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根系测试的实验装置.pdf

上传人:111****11 文档编号:7130572 上传时间:2019-09-27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356.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620150607.2

申请日:

20160229

公开号:

CN205357348U

公开日:

20160706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失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01G9/02

主分类号:

A01G9/02

申请人: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

发明人:

徐胜涛,白亭亭,张磊,杨佩文,郑泗军,番华彩,郭志祥,曾莉,李迅东,尹可锁

地址:

650205 云南省昆明市北京路2238号

优先权:

CN201620150607U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邝圆晖;李翔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根系测试的实验装置,该用于根系测试的实验装置包括栽培容器(1)和测试容器(2),所述栽培容器(1)内形成有多个栽培容腔(11),各个所述栽培容腔(11)的底壁均形成有根尖过孔,所述测试容器(2)内形成有在多个所述栽培容腔(11)下方一一对应设置且彼此分隔的多个测试容腔(21),所述栽培容器(1)中栽培的植物株体的根系能够分散至各个所述栽培容腔(11)中,并通过所述根尖过孔穿透至对应的所述测试容腔(21)中。该用于根系测试的实验装置的结构简单,实现了对同一株植物的根系进行动态测试实验,使得实验结果更加准确可靠。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用于根系测试的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用于根系测试的实验装置包括栽培容器(1)和测试容器(2),所述栽培容器(1)内形成有多个栽培容腔(11),各个所述栽培容腔(11)的底壁均形成有根尖过孔,所述测试容器(2)内形成有在多个所述栽培容腔(11)下方一一对应设置且彼此分隔的多个测试容腔(21),所述栽培容器(1)中栽培的植物株体的根系能够分散至各个所述栽培容腔(11)中并通过相应的所述根尖过孔穿透至对应的所述测试容腔(21)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根系测试的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栽培容器(1)的底壁形成有向上凸起的上中心间隔部(12),该上中心间隔部(12)位于栽培的所述植物株体的正下方并朝向所述植物株体向上延伸,所述上中心间隔部(12)将所述栽培容器(1)的底部内腔分隔为两侧的第一栽培容腔和第二栽培容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根系测试的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测试容器(2)的底壁形成有向上凸起的下中心间隔部(22),该下中心间隔部(22)将所述测试容器(2)的底部内腔分隔为两侧的第一测试容腔和第二测试容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根系测试的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中心间隔部(12)为通过在所述栽培容器(1)的底壁上冲压形成的上冲压槽,所述下中心间隔部(22)向上插入所述上冲压槽中以支撑所述栽培容器(1),使得所述第一测试容腔对应设置在所述第一栽培容腔的下方,所述第二测试容腔对应设置在所述第二栽培容腔的下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根系测试的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中心间隔部(22)为通过在所述测试容器(2)的底壁上冲压形成的下冲压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根系测试的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冲压槽的侧壁的壁厚大于所述栽培容器(1)的侧壁的壁厚;所述下冲压槽的侧壁的壁厚大于所述测试容器(2)的侧壁的壁厚。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根系测试的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栽培容器(1)的底壁和所述测试容器(2)的底壁均为圆形,所述栽培容器(1)的所述上冲压槽和所述测试容器(2)的所述下冲压槽沿各自的所述圆形的径向分布。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根系测试的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冲压槽的侧壁的高度大于所述测试容器(2)的侧壁的高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根系测试的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栽培容器(1)的底板为可拆卸的网状底板(3)。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于根系测试的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栽培容器(1)的底端周缘形成有支撑所述网状底板(3)的支撑结构(4)。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实验装置,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根系测试的实验装置。

背景技术

根系是植物体的地下部分,是植物吸收运输营养和水分的重要器官。根 系除了可以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养分,并通过根的微管组织运输和转运 到地上部之外,还可以将地上部合成的光合产物等有机物输送至根的各个部 分。

为了进一步研究植物体的生长与根系的关系,实验员通常会通过多种或 多组实验来对设想或结论进行研究和验证。通常实验员会在实验中设置对照 组,使其与变量组进行对比,以得出结论。然而,现有技术中的实验装置不 能保证根系在正常生长状态下测试,或者难以在同一株植物上做根系动态实 验。并且现有的实验装置没有形成系统化、简易化,通常还以常用的装置替 代,因而使得实验装置的零部件数量较多,不易收纳和运输。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根系测试的实验装置,该用于根系测 试的实验装置的结构简单,实现了在同一株植物的根系进行动态测试实验, 使得实验结果更加准确可靠。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根系测试的实验装置,, 该用于根系测试的实验装置包括栽培容器和测试容器,所述栽培容器内形成 有多个栽培容腔,各个所述栽培容腔的底壁均形成有根尖过孔,所述测试容 器内形成有在多个所述栽培容腔下方一一对应设置且彼此分隔的多个测试 容腔,所述栽培容器中栽培的植物株体的根系能够分散至各个所述栽培容腔 中并通过相应的所述根尖过孔穿透至对应的所述测试容腔中。

优选地,所述栽培容器的底壁形成有向上凸起的上中心间隔部,该上中 心间隔部位于栽培的所述植物株体的正下方并朝向所述植物株体向上延伸, 该上中心间隔部将所述栽培容器的底部内腔分隔为两侧的第一栽培容腔和 第二栽培容腔。

优选地,所述测试容器的底壁形成有向上凸起的下中心间隔部,该下中 心间隔部将所述测试容器的底部内腔分隔为两侧的第一测试容腔和第二测 试容腔。

优选地,所述上中心间隔部为通过在所述栽培容器的底壁上冲压形成的 上冲压槽,所述下中心间隔部向上插入所述上冲压槽中以支撑所述栽培容 器,使得所述第一测试容腔对应设置在所述第一栽培容腔的下方,所述第二 测试容腔对应设置在所述第二栽培容腔的下方。

优选地,所述下中心间隔部为通过在所述测试容器的底壁上冲压形成的 下冲压槽。

优选地,所述上冲压槽的侧壁的壁厚大于所述栽培容器的侧壁的壁厚; 所述下冲压槽的侧壁的壁厚大于所述测试容器的侧壁的壁厚。

优选地,所述栽培容器的底壁和所述测试容器的底壁均为圆形,所述栽 培容器的所述上冲压槽和所述测试容器的所述下冲压槽沿各自的所述圆形 的径向分布。

优选地,所述下冲压槽的侧壁的高度大于所述测试容器的侧壁的高度。

优选地,所述栽培容器的底板为可拆卸的网状底板。

优选地,所述栽培容器的底端周缘形成有支撑所述网状底板的支撑结 构。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栽培容器的底部设计为多个栽培 容腔,使得种植在栽培容器中的植物的根系能够通过不断生长分布至各个栽 培容腔中;又在栽培容腔的底壁上设计有根尖过孔,使得分布在各个栽培容 腔中的植物的根系能够通过根尖过孔穿出;同时本实用新型将测试容器分隔 为多个测试容腔,并且使得各个测试容腔设置在相应的栽培容腔的下方,使 得从相应的根尖过孔穿出的植物根尖进入对应设置的测试容腔中。本实用新 型的用于根系测试的实验装置的结构简单,实现了对同一株植物的根系进行 动态测试实验,使得实验结果更加准确可靠。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 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 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 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中一种用于根系测试的实验装置 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栽培容器2测试容器

3网状底板4支撑结构

11栽培容腔12上中心间隔部

21测试容腔22下中心间隔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 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 制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 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 的各部件相互位置关系描述用词。

图1显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根系测试的实验装置,该用于根系测 试的实验装置包括栽培容器1和测试容器2,栽培容器1内形成有多个栽培 容腔11,各个栽培容腔11的底壁均形成有根尖过孔,测试容器2内形成有 在多个栽培容腔11下方一一对应设置且彼此分隔的多个测试容腔21,栽培 容器1中栽培的植物株体的根系能够分散至各个栽培容腔11中并通过相应 的根尖过孔穿透至对应的测试容腔21中。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栽培容器1的底部设计为多个栽培容腔11,使得种植 在栽培容器1中的植物的根系能够通过不断生长分布至各个栽培容腔11中; 又在栽培容腔11的底壁上设计有根尖过孔,使得分布在各个栽培容腔11中 的植物的根系能够通过根尖过孔穿出;同时本实用新型将测试容器2分隔为 你多个测试容腔21,并且使得各个测试容腔21设置在相应的栽培容腔11 的下方,使得从相应的根尖过孔穿出的植物根尖进入对应设置的测试容腔21 中。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根系测试的实验装置的结构简单,实现了对同一株植 物的根系进行动态测试实验,使得实验结果更加准确可靠。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栽培容器1的底壁形成有向上凸起的 上中心间隔部12,该上中心间隔部12位于栽培的植物株体的正下方并朝向 植物株体向上延伸。使得植物株体能够在上中心间隔部12的上方将根系分 散至各个栽培容腔11中。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中,以非限定的方 式,上中心间隔部12将栽培容器1的底部内腔分隔为两侧的第一栽培容腔 和第二栽培容腔。

为了测试容器2内的测试容腔21与栽培容器1内的栽培容腔11位置一 一对应布置,特别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测试容器2的底壁 形成有向上凸起的下中心间隔部22,该下中心间隔部22将测试容器2的底 部内腔分隔为两侧的第一测试容腔和第二测试容腔。其中,第一测试容腔位 与第一栽培容腔的位置相互对应,第二测试容腔与第二栽培容腔的位置相互 对应。

特别地,上中心间隔部12为通过在栽培容器1的底壁上冲压形成的上 冲压槽,下中心间隔部22向上插入上冲压槽中以支撑栽培容器1,使得第一 测试容腔对应设置在第一栽培容腔的下方,第二测试容腔对应设置在第二栽 培容腔的下方。通过冲压栽培容器1的底壁,使得上中心间隔部12的内部 为中空结构,即上冲压槽。其中上冲压槽能够容纳测试容器2的下中心间隔 部22,使得下中心间隔部22能够向上插入上冲压槽中以支撑栽培容器1, 从而使得第一测试容腔对应设置在第一栽培容腔的下方,第二测试容腔对应 设置在第二栽培容腔的下方,即从第一栽培容腔的根尖过孔中穿出的根尖能 够进入第一测试容腔中,从第二栽培容腔的根尖过孔中穿出的根尖能够进入 第二测试容腔中。又由于第一测试容腔与第二测试容腔彼此独立分隔,使得 同一株植物的根系位于不同的测试环境中。通常情况下,实验员会在实验中 设置对照组,因此,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将本实用新型的实验 装置用于测试植物根系信号传导功能的实验中,其中第一测试容腔中盛放有 对照液(例如水),第二测试容腔中盛放有处理液(例如营养液或高盐高碱 病原菌等溶液),通过植物根系对不同液体的吸收来测试植物根系信号传导 功能。但本实用新型的实验装置并不局限于此的应用,还可以用于植物根系 对多种溶液或多种不同的土壤的反应等。

为了方便本实用新型的实验装置的运输和收纳,特别地,下中心间隔部 22为通过在测试容器2的底壁上冲压形成的下冲压槽。即测试容器2的下中 心间隔部也为中空结构。本实用新型将上中心间隔部12和下中心间隔部22 设计为中空结构(即设计为上冲压槽和下冲压槽),使得当运输此实验装置 时,仅需要将测试容器2的下中心间隔部22从栽培容器1的上冲压槽中拔 出,再将多个测试容器2叠摞起来即可,即将其中一个测试容器2的下中心 间隔部22(下冲压槽)向上插入至另一个测试容器2的下中心间隔部22(下 冲压槽)中,使得叠摞后的测试容器2节省放置空间,方便实验装置的运输 和收纳。当不需要使用此实验装置而对此实验装置进行收纳时,栽培容器1 也可以以相同的方式进行收纳,即将其中一个栽培容器1的上中心间隔部12 (上冲压槽)向上插入至另一个栽培容器1的上中心间隔部12(上冲压槽) 中。还可以将叠摞好的测试容器2的下中心间隔部22(下冲压槽)再次向上 插入至叠摞好的栽培容器1的上中心间隔部12(上冲压槽)中,使得进一步 减小了实验装置收纳后所占用的空间。

由于上冲压槽和下冲压槽均为中空结构,因此为了确保实验装置的自身 强度,特别地,上冲压槽的侧壁的壁厚大于栽培容器1的侧壁的壁厚;下冲 压槽的侧壁的壁厚大于测试容器2的侧壁的壁厚。也使得测试容器2的下冲 压槽能够稳固的支撑栽培容器1,不致引起测试容器2和下冲压槽的形变。

为了便于测试容器2和栽培容器1的设计和成型,特别地,在本实用新 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栽培容器1的底壁和测试容器2的底壁均为圆形, 栽培容器1的上冲压槽和测试容器2的下冲压槽沿各自的圆形的径向分布。 使得上冲压槽沿栽培容器1的圆形底壁的径向方向将栽培容器1的底壁均匀 且对称的分隔成第一栽培容腔和第二栽培容腔;下冲压槽沿测试容器2的圆 形底壁的径向方向将测试容器2的底壁均匀且对称的分隔成第一测试容腔和 第二测试容腔。

由于测试容器2中通常会盛放液体,因此为了防止测试容器2的测试容 腔21中的液体相互混合,特别地,下冲压槽的侧壁的高度大于测试容器2 的侧壁的高度。通过下冲压槽将测试容器2分隔成彼此独立且不相通的多个 测试容腔21。即使测试容器2的测试容腔21中的液体过多时,液体也只会 向外溢出,也不会相互混合,从而进一步保证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又由于测试容器2中会盛放具有高盐高碱的处理液,因此为了确保测试 容器2的使用寿命,特别地,测试容器2由耐腐蚀材料制成。在本实用新型 的优选实施方式中,以非限定的方式,测试容器2由制聚氯乙烯材料制成。

特别地,栽培容器1的底板为可拆卸的网状底板3,使得可以根据具体 植物根尖尺寸的大小选择合适的网状底板3的网孔的大小。其中在本实用新 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中,网状底板3为具有正方形网孔的格栅网,其具有的网 孔边长的尺寸范围为1mm-2mm。

特别地,栽培容器1的底端周缘形成有支撑网状底板3的支撑结构4。 使得网状底板3能够更加稳固设置在支撑结构4上。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 施方式中,以非限定的方式,支撑结构4为沿栽培容器1的底端周缘向内延 伸的圆环板,网状底板3设置在该圆环板上。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栽培容器1设计为多个栽培容腔11,并且 各个栽培容腔的底壁上均形成有根尖过孔,使得栽培容器1中的植物的根系 分布至各个栽培容腔11中,并从各个栽培容腔11的根尖过孔穿出;将测试 容器2设计为多个测试容腔21,并且测试容腔21一一对应设置在栽培容腔 11的下方,使得通过根尖过孔穿过栽培容腔11进入测试容腔21中,从而实 现了对同一株植物的根系进行测试,使得实验结果更加准确可靠,并且也使 得实验装置的结构更加简单。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 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 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 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 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 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 要其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

用于根系测试的实验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用于根系测试的实验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用于根系测试的实验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用于根系测试的实验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用于根系测试的实验装置.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620150607.2 (22)申请日 2016.02.29 (73)专利权人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 研究所 地址 650205 云南省昆明市北京路2238号 (72)发明人 徐胜涛 白亭亭 张磊 杨佩文 郑泗军 番华彩 郭志祥 曾莉 李迅东 尹可锁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公司 11283 代理人 邝圆晖 李翔 (51)Int.Cl. A01G 9/02(2006.01) (54)实用新型名称 用于根系测试的实验装置 (57)摘要 本实用新。

2、型公开了一种用于根系测试的实 验装置, 该用于根系测试的实验装置包括栽培容 器(1)和测试容器(2), 所述栽培容器(1)内形成 有多个栽培容腔(11), 各个所述栽培容腔(11)的 底壁均形成有根尖过孔, 所述测试容器(2)内形 成有在多个所述栽培容腔(11)下方一一对应设 置且彼此分隔的多个测试容腔(21), 所述栽培容 器(1)中栽培的植物株体的根系能够分散至各个 所述栽培容腔(11)中, 并通过所述根尖过孔穿透 至对应的所述测试容腔(21)中。 该用于根系测试 的实验装置的结构简单, 实现了对同一株植物的 根系进行动态测试实验, 使得实验结果更加准确 可靠。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3、 附图1页 CN 205357348 U 2016.07.06 CN 205357348 U 1.一种用于根系测试的实验装置, 其特征在于, 该用于根系测试的实验装置包括栽培 容器(1)和测试容器(2), 所述栽培容器(1)内形成有多个栽培容腔(11), 各个所述栽培容腔 (11)的底壁均形成有根尖过孔, 所述测试容器(2)内形成有在多个所述栽培容腔(11)下方 一一对应设置且彼此分隔的多个测试容腔(21), 所述栽培容器(1)中栽培的植物株体的根 系能够分散至各个所述栽培容腔(11)中并通过相应的所述根尖过孔穿透至对应的所述测 试容腔(21)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根系测试的实验装。

4、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栽培容器(1)的 底壁形成有向上凸起的上中心间隔部(12), 该上中心间隔部(12)位于栽培的所述植物株体 的正下方并朝向所述植物株体向上延伸, 所述上中心间隔部(12)将所述栽培容器(1)的底 部内腔分隔为两侧的第一栽培容腔和第二栽培容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根系测试的实验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测试容器(2)的 底壁形成有向上凸起的下中心间隔部(22), 该下中心间隔部(22)将所述测试容器(2)的底 部内腔分隔为两侧的第一测试容腔和第二测试容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根系测试的实验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中心间隔部 (12)为通过在所述栽培。

5、容器(1)的底壁上冲压形成的上冲压槽, 所述下中心间隔部(22)向 上插入所述上冲压槽中以支撑所述栽培容器(1), 使得所述第一测试容腔对应设置在所述 第一栽培容腔的下方, 所述第二测试容腔对应设置在所述第二栽培容腔的下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根系测试的实验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中心间隔部 (22)为通过在所述测试容器(2)的底壁上冲压形成的下冲压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根系测试的实验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冲压槽的侧壁 的壁厚大于所述栽培容器(1)的侧壁的壁厚; 所述下冲压槽的侧壁的壁厚大于所述测试容 器(2)的侧壁的壁厚。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根系测试。

6、的实验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栽培容器(1)的 底壁和所述测试容器(2)的底壁均为圆形, 所述栽培容器(1)的所述上冲压槽和所述测试容 器(2)的所述下冲压槽沿各自的所述圆形的径向分布。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根系测试的实验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冲压槽的侧壁 的高度大于所述测试容器(2)的侧壁的高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根系测试的实验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栽培容器(1)的 底板为可拆卸的网状底板(3)。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于根系测试的实验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栽培容器(1)的 底端周缘形成有支撑所述网状底板(3)的支撑结构(4)。 权 利 要 求 书 。

7、1/1 页 2 CN 205357348 U 2 用于根系测试的实验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实验装置, 具体地, 涉及一种用于根系测试的实验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根系是植物体的地下部分, 是植物吸收运输营养和水分的重要器官。 根系除了可 以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养分, 并通过根的微管组织运输和转运到地上部之外, 还可以 将地上部合成的光合产物等有机物输送至根的各个部分。 0003 为了进一步研究植物体的生长与根系的关系, 实验员通常会通过多种或多组实验 来对设想或结论进行研究和验证。 通常实验员会在实验中设置对照组, 使其与变量组进行 对比, 以得出结论。 然而, 现有技。

8、术中的实验装置不能保证根系在正常生长状态下测试, 或 者难以在同一株植物上做根系动态实验。 并且现有的实验装置没有形成系统化、 简易化, 通 常还以常用的装置替代, 因而使得实验装置的零部件数量较多, 不易收纳和运输。 实用新型内容 0004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根系测试的实验装置, 该用于根系测试的实验 装置的结构简单, 实现了在同一株植物的根系进行动态测试实验, 使得实验结果更加准确 可靠。 0005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根系测试的实验装置, , 该用于根系 测试的实验装置包括栽培容器和测试容器, 所述栽培容器内形成有多个栽培容腔, 各个所 述栽培容腔的底壁。

9、均形成有根尖过孔, 所述测试容器内形成有在多个所述栽培容腔下方一 一对应设置且彼此分隔的多个测试容腔, 所述栽培容器中栽培的植物株体的根系能够分散 至各个所述栽培容腔中并通过相应的所述根尖过孔穿透至对应的所述测试容腔中。 0006 优选地, 所述栽培容器的底壁形成有向上凸起的上中心间隔部, 该上中心间隔部 位于栽培的所述植物株体的正下方并朝向所述植物株体向上延伸, 该上中心间隔部将所述 栽培容器的底部内腔分隔为两侧的第一栽培容腔和第二栽培容腔。 0007 优选地, 所述测试容器的底壁形成有向上凸起的下中心间隔部, 该下中心间隔部 将所述测试容器的底部内腔分隔为两侧的第一测试容腔和第二测试容腔。。

10、 0008 优选地, 所述上中心间隔部为通过在所述栽培容器的底壁上冲压形成的上冲压 槽, 所述下中心间隔部向上插入所述上冲压槽中以支撑所述栽培容器, 使得所述第一测试 容腔对应设置在所述第一栽培容腔的下方, 所述第二测试容腔对应设置在所述第二栽培容 腔的下方。 0009 优选地, 所述下中心间隔部为通过在所述测试容器的底壁上冲压形成的下冲压 槽。 0010 优选地, 所述上冲压槽的侧壁的壁厚大于所述栽培容器的侧壁的壁厚; 所述下冲 压槽的侧壁的壁厚大于所述测试容器的侧壁的壁厚。 0011 优选地, 所述栽培容器的底壁和所述测试容器的底壁均为圆形, 所述栽培容器的 说 明 书 1/4 页 3 C。

11、N 205357348 U 3 所述上冲压槽和所述测试容器的所述下冲压槽沿各自的所述圆形的径向分布。 0012 优选地, 所述下冲压槽的侧壁的高度大于所述测试容器的侧壁的高度。 0013 优选地, 所述栽培容器的底板为可拆卸的网状底板。 0014 优选地, 所述栽培容器的底端周缘形成有支撑所述网状底板的支撑结构。 0015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栽培容器的底部设计为多个栽培容腔, 使 得种植在栽培容器中的植物的根系能够通过不断生长分布至各个栽培容腔中; 又在栽培容 腔的底壁上设计有根尖过孔, 使得分布在各个栽培容腔中的植物的根系能够通过根尖过孔 穿出; 同时本实用新型将测试容器分。

12、隔为多个测试容腔, 并且使得各个测试容腔设置在相 应的栽培容腔的下方, 使得从相应的根尖过孔穿出的植物根尖进入对应设置的测试容腔 中。 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根系测试的实验装置的结构简单, 实现了对同一株植物的根系进行 动态测试实验, 使得实验结果更加准确可靠。 0016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0017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 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 与下面 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 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附图中: 0018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中一种用于根系测试的实验装置的结构示 意。

13、图。 0019 附图标记说明 0020 1 栽培容器 2 测试容器 0021 3 网状底板 4 支撑结构 0022 11 栽培容腔 12 上中心间隔部 0023 21 测试容腔 22 下中心间隔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24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应当理解的是, 此处 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 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0025 在本实用新型中, 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 使用的方位词如 “上、 下” 通常是针对 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竖直、 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各部件相互位置关系描 述用词。 0026 图1显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

14、于根系测试的实验装置, 该用于根系测试的实验 装置包括栽培容器1和测试容器2, 栽培容器1内形成有多个栽培容腔11, 各个栽培容腔11的 底壁均形成有根尖过孔, 测试容器2内形成有在多个栽培容腔11下方一一对应设置且彼此 分隔的多个测试容腔21, 栽培容器1中栽培的植物株体的根系能够分散至各个栽培容腔11 中并通过相应的根尖过孔穿透至对应的测试容腔21中。 0027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栽培容器1的底部设计为多个栽培容腔11, 使得种植在栽培容 器1中的植物的根系能够通过不断生长分布至各个栽培容腔11中; 又在栽培容腔11的底壁 上设计有根尖过孔, 使得分布在各个栽培容腔11中的植物的根系能够通过。

15、根尖过孔穿出; 同时本实用新型将测试容器2分隔为你多个测试容腔21, 并且使得各个测试容腔21设置在 说 明 书 2/4 页 4 CN 205357348 U 4 相应的栽培容腔11的下方, 使得从相应的根尖过孔穿出的植物根尖进入对应设置的测试容 腔21中。 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根系测试的实验装置的结构简单, 实现了对同一株植物的根系 进行动态测试实验, 使得实验结果更加准确可靠。 0028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 栽培容器1的底壁形成有向上凸起的上中心间 隔部12, 该上中心间隔部12位于栽培的植物株体的正下方并朝向植物株体向上延伸。 使得 植物株体能够在上中心间隔部12的上方将根系分散。

16、至各个栽培容腔11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 优选实施方式中, 以非限定的方式, 上中心间隔部12将栽培容器1的底部内腔分隔为两侧的 第一栽培容腔和第二栽培容腔。 0029 为了测试容器2内的测试容腔21与栽培容器1内的栽培容腔11位置一一对应布置, 特别地,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中, 测试容器2的底壁形成有向上凸起的下中心间隔 部22, 该下中心间隔部22将测试容器2的底部内腔分隔为两侧的第一测试容腔和第二测试 容腔。 其中, 第一测试容腔位与第一栽培容腔的位置相互对应, 第二测试容腔与第二栽培容 腔的位置相互对应。 0030 特别地, 上中心间隔部12为通过在栽培容器1的底壁上冲压形成的上。

17、冲压槽, 下中 心间隔部22向上插入上冲压槽中以支撑栽培容器1, 使得第一测试容腔对应设置在第一栽 培容腔的下方, 第二测试容腔对应设置在第二栽培容腔的下方。 通过冲压栽培容器1的底 壁, 使得上中心间隔部12的内部为中空结构, 即上冲压槽。 其中上冲压槽能够容纳测试容器 2的下中心间隔部22, 使得下中心间隔部22能够向上插入上冲压槽中以支撑栽培容器1, 从 而使得第一测试容腔对应设置在第一栽培容腔的下方, 第二测试容腔对应设置在第二栽培 容腔的下方, 即从第一栽培容腔的根尖过孔中穿出的根尖能够进入第一测试容腔中, 从第 二栽培容腔的根尖过孔中穿出的根尖能够进入第二测试容腔中。 又由于第一测。

18、试容腔与第 二测试容腔彼此独立分隔, 使得同一株植物的根系位于不同的测试环境中。 通常情况下, 实 验员会在实验中设置对照组, 因此,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 将本实用新型的实验 装置用于测试植物根系信号传导功能的实验中, 其中第一测试容腔中盛放有对照液(例如 水), 第二测试容腔中盛放有处理液(例如营养液或高盐高碱病原菌等溶液), 通过植物根系 对不同液体的吸收来测试植物根系信号传导功能。 但本实用新型的实验装置并不局限于此 的应用, 还可以用于植物根系对多种溶液或多种不同的土壤的反应等。 0031 为了方便本实用新型的实验装置的运输和收纳, 特别地, 下中心间隔部22为通过 在测试。

19、容器2的底壁上冲压形成的下冲压槽。 即测试容器2的下中心间隔部也为中空结构。 本实用新型将上中心间隔部12和下中心间隔部22设计为中空结构(即设计为上冲压槽和下 冲压槽), 使得当运输此实验装置时, 仅需要将测试容器2的下中心间隔部22从栽培容器1的 上冲压槽中拔出, 再将多个测试容器2叠摞起来即可, 即将其中一个测试容器2的下中心间 隔部22(下冲压槽)向上插入至另一个测试容器2的下中心间隔部22(下冲压槽)中, 使得叠 摞后的测试容器2节省放置空间, 方便实验装置的运输和收纳。 当不需要使用此实验装置而 对此实验装置进行收纳时, 栽培容器1也可以以相同的方式进行收纳, 即将其中一个栽培容 。

20、器1的上中心间隔部12(上冲压槽)向上插入至另一个栽培容器1的上中心间隔部12(上冲压 槽)中。 还可以将叠摞好的测试容器2的下中心间隔部22(下冲压槽)再次向上插入至叠摞好 的栽培容器1的上中心间隔部12(上冲压槽)中, 使得进一步减小了实验装置收纳后所占用 的空间。 说 明 书 3/4 页 5 CN 205357348 U 5 0032 由于上冲压槽和下冲压槽均为中空结构, 因此为了确保实验装置的自身强度, 特 别地, 上冲压槽的侧壁的壁厚大于栽培容器1的侧壁的壁厚; 下冲压槽的侧壁的壁厚大于测 试容器2的侧壁的壁厚。 也使得测试容器2的下冲压槽能够稳固的支撑栽培容器1, 不致引起 测试容。

21、器2和下冲压槽的形变。 0033 为了便于测试容器2和栽培容器1的设计和成型, 特别地,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 选实施方式中, 栽培容器1的底壁和测试容器2的底壁均为圆形, 栽培容器1的上冲压槽和测 试容器2的下冲压槽沿各自的圆形的径向分布。 使得上冲压槽沿栽培容器1的圆形底壁的径 向方向将栽培容器1的底壁均匀且对称的分隔成第一栽培容腔和第二栽培容腔; 下冲压槽 沿测试容器2的圆形底壁的径向方向将测试容器2的底壁均匀且对称的分隔成第一测试容 腔和第二测试容腔。 0034 由于测试容器2中通常会盛放液体, 因此为了防止测试容器2的测试容腔21中的液 体相互混合, 特别地, 下冲压槽的侧壁的高度大。

22、于测试容器2的侧壁的高度。 通过下冲压槽 将测试容器2分隔成彼此独立且不相通的多个测试容腔21。 即使测试容器2的测试容腔21中 的液体过多时, 液体也只会向外溢出, 也不会相互混合, 从而进一步保证了实验结果的准确 性和可靠性。 0035 又由于测试容器2中会盛放具有高盐高碱的处理液, 因此为了确保测试容器2的使 用寿命, 特别地, 测试容器2由耐腐蚀材料制成。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中, 以非限定 的方式, 测试容器2由制聚氯乙烯材料制成。 0036 特别地, 栽培容器1的底板为可拆卸的网状底板3, 使得可以根据具体植物根尖尺 寸的大小选择合适的网状底板3的网孔的大小。 其中在本实用新。

23、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中, 网状 底板3为具有正方形网孔的格栅网, 其具有的网孔边长的尺寸范围为1mm-2mm。 0037 特别地, 栽培容器1的底端周缘形成有支撑网状底板3的支撑结构4。 使得网状底板 3能够更加稳固设置在支撑结构4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中, 以非限定的方式, 支 撑结构4为沿栽培容器1的底端周缘向内延伸的圆环板, 网状底板3设置在该圆环板上。 0038 综上所述,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栽培容器1设计为多个栽培容腔11, 并且各个栽培容 腔的底壁上均形成有根尖过孔, 使得栽培容器1中的植物的根系分布至各个栽培容腔11中, 并从各个栽培容腔11的根尖过孔穿出; 将测试容器2设计。

24、为多个测试容腔21, 并且测试容腔 21一一对应设置在栽培容腔11的下方, 使得通过根尖过孔穿过栽培容腔11进入测试容腔21 中, 从而实现了对同一株植物的根系进行测试, 使得实验结果更加准确可靠, 并且也使得实 验装置的结构更加简单。 0039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 但是, 本实用新型并不限 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 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 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 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 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0040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 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 在不矛 盾的情况下, 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本实用新型对各 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0041 此外, 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 只要其不违 背本实用新型的思想, 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 说 明 书 4/4 页 6 CN 205357348 U 6 图1 说 明 书 附 图 1/1 页 7 CN 205357348 U 7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农业;林业;畜牧业;狩猎;诱捕;捕鱼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