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浮升式海洋底栖生物诱捕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浮升式海洋底栖生物诱捕装置.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103109783 B (45)授权公告日 2014.08.06 CN 103109783 B (21)申请号 201310087819.1 (22)申请日 2013.03.19 A01K 80/00(2006.01) (73)专利权人 浙江大学舟山海洋研究中心 地址 316021 浙江省舟山市新城千岛路 171 号建设大厦 A 座 8 楼 (72)发明人 王天明 邵庆均 肖金星 郑刚 杨水兵 余海霞 苏意钢 (74)专利代理机构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 司 33200 代理人 杜军 (54) 发明名称 一种浮升式海洋底栖生物诱捕装置 (57)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
2、种浮升式海洋底栖生物诱捕 装置。本发明包括浮子、 浮升气囊、 诱捕装置 ; 浮 子通过充气导管与浮升气囊上部相连通, 诱捕装 置设置在浮升气囊下方 ; 诱捕装置包括防逃逸网 圈、 诱捕器、 收集网兜、 收集囊袋 ; 浮升气囊通过 拉绳与防逃逸网圈上端的圈固定连接 ; 防逃逸网 圈为圆筒形, 两端开放, 且两端设置有圈 ; 诱捕器 设置在防逃逸网圈内, 且诱捕器的下底面外沿与 防逃逸网圈下端的圈固定连接 ; 收集网兜呈漏斗 状, 设置在诱捕器的下方, 与诱捕器下底面外沿 固定连接 ; 收集囊袋为圆筒形, 一端开放, 一端封 闭, 收集囊袋的开放端与收集网兜底部重合并固 定连接, 收集囊袋封闭端设。
3、置有一根系绳。 本发明 具有采集地点固定, 采集对象多样化等特点。 (51)Int.Cl. 审查员 熊晶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3 页 附图 2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2页 (10)授权公告号 CN 103109783 B CN 103109783 B 1/1 页 2 1. 一种浮升式海洋底栖生物诱捕装置, 包括浮子、 浮升气囊、 诱捕装置 ; 其特征在于 : 浮子通过充气导管与浮升气囊上部相连通, 诱捕装置设置在浮升气囊下方 ; 所述的诱捕装置包括防逃逸网圈、 诱捕器、 收集网兜、 收集囊袋 ; 浮升气囊通过四根均 。
4、匀分布的拉绳与防逃逸网圈上端的圈固定连接 ; 防逃逸网圈为圆筒形, 两端开放, 且两端设 置有圈 ; 诱捕器设置在防逃逸网圈内, 且诱捕器的下底面外沿与防逃逸网圈下端的圈固定 连接 ; 收集网兜呈漏斗状, 设置在诱捕器的下方, 与诱捕器下底面外沿固定连接 ; 收集囊袋 为圆筒形, 一端开放, 一端封闭, 收集囊袋的开放端与收集网兜底部重合并固定连接, 收集 囊袋封闭端设置有一根系绳, 可用于自由开合该封闭端 ; 所述的浮升气囊为橡胶材质, 且下部留有导气孔, 非充气状态时沉于海水, 充气状态时 浮升气囊形成的浮力大于整个诱捕器装置重力 ; 所述的防逃逸网圈的上下两端设置的圈为刚性材质, 刚性材。
5、质为金属材质或硬塑料 材质 ; 中间的网圈为柔性材料 ; 诱捕状态时, 防逃逸网圈处于关闭状态, 即上下两端的圈重 叠, 不妨碍底栖生物进入诱捕器内部 ; 捕获状态时, 浮升气囊将防逃逸网圈拉起, 使其处于 开启状态, 防止诱捕器内底栖生物逃逸, 所述的收集囊袋开放端直径不小于 10cm, 高度不小 于 20cm, 封闭端设置有一根系绳, 可用于自由开合该封闭端 ; 所述的诱捕器为圆台形, 诱捕器上平面、 下底面分别焊接有上平面辐射状钢架、 下底面 辐射状钢架, 上平面辐射状钢架、 下底面辐射状钢架的辐射中心与钢架中心连接件的两端 相连接, 且辐射角度相同 ; 上平面辐射状钢架通过侧面连接钢架。
6、与下底面辐射状钢架相连 接 ; 多个板片均匀嵌入诱捕器的辐射状钢架内, 形成中心部位小外围部位大的板片间空间 布局。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浮升式海洋底栖生物诱捕装置,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下 底面外沿采用高密度硬质材料制作, 以提高诱捕器稳定性并充分接触海底底质 ; 所述的高 密度硬质材料为不锈钢、 铜、 铅、 钢筋混凝土, 密度大于 3103kg/m3, 总重 10kg 以上。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109783 B 2 1/3 页 3 一种浮升式海洋底栖生物诱捕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海洋生物资源调查设备技术领域, 涉及一种浮升式海洋底栖生物诱捕 装置。
7、, 具体涉及一种适宜进行海洋底栖生物资源调查的浮升式诱捕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海洋底栖生物资源调查是开展海洋生态研究的重要内容, 通常采用底拖网、 底泥 采集等方式采集生物样品。传统方法方便快捷, 但常受限于海底底质类型、 底栖生物特征 等条件, 例如底拖网方式无法在礁石区作业, 采集底泥方式一般用于采集贝类动物样品 ; 而 且, 传统采集方法的取样地点容易变化, 无法严格常年定点采集样品。目前, 已经开发的底 栖生物采集装置较少, 且大多采用捕获的方式, 极少采用诱捕方式 ; 采集装置种类的单一性 已经无法满足近海复杂海况下底栖生物资源调查研究的需要。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的目的。
8、是针对现有技术中传统底栖生物采集装置存在的环境条件限制及 调查生物种类限制的不足, 提供了一种浮升式海洋底栖生物诱捕装置。 0004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 0005 本发明包括浮子、 浮升气囊、 诱捕装置 ; 浮子通过充气导管与浮升气囊上部相连 通, 诱捕装置设置在浮升气囊下方 ; 0006 所述的诱捕装置包括防逃逸网圈、 诱捕器、 收集网兜、 收集囊袋 ; 浮升气囊通过四 根均匀分布的拉绳与防逃逸网圈上端的圈固定连接 ; 防逃逸网圈为圆筒形, 两端开放, 且两 端设置有圈 ; 诱捕器设置在防逃逸网圈内, 且诱捕器的下底面外沿与防逃逸网圈下端的圈 固定连接 ; 。
9、收集网兜呈漏斗状, 设置在诱捕器的下方, 与诱捕器下底面外沿固定连接 ; 收集 囊袋为圆筒形, 一端开放, 一端封闭, 收集囊袋的开放端与收集网兜底部重合并固定连接, 收集囊袋封闭端设置有一根系绳, 可用于自由开合该封闭端。 0007 所述的浮升气囊为橡胶材质, 且下部留有导气孔, 防止浮升气囊充气过足而破裂, 非充气状态时沉于海水, 充气状态时浮升气囊形成的浮力大于整个诱捕器装置重力。 0008 所述的防逃逸网圈的上下两端设置的圈为刚性材质, 可采用金属材质或硬塑料材 质 ; 中间的网圈为柔性材料。 诱捕状态时, 防逃逸网圈处于关闭状态, 即上下两端的圈重叠, 不妨碍底栖生物进入诱捕器内部 。
10、; 捕获状态时, 浮升气囊将防逃逸网圈拉起, 使其处于开启 状态, 防止诱捕器内底栖生物逃逸, 所述的收集囊袋开放端直径不小于 10cm, 高度不小于 20cm, 封闭端设置有一根系绳, 可用于自由开合该封闭端。 0009 所述的诱捕器为圆台形, 诱捕器上平面、 下底面分别焊接有上平面辐射状钢架、 下 底面辐射状钢架, 上平面辐射状钢架、 下底面辐射状钢架的辐射中心与钢架中心连接件的 两端相连接, 且辐射角度相同 ; 上平面辐射状钢架通过侧面连接钢架与下底面辐射状钢架 相连接 ; 多个板片均匀嵌入诱捕器的辐射状钢架内, 形成中心部位小外围部位大的板片间 空间布局。 所述的板片为平板形或波纹形,。
11、 表面粗糙以便于藻类、 微生物及原生动物等附着 说 明 书 CN 103109783 B 3 2/3 页 4 生长, 提高诱捕效果。 所述的上平面辐射状钢架、 下底面辐射状钢架、 钢架中心连接件、 侧面 连接钢架的材料可采用锈钢、 铝合金、 硬塑料材料 (如 PVC、 ABS 材料) 材质。所述的下底面外 沿采用高密度硬质材料制作, 以提高诱捕器稳定性并充分接触海底底质。所述的高密度硬 质材料为不锈钢、 铜、 铅、 钢筋混凝土等材料, 一般密度大于 3*103千克 / 立方米, 总重 10kg 以上。 0010 本发明有益效果如下 : 0011 1本发明创新性地应用诱捕技术作为底栖生物采集方法。
12、, 具有采集地点固定, 采 集对象多样化等特点, 适用于近海定点长期的底栖生物资源调查工作需要。 0012 2 本发明创新性地设计板片结构作为诱捕器主体, 提高诱捕器空间多样性及生物 附着基面积, 大大提升诱捕效果。 0013 3本发明采用浮升式设计, 通过气泵简单充气便可实施样品采集, 为现场工作节 省人力, 也为大型诱捕器的使用提供便利。 0014 4 本发明设计安装收集网兜, 可将采集样品集中收集后, 通过底部收集囊袋回收, 减少大量样品回收程序, 为样品采集提供便利。 0015 5 本发明诱捕器外围安装有活动式防逃逸网圈, 既可防止浮升作业时诱捕器内底 栖生物逃逸, 又可防止诱捕状态时。
13、防逃逸网圈阻拦底栖生物进入诱捕器内部。 附图说明 0016 图 1 为浮升状态下本发明示意图 ; 0017 图 2 为沉底诱捕状态下本发明示意图 ; 0018 其中, 浮子 1、 浮升气囊 2、 防逃逸网圈 3、 诱捕器 4、 收集网兜 5、 收集囊袋 6。 具体实施方式 0019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0020 如图 1 所示, 一种浮升式海洋底栖生物诱捕装置, 包括浮子 1、 浮升气囊 2、 诱捕装 置 ; 浮子 1 通过充气导管与浮升气囊 2 上部相连通, 诱捕装置设置在浮升气囊 2 下方 ; 充气 导管长度根据所调查海域水深情况设计, 浮子可选择泡沫材质浮球, 浮力 50。
14、0g 以上。 0021 所述的诱捕装置包括防逃逸网圈 3、 诱捕器 4、 收集网兜 5、 收集囊袋 6 ; 浮升气囊 2 通过四根均匀分布的拉绳与防逃逸网圈3上端的圈固定连接 ; 防逃逸网圈3为圆筒形, 两端 开放, 且两端设置有圈 ; 诱捕器 4 设置在防逃逸网圈 3 内, 且诱捕器 4 的下底面外沿与防逃 逸网圈 3 下端的圈固定连接 ; 收集网兜 5 呈漏斗状, 设置在诱捕器 4 的下方, 与诱捕器 4 下 底面外沿固定连接 ; 收集囊袋 6 为圆筒形, 一端开放, 一端封闭, 收集囊袋 6 的开放端与收 集网兜5底部重合并固定连接, 收集囊袋6封闭端设置有一根系绳, 可用于自由开合该封。
15、闭 端。 0022 所述的浮升气囊 2 为橡胶材质, 有良好的耐腐蚀能力, 且下部留有导气孔, 防止浮 升气囊充气过足而破裂, 非充气状态时沉于海水, 充气状态时浮升气囊形成的浮力大于整 个诱捕器装置重力。 0023 所述的防逃逸网圈 3 的上下两端设置的圈为刚性材质, 可采用金属材质或硬塑料 材质 ; 中间的网圈为柔性材料。如图 2 所示, 诱捕状态时, 防逃逸网圈 3 处于关闭状态, 即上 说 明 书 CN 103109783 B 4 3/3 页 5 下两端的圈重叠, 不妨碍底栖生物进入诱捕器内部 ; 捕获状态时, 浮升气囊 2 将防逃逸网圈 3 拉起, 使其处于开启状态, 防止诱捕器内底。
16、栖生物逃逸, 所述的防逃逸网圈可根据诱捕生 物的规格大小设计网目。所述的收集囊袋 6 开放端直径不小于 10cm, 高度不小于 20cm, 封 闭端设置有一根系绳, 可用于自由开合该封闭端。 0024 所述的诱捕器 4 为圆台形, 上平面和下底面的中心通过钢架中心连接件相连接, 诱捕器 4 上平面、 下底面分别焊接有上平面辐射状钢架、 下底面辐射状钢架, 上平面辐射状 钢架、 下底面辐射状钢架的辐射中心与钢架中心连接件的两端相连接, 且辐射角度相同 ; 上 平面辐射状钢架通过侧面连接钢架与下底面辐射状钢架相连接 ; 多个板片均匀嵌入诱捕器 4的辐射状钢架内, 形成中心部位小外围部位大的板片间空。
17、间布局。 所述的板片为平板形或 波纹形, 表面粗糙以便于藻类、 微生物及原生动物等附着生长, 提高诱捕效果。所述的上平 面辐射状钢架、 下底面辐射状钢架、 钢架中心连接件、 侧面连接钢架的材料可采用锈钢、 铝 合金、 硬塑料材料 (如 PVC、 ABS 材料) 等材质。所述的下底面外沿采用高密度金属材料制作, 以提高诱捕器稳定性并充分接触海底底质, 可采用不锈钢、 钢筋混凝土等材质, 且底面外沿 重量在 10kg 以上 0025 所述的防逃逸网圈、 收集网兜及收集囊袋根据诱捕器大小设计网口大小, 发明中 所有材质均为防腐蚀材料。 0026 实施例 1 0027 本实施例为 2012 年制作的浮。
18、升式海洋底栖生物诱捕装置一套, 具体参数为 : 采用 不锈钢制作的圆台形诱捕器外部框架, 上口直径 80cm, 下口直径 120cm, 高度 40cm ; 上部钢 圈、 上平面辐射状钢架、 下底面辐射状钢架、 钢架中心连接件、 侧面连接钢架均采用中空不 锈钢管 (外径 20mm、 厚度 1.7mm) 焊接制成, 侧面连接钢架为每 10cm 及 5cm 下口周长平均分 布 (长短间距间隔分布) ; 下部钢圈为实心不锈钢条 (直径 30mm) 制成 ; 内部附着板片呈辐射 状对称分布, 每 10cm 及 5cm 下口周长竖直安装波纹黑色塑料附着板片 (PET 材质、 2mm 厚, 紧靠侧面钢架固定。
19、) , 总计安装 50 个塑料波纹附着板片, 固定于侧面及中心钢架 ; 防逃逸网 圈、 收集网兜及收集囊袋均采用 4 目尼龙网, 防逃逸网圈直径 120cm, 高 40cm, 收集网兜上 口径 120cm, 下口径 30cm, 高 120cm, 收集囊袋上下口径均为 30cm, 长 100cm ; 浮升气囊容积 30L 橡胶气囊, 下部系四根尼龙绳与防逃逸网圈相连并留有防破裂出气口, 上部连接充气导 管并与浮子相连, 浮子为 1kg 浮力泡沫塑料。浮升式诱捕装置投放于舟山 20m 水深海域, 投 放时, 防逃逸网圈及收集网兜用可快速降解弱化的绳索 (如细草绳) 固定至关闭状态 (如图 2 所示状态) , 两周后充气浮升该诱捕装置 (固定绳索断开致使防逃逸网圈及收集网兜处于开 启状态) , 并在水中直接收起收集囊袋并解开底部系绳取样。取样后再次固定防逃逸网圈及 收集网兜, 释放气囊内含气体后投入取样海域进行下一次取样。本次底栖生物采集种类较 多、 效果较好, 操作便利, 证明该装置适用于定点采集海洋底栖生物。 说 明 书 CN 103109783 B 5 1/2 页 6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109783 B 6 2/2 页 7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109783 B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