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同轴电缆连接器,它适合于装入壳体中,尤其适合于装入连接器组件的壳体中。 一种已知的同轴电缆连接器已由美国专利4,598,961公布。它包括:中心接触件,与中心接触件同心、并套在它外面的绝缘体,套在绝缘体外面的导电的整体式外套,在外套上、沿轴向延伸的缝,以及一个或多个与缝相邻的、凸出的接线端、用以插入线路板上相应的孔眼。
上述已知的同轴电缆连接器的结构适合于装在印刷电路板之上,而且在前端面处有一个套箍。
本发明是对上述已知的同轴电缆连接器的一种改进,它适合于装入某种壳体的空腔内,尤其适合于装入已为大家所熟悉的,并遵循已公布的技术标准的电连接器的壳体内。例如,技术标准对于精确规定将组成电气设备地部件的电连接器的尺寸是有用的。这些精确规定了尺寸的电连接器将保证不同制造商所供应的电气设备之间的相互联接。
按照本发明,同轴电缆连接器包括:中心接触件,与中心接触件同心、并套在它外面的绝缘体,套在绝缘体外面的导电的整体式外套。该外套适合于沿壳体空腔的侧壁插入壳体空腔中,其中,沿开缝的两侧,形成所述外套的凸缘,该凸缘从外套沿径向向外伸出,该凸缘的作用是顺着的一道凹槽的侧壁插入该凹槽中,该凹槽在壳体内延伸并横切所述空腔。从相应的凸缘上伸出的每一个相应的接线柱伸到所述凹槽,并伸出壳体之外。
公知的连接器的导电外套并不适合于沿壳体空腔的侧壁插入壳体空腔中,且外套上也没有设置用于沿壳体的公共凹槽的侧壁插入该凹槽中的凸缘。公知的连接器的套箍妨碍了连接器插入壳体的空腔中。
为了能插入壳体的空腔,本发明对同轴电缆连接器作了进一步的改进,连接器的每一凸缘都连接到相应的接线柱,而相应的接线柱并列地构成插入线路板上单孔中的复合式单柱。
公知的连接器的每一接线柱都和其它的接线柱分离,并插入一个孔眼中。
下面将通过参照附图详细说明的例子来描述本发明。
图1是连接器的透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连接器的正视图。
图3是图2所示的连接器以及用于插入该连接器的连接器的底视图。
图4是用于插入图1所示的连接器的连接器的透视图。
图5是图4所示连接器的外套的剖面立视图。
图6是图5所示外套的端视图。
图7是图5所示外套的底视图。
图8是图4所示连接器的剖面立视图。
图9是图4所示连接器的电接触件的剖面平面图。
图10是图4所示连接器的绝缘体和电接触件的剖面立视图。
图11是图10所示绝缘体的端视图。
参看图1,2和3,电连接器组件1包括:导电的外套2,前端部3(D形标准接口),和导电的安装法兰4,法兰4包括延伸部分5和基座6,延伸部分5横切前端部3,法兰4的基座6与延伸部分5成直角相交,用以安装在印刷电路板上(该板没画出)。导电柱7由基座6伸出,用以插入印刷电路板上的孔眼(没画出)。连接器组件1包括安装在法兰4上的绝缘壳体8,该壳体上有若干空腔9,后者由壳体8的前端面10开始、沿轴向延伸并贯通壳体8。刻有内螺纹的安装凸耳11贯穿法兰4,用以把配套的连接器(没画出)装到前端部3上。
在各个空腔9之中,安装了相应的、已知结构的导电接触件12。各导电接触件12都具有相应的电接线柱13,后者由壳体8的后端面14伸出,然后,以相应的角度弯曲再穿过绝缘基座15向外伸出。基座15可以与壳体8成一体,也可以作为分离件提供,然后作为壳体8的复合部分予以装配。接触件12与配套的连接器中相应的接触件(没画出)相连接。导电搭接片16从法兰4的导电部分5伸出,并与紧固件7相连接,以便把法兰4连接到印刷电路板上的接地通路(没画出)。
通常,已知的接触件12是壳体8上唯一的接触件。但是,本发明对图1,2,3中所示的壳体8做了变更,即,用一套三个复式电连接器17来代替壳体8中原来的若干个接触件12。参看图3,每个连接器17都安装在壳体8的相应的空腔18中。每个空腔18的增大直径的轴向圆柱孔部分19通向壳体8的前端面10的连接器组件1的前端部3。每个空腔18都与相应的轴向细长的凹槽20相通。凹槽20有狭窄部分21和与壳体8的后端面14连通的增宽部分22。前顶肩23位于狭槽21的两个相对的侧壁上。后顶肩24位于每个相应凹槽20的狭窄部分21与增宽部分22的相交处。
参看图4-8,相应的连接器17包括导电的、整体式的外套25,该外套适合于沿着相应空腔18的圆柱孔部分19的侧壁插入孔19中。外套25是用金属带材成型的,它有一个带前端开口27的轴向圆柱形部分26,并被若干轴向隙缝28分成若干轴向指形接触片29,后者与前端开口27构成电插座。
纵向开缝30沿圆柱部分26延伸。缝30的每一侧各有凸缘31,凸缘31从外套25径向向外延伸,以便沿伸入壳体8中的相应的凹槽20的侧壁插入该槽中。将所述金属带切开,以便沿每个凸缘31构成锁定片32。将每个锁定片32弯曲,使其在相应的凸缘31的平面之外向后斜向凸出,以便以相应的肩部23为托架而定位。以防止外套25向壳体8的后部移动。从每个凸缘31引出的相应的接线端33贯穿壳体8的凹槽20,并以同一方向伸出壳体8之外,其延伸方向与接触件12的接线端13的方向相同。相应的接线端33并排排列,以构成复合单柱34,用以插入印刷电路板上的单孔(未示出)。
在每一个凸缘31及每一个接线端33的后面,外套25备有二片隔开的板35,板35的前端36以相应的开缝37与圆柱部分26分开。在二片隔开的板35之间,形成由开缝30延续而来的宽阔空间,以及圆柱部分26的后端开口。外套25的端板38与圆柱部分26的后端面相连,并暂时地沿圆柱部分26的轴向延伸。延长的电接线端39从端板38伸出。端板38上有一个或多个通孔40。
参看图9-11,连接器17包括导电的中心接触件41。该接触件具有阶梯形直径,并包括在其后端的接线端42,径向伸出的倒钩43,径向增大的轴环44以及电插座45,电插座45的开口的前端46被若干条轴向缝47分成若干个轴向的指状触片48。后者与开口的前端46构成电插座。薄的金属护套49最后套入这个插座。
绝缘体50包括圆柱部分51和在圆柱部分51的横向上延伸的基座部分52。具有阶梯形直径的轴向通孔53与圆柱部分51同心,由绝缘体50的前端面54延伸并与横向通道55相交。通道55与绝缘体50的后端面56及基座部分52相通。
连接器17的中心接触件41从前端面54沿着通孔53的侧壁装入该通孔中,直至轴环44对准并顶住通孔53的前顶肩57为止。倒钩43穿透到绝缘体50中,以防止中心接触件41的松动。这时,中心接触件41的接线端42将由绝缘体50的后端面56露出,可将其弯曲,使其与中心接触件41的其余部分成某一角度,并伸出基座52之外。
将绝缘体50及中心接触件41与外套25组装在一起,装配时,沿着外套25的后端开口的侧壁插入该外套中,直到绝缘体50的横向部分52与相应的凸缘31的后部接合为止。接线端42这时将伸出于板35之间,其方向与单柱34相同。至少应有一个对应于孔眼40的固定短桩58从绝缘体50的后端面56凸出。在与外套25的圆柱部分26相连接处,将外套25的端板30折叠,以覆盖住绝缘体50的端面56。端板38上开有相应于每个固定短桩58的孔眼40,每一个相应的桩58贯穿相应的孔眼40。当每个短桩58从相应的孔眼40露出时,可通过加热或加压力的方法加以铆大,以防止绝缘体50的松动。
将连接器17从壳体8的后端面14沿着相应的空腔18的部分19的侧壁插入该部分中,直至板35对准并抵住后顶肩24为止,以防止连接器17向壳体8的前方移动。凸缘32沿着相应凹槽20的窄狭部分21的侧壁插入该部分中,直至接触并抵住壳体8的前顶肩23为止,以防止连接器17向壳体8的后方向移动。插座27在连接器组件1的前端面10固定就位,以便和配套的连接器(没画出)相结合。连接器17的接线端33和42贯穿凹槽20,并穿过壳体8的基板15向外伸出,其方向与接线端13相同,以便插入印刷电路板上相应的孔眼(没画出)。连接器组件1的每个连接器17的接线端39与相应的接线端33和42沿轴向排成一直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