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具有轮廓化的制动器件的旋转臂的下降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包括具有轮廓化的制动器件的旋转臂的下降装置.pdf(13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202620513 U (45)授权公告日 2012.12.26 CN 202620513 U *CN202620513U* (21)申请号 201090000984.9 (22)申请日 2010.05.11 0950335-0 2009.05.13 SE A62B 1/14(2006.01) (73)专利权人 伊尼蒂亚姆系统股份公司 地址 瑞典卡尔斯塔德 (72)发明人 P.约翰森 A.林格伦 C.巴克伦德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代理人 曲莹 (54) 实用新型名称 包括具有轮廓化的制动器件的旋转臂的下降 装置 (57) 摘要 本实。
2、用新型涉及一种下降装置(1), 其包括基 部 (2)、 把手 (3)、 救生索 (4) 和用于救生吊带或 安全带的附接件(7), 其中所述基部(2)和所述把 手(3)彼此固定地连接, 其中所述基部(2)包括第 一偏转器件(5)和第二偏转器件(6), 所述第一偏 转器件 (5) 还构成定位在用于所述救生索 (4) 的 出口孔 (10) 附近的制动器件, 所述救生索的第一 进入部分 (4a) 被适配成围绕所述第一偏转器件 (5) 延伸, 同时承靠所述第一偏转器件的接触表 面 (A), 所述救生索的第二外出部分 (4b) 被适配 成围绕所述第二偏转器件 (6) 延伸, 并进一步通 过所述出口孔 (1。
3、0) 伸出, 并且当受到载荷时, 它 以摩擦接合方式沿所述第一救生索承靠所述接触 表面 (A) 的长度的至少一部分, 与所述救生索的 第一进入部分 (4a) 抵接, 在所述救生索的两个部 分 (4a、 4b) 与所述接触表面 (A) 之间的抵接区域 中形成支点 (M), 所述把手 (3) 和附接件 (7) 定位 在所述第一偏转器件 (5) 的两侧, 并被适配成围 绕所述支点 (M) 在同一旋转平面 (P) 中旋转所述 基部(2), 所述附接件(7)包括旋转臂和用于所述 救生吊带或安全带的附接器件 (11), 所述旋转臂 在一枢转点(8)上可旋转地连接至所述基部(2), 所述枢转点 (8) 用于。
4、在所述旋转平面 (P) 中旋转 所述旋转臂, 其中, 所述旋转臂设计成在所述救生 索的两个部分 (4a、 4b) 与所述接触表面 (A) 之间 的抵接区域中与所述救生索的第二部分 (4b) 发 生接合, 以对所述救生索生成压缩作用力 (F), 由 此能够增加所述救生索的两个部分之间的抵接接 触, 从而能够增加摩擦力。 (30)优先权数据 (85)PCT申请进入国家阶段日 2012.01.06 (86)PCT申请的申请数据 PCT/SE2010/050515 2010.05.11 (87)PCT申请的公布数据 WO2010/132012 EN 2010.11.18 (51)Int.Cl. 权利要。
5、求书 1 页 说明书 6 页 附图 5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6 页 附图 5 页 1/1 页 2 1. 一种下降装置 (1), 包括基部 (2)、 把手 (3)、 救生索 (4) 和用于救生吊带或安全带的 附接件 (7), 其中所述基部 (2) 和所述把手 (3) 彼此固定地连接, 其中所述基部 (2) 包括第 一偏转器件(5)和第二偏转器件(6), 所述第一偏转器件(5)还构成定位在用于所述救生索 (4)的出口孔(10)附近的制动器件, 所述救生索的第一进入部分(4a)被适配成围绕所述第 一偏转器件 (5) 延伸, 同时。
6、承靠所述第一偏转器件的接触表面 (A), 所述救生索的第二外出 部分 (4b) 被适配成围绕所述第二偏转器件 (6) 延伸并进一步通过所述出口孔 (10) 伸出, 并且当受到载荷时, 它以摩擦接合方式沿所述第一救生索承靠所述接触表面 (A) 的长度的 至少一部分, 与所述救生索的第一进入部分 (4a) 抵接, 在所述救生索的两个部分 (4a、 4b) 与所述接触表面 (A) 之间的抵接区域中形成支点 (M), 所述把手 (3) 和附接件 (7) 定位在 所述第一偏转器件 (5) 的两侧, 并被适配成围绕所述支点 (M) 在同一旋转平面 (P) 中旋转 所述基部(2), 所述附接件(7)包括旋转。
7、臂和用于所述救生吊带或安全带的附接器件(11), 所述旋转臂在一枢转点 (8) 上可旋转地连接至所述基部 (2), 所述枢转点 (8) 用于在所述 旋转平面 (P) 中旋转所述旋转臂, 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臂设计成在所述救生索的两个部 分 (4a、 4b) 与所述接触表面 (A) 之间的抵接区域中与所述救生索的第二部分 (4b) 发生接 合, 以对所述救生索生成压缩作用力 (F), 由此能够增加所述救生索的两个部分之间的抵接 接触, 从而能够增加摩擦力。 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下降装置, 其特征在于, 对所述救生索的所述接合是由所述旋 转臂的在所述旋转平面 (P) 中突出的部分 (9)。
8、 生成的。 3. 如权利要求 2 所述的下降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 (9) 定位在所述枢转点 (8) 与用于所述救生吊带或安全带的附接器件 (11) 之间的一个位置处, 其中所述旋转臂形成 单臂杠杆, 通过在所述旋转平面(P)中旋转所述基部(2)来调节压缩作用力, 其中形成于所 述旋转臂的纵向轴线 (13) 与所述把手的纵向轴线 (14) 之间的旋转角度 (v) 被减小或增 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下降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臂的传动比达到至少11优 选为至少12的因数, 其中它对所述救生索施加的压缩作用力变得如此之大, 以致自我锁 定位置(SLP)与恐慌锁定位置(PLP)。
9、之间的旋转角度(v)达到100的最大值, 优选为75 的最大值。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下降装置, 其特征在于, 用于控制下降操作的所述旋转角度(v) 达到 45的最大值。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下降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臂的突出部(9)在所述旋转角 度 (v) 已从自我锁定位置中的最大值减小至多 45时与所述救生索 (4) 发生接合。 7.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下降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偏转器件 (5) 呈椭圆形形状, 其中所述接触表面 (A) 沿具有最大圆形半径的一侧定位。 权 利 要 求 书 CN 202620513 U 2 1/6 页 3 包括具有轮廓化的制动器件的旋。
10、转臂的下降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下降装置, 其包括基部、 把手、 救生索和用于救生吊带或安全 带的附接件, 其中所述基部和所述把手彼此固定地连接, 其中所述基部包括第一偏转器件 和第二偏转器件, 所述第一偏转器件还构成定位在用于所述救生索的出口孔附近的制动器 件, 所述救生索的第一进入部分被适配成围绕所述第一偏转器件延伸, 同时承靠所述第一 偏转器件的接触表面, 所述救生索的第二外出部分被适配成围绕所述第二偏转器件延伸, 并进一步通过所述出口孔伸出, 并且当受到载荷时, 它以摩擦接合方式沿所述第一救生索 承靠所述接触表面的长度的至少一部分, 与所述救生索的第一进入部分抵接。
11、, 在所述救生 索的两个部分之间的抵接区域中形成支点, 所述把手和附接件定位在所述第一偏转器件的 两侧, 并被适配成围绕所述支点在同一旋转平面中旋转所述基部, 所述附接件包括旋转臂, 所述旋转臂在一枢转点上可旋转地连接至所述基部, 所述枢转点用于在所述旋转平面中旋 转所述旋转臂。 背景技术 0002 长期以来, 人们期望能够提供一种用于使自身下降的简单且相对便宜的安全装 置, 所谓的下降制动器, 供在撤退中处于困境的人使用, 例如与在私有住宅、 公共建筑物或 其它房屋中的火灾、 或者在例如电梯、 缆车或发生故障的移动式起重机中营救人员有关时。 0003 用于在极高处例如施工现场或登山时固定人员。
12、的装置已知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 了。 在多数情况下, 这些装置包括与救生索连接的某种安全吊带或安全带, 其转而锚定在一 个适当的位置, 以防止人员在他 / 她将绊倒或失去重心时掉落至地面。 0004 这些装置的重要功能是它们应该自动地锁定救生索, 以免发生滑动。 因此, 被保护 好的人员不必致动该装置来使它阻止掉落。 同时, 期望的是该装置应该易于操作, 以使它因 操作不当而不按预期工作的风险最小化。 0005 SE 371933公开了一种装置, 其意图自动地阻止连接于该装置的人员的掉落。 该装 置设计成用于锁定第一带或绳 (6), 使得该绳围绕两个接触器件 (2、 3) 延伸, 并在受到载荷 。
13、时以摩擦接合方式与自己抵接。通过以把手 (7) 致动该装置, 能够减小制动力, 使下降变得 可能。 0006 在 US 3340964、 JP 54-42898 和 JP 50-76894 中公开了相似的装置。 0007 这些装置呈现出的一个缺点是, 当装置被旋转以增加下降速度时, 没有抓爪 (catch) 来防止装置被操作成使得由摩擦接合获得的制动力完全丧失。这意味着存在个人 可能掉落至地面, 特别是以自由落体方式掉落的明显风险。 0008 先前, 本申请人已提供了对于该问题的一种解决方案。EP 1622687 公开了一种 下降装置, 其中以上述的不正确方式操作救生索的个人不会掉落至地面。在。
14、所谓的恐慌位 置中, 即当个人抓住把手从而使摩擦接合减至最小时, 在救生索的其它部分之间发生第二 摩擦接合, 从而使下降速度减缓, 最后被完全制动。然而, 已经发现的是该装置不能在操作 能力上实现所有的需求。特别是, 已经发现在空载状态下难以调节下降装置沿救生索的位 说 明 书 CN 202620513 U 3 2/6 页 4 置。此外, 在所谓的恐慌位置中的制动动作非常强烈, 导致非常强烈的阻滞, 这会感觉到不 舒服。此外, 从恐慌位置向下降操作的过渡感觉起来没有像用户需要那样的安全和舒适。 实用新型内容 0009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消除或者至少最小化上述问题, 其实现是通过这样一种 下。
15、降装置, 其包括旋转臂, 所述旋转臂在用于使所述臂在所述旋转平面中旋转的枢转点上 可旋转地连接至基部, 其中所述旋转臂设计成在救生索的两个部分 4a、 4b 与接触表面 A 之 间的抵接区域中与救生索的所述第二部分 4b 发生接合, 以对救生索生成压缩作用力 F, 由 此能够增加救生索的两个部分之间的抵接接触, 从而能够增加摩擦力。 0010 由于本实用新型, 在救生索空载时调节救生索的位置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这是操 作能力的主要改进, 同时下降装置能防止在恐慌位置中的自由下落。 此外, 获得了平稳的制 动作用, 这是由于压缩作用力将逐渐增加的这个事实。 0011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 。
16、压缩作用力能够在自由下落开始前的一个位置中, 通过下降装置的适度旋转而生成, 其实现是由于对救生索的所述接合是由旋转臂的在所述 旋转平面 P 中突出的一个部分 9 生成的。同时, 枢转点 8 可定位成与第一偏转器件相距一 个距离, 这得到一个杠杆作用, 足以确保在非致动位置中的可靠锁定。 0012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 压缩作用力能够形成得比较大, 因为所述突出部 9 定位在枢转点8与用于所述救生吊带或安全带的附接器件11之间的位置上, 其中所述旋转 臂形成单臂杠杆, 其中致动作用力通过旋转基部 2 而得到调节, 使得形成于附接臂的纵向 轴线 13 与把手的纵向轴线 14 之间的旋转角度。
17、 v 被减小或增加。 0013 根据其它方面 : 0014 所述旋转臂的传动比达到至少 1 1 优选为至少 1 2 的因数, 其中它对所述救 生索施加的压缩作用力变得如此之大, 以致自我锁定位置 SLP(SelfLocking Position) 与 恐慌锁定位置 PLP(Panic Locking Position) 之间的旋转角度 v 达到 90的最大值, 优选 为75的最大值。 这还有助于以下这个事实, 即能够在恐慌位置中确保安全操作, 虽然调节 动作只需要对下降操作进行控制的人员的适度努力 ; 0015 用于控制下降操作的旋转角度 v 达到 45的最大值, 这在下降装置自我锁定的 控制。
18、范围的上侧部分中提供约为 30的安全裕度 ; 0016 所述第一偏转构件 5 具有卵形 / 椭圆形形状, 其中接触表面 A 沿具有最大圆 形半径的一侧定位, 其中在救生索的两个部分之间获得了较长的接触长度, 这导致对下降 速度的更平稳的调节。此外, 消除了或者至少减小了救生索自身彼此侧向地对齐 (align laterally)的风险。 此外, 由于这个原因, 还避免了可能影响下降装置的材料强度和操作安 全性的、 偏转器件的局部过热。 附图说明 0017 下面, 将参考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实用新型, 附图中 : 0018 图 1 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下降装置的透视图 ; 0019 图 2 示出了一。
19、优选实施例的下降装置的俯视图, 其一半外壳已被去除, 使得内部 和救生索变得可见 ; 说 明 书 CN 202620513 U 4 3/6 页 5 0020 图 3 示出了处于自我锁定位置的图 2 的俯视图 ; 0021 图 4 示出了处于下降位置的图 2 的俯视图 ; 而 0022 图 5 示出了处于恐慌位置的图 2 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 图 1 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下降装置 1 的透视图, 包括基部 2 和旋转臂 7, 所述基部 2 包括用于若干偏转器件 ( 见图 2) 的附接部。基部优选容纳在保护性外壳 15 内, 并固定至 保护性外壳 15。此外, 下降装置包括把手 3、 。
20、救生索 ( 见图 2), 以及用于救生吊带或安全带 的附接件 7。 0024 图2示出了一优选实施例的下降装置1的俯视图, 其一部分外壳已被去除, 使得内 部和救生索变得可见。基部 2 和把手 3 彼此固定地连接。优选地, 把手构成外壳 15 的一体 化的部分。基部 2 包括用于救生索的第一偏转器件 5, 其定位在基部的上侧部分, 邻近用于 救生索 4 的出口孔 10。在基部的下侧部分中, 存在有第二偏转器件 6 和入口 12, 所述第二 偏转器件6定位成比第一偏转器件5稍微靠近把手3。 这样, 比起偏转器件定位成彼此较为 成一直线的情况, 救生索围绕各偏转器件的接触表面将变得更长。 0025。
21、 第一偏转器件 5 构成制动器件, 因为救生索被适配成在该第一偏转器件附近与自 己以摩擦接合方式抵接, 如图中箭头所示。因此, 进入部分 4a 在该第一偏转器件附近接触 外出部分 4b。摩擦接合是通过使救生索的进入部分围绕两个偏转器件以 S 形延伸而实现 的。救生索的进入部分从入口孔 12 延伸, 开始围绕第一偏转器件 5, 同时承接接触表面 A, 所述接触表面 A 面向基部 2 的设置有附接件 7 和出口孔 10 的那侧。然后, 救生索向下延伸 并围绕第二偏转器件 6, 然后再向上延伸并通过出口孔 10 伸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 施例, 在装载状态下, 救生索的外出部分将沿第一救生索承靠。
22、所述接触表面 A 的那段长度 的至少一部分, 以摩擦接合方式与第一的进入部分抵接。 因此, 对于存在摩擦接合的那段长 度 s, 以下关系成立 : 0 s A。 0026 如果第一偏转器件被给予一个椭圆形形状, 并安装成使得椭圆形的长边指向附接 件 7, 就会变成一个优点。椭圆形的长边是指具有最大曲率半径的那侧。这样, 获得了比较 长的接触表面A, 而不会使下降装置因此变得不必要的大。 较长的接触表面能获得较长的能 使救生索与自己形成摩擦接合的距离s。 这在下降操作期间使速度控制得到改善, 并且减小 摩擦接合中在围绕偏转器件的抵接区域中的救生索上的局部应力。它还减小在接触表面 A 的区域中的偏转。
23、器件 5 上的局部应力。 0027 在一优选实施例中, 偏转器件由金属制成, 优选为轻金属, 其除重量轻外, 还具有 良好的热传导性。适当地, 偏转器件可通过挤压成型制成, 以降低制造成本。外壳, 其还包 括把手, 适当地由注塑成型的热固性塑料制成。当然, 也可使用满足该目的的其它材料。 0028 在救生索的摩擦接合的区域中, 在第一偏转器件附近形成支点M。 把手3和附接件 7 设置在第一偏转器件 5 的两侧, 并且被适配成围绕该支点 M 在同一旋转平面中旋转基部 2。该旋转平面大致与基部 2 平行地延伸, 并且旋转是在个人的固有重量的作用下生成的, 或者是以逆向作用力致动把手而生成的。附接件。
24、 7 包括旋转臂, 所述旋转臂在枢转点 8 上 可旋转地连接至基部 2, 以在所述旋转平面中旋转所述旋转臂。在其下端, 旋转臂还包括某 种附接器件 11, 这里为孔口, 一个人可将他自己 / 她自己固定到所述附接器件上。 说 明 书 CN 202620513 U 5 4/6 页 6 0029 现在将参考图 3-5 描述下降装置的功能。图 3 示出了处于自我锁定位置中的下降 装置。自我锁定位置意指下降装置不受作用于把手的任何作用力的影响的位置。这里, 可 看到救生索的外出部分 4b 是如何沿接触表面 A 的大部分以摩擦接合方式与进入部分 4a 抵 接的。在自我锁定位置, 救生索的外出部分 4b 。
25、与旋转臂 7 的纵向轴线 13 在一垂线 L 上重 合, 这提供最大的接合, 即最大的制动作用, 这在图 4 中示出。要释放该制动力, 向把手施加 一逆向作用力, 使之向下移动, 其中救生索的两个部分之间的抵接接触逐渐减小。 在某一位 置, 取决于个体的重量, 制动力不再足以锁定救生索。下降操作将要开始。个人于是可通过 改变基部的旋转来调节下降速度, 即通过使救生索的各部分以摩擦接合方式彼此抵接的长 度增加和减少来调节下降速度。 由于第一偏转器件在一优选实施例中被给予椭圆形形状的 这一事实, 获得了对下降速度的充分改善的控制。 0030 旋转臂设计成在救生索以摩擦接合方式与自己抵接的区域中与救。
26、生索的所述第 二部分 4b 接合, 即在救生索的两个部分 4a、 4b 与接触表面 A 之间的抵接区域中接合。与救 生索的上述接合是由旋转臂的在所述旋转平面中突出的部分 9 生成的, 见图 4。这样, 可对 救生索生成压缩作用力 F, 由此救生索的两个部分将在形成于制动器件的接触表面 A 与突 出部 9 之间的缝隙中, 被按压在一起。突出部定位在枢转点 8 与用于所述救生吊带或安全 带的附接器件 11 之间的一个位置处。因此, 旋转臂形成单臂杠杆, 由此通过在旋转平面中 旋转基部来调节压缩作用力 F, 其中形成于旋转臂的纵向轴线 13 与平行于把手的纵向轴线 的一条线 14 之间的旋转角度 v。
27、 得以减小或增大。 0031 优选地, 旋转臂被给予这样一种长度, 使得它的传动比达到至少为 1 1 的因数, 优选为至少 1 2, 其中它对救生索施加的压缩作用力 F 变得如此之大, 以致自我锁定位置 SLP(Self Locking Position) 与恐慌锁定位置 PLP(Panic Locking Position) 之间的旋 转角度 v, 见图 5, 达到约 100的最大值, 优选为约 75的最大值。此外, 如果用于控制下 降操作的旋转角度 v 达到约 45的最大值, 这将是一个优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理解的 是, 这些角度规格是近似的, 因为待下降的个人的重量将会导致不同的旋转角。
28、度。 就自我锁 定位置而言, 如果在下降装置是自我锁定的控制范围的上侧部分中, 同样在待下降的个人 比较重的情况下, 存在至少 20的安全裕度, 更优选为至少 30, 这将是一个优点。 0032 此外, 如果旋转臂的突出部 9 在旋转角度 v 已从自我锁定位置的最大值减少最多 45时与救生索 4 发生接合, 这将是一个优点。这样, 救生索的两个部分 4a、 4b 之间的抵接 接触将具有达到接触表面 A 的总延伸度的至少一半的延伸度。这确保了来自旋转臂的压缩 作用力 F 在下降操作的初期阶段开始, 即在下降装置被旋转之前开始, 从而下降速度能够 被一些人感觉到不必要的高之前就开始。这样, 能够获。
29、得对下降速度的平稳控制。还应理 解的是, 来自旋转臂的压缩作用力 F, 其有助于在下降操作期间增加摩擦力, 能实现降低围 绕偏转器件的摩擦力, 这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 以便能实现更简单地调节下降装置沿 救生索的位置。 0033 根据一优选实施例, 第一偏转器件5被给予椭圆形形状, 其中接触表面A沿具有最 大圆形半径的一侧定位。这样, 实现了这样的优点 : 获得了较长的接触长度, 即位于救生索 的两个部分之间以及位于救生索的进入部分4b及其外出部分4b之间的较大的摩擦生成表 面 A。当从自我锁定位置向下降位置旋转下降装置时, 救生索的进入部分之间的接触表面 将对第一偏转器件 5 保持比较长的。
30、接触长度, 而救生索的两个部分之间的用于摩擦接合的 说 明 书 CN 202620513 U 6 5/6 页 7 长度 s 将以不同的速率减小, 原因是偏转器件的椭圆形形状。这样, 获得了摩擦力的组合效 果, 这能够被用于获得下降装置的充分改善的功能。 特别是, 能够获得对下降速度的更受控 的且更平稳的调节。 0034 因此, 用于摩擦接合的长度的变化 ds 相对于旋转角度的变化 dv, (ds/dv), 在下降 装置的初始旋转期间是最小的, 这是在上侧控制范围中, 在这里偏转器件的圆形半径是最 小的, 这在自我锁定位置中提供至少20的安全裕度。 在以下控制范围即下降范围中, 用于 摩擦接合的。
31、长度则将相对于旋转角度的相应变化发生更迅速地变化, 因为在该控制范围中 的抵接接触发生在偏转器件的圆形半径处于最大值的部分中。因此, dv/ds 在下降控制范 围中处于最大值。 由于来自旋转臂的影响, 至少在用于下降的下降控制范围中, 能够防止下 降速度的继续增加, 这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 0035 最后, 图 5 示出了下降装置处于恐慌锁定位置 (PLP)。这里, 下降装置的把手已被 进一步向下旋转, 超过了下降控制范围, 到达使得下降操作得到停止的位置。这里, 可看出 旋转臂 7 上的突出部 9 是如何相对于制动器件 5 的下侧部分形成一个非常窄的缝隙 16 的。 应该理解的是, 在。
32、没有旋转臂的影响的情况下, 制动摩擦力将在该位置处于最小值。 由于来 自旋转臂的影响, 借助于本实用新型的下降装置, 摩擦力能够增加一直到下降操作完全停 止。 0036 为了将救生索保持在正确的相对位置, 即为了防止救生索彼此侧向地对齐 ( 因为 这会大大损害功能), 下降装置的基底单元2还设置有两个侧面支承壁17, 它们定位在偏转 器件的两侧。在图中前侧支承壁已被去除, 以便能图示下降装置的内部。这些侧面支承壁 还为偏转器件和外壳提供稳定的附接件。此外, 外壳的内侧设置有凸缘和用于贯通螺丝的 孔, 以将壁在基部内侧保持在正确位置。 优选地, 壁由具有良好耐磨性并提供良好强度的材 料制成。在优。
33、选实施例中, 壁由轻金属板制成。 0037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理解的是, 侧面支承壁应该适配于救生索的尺寸, 但是它们 之间的间隙不能做得过窄, 因为将在救生索与壁之间发生的摩擦会意味着不能实现能够沿 救生索调节下降装置的位置的目的。如果救生索的部分与预期相反而发生彼此侧向地对 齐, 例如由于过载, 则侧面支承壁将在某种程度上接管旋转臂的功能, 因为被提供的有限的 可获得宽度可被比作缝隙。 然而, 在这种情形下同样, 旋转臂将通过其与救生索的两个部分 的接触来提供摩擦力。应该理解的是, 旋转臂在这种情形下构成附加的安全因素。 0038 如上所述, 侧面支承壁不能定位得过于靠近。 因此, 期望的。
34、是进一步使救生索的两 个部分彼此侧向地对齐的风险最小化。在该情况下同样, 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已被证明 是有利的。由于当第一偏转器件 ( 制动器件 ) 为椭圆形时摩擦接合是沿相当长的长度形成 的这一事实, 对于救生索彼此侧向地对齐的风险来说, 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已发现的是, 这种形状消除了或者至少最小化了救生索彼此侧向地对齐的风险。由此, 还避免了可能影 响下降装置的材料强度和操作安全性的、 偏转器件的局部过热。 0039 替代实施例 0040 本实用新型并不受限于以上描述的内容, 而是可以在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出 变化。 例如, 应该理解的是, 可改变旋转臂的位置, 以使它较早地或较晚地。
35、致动下降操作。 此 外, 应该理解的是, 可通过调节旋转臂的长度来调节杠杆作用。 如果旋转臂的突出部与用于 救生吊带的附接件之间的距离增加, 则能够获得更大的杠杆作用, 从而获得更大的压缩作 说 明 书 CN 202620513 U 7 6/6 页 8 用力。旋转臂的形状可改变。如果期望不同的控制方法, 突出部的形状也可改变。例如可 以想到的是给予突出部一个适配于制动器件的轮廓, 其中获得了旋转臂的突出部与救生索 之间的较长的接触长度。偏转器件可具有与图示形状不同的形状, 以改变围绕它们的救生 索的接触长度。例如, 下侧偏转器件也可被给予椭圆形形状。偏转器件可被给予不同的多 边形形状, 并且同。
36、一个偏转器件可设计成多种形状的组合。具有带圆角的凸边的不同类型 的超椭圆, 例如被称为鲁洛三角形 (Reuleaux triangle) 的形状, 看起来是适当的。此外, 应该理解的是, 偏转器件的相对位置, 以及它们相对于旋转臂的位置, 是可以改变的。偏转 器件的取向是可以改变的, 例如椭圆形的上侧偏转器件可以取向成使得其 “纵向轴线” 相对 于旋转臂上的突出部的倾斜侧更平行地取向, 使得旋转臂的接合发生在偏转器件上的更平 坦的部分中。 代替侧面支承壁, 偏转器件可以设置有侧面支承凸缘, 然而所述侧面支承凸缘 不允许同样合理的制造。与申请人的专利 No.EP 1622687 中先前公开的下降。
37、装置相似, 一 环绕式保护性套筒, 呈偏转器件的形式, 可以设置在出口孔中, 以达到更进一步减小救生索 在上侧偏转器件处彼此侧向地对齐的风险的目的。 说 明 书 CN 202620513 U 8 1/5 页 9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2620513 U 9 2/5 页 10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2620513 U 10 3/5 页 11 图 3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2620513 U 11 4/5 页 12 图 4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2620513 U 12 5/5 页 13 图 5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2620513 U 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