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喘症的药物.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治疗喘症的药物.pdf(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610095796.2 (22)申请日 2016.02.22 A61K 36/899(2006.01) A61P 11/06(2006.01) A61K 35/64(2015.01) A61K 35/586(2015.01) A61K 33/26(2006.01) (71)申请人 伍燕杰 地址 537118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港南区 新塘乡蒙大村大村屯 150 号 (72)发明人 伍燕杰 (54) 发明名称 一种治疗喘症的药物 (57)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喘症的药物 , 包括如下 重量份数的组分 : 芦根 10-15 份、 。
2、淡竹叶 9-13 份、 夏枯草11-13份、 决明子10-14份、 栀子10-14份、 白鲜皮 9-13 份、 龙胆草 7-10 份、 大枣 8-12 份、 当 归 9-13 份、 自然铜 7-11 份、 土元 10-14 份、 龟板 9-14 份、 鳖甲 8-12 份和皂刺 7-12 份。本发明的 有益效果是 : 本发明所选中药原料制成的药物, 对喘症病治疗效果显著。 (51)Int.Cl.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CN 105617102 A 2016.06.01 CN 105617102 A 1.一种治疗喘症的药物,其特征在。
3、于, 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 芦根10-15份、 淡竹叶 9-13份、 夏枯草11-13份、 决明子10-14份、 栀子10-14份、 白鲜皮9-13份、 龙胆草7-10份、 大枣 8-12份、 当归9-13份 、 自然铜7-11份、 土元10-14份、 龟板9-14份、 鳖甲8-12份和皂刺7-12 份。 2.一种治疗喘症的药物的制作方法, 其特征在于, 包括如下的制作步骤: (1) 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 芦根10-15份、 淡竹叶9-13份、 夏枯草11-13份、 决明子10-14 份、 栀子10-14份、 白鲜皮9-13份、 龙胆草7-10份、 大枣8-12份、 当归9-13份 、 自。
4、然铜7-11份、 土元10-14份、 龟板9-14份、 鳖甲8-12份和皂刺7-12份; (2) 将步骤 (1) 取得的芦根、 淡竹叶、 夏枯草、 决明子和栀子磨细末, 过筛得到药粉备用; (3) 将步骤 (1) 取得的白鲜皮、 龙胆草、 大枣打碎过筛后, 置于水中浸泡 12 小时后; (4) 步骤 (3) 的药物连同水一起加入锅中加热到 70后, 依次加入当归、 自然铜、 土元、 龟板、 鳖甲和皂刺; (5) 煎药至药液呈暗色; (6) 再在滤液中加入步骤 (2) 制得的药粉 (7) 煎药至药液呈暗色, 将药滤出即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治疗喘症的药物的制作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
5、述的锅为砂 锅。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治疗喘症的药物的制作方法, 其特征在于, 步骤 (2) 过 200 目筛。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治疗喘症的药物的制作方法, 其特征在于, 步骤 (3) 中于 室温下浸泡。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治疗喘症的药物的制作方法, 其特征在于, 步骤 (3) 过 50 目筛。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治疗喘症的药物的制作方法, 其特征在于, 步骤 (5) 文火 煎药。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治疗喘症的药物的制作方法, 其特征在于, 步骤 (7) 文火 煎药。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105617102 A 2 一种治。
6、疗喘症的药物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医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治疗喘症的药物。 背景技术 0002 喘病又叫喘症 (证) 是呼吸喘促, 甚则不能平卧, 喉间有哮鸣声为主要临床特征的 疾病。 喘哮症的发生, 主因为宿疾内伏于肺, 由于外邪袭人或饮食不当、 或情志不调、 或劳倦 体虚等因素所诱, 以至痰阻气道、 肺气壅塞而发病。 故其发作期的基本病理变代为 “优痰” 遇 感所触、 痰随气升、 气因痰阻、 相互搏结、 壅塞气道、 肺气不利。 发明内容 0003 综上所述, 为了克服现有问题,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治疗喘症 的药物。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治疗。
7、喘症的药物,包括如下重量份数 的组分: 芦根10-15份、 淡竹叶9-13份、 夏枯草11-13份、 决明子10-14份、 栀子10-14份、 白鲜 皮9-13份、 龙胆草7-10份、 大枣8-12份、 当归9-13份 、 自然铜7-11份、 土元10-14份、 龟板9- 14份、 鳖甲8-12份和皂刺7-12份。 0004 一种治疗喘症的药物的制作方法, 包括如下的制作步骤: (1) 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 芦根10-15份、 淡竹叶9-13份、 夏枯草11-13份、 决明子10-14 份、 栀子10-14份、 白鲜皮9-13份、 龙胆草7-10份、 大枣8-12份、 当归9-13份 、 自然。
8、铜7-11份、 土元10-14份、 龟板9-14份、 鳖甲8-12份和皂刺7-12份; (2) 将步骤 (1) 取得的芦根、 淡竹叶、 夏枯草、 决明子和栀子磨细末, 过筛得到药粉备用 ; (3) 将步骤 (1) 取得的白鲜皮、 龙胆草、 大枣打碎过筛后, 置于水中浸泡 12 小时后; (4) 步骤 (3) 的药物连同水一起加入锅中加热到 70后, 依次加入当归、 自然铜、 土元、 龟板、 鳖甲和皂刺; (5) 煎药至药液呈暗色; (6) 再在滤液中加入步骤 (2) 制得的药粉 (7) 煎药至药液呈暗色, 将药滤出即可。 0005 进一步, 所述的锅为砂锅。 0006 进一步, 步骤 (2) 。
9、过 200 目筛。 0007 进一步, 步骤 (3) 中于室温下浸泡。 0008 进一步, 步骤 (3) 过 50 目筛。 0009 进一步, 步骤 (5) 文火煎药。 0010 进一步, 步骤 (7) 文火煎药。 0011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所选中药原料制成的药物, 对喘症病治疗效果显著。 说 明 书 1/3 页 3 CN 105617102 A 3 具体实施方式 0012 以下结合具体实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 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发 明, 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0013 实施例1 一种治疗喘症的药物的制作方法, 包括如下的制作步骤: (1) 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 。
10、芦根10份、 淡竹叶9份、 夏枯草11份、 决明子10份、 栀子10份、 白鲜皮9份、 龙胆草7份、 大枣8份、 当归9份 、 自然铜7份、 土元10份、 龟板9份、 鳖甲8份和皂刺 7份; (2) 将步骤 (1) 取得的芦根、 淡竹叶、 夏枯草、 决明子和栀子磨细末, 过 200 目筛得到药 粉备用 ; (3) 将步骤 (1) 取得的白鲜皮、 龙胆草、 大枣打碎过 50 目筛后, 置于水中于室温下浸泡 12 小时后; (4) 步骤 (3) 的药物连同水一起加入砂锅中加热到 70后, 依次加入当归、 自然铜、 土 元、 龟板、 鳖甲和皂刺; (5) 文火煎药至药液呈暗色; (6) 再在滤液中加。
11、入步骤 (2) 制得的药粉 (7) 文火煎药至药液呈暗色, 将药滤出即可。 0014 实施例2 一种治疗喘症的药物的制作方法, 包括如下的制作步骤: (1) 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 芦根13份、 淡竹叶11份、 夏枯草12份、 决明子13份、 栀子12份、 白鲜皮11份、 龙胆草9份、 大枣10份、 当归11份 、 自然铜9份、 土元12份、 龟板11份、 鳖甲10份 和皂刺10份; (2) 将步骤 (1) 取得的芦根12份、 淡竹叶11份、 夏枯草12份、 决明子12份、 栀子磨细末, 过 200 目筛得到药粉备用 ; (3) 将步骤 (1) 取得的白鲜皮、 龙胆草、 大枣打碎过 50 目筛后。
12、, 置于水中于室温下浸泡 12 小时后; (4) 步骤 (3) 的药物连同水一起加入砂锅中加热到 70后, 依次加入当归、 自然铜、 土 元、 龟板、 鳖甲和皂刺; (5) 文火煎药至药液呈暗色; (6) 再在滤液中加入步骤 (2) 制得的药粉 (7) 文火煎药至药液呈暗色, 将药滤出即可。 0015 实施例3 一种治疗喘症的药物的制作方法, 包括如下的制作步骤: (1) 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 芦根15份、 淡竹叶13份、 夏枯草13份、 决明子14份、 栀子14份、 白鲜皮13份、 龙胆草10份、 大枣12份、 当归13份 、 自然铜11份、 土元14份、 龟板14份、 鳖甲12 份和皂刺1。
13、2份; (2) 将步骤 (1) 取得的芦根15份、 淡竹叶13份、 夏枯草13份、 决明子14份、 栀子磨细末, 过 说 明 书 2/3 页 4 CN 105617102 A 4 200 目筛得到药粉备用 ; (3) 将步骤 (1) 取得的白鲜皮、 龙胆草、 大枣打碎过 50 目筛后, 置于水中于室温下浸泡 12 小时后; (4) 步骤 (3) 的药物连同水一起加入砂锅中加热到 70后, 依次加入当归、 自然铜、 土 元、 龟板、 鳖甲和皂刺; (5) 文火煎药至药液呈暗色; (6) 再在滤液中加入步骤 (2) 制得的药粉 (7) 文火煎药至药液呈暗色, 将药滤出即可。 0016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 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 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 原则之内, 所作的任何修改、 等同替换、 改进等, 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说 明 书 3/3 页 5 CN 105617102 A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