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易装卸的管接头 本发明是有关一种具有引进,引出液体用之通路的流体用软管连接在电磁阀,筒缸(cylinder)等流体压力机器上的管接头。
为将流体用软管结合连接在电磁阀,筒缸等的流体压力机器,故使用管接头。如图9所示,这种管接头100是在本体部102的下部沿其轴线方向形成第1孔部104,该第1孔部104的上部经第1段部106以同轴方式连通在大直径的第2孔部108,并在经第2段部110以同轴方式连通在第3孔部112。在该第3孔部112的内壁上部,形成指向上方扩大直径的斜面部114,在该斜面部114的上部形成第4孔部116。该第4孔部116的上部则经第3段部118连通在小直径的第5孔部120,该第5孔部120在上述本体部102地上面开口。
嵌入在上述第5孔部120内壁的引导件122,是将形成于其外周的环状突部124接合在上述第3段部118,该引导件122的下端部125是啮合在上述本体部102的斜面部114。在上述下端部125的内周嵌入筒夹126的上部的斜面部128。在前述筒夹126的下部的内周形成突出在半径方向内方的突部130。
在上述筒夹126的内部嵌入夹头132,这种夹头132是以具有弹性的如金属板材料形成圆筒状,从其下端指向上方形成多个狭缝134。在上述夹头132的下端部形成以倾斜状缩径的啮合部136,在该啮合部136的外壁接合上述筒夹126的突部130。和上述啮合部136及上述筒夹126挡接的填料构件(packing member)138设置在上述本体部102的第2段部110。在前述夹头132以上下移动自如的方式插入释放轴衬(release bushing)140,该释放轴衬140的前端部142是接合在前述夹头132的系止部136。在前述释放轴衬140形成和流体用软管148(参阅图10)的外径相同的直径孔部144,在该释放轴衬140的上端形成突出于半径方向外方的突出部146。
如图10所示,在此管接头100连接由合成树脂制成的可挠性材料的流体用软管148时,如果流体用软管148插通在释放轴衬140的孔部144,就由流体用软管148的前端部150即将夹头132的啮合部136推压并扩大直径而进入,前述前端部150就挡接于本体部102的第1段部106而定位。此时,填料构件138即被推压在啮合部136和流体用软管148的外周而变形。如果使这种流体用软管148向拉出的方向变位,夹头132就随着流体用软管148的移动而向图的上方变位,筒夹126的斜面部128就嵌入引导构件122和夹头132的间隙。结果筒夹126的突部130就推压夹头132的啮合部136,因夹头132的反弹力而使啮合部136向半径方向变位而紧握啮合流体用软管148的外周。因此流体用软管148就安装在管接头100而防止脱离(参阅图11)。要从管接头100抽出流体用软管148时,将释放轴衬140的突出部146向图的下方推压就由于该释放轴衬140的前端部142而使夹头132的啮合部136向半径方向外变位,解除该部1 36的啮合状态,而可从管接头100抽出流体用软管148(参阅图12)。
但是在上述常用管接头100,将流体用软管148插入在管接头100时,流体用软管148就推压夹头132的啮合部136而使其变位,并且由于啮合部136就推压填料件138而使其变形,因此在流体用软管148附加夹头132和填料件138的反弹作用下。而且,由于在流体用软管148的外周推压填料件138而使其变形,因此此时的填料件138的反弹力也附加在流体用软管148。所以,如要插入流体用软管148就需要克服这些反弹力的很大力量。而且,抽出流体用软管148时,如果推压释放轴衬140的突出部146,释放轴衬140的前端部142就推压夹头132的啮合部136而使其变位,并且由于啮合部136推压填料件138而使其变形,因此对释放轴衬140附加夹头132和填料件138的反弹力。所以,如要由释放轴衬140的突出部146抽掉流体用软管148就需要用很大力量克服这些反弹力。而且,因此突出部146即需要制成容易推压且传力量效率高的形状。
并且,由于常用管接头100由许多零件构成,因此有提高成本的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可简单装卸流体用的软管且减少零件数而可降低成本的管接头。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管接头是在圆筒状的本体内有:
其前端具有紧握啮合被插入软管啮合部的夹头(chuck);
和在大致对应于前述夹头上紧止部基部的位置具有圆筒状倾斜内面,而以可滑动方式将前述夹头保持于其内部的引导装置(guide):
和插入在上述软管和上述夹头之间,而将关闭的上述啮合部扩张而解除啮合状态的释放轴衬,和将被插入软管前端可对本体内部密封的填料件:
将上述夹头的上述啮合部基部外周扩大直径处设有突出部,该突出部被拉入在上述引导装置内部时滑接于上述倾斜内面而被推压,而使上述夹头的啮合部向半径方向变位,而紧握啮合上述软管。
在上述管接头的上述引导装置,可做成以同轴方式固定在上述本体内,在大致对应于上述夹头啮合部基部的位置具有前述圆筒状倾斜内面,可将前述夹头作为以可滑动的方式保持在其内部的引导件。
而且,在上述管接头的上述引导装置可作为上述本体内壁的一部分构成。并且,在上述的管接头,将朝半径方向延伸的突起设置在前述夹头的另一端部外周的规定部位,在前述引导装置的内壁设有朝本体轴向的规定长度,而且可以滑动方式接纳前述夹头突起的凹部或孔部,因而前述夹头对于前述引导装置仅可在上述规定长度的范围内滑动,而上述啮合部的前端可作成为经常从上述填料件脱离开。
根据本发明的管接头,插入流体用软管时,流体用软管的前端部,将夹头的啮合部推压并扩张开而进入。接着,如果一旦想要抽出此流体用软管,夹头就随着流体用软管的移动而变位,使引导装置的倾斜内面推压夹头的突出部,对抗夹头的反弹力使啮合部向半径方向内变位,而将啮合流体用的软管的外壁紧握啮合。因此流体用软管就连接在管接头而防止脱落。要从管接头抽出流体用软管时,首先推压释放轴衬。由于夹头的啮合部被释放轴衬的前端部推压而朝半径方向外变位,因此解除啮合部的啮合状态,可从管接头抽出流体用软管。
此时,由于夹头的啮合部和填料件脱离,因此将流体用软管插入在管接头时,或拉出时啮合部不会和填料件接触。所以,减少附加在流体用软管或释放轴衬的力量,因此,可减小对抗装卸流体用软管所需要的力量,可获得简易装卸流体用软管的管接头。
而且,由于不需要先有技术之管接头所须的筒夹或引导件,因此可减少零件数量,可降低制造成本。
图1是有关本发明第1实施例的管接头的剖面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管接头的拆卸后分解剖面图。
图3是图2所示的管接头的III-III线箭头方向之视图。
图4是图2所示的管接头的IV-IV线箭头方向之视图。
图5是说明图1所示管接头使用状态的剖面图。
图6是说明图1所示管接头使用状态的剖面图。
图7是说明图1所示管接头使用状态的剖面图。
图8是有关本发明第2实施例的管接头的剖面图。
图9是有关现有技术的管接头的剖面图。
图10是说明图9所示管接头使用状态的剖面图。
图11是说明图9所示管接头使用状态的剖面图。
图12是说明图9所示管接头使用状态的剖面图。
实施例
图1是本发明第1实施例的管接头的剖面图,图2是图1所示的管接头的分解剖面图,图3是图2所示的管接头的III-III线箭头符号图,图4是图2所示的管接头的IV-IV线箭头符号图,图5~图7是说明图1所示之管接头之使用状态的剖面图。
在图1,标号10是第1实施例的管接头。此管接头10包括本体部12,在该本体部12的下部外壁形成螺纹13,此螺纹13螺合在未图示之电磁阀,筒缸(cylinder)等的螺纹上。在上述本体部12的下部沿其轴线方向形成第1孔部14,大直径的第2孔部18以同轴方式经第1段部16连通在该第1孔部14,并且经第2段部20以同轴方式连通在第3孔部22。在上述第2段部20配置有剖面为圆形的填料件24(packing member)。此填料件24防止流动流体诸如软管内部的压缩空气或油从管接头10泄漏到外部。在前述第3孔部22的内壁上部,形成指向上方扩张的第1斜面部26,第4的孔部28以同轴方式连通在该第1斜面部26的上部。小直径的第5孔部32以同轴方式经第3段部30连通在该第4孔部28,在该第5孔部32的内壁上部,经指向上方扩张的第2斜面部34连通大直径的第6孔部36。
嵌入在前述第6孔部36的引导件(guide member)38是以合成树脂制成,在该引导件38的外壁规定位置装设段部40,该段部40紧合在前述本体部12的第3段部30。在上述引导件38的上部以同心方式且每次偏位90。形成弧状的孔部42a~42d。在前述引导件38的上端部形成朝半径方向外方延伸的凸缘部(flange)44,从该凸缘部44的下部到引导件38的下端分别每次偏位90°形成4条狭缝(slit)46a~46d。在上述狭缝46a~46d的上部,上述引导件38的内壁形成凹部48a~48d,其中在对向180°的两处凹部48a、48c的上部装设朝半径方向内突出的凸部50a、50b。在前述引导件38的下端部内壁形成扩张成倾斜状的第3斜面部52a~52b。
在前述引导件38的内部以上下移动的方式插入具有弹性的如金属板的材料形成的夹头54。从该夹头54的下端指向上方分别每次偏位90°形成第1的狭缝56a~56d。和上述第1狭缝56a~56d每次偏位45°,从夹头54的上端指向下方形成第2的狭缝58a~58d。在上述夹头54沿周向形成朝半径方向外方扩张的突出部60a~60d,在该突出部60a~60d的下部形成收缩成倾斜状的啮合部62a~62d。上述夹头54的上端是朝半径方向外方弯曲,作成弯曲部(外方突起)64a~64d而形成,该弯曲部64a~64d是位于上述第1狭缝56a~56d的上部。上述弯曲部64a~64d是和上述引导件38的凹部48a~48d啮合而滑动在该凹部48a~48d的范围内。由此决定上述夹头54的上下方向的动作范围。将夹头54插入在引导件38时,上述啮合部62a~62d的前端是处于从上述填料件24经常脱离的位置。
在前述夹头54内以上下移动自如方式设有释放轴衬66(re-lease bushing),该释放轴衬66的前端部67a~67d是挡接于上述夹头54的啮合部62a~62d。在该释放轴衬66沿其轴线方向形成和流体用软管外径相同直径的孔部68。从上述释放轴衬66的下部指向上方形成狭缝(slit)69a~69d。在上述释放轴衬66的上端形成朝半径方向外方突出的突出部72。在上述释放轴衬66的壁部两处形成以180°相对向的开口部74a、74b,在该开口部74a、74b啮合上述引导件38的凸部50a、50b,该凸部50a、50b就在开口部74a、74b的范围内滑动。由此防止上述释放轴衬66插入上述夹头54过度。
基本上本实施例的管接头10的构成如上所述,其有关作用如下:
将由合成树脂制成的可挠性材料的流体用软管76连接在此管接头10时,如果流体用软管76插入释放轴衬66的孔部68,该流体用软管76的前端部78就从内侧,将夹头54的啮合部62a~62d推压并扩大直径而进入,上述前端部78就挡接于本体部12的第1段部16而定位(参阅图5)。此时,由于填料件24被推压在流体用软管76的外周而变成剖面为椭圆状,因此填料件24的反弹力就附加在流体用软管76上。而且,流体用软管6虽推压夹头54的啮合部62a~62d而使其变位,但啮合部62a~62d的前端却和填料件24脱离开,故不会推压填料件24。因此,以往啮合部是挡接在填料件并以强制方式推入流体用软管以克服其反弹力,但由于在本发明填料件24的反弹力不会作用在啮合部62a~62d,因此可减小插入该流体用软管76的力量。
要想一旦抽出这种流体用软管76,夹头54就随着流体用软管76的移动而向图的上方变位,引导件38的第3斜面部52a~52d就挡接于夹头54的突出部60a~60d,该夹头54的啮合部62a~62d就因上述突出部60a~60d而承受反力朝半径方向内变位,而将流体用软管76的外壁紧握啮合。由此流体用软管76即连接在管接头10而防止脱落(参照图6)。
要从管接头10抽出流体用软管76时,如果朝图的下方推压释放轴衬66的突出部72,夹头54的啮合部62a~62d被该释放轴衬66的前端部67a~67d推压而朝半径方向外方变位,因此解除该啮合部62a~62d的啮合状态,于是可从管接头10抽出流体用软管76(参照图7)。此时,附加在释放轴衬66的力量只是使啮合部62a~62d变位的力量,因而可减小对抗推压释放轴衬66的力量。
此外,在本实施例虽在引导件38形成凹部48a~48d,但也可以取代此凹部48a~48d而形成孔部,构成以将夹头54的弯曲部(外方突起)64a~64d止合在该孔部。
继而说明第2的实施例如下:图8是有关本发明第2实施例的管接头剖面图:
详细说明有关第1实施例和管接头10不同处如下:对于图中和第1实施例相同的结构部件具有相同的标号而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和第1实施例的管接头10相同,在此管接头80的本体部82的下部,以同轴方式形成第1孔部14,第2孔部18及第3孔部22。在形成前述第3孔部22的内壁上部,形成指向上方收缩的第4斜面部84,在该第4斜面部84的上部形成第7孔部86,该第7孔部86是在前述本体部82的上面开口。前述本体部82的上部是突出形成朝半径方向外突出的凸部88。夹头54即插入在上述第7孔部86的内部,该夹头54的弯曲部(外方突起)64a~64d是啮合于上述本体部82的上部。在上述夹头54的内部以上下移动自如的方式插入释放轴衬90,从该释放轴衬90的上部指向下方的设置围绕上述本体部82上部的圆筒部92,在该圆筒部92的内部形成段部94,该段部94是和上述本体部82的凸部88啮合而防止脱落。
在这种结构,要想抽出插入于管接头80的流体用软管76,夹头54就随着流体用软管76的移动朝上方变位,本体部82的第4斜面部84就滑接推压在夹头54的突出部60a~60d。因此,上述突出部60a~60d是由上述第4斜面部84而承受反力朝半径方向内变位,由上述夹头54的啮合部62a~62d将流体用软管76的外壁的紧握啮合。因此流体用软管76就连接在管接头80上而防止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