照品)特征峰峰强度(峰高);
Mn:15%苦皮藤素原药特征提取物中某一活性成分分子量;
hn:由IGD核磁共振碳谱指纹图谱测定的15%苦皮藤素原药特 征提取物中某一活性成分特征峰峰强度(峰高)。
该系数Fn也同样适用于计算苦皮藤素水悬浮剂剂中的活性成分 及活性成分组。
(7)2%苦皮藤素水悬浮剂中主要活性成分含量及总量计算
Xn(%)=X1(%)Fn
Xn:2%苦皮藤素水悬浮剂中某一活性成分质量百分含量%;
X1:2%苦皮藤素水悬浮剂中苦皮素B质量百分含量%,即标准 参照品苦皮素B的绝对含量。
3、仪器、试剂与材料
核磁共振波谱仪Bruker DPX 400型。
质谱仪:Waters Micromass Q-Tof MicroTM型。
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仪:Waters 600型。
高效液相色谱仪:Agilent 1200型。
2000mL蒸馏烧瓶、5000mL蒸馏烧瓶、球型冷凝管、2000mL分 液漏斗。
DE-52AA旋转蒸发仪: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
DEF-6020型真空干燥箱:上海精宏实验设备有限公司。
柱层析硅胶G和薄层层析硅胶H:青岛海洋化工厂。
硅胶层析柱6cm×70cm(直径×高度)。
苦皮藤药材(陕西宝鸡,2009年11月大量收购自当地),苦皮 藤药材(陕西华县,2010年11月大量收购自当地),苦皮藤药材(河 南淅川,2009年11月大量收购自当地),均经河南省农业大学朱长 山教授鉴定。苦皮素B,标准参照品,实验室自制(经光谱数据鉴定)。
试剂:色谱纯(甲醇,天津市四友精细化学品有限公司)及分析 纯(天津市化学试剂一厂)。
4、基础研究
(1)分离提取流程1
称取阴干的河南淅川产苦皮藤根、皮1kg,粉碎,用6倍量体积 苯回流提取3次,滤液合并后60℃减压浓缩,回收溶剂至浸膏状, 浸膏用6倍量体积纯度80%的甲醇溶解后,60mL的石油醚萃取1次, 甲醇层过滤后减压浓缩,回收溶剂得浸膏(27.5g)。取此浸膏用硅胶 柱色谱分离,用石油醚-乙酸乙酯(10:1~4:6)溶剂体系进行梯度 洗脱,每250mL收集1份,合并相同馏分。第38份经制备色谱纯化, 得苦皮素E(18mg);第42~43份得苦皮素A纯品(60mg);第54 份经制备色谱纯化,得苦皮素B(25mg),苦皮素H(40mg);第61 份得苦皮素G(95mg);第69~70份经制备色谱纯化,得苦皮素F (45mg);第76份经制备色谱纯化得苦皮素J(45mg)。
(2)分离提取流程2
称取1kg陕西宝鸡产苦皮藤根皮粉末,依次加入3︰2︰2倍量 95%乙醇80℃下回流提取2h,过滤,合并三次滤液,减压浓缩至浸 膏。按此方法共提取苦皮藤根皮粉末7kg,总共得浸膏1120g。称取 上述醇提物浸膏,加入六倍量氯仿,80℃下回流提取40min,过滤, 减压浓缩至浸膏,得浸膏147g。此浸膏硅胶拌样后上柱,采用石油 醚/乙酸乙酯(10:1~4:6)进行梯度洗脱,经高效液相制备纯化 [Sunfire C18色谱柱(150mm×10mm,10μm);流动相:甲醇-水;柱 温:25℃;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232nm;进样量:200μl] 得到下列4-OH-β-二氢沉香呋喃多元醇酯类化合物。第381-385份经 制备纯化[甲醇-水65:35]得苦皮素E(27mg);第420份经制备纯化[甲 醇-水62:38]得苦皮素A(80mg);第546-554份经制备纯化[甲醇-水 60:40]得苦皮藤素XIX(43mg);第590-594份经制备纯化[甲醇-水 68:32]得苦皮素C(28mg)和苦皮素P(16mg);第613-614份经制备纯 化[甲醇-水62:38]得苦皮素B(95mg)、苦皮素H(60mg);第679-681 份经制备纯化[甲醇-水60:40]得苦皮藤素III(26mg);第820份经制 备纯化[甲醇-水68:32]得苦皮素J(29mg)。
苦皮藤素IV数据见文献[吴文君.植物杀虫剂苦皮藤素研究与 应用[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3)15%T12苦皮藤素原药中主要活性成分的结构及核磁共振 碳谱数据
苦皮素A:R1=R4=OiBu,R2=R5=H,R3=OBz,R6=OH,R7=OAc
苦皮素B:R1=R5=OiBu,R2=OFu,R3=R4=H,R6=R7=OAc
苦皮素C:R1=R5=OiBu,R2=OBu,R3=R4=H,R6=R7=OAc
苦皮素E:R1=OiPet,R2=R5=H,R3=OBz,R4=OiBu,R6=OH,R7= OAc
苦皮素F:R1=R6=R7=OAc,R2=R5=OFu,R3=R4=H
苦皮素G:R1=R6=R7=OAc,R2=OFu,R3=R4=H,R5=OiBu
苦皮素H:R1=R7=OAc,R2=R5=H,R3=OBz,R4=OiBu,R6=OH
苦皮素J:R1=R5=R6=R7=OAc,R2=R4=H,R3=OBz
苦皮素P:R1=OiPet,R2=OBu,R3=R4=H,R5=OiBu,R6=R7=OAc
苦皮藤素Ⅲ:R1=OiBu,R2=R4=H,R3=OBz,R5=R6=R7=OAc
苦皮藤素IV:R1=OiBu,R2=R5=OFu,R3=R4=H,R6=R7=OAc
苦皮藤素XIX:R1=OiBu,R2=R5=H,R3=OBz,R4=OFu,R6=OH,R7= OAc
苦皮素A
13C NMR(100MHz,CDCl3)δC:75.01(C-1),67.26(C-2),41.15 (C-3),72.13(C-4),91.41(C-5),76.89(C-6),53.51(C-7),73.69(C-8), 75.28(C-9),50.52(C-10),84.54(C-11),30.05(C-12),26.35(C-13), 24.14(C-14),61.69(C-15)
OAC:169.49,169.60,20.50,21.13
OiBu:175.82,176.77,34.09,34.31,18.46,18.66,19.06,19.14
OBz:165.67,129.26,129.44,128.63,133.45
苦皮素B
13C NMR(100MHz,CDCl3)δC:70.63(C-1),67.96(C-2), 42.00(C-3),69.84(C-4),91.33(C-5),75.39(C-6),52.97(C-7), 76.05(C-8),71.44(C-9),53.87(C-10),83.44(C-11),29.59(C-12),25.45 (C-13),24.47(C-14),65.45(C-15)
OAC:169.54,169.66,169.79,20.55,21.12,21.48
OiBu:175.74,176.90,33.95,34.10,18.73,18.99,19.00,19.06
OFu:160.91,148.99,117.81,109.69,144.00
苦皮素C
13C NMR(100MHz,CDCl3)δC:70.86(C-1),67.98(C-2),42.04(C-3), 69.88(C-4),91.42(C-5),75.48(C-6),53.04(C-7),76.19(C-8),72.03(C-9), 54.10(C-10),83.54(C-11),29.61(C-12),25.66(C-13),24.50(C-14), 65.55(C-15);
OAC:169.44,169.57,169.26,20.38,21.13*,21.50*(-CH3)(*归 属可互换)
OiBu:175.77,176.95,33.98,34.12,18.78,18.91,19.04,19.08
OBz:164.52,128.31,130.18,128.47,133.87
苦皮素E
13C NMR(100MHz,CDCl3)δC:75.09(C-1),67.31(C-2), 41.21(C-3),72.15(C-4),91.49(C-5),76.92(C-6),53.53(C-7), 73.80(C-8),75.23(C-9),50.49(C-10),84.54(C-11),30.08(C-12), 26.31(C-13),24.06(C-14),61.68(C-15)
OAC:169.55,169.46,20.48,21.13
OiBu:175.72,34.11,18.48,18.64
OiPet:176.19,41.56,26.59,11.69,16.92
OBz:165.68,129.36,129.49,128.61,133.42
苦皮素F
13C NMR(100MHz,CDCl3)δC:70.53(C-1),67.80(C-2), 41.93(C-3),69.90(C-4),91.31(C-5),75.34(C-6),53.80(C-7),76.54 (C-8),71.65(C-9),54.33(C-10),83.12(C-11),25.55(C-12),29.51 (C-13),24.32(C-14),65.56(C-15)
OAC:169.51,169.75,169.86,170.52,20.47,21.13,21.52,21.11
OFu:161.61,160.53,148.69,148.87,118.84,118.05,109.96, 109.78,144.01,144.01
苦皮素G
13C NMR(100MHz,CDCl3)δC:70.49(C-1),67.82(C-2), 41.92(C-3),69.81(C-4),91.51(C-5),75.00(C-6),53.34(C-7),76.10 (C-8),72.65(C-9),53.97(C-10),83.27(C-11),29.45(C-123),25.48 (C-13),24.35(C-14),65.67(C-15)
OAC:169.47,169.69,169.74,170.53,20.45,21.14,21.52,21.04
OiBu:175.86,33.92,18.81,18.89
OFu:160.91,148.99,117.83,109.71,144.02
苦皮素H
13C NMR(100MHz,CDCl3)δC:74.89(C-1),67.31(C-2), 41.10(C-3),72.11(C-4),91.44(C-5),76.87(C-6),53.59(C-7), 73.36(C-8),75.40(C-9),50.64(C-10),84.52(C-11),30.03(C-123), 26.24(C-132),24.23(C-14),61.38(C-15)
OAC:169.39,169.55,170.28,20.49,21.10,21.47
OiBu:175.88,34.02,18.41,18.58
OBz:165.72,129.23,129.40,128.64,133.40
苦皮素J
13C NMR(100MHz,CDCl3)δC:75.96(C-1),67.85(C-2),41.92(C-3), 69.68(C-4),91.70(C-5),75.00(C-6),53.25(C-7),69.75(C-8),72.01(C-9), 52.90(C-10),82.62(C-11),29.28(C-12),24.34(C-13),24.11(C-14), 60.23(C-15)
OAC:169.52,169.71,169.52,169.92,170.47,20.27,20.99*,21.22*, 21.46*,21.55(*归属可互换)
OBz:164.69,129.00,129.54,128.74,133.59
苦皮素P
13C NMR(100MHz,CDCl3):δC:70.94(C-1),68.07(C-2),42.09 (C-3),69.92(C-4),91.42(C-5),76.22(C-6),52.98(C-7),75.58 (C-8),72.01(C-9),54.08(C-10),83.55(C-11),29.62(C-12), 25.63.(C-13),24.55(C-14),65.56(C-15)
OAc:169.52,169.75,169.52,20.40,21.10,21.50
OiBu-8:175.77,33.99,18.84,18.84
OiPet-15:176.55,41.21,26.50,11.67,16.57
OBz:164.52,128.47,130.19,128.34,133.85
苦皮藤素Ⅲ
13C NMR(100MHz,CDCl3)δC:75.84(C-1),67.83(C-2),42.02(C-3), 69.73(C-4),91.57(C-5),75.39(C-6),53.27(C-7),69.84(C-8),71.95(C-9), 53.05(C-10),82.47(C-11),29.27(C-12),24.45(C-13),24.27(C-14), 60.74(C-15)
OAC:169.59*,169.59*,169.59*,170.07*,20.30,20.93**,21.23**, 21.50**(*,**归属可互换)
OiBu-15:177.29,33.92,19.12,19.32
OBz-9:164.58,129.07,129.50,128.73,133.59
苦皮藤素IV
13C NMR(100MHz,CDCl3)δC:70.3*(C-1,),70.6*(C-2),42.0 (C-3),69.9(C-4),91.4(C-5),75.6*(C-6),53.6(C-7),76.1*(C-8), 68.0*(C-9),54.4(C-10),83.4(C-11),29.6(C-12),25.5(C-13),24.4 (C-14),65.0(C-15)(*归属可互换)
OAC:169.6×3,20.5,21.0,21.4
OiBu:176.7,34.0,18.8,18.9
OFu:161.3,160.6,148.9,148.7,118.8,118.1,109.8,109.7,143.9 ×2
苦皮藤素XIX
13C NMR(100MHz,CDCl3)δC:75.08(C-1),67.37(C-2),41.28(C-3), 72.17(C-4),91.51(C-5),76.84(C-6),53.39(C-7),74.71(C-8),75.08(C-9), 50.06(C-10),84.57(C-11),30.05(C-12),26.31(C-13),24.23(C-14), 61.76(C-15)
OAC:169.47*,169.59*,20.43,21.15(*归属可互换)
OiBu-15:176.74,34.37,19.15,19.15
OBz-9:165.74,129.27,129.46,128.62,133.44
OFu-8:161.86,148.25,118.65,109.59,143.87
实施例1
(1)15%T12苦皮藤素原药甲制备方法
将筛分后符合规定的陕西宝鸡苦皮藤根或/和皮(24目),依次加 入体积为3︰2︰2倍量95%(质量比)的乙醇,于80℃下回流提取2 h(提取3次,每次均2h),过滤,合并三次滤液,减压浓缩至密度 1.08的滤液。取此滤液,加其体积为1倍量的沉淀剂(质量比为10% 的乙醇),沉淀12h,经离心得沉淀,即15%T12苦皮藤素原药甲。
(2)15%T12苦皮藤素原药甲质量检测方法
①特征提取物制备
取15%T12苦皮藤素原药甲1g,加入体积为6倍量(6mL)的 氯仿,80℃下回流提取40min,过滤后于60℃下减压浓缩,回收溶剂 至干,即得15%T12苦皮藤素原药甲特征提取物。
②特征提取物IGD核磁共振碳谱指纹图谱检测
取上述特征提取物,溶于0.5mL CDCl3中,作IGD核磁共振碳 谱指纹图谱检测,即得到IGD核磁共振碳谱指纹图谱。
③特征提取物IGD核磁共振碳谱指纹图谱解析
1)鉴别
15%T12苦皮藤素原药甲特征提取物的IGD核磁共振碳谱指纹 图谱中,清楚地显示4-OH-β-二氢沉香呋喃倍半萜多醇酯类化合物的 特征信号。根据其母核信号及其C-15特征峰信号的化学位移,确证 12个4-OH-β-二氢沉香呋喃倍半萜多醇酯类化合物苦皮素A、B、C、 E、F、G、H、J、P、苦皮藤素III、IV、XIX在IGD核磁共振碳谱指 纹图谱中均有相应的NMR信号。IGD核磁共振碳谱指纹图谱见附图 1-a,其特征峰局部拉宽放大图见附图1-b。
2)15%T12苦皮藤素原药甲各活性成分比例测定结果如下:
3)15%T12苦皮藤素原药甲中苦皮素B浓度含量测定结果如下:
称取原药质量 200mg 15%T12苦皮藤素原药甲中苦皮素B质量浓度 67.62ug/mL 15%T12苦皮藤素原药甲B质量百分含量 3.34%
4)15%T12苦皮藤素原药甲含量测定结果如下:
下表中苦皮素C+苦皮素F+苦皮素P的分子式是以苦皮素C作为 代表的分子式,苦皮素A+苦皮素E+苦皮藤素XIX的分子式是以苦 皮素A作为代表的分子式(以下实施例均同实施例1)。
实施例2
(1)15%T12苦皮藤素原药甲制备方法
其他条件同实施例1,所不同的是使用滤液两倍量体积的水做沉 淀剂,效果与实施例1类似。
(2)15%T12苦皮藤素原药甲质量检测方法
①特征提取物制备-同实施例1。
②特征提取物IGD核磁共振碳谱指纹图谱检测
同实施例1。
③特征提取物IGD核磁共振碳谱指纹图谱解析
1)鉴别
15%T12苦皮藤素原药甲特征提取物的IGD核磁共振碳谱指纹 图谱中,清楚地显示4-OH-β-二氢沉香呋喃倍半萜多醇酯类化合物的 特征信号。根据其母核信号及其C-15特征峰信号的化学位移,确证 12个4-OH-β-二氢沉香呋喃倍半萜多醇酯类化合物苦皮素A、B、C、 E、F、G、H、J、P、苦皮藤素III、IV、XIX在IGD核磁共振碳谱指 纹图谱中均有相应的NMR信号。IGD核磁共振碳谱指纹图谱见附图 2-a,其特征峰局部拉宽放大图见附图2-b。
2)15%T12苦皮藤素原药甲各活性成分比例测定结果如下:
3)15%T12苦皮藤素原药甲中苦皮素B浓度含量测定结果如下:
称取原药质量 200mg 15%T12苦皮藤素原药甲中苦皮素B质量浓度 68.00ug/mL 15%T12苦皮藤素原药甲中苦皮素B质量百分含量 3.40%
4)15%T12苦皮藤素原药甲含量测定结果如下:
实施例3
(1)15%T12苦皮藤素原药乙制备方法
将筛分后符合规定的陕西华县苦皮藤根或/和皮(10目),依次加 入体积为6︰6倍量90%(质量比)的乙醇,于60℃下超声提取1h (提取2次,每次均提取1h),过滤,合并两次滤液,减压浓缩至密 度1.13的滤液。取此滤液,加其体积为2倍量的沉淀剂(质量比为 30%的乙醇),沉淀24h,经离心得沉淀,即15%T12苦皮藤素原药 乙。
(2)15%T12苦皮藤素原药乙质量检测方法
①特征提取物制备
取15%T12苦皮藤素乙1g,加入体积为12倍量(12mL)的氯 仿,60℃下超声提取20min,过滤后于70℃下减压浓缩,回收溶剂至 干,即得15%T12苦皮藤素原药乙特征提取物。
②特征提取物IGD核磁共振碳谱指纹图谱检测
取上述特征提取物,溶于0.5mL CDCl3中,作IGD核磁共振碳 谱指纹图谱检测,即得到IGD核磁共振碳谱指纹图谱。
③特征提取物IGD核磁共振碳谱指纹图谱解析
1)鉴别
15%T12苦皮藤素原药乙特征提取物的IGD核磁共振碳谱指纹 图谱中,清楚地显示4-OH-β-二氢沉香呋喃倍半萜多醇酯类化合物的 特征信号。根据其母核信号及其C-15特征峰信号的化学位移,确证 12个4-OH-β-二氢沉香呋喃倍半萜多醇酯类化合物苦皮素A、B、C、 E、F、G、H、J、P、苦皮藤素III、IV、XIX在IGD核磁共振碳谱指 纹图谱中均有相应的NMR信号。IGD核磁共振碳谱指纹图谱见附图 3-a,其特征峰局部拉宽放大图见附图3-b。
2)15%T12苦皮藤素原药乙各活性成分比例测定结果如下:
3)15%T12苦皮藤素原药乙中苦皮素B浓度含量测定结果如下:
称取原药质量 200mg 15%T12苦皮藤素原药乙中苦皮素B质量浓度 63.74ug/mL 15%T12苦皮藤素原药乙中苦皮素B质量百分含量 3.19%
4)15%T12苦皮藤素原药乙含量测定结果如下:
上述实施例1~3说明:用本发明制备方法得到的苦皮素原药,其 中有效活性成分的含量稳定,且本发明的检测方法,重复性和稳定性 很高。
实施例4
(1)2%T12苦皮藤素水悬浮剂配制
将检测合格的15%T12苦皮藤素原药置于反应釜中,按照配比量 加入下表中的辅料(润湿分散剂、增稠剂、防冻剂和消泡剂),搅拌, 再加溶剂至规定含量,搅拌至完全溶解,得到2%T12苦皮藤素水悬 浮剂。配制比例见下表:
(2)田间试验-参照农业部农药检定所生测室制定的农药田间药 效试验准则进行。
1)材料与方法
a.供试药剂
2%苦皮藤素水悬浮剂(见本实施例上述表格中的第一列的水悬 浮剂),10%吡虫啉悬浮剂(市售)。
b.防治对象与试验作物
防治对象为小麦蚜虫:麦长管蚜,合谷缢蚜,麦二叉蚜。试验作 物为小麦。
c.试验地及作物
试验地设在山东省泰安市试验田,该园土壤肥沃、肥力均匀、管 理水平一致,小麦蚜虫历年均有发生。
d.药剂处理
设2%苦皮藤素水悬浮剂800、1000、1200倍液3个处理,以40% 氧化乐果、20%氰戊菊酯对水稀释2000倍液为对照药剂,喷清水为 空白对照。小区面积20m2,顺序排列,重复3次。随机区组排列。
e.施药时间与方法
初次施药于2011年5月12日进行,正值小麦蚜虫为害盛期。试 验当天天气气晴为少云天气,平均气温20.1℃。用卫士牌WS-16P背 负式手动喷雾器施药。
f.调查时间与方法
于施药前在每小区中按对角线五点取样,挂牌固定5点,每点选 取有蚜虫的小麦5株,调查定株小麦旗叶及穗上的蚜虫数,以此作为 施药前虫口基数。施药后1、3、7d在标记的小麦上调查残存活虫数, 计算各处理区防治效果并进行差异显著性测验。
防效(%)=[1一处理区药后活虫数×对照区药前活虫数/(对照 区药后活虫数×处理区药前活虫数)]×100
2)统计分析结果
小麦蚜虫田间药效实验分析结果见下表。从表中可看出,2%苦 皮藤素水悬浮剂稀释成800~1000倍防效效果较好,其药后1天的防 治效果为81.93%~92.16%;对水稀释800倍处理区防效最好,其药后 3天的防治效果为91.90%~92.28%;优于对照药剂10%吡虫啉悬浮剂 倍对水稀释1000倍。
按照本实施例配制的其他水悬浮剂和上述给出田间试验的水悬 浮剂效果相似,以上述给出田间试验的水悬浮剂为最优。
实施例5
(1)2%T12苦皮藤素水悬浮剂苦皮藤素系数计算
取实施例1-2的15%T12苦皮藤素原药甲(陕西宝鸡)苦皮藤素 总系数的平均值作为苦皮藤素原药甲(陕西宝鸡)苦皮藤素总系数。
取实施例3的15%T12苦皮藤素原药乙(陕西华县)苦皮藤素总 系数实际值作为苦皮藤素原药乙(陕西华县)苦皮藤素总系数。
计算结果如下:
药材产地 苦皮藤素原药苦皮藤素总系数 陕西宝鸡 4.68 陕西华县 5.40
(2)2%T12苦皮藤素水悬浮剂苦皮素B浓度含量测定结果如下:
(3)2%T12苦皮藤素水悬浮剂苦皮藤素含量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