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野生无杆后发酵莓茶的制作工艺.pdf

上传人:00062****4422 文档编号:7269937 上传时间:2019-10-02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89.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610477624.1

申请日:

20160627

公开号:

CN105961736A

公开日:

20160928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审查中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23F3/34

主分类号:

A23F3/34

申请人:

绥宁县神农金康药用植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发明人:

何礼明

地址:

422600 湖南省邵阳市绥宁县鹅公乡老塘村

优先权:

CN201610477624A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野生无杆后发酵莓茶的制作工艺,原料选用当年清明前后10天生长在海拔500米以上湘西南山区的野生莓茶嫩芽叶,纯手工采摘,叶片直径≤1cm,叶柄长度≤3cm;经鲜叶清洗萎凋处理、杀青、揉捻、解散、渥堆、烘干和提香后得到成品,其中原料采摘、解散及渥堆均采用纯手工制备,鲜叶清洗萎凋处理、杀青、揉捻、烘干及提香均采用机械制备;本发明改善了莓茶寒凉的品质,采用后发酵工艺,有效成分更高,使得莓茶寒凉性减少,适应人群增大;提高了莓茶的有效成分,干茶呈银白色,二氢杨梅素含量高,充分提高了莓茶的有效成分与品质、统一了干茶的形态,更利于销售;安全卫生,能实现大批量、稳定的生产,满足市场需求。

权利要求书

1.一种野生无杆后发酵莓茶的制作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原料选择:选用当年清明前后10天的野生莓茶嫩芽叶,纯手工采摘,叶片直径≤1cm,叶柄长度≤3cm;2)原料制备:2.1)鲜叶清洗萎凋处理:将采回的野生莓茶叶进行清洗,清洗后放萎凋槽上经热风吹干,槽面温度设置为35℃,热风吹干1-2小时至茎萎凋、鲜叶萎蔫;2.2)杀青:将步骤2.1中萎凋处理后的莓茶叶投入滚桶杀青机杀机,温度≤90℃;2.3)揉捻:将步骤2.2中杀青好的莓茶叶彻底摊凉后,进行揉捻,轻揉5-10min,分两次加压,揉至微曲;2.4)解散:采用人工手动解散步骤2.3中经揉捻处理的莓茶叶;2.5)渥堆:将步骤2.4中解散的莓茶叶装框渥堆发酵,渥堆时间15h,待二氢杨梅素渗出生成白点,目测莓茶叶面出现轻白点,完成渥堆;2.6)烘干:使用旋转烘干机,机温调到100℃,将步骤2.5中完成渥堆的莓茶叶放入旋转烘干机,分层烘制,干燥度≤95%;2.7)提香:将步骤2.6中烘干的莓茶叶倒入提香机中,将提香机调到120℃,提香3-5min,得到成品莓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野生无杆后发酵莓茶的制作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野生莓茶嫩芽叶的采摘地点为海拔500米以上的湘西南山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野生无杆后发酵莓茶的制作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1中,萎凋后的鲜叶含水量控制在68-70%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野生无杆后发酵莓茶的制作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5中,渥堆时室温保持在22-25℃之间。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茶饮制作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野生无杆后发酵莓茶的制作工艺。

背景技术

莓茶因其对慢性咽炎及上呼吸道有很好的调理作用,市场上供不应求,但是现有的制作工艺已无法满足生产与市场的需求,现有技术的莓茶生产工艺存在产品质量不稳定、无法发挥其功效等问题,各批次质量参差不齐,消费者经常会问,为什么每次我买的莓茶都不一样,为什么我上次买的莓茶效果很好,很白,这次的为什么不白,效果也不好了?杆太多了,为什么没有纯叶子的?

现有的莓茶加工工艺基本分为纯人工加工和纯机器加工两种,第一种为纯人工加工,这种方式在湖南地区广为应用,农户自己上山采鲜叶后,采用自家铁锅手工炒制,炒完后经太阳晒干;干茶呈银白色,纯人工加工的缺点在于:1、必须有太阳才能生产,如果出现连续阴雨天则无法生产,在没有太阳的天,有的农户会用自家的碳火烤干,则会出现干茶烟熏味重,颜色偏黄的情况;2、卫生不达标,农户晾晒一般在自己家的房前房后,有时难免被自家的鸡鸭踩踏,茶中可见鸡鸭糞或鸡毛,起风的时候则容易将沙子杂草吹入茶叶中,所以农户自制茶叶卫生无法保证;3、外形不一致,炒茶的技术并不是经过统一培训的,每一家做出来的干茶外形都不一样,并且杆多叶少,而莓茶的有效成分主要是在叶子里,这样就造成成品中有效成分含量较少。

第二种为纯机器加工,经杀青、揉捻、解块、炒干或烘干的茶,卫生基本能达标,也不需要依托天气来进行生产,纯机器加工的缺点在于:1、机器做出来的茶偏黄偏黑,二氢杨梅素含量低,干茶目测不白,呈黑色或黄色状态;2、杆多、叶少、同样由于有效成分在叶中含量较多,从而造成成品有效成分含量低;现有技术的莓茶制作工艺存在卫生无法保证、有效成分低、无法批量生产的三大问题,必须要研发出一种能批量生产并且适应市场和消费者的莓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缓解莓茶过于寒凉问题、显著提高莓茶中二氢杨梅素含量,提升莓茶外观品质、干净安全、便于生产的野生无杆后发酵莓茶的制作工艺,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野生无杆后发酵莓茶的制作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原料选择:选用当年清明前后10天的野生莓茶嫩芽叶,纯手工采摘,叶片直径≤1cm,叶柄长度≤3cm;

2)原料制备:

2.1)鲜叶清洗萎凋处理:将采回的野生莓茶叶进行清洗,清洗后放萎凋槽上经热风吹干,槽面温度设置为35℃,热风吹干1-2小时至茎萎凋、鲜叶萎蔫;

2.2)杀青:将步骤2.1中萎凋处理后的莓茶叶投入滚桶杀青机杀机,温度≤90℃;

2.3)揉捻:将步骤2.2中杀青好的莓茶叶彻底摊凉后,进行揉捻,轻揉5-10min,分两次加压,揉至微曲;

2.4)解散:采用人工手动解散步骤2.3中经揉捻处理的莓茶叶;

2.5)渥堆:将步骤2.4中解散的莓茶叶装框渥堆发酵,渥堆时间15h,待二氢杨梅素渗出生成白点,目测莓茶叶面出现轻白点,完成渥堆;

2.6)烘干:使用旋转烘干机,机温调到100℃,将步骤2.5中完成渥堆的莓茶叶放入旋转烘干机,分层烘制,干燥度≤95%;

2.7)提香:将步骤2.6中烘干的莓茶叶倒入提香机中,将提香机调到120℃,提香3-5min,得到成品莓茶。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步骤1中野生莓茶嫩芽叶的采摘地点为海拔500米以上的湘西南山区。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步骤2.1中,萎凋后的鲜叶含水量控制在68-70%之间。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步骤2.5中,渥堆时室温保持在22-25℃之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改善了莓茶寒凉的品质,原来已有的莓茶制作工艺,大多为杀青后经揉捻再烘干或晒干的工艺,莓茶性寒凉,众人都知道莓茶对嗓子和慢性咽炎有效果,但是,不少体质寒凉的人却不适合喝,因为太凉,有的人喝完就出现非常的怕冷的症状,本发明用了后发酵工艺,有效成分更高,使得莓茶寒凉性减少,普通人皆能喝,适应人群增大;提高了莓茶的有效成分,以前莓茶人工生产的干茶呈白色,二氢杨梅素含量高,机器生产的干茶呈黑色或黄色,干茶无白点或少白点,二氢杨梅素含量低,白色产品只能人工生产,产量和品质无法保证,机器生产的干茶又存在色泽不白,外观品质低的问题;本发明解决了这个问题,通过人工结合机器生产,生产出来的干茶呈银白色,二氢杨梅素含量高,充分提高了莓茶的有效成分与品质;统一了干茶的形态,提高了干茶中有效成分的含量,更易于市场推广与销售,莓茶的主要有效成分二氢杨梅素主在存在于叶子中,传统的采茶方式使得叶与杆同采,加工出的干茶杆比叶还多,杆中二氢杨梅素的含量低于叶子,导致成品有效成分低;本发明还解决了原来的莓茶多杆难做全叶茶的问题,本发明在采茶时要求只采纯叶,使得同等重量的干茶有效成分更高、功效更好、同时统一了干茶的外形,更利于销售;另外本发明解决了莓茶生产环境的卫生问题,无需晾晒,不会再出现铅和杂质超标的现象,使得生产的莓茶在各种检测中均能符合国家标准,生产时也不再需要靠天气生产,能实现大批量稳定的生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一种野生无杆后发酵莓茶的制作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选择原料:选用当年清明前后10天的野生莓茶嫩芽叶,必须纯手工采摘,叶片直径不超过1厘米,叶柄不得超过3厘米;采茶前对采摘人员进行培训,要求其只采茶叶不带茶杆,叶柄绝不能超过3厘米,采摘嫩黄色的刚长出的嫩芽叶,鲜叶回厂后必须有专人进行挑选把关,保证鲜叶的杆已去除干净;选择的采摘地点为海拔500米以上的湘西南山区,这里有大量的野生莓茶,采摘1000斤野生纯嫩叶无杆莓茶叶,在生产前一定要先将杆挑选干净;

2)原料制备:

2.1)鲜叶清洗萎凋处理:将采回的野生莓茶叶进行清洗,清洗后放萎凋槽上经热风吹干,槽面温度设置为35℃,热风吹干1-2小时,视鲜叶含水程度轻重而定时间,至茎萎凋、鲜叶萎蔫,萎凋后的鲜叶含水量控制在68-70%之间;

2.2)杀青:将步骤2.1中萎凋处理后的莓茶叶投入滚桶杀青机杀机,温度≤90℃;温度不能超过90℃,因茶叶前期经过轻萎凋,如温度太高会出现烧茶叶的情况发生;

2.3)揉捻:将步骤2.2中杀青好的莓茶叶摊凉后,进行揉捻,轻揉5-10min,分两次加压,太压的力度要撑握好,太重会导致嫩叶被揉碎,太轻则叶不成形;揉至微曲即可;

2.4)解散:采用人工手动解散步骤2.3中经揉捻处理的莓茶叶;此流程需人工完成,不能用解散机,解散机打完了嫩叶碎散,形态太差,而且在后期发酵时茶不易变白;

2.5)渥堆:将步骤2.4中解散的莓茶叶装框渥堆发酵,渥堆时间15h,渥堆时室温保持在22-25℃之间,待二氢杨梅素渗出生成白点,目测莓茶叶面出现轻白点,完成渥堆;

2.6)烘干:使用旋转烘干机,机温调到100℃,将步骤2.5中完成渥堆的银白色莓茶叶放入旋转烘干机,分层烘制,干燥度≤95%;,视茶叶放的厚薄调整烘干时间;

2.7)提香:将步骤2.6中烘干的莓茶叶倒入提香机中,将提香机调到120℃,提香3-5min,得到成品莓茶,提香时闻到车间飘出浓浓的莓茶香味;

2.8)待干茶摊晾后、将干茶过筛去掉碎茶末,装入食品级避光袋;

2.9)过称,得208.3斤干茶。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

一种野生无杆后发酵莓茶的制作工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一种野生无杆后发酵莓茶的制作工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一种野生无杆后发酵莓茶的制作工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野生无杆后发酵莓茶的制作工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野生无杆后发酵莓茶的制作工艺.pdf(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610477624.1 (22)申请日 2016.06.27 (71)申请人 绥宁县神农金康药用植物科技开发 有限公司 地址 422600 湖南省邵阳市绥宁县鹅公乡 老塘村 (72)发明人 何礼明 (51)Int.Cl. A23F 3/34(2006.01) (54)发明名称 一种野生无杆后发酵莓茶的制作工艺 (57)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野生无杆后发酵莓茶的 制作工艺, 原料选用当年清明前后10天生长在海 拔500米以上湘西南山区的野生莓茶嫩芽叶, 纯 手工采摘, 叶片直。

2、径1cm, 叶柄长度3cm; 经鲜 叶清洗萎凋处理、 杀青、 揉捻、 解散、 渥堆、 烘干和 提香后得到成品, 其中原料采摘、 解散及渥堆均 采用纯手工制备, 鲜叶清洗萎凋处理、 杀青、 揉 捻、 烘干及提香均采用机械制备; 本发明改善了 莓茶寒凉的品质, 采用后发酵工艺, 有效成分更 高, 使得莓茶寒凉性减少, 适应人群增大; 提高了 莓茶的有效成分, 干茶呈银白色, 二氢杨梅素含 量高, 充分提高了莓茶的有效成分与品质、 统一 了干茶的形态, 更利于销售; 安全卫生, 能实现大 批量、 稳定的生产, 满足市场需求。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CN 105961736 A 2016.09.。

3、28 CN 105961736 A 1.一种野生无杆后发酵莓茶的制作工艺, 其特征在于, 包括以下步骤: 1) 原料选择: 选用当年清明前后10天的野生莓茶嫩芽叶, 纯手工采摘, 叶片直径1cm, 叶柄长度3cm; 2) 原料制备: 2.1) 鲜叶清洗萎凋处理: 将采回的野生莓茶叶进行清洗, 清洗后放萎凋槽上经热风吹 干, 槽面温度设置为35, 热风吹干1-2小时至茎萎凋、 鲜叶萎蔫; 2.2) 杀青: 将步骤2.1中萎凋处理后的莓茶叶投入滚桶杀青机杀机, 温度90; 2.3) 揉捻: 将步骤2.2中杀青好的莓茶叶彻底摊凉后, 进行揉捻, 轻揉5-10min, 分两次 加压, 揉至微曲; 2.。

4、4) 解散: 采用人工手动解散步骤2.3中经揉捻处理的莓茶叶; 2.5) 渥堆: 将步骤2.4中解散的莓茶叶装框渥堆发酵, 渥堆时间15h, 待二氢杨梅素渗出 生成白点, 目测莓茶叶面出现轻白点, 完成渥堆; 2.6) 烘干: 使用旋转烘干机, 机温调到100, 将步骤2.5中完成渥堆的莓茶叶放入旋转 烘干机, 分层烘制, 干燥度95%; 2.7) 提香: 将步骤2.6中烘干的莓茶叶倒入提香机中, 将提香机调到120, 提香3- 5min, 得到成品莓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野生无杆后发酵莓茶的制作工艺, 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1中 野生莓茶嫩芽叶的采摘地点为海拔500米以上的湘西南山区。

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野生无杆后发酵莓茶的制作工艺, 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2.1 中, 萎凋后的鲜叶含水量控制在68-70%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野生无杆后发酵莓茶的制作工艺, 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2.5 中, 渥堆时室温保持在22-25之间。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105961736 A 2 一种野生无杆后发酵莓茶的制作工艺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茶饮制作技术领域, 具体是一种野生无杆后发酵莓茶的制作工艺。 背景技术 0002 莓茶因其对慢性咽炎及上呼吸道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市场上供不应求, 但是现有 的制作工艺已无法满足生产与市场的需求, 现。

6、有技术的莓茶生产工艺存在产品质量不稳 定、 无法发挥其功效等问题, 各批次质量参差不齐, 消费者经常会问, 为什么每次我买的莓 茶都不一样, 为什么我上次买的莓茶效果很好, 很白, 这次的为什么不白, 效果也不好了? 杆 太多了, 为什么没有纯叶子的? 现有的莓茶加工工艺基本分为纯人工加工和纯机器加工两种, 第一种为纯人工加工, 这种方式在湖南地区广为应用, 农户自己上山采鲜叶后, 采用自家铁锅手工炒制, 炒完后经 太阳晒干; 干茶呈银白色, 纯人工加工的缺点在于: 1、 必须有太阳才能生产, 如果出现连续 阴雨天则无法生产, 在没有太阳的天, 有的农户会用自家的碳火烤干, 则会出现干茶烟熏味。

7、 重, 颜色偏黄的情况; 2、 卫生不达标, 农户晾晒一般在自己家的房前房后, 有时难免被自家 的鸡鸭踩踏, 茶中可见鸡鸭糞或鸡毛, 起风的时候则容易将沙子杂草吹入茶叶中, 所以农户 自制茶叶卫生无法保证; 3、 外形不一致, 炒茶的技术并不是经过统一培训的, 每一家做出来 的干茶外形都不一样, 并且杆多叶少, 而莓茶的有效成分主要是在叶子里, 这样就造成成品 中有效成分含量较少。 0003 第二种为纯机器加工, 经杀青、 揉捻、 解块、 炒干或烘干的茶, 卫生基本能达标, 也 不需要依托天气来进行生产, 纯机器加工的缺点在于: 1、 机器做出来的茶偏黄偏黑, 二氢杨 梅素含量低, 干茶目测不。

8、白, 呈黑色或黄色状态; 2、 杆多、 叶少、 同样由于有效成分在叶中含 量较多, 从而造成成品有效成分含量低; 现有技术的莓茶制作工艺存在卫生无法保证、 有效 成分低、 无法批量生产的三大问题, 必须要研发出一种能批量生产并且适应市场和消费者 的莓茶。 0004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缓解莓茶过于寒凉问题、 显著提高莓茶中二氢杨梅素 含量, 提升莓茶外观品质、 干净安全、 便于生产的野生无杆后发酵莓茶的制作工艺, 以解决 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0006 为实现上述目的, 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野生无杆后发酵莓茶的制作工艺, 包括以下步骤: 1) 原料选择:。

9、 选用当年清明前后10天的野生莓茶嫩芽叶, 纯手工采摘, 叶片直径1cm, 叶柄长度3cm; 2) 原料制备: 2.1) 鲜叶清洗萎凋处理: 将采回的野生莓茶叶进行清洗, 清洗后放萎凋槽上经热风吹 说 明 书 1/3 页 3 CN 105961736 A 3 干, 槽面温度设置为35, 热风吹干1-2小时至茎萎凋、 鲜叶萎蔫; 2.2) 杀青: 将步骤2.1中萎凋处理后的莓茶叶投入滚桶杀青机杀机, 温度90; 2.3) 揉捻: 将步骤2.2中杀青好的莓茶叶彻底摊凉后, 进行揉捻, 轻揉5-10min, 分两次 加压, 揉至微曲; 2.4) 解散: 采用人工手动解散步骤2.3中经揉捻处理的莓茶叶。

10、; 2.5) 渥堆: 将步骤2.4中解散的莓茶叶装框渥堆发酵, 渥堆时间15h, 待二氢杨梅素渗出 生成白点, 目测莓茶叶面出现轻白点, 完成渥堆; 2.6) 烘干: 使用旋转烘干机, 机温调到100, 将步骤2.5中完成渥堆的莓茶叶放入旋转 烘干机, 分层烘制, 干燥度95%; 2.7) 提香: 将步骤2.6中烘干的莓茶叶倒入提香机中, 将提香机调到120, 提香3- 5min, 得到成品莓茶。 0007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 所述步骤1中野生莓茶嫩芽叶的采摘地点为海拔500米 以上的湘西南山区。 0008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 所述步骤2.1中, 萎凋后的鲜叶含水量控制在68-7。

11、0% 之间。 0009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 所述步骤2.5中, 渥堆时室温保持在22-25之间。 0010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改善了莓茶寒凉的品质, 原来已有 的莓茶制作工艺, 大多为杀青后经揉捻再烘干或晒干的工艺, 莓茶性寒凉, 众人都知道莓茶 对嗓子和慢性咽炎有效果, 但是, 不少体质寒凉的人却不适合喝, 因为太凉, 有的人喝完就 出现非常的怕冷的症状, 本发明用了后发酵工艺, 有效成分更高, 使得莓茶寒凉性减少, 普 通人皆能喝, 适应人群增大; 提高了莓茶的有效成分, 以前莓茶人工生产的干茶呈白色, 二 氢杨梅素含量高, 机器生产的干茶呈黑色或黄色,。

12、 干茶无白点或少白点, 二氢杨梅素含量 低, 白色产品只能人工生产, 产量和品质无法保证, 机器生产的干茶又存在色泽不白, 外观 品质低的问题; 本发明解决了这个问题, 通过人工结合机器生产, 生产出来的干茶呈银白 色, 二氢杨梅素含量高, 充分提高了莓茶的有效成分与品质; 统一了干茶的形态, 提高了干 茶中有效成分的含量, 更易于市场推广与销售, 莓茶的主要有效成分二氢杨梅素主在存在 于叶子中, 传统的采茶方式使得叶与杆同采, 加工出的干茶杆比叶还多, 杆中二氢杨梅素的 含量低于叶子, 导致成品有效成分低; 本发明还解决了原来的莓茶多杆难做全叶茶的问题, 本发明在采茶时要求只采纯叶, 使得同。

13、等重量的干茶有效成分更高、 功效更好、 同时统一了 干茶的外形, 更利于销售; 另外本发明解决了莓茶生产环境的卫生问题, 无需晾晒, 不会再 出现铅和杂质超标的现象, 使得生产的莓茶在各种检测中均能符合国家标准, 生产时也不 再需要靠天气生产, 能实现大批量稳定的生产。 具体实施方式 0011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 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 完整地描述, 显然, 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 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基于本发明中的 实施例,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 都 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12 实施例1 说 明 书。

14、 2/3 页 4 CN 105961736 A 4 一种野生无杆后发酵莓茶的制作工艺, 包括以下步骤: 1) 选择原料: 选用当年清明前后10天的野生莓茶嫩芽叶, 必须纯手工采摘, 叶片直径不 超过1厘米, 叶柄不得超过3厘米; 采茶前对采摘人员进行培训, 要求其只采茶叶不带茶杆, 叶柄绝不能超过3厘米, 采摘嫩黄色的刚长出的嫩芽叶, 鲜叶回厂后必须有专人进行挑选把 关, 保证鲜叶的杆已去除干净; 选择的采摘地点为海拔500米以上的湘西南山区, 这里有大 量的野生莓茶, 采摘1000斤野生纯嫩叶无杆莓茶叶, 在生产前一定要先将杆挑选干净; 2) 原料制备: 2.1) 鲜叶清洗萎凋处理: 将采回。

15、的野生莓茶叶进行清洗, 清洗后放萎凋槽上经热风吹 干, 槽面温度设置为35, 热风吹干1-2小时, 视鲜叶含水程度轻重而定时间, 至茎萎凋、 鲜 叶萎蔫, 萎凋后的鲜叶含水量控制在68-70%之间; 2.2) 杀青: 将步骤2.1中萎凋处理后的莓茶叶投入滚桶杀青机杀机, 温度90; 温度 不能超过90, 因茶叶前期经过轻萎凋, 如温度太高会出现烧茶叶的情况发生; 2.3) 揉捻: 将步骤2.2中杀青好的莓茶叶摊凉后, 进行揉捻, 轻揉5-10min, 分两次加压, 太压的力度要撑握好, 太重会导致嫩叶被揉碎, 太轻则叶不成形; 揉至微曲即可; 2.4) 解散: 采用人工手动解散步骤2.3中经揉。

16、捻处理的莓茶叶; 此流程需人工完成, 不 能用解散机, 解散机打完了嫩叶碎散, 形态太差, 而且在后期发酵时茶不易变白; 2.5) 渥堆: 将步骤2.4中解散的莓茶叶装框渥堆发酵, 渥堆时间15h, 渥堆时室温保持在 22-25之间, 待二氢杨梅素渗出生成白点, 目测莓茶叶面出现轻白点, 完成渥堆; 2.6) 烘干: 使用旋转烘干机, 机温调到100, 将步骤2.5中完成渥堆的银白色莓茶叶放 入旋转烘干机, 分层烘制, 干燥度95%; , 视茶叶放的厚薄调整烘干时间; 2.7) 提香: 将步骤2.6中烘干的莓茶叶倒入提香机中, 将提香机调到120, 提香3- 5min, 得到成品莓茶, 提香时闻到车间飘出浓浓的莓茶香味; 2.8) 待干茶摊晾后、 将干茶过筛去掉碎茶末, 装入食品级避光袋; 2.9) 过称, 得208.3斤干茶。 0013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 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 而且在 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 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 因此, 无论 从哪一点来看, 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 而且是非限制性的, 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 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 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 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 说 明 书 3/3 页 5 CN 105961736 A 5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其他类不包含的食品或食料;及其处理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