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治疗小儿湿疹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小儿湿疹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就是平常说的过敏性皮肤病。主要原因是对食入物、吸入物或接触物不耐受或过敏所致。患有湿疹的孩子起初皮肤发红、出现皮疹、继之皮肤发糙、脱屑,抚摩孩子的皮肤如同触摸在砂纸上一样。遇热、遇湿都可使湿疹表现显著。
引起湿疹的病因是复杂的,其中最主要的是过敏因素是,所以有过敏体质家族史的小儿更容易发生湿疹。主要原因为对食入物、吸入物或接触物不耐受或过敏所致。
湿疹初发损害为红斑基础上出现密集粟粒大小丘疹,丘疱疹或水疱,水疱破后形成糜烂面,有浆液性渗出,结痂。急性湿疹处理不当,可转为亚急性或慢性湿疹,如及时适当治疗可逐渐好转,但易复发。重者可发生大片红斑,其上为成群丘疹、丘疱疹、水疱、糜烂渗液,表面有厚痂,也可延及整个头面部或头颈部。病灶周围出现红斑丘疹、丘疱疹、水疱、自觉瘙痒。擦破可发生糜烂、结痂,痂下有脓液渗出,边缘有小脓疱,局部淋巴结肿大,压痛。附近或远隔部位也可有搔抓所致的平行线状红斑、丘疹和水疱。
诊断:有外感或饮食不洁病史。皮损呈多形性,红斑、丘疹、水疱(不形成大疱)、糜烂、渗液、结痂等混杂出现。多因食用鱼、虾、螃蟹、羊肉、咖啡、酒、辛辣食物等发作或加重。皮损多为局限性,境界清楚,呈暗红色或灰褐色,上覆鳞屑,表面皮肤粗糙、肥厚,皮沟明显,呈苔藓样变,或呈过度角化性皲裂炎症片块。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改变,血嗜酸性粒细胞可能增加。皮肤斑贴试验有一定局限性。
然而目前治疗小儿湿疹的药物琳琅满目,治疗效果也都是一般,见效慢,有些化学成分含有激素类药物,对小儿患者并不适用,因此市场还需要研究一种治疗效果显著,见效快,无副作用,无刺激的一种适合小儿患者适用的专治湿疹用药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治疗小儿湿疹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药物符合中药配伍的原理,首先从根本上入手,通过樗叶、薄荷叶、芦荟叶、三丫苦叶、大叶金花草配伍完全清除热气、除湿、从根本治疗湿疹,再以星星草、挂金灯、荔枝叶、马鞍藤根、柳花、葎草、土蜂子、柏根白皮杀死和消除皮肤表皮下面的真菌,使湿疹现象得到缓解和消除,从而使婴儿达到康复的目的,并使用黄瓜、柠檬榨汁调和以上药物增加其保湿效果,保护皮肤,同时也具有治疗作用,使用过程中减少了皮肤的干燥、紧张感,而且刺激性小,婴幼儿易于接受,因此应用前景广阔。
一种治疗小儿湿疹的中药组合物,是由以下重量配份的原料制成:
樗叶10-20份、薄荷叶20-30份、芦荟叶20-30份、三丫苦叶20-30份、大叶金花草10-20份、星星草10-20份、挂金灯10-20份、荔枝叶20-30份、马鞍藤根1.0-10份、柳花1.0-10份、葎草1.0-10份、土蜂子0.1-5.0份、柏根白皮1.0-10份、黄瓜20-30份、柠檬20-30份;
本发明制剂为膏剂的制备方法如下:
按配方比例取樗叶、薄荷叶、芦荟叶、三丫苦叶、大叶金花草、星星草、挂金灯、荔枝叶、马鞍藤根、柳花、葎草、土蜂子、柏根白皮、黄瓜、柠檬加入5-10倍量的60-90%乙醇浸泡1-2小时,热提取2次,每次1-2小时,去上清液,合并提取液, 80-120目滤过,再经截流分子量为5000-10000的超滤柱超滤,超滤液减压浓缩相对密度为80℃时 1.36的浸膏,加热浓缩,30分钟~45分钟,提取活性成份,将浓缩液静置成浸膏状,药糊继续加热浓缩至浸膏状,静置后搅拌均匀,再经过冷藏、压平、杀菌封装工艺即成。
一种治疗小儿湿疹的中药组合物,是由以下重量配份的原料制成:
樗叶12-18份、薄荷叶22-28份、芦荟叶22-28份、三丫苦叶22-28份、大叶金花草12-18份、星星草12-18份、挂金灯12-18份、荔枝叶22-28份、马鞍藤根2.0-8.0份、柳花2.0-8.0份、葎草2.0-8.0份、土蜂子1.0-4.0份、柏根白皮2.0-8.0份、黄瓜22-28份、柠檬22-28份;
本发明制剂为擦洗剂的制备方法如下:
1)按配方比例将黄瓜、柠檬加水进行蒸馏,收集蒸馏液200ml备用;
2)按配方比例将樗叶、薄荷叶、芦荟叶、三丫苦叶、大叶金花草、星星草、挂金灯、荔枝叶、马鞍藤根、柳花、葎草、土蜂子、柏根白皮除杂质,去腐败物,加水浸泡30分钟后,加入五倍量的水,文火煎煮2小时,煮提两次,取上清液备用;
3)将方法2)的上清液与方法1)收集的200ml蒸馏液合在一起,稀释调节PH值,分装,灭菌,即得到本发明的中药擦洗剂。
一种治疗小儿湿疹的中药组合物,是由以下重量配份的原料制成:
樗叶15份、薄荷叶25份、芦荟叶25份、三丫苦叶25份、大叶金花草15份、星星草15份、挂金灯15份、荔枝叶25份、马鞍藤根5.0份、柳花5.0份、葎草5.0份、土蜂子2.5份、柏根白皮5.0份、黄瓜25份、柠檬25份。
本发明所选用药物的药性及药理分别为:
黄瓜:
性味:味甘;性凉。
归经:归肺;脾;胃经。
功能主治:清热;利水;解毒。主热病口渴;小便短赤;水肿尿少;水火烫伤;汗斑;非疮。
柠檬:
【性味归经】味酸甘、性平,入肝、胃经。
【功用】有化痰止咳,生津,健脾的功效;主治支气管炎、百日咳、维生素C缺乏症、中暑烦渴、食欲不振、怀孕妇女胃气不和、纳减、噫气等。
星星草:
全草:疏风清热,利尿;花序:解毒,止痒。
挂金灯:
性味
酸,寒。
①《别录》:寒。
②《卮言》:酸甘。
③《滇南本草》:性微温,味咸。
④《纲目》:酸,平,无毒。
归经
①《陕西中药志》:入肝、脾二经。
②《闽东本草》:入肺、脾二经。
功效
清热,解毒,利尿。
治骨蒸劳热,咳嗽,咽喉肿痛,黄疸,水肿,天泡湿疮。
荔枝叶:
【性味】辛;苦;凉
【归经】心经
【功能主治】除湿解毒。主烂疮;湿疹
马鞍藤根:
主治风火牙痛、关节风湿痛、流火、湿疹等功效。
柳花:
【性味】苦,寒。
①《本经》:味苦,寒。
②《别录》:无毒。
③《滇南本草图说》:味甘苦淡,平。
【功用主治】祛风,利湿,止血,散瘀。治风水,黄疸,咳血,吐血,便血,血淋,妇女经闭,齿痛。
葎草:
【来源】:大麻科葎草属植物葎草Humulus scandens (Lour.) Merr.的全草。夏秋采集,切段晒干。
【制法】:洗净,晒干,切碎用。
【性味归经】:甘、苦,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用于肺结核潮热,肠胃炎,痢疾,感冒发热,小便不利,肾盂肾炎,急性肾炎,膀胱炎,泌尿系结石;外用治痈疖肿毒,湿疹,毒蛇咬伤。
土蜂子:
【性味】甘。凉。
【功用主治】治痈种,丹毒,风疹。
①《本经》:主痈肿。
②《别录》:主嗌痛。
③《本草抬遗》:主丹毒,风疹,腹内留热,大小便涩,去浮血,妇人带下,下乳汁。
柏根白皮:
【性味】苦涩,凉。
①《唐本草》:味苦,有毒。
②《本草经疏》:苦,微寒。
③《本经逢原》:甘,平,无毒。
④《医林纂要》:苦甘涩,寒。
《纲目》;苦,平,无毒。
【功能主治】治久泻,久痢,肠风便血,崩漏带下,遣精,白浊,疳积,蛔虫,疮痹。《分类草药性》:治下血,吐血;发表散寒,攻小儿痘疹。《四川常用中草药》:能发表,透麻疹。
樗叶(chu):
【归经】肺经
【功效】:清热燥湿;杀虫
【考证】:出自《本草纲目》科属分类:苦木科
【主治】:湿热滞下;泄泻;痢疾;湿疹;疮疥;疖肿。
薄荷叶:
【性味归经】性凉、味辛;
【功用】抗刺激作用导致气管产生新的分泌,而使稠厚的粘液易于排除,故有祛痰、杀菌的作用。
是中华常用中药之一。它是辛凉性发汗解热药,治流行性感冒、头疼、目赤、身热、咽喉、牙床肿痛等症。处用可治神经痛、皮肤瘙痒、皮疹和湿疹等。光朋温室采摘的薄荷又是春节餐桌上的鲜菜。清爽可口。平常以薄荷代茶,清心明目。薄荷有极强的杀菌抗菌作用,常喝它能预防病毒性感冒、口腔疾病,使口气清新。用薄荷茶汁漱口,可以预防口臭。用薄荷茶雾蒸面,还有缩细毛孔的作用。拿泡过茶的叶片敷在眼睛上会感觉到清凉,能解除眼睛疲劳。据说薄荷也有“眼睛草”的别称,可用于治疗眼疾。
芦荟叶:《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如是说性味与归经:苦,寒;归肝、胃、大肠经;功能与主治:清肝热,通便;用于便秘,小儿疳积,惊风;外治湿癣。《本草纲目》如是说性味:苦,寒,无毒;主治:热风烦闷,胸隔间热气,明目镇心,小儿癫痫惊风,疗五疳,杀三虫及痔病疮瘘,解巴豆毒。《中华本草》如是说集中草药之大成的《中华本草》将芦荟的保健功能概括为:⑴泄下,即润肠通便;⑵调节人体免疫力;⑶抗肿廇;⑷保护肝脏;⑸抗胃损伤;⑹抗菌;⑺修复组织损伤;⑻对皮肤的保护作用。苦,寒。归肝、胃、大肠经。功能与主治:泄下,即润肠通便;调节人体免疫力;抗肿廇;保护肝脏;抗胃损伤;抗菌;修复组织损伤;对皮肤的保护作用。
三丫苦叶: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治咽喉肿痛,疟疾,黄疸型肝炎,风湿骨痛,湿疹,皮炎,疮疡。
大叶金花草:
【性味】:《广西中药志》:微苦,寒,无毒。
【功用主治】:大叶金花草的功效,清热,解毒,利湿,止血。治风热感冒,中暑发痧,泄泻,痢疾,白浊,白带,咳嗽,吐血,便血,尿血,牙疳,痈肿。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全草:清热,解毒,利湿。治流感,感冒,咳嗽,扁桃体炎,腮腺炎,肠炎,痢疾,皮肤湿疹。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配方:
樗叶10mg、薄荷叶20mg、芦荟叶20mg、三丫苦叶20mg、大叶金花草10mg、星星草10mg、挂金灯10mg、荔枝叶20mg、马鞍藤根1.0mg、柳花1.0mg、葎草1.0mg、土蜂子0.1mg、柏根白皮1.0mg、黄瓜20mg、柠檬20mg;
本发明制剂为膏剂的制备方法如下:
按配方比例取樗叶、薄荷叶、芦荟叶、三丫苦叶、大叶金花草、星星草、挂金灯、荔枝叶、马鞍藤根、柳花、葎草、土蜂子、柏根白皮、黄瓜、柠檬加入5-10倍量的60-90%乙醇浸泡1-2小时,热提取2次,每次1-2小时,去上清液,合并提取液, 80-120目滤过,再经截流分子量为5000-10000的超滤柱超滤,超滤液减压浓缩相对密度为80℃时 1.36的浸膏,加热浓缩,30分钟~45分钟,提取活性成份,将浓缩液静置成浸膏状,药糊继续加热浓缩至浸膏状,静置后搅拌均匀,再经过冷藏、压平、杀菌封装工艺即成。
动物局部刺激试验:
本发明栓剂的豚鼠皮肤过敏试验。结果表明:皮肤过敏试验,高剂量组0.8g(药)/kg、低剂量组0.1g(药) /kg,分别相当于拟临床人用量[0.04g(药)/kg]的20倍、2.5倍,经皮肤给药,均未见动物产生变态反应;直肠用药刺激性试验高剂量组5.0g(药) /kg,低剂量组3.2g(药)/kg,分别相当于拟临床人用量的125、80倍,在规定的时间内观察直肠粘膜均无充血、水肿等现象,病理组织学检查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未见出现明显的刺激性反应,每组留存的部分动物其全身状况,体重、呼吸、循环、中枢神经系统及四肢活动等,均无明显异常反应。
实施例2,配方:
樗叶12mg、薄荷叶22mg、芦荟叶22mg、三丫苦叶22mg、大叶金花草12mg、星星草12mg、挂金灯12mg、荔枝叶22mg、马鞍藤根2.0mg、柳花2.0mg、葎草2.0mg、土蜂子1.0mg、柏根白皮2.0mg、黄瓜22mg、柠檬22mg;
本发明制剂为擦洗剂的制备方法如下:
1)按配方比例将黄瓜、柠檬加水进行蒸馏,收集蒸馏液200ml备用;
2)按配方比例将樗叶、薄荷叶、芦荟叶、三丫苦叶、大叶金花草、星星草、挂金灯、荔枝叶、马鞍藤根、柳花、葎草、土蜂子、柏根白皮除杂质,去腐败物,加水浸泡30分钟后,加入五倍量的水,文火煎煮2小时,煮提两次,取上清液备用;
3)将方法2)的上清液与方法1)收集的200ml蒸馏液合在一起,稀释调节PH值,分装,灭菌,即得到本发明的中药擦洗剂。
实施例3,配方:
樗叶15mg、薄荷叶25mg、芦荟叶25mg、三丫苦叶25mg、大叶金花草15mg、星星草15mg、挂金灯15mg、荔枝叶25mg、马鞍藤根5.0mg、柳花5.0mg、葎草5.0mg、土蜂子2.5mg、柏根白皮5.0mg、黄瓜25mg、柠檬25mg;
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4,配方:
樗叶18mg、薄荷叶28mg、芦荟叶28mg、三丫苦叶28mg、大叶金花草18mg、星星草18mg、挂金灯18mg、荔枝叶28mg、马鞍藤根8.0mg、柳花8.0mg、葎草8.0mg、土蜂子4.0mg、柏根白皮8.0mg、黄瓜28mg、柠檬28mg;
本发明制剂为擦洗剂的制备方法如下:
1)按配方比例将黄瓜、柠檬加水进行蒸馏,收集蒸馏液200ml备用;
2)按配方比例将樗叶、薄荷叶、芦荟叶、三丫苦叶、大叶金花草、星星草、挂金灯、荔枝叶、马鞍藤根、柳花、葎草、土蜂子、柏根白皮除杂质,去腐败物,加水浸泡30分钟后,加入五倍量的水,文火煎煮2小时,煮提两次,取上清液备用;
3)将方法2)的上清液与方法1)收集的200ml蒸馏液合在一起,稀释调节PH值,分装,灭菌,即得到本发明的中药擦洗剂。
动物局部刺激试验:
本发明栓剂的豚鼠皮肤过敏试验。结果表明:皮肤过敏试验,高剂量组0.8g(药)/kg、低剂量组0.1g(药) /kg,分别相当于拟临床人用量[0.04g(药)/kg]的20倍、2.5倍,经皮肤给药,均未见动物产生变态反应;直肠用药刺激性试验高剂量组5.0g(药) /kg,低剂量组3.2g(药)/kg,分别相当于拟临床人用量的125、80倍,在规定的时间内观察直肠粘膜均无充血、水肿等现象,病理组织学检查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未见出现明显的刺激性反应,每组留存的部分动物其全身状况,体重、呼吸、循环、中枢神经系统及四肢活动等,均无明显异常反应。
实施例5,配方:
樗叶20mg、薄荷叶30mg、芦荟叶30mg、三丫苦叶30mg、大叶金花草20mg、星星草20mg、挂金灯20mg、荔枝叶30mg、马鞍藤根10mg、柳花10mg、葎草10mg、土蜂子5.0mg、柏根白皮10mg、黄瓜30mg、柠檬30mg;
本发明制剂为膏剂的制备方法如下:
按配方比例取樗叶、薄荷叶、芦荟叶、三丫苦叶、大叶金花草、星星草、挂金灯、荔枝叶、马鞍藤根、柳花、葎草、土蜂子、柏根白皮、黄瓜、柠檬加入5-10倍量的60-90%乙醇浸泡1-2小时,热提取2次,每次1-2小时,去上清液,合并提取液, 80-120目滤过,再经截流分子量为5000-10000的超滤柱超滤,超滤液减压浓缩相对密度为80℃时 1.36的浸膏,加热浓缩,30分钟~45分钟,提取活性成份,将浓缩液静置成浸膏状,药糊继续加热浓缩至浸膏状,静置后搅拌均匀,再经过冷藏、压平、杀菌封装工艺即成。
动物局部刺激试验:
本发明栓剂的豚鼠皮肤过敏试验。结果表明:皮肤过敏试验,高剂量组0.8g(药)/kg、低剂量组0.1g(药) /kg,分别相当于拟临床人用量[0.04g(药)/kg]的20倍、2.5倍,经皮肤给药,均未见动物产生变态反应;直肠用药刺激性试验高剂量组5.0g(药) /kg,低剂量组3.2g(药)/kg,分别相当于拟临床人用量的125、80倍,在规定的时间内观察直肠粘膜均无充血、水肿等现象,病理组织学检查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未见出现明显的刺激性反应,每组留存的部分动物其全身状况,体重、呼吸、循环、中枢神经系统及四肢活动等,均无明显异常反应。
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首先从根本上入手,完全清除热气、除湿;其次,杀死和消除皮肤表皮下面的真菌,使脸颊等病发部位的湿疹现象得到缓解和消除,从而使患者达到康复的目的,因有利于皮肤的生理功能的发挥;既有治疗作用,又有保护皮肤的作用,使用过程中减少了皮肤的干燥、紧张感,而且刺激性小,婴幼儿易于接受,应用前景广阔。
药效评定:
本发明的治疗小儿湿疹的中药在临床上对300例婴幼儿症患者使用,经统计证明有效率为100%,治愈率100%,在治疗剂量下临床使用未曾发现毒副及过敏反应。
典型病例:
病例1:
男,2个月,面部起红色湿疹、脓疱1个月,额部、双颊为著。确诊:典型的小儿湿疹。采用本发明的擦剂外用,每日3次。1周后脓疱消失,湿疹减少;2周丘疹全部消失。
病例2:
女,2个月,初起于两颊,发生红斑丘疹,因剧痒搔抓而显露有多量渗液的鲜红糜烂面。诊断:小儿湿疹,采用本发明的擦剂外用,每日3次。1周后皮疹明显减少,2周大部分消失,3周痊愈。
病例3:
1个月,面部浅红的斑片,伴有少量脱屑;确诊:典型的小儿湿疹初期症状,采用本发明的膏剂外用,每日3次。1周后恢复正常。
病例4:
面部出现红色疹子、脓疱,确诊:小儿湿疹,采用本发明的擦剂外用,每日3次,1周后脓疱消失,湿疹减少;3周湿疹全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