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气连接器,更准确地说,是一种插件边缘连接器。
人们熟知技术中用的各种插件边缘连接器,这种连接器的印制导线板前边插入绝缘外壳的纵向凹槽,靠近这些凹槽有许多触点,其弧形导电段并列相对靠近凹槽,致使印制导线板上的导电垫在导线板插入凹槽时接触触点弧形段。这种插件边缘连接器可用插锁把印制导线板锁入连接器。
在这种结构中,印制导线板必须牢牢固定在连接器内。所以,仍然有必要改进插锁,牢固有效地把导线板固定在连接器里。
这种装置可能产生另一问题是接触件会受力过大,因为印制导线板插入凹槽,导致损耗触点正常力、所以有必要采取措施,防止接触件受力过大。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是必须有许多并列触点插入外壳,牢牢固定,其方式是外壳不产生过度应力,还能承受往往引起触点被推出外壳的力。因而,有必要采取措施,使触点最佳插入外壳并保持固定。
在本发明的边缘连接器中,绝缘外壳各边均装有插锁机构,将印制导线板固定就位。这些插锁机构旋转连接绝缘外壳直立段,并弧形旋转,啮合绝缘外壳直立端段的上接片。这些垂直接片布置在印制导线板对边,以便在插锁机构旋转进入适当位置时,插锁机构上的平行指形件彼此相对地推压绝缘外壳垂直段向上伸出的接片,以致印制导线板产生向内横向力,使固定就位。
本发明的插件连接器中,还有一垂直板,向上伸出各触点底座段。该板件有一上表面,与触点弧形段终端端对置,防止印制导线板在啮合触点时使弧形段受力过大。
各触点板件段还有一突出部,它有一对置纵向凹入部。各个突出部嵌入外壳凹槽,以致在触点开始插入时就起到纵向引导作用。突出部与外壳配合操作,在最终插入后,使触点固定在外壳里。
现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加以详述。
图1为本发明边缘连接器最好实施例正面侧视图;
图2为图1所示边缘连接器顶视平面图;
图3为图1所示边缘连接器端视图;
图3a为图2圆圈内边缘连接器底部放大图;
图3b为图3aV-V线剖面图;
图4为图2IV-IV线剖面图;
图5为图1所示边缘连接器透视图,表示已取下一个插锁机构,更好地表示边缘连接器其他情况;
图6为本发明边缘连接器用的插锁机构正面侧视图;
图7为图6所示插锁机构正视图;
图8为图6所示插锁机构后视图;
图9为图6所示插锁机构顶视平面图;
图10为图6所示插锁机构底视图;
图1 1为图6圆圈XI内部位详图;
图12为图6所示插锁机构透视图;
图13为图1所示接触件之一正面侧视图;
图14为图13所示接触件端视图;
图15为图13所示接触件透视图;
图16为本发明印制导线板边缘连接器最好实施例正面侧视图;
图17为图16所示边缘连接器顶视平面图;
图18为图16所示边缘连接器端视图;
图19为图17XIX-XIX线剖面图;
图20为图16所示边缘连接器用的接触件正面侧视图;
图21为图20所示接触件端视图。
现将最好实施例详述如下。参照图1-7,边缘连接器包括一模制绝缘外壳10,它有第一端部12和第二端部14,彼此靠顶边16上的凹槽15相连。该外壳还有一底边18和第一侧边20及第二侧边22。通常,假想线所示印制导线板编号为23,该导线板有一前边缘24,嵌入外壳凹槽内,另有一对置顶边缘25和第一侧边缘26及第二侧边缘27,前边缘支承在板架28上。印制导线板有导电垫(图未示出),布置在边缘24每侧。触点排29和30(图2)位于凹槽15对边。各触点或端子29或30构成与导电垫相应部分的电气连接。伸出外壳底边的有引线32和34,非导电定位销36和38,两者均嵌入母板(图未示出)。外壳还包括第一直立件40,该件有凹槽41,与凹槽15对准,且其宽度也大致相同,第二直立件42也有一凹槽43,与凹槽15对准,且其宽度也基本一样。接片44和46分别伸出构件40和42,凹槽41和43还分别垂直贯穿这些接片。外壳还有支座48和50,当外壳与母板啮合时,压在母板上。最后,边缘连接器还有第一插锁件和第二插锁件,通常标示编号分别为52和54。
参照图5,各接片44,46有凸肋,如肋条46A,46B靠近接片前边缘延伸,直立件40和42各有一拼合腹板45,分为部分45A和45B。腹板对开,以便使各直立件40和42对置部分能彼此相对地移近和分离。在直立件40和42内表面,靠近腹板45有一对V形凹槽47,其尺寸可装入插锁机构突出部66,68。
参照图6-11,每个这样的插锁机构有上体56和推出下钩58。上体有侧向旋转突出部60和62,借此,插锁机构固定在绝缘外壳的孔里,插锁机构还包括纵肋64,侧向啮合突出部66和68,指形件70和72以及侧向接片74和76,每一插锁件均在突出部60或62上旋转,从与印制导线板啮合的位置转到与导线板脱开的后部角形位置。插锁在后部脱开位置时,印制导线板插入外壳,使其前边缘嵌入凹槽15,其侧边缘则分别嵌入垂直件40,42上的凹槽41和43。由于腹板45对开,凹槽41和43稍微宽于板厚,因而导线板顺利滑入连接器。印制导线板推入槽缝15时,板的边缘24嵌入各插锁推出钩58,致使插锁在突出部60,62上旋转。插锁旋转时,指形件70和72滑过接片44和46。指形件70和72啮合接片44,46上的凸肋44A和46B,用凸轮向内带动这些接片,致使凹槽41和43边缘压紧固定在印制导线板对置侧边,从而把印制导线板牢牢夹持在连接器里。当插锁移到闭合位置时,突出部66和68快速进入凹槽47,致使各插锁锁入闭合位置。插锁机构还有一头部,通常标示编号为78。在锁定位置,头部前端80嵌入印制导线板凹入部,从而使该板定位正确,再固定就位。插锁机构通常靠指形接片82操作,转动插锁,把板推出连接器。
参照图13和14,各接触件有一接触悬臂,包括垂直段84,弧形段86以及弧形段上的终端端88。垂直段伸出底座90,并在垂直段对向有一引线92,伸出底座。另外有一支承板94侧向垂直伸出底座,用来安装外壳内的端子。伸出支承板一侧有一细长突出部96,最好从板件94冲出,而在该突出部支承板对边有一凹入部98。在与弧形段终端端相对位置,支承板有一终端端支承面100,构成板件94的边缘。该表面用途是防止在印制导线板插入绝缘外壳凹槽时弧形段受力过大,表面100与终端端88尖头间隙尺寸这样规定,即因插入导线板尖端移动时,尖端在接触臂永久变形前,碰到表面100。支承板外边缘95还有一凹入面102,在上边缘有一定位倒钩103,沿下边缘有一定位面106。从图13中可以看出,倒钩103处于靠板件94位置,即在突出部96纵长中间。
各触点29,30装入连接器10外壳内许多端子或接触凹入部107之一中。每一凹入部107有一凹槽108,伸入凹入部侧壁之一。该凹槽宽度W(图3b)稍微大于突出部96宽度t。使突出部96顶部定位的尺寸S最好这样,即当触点在最终位置时,突出部96顶部处于凹槽108顶部。凹槽108伸出底面18。朝向顶面16,基本与导线板23插入导线板接受凹槽15的方向成一直线。
突出部96和凹槽108按下列方式相互作用。当触点29,30加载插入外壳10时,可随突出部96放入凹槽108。由于凹槽稍微宽于突出部,故突出部滑入凹槽,直到倒钩103嵌入板架28为止。由于规定地突出部高度h尺寸合适,因而突出部纵向外表面轻轻压在凹槽108底面上,产生相当低的横向力,致使板件94的对边靠在与凹槽108相对的凹入部107侧壁上。因为横向力的结果,产生足够的轴向保持力,使在最终装配之前,把端子夹持在外壳里,最终装配后,由于这一保持力及倒钩103产生的保持力综合作用,触点轴向夹持在外壳中。不用沿外壳纵轴方向产生高的横向力便可达到这一保持力,因为沿触点排可以积累,而造成外壳翘曲。突出部96与凹槽108相互配合,还用于初步配置和定位触点,供最后正确插入。这对于手动插入格外有用。当全部触点这样加载时,可采用最终插入台阶,如用一个气筒,将全部触点推入各凹入部107最终位置。在最终位置,布置的定位面106对着板架28台阶28a。
应当注意,空心突出部96可视为简易支承结构,其端部连接板件94。细长突出部传递有限横向力,从而限制这种趋势,使触点传递外壳可能发生翘曲的应力。
参照图16-19,边缘连接器第二实施例包括一模制绝缘外壳210,它有第一端部212和第二端部214,彼此靠顶边216上的凹槽215相连。该外壳还有第一侧边220和第二侧边222。直角段221有一底边218,伸在外壳下面。通常,假想线所示印制导线板编号为223。该导线板有一前边缘224,嵌入外壳凹槽内,另有一对置顶边缘225和第一边缘226及第二边缘227。前边缘支承在板架228上。与普通的一样,印制导线板有导电垫,连接接触件229和230,它们位于凹槽对边。伸出直角段底边的有引线232和234及非导电销236和238,两者均嵌入母板。外壳还包括第一垂直件240,该件有凹槽241,是凹槽215的延续。第二垂直件242,它也有凹槽243,是凹槽215的延续。接片244和246厚度比垂直件薄,分别垂直向上伸出垂直件。凹槽241和243还垂直贯穿这些接片。最后,边缘连接器还有第一插锁件和第二插锁件,通常标示编号分别为252和254。这些插锁件基本与上面图6-11所示的插锁件相同。
参照图20和21,各接触件包括垂直段284,弧形段286和弧形段上的终端端288。垂直段伸出底座290。另有引线292侧向伸出底座。还有一支承板294垂直伸出底座。从该支承板纵向伸出的是突出部296,而在该突出部支承板对边有一凹入部298。在与弧形段终端端相对位置,支承板有一终端端支承面300。该表面用途是防止在印制导线板插入绝缘外壳凹槽时,弧形段受力过大。支承板还有另外的凹入面302。
不言而喻,上述插件边缘连接器能经济实用、高效有力固定印制导线板,防止接触件弧形段受力过大,避免接触件轴向位移和脱开。
尽管本发明对各图最好实施例作了描述,不言而喻,其他类似实施例也可采用,或对所述实施例加以改进和补充,达到本发明相同作用,而无偏离。因此,本发明不应限于单一实施例,而是认为具有符合列举所附权利要求的宽阔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