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玉米自交系S37的选育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玉米自交系S37的选育方法.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610687866.3 (22)申请日 2016.08.19 (71)申请人 辽源市农业科学院 地址 136200 吉林省辽源市人民大街1056 号 (72)发明人 刘伟 张世英 丛方志 刘彬 赵兴彦 李成军 温义鹏 于培洋 张玉秋 朱秀森 姜付俊 张宏义 秦宝君 刘忠诚 郑莹 (74)专利代理机构 长春菁华专利商标代理事务 所 22210 代理人 南小平 (51)Int.Cl. A01H 1/04(2006.01) A01H 1/02(2006.01) (54)发明名称 。
2、一种玉米自交系S37的选育方法 (57)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玉米自交系S37的选育方 法, 属于农业科学技术领域。 该选育方法包括以 下步骤: (1)以沈137为母本, MO17为父本, 进行杂 交取得沈137/MO17的F1代; (2)F1代自交得到沈 137/MO17的F2代; (3)以早熟耐密材料FR3为母 本, 沈137/MO17的F2代为父本, 进行杂交取得 FR3/沈137/MO17的F1代; (4)在FR3/沈137/MO17 的F1代中选择优良单株为父本, 以早熟耐密材料 FR3为母本, 进行回交取得FR3/FR3沈137/MO17的 F1代; (5)所述FR3/FR3沈137。
3、/MO17的F1代连续自 交6代后选育出玉米自交系S37。 本发明提供的方 法选育出的S37配合力高、 生育期适中、 株型清 秀、 耐密性好、 抗病性强、 适应性广, 已成为我国 常用的优良自交系之一。 是今后玉米自交系改良 及杂交育种的重要基础材料。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1页 CN 106305413 A 2017.01.11 CN 106305413 A 1.一种玉米自交系S37的选育方法, 其特征在于, 包括以下步骤: (1)以沈137为母本, MO17为父本, 进行杂交取得沈137/MO17的F1代; (2)F1代自交得到沈137/MO17的F2代; (3)以早熟耐密材料F。
4、R3为母本, 沈137/MO17的F2代为父本, 进行杂交取得FR3/沈137/ MO17的F1代; (4)在FR3/沈137/MO17的F1代中选择优良单株为父本, 以早熟耐密材料FR3为母本, 进 行回交取得FR3/FR3沈137/MO17的F1代; (5)所述FR3/FR3沈137/MO17的F1代连续自交6代后选育出玉米自交系S3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玉米自交系S37的选育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早熟耐密材料 FR3为欧洲早熟耐密杂交种。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106305413 A 2 一种玉米自交系S37的选育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农业科。
5、学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玉米自交系S37的选育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20世纪80年代, 玉米大斑病、 灰斑病和弯孢菌叶斑病等大面积流行, 大面积推广的 丹玉13号、 掖单13号等紧凑、 半紧凑型玉米品种感病严重而退出生产。 90年代开始, 我国从 国外引入含有热带血缘种质, 进而选育出了一批单株生产力高, 抗叶斑病, 叶片较茂密的种 质。 其对玉米叶斑类病害起到有效的抑制作用, 但是缺点是熟期偏晚。 并且随着病害生理型 的变化, 应用时间的延长, 仅靠单基因抗性无法持久下去。 进入2000年以后, 国内外育种者 认为玉米产量的进一步提高, 需靠密植增加穗数, 提高出籽率, 利用群体效应。
6、增产, 推动我 国玉米育种、 生产及耕作制度又上新台阶。 但生产中发现, 加大密度, 带来的不仅是病害的 严重, 倒伏也越来越重, 对产量的影响巨大。 近几年来, 我国玉米主产区玉米种质资源遗传 基础狭窄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同时国内早熟、 耐密、 多抗性玉米自交系缺乏。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提供一种以单基因和多基因抗性相结合、 抗单 一病害和抗多种病害相结合的、 多抗性的玉米自交系S37的选育方法。 0004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体如下: 0005 一种玉米自交系S37的选育方法, 包括以下步骤: 0006 (1)以沈137为母本, MO1。
7、7为父本, 进行杂交取得沈137/MO17的F1代; 0007 (2)F1代自交得到沈137/MO17的F2代; 0008 (3)以早熟耐密材料FR3为母本, 沈137/MO17的F2代为父本, 进行杂交取得FR3/沈 137/MO17的F1代; 0009 (4)在FR3/沈137/MO17的F1代中选择优良单株为父本, 以早熟耐密材料FR3为母 本, 进行回交取得FR3/FR3沈137/MO17的F1代; 0010 (5)所述FR3/FR3沈137/MO17的F1代连续自交6代后选育出玉米自交系S37。 0011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 所述早熟耐密材料FR3为欧洲早熟耐密杂交种。 0012 本。
8、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0013 1、 本发明提供的玉米自交系S37的选育方法是以沈137和MO17为基础材料, MO17具 有配合力高, 综合农艺性状好, 且遗传力强等优点, 但其抗病性较差; 而沈137抗病性好、 广 适, 把这两个自交系的优点聚合起来, 选育高抗的优良自交系, 加入国外早熟耐密材料, 使 材料变得早熟、 耐密植。 0014 2、 本发明提供的玉米自交系S37的选育方法用南繁北育、 适当加密、 人工接种抗病 鉴定的方法, 增加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压力, 提高耐密能力和抗病性。 采用中小群体的选择 方法, 使育种程序相对大群体选择较简单、 易操作, 成功几率较大。 0015 3、 。
9、本发明提供的选育方法选育出的S37配合力高、 生育期适中、 株型清秀、 耐密性 说 明 书 1/4 页 3 CN 106305413 A 3 好、 抗病性强、 广适, 已成为我国常用的优良自交系之一。 S37是今后玉米自交系改良及杂交 育种的重要基础材料。 附图说明 0016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17 图1为本发明的玉米自交系S37的选育系谱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 本发明的发明思想为: 上世纪80年代, 我国玉米叶斑病流行, 育种界开始对抗病育 种加以重视。 90年代相继育出一些单基因抗病自交系, 但是随着病害生理型的变化, 应用时 间的延长, 仅靠。
10、单基因抗性无法持久下去。 近年来, 我国玉米主产区玉米种质资源遗传基础 狭窄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同时国内早熟、 耐密、 多抗玉米自交系缺乏。 为此, 本发明提出以单 基因和多基因抗性相结合、 抗单一病害和抗多种病害相结合的多抗性的抗病育种, 以早熟、 耐密、 多抗为育种方向的总体思路。 0019 本发明提出对核心种质进行改良创新, 通过回交和复合杂交等技术手段, 导入热 带血缘种质, 同时引进外国种质资源, 创新国内种质资源。 确定以含热带血缘, 抗性强的P群 (沈137)和我国四大杂优群之一的兰卡斯特群中的优良自交系MO17为研究对象, 加入国外 早熟耐密材料来增加早熟性和耐密性, 改良农艺。
11、性状。 选育出早熟、 耐密、 多抗、 配合力高、 适应性强的材料。 MO17作为兰卡斯特种质的代表, 具有配合力高、 出籽率高、 品质优良、 生育 期适中, 耐瘠性和耐旱性好等优点, 一直是我国80年代大面积使用的核心种质, 但其感弯孢 菌叶斑病。 沈137自交系含有热带血缘, 抗病性和抗倒性突出, 缺点是熟期较晚。 利用回交转 育法导入含热带种质的沈137, 合成基础群体, 提高核心种质遗传基础。 通过群体、 高密度、 强胁迫和异地穿梭选育等技术, 综合抗病性、 丰产性、 抗倒性、 耐密性逐代严格筛选和分析, 建立抗病基础材料后, 导入早熟、 耐密、 米质优良的国外早熟材料FR3溶入到改良群。
12、体中, 通 过复合杂交的方式, 将早熟性、 耐密性溶入到改良群体中。 0020 经过3年6个世代, 按系谱法进行多穗行、 株系间选择, 利用人工抗病接种鉴定, 南 繁北育, 提高抗病性和适应性。 保留抗病、 持绿性好、 抗倒、 植株清秀, 茎叶夹角小, 叶片窄而 挺直、 雄穗分枝较少的植株; 并对根系、 果穗和抗性等进行定向选择。 最终育出配合力高、 生 育期适中、 株型清秀、 耐密性好、 抗病性强、 适应性广的优良自交系S37。 并组配了吉林省和 黑龙江两省审定的玉米杂交种吉东22号和进入吉林省审定试验的吉东807号。 0021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叙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0022 结合图1具体说。
13、明本发明提供的玉米自交系S37的选育方法: 1997年冬海南, 用沈 137和MO17组建基础材料, 并以沈137为母本, MO17为父本, 进行杂交得到沈137/MO17的F1 代。 1998年辽源, F1代自交, 取得沈137/MO17的F2代。 1998年冬海南种植欧洲早熟耐密材料 FR3与沈137/MO17的F2代, 进行杂交取得FR3/沈137/MO17的F1代。 1999年在辽源以FR3/沈 137/MO17的F1代中选择优良单株为父本, 以欧洲早熟耐密材料FR3为母本, 进行回交取得 FR3/FR3沈137/MO17的F1代, 连续自交6代(S1-S6)后选育出自交系S37, 具。
14、体为: 1999年冬海 南种植自交系1000株, 套袋选株自交。 2000年辽源系谱法, 选择优良穗行自交, 加速有利基 因分离与重组。 生育期经抗病、 抗倒等性状鉴定, 筛选出叶角小、 叶片窄而上冲、 雄穗分枝少 说 明 书 2/4 页 4 CN 106305413 A 4 的株系, 收获时将其果穗单穗脱粒。 2000年海南在北方将精选出的30个穗行, 分区播种, 花 期选择叶片窄、 短和雄穗花粉量少、 分枝少的植株套袋自交。 同时对优良株系进行大斑病、 弯孢菌叶斑病及丝黑穗病进行人工鉴定。 收获时保留抗病、 抗倒、 株型紧凑清秀的优良单株 30个。 0023 测用结合, 准确选择高配合力株。
15、系, 进行杂优群归类, 加快杂交种选育进程。 0024 2001年海南经连续自交和选择, 性状已基本稳定, 选择自交系的同时, 用黄改(昌 7-2)、 旅大红骨(R34)和Reid(7922)等自交系为测验种进行测配。 2002年对海南的测交种分 别在辽源、 铁岭和丹东等地进行鉴定试验, 进行初级鉴定, 结果显示2000广5区的配合力高, 其测验杂交种表现高产、 抗病、 株型较清秀。 以S37R34产量最为突出, 同时精选穗行继续 自交纯合, 同时加大测验种进行测配。 此时的植株形态等多种性状已经稳定和整齐一致。 0025 本发明提供的方法选育出的S37与当前国内兰卡斯特血缘系MO17的比较:。
16、 0026 MO17是我国春播玉米区的骨干自交系, 配合力高, 综合性状优良, 育成了大量优良 杂交种。 S37是以沈137和MO17为基础材料, 经多代多穗行自交选择而成, 配合力、 农艺性状、 抗病性、 抗倒性和熟期方面有了较大的改良, 已组配出抗病性和抗倒性优良的杂交种。 0027 S37与MO17和沈137比较: 0028 S37综合了二者的优良基因, 成株株型清秀, 株高比MO17更矮, 199厘米, 穗位70厘 米, 更具有抗倒性, 雄穗分枝3-5个左右, 分支数少, 减少对养分的消耗。 抗病性上, 遗传了沈 137的抗病基因, 抗各种叶斑病, 活杆成熟, 在人工接种条件下, 抗玉。
17、米叶斑病、 丝黑穗病、 较 抗玉米螟。 从生育期上看, 比沈137早, 生育期123天, 需10积温2500左右, 属中熟自交 系。 从米质和产量看, 籽粒角质型, 百粒重26.9克, 商品品质优良, 亲本繁殖田一般公顷产量 为3800公斤以上, 属优良高产自交系。 0029 S37应用情况: 0030 吉东22号: 0031 吉东22号是以S37为母本, R34为父本组配而成的中熟玉米杂交种, 2004年参加吉 林省玉米予备试验, 平均产量为11415.2公斤/公顷, 比对照品种平均增产18.8。 2005- 2006年参加吉林省玉米区试, 平均产量为9807.7公斤/公顷, 比对照品种平均。
18、增产14.8。 2006年参加吉林省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10624.9公斤/公顷, 比对照品种增产14.9。 2006 年吉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2010年参加黑龙江省引种试验, 平均公顷产量为8753.7公 斤, 比对照品种平均增产10 .8。 2011年参加黑龙江省二区生产试验, 平均公顷产量 8706.8Kg, 比对照品种平均增产8.6。 0032 吉东807号: 0033 吉东807号是以S37为母本, F69为父本组配而成的中熟玉米杂交种, 2011年参加辽 源市农业科学院产比试验, 平均产量为12397.2公斤/公顷, 比对照品种平均增产12.8, 2012年参加辽源市农业科学院。
19、产比试验, 平均产量为11964.4公斤/公顷, 比对照品种平均 增产9.3。 0034 目前, 以S37为亲本的自交系, 在未来若干年中, 会被更多玉米育种者应用到杂交 种选育和自交系选育中, 将有效发挥其高产、 抗病、 抗倒的特点。 0035 显然, 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 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 对 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 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 说 明 书 3/4 页 5 CN 106305413 A 5 变动。 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 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 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说 明 书 4/4 页 6 CN 106305413 A 6 图1 说 明 书 附 图 1/1 页 7 CN 106305413 A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