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栽培布置及栽培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葡萄栽培布置及栽培方法.pdf(14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102369869 B (45)授权公告日 2013.09.18 CN 102369869 B *CN102369869B* (21)申请号 201110284187.9 (22)申请日 2011.09.22 A01G 17/02(2006.01) (73)专利权人 罗建峰 地址 623100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 县上孟乡塔斯村塔斯酒庄有限公司 (72)发明人 罗建峰 (74)专利代理机构 成都虹桥专利事务所 ( 普通 合伙 ) 51124 代理人 梁鑫 CN 101228840 A,2008.07.30, CN 101584292 A,2009.11.25,。
2、 CN 201781824 U,2011.04.06, FR 2912282 B1,2009.04.17, US 6434883 B1,2002.08.20, CN 101715707 A,2010.06.02, 胡若冰 . 整形与修剪 .红提、 黑提葡萄优质 栽培技术 .2001,56. 刘洪章等 . 葡萄水平平行双母蔓 Y 型架栽培 技术研究 .山西果树 .2004,( 第 1 期 ), 刘洪章等 . 葡萄水平平行双母蔓 Y 型架栽培 技术研究 .山西果树 .2004,( 第 1 期 ), 翟秋喜等 . 温室葡萄 “V” 形整枝 “W” 型叶幕 结构研究 .山西果树 .2009,( 第 6。
3、 期 ), (54) 发明名称 葡萄栽培布置及栽培方法 (57) 摘要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有效 节约土地且能更加精确便捷管理和保证葡萄质量 的栽培技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本发明提供了一 种葡萄栽培布置。本发明葡萄栽培布置包括栽种 布置、 树形布置和叶幕布置 ; 所述栽种布置为以 大小行交替的方式布置葡萄树, 小行行间距控制 在4060cm, 大行行间距控制在250cm300cm。 本发明葡萄栽培布置将树形、 架式布置与葡萄园 植株整体的栽培布置三者有机结合, 达到很好的 协同, 形成的栽培布置能够使葡萄叶幕的光合效 能大幅提高 ; 能更好保持品质一致性和年度产出 的稳定性 。
4、; 有效抑制结果部位上移 ; 规范化、 标准 化程度高 ; 适宜栽种酿酒葡萄, 尤其适宜于山区 坡地栽培, 另也便于开放为观光葡萄园。 (51)Int.Cl. (56)对比文件 审查员 李良孔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7 页 附图 5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7页 附图5页 (10)授权公告号 CN 102369869 B CN 102369869 B *CN102369869B* 1/1 页 2 1. 葡萄栽培布置结构, 包括栽种布置结构, 其特征在于 : 所述栽种布置结构为以大小 行交替的方式布置葡萄树, 小行行间距控制在 0.。
5、4 0.6m, 大行行间距控制在 2.5 3m ; 所述葡萄栽培布置结构还包括树形布置结构, 所述树形布置结构为使单株主枝 (1) 上 的主蔓形成为横臂 (2) , 横臂 (2) 与主枝 (1) 形成 T 树形或倒 L 树形, 并将同一行的相邻葡 萄树的横臂 (2) 连接固定, 在同一行中形成与地面平行的连续横臂 (2) ; 横臂 (2) 离地高度 控制在 0.8 1.1m ; 每相邻两株葡萄之间横臂 (2) 的总长度控制在 2 3m ; 所述葡萄栽培布置结构还包括叶幕布置结构, 所述叶幕布置结构为通过引绑或固定手 段使每个单行横臂上生长的枝条 (3) 的叶幕形成 V 型, 使小行间相邻的平行。
6、横臂 (2) 上生长 出的邻近叶幕面相交叉, 整体上形成双 V 型叶幕 ; 叶幕交叉点在结果带与光合带交叉部位, 进而形成光合层、 挂果层以及地面与挂果层之间的通风层三层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葡萄栽培布置结构, 其特征在于 : 形成双 V 型叶幕的方式为, 两平行横臂 (2) 间引放在小行的行间内的枝条 (3) 就近交叉固定, 交叉固定点在枝条上最 高的结果节位附近。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葡萄栽培布置结构, 其特征在于 : 所述叶幕形成在距离地面 0.9 2m 范围内。 4.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葡萄栽培布置结构, 其特征在于 : 所述叶幕布置成 V 型的方 式为将。
7、横臂 (2) 上长出的枝条 (3) 间次按一根引放在小行之外, 一根引放在小行之内布置, 同一横臂上枝条间距在 0.2 0.3m 之间。 5. 葡萄栽培方法, 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 a、 栽种葡萄树 : 以大小行交替的方式布置栽种葡萄树, 栽种时小行行间距控制在 0.4 0.6m, 大行行间距控制在 2.5m 3m ; b、 确定树形 : 栽培过程中使每株葡萄树主枝 (1) 上长出一条或两条主蔓, 使主蔓基本 垂直于主枝, 形成为横臂 (2), 横臂 (2) 与主枝 (1) 形成 T 树形或倒 L 树形, 然后将同一行 的相邻葡萄树的横臂 (2) 连接固定, 以在同一行中形成与地面平行的。
8、连续的横臂 (2) ; 横臂 (2) 离地高度控制在 0.8m 1.1m ; 每相邻两株葡萄之间横臂 (2) 的总长度控制在 2 3m ; c、 叶幕确定和挂果 : 每年新梢长出后, 通过引绑或固定手段使横臂上长出的新梢枝条 (3) 所长成的叶幕形成为 V 型叶幕, 横臂 (2) 间引放在小行之内的枝条就近交叉固定, 交 叉固定点控制在枝条上最高的结果节位附近, 使得小行间相邻平行横臂邻近的叶幕面相交 叉, 整体上形成双 V 型叶幕, 叶幕形成在距离地面 0.9m 至 2m 范围内, 叶幕交叉点在结果带 与光合带交叉部位 ; 在果实生长期, 长出的果实集中生长在离地面 0.9m 左右、 横臂 。
9、(2) 以上 0.3m 高度和水平方向的 0.1 0.4m 的空间范围内, 进而形成光合层、 挂果层以及地面与挂 果层之间的通风层三层结构 ; 葡萄栽培期间进行田间管理, 直至葡萄收获。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2369869 B 2 1/7 页 3 葡萄栽培布置及栽培方法 技术领域 : 0001 本发明属于植物栽培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葡萄栽培布置及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 0002 酿酒葡萄, 是指以酿造葡萄酒为主要生产目的的葡萄品种。酿酒葡萄的栽培技术 已经经过多年的深入研究, 每一个步骤的处理都有技术规范, 在我国就有如 : 国家经贸委发 布的 “中国葡萄酿酒技术规范” ; 新疆维。
10、吾尔自治区地方标准 DB65/T2002-2002酿酒葡萄 栽培技术规程 等栽种规程可供参考执行。 世界各国为了实现葡萄酒的高质量, 不是追求酿 酒葡萄的产量, 而是从严格限制酿酒葡萄的产量入手。因为葡萄单位面积内光合产物的多 少是一个定值, 单位面积内产量愈高, 单位产量内的光合产物就越少。 故为使后继酿酒生产 用的葡萄的质量更好、 光合产物的含量更高, 优质的酿酒葡萄的亩产量一般通过技术手段 控制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 0003 在限定葡萄的产量的同时, 每株葡萄树上最后所得的果实之间的品质的均一性也 是大家所关注的焦点。 同一批次榨汁的葡萄的品质均一性越好, 榨出的葡萄汁质量越可控。 如。
11、果其中一些葡萄的质量差, 口味不够, 就会导致最后的葡萄酒质量下降, 如果有个别生病 或霉变葡萄混入, 甚至会导致这一批次的葡萄汁作废, 造成极大的浪费。 但是由于葡萄结果 在枝蔓下, 且每一穗葡萄的数量众多, 各个葡萄粒的所处微环境也有所区别。 因此一块葡萄 园中采摘的同一批次葡萄都要具有趋同的高品质, 是酿酒葡萄生产中很想达到, 但又很难 达到的一个技术难点。 0004 酿酒葡萄的树形与架式 ( 或叫架势 ) 是栽培技术中的核心技术, 目前普遍采用的 方式主要是单行种植, 行距22.5米, 主要采用的树形架式为篱架I型叶幕、 U型叶幕、 V型 叶幕栽培或多主蔓扇型叶幕栽培。 这些栽培方式存。
12、在以下缺陷 : 1、 除V型叶幕外, 其余架式 的光合效能不高 ; 2、 葡萄果实生长在枝条的不同空间部位, 成熟程度不一致 ; 3、 葡萄园架 材投入、 劳动量投入大 ; 4、 只有 2 2.5 米的行间距导致田间管理操作空间小, 难度大 ; 5、 每亩种植的株树低, 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低 ; 6、 结果带与光合带大部分重叠, 不利于针对 性的病虫害防治。申请号为 201010033322.8 的中国专利申请 “一种篱架式葡萄栽培方法” 中就公开了如何设置形成U型叶幕、 V型叶幕应用于葡萄栽培的具体方式。 其中公开了将葡 萄的主蔓 ( 主枝 ) 从地面 0.3 米就开始引绑, 并且在其上还。
13、有第二条乃至第三条主蔓形成 多层的 V 型叶幕, 这虽然提高了产量, 但是是难以保证酿酒葡萄质量以及其品质均一性的。 本领域需要开发更优秀的栽培技术, 尤其是宏观上能有效综合解决上述问题的新的技术。 发明内容 : 0005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有效节约土地且能更加精确便捷管理和 保证葡萄尤其是酿酒葡萄质量的栽培技术。 0006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葡萄栽培布置, 葡萄栽培布置又可叫作葡 萄栽培布置结构或者葡萄栽培布置方式。 本发明葡萄栽培布置包括栽种布置, 其特征在于 : 说 明 书 CN 102369869 B 3 2/7 页 4 所述栽种布置为以大小行交替的方。
14、式布置葡萄树, 小行行间距控制在 0.4 0.6m, 大行行 间距控制在 2.5 3m。大行行间距优选 2.8m 3.0m。 0007 其中, 上述葡萄栽培布置包括树形布置, 所述树形布置为使单株主枝上生成的主 蔓形成为横臂, 横臂与主枝形成T树形或倒L树形, 并将同一行的相邻葡萄树的横臂连接固 定, 在同一行中形成与地面平行的连续横臂。 0008 其中, 横臂离地高度控制在 0.8 1.1m ; 每相邻两株葡萄之间横臂的总长度控制 在 2 3m。 0009 其中, 上述葡萄栽培布置包括叶幕布置, 所述叶幕布置为通过引绑或固定手段使 每个单行横臂上生长的枝条的叶幕形成 V 型。 0010 进一。
15、步的, 上述葡萄栽培布置中的叶幕布置是使小行间相邻的平行横臂上生长出 的邻近的叶幕面相交叉, 整体上形成双 V 型叶幕, 叶幕交叉点在结果带与光和带交叉部位, 进而至上而下包括形成光合层、 挂果层以及地面与挂果层之间的通风层的三层结构 0011 其中, 上述葡萄栽培布置中形成双 V 型叶幕的方式为, 两平行横臂间引放在小行 的行间内的枝条就近交叉固定, 交叉固定点在枝条上最高的结果节位附近。 0012 进一步的, 上述葡萄栽培布置中将横臂上长出的枝条间次按一根引放在小行之 外, 一根引放在小行之内布置, 同一横臂上枝条间距在 0.2 0.3m 之间。 0013 其中, 上述葡萄栽培布置中的叶幕。
16、形成在距离地面 0.9 2m 的高度范围内。 0014 在提供上述葡萄栽培布置的基础上,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葡萄栽培的方法, 其特 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 0015 a、 栽种葡萄树 : 以大小行交替的方式布置栽种葡萄树, 栽种时小行行间距控制在 0.4 0.6m, 大行行间距控制在 2.5m 3m ; 0016 b、 确定树形 : 栽培过程中使每株葡萄树主枝 (1) 上长出一条或两条主蔓, 使主蔓 基本垂直于主枝, 形成为横臂(2), 横臂(2)与主枝(1)形成T树形或倒L树形, 然后将同一 行的相邻葡萄树的横臂 (2) 连接固定, 以在同一行中形成与地面平行的连续的横臂 (2) ; 横 臂。
17、 (2) 离地高度控制在 0.8m 1.1m ; 每相邻两株葡萄之间横臂 (2) 的总长度控制在 2 3m ; 0017 c、 叶幕确定和挂果 : 每年新梢生长到一定长度后通过引绑或固定手段使横臂上长 出的新梢枝条 (3) 所长成的叶幕形成为 V 型叶幕, 横臂 (2) 间引放在小行之内的枝条就近 交叉固定, 交叉固定点控制在枝条上最高的结果节位附近, 使得小行间相邻平行横臂邻近 的叶幕面相交叉, 整体上形成双 V 型叶幕, 叶幕形成在距离地面 0.9m 以上和 2m 范围内, 叶 幕交叉点在结果带与光和带交叉部位 ; 在果实生长期, 长出的果实集中生长在离地面 0.9m 左右, 横臂 (2)。
18、 以上 0.3m 高度和水平方向的 0.1 0.4m 的空间范围内, 进而形成光合层、 挂果层以及地面与挂果层之间的通风层三层结构 ; 葡萄树及果实期间进行田间管理, 直至 葡萄收获。 0018 在上述方法中, 根据葡萄的生理特性, 每株葡萄从栽培定植开始都可设置一根可 紧靠的支柱以保证在形成树形过程中能够形成完全直立的主干 ; 在葡萄树生长到足够的树 龄, 在能够形成直立粗壮的主干和连续稳定的横臂时就可以不再依靠支架逐步过渡到少量 支架或者无架栽培的方式。在使用架材时, 可以使用 “井” 字架材。即以两根直立横杆和两 根水平横杆形成 “井” 字, 两根直立横杆各支持两小行上对应的葡萄主枝, 。
19、低处的水平横杆 说 明 书 CN 102369869 B 4 3/7 页 5 位于横臂的高度, 高处的水平横杆则用于给形成双 V 型叶幕的交叉枝条提供支持。在无架 栽培方式下, 横臂上的枝条仍然可以按照前述的方法形成双 V 型叶幕和三层结构。 0019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 打破传统思路, 将树形、 架式与葡萄园植株整体的栽培布 置三者有机结合, 达到很好的协同, 形成的栽培布置能够使葡萄树形成三层结构, 葡萄叶幕 的光合效能大幅度提高, 并且别于分别进行各层次各自的后期田间管理, 互不干扰 ; 更使得 同片葡萄园的果实在基本相同的营养供给距离获取养分、 获得基本相同的光照、 处于基本 相。
20、同的叶幕下微气候环境, 因此能够保持持最大的品质一致性和年度产出的稳定性 ; 还能 改善果实微气候环境, 减少病害发生机率 ; 可促进低节位花芽充分分化, 有效抑制结果部位 上移 ; 由于大小行结合的方式, 提高大行行距, 还使行间便于间种轮作和机械化操作, 提高 土壤肥力和生态效益 ; 规范化、 标准化程度高, 可以降低建园成本和土地管理成本 30以 上 ; 提高结果部位离地面的距离, 可减轻劳动强度、 提高劳动效率, 尤其适宜于山区坡地 ; 可以使用 “井” 字架材, 能够大量节约架材成本。另外也便于开放为观光葡萄园。 附图说明 0020 图 1、 本发明葡萄栽培布置的示意图, 主要反映了。
21、栽种布置、 树形布置, 使用了十字 形的硬质架材。1 为主枝, 2 为形成为横臂的主蔓, 3 为枝条, 4 为架材。 0021 图 2、 本发明葡萄栽培布置的示意图, 主要反映了两小行间的栽种布置、 树形布置 和双V型叶幕布置, 使用了十字形的硬质架材。 1为主枝, 2为形成为横臂的主蔓, 3为枝条, 4 为十字形的硬质架材, 6 为架材间的连接材料。 0022 图 3、 本发明葡萄栽培布置的示意图, 主要反映了连续的 “井” 字架材的结构。5 为 竹竿等软质材料形成的 “井” 字架材, 6 为连接 “井” 字架材之间的连接材料, 可用竹竿等材 料。 0023 图 4、 本发明葡萄栽培布置的示。
22、意图, 主要反映了两小行间的栽种布置、 树形布置 和双 V 型叶幕布置, 使用了 “井” 字形的软质架材。在主枝和横臂长成定型后, 可不用架材。 1 为主枝, 2 为形成为横臂的主蔓, 3 为枝条, 5 为竹竿等软质材料形成的 “井” 字架, 7 为竹竿 做成的连接材料。 0024 图 5、 本发明葡萄栽培布置的示意图, 主要反映了两小行间在主枝和横臂长成定型 且强度足够时, 可不用架材情况下的栽种布置、 树形布置和双 V 型叶幕布置。1 为主枝, 2 为 形成为横臂的主蔓, 3为枝条, 6为根据需要保留或采用的连接材料, 主要起维持双V型叶幕 的作用。 0025 另, 上述各图中同行相邻两株。
23、葡萄树的横臂是相互连接固定的。图中为显示出使 用的连接材料而没有直接显示这种关系。 具体实施方式 0026 以下结合附图, 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详细说明。 0027 本发明葡萄栽培布置包括栽种布置、 树形布置和叶幕布置 ; 所述栽种布置为以大 小行交替的方式布置葡萄树, 小行行间距控制在 0.4 0.6m, 大行行间距控制在 2.5m 3m。大行行间距优选 2.8m 3m。优选的, 小行两侧的葡萄树按垂直于行的走向进行平行布 置。其中, 上述葡萄栽培布置中的树形布置为使单株主枝 1 上生成的主蔓形成为横臂 2, 横 说 明 书 CN 102369869 B 5 4/7 页 6 臂 2 与主枝 1 。
24、形成 T 树形或倒 L 树形, 树形的形成可以使用现有技术进行完成, 并将同一行 的相邻葡萄树的横臂 2 相互连接固定, 在同一行中形成于地面平行的连续横臂 2, 横臂 2 离 地高度控制在 0.8m 1.1m ; 每相邻两株葡萄之间横臂 2 的总长度控制在 2 3m( 参见图 1)。其中, 上述葡萄栽培布置中的叶幕布置为通过引绑或固定手段使每个单行横臂 2 上的 叶幕形成 V 型, 两平行横臂 2 间引放在小行之内的枝条 3 就近交叉固定, 交叉固定点控制在 枝条3上最高的结果节位附近, 使得小行间相邻平行横臂2邻近的叶幕面相交叉, 整体上形 成双 V 型叶幕, 叶幕交叉点在结果带与光和带交。
25、叉部位。叶幕形成在距离地面 0.9m 以上和 2m 范围内。其中, 上述将叶幕布置成 V 型的具体方式可为将横臂 2 上长出的枝条 3 间次按 一根引放在小行之外, 一根引放在小行之内布置, 同一横臂上枝条 3 间距在 0.2m 0.3m 之 间。葡萄叶幕形成在距离地面 0.9m 以上和 2.0m 范围内, 果实则集中分布在离地面 0.9m 左 右, 横臂以上 0.3m 高度范围和 0.6 0.7m 宽度范围的空间内。 0028 更具体地讲, 本发明的栽培布置采用大小行相结合的方式, 将等行距的单行种植 改为大小行交替的双行种植 ; 小行行间距根据不同品种控制在 0.4 0.6m, 大行行间距。
26、按 照不同品种有效生长量的一定比例确定, 控制在 2.8m 3.0m, 便于土地综合利用和田间操 作。 为了更好的进行后继的叶幕布置以及设置 “井” 字型的架材, 优选的, 小行两侧的葡萄树 按垂直于行的走向进行平行布置。葡萄树可采用倒 L 树形或者 T 型树形并相互连接固定, 形成平行的连续的横臂 2。横臂 2 高度控制在 0.8m 1.1m, 每株葡萄的左右两个横臂 2 长 度控制在1cm1.5m, 葡萄叶幕形成在距离地面0.9m以上和2.0m范围内, 果实集中分布在 离地面 0.9m 左右 0.1m 高度范围和 0.6m 宽度范围的空间内, 无论是枝梢处理还是果实采收 劳动, 符合人体工。
27、程学手部最佳动作范围, 既形成了典型的光合带、 挂果带、 通风带 “三带栽 培” 模式, 又减轻田间操作劳动的疲劳强度 ; 横臂 2 连接固定后, 整行葡萄树成为一个整体, 增强了负载支撑能力和抗风能力, 使硬质架材4(以水泥杆为代表)的使用可以改变为软质 架材 5( 以竹竿为代表 ) 的使用, 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本发明描述中所述的软质和硬质架材 是相对的软硬, 即传统的水泥类的架材被称为硬质架材, 而竹竿类的架材由于相对于水泥 杆而言更软一些, 有一定的柔韧性, 故在本发明内被称为软质架材。 软质架材在传统的单行 布置种植方式中, 由于其质软, 做成十字型支持力度不够, 难以获得广泛应用, 。
28、而在本发明 的布置方式中, 由于能使用 “井” 字架, 故能得到很好的应用。 0029 横臂上的枝条按照放一根, 引绑一根的办法定位在架材间的中间拉线上 ( 图 2), 被引绑或被放在外的两条相邻枝条 3 的间距自然形成在 0.2m 0.3m 之间 ; 单行横臂 2 上 的叶幕形成 V 型, 两条平行横臂之间邻近面相交叉, 整体上形成双 V 型叶幕, 硬质架材 4 通 过一根中心拉线 ( 图 2) 或通过软质架材 5 的两根第二层连接横杆 ( 图 4) 保持 V 型叶幕, 防止横臂2旋转 ; 通过调整一根中心拉线或两根二层拉线与横臂2平面的垂直距离, 可以适 应不同枝条硬度的品种或不同结果部位。
29、的品种保持V型叶幕, 并防止横臂2旋转 ; 交叉点通 过小行行距和架材控制在结果带与光和带交叉部位。 这样既能保证叶幕最大限度的利用光 照, 又能避免叶幕郁闭, 使果实可以全部裸露, 特别有利于果实品质提高和病虫害防治 ; 最 后使葡萄叶幕形成在距离地面 0.9m 以上和 2m 范围内, 果实集中分布在离地面 0.90.1m 高度范围的横臂 2 以上 0.3m 高度, 和横臂 2 水平方向的 0.1 0.4m 的空间范围内。 0030 硬质架材 4 则可以采用 “十” 字型, 在横担两端采用拉线连接, 在横担以上一定距 离的立杆设中心拉线连接, 横担是指水泥杆中部固定形成十字的与横臂高度一致的。
30、横向短 说 明 书 CN 102369869 B 6 5/7 页 7 杆。 当使用水泥杆或金属杆等刚性强的硬质架材, 制作和安装成本相对较高, 同时一般是按 照每 4 6 米的间距安装, 当出现拉线断脱时, 间距之间的葡萄树的树形就被全部损坏, 特 别是在挂果期, 对质量和产量产生严重影响。 0031 采用竹竿等软质架材时能够克服这一缺陷。使用竹竿等制作软质架材 5 时, 采用 “井” 字型并采用竹竿硬连接的方式使葡萄主干、 横臂和枝条高度贴合, 即使用竹竿等架材 替代拉线起连接作用。 “井” 字型软质架材 5 安装的密度与种植密度保持一致 ( 每株葡萄主 干与每根立杆相靠 ),“井” 字型第。
31、一层 ( 下层 ) 离地高度与横臂高度一致, 第二层高度与交 叉点高度一致, 若干 “井” 字型软质架材 5 之间连接成整体 ( 参见图 3、 图 4)。使用这软质 架材 5 在培养树形的过程中能提高 T 型树形或 L 型树形的标准化程度, 提高了每株葡萄树 的稳定性, 避免因拉线断脱后形成葡萄树成片倒伏的情况, 同时大幅度降低架材 4 投入的 材料和人力成本, 简化操作过程。另外, 每 4 6 个连续的 “井” 字的两端可以分别再增加 两根斜干支撑在 “井” 字上, 以增强稳固性和特别是对坡地的适应性。 0032 软质架材 5 的使用年限不足硬质架材 4 使用年限长, 一般只安排使用 4 5。
32、 年, 届 时葡萄树主干和横臂已经生长定型并具备自我支撑的能力, 枝条中等以上硬度的品种可以 过渡到无支架栽培方式 ( 参见图 5)。在实现无支架栽培后, 同样可以形成双 V 型叶幕的布 置 : 即将两条平行横臂上的枝条在前述交叉点上按照前述办法采用一根无需靠支架定位的 中心线作为连接材料 6 进行引绑即可, 非常简便。 0033 实施例一使用本发明栽培布置进行葡萄栽培 0034 首先进行葡萄树的栽种 : 以大小行交替的方式布置栽种葡萄树, 栽种时小行行间 距控制在 0.4 0.6m, 大行行间距控制在 2.5m 3m。栽培定植开始用一根紧靠主干的支 柱以保证在形成树形过程中能够形成直立主干。。
33、 0035 然后进行确定树形及树形的布置 : 在栽培过程中使用本领域的常用技术即可使每 株葡萄树主枝上仅长出或仅保留一条或两条主蔓, 使主蔓在离地 90 公分左右处长出并基 本垂直主枝 1( 或叫主干 ), 形成为横臂 2, 横臂 2 与主枝 1 形成 T 树形或倒 L 树形。然后将 同一行的相邻葡萄树的横臂 2 连接固定, 以在同一行中形成与地面平行的连续横臂 ; 横臂 2 离地高度控制在 0.8m 1.1m ; 每相邻两株葡萄之间横臂 2 的总长度控制在 2 3m。这个 过程中使用井字型的软质架材 5 对主枝进行辅助支撑, 并使用两个井字型架之间下一层的 竹竿作为连接材料 6 辅助横臂的水。
34、平生长 ( 参见图 5), 使用两个井字型架之间上一层的拉 线或者竹竿作为相邻两个横臂上交叉枝条辅助支撑材料。 0036 待每年横臂2上枝条3长出时, 即栽培学上所称的当年一次新梢长出时, 进行叶幕 的布置 ( 参见图 5)。即一次新梢长成为具有足以进行引绑的长度的枝条时, 通过引绑或固 定手段将横臂 2 上长出枝条 3 形成 V 型叶幕, 小行内的两平行横臂 2 间引放在小行之内的 枝条3就近交叉固定, 交叉固定点控制在枝条3上最高的结果节位附近, 使得小行间相邻平 行横臂邻近的叶幕面相交叉, 整体上形成双 V 型叶幕, 叶幕形成在距离地面 0.9m 以上和 2m 范围内, 叶幕交叉点在结果。
35、带与光和带交叉部位, 这个过程中使用井字型架材 5 和竹竿进 行支撑辅助。 0037 在果实生长期, 长出的果实集中生长在离地面0.9m左右, 横臂以上0.3m高度和横 臂周围 0.6 0.7m 宽度的空间范围内, 进而至上而下形成光合层、 挂果层以及地面与挂果 层之间的通风层三层结构 ; 整个栽培过程进行相应的田间管理, 直至葡萄收获。 说 明 书 CN 102369869 B 7 6/7 页 8 0038 实地使用本发明栽培布置进行葡萄栽培后取得的后期效果为 : 0039 现有的单行种植布置方式葡萄密度为单行、 株距 2 米, 行距 2 米, 每亩 333 株左右, 叶幕为篱架或单 V 型。
36、叶幕。 0040 本发明栽培布置和现有的单行种植布置方式在其他栽种技术和过程都相同的情 况下, 进行了赤霞珠、 蛇龙珠、 美乐、 霞多丽、 薏斯琳、 白雷司令、 威代尔品丽珠等品种的葡萄 自 1998 年以来的长期对比栽培。对产量及其稳定性、 果实品质的一致性、 以及使用的成本 等方面综合进行了比较。本发明表 1 举了美乐品种的栽培结果为例, 其余品种的栽培试验 的结果具有相同的趋势, 各品种的综合结果则参见表 2。 0041 1、 产量稳定性的比较试验结果 : 0042 果枝率 ( 结果枝占全部当年新枝的比例 ) 可以达到 90以上, 其他栽培法果枝率 一般在 70左右, 提高明显。 004。
37、3 亩产量控制的准确度, 即设计或计划产量与实际产量之差与设计或计划产量的比 率, 可以达到90以上。 亩产量的年度波动波幅, 同一地块不同年度产量差异与设计产量的 差异率, 可以控制在10范围内。 而其他单行布置方式, 亩产量控制准确性一般只能达到 60 80, 亩产量的年度波动波幅可以达到 50 80以上。 0044 结果表明, 采用本栽培布置进行酿酒葡萄的栽培, 可以精准控制果实亩产量并保 持年度产量稳定。 0045 2、 在果实品质的检测结果 0046 果实品质一致性方面主要体现在果穗大小一致度、 糖酸比(acid-sugar ratio)一 致度两个方面。 0047 在果穗大小方面,。
38、 采用本发明栽培布置技术的葡萄园, 其正常果实单穗重波幅, 即 应该是多年充分采样的标准果穗平均重量与当年实际之间的差异率, 通常保持在 15 内, 极大穗果出现几率非常低 ; 而采用其他栽培布置方式的果园的正常果实单穗重波幅通 常在30以内, 极大穗果出现几率较多。 果穗发育程度或者叫果穗发育完整率更高、 也更 好, 即各个果穗和标准果穗的接近程度更高。 0048 在糖酸比方面, 采用本发明栽培布置的葡萄园所采摘的成熟葡萄糖酸比指标更 好, 而且采用常规的田间标准抽样法取得指标值与压榨生产时取得的指标值差值小于 10, 而其他栽培法的差值一般大于 20, 一致度更佳。 0049 结果表明, 。
39、采用本栽培布置进行酿酒葡萄的栽培, 所获得的果实品质一致性优于 现有技术。 0050 另外, 采用本发明栽培布置的葡萄园在多年生葡萄生产过程中, 可以有效地将葡 萄的结果部位控制在横臂以上0.15m0.3m范围内, 而常见的篱架栽培等的结果部位范围 常达 1m 以上, 有效地抑制了结果部位的上移。能使葡萄果实基本全部集中裸露在光合带以 下, 至上而下形成光合层、 挂果层以及通风层三层结构 ; 易于有针对性地分别进行观察、 保 护和病害防治, 在病害发生时, 损失量有效控制在产量的 5以内, 而其他方式在同样的情 况下下往往会损失 30以上的产量。 0051 表 1 本发明栽培布置和现有单行栽培。
40、布置 0052 栽培美乐 (Merlot) 的效果综合对比 0053 说 明 书 CN 102369869 B 8 7/7 页 9 0054 表 2 本发明栽培布置和现有单行栽培布置的多品种效果综合比较 0055 说 明 书 CN 102369869 B 9 1/5 页 10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2369869 B 10 2/5 页 11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2369869 B 11 3/5 页 12 图 3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2369869 B 12 4/5 页 13 图 4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2369869 B 13 5/5 页 14 图 5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2369869 B 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