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选择线圈模式的磁共振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自动识别扫描被检体时所使用的线圈元件的组合的技术(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5609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对于自动识别线圈元件的组合的一般技术而言,线圈的设置位置被固定。因此,存在能够使用的线圈被限定等的缺点。
另一方面,在磁共振装置中,已知使用称为“intelitouch”的定位传感器来检测前部线圈(Anteriorcoil)的位置,但在该磁共振装置中,需要操作人员操作定位传感器,存在操作人员的操作负担增加的问题。
另外,前部线圈多由柔软的原料制作以能够变形,根据被检体的体形,前部线圈的形状发生变化。前部线圈的形状变形时,与此相应地灵敏度也发生变化,因此存在难以选择最佳的线圈的问题。
而且,从缩短拍摄时间的观点出发,能够以短时间来选择适于拍摄的线圈元件的组合也很重要。
出于这样的理由,期望尽可能不给操作人员施加负担地、能够以短时间来选择适于被检体的扫描的线圈元件的组合。
本发明的第1方式是一种磁共振装置,所述磁共振装置从多个线圈元件中选择表示扫描被检体时所使用的线圈元件的组合的线圈模式,使用所选择的线圈模式,执行用于取得所述被检体的数据的既定的扫描,
所述磁共振装置具有:
线圈装置,具有n个线圈模式;
选择单元,从所述n个线圈模式中选择执行所述既定的扫描时所使用的线圈模式的候补;
扫描单元,使用所述线圈模式的候补,执行用于取得所述被检体的数据的第1扫描;以及
灵敏度图生成单元,基于由所述第1扫描得到的数据,生成所述线圈模式的候补的灵敏度图。
本发明的第2方式是一种磁共振装置的程序,所述磁共振装置从多个线圈元件中选择表示扫描被检体时所使用的线圈元件的组合的线圈模式,使用所选择的线圈模式,执行用于取得所述被检体的数据的既定的扫描,
所述程序使计算机执行:
选择处理,从n个线圈模式中选择执行所述既定的扫描时所使用的线圈模式的候补;以及
灵敏度图生成处理,生成所述线圈模式的候补的灵敏度图。
发明的效果
由于生成线圈模式的灵敏度图,所以即使线圈的形状变形,也能够得到与线圈的形状相应的灵敏度图。因此,能选择适于既定的扫描的线圈模式。另外,在生成灵敏度图前,选择既定的扫描所使用的线圈模式的候补,因此不需要使用n个线圈模式的各个的第1扫描,能以短时间来选择适于既定的扫描的线圈模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磁共振装置的概略图;
图2是示出前部阵列线圈40及后部阵列线圈41的构造的图;
图3是线圈模式的说明图;
图4是示出在本方式中执行的扫描的图;
图5是概略性示出拍摄部位的图;
图6是示出拍摄被检体时的流程的图;
图7是示出将前部阵列线圈40安装于被检体时的情况的图;
图8是示出界标LM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9是示出将拍摄部位输送至可拍摄区域25后的情况的图;
图10是示出扫描A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1是扫描A0~A4的说明图;
图12示出在扫描A0~A4中使用的脉冲序列的一个例子;
图13是概略性示出RF线圈24的投影数据P0的图;
图14是概略性示出按每个线圈模式Set1~Set4所生成的投影数据P1~P4的图;
图15是生成有效数据(coveragedata)时的说明图;
图16是从线圈模式Set1~Set4中检测在可拍摄区域25内具有高灵敏度的线圈模式时的说明图;
图17是示出扫描B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8是概略性示出所生成的投影数据Q01~Q06的图;
图19是概略性示出按每个灵敏度图用扫描B1~B3所生成的投影数据Q11~Q16、Q21~Q26、Q31~Q36的图;
图20是生成灵敏度图时的说明图;
图21是灵敏度图M1的生成方法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
图22是概略性示出线圈模式Set1~Set3的灵敏度图M1~M3的图;
图23是概略性示出在可拍摄区域25内设定的拍摄视场FOV1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24是算出灵敏度评分时的说明图;
图25是概略性示出显示部10所显示的线圈模式Set1的灵敏度图M1的图;
图26是概略性示出由定位器扫描得到的定位器图像数据的图;
图27是概略性示出所设定的拍摄视场FOV2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28是示出灵敏度评分V的图;
图29是概略性示出显示部10所显示的线圈模式Set2的灵敏度图M2的图;
图30是概略性示出将定位器图像数据与窗口的灵敏度分布重叠时的情况的图;
图31是示出实验结果的图;
图32是示出实验结果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就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下的方式。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磁共振装置的概略图。
磁共振装置(以下称为“MR装置”。MR:MagneticResonance)100,具有磁体2、台3、定位灯4、前部阵列线圈40、后部阵列线圈41等。
磁体2具有容纳被检体11的膛21、超导线圈22、梯度线圈23和RF线圈24。超导线圈22施加静磁场,梯度线圈23施加梯度磁场,RF线圈24发送RF脉冲。此外,也可以使用永磁体代替超导线圈22。
在磁体2的前表面设有定位灯4。定位灯4设定作为将被检体11输送至膛21时的记号的界标。
台3具有用于支撑被检体11的托架3a。托架3a构成为能够移动至膛21内。利用托架3a可将被检体11输送至膛21。
在被检体11的腹部安装有前部阵列线圈40。另外,后部阵列线圈41被埋入托架3a。前部阵列线圈40及后部阵列线圈41合起来相当于线圈装置。关于前部阵列线圈40及后部阵列线圈41的构造在后面叙述。
MR装置100还具有发送器5、梯度磁场电源6、接收器7、控制部8、操作部9以及显示部10等。
发送器5对RF线圈24供给电流,梯度磁场电源6对梯度线圈23供给电流。
接收器7对从前部阵列线圈40及后部阵列线圈41接收的信号执行检波等的信号处理。此外,磁体2、发送器5、梯度磁场电源6合起来相当于扫描单元。
控制部8控制MR装置100的各部的工作,以实现将需要的信息传输至显示部10或基于从接收器7接收的数据来重构图像等的MR装置100的各种工作。控制部8例如由计算机(computer)构成。控制部8具有数据生成单元81~灵敏度评分算出单元84等。
数据生成单元81生成线圈模式的有效数据(参照图15)。关于线圈模式在后面叙述。
线圈模式候补选择单元82选择在定位器扫描LS及正式扫描MS1(参照图4)中使用的线圈模式的候补。
灵敏度图生成单元83生成线圈模式的灵敏度图。
灵敏度评分算出单元84算出线圈模式的灵敏度评分。
控制部8是构成数据生成单元81~灵敏度评分算出单元84的一个例子,通过执行既定的程序,作为这些单元而发挥功能。
操作部9由操作人员操作,将各种信息输入控制部8。显示部10显示各种信息。
MR装置100如上述构成。接着,关于前部阵列线圈40及后部阵列线圈41的构造进行说明(参照图2)。
图2是示出前部阵列线圈40及后部阵列线圈41的构造的图。
图2(a)是前部阵列线圈40及后部阵列线圈41的立体图,图2(b)是前部阵列线圈40及后部阵列线圈41的侧面图。
前部阵列线圈40是安装于被检体的拍摄部位(本方式中为腹部)的线圈。前部阵列线圈40由多个线圈元件构成。
后部阵列线圈41是埋入托架3a的线圈。后部阵列线圈41也由多个线圈元件构成。
拍摄被检体时,根据拍摄条件,从前部阵列线圈40及后部阵列线圈41所具有发线圈元件中选择用于扫描的线圈元件(参照图3)。
图3是表示本方式中扫描被检体时可使用的线圈元件的组合的线圈模式的说明图。
在本方式中,将后部阵列线圈41分为2个部分(后部阵列41a及后部阵列41b),设定为能够使用如以下的线圈模式Set1~Set4。
(1)线圈模式Set1:前部阵列线圈40+后部阵列41a;
(2)线圈模式Set2:前部阵列线圈40+后部阵列41b;
(3)线圈模式Set3:后部阵列41a;
(4)线圈模式Set4:后部阵列41b。
拍摄被检体时,从线圈模式Set1~Set4选择与拍摄条件相应的线圈模式。关于如何选择线圈模式,在后面叙述。此外,在上述的例子中,线圈模式由多个线圈元件构成,但也可以仅由1个线圈元件构成线圈模式。
图4是示出在本方式中所执行的扫描的图,图5是概略性示出拍摄部位的图。
本方式中,执行有效数据用扫描A、灵敏度图用扫描B、定位器扫描LS、正式扫描MS1。
有效数据用扫描A是为了生成在后面叙述的有效数据而执行的扫描。关于有效数据用扫描A,在后面详细说明。
灵敏度图用扫描B是为了生成在后面叙述的灵敏度图而执行的扫描。关于灵敏度图用扫描B,也在后面详细说明。
定位器扫描LS是用于取得设定切片位置时所使用的定位器图像数据的扫描。
正式扫描MS1是用于收集包含肝脏的部位的图像数据的扫描。正式扫描MS1是用于收集例如T1强调图像数据或T2强调图像数据的扫描。
以下,关于执行图4所示的扫描、拍摄被检体时的流程进行说明。
图6是示出拍摄被检体时的流程的图。
在步骤ST1,使被检体11躺于托架3a并安装前部阵列线圈40。图7概略性示出将前部阵列线圈40安装于被检体11时的情况。本方式中,拍摄被检体11的腹部,因此操作人员将前部阵列线圈40安装于被检体11的腹部。安装前部阵列线圈40后,进入步骤ST2。
在步骤ST2,操作人员使用定位灯4的光来设定作为将被检体11送入膛21时的记号的界标。图8示出所设定的界标LM的一个例子。操作人员移动托架3a直到被检体11的腹部位于定位灯4之下,设定界标LM。图8中示出界标LM被设定在前部阵列线圈40的中心位置的例子。
操作人员设定界标LM后,移动托架3a以使被检体的腹部被输送至膛21的可拍摄区域25。所谓可拍摄区域25,是表示静磁场示出良好的均匀性、梯度磁场示出良好的线性的区域、能取得优质的图像的区域。可拍摄区域25例如能够以表示梯度磁场的中心的等角点(iso-center)为基准来规定。图9示出将拍摄部位输送至可拍摄区域25后的情况。将拍摄部位输送至膛21的可拍摄区域25后,进入步骤ST3。
在步骤ST3,进行有效数据用扫描A(参照图4),从线圈模式Set1~Set4中选择定位器扫描LS及正式扫描MS1中使用的线圈模式的候补。在说明步骤ST3时,首先,就有效数据用扫描A进行说明。
图10是示出有效数据用扫描A的一个例子的图。
本方式中,有效数据用扫描A具有5个扫描A0~A4。以下,就扫描A0~A4进行说明。
图11是扫描A0~A4的说明图。
扫描A0~A4是对调查区域26内的纵断面SG沿频率编码方向(图11中为SI(superior-inferior:上部-下部)方向)施加梯度磁场,而沿相位编码方向不施加梯度磁场的扫描。图12示出扫描A0~A4中使用的脉冲序列的一个例子。调查区域26设定为比可拍摄区域25更宽广。调查区域26的长度例如是可拍摄区域26的长度的1.5倍。此外,扫描A0~A4中,用于接收纵断面SG的磁共振信号的线圈不同。扫描A0~A4中,用于接收纵断面SG的磁共振信号的线圈如以下所示。
(0)扫描A0:RF线圈24
(1)扫描A1:线圈模式Set1
(前部阵列线圈40+后部阵列41a)
(2)扫描A2:线圈模式Set2
(前部阵列线圈40+后部阵列41b)
(3)扫描A3:线圈模式Set3
(后部阵列41a)
(4)扫描A4:线圈模式Set4
(后部阵列41b)。
在步骤ST3,执行上述扫描A0~A4,基于由各扫描A0~A4得到的数据,从线圈模式Set1~Set4中选择定位器扫描LS及正式扫描MS1中使用的线圈模式的候补。以下,关于在步骤ST3执行的各子步骤ST31~ST34按顺序进行说明。
在子步骤ST31,使用RF线圈24执行扫描A0。由RF线圈24接收的磁共振信号,经由接收器7送至控制部8。控制部8中,数据生成单元81(参照图1)基于由扫描A0得到的数据,生成使用RF线圈24时的投影数据。图13概略性示出使用RF线圈24时的投影数据P0。扫描A0是对调查区域26内的纵断面SG沿频率编码方向(SI方向)施加梯度磁场,而沿相位编码方向不施加梯度磁场的扫描,因此通过执行扫描A0,能取得表示沿相位编码方向所投影的数据的投影数据P0。频率编码方向为SI方向,因此投影数据P0表示SI方向的位置与信号值的关系。执行扫描A0后,进入子步骤ST32。
在子步骤ST32,执行使用线圈模式Set1~Set4的扫描A1~A4。数据生成单元81基于由扫描A1~A4得到的数据,生成使用线圈模式Set1~Set4时的投影数据。图14概略性示出使用线圈模式Set1~Set4时的投影数据P1~P4。扫描A1~A4是对调查区域26内的纵断面SG沿频率编码方向(SI方向)施加梯度磁场,而沿相位编码方向不施加梯度磁场的扫描,因此通过执行扫描A1~A4,能取得表示沿相位编码方向所投影的数据的投影数据P1~P4。频率编码方向为SI方向,因此投影数据P1~P4表示SI方向的位置与信号值的关系。执行扫描A1~A4后,进入子步骤ST33。
在步骤ST33,数据生成单元81生成表示线圈模式Set1~Set4的SI方向的灵敏度的灵敏度数据(以下称为“有效数据”)(参照图15)。
图15是生成有效数据时的说明图。
数据生成单元81通过将使用线圈模式Set1~Set4时的投影数据P1~P4的信号值除以使用RF线圈24时的投影数据P0的信号值,来生成有效数据C1~C4。RF线圈24的灵敏度在可拍摄区域25内能够视为均匀,通过将投影数据P1~P4的信号值除以投影数据P0的信号值,能够降低人体组织的差异造成的信号值的差的影响。生成有效数据C1~C4后,进入步骤ST34。
在步骤ST34,线圈模式候补选择单元82(参照图1)基于有效数据C1~C4,从线圈模式Set1~Set4中选择在可拍摄区域25内具有高灵敏度的线圈模式。
图16是选择在可拍摄区域25内具有高灵敏度的线圈模式时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
本方式中,首先,按每个有效数据C1~C4,从可拍摄区域25中检测比阈值Sth信号值更大的范围,算出检测到的范围的SI方向的长度L=L1~L4。此外,阈值Sth也可以是预先决定的固定值,也可以基于有效数据C1~C4的信号值求出。
接着,在在长度L=L1~L4与可拍摄区域25的SI方向的长度L0之间,判断以下的关系式是否成立。
L≥k·L0···(1)
式(1)的系数k是0<k<1的值,例如是k=0.5。在满足式(1)的情况下,判断为线圈模式在可拍摄区域25内具有高灵敏度。另一方面,在不满足式(1)的情况下,判断为线圈模式在可拍摄区域25内不具有高灵敏度。
此处,设为L1、L2及L3满足式(1),而L4不满足式(1)。因此,从线圈模式Set1~Set4作为具有高灵敏度的线圈模式,可选择3个线圈模式Set1、Set2及Set3。如此选择的线圈模式Set1、Set2及Set3被选择作为定位器扫描LS及正式扫描MS1中使用的线圈模式的候补。选择线圈模式Set1、Set2及Set3后,进入步骤ST4。
在步骤ST4,进行灵敏度图用扫描B(参照图4),生成在步骤ST3选择的线圈模式Set1、Set2及Set3的可拍摄区域25内的灵敏度图。在说明步骤ST4时,首先就灵敏度图用扫描B进行说明。
图17是示出灵敏度图用扫描B的一个例子的图。
本方式中,灵敏度图用扫描B具有4个扫描B0~B3。以下,首先就扫描B0进行说明。
扫描B0包含6个扫描b1~b6。扫描b1~b6是如下的扫描。
(1)扫描b1:对可拍摄区域25内的纵断面SG沿频率编码方向(SI(superior-inferior)方向)施加梯度磁场,而沿相位编码方向不施加梯度磁场的扫描;
(2)扫描b2:对可拍摄区域25内的纵断面SG沿频率编码方向(AP(anterior-posterior:前部-后部)方向)施加梯度磁场,而沿相位编码方向不施加梯度磁场的扫描;
(3)扫描b3:对可拍摄区域25内的轴面AK沿频率编码方向(AP方向)施加梯度磁场,而沿相位编码方向不施加梯度磁场的扫描;
(4)扫描b4:对可拍摄区域25内的轴面AK沿频率编码方向(RL(right-left:右-左)方向)施加梯度磁场,而沿相位编码方向不施加梯度磁场的扫描;
(5)扫描b5:对可拍摄区域25内的冠状面CO沿频率编码方向(RL方向)施加梯度磁场,而沿相位编码方向不施加梯度磁场的扫描;
(6)扫描b6:对可拍摄区域25内的冠状面CO沿频率编码方向(SI方向)施加梯度磁场,而沿相位编码方向不施加梯度磁场的扫描。
就是说,扫描B0中,执行6次扫描b1~b6。作为扫描b1~b6的脉冲序列,能够使用与图12相同的脉冲序列。此外,关于扫描B1、B2及B3,也与扫描B0同样,执行上述的扫描b1~b6。然而,扫描B0~B3用于接收磁共振信号的线圈不同。扫描B0~B3中,用于接收磁共振信号的线圈如以下所示。
(0)扫描B0:RF线圈24
(1)扫描B1:线圈模式Set1
(前部阵列线圈40+后部阵列41a)
(2)扫描B2:线圈模式Set2
(前部阵列线圈40+后部阵列41b)
(3)扫描B3:线圈模式Set3
(后部阵列41a)。
在步骤ST4,执行上述的扫描B0~B3,基于由各扫描B0~B3得到的数据,生成在步骤ST3选择的线圈模式Set1、Set2及Set3的灵敏度图。以下,关于在步骤ST4执行的各子步骤ST41~43按顺序进行说明。
在子步骤ST41,使用RF线圈24执行扫描B0(扫描b1~b6)。由RF线圈24接收的磁共振信号,经由接收器7送至控制部8。控制部8中,灵敏度图生成单元83(参照图1)基于由扫描B0得到的数据,生成使用RF线圈24时的投影数据。图18概略性算出使用RF线圈24时的投影数据Q01~Q06。
投影数据Q01表示纵断面SG的SI方向的各位置与信号值的关系。投影数据Q02表示纵断面SG的AP方向的各位置与信号值的关系。
投影数据Q03表示轴面AK的AP方向的各位置与信号值的关系。投影数据Q04表示轴面AK的RL方向的各位置与信号值的关系。
投影数据Q05表示冠状面CO的RL方向的各位置与信号值关系。投影数据Q06表示冠状面CO的SI方向的各位置与信号值的关系。
执行扫描B0后,进入子步骤ST42。
在子步骤ST42,执行扫描B1~B3。扫描B1~B3也与扫描B0同样,执行扫描b1~b6。但是,扫描B1~B3中,分别使用线圈模式Set1~Set3接收磁共振信号。由线圈模式Set1~Set3接收的磁共振信号,经由接收器7送至控制部8。控制部8中,灵敏度图生成单元83基于由扫描B1~B3得到的数据,生成使用线圈模式Set1~Set3时的投影数据。图19概略性示出使用线圈模式Set1~Set3时的投影数据Q11~Q16、Q21~Q26、Q31~Q36。
执行扫描B1~B3后,进入子步骤ST43。
在步骤ST43,灵敏度图生成单元83生成表示线圈模式Set1~Set3的可拍摄区域25中的灵敏度的灵敏度图(参照图20)。
图20是生成灵敏度图时的说明图。此外,图20中,作为线圈模式Set1~Set3中的代表,关于生成线圈模式Set1的灵敏度图的方法进行说明,但关于其他线圈模式Set2及Set3的灵敏度图,也能够用以下说明的方法生成。
灵敏度图生成单元83,首先将使用线圈模式Set1时的投影数据Q11~Q16的信号值除以使用RF线圈24时的投影数据Q01~Q06的信号值。由此,能够降低人体组织的差异造成的信号值的差的影响。图20以符号“Q11’”~“Q16’”示出除以RF线圈24的投影数据Q01~Q06后的线圈模式Set1的投影数据Q11~Q16。
接着,灵敏度图生成单元83基于得到的投影数据Q11’~Q16’,生成线圈模式Set1的可拍摄区域25中的灵敏度图M1(参照图21)。
图21是灵敏度图M1的生成方法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
灵敏度图M1的坐标点(x1,y1,z1)的灵敏度,通过乘以投影数据Q11’~Q16’的各坐标x1,y1及z1的信号值来求出。关于其他的坐标点,也同样通过乘以投影数据Q11’~Q16’的各坐标的信号值来求出。
这样,从投影数据Q11’~Q16’,能够生成线圈模式Set1的可拍摄区域25中的灵敏度图M1。
此外,线圈模式Set2及Set3的灵敏度图也能够以相同顺序生成。图22概略性示出线圈模式Set1~Set3的灵敏度图M1~M3。生成灵敏度图M1~M3后,进入步骤ST5。
在步骤ST5,从生成了灵敏度图M1~M3的线圈模式Set1~Set3中,确定被认为最适于定位器扫描LS(参照图4)的线圈模式。以下,关于步骤ST5的各子步骤ST51~ST54进行说明。
在子步骤ST51,将执行定位器扫描LS时的拍摄视场设定在可拍摄区域25内(参照图23)。
图23是概略性示出可拍摄区域25内设定的拍摄视场FOV1的一个例子的图。
操作人员使显示部10显示在步骤ST4生成的灵敏度图M1~M3。而且,一边参考显示部10所显示的灵敏度图M1~M3,一边设定执行定位器扫描LS时的FOV1。设定FOV1后,进入子步骤ST52。此外,在执行定位器扫描LS时的FOV1为默认地预先设定的情况下,跳过子步骤ST51而进入子步骤ST52。
在子步骤ST52,灵敏度评分算出单元84(参照图1)对各线圈模式Set1~Set3的灵敏度图M1~M3,算出表示FOV1内的灵敏度的灵敏度评分(参照图24)。
图24是算出灵敏度评分时的说明图。
灵敏度评分V例如能够作为FOV1内的各位置的灵敏度的平均值来计算。图24中,线圈模式Set1、Set2及Set3的灵敏度评分V分别以V1、V2及V3来表示。算出灵敏度评分后,进入步骤ST53。
在步骤ST53,从线圈模式Set1~Set3中求出灵敏度评分V最大的线圈模式。此处,设灵敏度评分V1、V2及V3中V1为最大值。因此,选择线圈模式Set1。选择灵敏度评分V最大的线圈模式Set1后,进入子步骤ST54。
在子步骤ST54,显示部10显示线圈模式Set1的灵敏度图M1(参照图25)。
图25是概略性示出显示部10所显示的线圈模式Set1的灵敏度图M1的图。
显示部10显示3个窗口W1、W2及W3等。
窗口W1是显示灵敏度图M1的纵断面SG的灵敏度分布的窗口。窗口W2是显示灵敏度图M1的轴面AK的灵敏度分布的窗口。窗口W3是显示灵敏度图M1的冠状面CO的灵敏度分布的窗口。
操作人员根据需要,能够将灵敏度图M1的纵断面SG、轴面AK及冠状面CO的位置分别沿RL方向、SI方向及AP方向移动。因此,操作人员通过观看各窗口W1、W2、W3的灵敏度分布,能够在执行定位器扫描LS前,可视地确认可拍摄区域25内的线圈模式Set1的灵敏度图M1。由此,操作人员能够在执行定位器扫描LS前,确认线圈模式Set1对于定位器扫描LS的拍摄部位具有何种程度的灵敏度。
另外,操作人员通过操作操作部9,不仅线圈模式Set1的灵敏度图M1,还能够使显示部10显示圈模式Set2的灵敏度图M2和线圈模式Set3的灵敏度图M3。因此,不仅线圈模式Set1的灵敏度图M1,操作人员还能够确认线圈模式Set2的灵敏度图M2和线圈模式Set3的灵敏度图M3。
操作人员确认显示部10显示的线圈模式Set1的灵敏度图M1,判断是否使用线圈模式Set1执行定位器扫描LS。操作人员在判断为使用线圈模式Set1执行定位器扫描LS的情况下,操作操作部9,输入用于执行定位器扫描LS的命令。若该命令被输入,则进入步骤ST6,执行使用线圈模式Set1的定位器扫描LS。
另一方面,操作人员考虑想使用线圈模式Set1之外别的线圈模式来执行定位器扫描LS时,操作操作部9,输入变更线圈模式的命令。例如,在考虑想使用线圈模式Set2来执行定位器扫描LS时,操作操作部9,输入将线圈模式从Set1变更为Set2的命令。输入变更线圈模式的命令后,输入用于执行定位器扫描LS的命令。若该命令被输入,则进入步骤ST6,执行使用线圈模式Set2的定位器扫描LS。
此处,设为操作人员判断为使用线圈模式Set1来执行定位器扫描LS。因此,在步骤ST6,执行使用线圈模式Set1的定位器扫描LS。图26概略性示出由定位器扫描得到的定位器图像数据。本方式中,可取得纵断面SG的定位器图像数据D1、轴面AK的定位器图像数据D2以及冠状面CO的定位器图像数据D3。执行定位器扫描LS后,进入步骤ST7。
在步骤ST7,从已生成灵敏度图M1~M3的线圈模式Set1~Set3中,确定认为最适于正式扫描MS1(参照图4)的线圈模式。以下,就步骤ST7的各子步骤ST71~ST74进行说明。
在子步骤ST71,设定执行正式扫描MS1时的拍摄视场(参照图27)。
图27是概略性示出所设定的拍摄视场FOV2的一个例子的图。
操作人员一边参考在步骤ST6取得的定位器图像数据,一边设定执行正式扫描MS1时的切片位置和拍摄视场FOV2。设定FOV2后,进入子步骤ST72。
在子步骤ST72,灵敏度评分算出单元84按每个线圈模式Set1~Set3的灵敏度图M1~M3,算出表示FOV2内的灵敏度的灵敏度评分。图28示出灵敏度评分V。此外,灵敏度评分的算出方法是与子步骤ST52相同的方法(参照图24),因此省略说明。
在子步骤ST73,从线圈模式Set1~Set3中求出灵敏度评分V最大的线圈模式。此处,设灵敏度评分V1、V2及V3中V2为最大值。因此,选择线圈模式Set2。选择灵敏度评分V最大的线圈模式Set2后,进入子步骤ST74。
在子步骤ST74,显示部10显示线圈模式Set2的灵敏度图M2(参照图29)。
图29是概略性示出显示部10所显示的线圈模式Set2的灵敏度图M2的图。
在显示部10显示3个窗口W1、W2及W3等。
窗口W1是显示灵敏度图M2的纵断面SG的灵敏度分布的窗口。窗口W2是显示灵敏度图M2的轴面AK的灵敏度分布的窗口。窗口W3是显示灵敏度图M2的冠状面CO的灵敏度分布的窗口。
操作人员根据需要,能够将灵敏度图M2的纵断面SG、轴面AK及冠状面CO的位置,分别沿RL方向、SI方向及AP方向移动。因此,操作人员通过观看各窗口W1、W2、W3的灵敏度分布,能够在执行正式扫描MS1前,可视地确认线圈模式Set2的灵敏度图M2。由此,操作人员能够在执行正式扫描MS1前,确认线圈模式Set2对于拍摄部位具有何种程度的灵敏度。
此外,操作人员也可以将在步骤ST6取得的定位器图像数据(参照图26),在显示部10的窗口W1、W2及W3内的灵敏度分布重叠显示(参照图30)。
图30是概略性示出将定位器图像数据与窗口的灵敏度分布重叠时的情况的图。
通过将定位器图像数据与窗口的灵敏度分布重叠,能够可视地识别定位器图像数据与灵敏度分布的对应关系。因此,操作人员能够更详细地了解定位器图像数据所显示的部位与灵敏度的关系。
另外,操作人员通过操作操作部9,不仅线圈模式Set2的灵敏度图M2,还能够使显示部10显示线圈模式Set1的灵敏度图M1和线圈模式Set3的灵敏度图M3。因此,不仅线圈模式Set2的灵敏度图M2,操作人员还能够确认线圈模式Set1的灵敏度图M1和线圈模式Set3的灵敏度图M3。
操作人员确认显示部10所显示的线圈模式Set2的灵敏度图M2,判断是否使用线圈模式Set2来执行正式扫描MS1。操作人员在判断为使用线圈模式Set2来执行正式扫描MS1时,操作操作部9,输入用于执行正式扫描MS1的命令。若该命令被输入,则进入步骤ST8,执行使用线圈模式Set2的正式扫描MS1。
另一方面,操作人员在考虑想使用线圈模式Set2之外别的线圈模式来执行正式扫描MS1的情况下,操作操作部9,输入变更线圈模式的命令。例如,在考虑想使用线圈模式Set1来执行正式扫描MS1的情况下,操作操作部9,输入将线圈模式从Set2变更为Set1的命令。输入变更线圈模式的命令后,输入用于执行正式扫描MS1的命令。若该命令被输入,则进入步骤ST8,执行使用线圈模式Set1的正式扫描MS1,流程结束。
本方式中,执行定位器扫描LS前,从线圈模式Set1~Set4中选择SI方向的灵敏度大的线圈模式Set1~Set3(子步骤ST34)。而且,生成线圈模式Set1~Set3的灵敏度图,从线圈模式Set1~Set3中,求出定位器扫描LS的FOV1内的灵敏度评分为最大的线圈模式Set1。因此,能够自动检测适于定位器扫描LS的线圈模式Set1。另外,线圈模式Set1的灵敏度图由显示部10显示,因此操作人员在执行定位器扫描LS前,能够可视地确认线圈模式Set1对于定位器扫描LS的拍摄部位具有何种程度的灵敏度。而且,操作人员将线圈模式Set1之外别的线圈模式Set2及Set3的灵敏度图也在显示部10显示,因此也能够可视地确认线圈模式Set2及Set3的灵敏度图。因此,操作人员在执行定位器扫描LS前,还能够比较线圈模式Set1~Set3的灵敏度图。另外,在操作人员认为使用别的线圈模式(例如Set2)而不是线圈模式Set1来执行定位器扫描LS更好的情况下,能够以操作人员的意思来变更线圈模式,因此能够执行操作人员期望的定位器扫描LS。
另外,有效数据用扫描A及灵敏度图用扫描B中,执行不变更相位编码量的扫描。因此,能够缩短有效数据用扫描A所耗费扫描时间及灵敏度图用扫描B所耗费扫描时间。
另外,本方式中,执行正式扫描MS1前,从线圈模式Set1~Set3中求出正式扫描MS1的FOV2内的灵敏度评分为最大的线圈模式Set2。因此,能够自动检测适于正式扫描MS1的线圈模式Set2。另外,线圈模式Set2的灵敏度图由显示部10显示,因此操作人员在执行正式扫描MS1前,能够可视地确认线圈模式Set2对于正式扫描MS1的拍摄部位具有何种程度的灵敏度。而且,操作人员能够将线圈模式Set2之外别的线圈模式Set1及Set3的灵敏度图也在显示部10显示,因此也能够可视地确认线圈模式Set1及Set3的灵敏度图。因此,操作人员在执行正式扫描前,还能够比较线圈模式Set1~Set3的灵敏度图。另外,在操作人员认为使用别的线圈模式(例如,Set1)而不是线圈模式Set2来执行正式扫描MS1更好的情况下,能够以操作人员的意思来变更线圈模式,因此能够执行操作人员期望地正式扫描MS1。
此外,在进行正式扫描MS1后,进行别的正式扫描MS2的情况下,执行步骤ST7,选择执行别的正式扫描MS2时使用的线圈模式。然后,使用所选择的线圈模式执行正式扫描MS2即可。但是,在正式扫描MS2的拍摄部位的位置离开正式扫描MS1的拍摄部位的位置较远的情况下,在返回步骤ST2重新设定界标的位置,并执行步骤ST3及步骤ST4之后,执行步骤ST7,选择执行正式扫描MS2时使用的线圈模式即可。
本方式中,执行定位器扫描LS前,选择SI方向的灵敏度大的线圈模式Set1、Set2及Set3作为定位器扫描LS及正式扫描MS1中使用的线圈模式的候补(步骤ST3)。因此,能够将SI方向的灵敏度小的线圈模式Set4排除在定位器扫描LS及正式扫描MS1中使用的线圈模式的候补之外,因此在步骤ST42,不需要进行使用线圈模式Set4的扫描,能够谋求缩短扫描时间。
另外,本方式中,从互相相交的3个面(纵断面SG、轴面AK、冠状面CO)取得投影数据,生成灵敏度图。然而,也可以从3个以上的面取得投影数据,生成灵敏度图。进而,代替从互相相交的多个面取得投影数据,也可以从平行排列的多个面取得投影数据,生成灵敏度图。
此外,在步骤ST3,利用有效数据C1~C4能够区别SI方向的灵敏度高的线圈模式Set1~Set3与SI方向的灵敏度低的线圈模式Set4得到说明。因此,进行了用于验证能够进行该区别的简单的实验。以下示出实验结果。
图31是示出实验结果的图。
实验中,在托架3a上设置仿真模型,在仿真模型上设置有前部阵列线圈40。而且,按照步骤ST3的顺序生成有效数据。参照图31,在线圈模式Set1~Set3的有效数据C1~C3与线圈模式Set4的有效数据C4之间,可看到明显的信号值的差异。因此,可知能够区别SI方向的灵敏度高的线圈模式Set1~Set3与SI方向的灵敏度低的线圈模式Set4。
另外,在步骤ST4,基于投影数据生成灵敏度图。因此,进行了用于验证基于投影数据生成的灵敏度图具有何种程度的质量的简单的实验。以下示出实验结果。
图32是示出实验结果的图。
实验中,在托架3a上设置仿真模型,在仿真模型上设置有前部阵列线圈40。而且,按照步骤ST4的顺序生成了线圈模式Set1的灵敏度图和线圈模式Set3的灵敏度图。图32(a)示出线圈模式Set1的灵敏度图的纵断面、冠状面、轴面,图32(b)示出线圈模式Set3的灵敏度图的纵断面、冠状面、轴面。另外,在各灵敏度图的右侧,示出对应的截面的定位器图像。若比较灵敏度图与定位器图像,可知灵敏度图示出与定位器图像相同的明暗的趋势,灵敏度图的可靠性高。
此外,本方式中,作为可使用的线圈模式,设定有以下的线圈模式。
(1)线圈模式Set1:前部阵列线圈40+后部阵列41a;
(2)线圈模式Set2:前部阵列线圈40+后部阵列41b;
(3)线圈模式Set3:后部阵列41a;
(4)线圈模式Set4:后部阵列41b。
然而,可使用的线圈模式并不限定于Set1~Set4。以下,示出可使用的线圈模式的另外的例子。
(1)线圈模式Set1:前部阵列线圈40+后部阵列41a;
(2)线圈模式Set2:前部阵列线圈40+后部阵列41b;
(3)线圈模式Set3:后部阵列41a;
(4)线圈模式Set4:后部阵列41b;
(5)线圈模式Set5:后部阵列41a+后部阵列41b。
该例中,线圈模式Set1~Set4之外,追加有线圈模式Set5。因此,在步骤ST3,使用线圈模式Set1~Set4的扫描A1~A4之外,也可执行使用线圈模式Set5的扫描A5。通过使用线圈模式Set5的扫描A5,能够生成线圈模式Set5的投影数据,因此通过除以RF线圈的投影数据,能够得到线圈模式Set5的有效数据。此外,线圈模式Set5由线圈模式Set3和Set4构成,因此也可以从线圈模式Set的投影数据和线圈模式Set4的投影数据预测线圈模式Set5的投影数据。在从线圈模式Set的投影数据和线圈模式Set4的投影数据预测线圈模式Set5的投影数据的情况下,不需要使用线圈模式Set5的扫描,因此能够防止在步骤ST3耗费的扫描时间变长。
附图标记说明
2磁体;3台;3a托架;4定位灯;5发送器;6梯度磁场电源;7接收器;8控制部;9操作部;10显示部;11被检体;21膛;22超导线圈;23梯度线圈;24RF线圈;40前部阵列线圈;41后部阵列线圈;81数据生成单元;82线圈模式候补选择单元;83灵敏度图生成单元;84灵敏度评分算出单元;100MR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