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黄瓜灰霉病防治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吡唑醚菌酯和啶酰菌胺复配悬浮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用于黄瓜灰霉病防治的杀菌组合物,例如中国专利“CN 105347939 A”公开了一种“防治黄瓜灰霉病的颗粒有机肥”,原料各组分按照重量份组成如下:糖蜜发酵液30-40份、硅藻土6-8份、阿维菌素2-4份、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3-5份、生化黄腐酸15-20份、过60-80目的天然硫酸镁3-5份、柠檬酸l-3份、尿素18-22份、磷酸氢二铵12-15份、表面活性剂2-4份、粘结剂3-5份、皂素3-5份。另外,中国专利“CN 106212509 A”公开了一种“用于黄瓜灰霉病的植物源组合物”,包括如下重量份的组分:石胡荽8~15份,广霍香8~12份,苦丁8~12份,蒲公英3~8份,白鲜皮5~9份,茵陈5~10份,花椒3~6份,油茶7~10份。
发明人经过长期试验验证,该上述几种杀菌组合物主要存在如下缺陷:
1)、通过对上述几种杀菌组合物公开的几种具体配比进行试验,发现对黄瓜灰霉病无法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2)、针对上述几种杀菌组合物所公开的几种剂型,经过试验验证发现均存在不同问题的缺陷。例如,制成的可湿性粉剂容易引起产品粘结,不易在水中分散悬浮,或堵塞喷头,在喷雾器中道理沉淀等现象,造成喷洒不匀,易使作物局部产生药害,其主要原因在于助剂和填料的选择均存在不同的缺陷。
3)、复配问题,通过对上述几种杀菌组合物公开的几种具体配比进行毒力试验、热贮稳定性试验以及共毒系数测定发现,均无法达到明显的加成增效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吡唑醚菌酯和啶酰菌胺复配悬浮剂,该悬浮剂设计合理,对黄瓜灰霉病的防治效果佳,且可实现吡唑醚菌酯和啶酰菌胺的明显增效作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吡唑醚菌酯和啶酰菌胺复配悬浮剂,至少由以下重量份的组分制成:
吡唑醚菌酯为线粒体呼吸抑制剂.即通过在细胞色素合成中阻止电子转移。具有保护、治疗、叶片渗透传导作用。吡唑醚菌酯乳油经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对黄瓜白粉病、霜霉病和香蕉黑星病、叶斑病、菌核病等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啶酰菌胺是新型烟酰胺类杀菌剂,主要用于防治白粉病、灰霉病、各种腐烂病、褐腐病和根腐病等,属于线粒体呼吸链中琥珀酸辅酶Q还原酶抑制剂,对孢子的萌发有很强的抑制能力,且与其它杀菌剂无交互抗性。啶酰菌胺是由德国巴斯夫公司开发的新型烟酰胺类杀菌剂,主要用于防治白粉病、灰霉病、各种腐烂病、褐腐病和根腐病等,已于2004年在英国、德国和瑞士登记。据市场部统计:国内已经开始大量使用,啶酰菌胺属于线粒体呼吸链中琥珀酸辅酶Q还原酶抑制剂,对孢子的萌发有很强的抑制能力,且与其它杀菌剂无交互抗性。
本发明的吡唑醚菌酯和啶酰菌胺复配悬浮剂,其有益效果表现在:
1)、本发明制备的悬浮剂在悬浮率、湿筛试验等以及热贮稳定性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其他配比所制备的产品。
2)、通过实验验证,吡唑醚菌酯和啶酰菌胺以1:2配比混用所复配的30%时的吡唑醚菌酯和啶酰菌胺复配悬浮剂,可起到明显加成增效作用范围,而其它配比混用的制剂,均无法达到明显加成增效作用范围。同时,不同配比的实际毒性并未随着理论毒性的增强而提升,实际毒性和理论毒性之间并无有规律性的变化。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吡唑醚菌酯和啶酰菌胺复配悬浮剂的制备方法,将原料抽入配制釜混合搅拌后经胶体磨初研磨,再经砂磨机细磨,取样分析,合格后过滤、计量、包装、入库。
本发明的吡唑醚菌酯和啶酰菌胺复配悬浮剂的制备方法,制备工艺较为简便,易于工业化生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实施例内容仅是对本发明所作的举例和说明,所属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发明的构思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一、吡唑醚菌酯和啶酰菌胺复配悬浮剂的制备,以及各实施例所制备的悬浮剂的各项技术指标的检测结果、热贮稳定性试验结果。
实施例1
30%吡唑醚菌酯和啶酰菌胺复配悬浮剂,各组分及其重量份如下:
成分 重量份 吡唑醚菌酯 10 啶酰菌胺 20 苯乙烯基苯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三乙醇胺盐 5 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 3 黄原胶 0.5 苯甲酸钠 0.5 消泡剂 0.3 去离子水 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将原料抽入配制釜混合搅拌后经胶体磨初研磨,再经砂磨机细磨,取样分析,合格后过滤、计量、包装、入库。
实施例2
29%吡唑醚菌酯和啶酰菌胺复配悬浮剂,各组分及其重量份如下:
成分 重量份 吡唑醚菌酯 10 啶酰菌胺 19 苯乙烯基苯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三乙醇胺盐 5 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 3 黄原胶 0.5 苯甲酸钠 0.5 消泡剂 0.3 去离子水 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3
28%吡唑醚菌酯和啶酰菌胺复配悬浮剂,各组分及其重量份如下:
成分 重量份 吡唑醚菌酯 9 啶酰菌胺 19 苯乙烯基苯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三乙醇胺盐 5 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 3 黄原胶 0.5 苯甲酸钠 0.5 消泡剂 0.3 去离子水 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4
31%吡唑醚菌酯和啶酰菌胺复配悬浮剂,各组分及其重量份如下:
成分 重量份 吡唑醚菌酯 11 啶酰菌胺 20 苯乙烯基苯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三乙醇胺盐 5 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 3 黄原胶 0.5 苯甲酸钠 0.5 消泡剂 0.3 去离子水 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5
32%吡唑醚菌酯和啶酰菌胺复配悬浮剂,各组分及其重量份如下: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6
30%吡唑醚菌酯和啶酰菌胺复配悬浮剂,各组分及其重量份如下:
成分 重量份 吡唑醚菌酯 10 啶酰菌胺 20 桑根酮 0.8 苯乙烯基苯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三乙醇胺盐 5 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 3 黄原胶 0.5 苯甲酸钠 0.5 消泡剂 0.3 去离子水 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1~6所制备的吡唑醚菌酯和啶酰菌胺复配悬浮剂,产品各项技术指标的检测结果如表1所示,产品热贮稳定性试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1 6个实施例制备产品各项技术指标的检测结果
表2 6个实施例制备产品热贮稳定性试验结果
通过表1和2可以看出,实施例1和6制备的产品在悬浮率、湿筛试验等以及热贮稳定性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其他实施例所制备的产品。
二、毒理学资料
吡唑醚菌酯:大鼠急性经口LD50>5000mg/kg,急性经皮LD50>2000mg/kg,急性吸入LC50(4h)>0.3lmg/L;对兔眼睛、皮肤无刺激性。
啶酰菌胺:大鼠急性经口LD50>2000mg/kg,急性经皮LD50>2000mg/kg,属低毒杀虫剂。
三、吡唑醚菌酯和啶酰菌胺复配悬浮剂的室内生物活性(毒力)测定。
1、试验目的
利用盆栽法室内测定吡唑醚菌酯和啶酰菌胺复配悬浮剂的活性,以黄瓜灰霉病菌为靶标,观察药剂对灰霉病菌的活性作用,为进行大田试验提供科学依据。
2、试验条件
2.1、试验靶标
灰霉病菌,采自安徽省高新区小庙工业园果蔬基地黄瓜发病叶片。
2.2、仪器设备
Potter喷雾塔(BURCARD自动型)、电子天平(感量0.1mg)、人工气候培养箱(MGC-300H)、花盆、移液管、烧杯、容量瓶、毛笔、镊子、剪刀、玻璃棒、滤纸等。
3.1、试材准备
选用感病黄瓜品种盆栽,幼苗长至4片~6片真叶期备用。
将田间采集的病叶用无菌水洗净叶片表面的孢子,至于21℃条件下保湿培养24h,用干净的毛笔将新鲜的孢子囊刷于无菌水中,配成孢子悬浮液,在显微镜下调整浓度至5×105~10×105个孢子/mL。接着对幼苗叶片进行接种。
3.2、混用配方设计
以实施例1-6共6实施例制备的复配悬浮剂进行试验。另设一个无菌水为空白对照。
3.3、药剂施用和统计分析
3.3.1、调查
根据空白对照发病情况,对接种叶片进行分级调查。采用如下分级方法:
0级:无病;
1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6%~10%以下;
5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11%~25%以下;
7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26%~50%以下;
9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0%以上。
3.3.2、计算方法
根据调查数据,计算各处理的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病情指数按以下公式计算,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式中:X—病情指数;Ni—各级病叶数;i—相对级数值;N—调查总叶数。
防治效果按以下公式计算:
式中:P—防治效果,单位为百分率(%);CK—空白对照病情指数;PT—药剂处理病情指数。根据防治效果采用DPS统计软件进行回归分析,计算得出EC50。
4、结果与分析
实施例1和6制备的复配悬浮剂对黄瓜灰霉病的毒性最强,(EC50分别达到0.0315mg/L、0.0925mg/L),而实施例2-5制备的复配悬浮剂对黄瓜灰霉病的毒性仅表现为一般效果(EC50分别为0.9755mg/L、0.7524mg/L、0.9575mg/L、0.8395mg/L)。同时,通过实施例6的实验可以看出,在复配悬浮剂中添加了少量的桑根酮后,可使吡唑醚菌酯和啶酰菌胺复配悬浮剂对黄瓜灰霉病的毒性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