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土石田埂防渗处理结构.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土石田埂防渗处理结构.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820805377.8 (22)申请日 2018.05.28 (73)专利权人 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 院有限公司 地址 550081 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兴黔 路16号 (72)发明人 陈波 居浩 李刚 高传彬 郑晓晖 李波 周界束 (74)专利代理机构 贵阳睿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公司 52114 代理人 谷庆红 (51)Int.Cl. A01B 79/00(2006.01) E02D 19/00(2006.01) (54)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土石田埂防渗处理结构 (。
2、57)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土石田埂防渗处理 结构, 包括土石田埂; 所述土石田埂的一侧依次 铺设有粘土垫层、 防水毯、 粘土保护层、 耕植土, 耕植土位于地面线上, 粘土保护层、 粘土垫层、 防 水毯位于地面线下; 所述土石田埂的另一侧设有 植草护坡, 土石田埂的一端设有石渣铺面, 石渣 铺面位于地面线上。 本实用新型通过优化田埂断 面, 充分利用了当地材料, 是一种简单易行、 切实 有效的施工方法, 并且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的效 益。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1页 CN 208445984 U 2019.02.01 CN 208445984 U 1.一种土石田埂防渗处理结构, 包括。
3、土石田埂(5), 其特征在于: 所述土石田埂(5)的一 侧依次铺设有粘土垫层(3)、 防水毯(4)、 粘土保护层(2)、 耕植土(1), 耕植土(1)位于地面线 (8)上, 粘土保护层(2)、 粘土垫层(3)、 防水毯(4)位于地面线(8)下; 所述土石田埂(5)的另 一侧设有植草护坡(6), 土石田埂(5)的一端设有石渣铺面(7), 石渣铺面(7)位于地面线(8) 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土石田埂防渗处理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土石田埂(5)的断面 形状为梯形, 上窄下宽, 靠近地面线(8)的一侧为宽。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土石田埂防渗处理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梯形的坡比为1:0。
4、.3, 梯形的顶宽为30c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土石田埂防渗处理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耕植土(1)、 粘土保护 层(2)、 粘土垫层(3)、 防水毯(4)紧密铺设, 耕植土(1)、 粘土保护层(2)、 粘土垫层(3)、 防水 毯(4)靠近土石田埂(5)的一侧为田埂侧, 另一侧为反坡侧。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土石田埂防渗处理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坡侧的坡比为1:1, 田埂侧的坡比为1:0.3。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土石田埂防渗处理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水毯(4)之间采用 干粉(9)和胶泥(10)进行搭接, 防水毯(4)搭接处的长度不小于25cm。 权 利 要 求 书 1。
5、/1 页 2 CN 208445984 U 2 一种土石田埂防渗处理结构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土石田埂防渗处理结构, 属于农田水利工程技术领域, 尤其 涉及一种远离河岸、 地势较高地区农田田埂防渗结构。 背景技术 0002 水稻等水生作物的生长需要土壤有较高含水量条件, 因此水田通常需灌溉大量淡 水, 研究表明, 水田大部分水分会通过渗漏或其他途径散失, 仅渗漏的水分占稻田水分输入 总量的50以上。 同时, 渗漏水中携带大量的养分元素, 不仅降低了养分利用效率, 还造成 浅层地下水污染, 这对于山区丘陵地区的梯田尤为严重。 0003 目前, 根据建筑梯田梗材料不同, 分为土田。
6、埂、 砌石田埂和植物田埂, 尤其以土石 田埂居多。 田间水分渗漏有多种途径, 而田埂是水分渗漏的主要区域修筑田埂的土壤主要 来源于毗邻水田, 田埂与田内土壤原始性质相近, 但常年耕作、 灌溉等人类活动影响差异导 致两者土壤性质发生分异。 由于受到生物活动和植物根系等因素影响, 田埂中、 低层土壤大 孔隙数量高于田内, 导致水分通过田埂区域快速流失。 0004 目前解决田埂渗漏的问题主要通过粘土夯实, 更有采用旱辣蓼防田埂渗漏等方 式, 但在现有的技术方案中并未有很好的解决渗漏的问题, 或者说没有生态环保的解决方 式。 实用新型内容 0005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土石田埂防。
7、渗处理结构, 该土石田 埂防渗处理结构是防止山区、 丘陵地区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 建设基本农田的有效措施, 通 过采用防水毯材料进行防渗, 在防渗的基础上既有透气性, 又允许植物根系可穿透膨润土 防水毯(GCL), 且对膨润土防水毯(GCL)防水效果无影响, 达到了生态防渗的效果。 0006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 0007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土石田埂防渗处理结构, 包括土石田埂; 所述土石田埂的 一侧依次铺设有粘土垫层、 防水毯、 粘土保护层、 耕植土, 耕植土位于地面线上, 粘土保护 层、 粘土垫层、 防水毯位于地面线下; 所述土石田埂的另一侧设有植草护坡, 土石田埂的一 。
8、端设有石渣铺面, 石渣铺面位于地面线上。 0008 所述土石田埂的断面形状为梯形, 上窄下宽, 靠近地面线的一侧为宽。 0009 所述梯形的坡比为1: 0.3, 梯形的顶宽为30cm。 0010 所述耕植土、 粘土保护层、 粘土垫层、 防水毯紧密铺设, 耕植土、 粘土保护层、 粘土 垫层、 防水毯靠近土石田埂的一侧为田埂侧, 另一侧为反坡侧。 0011 所述反坡侧的坡比为1:1, 田埂侧的坡比为1:0.3。 0012 所述防水毯之间采用干粉和胶泥进行搭接, 防水毯搭接处的长度不小于25cm。 0013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4 1.通过优化田埂断面, 充分利用了当地材料, 是一种简。
9、单易行、 切实有效的施工方 说 明 书 1/3 页 3 CN 208445984 U 3 法, 并且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的效益; 0015 2.天然钠基膨润土防水毯属于无机材料, 也是一种生态环保材料, 对水质无任何 污染; 膨润土属于无机材料, 不老化, 耐久性好, 埋于地下对水质和土壤无污染; 0016 3.特有的透气性: 有利于水气交换, 使水体周围的植物健康生长; 0017 4.根系可穿刺性: 植物根系可穿透膨润土防水毯(GCL), 对膨润土防水毯(GCL)防 水效果无影响; 0018 5.因地制宜, 对于远离河岸、 地势较高地区农田田埂, 具有较好的防渗保水效果。 附图说明 0019 图。
10、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20 图2是本实用新型防水毯搭接处施工的大样图; 0021 图中: 1-耕植土, 2-粘土保护层, 3-粘土垫层, 4-防水毯, 5-土石田埂, 6-植草护坡, 7-石渣铺面, 8-地面线, 9-干粉, 10-胶泥。 具体实施方式 0022 下面进一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但要求保护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所述。 0023 如图1所示, 一种土石田埂防渗处理结构, 包括土石田埂5; 所述土石田埂5的一侧 依次铺设有粘土垫层3、 防水毯4、 粘土保护层2、 耕植土1, 耕植土1位于地面线8上, 粘土保护 层2、 粘土垫层3、 防水毯4位于地面线8下; 所述土石田埂。
11、5的另一侧设有植草护坡6, 土石田 埂5的一端设有石渣铺面7, 石渣铺面7位于地面线8上。 0024 所述土石田埂5的断面形状为梯形, 上窄下宽, 靠近地面线8的一侧为宽, 增加其稳 固性。 0025 所述梯形的坡比为1:0.3, 梯形的顶宽为30cm(窄的一端), 土石田埂5的高度根据 当地农田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便于设置植草护坡6, 减少水分渗漏。 0026 所述耕植土1、 粘土保护层2、 粘土垫层3、 防水毯4紧密铺设, 耕植土1、 粘土保护层 2、 粘土垫层3、 防水毯4靠近土石田埂5的一侧为田埂侧, 另一侧为反坡侧。 0027 所述反坡侧的坡比为1:1, 田埂侧的坡比为1:0.3;。
12、 有利于水气交换, 使水体周围的 植物健康生长, 对于远离河岸、 地势较高地区农田田埂具有较好的防渗保水效果。 0028 当田埂较长, 防水毯5需要搭接时, 所述防水毯4之间采用干粉9和胶泥10直接进行 搭接, 防水毯4搭接处的长度不小于25cm, 如图2所示。 0029 所述防水毯4为天然钠基膨润土防水毯, 干粉9为天然钠基膨润土干粉, 胶泥10为 天然钠基膨润土专用胶泥。 0030 本实用新型的施工步骤如下: 0031 (1)开挖整平: 首先在土石田埂5的内侧12m范围内将田间耕植土1挖出堆放待 用, 开挖至硬质土层并整平开挖面, 田埂侧按照1:0.3开挖, 反坡侧按照1:1开挖; 003。
13、2 (2)回填铺毯: 待开挖面整平后铺设一层粘土保护层2, 再铺设天然钠基膨润土防 水毯4, 铺设顺序从土石田埂5往下依次铺设; 0033 (3)复原田块: 在铺设好的防水毯4上依次回填粘土保护层3和耕植土层1; 0034 (4)植草护坡: 土石田埂5夯实后, 在其顶部铺设一层石渣铺面7, 另外在土石田埂5 说 明 书 2/3 页 4 CN 208445984 U 4 的上下游坡面设置植草护坡6。 0035 综上所述, 本实用新型在可归并原有田埂、 利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 通过铺设防水 毯4保水, 并可进行放水试验, 在土石田埂5外侧应选用粘性较强的土壤, 逐层压实后修坡, 拍打夯实。 说 明 书 3/3 页 5 CN 208445984 U 5 图1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 1/1 页 6 CN 208445984 U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