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栉江珧亲贝培育的装置及培养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用于栉江珧亲贝培育的装置及培养方法.pdf(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210402144.0 (22)申请日 2012.10.19 A01K 61/00(2006.01) (73)专利权人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地址 266071 山东省青岛市南海路 7 号 (72)发明人 张涛 潘洋 杨红生 邱天龙 王平川 班绍君 柏雨岑 周毅 刘鹰 张福绥 (74)专利代理机构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 公司 21002 代理人 周秀梅 李颖 CN 201418319 Y,2010.03.10,说明书2页第 1-4、 9 行及附图 1. CN 101720704 A,2010.06.09,说明书第2页 第 10、。
2、 12 段 . CN 102257974 A,2011.11.30, 全文 . EP 1173057 B1,2006.03.08, 全文 . CN 102090359 A,2011.06.15, 全文 . CN 102106272 A,2011.06.29, 全文 . FR 2638320 A1,1990.05.04, 全文 . WO 89/08389 A1,1989.09.21, 全文 . WO 8303947 A1,1983.11.24, 全文 . CN 201957583 U,2011.09.07, 全文 . CN 102106273 A,2011.06.29, 全文 . 张红云 . 栉。
3、江珧繁殖生物学及人工苗种繁育 技术研究 .集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第 26 页 . 于瑞海等 . 栉江珧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 . 中 国海洋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7, 第 37 卷 ( 第 5 期 ), 第 704-708 页 . 黄海立等 . 珠母贝亲贝催熟培育和催产技术 的研究 .海洋科学 .2009,( 第 10 期 ), 第 1-4 页 . 王海涛等 . 栉江珧室内人工育苗技术研 究 . 河北渔业 .2007,( 第 12 期 ), 第 41-43 页 . 于瑞海等 . 栉江珧亲贝室内升温促熟培育技 术的研究 . 海洋湖沼通报 .2010,( 第 1 期 ), 第。
4、 31-35 页 . 张红云等 . 栉江珧生物学及人工育苗研究进 展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09, 第 18 卷 ( 第 5 期 ), 第 623-628 页 . (54) 发明名称 一种用于栉江珧亲贝培育的装置及培养方法 (57) 摘要 本发明涉及栉江珧工厂化苗种生产, 具体为 一种用于栉江珧亲贝培育的装置及培养方法。包 括至少一个养殖单元及造浪泵, 其中养殖单元四 周设有能够循环水流的造浪泵 ; 每个养殖单元为 网格底座和穿插于每个网格内的帆布袋组成, 其 方法是将栉江珧亲贝放入此设施中, 在泥沙底质 和循环水流的条件下培养, 完成营养积累和性腺 促熟过程 ; 利用本发明所设计的设施进。
5、行栉江珧 亲贝培育, 可有效降低栉江珧亲贝的死亡率, 提高 栉江珧亲贝的活力, 有利于亲贝的摄食和营养积 累, 具有培育效率高、 管理方便、 操作简单、 劳动强 度小的优点。 (51)Int.Cl. (56)对比文件 审查员 张团委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2页 (10)授权公告号 CN 102919169 B (45)授权公告日 2015.02.25 CN 102919169 B 1/1 页 2 1. 一种栉江珧亲贝的培养方法, 其特征在于 : 将培育装置置于培养池内, 并在装置的 帆布袋内添加泥沙, 再将栉江珧亲贝置于泥沙内,。
6、 而后利用造浪泵形成的循环水流条件下 升温培育, 使其完成营养积累和性腺促熟的整个培育过程 ; 循环水流的流量为 5m3/h-7m3/ h ; 每个帆布袋内放置一个栉江珧亲贝, 总培养密度为 :10-20 个 /m3; 所述培育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养殖单元及造浪泵, 其中养殖单元四周设有能够使水循环 流动的造浪泵 ; 每个养殖单元为网格底座和穿插于每个网格内的帆布袋组成 ; 所述网格底座由横龙骨和竖龙骨连接成网格状平面, 网格状平面四周固定有支撑柱 ; 所述养殖单元按顺序依次围成多边形, 多边形任一条对角线的两端或多边形多条对角 线的两端分别设有造浪泵。 2. 按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栉江珧亲贝的培。
7、养方法, 其特征在于 : 所述养殖单元按顺序依 次围成多边形, 位于多边形对角的各个养殖单元的网格状平面延伸出与支撑柱相连的一平 面承载造浪泵。 3. 按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栉江珧亲贝的培养方法,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网格状平面内的各 个网格的横截面与帆布袋口的横截面相符, 帆布袋开口端边缘设有小孔, 细绳穿过小孔使 帆布袋固定于网格状平面内的网格内。 4. 按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栉江珧亲贝的培养方法,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网格状平面长 66cm 宽 43cm, 每个网格为边长 6cm、 夹角 60和 120的菱形 ; 支撑柱高 30cm。 5. 按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栉江珧亲贝的培养方法, 。
8、其特征在于 : 所述帆布袋高 25cm, 其表面距开口端边缘 2cm 处穿有若干个直径 2mm 的小孔 ; 帆布袋 内装有供栉江珧亲贝生长的泥沙。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2919169 B 2 1/4 页 3 一种用于栉江珧亲贝培育的装置及培养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栉江珧工厂化苗种生产, 具体为一种用于栉江珧亲贝培育的装置及培 养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栉江珧 Atrina pectinata(Linnaeus, 1767) 属于软体动物门、 双壳纲、 贻贝目、 江 珧科、 栉江珧属, 在中国沿海的自然分布海域较广, 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大型食用贝类, 广泛分布于温、。
9、 热带泥沙质近海海域, 我国渤、 黄、 东、 南海均有分布。它的后闭壳肌特别肥 大, 可制成名贵的 “江瑶柱” , 是营养丰富、 味道鲜美的海珍品, 鲜活产品更是宴席上名贵的 佳肴, 尤其在我国、 日本、 韩国以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倍受青睐。 0003 近几十年来, 由于过度捕捞和环境条件的恶化, 我国栉江珧资源量急剧下降, 在许 多海区已经很难采集, 单纯依靠野生的栉江珧资源已远远不能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开 展栉江珧的人工繁育和增养殖势在必行。虽然, 我国从上世纪 80 年代初就开始了栉江珧的 人工育苗研究, 但到目前为止我国栉江珧的人工繁育技术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 出苗 效率较低, 。
10、还未达到完全高效稳定的产业化水平。 0004 在栉江珧工厂化苗种生产中, 亲贝培育是一个关键的环节, 亲贝的营养积累和性 腺发育程度将直接决定幼虫的质量。目前, 栉江珧亲贝多采用浮动网箱在静水中进行促熟 培育, 采用该方法培养栉江珧亲贝时, 由于亲贝散放在浮动网箱中的, 因此易产生堆叠, 导 致其壳表面易积累粪便而变得粘滑, 经常发现栉江珧亲贝产生活力不佳,“缩边” 、 足丝散 乱、 足丝脱落等现象, 死亡率也较高。 0005 而在自然环境中, 栉江珧栖息的区域多存在定向海流, 栉江珧多分布于潮下带软 泥、 泥沙和沙泥底质中, 营半埋栖附着生活, 常以尖锐的壳顶直立埋入底质中, 用足丝附着 于。
11、泥沙、 碎壳和石块上, 以宽大的后部露出底质表面生活, 两壳稍张开, 外套膜竖起, 略高于 壳口边缘。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栉江珧亲贝培育的装置及培养方法。 为实现上述 目的,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 0007 一种用于栉江珧亲贝培育的装置, 包括至少一个养殖单元及造浪泵, 其中养殖单 元四周设有能够使水循环流动的造浪泵 ; 每个养殖单元为网格底座和穿插于每个网格内的 帆布袋组成。 0008 所述网格底座由横龙骨和竖龙骨连接成网格状平面, 网格状平面四周固定有支撑 柱。 0009 所述若干个养殖单元按顺序依次围成多边形, 多边形任一条对角线的两端或多边 形多条对。
12、角线的两端分别设有造浪泵。 0010 所述若干个养殖单元按顺序依次围成多边形, 位于多边形对角的各个养殖单元的 说 明 书 CN 102919169 B 3 2/4 页 4 网格状平面延伸出与支撑柱相连的一平面承载造浪泵。 0011 所述网格状平面内的各个网格的横截面与帆布袋口的横截面相符, 帆布袋开口端 边缘设有小孔, 细绳穿过小孔使帆布袋固定于网格状平面内的网格内。 0012 所述网格状平面长 66cm 宽 43cm, 每个网格为边长 6cm、 夹角 60和 120的菱形 ; 支撑柱高 30cm。 0013 所述帆布袋高 25cm, 其表面距开口端边缘 2cm 处穿有若干个直径 2mm 的。
13、小孔 ; 帆 布袋内装有供栉江珧亲贝生长的泥沙。 0014 用于栉江珧亲贝培育的装置的培养方法, 所述培育装置置于培养池内, 并在装置 的帆布袋内添加泥沙, 再将栉江珧亲贝置于泥沙内, 而后利用造浪泵形成的循环水流条 件下升温培育, 使其完成营养积累和性腺促熟的整个培育过程 ; 循环水流的流量为 5m3/ h-7m3/h ; 每个帆布袋内放置一个栉江珧亲贝, 总培养密度为 :10-20 个 /m3。 0015 所述泥沙为按体积比 5:1-2:1 的海泥和细沙混合。所述海泥成分均为表层新鲜海 泥, 经过 300 目筛绢过滤, 再经过 24-48 小时沉淀所得。 0016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
14、如下优点 : 0017 1. 本发明中使用棱柱形帆布袋作为培养栉江珧亲贝的载体, 与使用传统浮动网箱 培养亲贝的方法相比, 减少了由于亲贝散放堆叠而产生的相互影响。 0018 2. 本发明引入了泥沙底质和循环水流作为栉江珧亲贝的培养条件, 更接近栉江珧 亲贝生活的自然状态, 可有效降低栉江珧亲贝的死亡率, 提高栉江珧亲贝的活力。 0019 3. 本发明中栉江珧亲贝的培育密度可以通过调整养殖单元的排列方式及数量, 或在每个养殖单元内部通过增减网形平面内棱柱形帆布袋的数量得以控制, 具有培育效率 高、 管理方便、 操作简单、 劳动强度小的优点。 0020 4. 本发明中所用材料对栉江珧亲贝无毒无害。
15、, 不受海水腐蚀, 经久耐用。 0021 5. 本发明中所述的亲贝培育方法和设施适用于栉江珧和营半埋栖附着生活的其 他贝类的工厂化苗种生产。 附图说明 0022 图 1 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单个养殖单元底座示意图。 0023 图 2 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单个养殖单元示意图。 0024 图 3 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栉江珧亲贝培育的设施示意图。 0025 图中, 1、 棱柱形帆布袋 ; 2、 网形平面 ; 3、 管形支柱 ; 4、 塑料板 ; 5、 造浪泵。 具体实施方式 0026 本发明给出以栉江珧亲贝为例的几个典型实施例, 但本发明并不仅仅局限在以下 实施例中。 0027 一种用于栉江珧亲。
16、贝培育的方法及设施, 利用本发明所设计的设施进行栉江珧亲 贝培育, 可使栉江珧亲贝的培育条件更接近于自然状态, 可有效降低栉江珧亲贝的死亡率, 提高栉江珧亲贝的活力, 有利于亲贝的摄食和营养积累, 培育效率高、 操作简单、 劳动强度 小。 0028 实施例 1 说 明 书 CN 102919169 B 4 3/4 页 5 0029 栉江珧亲贝培育的装置, 包括至少一个养殖单元及造浪泵, 其中养殖单元四周设 有能够使水循环流动的造浪泵 ; 每个养殖单元为网格底座和穿插于每个网格内的帆布袋组 成。 0030 所述网格底座由横龙骨和竖龙骨连接成网格状平面, 网格状平面四周固定有支撑 柱。 0031 。
17、所述若干个养殖单元按顺序依次围成多边形, 多边形任一条对角线的两端或多边 形多条对角线的两端分别设有造浪泵。 0032 所述若干个养殖单元按顺序依次围成多边形, 位于多边形对角的各个养殖单元的 网格状平面延伸出与支撑柱相连的一平面承载造浪泵。 0033 所述网格状平面内的各个网格的横截面与帆布袋口的横截面相符, 帆布袋开口端 边缘设有小孔, 细绳穿过小孔使帆布袋固定于网格状平面内的网格内。 0034 上述若干个养殖单元按顺序依次围成多边形, 可为三角形、 四边形、 五边形、 六边 形等等。 0035 若为四边形时所述每个网格状平面长 66cm 宽 43cm, 每个网格为边长 6cm、 夹角 6。
18、0和 120的菱形 ; 支撑柱高 30cm。 0036 所述帆布袋高 25cm, 其表面距开口端边缘 2cm 处穿有若干个直径 2mm 的小孔 ; 帆 布袋内装有供栉江珧亲贝生长的泥沙。 0037 而后利用上述培养装置进行不同流量循环水流培养栉江珧亲贝的效果比较 : 0038 表 1 不同流量循环水流对栉江珧亲贝培育效果比较结果 0039 0040 注 : 生殖腺成熟系数 GSI=1 000 生殖腺重 / 软体重 0041 上述实验分别采用浮式网箱和本发明装置进行栉江珧亲贝的升温促熟培育。 升温 培育方法为, 从栉江珧亲贝采集时的自然水温开始, 每天升温 0.5直至 16.0, 在 16.0 。
19、条件下保持 7 天, 再每天升温 0.5直至 22.0, 最终停留在 22.0条件下培养性腺成熟。 亲贝的培育密度均为 10 个 /m3。本发明装置中栉江珧亲贝的培养底质是海泥和细沙按体积 比为 2:1 混合, 投喂饵料以青岛大扁藻、 小新月菱形藻为主, 螺旋藻代用饵料为辅, 日投喂 量由 20104/d 逐渐升至 40104/d。实验中本发明装置各养殖单元的排列方式如图 3 所 示, 造浪泵可在栉江珧亲贝壳口上方形成循环水流, 亲贝培养结果如表 1 所示, 循环水流适 宜的流量为 5-7m3/h, 此条件下栉江珧亲贝的存活率和第一次产卵时的平均生殖腺成熟系 数 GSI 最大, 但各流量条件下。
20、的受精率差异不显著。 0042 实施例 2 0043 利用上述培养装置, 将底质中不同泥沙比例培养栉江珧亲贝的效果比较 0044 表 2 底质中不同泥沙比例对栉江珧亲贝培育效果比较结果 说 明 书 CN 102919169 B 5 4/4 页 6 0045 0046 注 : 生殖腺成熟系数 GSI=1 000 生殖腺重 / 软体重 0047 上述实验分别采用浮式网箱和本发明装置进行栉江珧亲贝的升温促熟培育。实 验中升温培育方法、 培养密度、 投喂饵料和本设施中各养殖单元的排列方式均同上, 循环水 流的流量为 7m3/h, 亲贝培养结果如表 2 所示, 底质中适宜的泥沙为海泥和细沙按体积比为 2。
21、:1 混合, 此条件下栉江珧亲贝的存活率和第一次产卵时的平均生殖腺成熟系数 GSI 最大, 但不同泥沙比例的底质条件下受精率差异不显著。 0048 实施例 3 0049 利用上述培养装置进行不同密度培养栉江珧亲贝的效果比较 0050 表 3 不同密度对栉江珧亲贝培育效果比较结果 0051 0052 注 : 生殖腺成熟系数 GSI=1 000 生殖腺重 / 软体重 0053 上述实验分别采用浮式网箱和本设施进行栉江珧亲贝的升温促熟培育。 实验中升 温培育方法、 投喂饵料和本设施中各养殖单元的排列方式均同上, 循环水流的流量为 7m3/ h, 底质中泥沙为海泥和细沙按体积比为2:1混合, 亲贝培养。
22、结果如表3所示, 当栉江珧亲贝 的培养密度大于 10 个 /m3时, 本设施中培育的栉江珧亲贝的存活率和第一次产卵时的平均 生殖腺成熟系数 GSI 均显著大于浮式网箱中的栉江珧亲贝, 但各培养密度条件下的受精率 差异不显著。 0054 总之本发明所设计的栉江珧亲贝培育设施在栉江珧亲贝培育过程中效果显著, 可 有效提高栉江珧亲贝的存活率, 有利于亲贝的营养积累和性腺发育, 提高培育效率。 本发明 中所述的栉江珧亲贝培育方法和设施也适用于营半埋栖附着生活的其他贝类。 0055 上述实施例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方式, 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 限制, 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 修饰、 替代、 组合、 简化, 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 都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说 明 书 CN 102919169 B 6 1/2 页 7 图 1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2919169 B 7 2/2 页 8 图 3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2919169 B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