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茶小绿叶蝉的综合防控方法.pdf

上传人:n****g 文档编号:7271932 上传时间:2019-10-02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366.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610635000.8

申请日:

20160804

公开号:

CN106258648A

公开日:

20170104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审查中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01G13/00

主分类号:

A01G13/00

申请人: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发明人:

陈峰,王长方,胡进锋,王俊,吴玮

地址:

350013 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新店埔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优先权:

CN201610635000A

专利代理机构: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蔡学俊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茶小绿叶蝉的综合防控方法,属于农业昆虫及害虫防治领域。本发明针对茶叶年生长期的第一次生长期(春梢),第二次生长期(夏梢),第三次生长期(秋梢)等3个生长阶段,对虫情监测、园艺防控、物理防控、生物防控和化学防控等5种防治措施进行集成组装,提出适用于各个生长期的综合防控措施。本发明能有效控制茶小绿叶蝉的发生为害,显著降低农药的使用次数和使用量,对提升茶叶的产量、经济价值及种植环境具有重大意义。

权利要求书

1.一种茶小绿叶蝉的综合防控方法,其特征在于:针对茶叶年生长期的第一次生长期—春梢,第二次生长期—夏梢,第三次生长期—秋梢的3个生长阶段构建适合各个生长期的综合防控方法,具体防控方法包括:(1)第一次生长期:结合虫情监测、物理防控和园艺防控,构建监测、园管的防控体系;(2)第二次生长期:结合虫情监测、物理防控、生物防控、园艺防控和化学防控,构建监测、园管、诱捕、生防和药控的防控体系;所述的化学防控为:当百叶若虫数达到10头时,将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和25%啶虫脒可湿性粉剂按质量比2:1混合后,稀释1000-2500倍,进行喷雾;(3)第三次生长期:结合物理防控、生物防控、化学防控和园艺防控,构建园管、诱捕、生防和药控的防控体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茶小绿叶蝉的综合防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1)中,第一次生长期的具体防控为:虫情监测:加强测报,根据当地气温掌握虫情;物理防控:加强茶园的管理,将茶园的杂草及时清理出园,减少越冬虫源;园艺防控:分批多次及时采摘茶叶,采摘后进行适度修剪,降低虫口密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茶小绿叶蝉的综合防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2)中,第二次生长期的具体防控为:物理防控:成虫发生期在茶园内安插黄板、糖醋液诱杀成虫,降低茶园落卵量;每亩茶园插黄板28-33片;生物防控:将0.3%印楝素乳油加水稀释300-600倍后,喷雾;或用0.5%藜芦碱可湿性粉剂加水稀释600-800倍后,喷施;园艺防控:在第二次生长期茶叶采摘后进行耕翻与增施有机肥,增强茶树抗病虫害能力;化学防控:茶叶整个生产期均采用生物农药为主,当百叶若虫数达到10头时,将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和25%啶虫脒可湿性粉剂按质量比2:1混合后,稀释1000-2500倍,进行喷雾。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茶小绿叶蝉的综合防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3)中,第三次生长期的具体防控为:物理防控:成虫发生期在茶园内安插黄板、糖醋液诱杀成虫,降低茶园落卵量;每亩茶园插黄板28-33片;生物防控:将0.3%印楝素乳油加水稀释300-600倍后,喷雾;或用0.5%藜芦碱可湿性粉剂加水稀释600-800倍后,喷施;化学防控:当百叶若虫数达到10头时,将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和25%啶虫脒可湿性粉剂按质量比2:1混合后,稀释1000-2500倍,进行喷雾;园艺防控:在第三次生长期茶叶采摘后进行耕翻与增施有机肥,增强茶树抗病虫害能力。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茶小绿叶蝉的综合防控方法,属于农业昆虫及害虫防治领域。

背景技术

茶小绿叶蝉一般在南方发生9-12代,世代重叠。成虫在茶树或杂草上越冬。卵产于嫩茎皮层内,且多产于芽下二三叶上茎内。主要为害茶树嫩梢、芽叶。一般年份有两个虫口高峰,第一高峰5月中旬和7月中下旬,主要为害夏暑茶。第二高峰在9月中下旬至10上旬,主要为害秋茶。根据小绿叶蝉发生及危害特点,绿色防控应以生物防控为核心,调查测报为依据,合理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现阶段,可用于茶小绿叶蝉的防控措施包括虫情监测、园艺防控、物理防控、生物防控和化学防控等。虫情监测:利用物候法、有效积温法等方法进行小绿叶蝉虫情预测预报。园艺防控:田间管理、分批多次及时采摘茶叶,采摘后进行适度修剪,可降低虫口密度;可在适当时期对茶园进行耕翻与增施有机肥,增强茶树抗病虫害能力。优点是方便、经济,具有预防作用;缺点是对发生的虫口量大时控制效果差。物理防控:利用色板(黄板等)、诱剂等方法减轻小绿叶蝉为害;优点是不破坏生态平衡,不产生3R后果;缺点是涉及成本略高。生物防控:利用生防菌(白僵菌等)和天敌(蜘蛛等)控制小绿叶蝉种群;优点是保持生态平衡,保证长久发展,不污染环境,不产生3R后果;缺点是使用时常受气候等各种条件限制,防治具有专一性。化学防控:选用25%吡虫啉+25%啶虫脒(2:1)稀释1000-2500倍喷雾控制小绿叶蝉虫口密度;优点是见效快、效果好,不受地区、季节和面积等的限制,同时对小绿叶蝉的不同虫态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缺点是在杀灭小绿叶蝉的同时,有益生物也受到伤害,破坏生态平衡,会产生3R后果。目前,这些防控措施在生产上已有各自使用,但由于未根据茶树不同生长期的小绿叶蝉防控要求进行有效集成组装,对小绿叶蝉的控制效果不佳,近年来小绿叶蝉发生为害仍呈加重之势,已成为茶叶种植过程的主要害虫之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茶小绿叶蝉的综合防控方法,该方法生产应用效果较好,能将茶小绿叶蝉控制在经济危害阈值指标范围内,对提升茶叶的经济价值及保护环境具有重大意义。

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针对茶叶年生长期的第一次生长期(春梢),第二次生长期(夏梢),第三次生长期(秋梢)3个生长期,构建适合各个生长期的综合防控方法,具体防控方法包括:

(1)第一次生长期

结合虫情监测、物理防控和园艺防控,构建监测、园管的防控体系;

其中虫情监测:加强测报,根据当地气温掌握虫情;若早春气温偏暖,则该虫爆发的第一次高峰期出现早;

物理防控:加强茶园的管理,及时将茶园的杂草清理出园,减少越冬虫源;

园艺防控:分批多次及时采摘茶叶,采摘后进行适度修剪,可降低虫口密度;

(2)第二次生长期

结合虫情监测、物理防控、生物防控、园艺防控和化学防控,构建监测、园管、诱捕、生防和药控的防控体系;

其中物理防控:成虫发生期在茶园内安插黄板、糖醋液诱杀成虫,降低茶园落卵量;每亩茶园插黄板28-33片;通过糖醋液诱杀,可极大降低茶园的虫口基数,减轻害虫的发生为害;

生物防控:将0.3%印楝素乳油加水稀释300-600倍后,进行喷雾;或用0.5%藜芦碱可湿性粉剂加水稀释600-800倍后,进行喷施;

园艺防控:在第二次生长期茶叶采摘后进行耕翻与增施有机肥,增强茶树抗病虫害能力;

化学防控:茶叶整个生产期均采用生物农药为主,当百叶若虫数达到10头时,将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和25%啶虫脒可湿性粉剂按质量比2:1混合后,稀释1000-2500倍,进行喷雾;

(3)第三次生长期

结合物理防控、生物防控、化学防控和园艺防控,构建园管、诱捕、生防和药控的防控体系;

其中物理防控:成虫发生期在茶园内安插黄板、糖醋液诱杀成虫,降低茶园落卵量;每亩茶园插黄板28-33片;

生物防控:将0.3%印楝素乳油加水稀释300-600倍后,喷雾;或用0.5%藜芦碱可湿性粉剂加水稀释600-800倍后,喷施;

化学防控:采用生物农药加以防控,当百叶若虫数达到10头时,将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和25%啶虫脒可湿性粉剂按质量比2:1混合后,稀释1000-2500倍,进行喷雾;

园艺防控:在第三次生长期茶叶采摘后进行耕翻与增施有机肥,增强茶树抗病虫害能力。

本发明的综合防控方法依据如下:

1、掌握小绿叶蝉的种类和发生规律

小绿叶蝉在茶园有很多种类,其中主要是假眼小绿叶蝉与茶小绿叶蝉。两者形态特征大同小异,发生规律与生活习性基本相同,均属同翅目叶蝉。但全国各地主要发生的是假眼小绿叶蝉。小绿叶蝉以成、若虫剌吸茶树嫩梢芽叶汁液为害。受害芽叶叶缘泛黄,叶脉变红,进而叶缘叶尖萎缩焦枯,生长停滞,芽叶脱落,严重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

成虫体长3-4毫米,黄绿至绿色,头顶中央有一个白纹,两侧各有一个不明显的黑点,复眼内侧和头部后绿也有白纹,并与前一白纹连成“山”形。前翅绿色半透明,后翅无色透明。雌成虫腹面草绿色,雄成虫腹面黄绿色。卵长约0.8 mm,香蕉形,头端略大,浅黄绿笆,后期出现1对红色眼点。若虫除翅尚未形成外,体形和体色与成虫相似。茶小绿叶蝉一般在南方发生9-12代,世代重叠。成虫在茶树或杂草上越冬。卵产于嫩茎皮层内,且多产于芽下二三叶上茎内。主要为害茶树嫩梢、芽叶。一般年份有两个虫口高峰,第一高峰5月中旬和7月中下旬,主要为害夏暑茶。第二高峰在9月中下旬至10上旬,主要为害秋茶。

2、做好虫情监测及测报

根据茶小绿叶蝉的发生规律,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天敌情况和茶树生长发育状况,利用物候法(是利用一种生物与他种生物之间生活、生长和发育的相互关系和规律,作为预测预报虫害的一种方法)、有效积温法(是利用害虫发育的有效积温预测害虫发生的方法,用公式表示:K=N(T-C);K:有效积温,N:发育天数;T:实际温度:C:发育起点温度)等方法,作好该虫的预测预报。

3、综合防控方法

茶小绿叶蝉的综合防控方法,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在茶树不同生长期,应用“虫情监测、园艺防控、物理防控、生物防控和化学防控”等防控措施,构建监测、园管、诱捕、生防和药控为核心的防控技术体系。

主要防控措施:

(1)虫情监测

加强测报,利用物候法、有效积温法等方法进行小绿叶蝉虫情预测预报。最重要的是需根据当地当年的气温情况掌握虫情。若早春气温偏暖(以温度10℃为基线),则该虫爆发的第一次高峰期出现早。

(2)园艺防控

①加强园间管理 做好茶园枯枝和杂草防除工作。种植期间加强栽培管理,适时浇水施肥,提高植株抗性;及时清扫枯枝落叶及杂草,并结合修剪,剪除过密枝、枯枝、病枝,摘除虫瘿,减少虫源。

②进行茶园全面耕翻,深度20 cm,在梯面内侧挖一条施肥沟,沟的深、宽均为30-35cm,把梯面、梯坎和茶蓬中清除出的杂草和有机肥混合埋入沟中,以作基肥,复土后压实,重新平整梯面。

(3)物理防控

色板、诱剂进行诱杀 在早春及时清理枯枝败叶,减少越冬虫源。同时通过在茶园放置有色粘虫板、性诱剂等,诱集成虫,可减少产卵与为害,有效地减少虫口数量,减少化学农药的用量。

(4)生物防控

用0.3%印楝素乳油加水稀释300-600倍后,喷雾;或用0.5%藜芦碱可湿性粉剂加水稀释600-800倍喷施。

(5)化学防控

茶叶整个生产期均采用生物农药为主,当百叶若虫数达到10头时,配以使用少量化学农药,进行混合防治,选用25%吡虫啉+25%啶虫脒(2:1)稀释1000-2500倍喷雾。

防治技术要点:

(1)监测

加强测报,根据当地气温掌握虫情。若早春气温偏暖,则该虫爆发的第一次高峰期出现早。

(2)园管

做好养管地等周围的清洁卫生和杂草防除及杀虫工作,适时浇水施肥、及时修剪过密枝、枯枝、病枝,减少虫源。

(3)诱捕

在茶叶生长期内悬挂有色粘板、诱剂,诱集茶小绿叶蝉成虫。

(4)生防

在茶小绿叶蝉种群密度低时,可施用印楝素、藜芦碱等植物源农药;同时保护利用蜘蛛等天敌。

(5)药控

把化学防控作为防控茶小绿叶蝉种群数量和使茶树免受其他病虫为害的辅助性措施。根据虫情,在虫口爆发时,施用生物农药的同时,加以适时、适量辅以化学农药,禁止使用高毒、剧毒农药。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根据茶树不同生长期的小绿叶蝉防控要求,将虫情监测、园艺防控、物理防控、生物防控和化学防控等进行有效集成组装,得出了一种茶小绿叶蝉的综合防控方法;该方法生产应用效果较好,能将茶小绿叶蝉控制在经济危害阈值指标范围内,对提升茶叶的经济价值及保护环境具有重大意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通过实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这些描述并不是对本发明内容作进一步的限定。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对本发明内容所作的等同替换,或相应的改进,仍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化学防控药剂筛选

化学防控是目前防治茶小绿叶蝉的手段之一,见效快、效果好,不受地区、季节和面积等的限制,同时对小绿叶蝉的不同虫态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本试验通过选择测定4种药剂对茶小绿叶蝉(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每10克3元,推荐亩用量16克/亩; 25%噻虫嗪可湿性粉剂,每2克2元,推荐亩用量6克;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每100克5元,推荐亩用量40克;25%啶虫脒可湿性粉剂,每5克1元,推荐亩用量5克)的田间防控效果,筛选测定防控茶小绿叶蝉的最佳药剂及田间使用浓度。

试验材料:供试药剂包括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5%噻虫嗪WDG、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25%啶虫脒可湿性粉剂。供试茶树为株高约80cm-100cm的茶树。

试验方法:①药剂配方筛选:在福州北峰茶叶种植基地,设25%吡虫啉+25%啶虫脒(质量比1:1、2:1和4:1)、25%噻虫嗪+25%啶虫脒(质量比1:1、1:2和1:4)和25%噻嗪酮+25%啶虫脒(质量比8:1、6:1和4:1)3组配方药剂处理小区,每组配方中每个配比均稀释2000倍,同时设1个清水对照CK;每个处理小区25m2,3次重复;每小区采用5点取样法,药前调查虫口基数,药后1天、3天、7天调查防治效果,选出每组配方中最佳的防治配比;再综合各配方药剂的成本价格,筛选出最佳配方药剂。

②配方药剂田间使用浓度确定:在药剂配方筛选的基础上,设最佳配方药剂1000、1500、2000、2500、3000和4000 6个稀释倍数及1个清水对照CK;每个处理小区25m2,3次重复。每小区采用5点取样法,药前调查虫口基数,药后1天、3天和7天调查防治效果,确定该配方药剂较理想的田间使用浓度。

试验结果:①药剂配方筛选(表1)。药后1天,25%噻虫嗪+25%啶虫脒3个配比处理的防效效果较好,显著高于25%吡虫啉+25%啶虫脒和25%噻嗪酮+25%啶虫脒的各配比处理;药后3天,25%吡虫啉+25%啶虫脒2:1、4:1配比处理和25%噻虫嗪+25%啶虫脒1:1配比处理防治效果均在92%以上,高于其它的处理。而药后7天,仍然是25%吡虫啉+25%啶虫脒2:1、4:1配比处理和25%噻虫嗪+25%啶虫脒1:1配比处理防治效果较佳,在87%以上,综合各配方药剂的成本价格,25%吡虫啉+25%啶虫脒2:1配比处理是防治小绿叶蝉的最佳配方药剂。

表1 3组配方药剂对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及成本价格(2000倍喷雾)

注:每组配方药剂同列多重比较,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

②配方药剂田间使用浓度确定(表2)。药后1天,25%吡虫啉+25%啶虫脒2:1配比1000-4000倍液对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均不理想,为30.87-48.53%;药后3天和7天,1000、1500、2000和2500倍液的防治效果均较好,分别在87.57-96.45%和82.73-91.28%之间,显著高于其他2个处理。25%吡虫啉+25%啶虫脒2:1配比3000和4000倍液的防治效果不是很佳;1000-2500的防治效果较理想,且均未对茶树产生药害。

表2 25%吡虫啉+25%啶虫脒2:1配比不同稀释倍数对小绿叶蝉防治效果比较

注:同行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

结论:25%吡虫啉+25%啶虫脒2:1配比对榕管蓟马的防治效果最理想,药后3-7天的防治效果在87%以上,无药害产生,性价比最好,是防治小绿叶蝉的最佳配方药剂,田间推荐使用1000-2500倍液。该药使用时,要与其他专用药剂轮换或交替使用,延缓高抗个体的产生;同时,应抓住施药适期,增加虫体与药剂的接触机率、接触面积和接触量,进一步提高防治效果。

、各阶段防控措施的应用

(1)第一次生长期

①加强测报,根据当地气温掌握虫情。若早春气温偏暖,则该虫爆发的第一次高峰期出现早;

②加强茶园的管理,及时将茶园的杂草清理出园,减少越冬虫源;

③分批多次及时采摘茶叶,采摘后进行适度修剪,可降低虫口密度;

④茶叶采摘后,施以腐熟的有机肥。

通过以上综合防控方法,可使小绿叶蝉为害率控制在1%以内,极大地减少了初侵染源。

(2)第二次生长期

①加强测报,根据当地气温掌握虫情;

②成虫发生期在茶园内安插黄板、糖醋液诱杀成虫,降低茶园落卵量。每亩茶园插黄板30片。通过糖醋液诱杀,可极大降低茶园的虫口基数,减轻害虫的发生为害;

③用0.3%印楝素乳油加水稀释300-600倍喷雾;或用0.5%藜芦碱可湿性粉剂加水稀释600-800倍喷施;

④在第二次生长期茶叶采摘后进行耕翻与增施有机肥,增强茶树抗病虫害能力;

⑤采用生物农药为主,当百叶若虫数达到10头时,配以使用少量化学农药,进行混合防治,选用25%吡虫啉+25%啶虫脒(2:1)稀释1000-2500倍喷雾。

通过以上综合防控方法,可使小绿叶蝉为害率控制在5%以内,极大地减少了初侵染源。

(3)第三次生长期

①加强测报,根据当地气温掌握虫情;

②成虫发生期在茶园内安插黄板、糖醋液诱杀成虫,降低茶园落卵量。每亩茶园插黄板30片。通过糖醋液诱杀,可极大降低茶园的虫口基数,减轻害虫的发生为害;

③采用生物农药加以防控,当百叶若虫数达到10头时,配以少量高效低毒化学农药;

④在第三次生长期茶叶采摘后进行耕翻与增施有机肥,增强茶树抗病虫害能力。

通过以上综合防控方法,可减少使用化学农药2-3次,降低农药残留量和生产成本。

、综合应用

从2013至今,在福建安溪、北峰茶树种植基地采用本发明所述的方法,对茶树三个生长期的茶小绿叶蝉进行综合防控,改善了茶树种植基地的生态环境,增加了茶小绿叶蝉的天敌种类和数量,减少了药害和农药残留,形成了小绿叶蝉生态调控的良性循环,具有较好的生态效益;将小绿叶蝉发生控制在10%以内,省工省时,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2-3次,亩新增利润2000元以上,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以点带面,提升了茶农对小绿叶蝉的防控意识与水平,使茶树更大程度地满足最低农药残留量的要求,提高产品品质和产量,促进企业和茶农增产增收,进一步推动该产业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凡以本发明申请专利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于本发明的涵盖范围。

一种茶小绿叶蝉的综合防控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一种茶小绿叶蝉的综合防控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一种茶小绿叶蝉的综合防控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茶小绿叶蝉的综合防控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茶小绿叶蝉的综合防控方法.pdf(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610635000.8 (22)申请日 2016.08.04 (71)申请人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地址 350013 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新店埔 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72)发明人 陈峰 王长方 胡进锋 王俊 吴玮 (74)专利代理机构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 公司 35100 代理人 蔡学俊 (51)Int.Cl. A01G 13/00(2006.01) (54)发明名称 一种茶小绿叶蝉的综合防控方法 (57)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茶小绿叶蝉的综合防控 方法,。

2、 属于农业昆虫及害虫防治领域。 本发明针 对茶叶年生长期的第一次生长期 (春梢) , 第二次 生长期 (夏梢) , 第三次生长期 (秋梢) 等3个生长 阶段, 对虫情监测、 园艺防控、 物理防控、 生物防 控和化学防控等5种防治措施进行集成组装, 提 出适用于各个生长期的综合防控措施。 本发明能 有效控制茶小绿叶蝉的发生为害, 显著降低农药 的使用次数和使用量, 对提升茶叶的产量、 经济 价值及种植环境具有重大意义。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6页 CN 106258648 A 2017.01.04 CN 106258648 A 1.一种茶小绿叶蝉的综合防控方法, 其特征在于: 针对茶叶年生长期的。

3、第一次生长 期春梢, 第二次生长期夏梢, 第三次生长期秋梢的3个生长阶段构建适合各个生长期 的综合防控方法, 具体防控方法包括: (1) 第一次生长期: 结合虫情监测、 物理防控和园艺防控, 构建监测、 园管的防控体系; (2) 第二次生长期: 结合虫情监测、 物理防控、 生物防控、 园艺防控和化学防控, 构建监 测、 园管、 诱捕、 生防和药控的防控体系; 所述的化学防控为: 当百叶若虫数达到10头时, 将 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和25%啶虫脒可湿性粉剂按质量比2:1混合后, 稀释1000-2500倍, 进 行喷雾; (3) 第三次生长期: 结合物理防控、 生物防控、 化学防控和园艺防控, 。

4、构建园管、 诱捕、 生 防和药控的防控体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茶小绿叶蝉的综合防控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步骤 (1) 中, 第一次生长期的具体防控为: 虫情监测: 加强测报, 根据当地气温掌握虫情; 物理防控: 加强茶园的管理, 将茶园的杂草及时清理出园, 减少越冬虫源; 园艺防控: 分批多次及时采摘茶叶, 采摘后进行适度修剪, 降低虫口密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茶小绿叶蝉的综合防控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步骤 (2) 中, 第二次生长期的具体防控为: 物理防控: 成虫发生期在茶园内安插黄板、 糖醋液诱杀成虫, 降低茶园落卵量; 每亩茶 园插黄板28-33片; 生物防控。

5、: 将0.3%印楝素乳油加水稀释300-600倍后, 喷雾; 或用0.5%藜芦碱可湿性粉 剂加水稀释600-800倍后, 喷施; 园艺防控: 在第二次生长期茶叶采摘后进行耕翻与增施有机肥, 增强茶树抗病虫害能 力; 化学防控: 茶叶整个生产期均采用生物农药为主, 当百叶若虫数达到10头时, 将25%吡 虫啉可湿性粉剂和25%啶虫脒可湿性粉剂按质量比2:1混合后, 稀释1000-2500倍, 进行喷 雾。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茶小绿叶蝉的综合防控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步骤 (3) 中, 第三次生长期的具体防控为: 物理防控: 成虫发生期在茶园内安插黄板、 糖醋液诱杀成虫, 降低茶园落卵。

6、量; 每亩茶 园插黄板28-33片; 生物防控: 将0.3%印楝素乳油加水稀释300-600倍后, 喷雾; 或用0.5%藜芦碱可湿性粉 剂加水稀释600-800倍后, 喷施; 化学防控: 当百叶若虫数达到10头时, 将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和25%啶虫脒可湿性粉 剂按质量比2:1混合后, 稀释1000-2500倍, 进行喷雾; 园艺防控: 在第三次生长期茶叶采摘后进行耕翻与增施有机肥, 增强茶树抗病虫害能 力。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106258648 A 2 一种茶小绿叶蝉的综合防控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茶小绿叶蝉的综合防控方法, 属于农业昆虫及害虫防治。

7、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茶小绿叶蝉一般在南方发生9-12代, 世代重叠。 成虫在茶树或杂草上越冬。 卵产于 嫩茎皮层内, 且多产于芽下二三叶上茎内。 主要为害茶树嫩梢、 芽叶。 一般年份有两个虫口 高峰, 第一高峰5月中旬和7月中下旬, 主要为害夏暑茶。 第二高峰在9月中下旬至10上旬, 主 要为害秋茶。 根据小绿叶蝉发生及危害特点, 绿色防控应以生物防控为核心, 调查测报为依 据, 合理使用高效、 低毒、 低残留农药。 0003 现阶段, 可用于茶小绿叶蝉的防控措施包括虫情监测、 园艺防控、 物理防控、 生物 防控和化学防控等。 虫情监测: 利用物候法、 有效积温法等方法进行小绿叶蝉虫情。

8、预测预 报。 园艺防控: 田间管理、 分批多次及时采摘茶叶, 采摘后进行适度修剪, 可降低虫口密度; 可在适当时期对茶园进行耕翻与增施有机肥, 增强茶树抗病虫害能力。 优点是方便、 经济, 具有预防作用; 缺点是对发生的虫口量大时控制效果差。 物理防控: 利用色板 (黄板等) 、 诱 剂等方法减轻小绿叶蝉为害; 优点是不破坏生态平衡, 不产生3R后果; 缺点是涉及成本略 高。 生物防控: 利用生防菌 (白僵菌等) 和天敌 (蜘蛛等) 控制小绿叶蝉种群; 优点是保持生态 平衡, 保证长久发展, 不污染环境, 不产生3R后果; 缺点是使用时常受气候等各种条件限制, 防治具有专一性。 化学防控: 选。

9、用25%吡虫啉+25%啶虫脒 (2: 1) 稀释1000-2500倍喷雾控制小 绿叶蝉虫口密度; 优点是见效快、 效果好, 不受地区、 季节和面积等的限制, 同时对小绿叶蝉 的不同虫态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缺点是在杀灭小绿叶蝉的同时, 有益生物也受到伤害, 破 坏生态平衡, 会产生3R后果。 目前, 这些防控措施在生产上已有各自使用, 但由于未根据茶 树不同生长期的小绿叶蝉防控要求进行有效集成组装, 对小绿叶蝉的控制效果不佳, 近年 来小绿叶蝉发生为害仍呈加重之势, 已成为茶叶种植过程的主要害虫之一。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茶小绿叶蝉的综合防控方法, 该方法生产应用效果较。

10、 好, 能将茶小绿叶蝉控制在经济危害阈值指标范围内, 对提升茶叶的经济价值及保护环境 具有重大意义。 0005 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针对茶叶年生长期的第一次生长期 (春梢) , 第二次生长期 (夏梢) , 第三次生长 期 (秋梢) 3个生长期, 构建适合各个生长期的综合防控方法, 具体防控方法包括: (1) 第一次生长期 结合虫情监测、 物理防控和园艺防控, 构建监测、 园管的防控体系; 其中虫情监测: 加强测报, 根据当地气温掌握虫情; 若早春气温偏暖, 则该虫爆发的第 一次高峰期出现早; 物理防控: 加强茶园的管理, 及时将茶园的杂草清理出园, 减少越冬虫源; 说 明 书 1。

11、/6 页 3 CN 106258648 A 3 园艺防控: 分批多次及时采摘茶叶, 采摘后进行适度修剪, 可降低虫口密度; (2) 第二次生长期 结合虫情监测、 物理防控、 生物防控、 园艺防控和化学防控, 构建监测、 园管、 诱捕、 生防 和药控的防控体系; 其中物理防控: 成虫发生期在茶园内安插黄板、 糖醋液诱杀成虫, 降低茶园落卵量; 每 亩茶园插黄板28-33片; 通过糖醋液诱杀, 可极大降低茶园的虫口基数, 减轻害虫的发生为 害; 生物防控: 将0.3%印楝素乳油加水稀释300-600倍后, 进行喷雾; 或用0.5%藜芦碱可湿 性粉剂加水稀释600-800倍后, 进行喷施; 园艺防控。

12、: 在第二次生长期茶叶采摘后进行耕翻与增施有机肥, 增强茶树抗病虫害能 力; 化学防控: 茶叶整个生产期均采用生物农药为主, 当百叶若虫数达到10头时, 将25%吡 虫啉可湿性粉剂和25%啶虫脒可湿性粉剂按质量比2:1混合后, 稀释1000-2500倍, 进行喷 雾; (3) 第三次生长期 结合物理防控、 生物防控、 化学防控和园艺防控, 构建园管、 诱捕、 生防和药控的防控体 系; 其中物理防控: 成虫发生期在茶园内安插黄板、 糖醋液诱杀成虫, 降低茶园落卵量; 每 亩茶园插黄板28-33片; 生物防控: 将0.3%印楝素乳油加水稀释300-600倍后, 喷雾; 或用0.5%藜芦碱可湿性粉 。

13、剂加水稀释600-800倍后, 喷施; 化学防控: 采用生物农药加以防控, 当百叶若虫数达到10头时, 将25%吡虫啉可湿性粉 剂和25%啶虫脒可湿性粉剂按质量比2:1混合后, 稀释1000-2500倍, 进行喷雾; 园艺防控: 在第三次生长期茶叶采摘后进行耕翻与增施有机肥, 增强茶树抗病虫害能 力。 0006 本发明的综合防控方法依据如下: 1、 掌握小绿叶蝉的种类和发生规律 小绿叶蝉在茶园有很多种类, 其中主要是假眼小绿叶蝉与茶小绿叶蝉。 两者形态特征 大同小异, 发生规律与生活习性基本相同, 均属同翅目叶蝉。 但全国各地主要发生的是假眼 小绿叶蝉。 小绿叶蝉以成、 若虫剌吸茶树嫩梢芽叶汁。

14、液为害。 受害芽叶叶缘泛黄, 叶脉变红, 进而叶缘叶尖萎缩焦枯, 生长停滞, 芽叶脱落, 严重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 0007 成虫体长3-4毫米, 黄绿至绿色, 头顶中央有一个白纹, 两侧各有一个不明显的黑 点, 复眼内侧和头部后绿也有白纹, 并与前一白纹连成 “山” 形。 前翅绿色半透明, 后翅无色 透明。 雌成虫腹面草绿色, 雄成虫腹面黄绿色。 卵长约0.8 mm, 香蕉形, 头端略大, 浅黄绿笆, 后期出现1对红色眼点。 若虫除翅尚未形成外, 体形和体色与成虫相似。 茶小绿叶蝉一般在 南方发生9-12代, 世代重叠。 成虫在茶树或杂草上越冬。 卵产于嫩茎皮层内, 且多产于芽下 二三叶上茎。

15、内。 主要为害茶树嫩梢、 芽叶。 一般年份有两个虫口高峰, 第一高峰5月中旬和7 月中下旬, 主要为害夏暑茶。 第二高峰在9月中下旬至10上旬, 主要为害秋茶。 0008 2、 做好虫情监测及测报 说 明 书 2/6 页 4 CN 106258648 A 4 根据茶小绿叶蝉的发生规律, 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 天敌情况和茶树生长发育状况, 利 用物候法 (是利用一种生物与他种生物之间生活、 生长和发育的相互关系和规律, 作为预测 预报虫害的一种方法) 、 有效积温法 (是利用害虫发育的有效积温预测害虫发生的方法, 用 公式表示: KN (TC) ; K: 有效积温, N: 发育天数; T: 实际。

16、温度: C: 发育起点温度) 等方法, 作 好该虫的预测预报。 0009 3、 综合防控方法 茶小绿叶蝉的综合防控方法, 遵循 “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 的植保方针, 在茶树不同生长 期, 应用 “虫情监测、 园艺防控、 物理防控、 生物防控和化学防控” 等防控措施, 构建监测、 园 管、 诱捕、 生防和药控为核心的防控技术体系。 0010 主要防控措施: (1) 虫情监测 加强测报, 利用物候法、 有效积温法等方法进行小绿叶蝉虫情预测预报。 最重要的是需 根据当地当年的气温情况掌握虫情。 若早春气温偏暖 (以温度10为基线) , 则该虫爆发的 第一次高峰期出现早。 0011 (2) 园艺防控。

17、 加强园间管理 做好茶园枯枝和杂草防除工作。 种植期间加强栽培管理, 适时浇水施 肥, 提高植株抗性; 及时清扫枯枝落叶及杂草, 并结合修剪, 剪除过密枝、 枯枝、 病枝, 摘除虫 瘿, 减少虫源。 0012 进行茶园全面耕翻, 深度20 cm, 在梯面内侧挖一条施肥沟, 沟的深、 宽均为30- 35cm, 把梯面、 梯坎和茶蓬中清除出的杂草和有机肥混合埋入沟中, 以作基肥, 复土后压实, 重新平整梯面。 0013 (3) 物理防控 色板、 诱剂进行诱杀 在早春及时清理枯枝败叶, 减少越冬虫源。 同时通过在茶园放置 有色粘虫板、 性诱剂等, 诱集成虫, 可减少产卵与为害, 有效地减少虫口数量,。

18、 减少化学农药 的用量。 0014 (4) 生物防控 用0.3%印楝素乳油加水稀释300-600倍后, 喷雾; 或用0.5%藜芦碱可湿性粉剂加水稀释 600-800倍喷施。 0015 (5) 化学防控 茶叶整个生产期均采用生物农药为主, 当百叶若虫数达到10头时, 配以使用少量化学 农药, 进行混合防治, 选用25%吡虫啉+25%啶虫脒 (2:1) 稀释1000-2500倍喷雾。 0016 防治技术要点: (1) 监测 加强测报, 根据当地气温掌握虫情。 若早春气温偏暖, 则该虫爆发的第一次高峰期出现 早。 0017 (2) 园管 做好养管地等周围的清洁卫生和杂草防除及杀虫工作, 适时浇水施肥。

19、、 及时修剪过密 枝、 枯枝、 病枝, 减少虫源。 0018 (3) 诱捕 说 明 书 3/6 页 5 CN 106258648 A 5 在茶叶生长期内悬挂有色粘板、 诱剂, 诱集茶小绿叶蝉成虫。 0019 (4) 生防 在茶小绿叶蝉种群密度低时, 可施用印楝素、 藜芦碱等植物源农药; 同时保护利用蜘蛛 等天敌。 0020 (5) 药控 把化学防控作为防控茶小绿叶蝉种群数量和使茶树免受其他病虫为害的辅助性措施。 根据虫情, 在虫口爆发时, 施用生物农药的同时, 加以适时、 适量辅以化学农药, 禁止使用高 毒、 剧毒农药。 0021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根据茶树不同生长期的小绿叶蝉防控要求,。

20、 将虫情监测、 园艺防控、 物理防控、 生物防 控和化学防控等进行有效集成组装, 得出了一种茶小绿叶蝉的综合防控方法; 该方法生产 应用效果较好, 能将茶小绿叶蝉控制在经济危害阈值指标范围内, 对提升茶叶的经济价值 及保护环境具有重大意义。 具体实施方式 0022 下面将通过实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这些描述并不是对本发明内容作进一 步的限定。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 对本发明内容所作的等同替换, 或相应的改进, 仍属 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0023 、 化学防控药剂筛选 化学防控是目前防治茶小绿叶蝉的手段之一, 见效快、 效果好, 不受地区、 季节和面积 等的限制, 同时对小绿叶蝉。

21、的不同虫态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本试验通过选择测定4种药剂 对茶小绿叶蝉 (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每10克3元, 推荐亩用量16克/亩; 25%噻虫嗪可湿性 粉剂, 每2克2元, 推荐亩用量6克; 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 每100克5元, 推荐亩用量40克; 25% 啶虫脒可湿性粉剂, 每5克1元, 推荐亩用量5克) 的田间防控效果, 筛选测定防控茶小绿叶蝉 的最佳药剂及田间使用浓度。 0024 试验材料: 供试药剂包括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25%噻虫嗪WDG、 25%噻嗪酮可湿性 粉剂; 25%啶虫脒可湿性粉剂。 供试茶树为株高约80cm-100cm的茶树。 0025 试验方法: 。

22、药剂配方筛选: 在福州北峰茶叶种植基地, 设25%吡虫啉+25%啶虫脒 (质量比1:1、 2:1和4:1) 、 25%噻虫嗪+25%啶虫脒 (质量比1:1、 1:2和1:4) 和25%噻嗪酮+25%啶 虫脒 (质量比8:1、 6:1和4:1) 3组配方药剂处理小区, 每组配方中每个配比均稀释2000倍, 同 时设1个清水对照CK; 每个处理小区25m2, 3次重复; 每小区采用5点取样法, 药前调查虫口基 数, 药后1天、 3天、 7天调查防治效果, 选出每组配方中最佳的防治配比; 再综合各配方药剂 的成本价格, 筛选出最佳配方药剂。 0026 配方药剂田间使用浓度确定: 在药剂配方筛选的基础。

23、上, 设最佳配方药剂1000、 1500、 2000、 2500、 3000和4000 6个稀释倍数及1个清水对照CK; 每个处理小区25m2, 3次重 复。 每小区采用5点取样法, 药前调查虫口基数, 药后1天、 3天和7天调查防治效果, 确定该配 方药剂较理想的田间使用浓度。 0027 试验结果: 药剂配方筛选 (表1) 。 药后1天, 25%噻虫嗪+25%啶虫脒3个配比处理的 防效效果较好, 显著高于25%吡虫啉+25%啶虫脒和25%噻嗪酮+25%啶虫脒的各配比处理; 药 说 明 书 4/6 页 6 CN 106258648 A 6 后3天, 25%吡虫啉+25%啶虫脒2:1、 4:1配。

24、比处理和25%噻虫嗪+25%啶虫脒1:1配比处理防治 效果均在92%以上, 高于其它的处理。 而药后7天, 仍然是25%吡虫啉+25%啶虫脒2:1、 4:1配比 处理和25%噻虫嗪+25%啶虫脒1:1配比处理防治效果较佳, 在87%以上, 综合各配方药剂的成 本价格, 25%吡虫啉+25%啶虫脒2:1配比处理是防治小绿叶蝉的最佳配方药剂。 0028 表1 3组配方药剂对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及成本价格 (2000倍喷雾) 注: 每组配方药剂同列多重比较, 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差异极显著 (P0.01) , 不同小写 字母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0029 配方药剂田间使用浓度确定 (表2) 。。

25、 药后1天, 25%吡虫啉+25%啶虫脒2:1配比 1000-4000倍液对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均不理想, 为30.87-48.53%; 药后3天和7天, 1000、 1500、 2000和2500倍液的防治效果均较好, 分别在87.57-96.45%和82.73-91.28%之间, 显著 高于其他2个处理。 25%吡虫啉+25%啶虫脒2:1配比3000和4000倍液的防治效果不是很佳; 1000-2500的防治效果较理想, 且均未对茶树产生药害。 0030 表2 25%吡虫啉+25%啶虫脒2:1配比不同稀释倍数对小绿叶蝉防治效果比较 注: 同行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差异极显著 (P0.01) , 不。

26、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 (P 0.05) 。 0031 结论: 25%吡虫啉+25%啶虫脒2:1配比对榕管蓟马的防治效果最理想, 药后3-7天的 防治效果在87%以上, 无药害产生, 性价比最好, 是防治小绿叶蝉的最佳配方药剂, 田间推荐 使用1000-2500倍液。 该药使用时, 要与其他专用药剂轮换或交替使用, 延缓高抗个体的产 生; 同时, 应抓住施药适期, 增加虫体与药剂的接触机率、 接触面积和接触量, 进一步提高防 治效果。 0032 、 各阶段防控措施的应用 (1) 第一次生长期 加强测报, 根据当地气温掌握虫情。 若早春气温偏暖, 则该虫爆发的第一次高峰期出 说 明 书 5/6 。

27、页 7 CN 106258648 A 7 现早; 加强茶园的管理, 及时将茶园的杂草清理出园, 减少越冬虫源; 分批多次及时采摘茶叶, 采摘后进行适度修剪, 可降低虫口密度; 茶叶采摘后, 施以腐熟的有机肥。 0033 通过以上综合防控方法, 可使小绿叶蝉为害率控制在1%以内, 极大地减少了初侵 染源。 0034 (2) 第二次生长期 加强测报, 根据当地气温掌握虫情; 成虫发生期在茶园内安插黄板、 糖醋液诱杀成虫, 降低茶园落卵量。 每亩茶园插黄板 30片。 通过糖醋液诱杀, 可极大降低茶园的虫口基数, 减轻害虫的发生为害; 用0.3%印楝素乳油加水稀释300-600倍喷雾; 或用0.5%藜。

28、芦碱可湿性粉剂加水稀释 600-800倍喷施; 在第二次生长期茶叶采摘后进行耕翻与增施有机肥, 增强茶树抗病虫害能力; 采用生物农药为主, 当百叶若虫数达到10头时, 配以使用少量化学农药, 进行混合防 治, 选用25%吡虫啉+25%啶虫脒 (2:1) 稀释1000-2500倍喷雾。 0035 通过以上综合防控方法, 可使小绿叶蝉为害率控制在5%以内, 极大地减少了初侵 染源。 0036 (3) 第三次生长期 加强测报, 根据当地气温掌握虫情; 成虫发生期在茶园内安插黄板、 糖醋液诱杀成虫, 降低茶园落卵量。 每亩茶园插黄板 30片。 通过糖醋液诱杀, 可极大降低茶园的虫口基数, 减轻害虫的发。

29、生为害; 采用生物农药加以防控, 当百叶若虫数达到10头时, 配以少量高效低毒化学农药; 在第三次生长期茶叶采摘后进行耕翻与增施有机肥, 增强茶树抗病虫害能力。 0037 通过以上综合防控方法, 可减少使用化学农药2-3次, 降低农药残留量和生产成 本。 0038 、 综合应用 从2013至今, 在福建安溪、 北峰茶树种植基地采用本发明所述的方法, 对茶树三个生长 期的茶小绿叶蝉进行综合防控, 改善了茶树种植基地的生态环境, 增加了茶小绿叶蝉的天 敌种类和数量, 减少了药害和农药残留, 形成了小绿叶蝉生态调控的良性循环, 具有较好的 生态效益; 将小绿叶蝉发生控制在10%以内, 省工省时, 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2-3次, 亩新增 利润2000元以上, 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同时, 以点带面, 提升了茶农对小绿叶蝉的防控意 识与水平, 使茶树更大程度地满足最低农药残留量的要求, 提高产品品质和产量, 促进企业 和茶农增产增收, 进一步推动该产业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 0039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 凡以本发明申请专利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 饰, 皆应属于本发明的涵盖范围。 说 明 书 6/6 页 8 CN 106258648 A 8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农业;林业;畜牧业;狩猎;诱捕;捕鱼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