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简易循环水对虾养殖池水处理系统.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简易循环水对虾养殖池水处理系统.pdf(13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510933357.X (22)申请日 2015.12.14 (65)同一申请的已公布的文献号 申请公布号 CN 105393975 A (43)申请公布日 2016.03.16 (73)专利权人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 究所 地址 266071 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南京路 106号 (72)发明人 王秀华 杨冰 黄倢 万晓媛 李晨 梁艳 张庆利 许华 (74)专利代理机构 青岛海昊知识产权事务所有 限公司 37201 代理人 张中南 (51)Int.Cl. A01K 63。
2、/04(2006.01) (56)对比文件 CN 201563495 U,2010.09.01,说明书第 0011、 0013段及附图2. CN 200976785 Y,2007.11.21,说明书第3-5 页及附图1-4. CN 101637144 A,2010.02.03,全文. CN 104445834 A,2015.03.25,全文. CN 103181358 A,2013.07.03,全文. CN 103478055 A,2014.01.01,全文. 审查员 秦婕 (54)发明名称 一种简易循环水对虾养殖池水处理系统 (57)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简易循环水对虾养殖池水 处理系统。 其。
3、特征是由养殖池及水处理装置组 成, 该水处理装置由依次排列的沉淀池、 颗粒反 向过滤池、 回水池及一侧的泡沫收集池组成; 其 中养殖池排水口与沉淀池进水口相通; 颗粒反向 过滤池与沉淀池底部连通, 颗粒反向过滤池中间 位置安装反向过滤筛板; 过滤筛板上邻回水池的 池壁设穿壁管, 穿壁管入回水池端安装过滤袋, 回水池中安装回水泵及曝气盘; 在沉淀池、 回水 池及泡沫收集池池底均设排污口; 沉淀池、 颗粒 反向过滤池和回水池及泡沫收集池的使用面积 比为3:2:4:1, 水处理装置与养殖池面积比1:20 1:50; 本发明适于对虾及鱼类养殖, 大大提高 了养殖效益和节约养殖用水。 权利要求书1页 说。
4、明书6页 附图5页 CN 105393975 B 2018.12.21 CN 105393975 B 1.一种简易循环水对虾养殖池水处理系统, 其特征是该水处理系统由底部设有排水口 (2) 的养殖池 (1) 和水处理装置 (4) 组成, 该水处理装置 (4 ) 由依次排列的沉淀池 (5) 、 颗粒 反向过滤池 (8) 、 回水池 (9) 和泡沫收集池 (11) 组成, 上述沉淀池 (5) 底部设有进水口 (6) 及 排污口 (7) , 进水口 (6) 与养殖池 (1) 排水口 (2) 联通, 沉淀池 (5) 经由右侧池壁下方设有的开 口 (19) 与颗粒反向过滤池 (8) 相连通, 上述颗粒反。
5、向过滤池 (8) 的中上部水平设置有一反向 过滤筛板 (14) 完全覆盖颗粒反向过滤池 (8) ; 又在该反向过滤筛板 (14) 上方、 比邻回水池 (9) 的池壁上设有过水用的穿壁管 (12) , 在养殖池 (1) 临回水池 (9) 的池壁上方设一回水管 (10) , 在回水池 (9) 与泡沫收集池 (11) 相临的池壁上方设有泡沫溢出口 (13) , 并在回水池 (9) 和泡沫收集池 (11) 的池底均设有排污口 (16、 17) ; 所述的回水池 (9) 的穿壁管 (12) 的出 水端口上设有过滤袋 (20) , 该过滤袋 (20) 的网目为100300目; 该回水池 (9) 是采用过滤。
6、袋 (20) 对来自颗粒反向过滤池 (8) 的水再次进行过滤, 用回水泵 (21) 将二次过滤水抽回养殖 池 (1) ; 与泡沫收集池 (11) 相邻的墙体高度低于池周边墙高, 且高于池最高水位线510cm, 池中采用曝气盘 (18) 对二次过滤的水进行增氧曝气, 产生的泡沫流向泡沫收集池 (11) , 或 安装泡沫分离器分离泡沫; 上述颗粒反向过滤池 (8) 内的反向过滤筛板 (14) 的筛板孔径范 围为40120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养殖池水处理系统, 其特征是上述颗粒反向过滤池 (8) 的池底 面设有向沉淀池 (5) 倾斜的斜面 (15) 。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养殖池水处理。
7、系统, 其特征是上述回水池 (9) 的底部设置回水 泵 (21) 。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养殖池水处理系统, 其特征是上述回水池 (9) 的底部设置曝气 盘 (18) 或者曝气石。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养殖池水处理系统, 其特征是上述水处理装置 (4) 与养殖池 (1) 的面积比为1:201:50。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105393975 B 2 一种简易循环水对虾养殖池水处理系统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水产养殖中的水处理系统, 具体是一种简易循环水对虾养殖池水处理 系统。 背景技术 0002 我国是水产养殖大国, 养殖年产量居世界各国产量之首, 水产养殖。
8、业已经成为我 国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 得益于水产养殖技术的提高, 如种苗繁育 技术、 人工增氧技术、 水质改良技术、 人工饵料制备技术、 有益微生物使用技术等。 特别是近 年来工业化对虾养殖技术的发展, 为水产养殖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与前进的动力。 目前 我国工业化对虾养殖尽管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 但借助于新的养殖技术, 已经显示出巨大 的发展潜力。 工业化对虾养殖通过调控养殖水质, 不仅可以实现降低养殖水体中的有害氮 源, 减少换水量, 还可提高对虾养殖生长速度与成活率, 减少病害发生率。 目前在工业化对 虾养殖中, 生物絮团技术被得到广泛认可, 采用生物絮团技术养殖。
9、对虾尽管具有多方面的 优点, 但是在生物絮团养殖对虾的后期, 过量的絮团会消耗养殖系统中的大量氧气, 增加供 氧负担, 给后期养殖带来极大的风险。 为了解决养殖后期絮团过剩问题, 目前多采用的技术 手段是加大换水量, 达到降低絮团的浓度目的, 但这将带来多种不利因素, 如降低水环境的 稳定性、 增加养殖的热力成本、 浪费水资源及絮团物等。 显然, 为了从对虾养殖系统中有效 分离生物絮团及其它污物, 提供开发一种高效低耗和低建设成本的水处理系统成为产业的 迫切需求。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简易循环水对虾养殖池水处理系统, 以弥补现有技术的 不足, 实现提高对虾养殖池污物排出能。
10、力、 降低换水量、 改善养殖水质、 提高养殖产量、 减少 养殖动物病害发生率的目标。 0004 本发明依据对虾养殖池中污物的分布特点, 利用机械动力提水产生水位差作为水 循环的动力, 在对虾养殖池边附加水处理装置, 经管路连通组成循环水处理系统, 达到分离 水中颗粒物及蛋白的效果, 并将处理后水返回养殖池再行利用。 0005 本发明的水处理系统由底部设有排水口的养殖池和水处理装置组成, 该水处理装 置由依次排列的沉淀池、 颗粒反向过滤池、 回水池和泡沫收集池组成, 上述沉淀池底部设有 进水口及排污口, 进水口与养殖池排水口联通, 沉淀池经由池壁底部开口与颗粒反向过滤 池相连通, 上述颗粒反向过。
11、滤池的中上部水平设置有一反向过滤筛板完全覆盖颗粒反向过 滤池; 又在该反向过滤筛板上方的池壁处设有一进入回水池的穿壁管, 在养殖池临回水池 的池壁上方设一回水管, 在回水池与泡沫收集池相临的池壁上方设有泡沫溢出口, 并在回 水池和泡沫收集池池底均设有排污口。 0006 本发明的水处理方法: 首先打开养殖池排水口, 让养殖池水流入沉淀池, 再经沉淀 池底部开口流入颗粒反向过滤池, 在颗粒反向过滤池中的水上升并经反向过滤筛板过滤 说 明 书 1/6 页 3 CN 105393975 B 3 后, 经穿壁管入回水池中的过滤袋中进行2次过滤, 过滤后的水又经曝气盘或曝气石曝气 后, 最后由回水泵返回养。
12、殖池, 其中上述曝气产生的含蛋白质气泡进入泡沫收集池排出, 完 成脱氮并有效分离生物絮团及其它污物。 0007 本发明的积极效果在于: 利用该养殖水处理系统, 可以对养殖池中的颗粒物实现 高效的清除, 且最大限度的节约了养殖用水; 在生物絮团养殖池中, 可以过滤回收过量的絮 团, 用于其他动物养殖; 在低温期, 养殖池废水经过滤回收再利用后, 不仅节约用水量, 节约 了热能, 降低了养殖成本, 而且减少了外源水的引入, 也即减少了外源病原的引入而降低了 养殖风险; 本发明设计合理, 建设施工难度低, 投入资金少, 使用效果显著。 附图说明 0008 图1本发明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0009 图2。
13、本发明的水处理装置立体示意图。 0010 图3本发明的水流向示意图(箭头示水流向)。 0011 图4本发明的养殖池养殖对虾水体溶解氧变化图。 0012 图5本发明的养殖池养殖对虾水体氨氮浓度变化图。 0013 图6本发明的养殖池养殖对虾水体亚硝氮浓度变化图 0014 图7本发明的养殖池养殖对虾水体中颗粒物含量变化图。 0015 图8本发明的养殖池养殖牙鲆水体中氨氮含量变化图。 0016 图9本发明的养殖池养殖牙鲆水体中亚硝氮含量变化图。 0017 图10本发明的养殖池养殖牙鲆水体中颗粒物含量变化图。 0018 其中, 1养殖池、 2排水口、 3排水管、 4水处理装置、 5沉淀池、 6进水口、 。
14、7排污口、 8颗 粒反向过滤池、 9回水池、 10回水管、 11泡沫收集池、 12穿壁管、 13泡沫溢出口、 14反向过滤筛 板、 15斜面、 16回水池排污口、 17泡沫收集池排污口、 18曝气盘、 19开口、 20过滤袋、 21回水 泵。 具体实施方式 0019 如图1 3, 本发明的养殖池水处理系统由养殖池1与水处理装置4组成, 该水处理装 置4由依次排列的沉淀池5、 颗粒反向过滤池8、 回水池9及和沫收集池11组成。 上述沉淀池5 底部设有有一个进水口6及一个排污口7, 进水口6与养殖池1排水口2连通, 沉淀池5经由右 侧池壁下方设有的开口19与颗粒反向过滤池8连通, 上述颗粒反向过滤。
15、池8的中上部水平设 置有一反向过滤筛板14完全覆盖颗粒反向过滤池8, 又在该反向过滤筛板14上方比邻回水 池9的池壁上设有过水用的穿壁管12, 在靠养殖池1的回水池9的池壁上方设一回水管10, 在 相临的泡沫收集池11的池壁上方设有泡沫溢出口13, 并在回水池9和泡沫收集池11的池底 均设有排污口16、 17。 上述水处理装置4与养殖池1面积比1:201:50; 上述水处理装置4中 沉淀池5、 颗粒反向过滤池8、 回水池9及泡沫收集池11的使用面积比为3:2:4:1较为理想; 沉 淀池5进水口高程须低于养殖池1底面排水口高程1015厘米, 沉淀池5排污口低于进水口5 厘米, 保持排水通畅。 0。
16、020 上述回水池9的底部设置回水泵21, 以及曝气盘18或曝气石, 该曝气设备也可用泡 沫分离机代替。 说 明 书 2/6 页 4 CN 105393975 B 4 0021 又在上述回水池9的穿壁管12的出水端口安装过滤袋20。 回水池9中的过滤袋20的 孔径范围为100目300目。 0022 上述颗粒反向过滤池8的池底面设有向沉淀池5倾斜的斜面15。 上述斜面15的倾斜 度1015度左右, 以便于汇聚污物。 0023 如本发明养殖池1为环道式, 面积500平方米, 深度1.8米。 在养殖池1池底最低的污 物汇集区的排水口2; 在养殖池的一边修建水处理装置4, 该水处理装置4的总面积10平。
17、方 米, 其中沉淀池面积: 颗粒反向过滤池面积: 回水池面积: 泡沫收集池面积3:2:4:1, 沉淀 池进水口高程低于养殖池排水口高程10厘米, 沉淀池排污口低于进水口5厘米。 反向过滤筛 板过滤孔径40目, 过滤袋孔径100目, 斜面15的倾斜度10度。 0024 本发明的具体运行使用方法: 首先开启污水沉淀池中连接养殖池的进水口, 用插 管封闭排水口; 使养殖池水流进沉淀池及颗粒物反向过滤池, 再经过反向过滤筛板过滤后, 进入回水池, 使污物截留在反向平板筛的底部及过滤袋中; 当回水池水位达到一定高度时, 开启水泵, 将过滤后的清水返回养殖池。 若回水池配备泡沫分离器, 可运行该分离器。 。
18、分离 出的泡沫进入泡沫收集池经排污口排出。 当反向过滤筛板底部的污物增多, 影响水流通过 时, 关闭回水池水泵, 封闭沉淀池的进水口, 开启排污口, 沉淀池及反向过滤筛板底部的滤 出物便可借助反向水压自行排出, 过滤袋中的滤出物可人工定时去除。 污物排毕后, 再次开 始运行, 如此反复, 即在水产养殖过程中, 根据养殖水体中絮团等颗粒物形成数量, 可随时 运行或关闭该处理系统。 本发明适用于工业化或室外对虾及鱼类养殖。 0025 应用本发明进行凡纳滨对虾生物絮团养殖。 0026 实施例1 0027 1材料与方法 0028 1.1池塘及设备配备 0029 本发明的实验池3个, 规格及配置同实施方。
19、式1, 每个池面积, 500m2。 每个回水池采 用100w水泵作为循环水的动力, 抽提过滤后水入养殖池, 养殖池配水车式增氧机2台(2 0.75kw)。 养殖池采用纳米曝气盘增氧。 对照池3个, 养殖池大小及构造均与实验池相同, 没 有水处理系统, 其他与实验池相同。 养殖期间水深控制在1.5米。 0030 1.2放苗及养殖管理 0031 实验池及对照池的每个池塘均放养凡纳滨对虾15万尾(合每亩20.01万尾), 虾苗 体长1.2cm, 放苗时各池水质条件相同, 水温控制在291, 盐度1516, pH7.58.5。 养殖 期间, 投喂颗粒饵料, 实验组与对照组投喂量及换水量相同。 养殖前期。
20、不换水, 中期换水量 20, 后期换水量为30, 养殖实验进行90d, 实验组保持水体循环状态。 1.3水质指标测定 0032 养殖期间, 定期检测对虾养殖池中的水质变化, 主要检测指标包括: 盐度、 pH、 温 度、 溶解氧(使用YSI556多参数水质测定仪检测), 氨氮、 亚硝氮的检测方法参照国家标准 GB17378.4-2007, 氨氮采用靛酚蓝分光光度法, 亚硝酸盐采用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 0033 水体中颗粒物含量测定:采用离心方法, 取养殖水体100mL,于离心机中3000g离心 20min, 弃上清, 称量沉淀物重量, 计算颗粒物含量。 0034 1.4对虾生长及存活率参数 00。
21、35 1.4.1凡纳滨对虾体长、 存活率、 产量及饵料系数测定 0036 实验结束, 测量对虾体长、 平均体重及产量, 推算对虾的存活率; 根据各池的投喂 说 明 书 3/6 页 5 CN 105393975 B 5 量, 计算饵料系数。 0037 1.5数据统计方法 0038 各检测指标均取3个平行的平均值, 对实验结果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0039 2实验结果 0040 2.1水质指标变化情况 0041 养殖期间实验池与对照池温度、 盐度变化规律相同, 变化幅度一致, 统计分析显示 在不同的检测时段, 各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 0042 2.1.1溶解氧变化 0043 实验组与对照组水体中溶。
22、解氧的变化趋势见图4, 可知, 在养殖中后期, 实验池水 体中的溶解氧基本维持在6mg/L以上, 而对照池溶解氧有下降的趋势, 后期对照组的溶解氧 低于5mg/L。 表明养殖池附加出污水处理设施, 有助于提高养殖水体中的溶解氧。 0044 2.1.2水体中氨氮变化 0045 实验组与对照组水体中氨氮浓度变化见图5.可见两组中水体中的氨氮浓度变化 趋势在养殖过程中基本相似, 显著性差异分析显示, 实验组与对照组中氨氮浓度差异不显 著。 0046 2.1.3水体中亚硝氮变化 0047 实验组与对照组水体中氨氮浓度变化见图6.可见两组中水体中的亚硝氮浓度变 化趋势在养殖过程中也基本相似, 显著性差异。
23、分析显示, 实验组与对照组中氨氮浓度差异 不显著。 0048 2.1.4水体中颗粒物含量变化 0049 实验组与对照组水体中颗粒物浓度变化见图7.可见两组中水体中的颗粒物浓度 差异显著, 实验组中颗粒物浓度维持在60mg/L以下, 而对照组中颗粒物浓度处于持续升高 趋势, 最高达到460mg/L。 表明采用本水过滤系统, 能够显著降低养殖水中的悬浮物。 0050 2.2养殖结束对虾体长、 产量、 存活率及饵料系数 0051 实验结束后, 统计实验池与对照池中对虾平均体长、 产量、 存活率及饵料系数, 结 果见表1。 0052 表1.实验池与对照池对虾平均体长、 产量、 存活率及饵料系数 005。
24、3 项目实验组对照组差异显著型比较 对虾平均体长(cm)11.21.310.11.2差异不显著(P0.05) 平均亩产量(kg)3071.320.22894.5111.6差异显著(P0.05) 0054 显然, 采用本发明能够显著提高养殖对虾的成活率, 提高养殖产量。 0055 实施例2 0056 循环水牙鲆养殖池水处理系统建设方法同实施方式1, 具体参数为: 养殖池为方 形, 面积1000平方米, 深度1.8米。 水处理单元总面积20平方米, 沉淀池面积: 颗粒反向过滤 池面积: 回水池面积: 泡沫收集池面积3:2:4:1, 沉淀池进水口高程低于养殖池排水口高 程15厘米, 沉淀池排污口低于。
25、进水口5厘米。 反向过滤筛板孔径120目, 过滤袋孔径300目。 说 明 书 4/6 页 6 CN 105393975 B 6 0057 应用本发明进行牙鲆养殖。 0058 1材料与方法 0059 1.1池塘及设备配备 0060 本发明的实验池取方形牙鲆养殖池3个, 池塘规格及配置同具体实施方式2, 水处 理装置与养殖池面积1:50。 每个回水池采用10w的微型水泵作为循环水的动力, 抽提过滤后 水入养殖池, 并作为水循环动力。 养殖池采用气石增氧。 对照池3个传统养殖池, 池大小及构 造均与实验池相同, 养殖设备配不配备循环水处理系统, 其他与实验池相同。 养殖期间水深 控制在1.0米。 0。
26、061 1.2放苗及养殖管理 0062 本发明的实验池及对照池的每个池塘均放养牙鲆苗50000尾, 鱼苗体长10 1.2cm, 放苗时各池水质条件相同, 水温恒定在180.3, 盐度29, pH 7.8。 养殖期间, 投喂 颗粒饵料, 实验组与对照组投喂量及换水量相同。 实验池采用连续循环水模式, 养殖前期不 换水, 中期换水量20, 后期换水量为30, 对照池换上量同实验池, 养殖实验进行100d. 0063 1.3水质指标测定 0064 养殖期间, 定期检测养殖池中的水质变化, 主要检测指标包括: 盐度、 pH、 温度、 溶 解氧(使用YSI556多参数水质测定仪检测), 氨氮、 亚硝氮的。
27、检测方法参照国家标准 GB17378.4-2007, 氨氮采用靛酚蓝分光光度法, 亚硝酸盐采用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 0065 水体中颗粒物含量测定:采用离心方法, 取养殖水体100mL,于离心机中3000g离心 20min, 弃上清, 称量沉淀物重量, 计算颗粒物含量。 0066 1.4牙鲆生长及存活率参数 0067 1.4.1牙鲆体长、 存活率及饵料系数测定 0068 实验结束, 测量牙鲆体长、 统计存活率; 根据各池的投喂量, 计算饵料系数。 0069 1.5数据统计方法 0070 各检测指标均取3个平行的平均值, 对实验结果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0071 2实验结果 0072 2.1水质。
28、指标变化情况 0073 养殖期间, 本发明的实验池与对照池温度、 盐度、 pH变化规律相同, 变化幅度一致, 各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 且实验池与对照池溶解氧均大于5mg/L以上。 0074 2.1.1水体中氨氮变化 0075 实验组与对照组水体中氨氮浓度变化见图8.可见两组水体中的氨氮浓度在养殖 期间存在较大差异。 在养殖的20d后, 实验组中氨氮浓度趋于稳定, 维持在0.120.14mg/L 之间, 而对照组中氨氮浓度自养殖10d起, 逐渐升高, 至30d达到较高状态, 之后存在一定的 波动, 变化区间在0.250.34mg/L。 表明采用该水质处理系统, 能够显著的降低养殖水体中 的氨氮。。
29、 0076 2.1.2水体中亚硝氮变化 0077 实验组与对照组水体中氨氮浓度变化见图9.可见在养殖的30d开始, 两组水体中 的亚硝氮浓度出现差异。 实验组中氨氮浓度趋于稳定, 仅在70d时出现较大升高, 基本维持 在0.080.2mg/L之间, 而对照组中氨氮浓度自养殖10d起, 逐渐升高, 至30d达到较高状态, 之后存在一定的波动, 变化区间在0.220.31mg/L。 表明采用该水质处理系统, 能够显著的 说 明 书 5/6 页 7 CN 105393975 B 7 降低养殖水体中的亚硝氮浓度。 0078 2.1.3水体中颗粒物含量变化 0079 实验组与对照组水体中颗粒物浓度变化见。
30、图10.可见两组中水体中的颗粒物浓度 差异显著, 实验组中颗粒物浓度维持在16mg/L以下, 而对照组中颗粒物浓度处于较高浓度 下, 最高达到41mg/L。 表明采用本发明能够显著降低养殖水中的悬浮物等。 0080 2.2牙鲆体长、 存活率及饵料系数 0081 实验结束后, 统计本发明的实验池与对照池中牙鲆平均体长、 存活率及饵料系数, 结果见表2. 0082 表2.实验结束时实验池与对照池牙鲆平均体长、 存活率及饵料系数 0083 项目实验组对照组差异显著型比较 牙鲆平均体长(cm)19.51.017.21.6差异显著(P0.05) 牙鲆存活率()98.22.690.72.9差异显著(P0.。
31、05) 饵料系数1.210.41.530.6差异显著(P0.05) 0084 显然, 采用本发明能够显著提高牙鲆的生长速度、 成活率, 降低饵料系数。 即实验 组中牙鲆生长速度、 存活率及饵料系数均优于对照组, 表明本发明的水处理系统养殖鱼类 也具有良好效果。 说 明 书 6/6 页 8 CN 105393975 B 8 图1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 1/5 页 9 CN 105393975 B 9 图3 说 明 书 附 图 2/5 页 10 CN 105393975 B 10 图4 图5 图6 说 明 书 附 图 3/5 页 11 CN 105393975 B 11 图7 图8 图9 说 明 书 附 图 4/5 页 12 CN 105393975 B 12 图10 说 明 书 附 图 5/5 页 13 CN 105393975 B 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