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豆花叶病毒大豆品种的培育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大豆花叶病毒大豆品种的培育方法.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610304303.1 (22)申请日 2016.05.10 (71)申请人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地址 212400 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文昌东 路19号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72)发明人 胡德龙 陈啸寅 雷武生 (74)专利代理机构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 (普通合伙) 32204 代理人 张华蒙 (51)Int.Cl. A01G 1/00(2006.01) A01G 13/00(2006.01) (54)发明名称 一种大豆花叶病毒大豆品种的培育方法 (57)摘要 本发。
2、明公开了一种抗大豆花叶病毒大豆品 种的培育方法, 属于大豆培育应用技术领域, 包 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 建立无毒种子田; 步骤二, 精选大豆种子; 步骤三, 治蚜防病; 步骤四, 药剂 防病; 步骤五, 苗期管理; 步骤六, 防治措施管理; 本发明的抗大豆花叶病毒大豆品种的培育方法 采用精选种子、 结合铲趟及时拔除病株的技术方 案、 使用高效低毒、 低残留的杀虫剂防治蚜虫、 药 剂预防等综合配套技术措施, 取得了很好的防治 效果, 防治效果在90以上。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CN 105900659 A 2016.08.31 CN 105900659 A 1.一种大豆花叶病毒大豆品种的。
3、培育方法, 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 建立无毒种子田; 步骤二、 精选大豆种子; 步骤三、 治蚜防病; 步骤四、 药剂防病; 步骤五、 苗期管理; 步骤六、 防 治措施管理;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的步骤一中, 无毒种植田要求种子田100m以内无该病毒的寄主作物; 种子田在 苗期去除病株, 后期收获前发现少数病株也应拔除, 收获种子要求带毒率低于1, 病株率 高, 或种子带毒率高的种子, 不能作为第二年种植种子用; 在所述的步骤二中, 播种前要严格筛选种子, 人工仔细挑选出感病的大豆粒, 清除褐斑 粒, 尽量减少初侵染源; 在所述的步骤三中, 做好虫情调查和预测, 及时喷药灭蚜, 蚜虫消灭在点、。
4、 片阶段; 在所述的步骤四中, 在大豆苗期, 结合铲趟及时拔除病株; 同时, 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 开始喷药防治病毒病, 每公顷用2菌克毒克水剂1.72.25公斤, 对水150公斤喷雾, 做到 均匀喷雾, 无漏喷, 连续施药2次, 每次间隔710天; 或每公顷用20毒A可温性粉剂900克, 对水450公斤喷雾, 均匀喷雾, 每隔710天喷1次, 连喷3次; 另外, 在78月份, 结合使用治 蚜虫喷施防治病毒病的药剂; 在所述的步骤五中, 采取避蚜或驱蚜措施; 在所述的步骤六中, 豆在幼苗期移栽容易成活, 发现缺苗要及时移栽补苗; 定苗于3-4 片真叶时进行, 定苗时取出生长过快的徒长苗和生长过慢。
5、的弱苗, 每穴留1株长势均匀的壮 苗, 定苗太晚会形成弱苗, 影响产量; 苗期, 用3000-6000倍96恶霉灵喷洒, 间隔7d再喷1 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豆花叶病毒大豆品种的培育方法,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 的步骤三中, 每公顷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450克、 3莫比朗乳油450毫升, 对水 450公斤喷雾; 或每公顷用2.5绿色功夫乳油600毫升、 20辉丰快克乳油300450毫升, 对水450公斤均匀喷雾。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105900659 A 2 一种大豆花叶病毒大豆品种的培育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大豆培育应用技术领域,。
6、 具体为一种大豆花叶病毒大豆品种的培育方 法。 背景技术 0002 我国大豆主要产区普遍发生病毒病害, 据世界相关报道, 能侵染大豆的病毒已有 50多种, 病毒病害中大豆花叶病毒病普遍发生, 我国局部地区大豆田发生大豆矮化病毒, 其 他大豆病毒病多为零星发生。 0003 在大豆产区, 一般大豆花叶病毒病的侵染区在70-95, 全国各地均有发生。 植株 被病毒侵染后的产量损失, 根据种植季节、 品种抗性、 侵染时期及侵染的病毒株系等因素而 不同, 常年产量损失5-7, 重病年损失10-20, 个别年份或少数地区产量损失可达50。 病株减产因素主要是豆荚数少, 降低种子百粒重、 萌发率、 蛋白质含。
7、量及含油量, 并影响脂 肪酸、 蛋白质、 微量元素及游离氨基酸的组分等, 病株根瘤显著减少。 种子病斑的形成, 主要 因素是病毒感染, 降低种子商品价值。 0004 花叶病毒病的症状因品种、 植株的株龄和气温的不同, 差异很大。 轻病株叶片外形 基本正常, 仅叶脉颜色较深; 重病株则叶片皱缩, 向下卷, 出现浓绿、 淡绿相间, 起伏呈波状, 甚至变窄狭呈柳叶状。 接近成熟时叶变成革质, 粗糙而脆。 播种带病种子, 病苗真叶展开后 便呈现花叶斑驳。 老叶症状不明显, 后期病株上出现老叶黄化或叶脉变黄现象。 在感病品种 上, 受病6-14d后出现明脉现象, 后逐渐发展成各种花叶斑驳, 叶肉隆起, 。
8、形成疤斑, 叶片皱 缩。 严重时, 植株显著矮化, 花荚数减少, 结实率降低。 在抗病力强的品种上症状不明显, 或 仅新叶呈轻微花叶斑驳。 病株矮化的现象仅出现于种子带毒和早期感毒而发病的植株, 后 期由蚜虫传播而发病的植株不矮化, 只新叶出现轻微花叶斑驳。 花叶症状还与温度的高低 有关, 气温在18.5左右, 症状明显, 29.5时疗状你渐隐蔽。 0005 大豆花叶病的病叶症状叶片上呈典型的花叶症状, 一般在嫩叶上花叶症状明显, 而在老叶上则不明显。 常见的花叶症状有三种: 一是重花叶型。 病叶呈黄绿相间的斑驳, 皱 缩严重, 叶脉褐色弯曲, 叶肉呈泡状突起, 暗绿色, 整个叶片的叶缘向后卷。
9、曲, 后期叶脉坏 死, 植株矮化。 二是皱缩花叶型。 病叶呈黄绿相间的花叶而皱缩, 叶片沿叶脉呈泡状突起, 叶 缘向下卷曲使叶片皱缩呈歪扭的不正型, 植株矮化, 结荚少。 三是轻花叶型。 叶片生长基本 正常, 肉眼观察有轻微淡黄色斑驳, 摘下病叶透过日光见有黄绿相间的斑驳。 一般抗病品种 或后期感病植株多表现此症状。 大豆苗期症状一般是在真叶上出现明脉现象, 不久变为花 叶状, 病株节间缩短, 植株矮化。 种子带毒植株矮化较重, 而后期由蚜虫传毒感病的植株则 矮化现象不明显。 大豆籽粒上病斑症状, 常从脐部开始出现放射状或不规则形的褐色或黑 色斑纹, 斑纹的有无和轻重与感病时期有关, 带毒种子。
10、长出的病株所结的种子斑纹明显, 种 子传播带毒率高, 后期由蚜虫传毒而感病的植株, 特别是开花以后感病的枯植株, 种子上的 斑纹常不明显。 但种子带毒与否并不完全决定于斑纹的有无, 无斑纹的种子并不一定不带 毒。 说 明 书 1/4 页 3 CN 105900659 A 3 发明内容 0006 发明目的: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豆花叶病毒大豆品种的培育方法, 提高 大豆品质和产量。 0007 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 本发明采用一种大豆花叶病毒大豆品种的培育 方法, 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 建立无毒种子田; 步骤二、 精选大豆种子; 步骤三、 治蚜防 病; 步骤四、 药剂防病;。
11、 步骤五、 苗期管理; 步骤六、 防治措施管理; 0008 在所述的步骤一中, 侵染大豆的病毒, 很多能经大豆种子播种传播, 因此种植无毒 种子是防治病毒病的重要的有效防治方法, 无毒种植田要求种子田100m以内无该病毒的寄 主作物(包括大豆); 种子田在苗期去除病株, 后期收获前发现少数病株也应拔除, 收获种子 要求带毒率低于1, 病株率高, 或种子带毒率高的种子, 不能作为第二年种植种子用; 0009 在所述的步骤二中, 播种前要严格筛选种子, 人工仔细挑选出感病的大豆粒, 清除 褐(黑)斑粒, 尽量减少初侵染源; 0010 在所述的步骤三中, 大豆花叶病的发生流行与蚜虫的发生数量和高峰出。
12、现的早晚 关系密切, 因此, 做好虫情调查和预测, 及时喷药灭蚜, 蚜虫消灭在点、 片阶段, 是防治大豆 花叶病的关键; 0011 在所述的步骤四中, 在大豆苗期, 结合铲趟及时拔除病株; 同时, 在发病前或发病 初期开始喷药防治病毒病, 每公顷用2菌克毒克水剂1.72.25公斤, 对水150公斤喷雾, 做到均匀喷雾, 无漏喷, 连续施药2次, 每次间隔710天; 或每公顷用20毒A可温性粉剂 900克, 对水450公斤喷雾, 均匀喷雾, 每隔710天喷1次, 连喷3次; 另外, 在78月份, 还可 以结合使用治蚜虫喷施防治病毒病的药剂; 0012 在所述的步骤五中, 侵染大豆病毒在田间流行主。
13、要通过蚜虫传播, 传播田间病毒 又主要是迁飞的有翅蚜, 且多是非持哇的传播, 因此采取避蚜或驱蚜(即有翅蚜不着落于大 豆田)措施比防蚜措施效果好; 目前最有效方法是苗期即用银膜覆盖土层, 或银膜条间隔插 在田间, 有驱蚜避蚜作用, 可在种子田使用; 大豆生长后期发生蚜虫, 应及时喷施杀蚜剂, 并 应注意几种杀蚜药剂交替使用, 防比多次使用一种药剂, 使蚜虫产生抗药性; 0013 在所述的步骤六中, 豆在幼苗期(3片真叶前)移栽容易成活, 发现缺苗要及时移栽 补苗; 定苗于3-4片真叶时进行, 定苗时取出生长过快的徒长苗和生长过慢的弱苗, 每穴留1 株长势均匀的壮苗, 定苗太晚会形成弱苗, 影响。
14、产量; 苗期, 用3000-6000倍96恶霉灵(或 1000倍30恶霉灵)喷洒, 间隔7d再喷1次, 不但可预防枯萎病、 根腐病等病害的发生, 而且 可促进秧苗根系发达, 植株健壮, 增强对低温、 霜冻、 干旱、 涝渍、 药害、 肥害等多种自然灾害 的抗御性能。 0014 在所述的步骤三中, 每公顷用10吡虫啉(大功臣、 一遍净、 扑虱蚜、 虱蚜净等)可 湿性粉剂300450克、 3莫比朗乳油450毫升, 对水450公斤喷雾; 或每公顷用2.5、 绿色 功夫乳油600毫升、 20辉丰快克乳油300450毫升, 对水450公斤均匀喷雾。 0015 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发明的一种大豆。
15、花叶病毒大豆品种的培育方法, 精 选种子、 结合铲趟及时拔除病株、 使用高效低毒、 低残留的杀虫剂防治蚜虫、 药剂预防等综 合配套技术措施, 取得了很好的防治效果, 防治效果在90以上。 说 明 书 2/4 页 4 CN 105900659 A 4 具体实施方式 0016 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 完整地描述, 显然, 所描述的实施 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 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 本领域普通 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 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 围。 0017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实施例: 一种大豆花叶病毒大豆品种的培育方法。
16、,包括以下步 骤: 0018 步骤一, 建立无毒种子田; 步骤二, 精选大豆种子; 步骤三, 治蚜防病; 步骤四, 药剂 防病; 步骤五, 苗期管理; 步骤六, 防治措施管理。 0019 在所述的步骤一中, 侵染大豆的病毒, 很多能经大豆种子播种传播, 因此种植无毒 种子是防治病毒病的重要的有效防治方法, 无毒种植田要求种子田100m以内无该病毒的寄 主作物(包括大豆); 种子田在苗期去除病株, 后期收获前发现少数病株也应拔除, 收获种子 要求带毒率低于1。 病株率高, 或种子带毒率高的种子, 不能作为第二年种植种子用。 0020 在所述的步骤二中, 播种前要严格筛选种子, 人工仔细挑选出感病。
17、的大豆粒, 清除 褐(黑)斑粒, 尽量减少初侵染源。 0021 在所述的步骤三中, 大豆花叶病的发生流行与蚜虫的发生数量和高峰出现的早晚 关系密切, 因此, 做好虫情调查和预测, 及时喷药灭蚜, 蚜虫消灭在点、 片阶段, 是防治大豆 花叶病的关键。 0022 防治蚜虫的药剂有: 每公顷用10吡虫啉(大功臣、 一遍净、 扑虱蚜、 虱蚜净等)可 湿性粉剂300450克、 3莫比朗乳油450毫升, 对水450公斤喷雾; 或每公顷用2.5绿色功 夫乳油600毫升、 20辉丰快克乳油300450毫升, 对水450公斤均匀喷雾。 0023 在所述的步骤四中, 在大豆苗期, 结合铲趟及时拔除病株。 同时, 。
18、在发病前或发病 初期开始喷药防治病毒病, 每公顷用2菌克毒克水剂1.72.25公斤, 对水150公斤喷雾, 做到均匀喷雾, 无漏喷, 连续施药2次, 每次间隔710天; 或每公顷用20毒A可温性粉剂 900克, 对水450公斤喷雾, 均匀喷雾, 每隔710天喷1次, 连喷3次。 另外, 在78月份, 还可 以结合使用治蚜虫喷施防治病毒病的药剂。 0024 在所述的步骤五中, 侵染大豆病毒在田间流行主要通过蚜虫传播, 传播田间病毒 又主要是迁飞的有翅蚜, 且多是非持哇的传播, 因此采取避蚜或驱蚜(即有翅蚜不着落于大 豆田)措施比防蚜措施效果好。 目前最有效方法是苗期即用银膜覆盖土层, 或银膜条间。
19、隔插 在田间, 有驱蚜避蚜作用, 可在种子田使用。 大豆生长后期发生蚜虫, 应及时喷施杀蚜剂, 并 应注意几种杀蚜药剂交替使用, 防比多次使用一种药剂, 使蚜虫产抗药性。 0025 在所述的步骤六中, 豆在幼苗期(3片真叶前)移栽容易成活, 发现缺苗要及时移栽 补苗。 定苗于3-4片真叶时进行, 定苗时取出生长过快的徒长苗和生长过慢的弱苗, 每穴留1 株长势均匀的壮苗, 定苗太晚会形成弱苗, 影响产量。 苗期, 用3 0006 000倍96恶霉灵(或 1 000倍30恶霉灵)喷洒, 间隔7d再喷1次, 不但可预防枯萎病、 根腐病等病害的发生, 而且 可促进秧苗根系发达, 植株健壮, 增强对低温。
20、、 霜冻、 干旱、 涝渍、 药害、 肥害等多种自然灾害 的抗御性能。 0026 采用以上技术精选种子、 结合铲趟及时拔除病株、 使用高效低毒、 低残留的杀虫剂 说 明 书 3/4 页 5 CN 105900659 A 5 防治蚜虫、 药剂预防等综合配套技术措施, 取得了很好的防治效果, 防治效果在90以上。 0027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 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 而且在 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 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 因此, 无论 从哪一点来看, 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 而且是非限制性的, 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 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 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 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 说 明 书 4/4 页 6 CN 105900659 A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