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果蔬菜病害防治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灰霉病防治方法。
背景技术
灰霉病是露地、保护地作物常见且比较难防治的一种真菌性病害,属于低温高湿型病害,病原菌生长温度为20~30℃,因此,温度在20~25℃、湿度持续在90%以上时为病害高发期。灰霉病发生在草莓、黄瓜、茄子、番茄、辣椒、葡萄等二十几种作物中;灰霉病对作物的茎、叶、花、果以及果梗均能造成危害;灰霉病对果实的危害尤为严重。
灰霉病是由半知菌亚门丝孢目葡萄孢属真菌中的灰葡萄孢菌引起的,该病不仅是作物常见且比较难防治的一种真菌性病害,并且该病是一种典型的气传病害,可随空气、水流以及农事作业传播,通常有一个发病中心然后向周围扩展,发生后不及时防治,蔓延较快;灰霉病病苗色浅,叶片、叶柄发病呈灰白色,水渍状、组织软化至腐烂,高湿时表面生有霉灰;幼茎多在叶柄基部初生不规则水浸斑,很快变软腐烂,缢缩或者折倒,最后病苗腐烂枯死;果实染病时,青果受害严重,残留的柱头或花瓣多被浸染,后向果实扩展,致使果皮呈灰白色,并生有厚厚的灰色霉层,呈水腐状;灰霉病不仅容易传染、还可以从作物的幼苗危害到作物的果实;并且灰霉病病原菌彻底消除的难度极大;因此,只要在作物中一旦爆发灰霉病,不仅会造成幼苗的死亡,还会影响果蔬的产量和品质;会对作物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现在在种植作物的过程中,对灰霉病的防治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化学防治是防治灰霉病最为普遍和广泛的方法;化学防治是通过采用化学药剂对灰霉病进行防治的方法;目前采用的化学药剂主要为嘧啶胺类杀菌剂、吡咯类杀菌剂以及酰胺类杀菌剂等几类杀菌剂。化学防治的主要优点,在对于灰霉病致病菌的杀伤力效果显著、迅速且稳定,可重复性强、防治工作操作简单、工作量小;但是化学药剂长期的使用,使得灰霉病的致病菌的抗药性不断的增强,抗药性强的菌株增多,实际上导致化学防治的效果大大下降;另外,上述几类杀菌剂都是剧毒型药品,化学药剂在杀菌的之后,化学药剂的残留弊端越来越凸显;一方面是化学药剂极易在作物中大量残留,导致人们最后食用的果蔬中残留的有毒物质超标,长期食用对人们的身体造成极大的伤害;已经满足不了人们向往安全、低毒作用果蔬的购买需求;另一方面是大量的化学药品在土壤中无法分解,导致土壤的质地变化,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危害性压力;因此,灰霉病的化学防治的优势不断减少。
现在逐渐开始研究采用生物防治的手段来防止灰霉病,目前研究了木霉、酵母菌、芽孢杆菌对灰霉病的生物防治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目前光合细菌在灰霉病的生物防治中的应用还未见报道。
因此,现在将光合细用于灰霉病的生物防治,实现对灰霉病病原菌杀伤力效果显著、迅速,效果稳定并且对灰霉病防治过程无毒,避免在灰霉病防治过程中在作物中残留大量有毒物质是我们研究的方向。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怎样提供一种灰霉病防治方法,实现了对灰霉病病原菌杀伤力效果显著、迅速、效果稳定,并且实现灰霉病的防治过程无毒,避免在作物上残留大量的有毒物质,满足人们对低毒果蔬的需求。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灰霉病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喷施光合细菌的方式,通过光合细菌抑制灰霉病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和对灰霉病病原菌菌丝体进行致畸作用导致病原菌孢子无法形成,以实现对灰霉病的防治。
进一步地,所述光合细菌为类肠球菌、深红红螺菌或者沼泽红假单胞菌的一种。
进一步地,所述光合细菌为沼泽红假单胞菌;沼泽红假单胞菌不仅对灰霉病病原菌菌丝的生长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而且对灰霉病病原菌菌丝体具有致畸作用,使得灰霉病病原菌菌丝体无法形成孢子;使得喷施沼泽红假单胞菌发酵液后,第2天的抑菌率就达到71.17%,与喷施化学药剂防治灰霉病,第2天达到的抑菌率71.17%相同。在第4天之后,沼泽红假单胞菌对灰霉病病原菌的抑菌率一直稳定在87.29%;而化学药剂对灰霉病病原菌的抑菌率在第4天达到最高为81.22%,从第4天开始,抑菌率下降到67.30%。因此,沼泽红假单胞菌对灰霉病的防治效果更加显著、迅速并且防治效果更加稳定。
进一步地,所述喷施光合细菌的方式是指将光合细菌制备成发酵液,定期将制备好的光和细菌发酵液均匀喷施在作物上,可以在作物上间隔24h-72h定期在作物上喷施光合细菌发酵液,对灰霉病的防治效果最好。
进一步地,所述光合细菌发酵液按照以下方式制备,光合细菌接种在固体培养基中,在7500lx的光照强度下、30℃光照培养箱中恒温光照培养7~14d,观察培养基中长出红色或褐红色单菌落,用接种环挑取单菌落接入到光合细菌液体培养基中,在光照强度为7500lx、温度为30℃的光照恒温箱中扩大培养至14d左右得到光合细菌发酵液,无菌条件下将光合细菌发酵液转入灭菌的喷雾器中,保存在4℃的冰箱中备用。
进一步地,所述灰霉病是指发生在草莓果实上的灰霉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通过实验验证了光合细菌对灰霉病的病原菌灰葡萄孢菌的菌丝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对灰葡萄孢菌的菌丝体具有致畸作用以及使得灰葡萄孢菌的孢子无法形成的作用;实验结果证明,光合细菌对灰霉病具有防治作用,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灰霉病生物防治方法;实现了灰霉病防治过程无毒,避免在果蔬中残留大量有毒物质,满足了人们对低毒果蔬的需求。
(2)本发明通过实验验证类肠球菌1.2176、深红红螺菌1.5005或者沼泽红假单胞菌1.8929均对灰霉病的病原菌灰葡萄孢菌具有抑菌作用,实验结果证明,类肠球菌1.2176的最高抑菌率可以达到70.42%,深红红螺菌1.5005的最高抑菌率可以达到61.36%,沼泽红假单胞菌1.8929的最高抑菌率可以达到87.29%;证明了光合细菌不但对灰霉病病原菌灰葡萄孢菌具有抑菌作用,并且抑菌效率达到61.36%以上,最高的抑菌率可以达到87.29%,说明光合细菌对灰霉病的防治具有良好的效果。
(3)本发明通过实验证明,沼泽红假单胞菌1.8929第二天对灰葡萄孢菌的抑菌率就达到71.17%,第四天的抑菌率达到最高,抑菌率为87.29%,第五天、第六天的抑菌率稳定在87.29%;现有的酰胺类杀菌剂的最高抑菌率为81.22%,但是在第四天抑菌率出现明显下降;因此,证明了沼泽红假单胞菌1.8929对化学药剂对灰葡萄孢菌的防治效率更显著,对灰葡萄孢菌的杀伤力更强,防止效果更加稳定,并且与化学防治方法相比,采用光合细菌对灰霉病进行防治的过程无毒,不仅避免了对工人身体造成危害,也从根本上避免了果蔬内残留大量有毒物质的情况发生,可以实现低毒果蔬的生产,满足了人们对低毒果蔬的需求。
(4)本发明通过实验证明,类肠球菌1.2176发酵液处理之后的灰葡萄孢菌菌丝体较为聚集,分支数量也增加,少数菌丝出现褶皱现象,灰葡萄孢菌的孢子形成数量减少;深红红螺菌1.5005的分支增多,灰葡萄孢菌的孢子形成基本无影响;沼泽红假单胞菌1.8929发酵液处理之后的灰葡萄孢菌菌丝体粗短、数量减少、分支增多、菌丝褶皱现象严重,且无法形成孢子;因此,本发明不仅能够抑制灰葡萄孢菌的正常生长,还能够使得灰葡萄孢菌菌丝体的生长形态,还影响孢子的形成,实现了从根本上解决了灰霉病的防治问题。
综上所述,本发明能够对灰霉病从根本上进行防治,使得对灰霉病的防治效果显著、防治效果稳定、整个灰霉病防治过程无毒以及防治成本低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3中放置沾取有无菌水滤纸片的PDA培养基中灰葡萄孢菌的生长实物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3中放置沾取有深红红螺菌1.5005发酵液滤纸片的PDA培养基中灰葡萄孢菌的生长实物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3中放置沾取有沼泽红假单胞菌1.8929发酵液滤纸片的PDA培养基中灰葡萄孢菌的生长实物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3中放置沾取有类肠球菌1.2176发酵液滤纸片的PDA培养基中灰葡萄孢菌的生长实物图。
图5为实施例4中灰葡萄孢菌菌饼第4d在无菌水与PDA培养基制成的混合培养基中的生长实物图。
图6为实施例4中灰葡萄孢菌菌饼第4d在深红红螺菌1.5005发酵液与PDA培养基制成的混合培养基中的生长实物图。
图7为实施例4中灰葡萄孢菌菌饼第4d在沼泽红假单胞菌1.8929发酵液与PDA培养基制成的混合培养基中的生长实物图。
图8为实施例4中灰葡萄孢菌菌饼第4d在类肠球菌1.2176发酵液与PDA培养基制成的混合培养基中的生长实物图。
图9为实施例4中灰葡萄孢菌菌饼第4d在1000倍稀释度酰胺·嘧霉溶液的与PDA培养基制成的混合培养基中的生长实物图。
图10为实施例4中灰葡萄孢菌菌饼第4d在1500倍稀释度酰胺·嘧霉溶液与PDA培养基制成的混合培养基中的生长实物图。
图11为图5中培养的灰葡萄孢菌的菌丝在电子显微镜下的生长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6中培养的灰葡萄孢菌的菌丝在电子显微镜下的生长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7中培养的灰葡萄孢菌的菌丝在电子显微镜下的生长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8中培养的灰葡萄孢菌的菌丝在电子显微镜下的生长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9中培养的灰葡萄孢菌的菌丝在电子显微镜下的生长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0中培养的灰葡萄孢菌的菌丝在电子显微镜下的生长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5中培养的灰葡萄孢菌产生孢子在电子显微镜下的生长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图6中培养的灰葡萄孢菌产生孢子在电子显微镜下的生长结构示意图。
图19为图7中培养的灰葡萄孢菌产生孢子在电子显微镜下的生长结构示意图。
图20为图8中培养的灰葡萄孢菌产生孢子在电子显微镜下的生长结构示意图。
图21为图9中培养的灰葡萄孢菌产生孢子在电子显微镜下的生长结构示意图。
图22为图10中培养的灰葡萄孢菌产生孢子在电子显微镜下的生长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施案例在以本发明技术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现给出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来说明本发明具有创造性,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以下的实施例。
实施例1光合细菌菌株及培养
类肠球菌,编号:1.2176,购买自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类肠球菌培养基(由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提供)的配方如下:
类肠球菌培养基(成分及终浓度):磷酸二氢钾1.0g,氯化钙0.1g,碳酸氢钠3.0g,乙酸钠1.0g,氯化镁0.5g,氯化铵1.0g,氯化钠1.0g,琥珀酸钠1.0g,酵母提取物0.5g,蛋白胨0.5g,微量元素溶液1.0ml,维生素溶液1.0ml,蒸馏水定容至1000ml,pH调至6.8。
深红红螺菌,编号:1.5005,购买自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深红红螺菌培养基(由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提供)的配方如下:
深红红螺菌培养基(成分及终浓度):酵母提取物2.00g,胰酶解酪蛋白胨2.00g,磷酸二氢钾0.30g,磷酸氢二钾0.30g,硫酸铵0.30g,氯化钠0.60g,七水合硫酸镁0.13g,七水合硫酸亚铁2.00mg,二水合氯化钙8.00mg,乙酸钠2.50g,甲酸钠2.50g,碳酸氢钠5.00g,L-半胱氨酸0.50g,九水合硫化钠0.50g,刃天青1.00mg,微量盐溶液10.00ml,维生素溶液10.00ml,蒸馏水定容至1000ml,自然pH。
沼泽红假单胞菌,编号:1.8929,购买自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沼泽红假单胞菌培养基(由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提供)的配方如下:
沼泽红假单胞菌培养基(成分及终浓度):葡萄糖0.5g,可溶性淀粉0.5g,示蛋白胨0.5g,酵母浸膏0.5g,酸水解酪素0.5g,丙酮酸钠0.3g,磷酸氢二钾0.3g,七水合硫酸镁0.05g,琼脂15g,蒸馏水定容至1000ml,pH调至7.2。
其中,微量元素溶液:四水合氯化亚铁1.8g,六水合氯化钴0.25g,六水合氯化镍0.01g,二水合氯化铜0.01g,四水合氯化锰0.70g,氯化锌0.1g,硼酸0.5g,二水合钼酸钠0.03g,五水合亚硒酸钠0.01g,蒸馏水定容至1000ml。
维生素溶液:生物素0.1g,烟酸0.35g,盐酸硫胺素0.3g,对氨基苯甲酸0.2g,盐酸吡多胺0.1g,泛酸钙0.1g,维生素B120.05g,蒸馏水定容至1000ml。
实施例2光合细菌发酵液的制备
将类肠球菌1.2176、深红红螺菌1.5005和沼泽红假单胞菌1.8929分别接种在三个固体培养基(固定培养基的成分)中,将三个固定培养基在7500lx的光照强度下、30℃光照培养箱中恒温光照培养7~14d,分别观察三个培养基中长出的红色或褐红色单菌落,用接种环分别挑取三个固体培养基中的单菌落分别对应接入到类肠球菌培养基、深红红螺菌培养基、沼泽红假单胞菌培养基中,在光照强度为7500lx、温度为30℃的光照恒温箱中继续扩大培养至14d左右分别得到类肠球菌发酵液、深红红螺菌发酵液以及沼泽红假单孢菌发酵液,在无菌条件下分别将类肠球菌发酵液、深红红螺菌发酵液以及沼泽红假单孢菌发酵液转入灭菌的喷雾器中,保存在4℃的冰箱中备用。
实施例3光合细菌发酵液对灰霉病病原菌灰葡萄孢菌拮抗活性的初步测定
A、灰霉菌病原菌:灰葡萄孢菌(北华大学林学院分离保存)。
灰葡萄孢菌的活化培养及孢子悬浮液的制备。将保存在斜面培养基的灰葡萄孢转入PDA培养基中,培养7~14d活化,将活化的灰葡萄孢接种在培养基上培养5~7天长满培养基中后,于25℃恒温条件下光照处理48h后,加入无菌水,使得无菌水能够刚好将菌落的表面进行覆盖;在同等条件继续处理24~48h至产生大量孢子囊,释放孢子,制成孢子悬浮液。
其中PDA培养基(成分及终浓度):去皮马铃薯200g,沸水浴20min,用双层纱布过滤,葡萄糖20.0g,琼脂粉18g-20g,溶化后,用蒸馏水定容至1000ml,自然pH。
B、酰胺·嘧霉药剂的配制。根据酰胺·嘧霉使用技术和使用方法指导,分别制备1000倍及1500倍稀释度的酰胺·嘧霉溶液。
C、光合细菌对灰葡萄孢菌拮抗活性的初步测定。采用滤纸片法,以滤纸片上沾取无菌水放置在涂布有灰葡萄孢菌悬浮液的PDA培养基上为空白对照组CK,将分别沾取类深红红螺菌1.5005发酵液、沼泽红假单胞菌1.8929发酵液和类肠球菌1.2176发酵液的圆孔滤纸片分别放置在涂布有灰葡萄孢菌悬浮液的1号PDA培养基、2号PDA培养基和3号PDA培养基上,进行四次重复实验。
接种后每24小时进行观察,得到图1-4,图1-4是接种后第4天拍的照片,从图1-4中可以看出,发现空白对照组CK中,PDA培养基中灰葡萄孢菌正常生长,菌落生长密集,菌落生长颜色较深;1号PDA培养基中,灰葡萄孢菌生长较为正常,菌落生长的密集程度比空白对照组CK的密集程度低,菌落颜色较浅;2号PDA培养基中,在接种沼泽红假单胞菌发酵液的滤纸片周围,形成一个没有任何菌株生长的透明抑菌圈,抑菌圈边界明显,抑菌圈宽而透明;3号PDA培养基中,在接种类肠球菌发酵液的滤纸片周围,少数形成抑菌圈,多数不形成抑菌圈,并且形成的抑菌圈比2号PDA培养基中形成的抑菌圈较窄,抑菌圈边界不明显。
实施例4光合细菌发酵液对灰霉病病原菌灰葡萄孢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将深红红螺菌1.5005发酵液、沼泽红假单胞菌1.8929发酵液和类肠球菌1.2176发酵液分别与溶化后的PDA培养基按照体积1:1的比例混合制成1号、2号、3号混合PDA培养基,混合PDA培养基的总体积为40ml;加入等量的无菌水与PDA培养基混合制成阴性对照组CK,以加入等量1000倍、1500倍稀释度的酰胺·嘧霉溶液分别与PDA培养基混合制成阳性对照组CK1及CK2。
将培养6d的灰葡萄孢菌制成直径为6mm的菌饼,在1号、2号、3号混合PDA培养基、阴性对照组CK、阳性对照组CK1及CK2中分别接种3个制作的灰葡萄孢菌菌饼,三个菌饼呈三角形接种在培养基中;然后将全部培养基置于25℃的恒温培养箱中黑暗培养,进行四次重复实验。第4d观察灰葡萄孢菌菌丝生长情况得到图5-10,并记录菌落直径,并计算菌丝抑制率:
抑制率(%)=(对照菌落直径-处理菌落直径)/对照菌落直径×100
通过上述计算公式得到1号、2号、3号PDA培养基、阳性对照组CK1及CK2中的灰葡萄孢菌的菌丝抑制率得到表1。
通过对上述实验进行观察:阴性对照组CK中灰葡萄孢菌正常生长,第二天开始出现白色菌丝,第四天时,菌丝布满整个培养基;沼泽红假单胞菌1.8929对灰葡萄孢菌有明显抑制作用,自产生抑菌圈后,灰葡萄孢菌菌丝不再继续扩散,抑菌率不断上升,4d开始达到最高为87.29%;类肠球菌1.2176的养基中产生抑菌圈,灰葡萄孢菌菌丝不再继续扩散,而对于大多数未产生抑菌圈的培养皿中,灰葡萄孢菌菌丝则继续扩散,可见类肠球菌1.2176对灰葡萄孢菌抑制作用不够稳定,抑制率在第3d达到最高值为70.72%;在接种初期,深红红螺菌1.5005对灰葡萄孢菌有抑制作用,抑制率在第3d达到最高值为61.36%,接种后期无明显抑制作用,灰葡萄孢菌菌丝生长几乎和空白对照组相似;加入等量1000倍稀释度酰胺·嘧霉溶液的PDA培养基对灰葡萄孢菌有明显抑制作用,第3d时开始出现灰葡萄孢菌菌丝,并且生长缓慢,抑制率达到81.22%,于5d开始灰葡萄孢菌菌丝不再生长;加入等量1500倍稀释度酰胺·嘧霉溶液的PDA培养基对灰葡萄孢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第3d时开始出现灰葡萄孢菌菌丝,并且生长缓慢,抑制率最高值可达到74.72%。
实施例5光合细菌发酵液对灰霉病病原菌灰葡萄孢菌菌丝体的致畸作用及孢子形成影响
将实施例4中1号、2号、3号混合PDA培养基中、阴性对照组CK、阳性对照组CK1及CK2培养的灰葡萄孢菌菌丝通过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及对比得到图11-16和图17-22。
从图11-16和图17-22中可以看出,阴性对照组CK中的灰葡萄孢菌菌丝生长健壮,正常生长,原生质均匀、隔膜明显、萌发的孢子数量多;2号混合PDA培养基中的灰葡萄孢菌菌丝的分支增多,萌发的孢子数量多;3号混合PDA培养基中葡萄孢菌菌丝体粗短、数量减少、分支增多、菌丝褶皱现象严重,没有孢子形成;4号合PDA培养基中葡萄孢菌较为聚集,分支数量增加,少数菌丝出现褶皱现象,孢子萌发数量多;阳性对照组CK1及CK2中的灰葡萄孢菌菌丝体的分支明显增多、断裂严重、菌丝体变细,有一定数量的孢子萌发。
从上述的图中和表1中的数据可以分析得出:(1)类肠球菌1.2176、深红红螺菌1.5005、这三种光合细菌对灰霉病的病原菌灰葡萄孢菌均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因此,说明光合细菌对果蔬中发生的灰霉病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2)从图和表中可以看出,由于沼泽红假单胞菌1.8929对灰葡萄孢菌的菌丝体具有致畸作用并使得孢子无法形成;使得沼泽红假单胞菌1.8929对灰霉病病原菌灰葡萄孢菌的抑菌效果在六天以上仍然稳定有效,并且第二天沼泽红假单胞菌1.8929的抑菌率可以达到71.17%,与化学药剂的第一天的抑菌效果相同;另外,第四天沼泽红假单胞菌1.8929的抑菌率达到最大87.29%,并且之后的抑菌率一直保持在87.29%;这就说明沼泽红假单胞菌1.8929对灰葡萄孢菌的杀伤力强,抑菌效果迅速,并且抑菌效果稳定,抑菌有效时间长;(3)从表中可以分析得到,化学药剂用于抑菌的过程中,在第三天的抑菌率最高,但是化学药剂的最高抑菌率还是低于沼泽红假单胞菌1.8929对灰葡萄孢菌的抑菌率;说明沼泽红假单胞菌1.8929对灰霉病的防治效果比化学药剂对灰霉病的防治效果好;并且在第四天时,CK1及CK2中的抑菌率就出现下降的情况,最后CK1及CK2的抑菌率稳定在67.30%和55.72%,而沼泽红假单胞菌1.8929的抑菌率从第三天后一直为87.29%;说明沼泽红假单胞菌1.8929的抑菌效果更持久稳定,并且对灰霉病的防治更加有效。
实施例6沼泽红假单胞菌1.8929对草莓灰霉病的田间防治效果评价
(一)试验方法
四季草莓经过播种、假植、定植30天后,做为田间防效测定的试验田地。将试验田分成15个样方,每个样方为长4米×宽1.5米的矩形,在试验处理工作前48h,每个样方按照等距取样法取10个点,每点调查三株,调查记录所有草莓果实的发病果数以及所对应的严重程度,按照草莓灰霉病的分级标准计算每个样方的发病率以及病情指数。之后每个样方喷施灰葡萄孢菌,再做如下五组处理:
A组处理为喷雾法喷施沼泽红假单胞菌1.8929菌株发酵液10ml/m2;
B组处理为喷雾法喷施沼泽红假单胞菌1.8929菌株发酵液7.5ml/m2;
C组处理为喷雾法喷施沼泽红假单胞菌1.8929菌株发酵液5ml/m2;
D组喷施稀释1000倍的酰胺·嘧霉可湿性干粉剂为阳性对照组CK+;
E组清水处理为阴性对照组CK-。
用喷雾器将各组处理液喷施到草莓果实上,每组处理随机抽取三个样方,做为三次重复试验。
(二)记录并计算结果
每隔48h喷施各组处理液,并调查记录病果数及其严重程度,共调查四次(每个样方按照等距取样法取10个点,每点统计三株草莓果实),计算每一次记录的发病率、病情指数以及防治效果。在整个试验期间除不喷施任何杀菌剂外,其他田间管理一切照常进行。
草莓灰霉病的分级标准(以果实为单位):
0级:果实无病斑;
1级:果实出现零星小病斑;
2级:病斑面积占总面积的15%及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总体面积的16%-30%;
4级:病斑面积占总体面积的30%-50%;
5级:病斑面积占总体面积的50%以上;
发病率、病情指数及防治效果计算公式如下:
发病率:是指所调查的数据中,发病草莓果实数占调查草莓果实总数的百分比。
发病率(%)=(调查病果数)/(调查总果数)×100
病情指数:是指首先根据病害发生的轻重,进行分级记数调查,然后根据所记录的各病级的病果数值按照下列公式进行计算。通过病情指数的计算,可以兼顾病害的普遍性和严重程度。
病情指数(%)=∑[病级果数×该级代表数值]/(调查总果数×发病最高一级的代表数值)×100
式中,CK0为对照防治前叶片的病情指数,CKn为对照防治后叶片的病情指数;Pt0为药剂处理防治前叶片的病情指数,Pt为药剂处理防治后叶片的病情指数。
依据试验方案对田间草莓进行接种处理,调查并记录草莓灰霉病病株发病等级及所对应株数,按照公式计算各处理所得发病率、病情指数及防治效果得到表2。
表2为沼泽红假单胞菌对草莓灰霉病的防治效果
(spss方差分析,p=0.05)
从上表中可以分析得出:(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使用沼泽红假单胞菌1.8929菌株发酵液,草莓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降低。(2)沼泽红假单胞菌1.8929对草莓果实上发生的灰霉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可以达到与使用化学药剂的防治效果相同;通过实现证明,沼泽红假单胞菌1.8929的防治效果最高达到41.93%。(4)沼泽红假单胞菌1.8929菌株发酵液7.5ml/m2时,对草莓果实上发生的灰霉病防治效果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