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茶叶加工技术领域,涉及茶叶处理设备,具体是 涉及一种茶叶发酵装置。
背景技术
发酵茶是将茶树芽叶经过萎调,揉切,干燥等初制工序制成毛茶 后,再经精制制成的茶。对于发酵茶而言,发酵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步 骤,然而,传统的茶叶发酵方式大都是让茶叶堆在一起自然发酵,工 人按时翻动茶叶,避免茶叶内部温度过高而烧坏茶叶。人工翻动茶叶 进行发酵由于内外温度不相同以及与氧气的接触程度不同,容易导致 发酵不均匀,导致茶叶质量下降,而且人工翻动茶叶操作繁琐,费时 费力,从而导致茶叶发酵效率不高,茶叶发酵质量不高。为保证茶叶 发酵质量,提高茶叶的发酵效果,目前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茶叶发酵装 置,例如,公开号为CN204047870U公开了一种茶叶发酵装置,它包 括发酵箱、进气箱、出气箱、水箱、风箱、通风管、筛架、发酵筛和 筛架转动驱动装置;所述筛架设置于所述发酵箱内,所述进气箱和出 气箱分别通过所述通气孔与所述发酵箱连通,所述水箱内设置有电热 管,所述水箱一端的顶部通过设置通气通道与所述进气箱连通,所述 风箱外端设置有进风口。该技术方案虽然通过采用筛架转动省去人工 翻动茶叶的工序,通过出风口使得氧气均匀输入到发酵箱内;但是采 用筛架在转动过程中存在茶叶翻转不均匀,产生茶叶堆积现象,进而 影响茶叶的发酵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茶叶发酵装置,该 装置采用网状输送带进行茶叶发酵,从而避免茶叶翻转过程中产生堆 积现象,保证发酵过程中的通风良好,保持良好的发酵环境,进而提 高茶叶发酵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茶叶发酵装置,包括箱体及设置于箱体内 的加热管,所述箱体上分别安装有被动轴和主动轴,在被动轴和主动 轴上套装有输送带,所述主动轴通过传动带与安装在箱体外侧的电机 相连,所述箱体内位于输送带下方还设置有存放平台,所述箱体底部 设置有水雾喷头,所述箱体顶部设置有进料口,所述箱体端部位于存 放平台下方设置有出料口。
所述箱体两端对称安装有风机。
所述箱体底部分别安装有后走行轮和前走行轮。
所述后走行轮为万向轮,前走行轮为定向轮。
所述输送带为网状结构。
所述加热管为U形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网状输送带进行茶叶存 放,使得茶叶在发酵过程中搅拌均匀,不易产生堆积,保证发酵过程 中的通风良好,保持良好的发酵环境;同时通过开启加热管和水雾喷 头来实现发酵效果一致性,保证茶叶发酵环境的稳定性,进而提高发 酵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A向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加热管的平面布置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的右视图。
图中:1-风机,2-箱体,3-被动轴,4-进料口,5-输送带,6-主动 轴,7-传动带,8-电机,9-后走行轮,10-加热管,11-水雾喷头,12- 前走行轮,13-存放平台,14-出料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进一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要求保护的范围并不 局限于所述。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茶叶发酵装置,包括箱 体2及设置于箱体2内的加热管10,所述箱体2上分别安装有被动轴3 和主动轴6,在被动轴3和主动轴6上套装有输送带5,所述主动轴6通 过传动带7与安装在箱体2外侧的电机8相连,所述箱体2内位于输送带 5下方还设置有存放平台13,所述箱体2底部还设置有水雾喷头11,所 述箱体2顶部设置有进料口4,所述箱体2端部位于存放平台13下方设 置有出料口14。本技术方案设置加热管10和水雾喷头11来实现发酵箱 体内的温度和湿度调节,保证茶叶发酵环境的稳定性,进而提高发酵 效果,确保茶叶成品的品质。在实际生产中,所述箱体2的顶部还设 置有观察口,观察口安装有钢化玻璃。由于采用网状输送带进行茶叶 存放,使得茶叶在发酵过程中搅拌均匀,不易产生堆积,保证发酵过 程中的通风良好,保持良好的发酵环境,同时可减少采用人工翻转茶 叶所产生的成本。本技术方案通过设置进料口和出料口,可利用茶叶 的有序进料和出料,保证茶叶的发酵时间的恒定。
所述箱体2两端对称安装有风机1。通过风机1将箱体2内的热量均 匀散发到输送带5上,以保证箱体内部与外界空气充分接触,保持良 好的发酵环境。
所述箱体2底部分别安装有后走行轮9和前走行轮12。
所述后走行轮9为万向轮,前走行轮12为定向轮。这样,可方便 地控制箱体的移动方向,克服了全部采用万向轮移动方向不易控制和 全部采用定向轮不能进行任意方向转动所存在的不足。
所述输送带5为网状结构。这样保证在发酵过程中的通风良好, 提供茶叶的发酵效果。
所述加热管10为U形结构。U形结构加热管可使得热量分布更加 均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