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参照着附图对本发明的插座接触器及使用该插座接触器
的电气连接器加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电气连接器1(下面,简称为连接器)的俯视图。
此连接器1是安装在笔记本型计算机的电池盒一侧的,具有大致上
为立方体的形状。在壳体2上与容纳插座接触器(下面简称为接触
器)100的接触器容纳口3(参见图8)对应的壳体2的上表面4形成
槽口6、8、10。从图中可以看到,安装在槽口8、10中的接触器100的
接点部102露出着。然而,槽口6中不设置接触器100。在槽口6中插
入相对一侧的连接器(图中来示出)的肋部。是作为锁定用的部分。各
槽口6、8、10以大致相同的尺寸在壳体2的底面18(参见图2)一侧
形成。槽口10长于槽口8,其中安置接地用接触器100。在较短的槽
口8中则安置信号用的接触器100。由于在相对一侧的连接器端子
(图中未示出)中,接地用端子比信号用端子长,所以槽口10做成比
槽口8还长。这样,在连接器互相嵌合时相配的接地用接触器就先行
接触。图中104所示的部分为接触器100的导体连接部,这部分从壳
体2的后表面12向后突出。而14所示的部分是为了增强壳体2而
与壳体2成为一体地设置在后表面12上的、沿壳体2纵长方向延伸
的肋。壳体2是用加有玻璃纤维的尼龙,PBT等塑料制成的。
图2是图1所示的连接器的正视图。在连接器1的前表面16上
形成槽口6′、8′、10′,它们是与设在壳体2的上表面4及底面18上
的槽口6、8、10连通的。在槽口8′、10′的大致中间位置形成沿壳体2
的纵长方向延伸的沟40。在需要把接触器100从壳体2上拆下的场
合下,把针状工具插入沟40中就能解除接触器100与壳体2之间的
结合。由图2可以看出,由于壳体2在其上表面4、前表面16、底面18
上均有槽口6、6′、8′、8′、10、10′,因而相对一侧的接触器就能与壳
体2相对地从上方、前方、和下方这3个方向与之嵌合。图中的22所
表示的柱销是在把连接器安装到电池盒上时定位用的,即把连接器
1通过上表面4、底面18与另一个连结件(图中未示出)进行凹凸接
合而将壳体固定、同时能防止其位置偏斜。
下面,参照着附图3对本发明的接触器100进行详细的说明。图
3是局部地表示本发明的电气连接器1中所使用的接触器100的条
带101的俯视图。此条带101是由如磷青铜之类的金属板冲裁、弯折
而成的。在切断部110处剪断条带101,分离成各个端子,残余部分
被抛弃。导体连接部104是先剪切再弯折的,但也可以在剪切的同时
就进行弯折。图中的112、114分别表示从接触器100的大致矩形的
基部113的两侧向纸面侧弯折而成的接触片与折角片。接触片112
与折角片114是在基部113附近用槽口125(参见图4)分开的,故分
别有各自的弹性。导体连接部104是在弧状切口116处,向着与接触
片112的相反一侧,即向纸面的前方弯折成如图中104′那样的。
图4是图3所示的条带101的正视图。连接器100的接触片112
自基部113下垂并大致呈矩形。接触片112的前端部120形成比接
触片112略宽的。在接触片112的中央部分上,从固定端122向前端
(自由端)120一侧地形成大致呈“”字形的槽125,从而形成折角片
114。折角片114在与接触片112的前端部120的相同一侧上有前端
部124。在折角片114的前端部124附近形成朝向固定端122切出地
形成的突起(第1接合部)126。
在图5中示出了图4所示的接触器100的A向侧视图。从该图
可容易地看出,接触片112和折角片114的位置关系。接触片112从
基部113的第1方向的两端部向一侧伸出,导体连接部104则从第2
方向的端部朝着与接触片112相反的一侧伸出。一对接触片112的
前端部120略微向里地伸出、使其宽度比固定端窄。另一方面,使折
角片114的固定端122侧的宽度形成比接触片112的宽度W大。折
角片114一直延伸到其前端部124都大致保持着宽度W。前端部124
的外侧制成倒角128。折角片的突起126从前端部124一侧向固定端
122一侧倾斜地向外立起,并形成向固定端122一侧延伸的接合面
130。接触片112的前端部120形成容易接纳相对一侧的接触器的弧
状导向面132。导向面132之间最接近的部分就成为接点部102。图中
134所表示的圆孔是为了把电线(图中来示出)的导体插入导体连接
部104中进行锡焊而设置的。当把电线的导体锡焊时,其热量先传到
接触器100的折角片114上,再传给壳体2。由于折角片114的突起
126位于折角片114前端124侧、在离热源较远的位置上,因而可使
热的影响减少。从而,就不会有因接合的壳体2的部分软化而使接合
脱开的危险。
图6是沿图4所示的接触器100的VI-VI线剖开的剖视图。从
中可容易地看出,切出地形成的突起126与接触片112前端部120
的形状。前端部120的导向面132形成能圆滑地从上述3个方向中
的任何方向插入连接器等相对一侧的接触器,即与壳体2的上表面
4、前表面16、底面18的三个方向相对应地形成。
图7是沿图2所示的连接器1的VII-VII线剖开的剖视图。但未
示出接触器100,只示出壳体2。图中30是构成接触器容纳口3的隔
壁。在隔壁30的内侧31(参见图8)上形成容纳折角片114的沟32。
沟32大致是与折角片114相似的矩形,沟32的宽度W′及深度D比
折角片114稍大。从而当接纳的折角片114向壳体2的前表面16侧
相对移动时,折角片114的前端部124就与沟32的端面34相接上,
于是就阻止了接触器100向前方脱落。另外,当折角片114朝上下方
向移动时,会分别抵在沟32的上壁36与下壁38上,于是就阻止其
朝上下方向的移动。
在沟32中还形成从接触器100的插入侧通向前面16一侧的另
外的沟40,沟40上设有当把接触器100配置在接触器容纳口3中
时、与折角片114的突起126相对应的位置上的凸部(第2接合部)
42。此凸部42的突出高度与沟40的深度、即与纸面垂直方向的沟32
与沟40的阶梯差相等、故凸部42的上面与沟32齐平成一平面。因
此,在把接触器100插入壳体2中时,折角片114的前端124不会与
凸部42发生干涉,前端部124不会刮削凸部42。在凸部42的靠后表
面12侧上形成斜面44,在靠前表面16一侧上形成与沟40成直角的
接合面46。把接触器100插入时折角片114的突起126跨越斜面
44,在通过凸部42的上表面48后折角片114弹性复原、使突起126
的接合面130与凸部42的接合面46相接,就阻止了接触器100向
后方脱出。
图8是把图2所示的连接器1沿VIII-VIII线部分剖开的局部剖视
图,但接触器100已被取除。从此图可容易看出,沟32、沟40与凸部
42的上表面48的关系。图中50是保护接触器100的前端部120的
与壳体2成一体的保护壁。
图9是表示把接触器100插入壳体2的部分中的接合状态的局
部剖视图。在把接触器100完全插入的接合状态下,接触片112是与
隔壁30隔离着。又由于接触片112的前端部120也是与保护壁50
隔离着,因而能确保接触片112有充分的弹性。此外,由于前端部
120还能由保护壁50保护,使其免受来自方向不定的相对一侧的接
触器和其他插入物的影响,因而没有发生变形的问题。
上面,虽然是就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的,但在不脱
离本发明主题范围的情况下完全能进行种种变形与变更。
例如,可以在折角片114上设置开口即孔穴来代替作为接合部
的突起126。在这种情况下,要在壳体2的接触器容纳口3中设置与
折角片114的开口相接合的凸部、以形成互相接合状态。
此外,若使折角片114、114朝其前端部的方向上的相对的间隔
成为较宽的状态,则在把接触器100插入壳体2中时,折角片114、
114被强力压在壳体2的内表面31(参见图8)上,就能更确实可靠地
固定。
由于本发明的插座接触器1在一对接触片的大致中间部位上形
成大致做成“”字状的从槽口向外扩开的折角片,在折角片的前端
形成第1接合部;而本发明的电气连接器则在容纳这个插座接触器
的壳体的相对内表面上设置从接触器插入侧延伸的、配置折角片的
沟,并在此沟内设置与接触器的第1接合部相接合的第2接合部,因
而可收到如下的效果。
即,由于插座接触器的接触片与壳体中的装配部分大致是独立
的,故装入壳体后它的弹性不会受损伤。由于插座接触器插入时折角
片的挠性作用,用较小的插入力就能插入。只需用接合部就能确实地
把插座接触器定位在壳体中。因此能得到小型、低插入力而且电气连
接可靠性高的插座接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