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含有来源于植物、动物或矿物组份的医用配制品,尤其涉及一 种治疗阴虚火炎型慢性咽炎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慢性咽炎(Chronic nasopharyngitis)是一种病程发展缓慢的慢性炎症,主要 是咽部粘膜炎症。多发于成年人,其主要病因有屡发急性咽炎、长期粉尘或有 害气体刺激、烟酒过度或其它不良生活习惯、鼻窦炎分泌物刺激、过敏体质或 身体抵抗力减低等。慢性咽炎也可以是某些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如贫血、 糖尿病、肝硬化及慢性肾炎等。临床上常应用用2%碘甘油、5%强蛋白银液等 西医药涂于咽壁治疗。但效果不甚理想,且本病多发于嗓音工作者,如教师、 演员等。使用西药类药物会带来工作的不便。
中医没有对慢性咽炎的确切称谓,但根据慢性咽炎的临床表现,大略可归 属为中医学中“慢喉痹”、“阴虚喉痹”、“虚火喉痹”等。慢性咽炎临床表 现为咽部干燥,灼热疼痛不适,午后较重,或咽部异物感,干咳痰少而稠,或 痰中带血,午后潮热,盗汗颧红,手足心热,舌红少津,脉细数。
中医将慢性咽炎分为以下三型:
阴虚火炎型:主要症状有,咽部不适,痛势隐隐,有异物感,粘痰量少, 伴有午后烦热,腰腿酸软,舌质红,脉象细数。
痰阻血瘀型:主要症状有,咽部干涩,痛呈刺痛,咽肌膜深红,常因频频 清嗓而恶心不适。舌质红,苔黄腻,脉滑而数。
阴虚津枯型:咽干甚痒,灼热燥痛,饮水后痛可暂缓,异物感明显,夜间 多梦,耳鸣眼花。舌质红少津,脉细数。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了一种治疗阴虚火炎型慢性咽炎的 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中药制剂对阴虚火炎型慢性咽炎有确切疗效, 毒副作用小。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阴虚火炎型慢性咽炎的中 药制剂,其原料药材包括:麦冬,玄参,白芍,甘草,薄荷,川贝粉,桑叶, 牡蛎,三棱,空心柳,地黄,牡丹皮,茶子,车螯,青兰,下山虎,咸秋石, 平贝母,尖山橙,僵蚕,芥子和金槐。
所述中药制剂中各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比如下:麦冬5~20份,玄参35~45 份,白芍5~15份,甘草10~20份,薄荷10~25份,地黄15~25份,牡丹皮 15~25份,川贝粉10~20份,桑叶5~15份,牡蛎35~45份,三棱10~20份, 空心柳15~25份,茶子10~20份,车螯15~25份,青兰10~25份,下山虎 10~20份,咸秋石10~20份,平贝母15~25份,尖山橙35~45份,僵蚕15~ 25份,芥子10~20份和金槐5~15份。
所述中药制剂中各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比如下:麦冬10~20份,玄参38~ 45份,白芍10~15份,甘草15~20份,薄荷10~20份,地黄15~20份,牡 丹皮18~25份,川贝粉15~20份,桑叶10~15份,牡蛎38~45份,三棱15~ 20份,空心柳20~25份,茶子10~18份,车螯15~20份,青兰10~22份, 下山虎10~15份,咸秋石15~20份,平贝母15~20份,尖山橙35~40份, 僵蚕18~25份,芥子15~20份和金槐10~15份。
所述中药制剂中各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比也可以优选为:麦冬18份,玄参 40份,白芍12份,甘草18份,薄荷15份,地黄18份,牡丹皮20份,川贝粉 18份,桑叶13份,牡蛎37份,三棱18份,空心柳23份,茶子15份,车螯 17份,青兰20份,下山虎12份,咸秋石17份,平贝母16份,尖山橙37份, 僵蚕24份,芥子18份和金槐12份。
所述中药制剂中各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比也可以优选为:麦冬17份,玄参 38份,白芍14份,甘草16份,薄荷14份,地黄17份,牡丹皮18份,川贝粉 17份,桑叶12份,牡蛎42份,三棱16份,空心柳22份,茶子14份,车螯 18份,青兰19份,下山虎13份,咸秋石16份,平贝母15份,尖山橙35份, 僵蚕23份,芥子17份和金槐13份。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所述中药制剂的剂型为片剂, 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将所述中药制剂各原料药材按比例混合,加入相对于混合物质量 6~8倍的醇浓度为85~95%的乙醇,加热回流1~3小时,提取,过滤获得第一 提取液,过滤获得的药渣再加入相对于药渣质量3~4倍的醇浓度为85~95%的 乙醇,加热回流1~2小时,提取,过滤获得第二提取液,将第一提取液和第二 提取液合并,减压浓缩除去乙醇溶剂,干燥,获得干膏;
第二步:将第一步获得的干膏放置在超微粉碎机中粉碎1~2小时,粉碎过 筛获得200~400目的超微细粉;
第三步:在第二步获得的超微细粉中加入相对于其质量0.2~0.4倍的微晶 纤维素、0.1~0.2倍的乳糖、0.1~0.3倍的淀粉,过筛,混合均匀,制粒,干燥, 加入相对于超微细粉质量0.01~0.05倍的硬脂酸镁,整粒,压片,制成。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所述中药制剂的剂型为颗粒剂, 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将所述原料药材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对于混合物4~8倍的醇浓 度为85%~95%的乙醇,加热至沸腾回流3~5小时,过滤,采用渗漉法以每分 钟1~2ml的速度缓缓渗漉,收集渗漉液,随后在真空度0.06~0.09Mpa下减压 浓缩至50~60℃时相对密度为1.04~1.10的膏体,喷雾干燥,喷雾干燥机的进 风温度160~175℃、出风温度80~85℃,随后粉碎成粉末,制成干膏粉;
第二步:在获得的干膏粉中加入相对于干膏粉质量0.2~0.4倍的蔗糖粉和 0.1~0.2倍的糊精,制成颗粒,于40~50℃干燥,获得颗粒剂。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所述中药制剂的剂型为汤剂, 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将所述原料药材混合放入紫砂锅中,加入清水,至清水浸过药材 上表面2-5cm,浸泡3-10小时;
第二步:将紫砂锅置于火上,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30-50分钟至药液 的剂量为100-300ml,过滤,得滤液a,备用;
第三步:将剩余药渣再次加入清水,至清水浸过药材上表面2-3cm,浸泡 3-10小时;
第四步:将紫砂锅置于火上,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25-35分钟至药液 的剂量为100-300ml,过滤,得滤液b,将滤液a和滤液b混合即可。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中药制剂对阴虚火炎型慢性咽炎有确切疗效, 毒副作用小。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阴虚火炎型慢性咽炎的中药制剂,其原料药材包括: 麦冬,玄参,白芍,甘草,薄荷,川贝粉,桑叶,牡蛎,三棱,空心柳,地黄, 牡丹皮,茶子,车螯,青兰,下山虎,咸秋石,平贝母,尖山橙,僵蚕,芥子 和金槐。
所述中药制剂中各原料药材的药理如下:
麦冬:【别名】麦门冬、沿阶草。本品为百合科植物麦冬(沿阶草)Ophiopogon japonicus(Thunb.)Ker-Gawl.的干燥块根。夏季采挖,洗净,反复暴晒、堆置, 至七八成干,除去须根,干燥。性微寒,味甘、微苦。归心、肺、胃经。养阴 生津,润肺清心。用于肺燥干咳。虚痨咳嗽,津伤口渴,心烦失眠,内热消渴, 肠燥便秘;咽白喉。【摘录】《中国药典》
玄参:【别名】元参、乌元参、黑参。本品为玄参科植物玄参Scrophularia ningpoensis Hemsl.的干燥根。冬季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根茎、幼芽、须根及泥 沙,晒或烘至半干,堆放3~6天,反复数次至干燥。性微寒,味甘、苦、咸。 归肺、胃、肾经。凉血滋阴,泻火解毒。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温毒发斑, 津伤便秘,骨蒸劳嗽,目赤,咽痛,瘰疠,白喉,痈肿疮毒。【摘录】《全国 中草药汇编》
白芍:【别名】芍药。本品为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的干燥 根。夏、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头尾及细根,置沸水中煮后除去外皮或去皮 后再煮,晒干。性微寒,味苦、酸。归肝、脾经。平肝止痛,养血调经,敛阴 止汗。【摘录】《中国药典》
甘草:【别名】美草、蜜甘(《本经》),蜜草、蕗草(《别录》),国 老(陶弘景),灵通(《记事珠》),粉草(《群芳谱》),甜草(《中国药 植志》),甜根子(《中药志》),棒草(《黑龙江中药》)。本品为为豆科 植物甘草的根及根状茎。秋季采挖,除去茎基、枝叉、须根等,截成适当长短 的段,晒至半干,打成小捆,再晒至全干。也有将外面栓皮削去者,称为"粉草"。 置干燥通风处,防霉蛀。性平味甘,入脾、胃、肺经。和中缓急,润肺,解毒, 调和诸药。炙用,治脾胃虚弱,肺痿咳嗽。生用,治咽喉肿痛。【摘录】《中 药大辞典》
薄荷:【别名】蕃荷菜(《千金·食治》),菝蔺、吴菝蔺(《食性本草》), 南薄荷(《本草衍义》),猫儿薄苛(《履巉岩本草》),升阳菜(《滇南本 草》),薄苛(《品汇精要》),蔢荷(《本草蒙筌》),夜息花(《植物名 汇》)。本品为为唇形科植物薄荷或家薄荷的全草或叶。大部分产区每年收割2 次,第1次(头刀)在小暑至大暑间。第2次(二刀)于寒露至霜降间,割取 全草,晒干。广东,广西温暖地区1年可收割3次。性凉味辛,入肺、肝经。 疏风,散热,辟秽,解毒。治咽喉肿痛。【摘录】《中药大辞典》
川贝:【别名】贝母,川贝母。本品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 D.Don、暗紫贝母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K.C.Hsia、甘肃贝母 Fritillaria przewalskii Maxim.或梭砂贝母Fritillaria delavayi Franch. 的干燥鳞茎。前三者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松贝”和“青贝”,后者习称“炉 贝”。夏、秋二季或积雪融化时采挖,除去须根、粗皮及泥沙,晒干或低温干 燥。性微寒,味苦、甘。归肺、心经。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用于肺热燥咳, 干咳少痰,阴虚劳嗽,咯痰带血。【摘录】《中国药典》
桑叶:【别名】铁扇子(《百草镜》)。本品为桑科植物桑的叶。10~11 月间霜后采收,除去杂质,晒干。性寒,味苦、甘。入肺、肝经。《纲目》:" 治劳热咳嗽,明目,长发。"《本草从新》:"滋燥,凉血,止血。"【摘录】《中 药大辞典》
牡蛎:【别名】左牡蛎、海蛎子壳、左壳。本品为牡蛎科动物长牡蛎Ostrea gigas Thunberg、大连湾牡蛎Ostrea talienwhanensis Crosse或近江牡蛎 Ostrea rivularis Gould的贝壳。全年均可采收,去肉,洗净,晒干。性微寒, 味咸。归肝、胆、肾经。重镇安神,潜阳补阴,软坚散结。【摘录】《中国药 典》
三棱:【别名】萆根(《抱朴子》),京三棱(《开宝本草》),红蒲根 (《本草图经》),光三棱(《药材资料汇编》)。本品为黑三棱科植物黑三 棱或小黑三棱、细叶黑三棱的块茎。秋、冬二季均可采收,挖取块茎后,去掉 茎叶及须根,洗净,削去外皮,晒干。性平味辛,入肝、脾经。破血,行气, 消积,止痛。【摘录】《中药大辞典》
空心柳:【别名】马尿溲。本品为为蔷薇科植物绣线菊的根或全株。性平 味苦,入肺;肝经。化痰止咳,主咳嗽痰多。【摘录】《中华本草》
地黄:【别名】地黄、野地黄、酒壶花、山烟根。本品为玄参科植物地黄 Rehmannia glut inosa Libosch.的新鲜或干燥块根。秋季采挖,除去芦头、须 根及泥沙,鲜用;或将地黄缓缓烘焙至约八成干。前者习称“鲜地黄”,后者 习称“生地黄”。生地黄性寒味甘,归心、肝、肾经。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用于热病舌绛烦渴。【摘录】《中国药典》
牡丹皮:【别名】丹皮、粉丹皮、木芍药、条丹皮、洛阳花。本品为毛茛 科植物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的干燥根皮。秋季采挖根部,除去细 根,剥取根皮,晒干。性微寒,味苦、辛。归心、肝、肾经。清热凉血,活血 化瘀。【摘录】《中国药典》
茶子:【别名】茶实。本品为山茶科植物茶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 [Thea sinensis L.]的果实。性寒味苦,有毒。入肺经。降火消痰平喘。主 痰热喘嗽。【摘录】《中华本草》
车螯:【别名】蜃、昌娥。本品为为砗磲科动物砗蚝的壳或全体。性寒, 味甘、咸。入脾;肺经。清热解毒。【摘录】《中华本草》
青兰:本品为唇形科植物青兰的全草。性凉,味辛、苦。疏风清热;凉血 解毒。主感冒头痛;咽喉肿痛;咳嗽。【摘录】《中华本草》
下山虎:【别名】小叶石仙桃。本品为苦苣苔科物广西芒毛苣苔的全株。 止咳;止痛。主咳嗽。【摘录】《中华本草》
咸秋石:本品为食盐的人工煅制品。性寒味咸,无毒。入心;肾;肺经。 滋阴涩精;清心降火。主虚劳咳嗽;暑热心烦;口疮;咽喉肿痛。【摘录】《中 华本草》
平贝母:【别名】平贝。本品为百合科植物平贝母Fritillaria ussuriensis Maxim.的干燥鳞茎。春季采挖,除去外皮、须根及泥砂,晒干或低温干燥。性 微寒,味苦、甘。归肺、心经。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用于肺热燥咳,干咳 少痰,阴虚劳嗽,咯痰带血。【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尖山橙:【别名】竹藤、乳汁藤、藤皮黄、鸡腿果、石芽枫、黄狗合藤、 咛头果。本品为夹竹桃科尖山橙Melodinus fusiformis Champ.,以全株入药。 性平,味苦辛。果实有毒,误食可导致呕吐。补肺。【摘录】《中华本草》
僵蚕:【别名】白僵蚕、僵虫、天虫。本品为蚕蛾科昆虫家蚕Bombyx mori Linnaeus.4~5龄的幼虫感染(或人工接种)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Bals.) Vuillant而致死的幼虫干燥体。多于春、秋季生产,将感染白僵菌病死的蚕干 燥。性平,味咸、辛。归肝、肺、胃经。祛风定惊,化痰散结。用于惊风抽搐, 咽喉肿痛。【摘录】《中国药典》
芥子:【别名】白芥子、黄芥子、芥菜子、青菜子。本品为十字花科植物 白芥Sinapis alba L.或芥Brassica juncea(L.)Czern.et Coss.的干燥成 熟种子。前者习称“白芥子”,后者习称“黄芥子”。夏末秋初果实成熟时采割 植株,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性温味辛,归肺经。温肺豁痰利气,散结 通络止痛。用于寒痰喘咳,胸胁胀痛,痰滞经络。【摘录】《中国药典》
金槐:【别名】十二槐花。本品为唇形科植物小叶假糙苏的全草。夏、秋 采收。性平味甘。滋阴润燥,止咳,调经。治痨咳。【摘录】《中药大辞典》
所述中药制剂中各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比如下:麦冬5~20份,玄参35~45 份,白芍5~15份,甘草10~20份,薄荷10~25份,地黄15~25份,牡丹皮 15~25份,川贝粉10~20份,桑叶5~15份,牡蛎35~45份,三棱10~20份, 空心柳15~25份,茶子10~20份,车螯15~25份,青兰10~25份,下山虎 10~20份,咸秋石10~20份,平贝母15~25份,尖山橙35~45份,僵蚕15~ 25份,芥子10~20份,金槐5~15份。
所述中药制剂中各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比可以优选为:麦冬10~20份,玄 参38~45份,白芍10~15份,甘草15~20份,薄荷10~20份,地黄15~20 份,牡丹皮18~25份,川贝粉15~20份,桑叶10~15份,牡蛎38~45份, 三棱15~20份,空心柳20~25份,茶子10~18份,车螯15~20份,青兰10~ 22份,下山虎10~15份,咸秋石15~20份,平贝母15~20份,尖山橙35~ 40份,僵蚕18~25份,芥子15~20份,金槐10~15份。
所述中药制剂中各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比也可以优选为:麦冬18份,玄参 40份,白芍12份,甘草18份,薄荷15份,地黄18份,牡丹皮20份,川贝粉 18份,桑叶13份,牡蛎37份,三棱18份,空心柳23份,茶子15份,车螯 17份,青兰20份,下山虎12份,咸秋石17份,平贝母16份,尖山橙37份, 僵蚕24份,芥子18份,金槐12份。
所述中药制剂中各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比也可以优选为:麦冬17份,玄参 38份,白芍14份,甘草16份,薄荷14份,地黄17份,牡丹皮18份,川贝粉 17份,桑叶12份,牡蛎42份,三棱16份,空心柳22份,茶子14份,车螯 18份,青兰19份,下山虎13份,咸秋石16份,平贝母15份,尖山橙35份, 僵蚕23份,芥子17份,金槐13份。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所述中药制剂的剂型为片剂, 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将所述中药制剂各原料药材按比例混合,加入相对于混合物质量 6~8倍的醇浓度为85~95%的乙醇,加热回流1~3小时,提取,过滤获得第一 提取液,过滤获得的药渣再加入相对于药渣质量3~4倍的醇浓度为85~95%的 乙醇,加热回流1~2小时,提取,过滤获得第二提取液,将第一提取液和第二 提取液合并,减压浓缩除去乙醇溶剂,干燥,获得干膏;
第二步:将第一步获得的干膏放置在超微粉碎机中粉碎1~2小时,粉碎过 筛获得200~400目的超微细粉;
第三步:在第二步获得的超微细粉中加入相对于其质量0.2~0.4倍的微晶 纤维素、0.1~0.2倍的乳糖、0.1~0.3倍的淀粉,过筛,混合均匀,制粒,干燥, 加入相对于超微细粉质量0.01~0.05倍的硬脂酸镁,整粒,压片,制成。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所述中药制剂的剂型为颗粒剂, 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将所述原料药材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对于混合物4~8倍的醇浓 度为85%~95%的乙醇,加热至沸腾回流3~5小时,过滤,采用渗漉法以每分 钟1~2ml的速度缓缓渗漉,收集渗漉液,随后在真空度0.06~0.09Mpa下减压 浓缩至50~60℃时相对密度为1.04~1.10的膏体,喷雾干燥,喷雾干燥机的进 风温度160~175℃、出风温度80~85℃,随后粉碎成粉末,制成干膏粉;
第二步:在获得的干膏粉中加入相对于干膏粉质量0.2~0.4倍的蔗糖粉和 0.1~0.2倍的糊精,制成颗粒,于40~50℃干燥,获得颗粒剂。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所述中药制剂的剂型为汤剂, 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将所述原料药材混合放入紫砂锅中,加入清水,至清水浸过药材 上表面2-5cm,浸泡3-10小时;
第二步:将紫砂锅置于火上,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30-50分钟至药液 的剂量为100-300ml,过滤,得滤液a,备用;
第三步:将剩余药渣再次加入清水,至清水浸过药材上表面2-3cm,浸泡 3-10小时;
第四步:将紫砂锅置于火上,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25-35分钟至药液 的剂量为100-300ml,过滤,得滤液b,将滤液a和滤液b混合即可。
以下采用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借此充分理解本发明如何 应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达成技术效果并据以实施。
实施例1:片剂
取麦冬180g,玄参400g,白芍120g,甘草180g,薄荷150g,地黄180g, 牡丹皮200g,川贝粉180g,桑叶130g,牡蛎370g,三棱180g,空心柳230g, 茶子150g,车螯170g,青兰200g,下山虎120g,咸秋石170g,平贝母160g, 尖山橙370g,僵蚕240g,芥子180g,金槐120g。
按以下步骤制备:
第一步:将所述中药制剂各原料药材按比例混合,加入相对于混合物质量6 倍的醇浓度为95%的乙醇,加热回流3小时,提取,过滤获得第一提取液,过 滤获得的药渣再加入相对于药渣质量3倍的醇浓度为95%的乙醇,加热回流1 小时,提取,过滤获得第二提取液,将第一提取液和第二提取液合并,减压浓 缩除去乙醇溶剂,干燥,获得干膏;
第二步:将第一步获得的干膏放置在超微粉碎机中粉碎2小时,粉碎过筛 获得300目的超微细粉;
第三步:在第二步获得的超微细粉中加入相对于其质量0.3倍的微晶纤维 素、0.2倍的乳糖、0.2倍的淀粉,过筛,混合均匀,制粒,干燥,加入相对于 超微细粉质量0.02倍的硬脂酸镁,整粒,压片,制成。
实施例2:颗粒剂
取麦冬170g,玄参380g,白芍140g,甘草160g,薄荷140g,地黄170g, 牡丹皮180g,川贝粉170g,桑叶120g,牡蛎420g,三棱160g,空心柳220g, 茶子140g,车螯180g,青兰190g,下山虎130g,咸秋石160g,平贝母150g, 尖山橙350g,僵蚕230g,芥子170g,金槐130g。
按以下步骤制备:
第一步:将所述原料药材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对于混合物6倍的醇浓度 为85%的乙醇,加热至沸腾回流4小时,过滤,采用渗漉法以每分钟2ml的速 度缓缓渗漉,收集渗漉液,随后在真空度0.08Mpa下减压浓缩至60℃时相对密 度为1.07的膏体,喷雾干燥,喷雾干燥机的进风温度170℃、出风温度85℃, 随后粉碎成粉末,制成干膏粉;
第二步:在获得的干膏粉中加入相对于干膏粉质量0.3倍的蔗糖粉和0.1倍 的糊精,制成颗粒,于50℃干燥,获得颗粒剂。
实施例3:汤剂
取麦冬17g,玄参38g,白芍14g,甘草16g,薄荷14g,地黄17g,牡丹皮 18g,川贝粉17g,桑叶12g,牡蛎42g,三棱16g,空心柳22g,茶子14g,车 螯18g,青兰19g,下山虎13g,咸秋石16g,平贝母15g,尖山橙35g,僵蚕23g, 芥子17g,金槐13g。
按以下步骤制备:
第一步:将所述原料药材混合放入紫砂锅中,加入清水,至清水浸过药材 上表面4cm,浸泡8小时;
第二步:将紫砂锅置于火上,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分钟至药液的 剂量为200ml,过滤,得滤液a,备用;
第三步:将剩余药渣再次加入清水,至清水浸过药材上表面3cm,浸泡5 小时;
第四步:将紫砂锅置于火上,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30分钟至药液的 剂量为200ml,过滤,得滤液b,将滤液a和滤液b混合即可。
毒性实验:
急性毒性实验:应用小鼠60只,雌雄各半,体重23~30g,进行急性毒性试 验。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给药组,实验前禁食12小时,将本发明的 实施例1制备的中药片剂溶解在水中,(浓度为7.28g生药/ml,最高浓度)灌 胃,灌胃容积为5ml/kg(即单次给药剂量为36.4生药/kg),对照组给予等量生 理盐水,一天给药2次,给药间隔时间6小时,给药后连续观 察14天,并记录小鼠的的毒性反应及死亡数。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 给药后小鼠未见明显差异,实验连续观察14天,小鼠全身状况、饮食、饮水、 体重增长均正常。小鼠口服灌胃本发明的药片即LD50>36.4生药/kg,每日最大 给药量为72.8生药/kg/日。本发明的中药制剂临床用药量为6.4g生药/日/人,成 人体重以60KG计,平均用药剂量为0.107g生药/kg/日。按体重计:小鼠(平均 体重以26g计)口服灌胃本发明的中药制剂的耐受量为临床用量的680倍。因 此本发明的中药制剂急性毒性极低,临床用药安全。
长期毒性实验:本发明中药制剂实施例1片剂对小鼠按13.35、19.26和38.33g 生药/kg连续用药15周(1.0ml/100g体重,每天2次)及停药3周后,结果表明: 本发明中药制剂对小鼠的毛发、行为、大小便、体重、脏器重量、血象、肝肾 功能、血糖、血脂等指标均无明显影响,脏器肉眼没有发现异样变化和组织学 检查结果表明,用药15周及停药3周后,小鼠各脏器均无明显改变。说明本发 明中药制剂对小鼠长期用药后毒性小,停药后也没有异样反应,应用安全。
临床资料:
病例选择:全部100例病例均为2010年9月~2013年8月我院门诊患者, 年龄30~60岁,病程1个月~3年。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 50人,年龄30~60岁,病程1个月~3年;对照组50人,年龄30~60岁,病 程1个月~3年;两组年龄、病程、临床表现及病情严重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 学意义(p>0.05)。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1.病史:常有急性咽炎反复发作史,或因鼻病长期张口呼吸 及烟酒过度、坏境空气干燥、粉尘和刺激性气体污染等。2.症状:咽部不适,或 疼、或痒、或干燥感、灼热感、烟熏感、异物感等;刺激性咳嗽,晨起用力咳 出分泌物,甚或作呕。病程2个月以上,常因受凉、感冒、疲劳、多言等原因 致症状加重。3.检查:咽部慢性充血,加重。呈暗红色,或树枝状充血;咽后壁 淋巴滤泡增生,或咽侧索肿大;咽黏膜增生肥厚,或干燥、萎缩、变薄,有分 泌物附着。具备上述症状及1项或1项以上检查所见,即可诊断。
中医分型诊断标准:阴虚火炎型:主要症状有,咽部不适,痛势隐隐,有 异物感,粘痰量少,伴有午后烦热,腰腿酸软,舌质红,脉象细数。
治疗方法:
治疗组:服用本发明实施例1片剂每日3次,每次3片。4周1疗程;
对照组:用2%棚酸溶液,3%盐水和1:5000呋喃西林溶液反复漱口。每日 3次,4周1疗程。
疗效判断标准:治愈:咽部症状消失,检查正常。有效:咽部症状和体征 明显减轻。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明显变化。
治疗结果:两组分别治疗1个疗程后,统计结果参见表1和表2。从表1可 以看出,采用本发明的中药治疗阴虚火炎型慢性咽炎,相对于西药在治疗效果 上,具有显著的改进;从表2可以看出,采用本发明的中药治疗阴虚火炎型慢 性咽炎,相对于西药,在治疗疗程上显著缩短。
表1 两组分别治疗1个疗程后临床疗效比较例
组别 n 治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 治疗组 50 28 20 2 48(96%) 对照组 50 15 25 10 40(80%)
表2 两组分别治疗1个疗程后治愈人数和时间比较例(%)
组别 例数 用药2周 用药3周 用药4周 治疗组 28 5(17.9%) 12(42.9%) 11(39.3%) 对照组 15 0(0%) 7(46.7%) 8(53.3%)
根据上述表格内的临床统计可知,本发明提供的中药具有起效快、有效率 高、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无毒副作用的优势;同时对治疗组治愈的28例患者 以及对照组治愈的15例患者分别随访1年,结果统计,治疗组28例患者无复 发,复发率为0%;对照组15例患者,复发2人,复发率13%。
具体病例:赵某,男性,35岁,从事教师行业,有3年慢性咽炎史,咽部不 适,痛势隐隐,有异物感,粘痰量少,伴有午后烦热,舌质红,脉象细数,进 一步分型为阴虚火炎型慢性咽炎。服用中西药虽能缓解症状,可停药后咽痛复 发。服用本发明中药制剂实施例1片剂每天3次,每次3片,治疗4周后,痊 愈,随访1年未复发。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发明作其它形式的 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 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 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 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