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药技术领域,涉及含乙基多杀菌素和灭幼脲的杀虫组合物,用于防治农作物类害虫。
背景技术
乙基多杀菌素:英文名称:spinetoram,化学名称:(2R,3aS,5aR,5bS,9S,13S,14R,16aS,16bR)-13-[5-(二甲氨基)-6-甲基四氢-2H-吡喃-2-氧]-9-乙基-14-甲基-2-(3,5-二甲氧-4-乙氧基-6-甲基四氢-2H-吡喃-2-氧)-3,3a,5b,6,9,10,11,12,13,14,16a,16b-十二氢-1H-环戊茚并[3,2-d][1]氧杂环十二烷-7,15(2H,5aH)-二酮和(2R,3aS,5aR,5bS,9S,13S,14R,16aS,16bR)-13-[5-(二甲氨基)-6-甲基四氢-2H-吡喃-2-氧]-9-已基-4,14-二甲基-2-(3,5-二甲氧-4-乙氧基-6-甲基四氢-2H-吡喃-2-氧)-3,3a,5b,6,9,10,11,12,13,14,16a,16b-十二氢-1H-环戊茚并[ 3,2-d][1]氧杂环十二烷-7,15(2H,5aH)-二酮。分子式:C42H69NO10(i)、C43H69NO10(ii);
结构式:
乙基多杀菌素是从放线菌刺糖多孢菌(saccharopolyspora spinosa)发酵产生的,是多杀菌素(spinosad)的换代产品,是一种新型多杀菌素类杀虫剂,其作用机理是作用于昆虫神经中枢中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和r-氨基丁酸受体,致使虫体对兴奋性或抑制性的信号传递反应不敏感,影响正常的神经活动,直至死亡。乙基多杀菌素具有胃毒和触杀作用,主要用于防治鳞翅目害虫及缨翅目害虫等。
灭幼脲:英文名称:chlorbenzuron,化学名称:1-邻氯苯甲酰基-3-(4-氯苯基)脲,分子式:C14H10N2O2Cl2。
结构式:
灭幼脲是苯甲酰基类的杀虫剂,主要是胃毒作用,触杀其次,残效期达15-20天,耐雨水冲刷,在田间降解速度慢,对有益动物安全。灭幼脲具有更广谱的杀虫效果,在整个幼虫期均能致死并能抑制卵的发育,使成虫不育,对非靶标生物也比较安全。对鳞翅目害虫有很好的毒杀效果。
单一杀虫剂的长期使用,使得抗性增强,用量增加,环境污染加重。两种药剂的复配,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发明人通过大量室内生测和田间药效试验,发现乙基多杀菌素和灭幼脲进行组合应用,增效作用明显,能够减少用药量,延缓抗性,对环境安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增效作用明显、能够延缓抗性、降低使用量的杀虫组合物。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提出的含乙基多杀菌素和灭幼脲的杀虫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杀虫组合物含有活性成分乙基多杀菌素和活性成分灭幼脲。
所述杀虫组合物含有活性成分乙基多杀菌素和活性成分灭幼脲,两者的质量比为20:1~1:20,两者的质量比优选为1:1~1:3。
所述的杀虫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杀虫组合物中活性成分的总质量百分含量为10%~80%。
所述的杀虫组合物,可加工成农业上允许的任意剂型,其中较优选的剂型有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悬浮剂。
本发明所述剂型可以按本技术领域人员所公知的方法制备得到。其中,制备以上各种制剂所用的湿润剂、分散剂、崩解剂、消泡剂、增稠剂、防冻剂、填料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
所述的分散剂选自:烷基萘磺酸盐、双(烷基)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萘磺酸甲醛缩合物、芳基酚聚氧乙烯丁二酸酯磺酸盐、辛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硫酸盐、聚羧酸盐、木质素磺酸盐、对甲氧基脂肪酰胺基苯磺酸、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硫酸盐、烷基苯磺酸钙盐、萘磺酸甲醛缩合物钠盐、烷基酚聚氧乙烯醚、脂肪胺聚氧乙烯醚、脂肪酸聚氧乙烯酯、酯聚氧乙烯醚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的润湿剂选自:十二烷基硫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拉开粉X、润湿渗透剂F、皂角粉、蚕沙、无患子粉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的崩解剂选自:膨润土、硫酸铵、柠檬酸、尿素、氯化铝、丁二酸、碳酸氢钠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的防冻剂选自:乙二醇、丙二醇、丙三醇、聚乙二醇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的消泡剂选自:C8~10脂肪醇类、C10~20饱和脂肪酸类(如癸酸)及酰胺、硅油、有机硅酮类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的增稠剂选自:黄原胶、羟甲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硅酸镁铝、聚乙烯醇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的填料选自:高岭土、硅藻土、膨润土、凹凸棒土、白炭黑、淀粉、轻质碳酸钙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的杀虫组合物,用于防除鳞翅目害虫,尤其是对玉米/玉米螟、荔枝/蒂蛀虫、尺蠖、毒蛾的防治。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两者复配,在一定范围内表现出显著的增效作用,能够减少用药量、降低成本;能够延缓抗性;安全性高,对环境友好环保。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本发明用以下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但本发明绝非限于此。实施例中的百分比均为重量百分比。
实施应用例一:乙基多杀菌素和灭幼脲复配产品制剂实施例(以下含量均为折百百分含量),但本发明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中的比例范围。
乙基多杀菌素和灭幼脲所组成的质量比为20:1~1:20。通常组合物中有效成分的总质量百分含量为10%~80%,较佳的为10%~25%。根据不同的制剂类型,有效成分含量范围有所不同。通常,固体制剂有效成分的总质量为5%~90%,较佳的为10%~85%;液体制剂有效成分的总质量为1%~70%,较佳的为5%~50%。
本发明所述的杀虫组合物,可加工成农业上允许的任意剂型,其中较优选的剂型有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悬浮剂。
可湿性粉剂(制剂实施例1~3)
以上所述的杀虫组合物为可湿性粉剂时,制剂中包含如下组分:乙基多杀菌素1%~40%、灭幼脲1%~40%、分散剂2%~10%、湿润剂2%~8%、填料补充余量。
该杀虫组合物可湿性粉剂具体加工步骤为:按照配方将活性成分乙基多杀菌素、活性成分灭幼脲、分散剂、湿润剂、填料混合,在混合缸中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机粉碎后再混合均匀,即可制成本发明所述的可湿性粉剂。
制剂实施例1 15%乙基多杀菌素•灭幼脲可湿性粉剂
乙基多杀菌素10%、灭幼脲5%、对甲氧基脂肪酰胺基苯磺酸(分散剂)4%、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润湿剂)4%、高岭土加至100%,制得15%乙基多杀菌素•灭幼脲可湿性粉剂。
制剂实施例2 15%乙基多杀菌素•灭幼脲可湿性粉剂
乙基多杀菌素5%、灭幼脲10%、芳基酚聚氧乙烯丁二酸酯磺酸盐(分散剂)5%、十二烷基硫酸钠(润湿剂)5%、膨润土加至100%,制得15%乙基多杀菌素•灭幼脲可湿性粉剂。
制剂实施例3 20%乙基多杀菌素•灭幼脲可湿性粉剂
乙基多杀菌素5%、灭幼脲15%、萘磺酸甲醛缩合物钠盐(分散剂)6%、皂角粉(润湿剂)5%、白炭黑加至100%,制得20%乙基多杀菌素•灭幼脲可湿性粉剂。
水分散粒剂(制剂实施例4~6)
以上所述的杀虫组合物为水分散粒剂时,制剂中包含如下组分:乙基多杀菌素1%~40%、灭幼脲1%~40%、分散剂3%~9%、湿润剂1%~8%、崩解剂1%~10%、填料补充余量。
该杀虫组合物水分散粒剂具体加工步骤为:按照配方将活性成分乙基多杀菌素、活性成分灭幼脲、分散剂、润湿剂、崩解剂、填料混合均匀,用超微气流粉碎机粉碎,经捏合,然后加入流化床造粒干燥机中进行造粒、干燥、筛分后,即可制成本发明所述的水分散粒剂。
制剂实施例4 25%乙基多杀菌素•灭幼脲水分散粒剂
乙基多杀菌素5%、灭幼脲20%、木质素磺酸盐(分散剂)7%、拉开粉X(润湿剂)6%、硫酸铵(崩解剂)4%、轻质碳酸钙加至100%,制得25%乙基多杀菌素•灭幼脲水分散粒剂。
制剂实施例5 15%乙基多杀菌素•灭幼脲水分散粒剂
乙基多杀菌素5%、灭幼脲10%、烷基萘磺酸盐(分散剂)5%、蚕沙(润湿剂)5%、柠檬酸(崩解剂)4%、硅藻土加至100%,制得15%乙基多杀菌素•灭幼脲水分散粒剂。
制剂实施例6 20%乙基多杀菌素•灭幼脲水分散粒剂
乙基多杀菌素5%、灭幼脲15%、双(烷基)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分散剂)5%、润湿渗透剂F(润湿剂)4%、丁二酸(崩解剂)4%、凹凸棒土加至100%,制得20%乙基多杀菌素•灭幼脲水分散粒剂。
悬浮剂(制剂实施例7~9)
以上所述的杀虫组合物为悬浮剂时,制剂中包含如下组分:乙基多杀菌素0.1%~50%、灭幼脲0.1%~50%、分散剂2%~10%、湿润剂2%~10%、消泡剂0.1%~1%、增稠剂0.1%~2%、防冻剂0.1%~8%、去离子水加至100%。
该杀虫剂悬浮剂具体加工步骤为:按照配方将分散剂、湿润剂、消泡剂、增稠剂、防冻剂经过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再加入活性成分乙基多杀菌素、活性成分灭幼脲,在球磨机中球磨2~3小时,使微粒粒径全部在5μm以下,即可制成本发明所述的悬浮剂。
制剂实施例7 15%乙基多杀菌素•灭幼脲悬浮剂
乙基多杀菌素10%、灭幼脲5%、辛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硫酸(分散剂)4%、无患子粉(润湿剂)3%、硅油(消泡剂)0.2%、羟甲基纤维素(增稠剂)0.3%、聚乙二醇(防冻剂)0.5%、去离子水补足余量,制得15%乙基多杀菌素•灭幼脲悬浮剂。
制剂实施例8 10%乙基多杀菌素•灭幼脲悬浮剂
乙基多杀菌素5%、灭幼脲5%、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硫酸盐(分散剂)3%、十二烷基硫酸钠(润湿剂)4%、癸酸(消泡剂)0.3%、羟乙基纤维素(增稠剂)0.3%、丙二醇(防冻剂)0.3%、去离子水补足余量,制得10%乙基多杀菌素•灭幼脲悬浮剂。
制剂实施例9 10%乙基多杀菌素•灭幼脲悬浮剂
乙基多杀菌素2%、灭幼脲8%、烷基酚聚氧乙烯醚(分散剂)3%、拉开粉X(润湿剂)3%、硅油(消泡剂)0.2%、黄原胶(增稠剂)0.3%、乙二醇(防冻剂)0.3%、去离子水补足余量,制得10%乙基多杀菌素•灭幼脲悬浮剂。
实施应用例二:乙基多杀菌素和灭幼脲复配的室内毒力测定试验
毒力测定实施例1 乙基多杀菌素和灭幼脲对玉米/玉米螟的室内毒力测定试验
试验对象:玉米/玉米螟
试验方法:参照生测标准方法NY/T 1154.14-2008,采用浸叶法。用打孔器将新鲜、平展的寄主叶片打成叶碟,打孔时尽量避免选取叶脉大而粗的部位。将叶碟浸入待测药液中10s后,取出晾干,用镊子将叶片正面朝下平铺于已加好琼脂的培养皿中,接入试虫,每重复不少于10头。每处理不少于4个重复,并设不含药剂的处理作为空白对照。将处理的试虫置于温度为(25±1)℃、湿度为60%-80%、光周期为L:D=(16:8)h条件下饲养和观察。
处理后48h检查试虫死亡情况,分别记录总虫数和死亡数。根据试验要求和药剂特点,可缩短或延长调查时间。
根据调查数据,计算各处理的校正死亡率,并根据孙云沛法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值)。用统计分析系统(SAS)、数据处理系统(DPS)等软件进行分析,计算各药剂的LC50、LC90、b值(标准误)等值及其95%置信限。
死亡率(%)=死亡虫数(头)/处理总虫数(头)×100%
校正死亡率=(处理死亡率-空白对照死亡率)/(1-空白对照死亡率)×100%
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LC50/供试药剂LC50)×100
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药剂A毒力指数×A药剂在混剂中所占的百分数(%)+药剂B的毒力指数×B药剂在混剂中所占的百分数(%)
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100
复配制剂的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80<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室内毒力测定试验结果,详见表1。
试验结果表明,活性成分乙基多杀菌素和活性成分灭幼脲复配防治玉米/玉米螟,配比在20:1~1:20之间时,共毒系数都在120以上,具有增效作用;而在1:1~1:3之间时,共毒系数均高于180,增效作用更明显。
毒力测定实施例2 乙基多杀菌素和灭幼脲对荔枝/蒂蛀虫的室内毒力测定试验
试验对象:荔枝/蒂蛀虫
试验方法:采用药膜法。按设计浓度将各药剂分别配制成试验用药液,以丙酮为对照。吸取适量药液注入玻璃管内,倾斜玻璃管并转动,使药液均匀散布于管壁上,直至丙酮全部挥发形成药膜为止,静置玻璃管待丙酮气味完全散开后供试验用。将备用的荔枝蒂蛀虫成虫接入带有药膜的玻璃管中,每管20头,同时放入浸过蜂蜜水的小棉球,用纱布扎封管口,每处理3次重复,接虫24h后检查成虫死亡情况。
根据调查数据,计算各处理的校正死亡率,并根据孙云沛法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值)。用统计分析系统(SAS)、数据处理系统(DPS)等软件进行分析,计算各药剂的LC50、LC90、b值(标准误)等值及其95%置信限。
死亡率(%)=死亡虫数(头)/处理总虫数(头)×100%
校正死亡率=(处理死亡率-空白对照死亡率)/(1-空白对照死亡率)×100%
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LC50/供试药剂LC50)×100
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药剂A毒力指数×A药剂在混剂中所占的百分数(%)+药剂B的毒力指数×B药剂在混剂中所占的百分数(%)
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100
复配制剂的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80<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室内毒力测定试验结果,详见表2。
以上试验结果表明,活性成分乙基多杀菌素和活性成分灭幼脲复配防治荔枝/蒂蛀虫,配比在20:1~1:20之间时,共毒系数都在120以上,具有增效作用;而在1:1~1:3之间时,共毒系数均高于180,增效作用更明显。
毒力测定实施例3 乙基多杀菌素和灭幼脲对荔枝/尺蠖的室内毒力测定试验
试验对象:荔枝/尺蠖
试验方法:参照生测标准方法NY/T 1154.14-2008,采用浸叶法。用打孔器将新鲜、平展的寄主叶片打成叶碟,打取时尽量避免选取叶脉大而粗的部位。将叶碟浸入待测药液中10s后,取出晾干,用镊子将叶片正面朝下平铺于已加好琼脂的培养皿中,接入试虫,每重复不少于10头。每处理不少于4个重复,并设不含药剂的处理作为空白对照。将处理的试虫置于温度为(25±1)℃、湿度为60%-80%、光周期为L:D=(16:8)h条件下饲养和观察。
处理后48h检查试虫死亡情况,分别记录总虫数和死亡数。根据试验要求和药剂特点,可缩短或延长调查时间。
根据调查数据,计算各处理的校正死亡率,并根据孙云沛法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值)。用统计分析系统(SAS)、数据处理系统(DPS)等软件进行分析,计算各药剂的LC50、LC90、b值(标准误)等值及其95%置信限。
死亡率(%)=死亡虫数(头)/处理总虫数(头)×100%
校正死亡率=(处理死亡率-空白对照死亡率)/(1-空白对照死亡率)×100%
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LC50/供试药剂LC50)×100
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药剂A毒力指数×A药剂在混剂中所占的百分数(%)+药剂B的毒力指数×B药剂在混剂中所占的百分数(%)
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100
复配制剂的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80<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室内毒力测定试验结果,详见表3。
以上试验结果表明,活性成分乙基多杀菌素和活性成分灭幼脲复配防治荔枝/尺蠖,配比在20:1~1:20之间时,共毒系数都在120以上,具有增效作用;而在1:1~1:3之间时,共毒系数均高于180,增效作用更明显。
毒力测定实施例4 乙基多杀菌素和灭幼脲对荔枝/毒蛾的室内毒力测定试验
试验对象:荔枝/毒蛾
试验方法:参照生测标准方法NY/T 1154.14-2008,采用浸叶法。用打孔器将新鲜、平展的寄主叶片打成叶碟,打取时尽量避免选取叶脉大而粗的部位。将叶碟浸入待测药液中10s后,取出晾干,用镊子将叶片正面朝下平铺于已加好琼脂的培养皿中,接入试虫,每重复不少于10头。每处理不少于4个重复,并设不含药剂的处理作为空白对照。将处理的试虫置于温度为(25±1)℃、湿度为60%-80%、光周期为L:D=(16:8)h条件下饲养和观察。
处理后48h检查试虫死亡情况,分别记录总虫数和死亡数。根据试验要求和药剂特点,可缩短或延长调查时间。
根据调查数据,计算各处理的校正死亡率,并根据孙云沛法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值)。用统计分析系统(SAS)、数据处理系统(DPS)等软件进行分析,计算各药剂的LC50、LC90、b值(标准误)等值及其95%置信限。
死亡率(%)=死亡虫数(头)/处理总虫数(头)×100%
校正死亡率=(处理死亡率-空白对照死亡率)/(1-空白对照死亡率)×100%
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LC50/供试药剂LC50)×100
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药剂A毒力指数×A药剂在混剂中所占的百分数(%)+药剂B的毒力指数×B药剂在混剂中所占的百分数(%)
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100
复配制剂的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80<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室内毒力测定试验结果,详见表4。
以上试验结果表明,活性成分乙基多杀菌素和活性成分灭幼脲复配防治荔枝/毒蛾,配比在20:1~1:20之间时,共毒系数都在120以上,具有增效作用;而在1:1~1:3之间时,共毒系数均高于180,增效作用更明显。
实施应用例三:乙基多杀菌素与灭幼脲复配的田间药效试验
田间应用实施例1 防治玉米/玉米螟的田间药效试验
参照《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杀虫剂防治玉米/玉米螟GB/T 17980.6-2000》,试验药剂、对照药剂和空白对照的小区处理采用随机排列,小区面积50m2,每处理4次重复。
调查和统计方法:每小区调查50株玉米,统计被害株率,剥查受害株的活虫数,与对照区比较计算相对防效。在害虫当代末期,即药后10~15天调查。
受害株率(%)=(受害株数/调查总株数)×100%;
防治效果(%)=(空白对照区受害株率-药剂处理区受害株率)/空白对照区受害株率×100%
由表5可知,药后15天,乙基多杀菌素与灭幼脲复配制剂实施例1~9的防效为90.31%~96.85%,对照药剂60克/升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防效为79.17%,对照药剂20%灭幼脲悬浮剂的防效为82.44%,制剂实施例1~9的防效明显高于对照药剂单剂。施药期间,未发现有药害产生,对作物安全。
田间应用实施例2 防治荔枝/蒂蛀虫的田间药效试验
本试验参照《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二)杀虫剂防治大豆食心虫GB/T17980.71-2004》,试验药剂、对照药剂和空白对照的小区处理采用随机排列,每小区4株荔枝树,每处理4次重复。
调查和统计方法:施药后7天,每小区摘果100个,带回室内统计虫果数,计算虫果率。
虫果率(%)=(被害果率/调查果数目)×100%;
防效(%)=(对照区被害果率—处理区被害果率)/对照区被害果率×100%
由表6可知,乙基多杀菌素与灭幼脲复配制剂实施例1~9的防效为91.02%~96.43%,对照药剂60克/升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防效为81.04%,对照药剂20%灭幼脲悬浮剂的防效为71.07%,制剂实施例1~9的防效高于对照药剂单剂,表现出较好的效果。施药期间,未发现有药害产生,对作物安全。
田间应用实施例3 防治荔枝/尺蠖的田间药效试验
本试验参照《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二)杀虫剂防治茶树茶尺蠖、茶毛虫GB/T17980.55-2004》,试验药剂、对照药剂和空白对照的小区处理采用随机排列,每小区2株荔枝树,每处理4次重复。
调查和统计方法:每小区标记2个样点调查活幼虫数。药前调查基数,药后1~3天调查一次,进一步调查可到药后7天进行。
虫口减退率(%)=[(药前活虫数-药后活虫数)/药前活虫数]×100%;
防效(%)=[(处理组虫口减退率-对照组虫口减退率)/(100-对照组虫口减退率)]×100%
由表7可知,药后3天,乙基多杀菌素与灭幼脲复配制剂实施例1~9的防效为85.60%~90.81%,对照药剂60克/升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防效为70.83%,对照药剂20%灭幼脲悬浮剂的防效为68.11%,制剂实施例1~9的防效高于对照药剂单剂,表现出较好的速效性。药后7天,所有药剂防效均有所提高,其中乙基多杀菌素与灭幼脲复配制剂实施例1~9的防效为89.84%~95.74%,对照药剂60克/升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防效为 78.94%,对照药剂20%灭幼脲悬浮剂的防效为73.50%,制剂实施例1~9的防效高于对照药剂单剂,表现出较好的防效。施药期间,未发现有药害产生,对作物安全。
田间应用实施例4 防治荔枝/毒蛾的田间药效试验
本试验参照《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二)杀虫剂防治茶树茶尺蠖、茶毛虫GB/T17980.55-2004》,试验药剂、对照药剂和空白对照的小区处理采用随机排列,每小区2株荔枝树,每处理4次重复。
调查和统计方法:每小区标记2个样点调查活幼虫数。药前调查基数,药后1~3天调查一次,进一步调查可到药后7天进行。
虫口减退率(%)=[(药前活虫数-药后活虫数)/药前活虫数]×100%;
防效(%)=[(处理组虫口减退率-对照组虫口减退率)/(100-对照组虫口减退率)]×100%
由表8可知,药后3天,乙基多杀菌素与灭幼脲复配制剂实施例1~9的防效为84.07%~91.86%,对照药剂60克/升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防效为 75.99%,对照药剂20%灭幼脲悬浮剂的防效为69.60%,制剂实施例1~9的防效高于对照药剂单剂,表现出较好的速效性。药后7天,所有药剂防效均有所提高,其中乙基多杀菌素与灭幼脲复配制剂实施例1~9的防效为89.50%~96.39%,对照药剂60克/升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防效为78.85%,对照药剂20%灭幼脲悬浮剂的防效为73.98%,制剂实施例1~9的防效高于对照药剂单剂,表现出较好的防效。施药期间,未发现有药害产生,对作物安全。
综上所述,本发明所述的杀虫组合物乙基多杀菌素与灭幼脲复配,对玉米/玉米螟、荔枝/蒂蛀虫、尺蠖、毒蛾有显著的增效作用,扩大杀虫谱,能够延缓抗性,对作物安全,能够减少用药量,对环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