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药复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含肟醚菌胺的农药组合物。
背景技术
在作物整个生长过程中,面临着众多诸如病、虫、草等害物的威胁,其中病害,尤其是 真菌性病害,因其种类繁多、症状复杂、传播迅速、危害严重以及复合性发生等特点使其防 治难度加大,对作物产量以及品质构成巨大威胁。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了减少因真菌性病 害造成的损失,化学防治是目前较为显著的手段之一,但由于长期以来,单一性、连续性、 反复性等不科学用药手段已造成许多病原菌对当前使用的药剂产生不同程度的抗性,且据报 道,由于这种不科学的用药手段,各种药剂的抗性产生时间逐年缩短,造成防治成本、环境 成本、药剂研发成本的大幅增加。基于此现状,在现有基础上提高药物效果为解决上述问题 较为经济有效的手段。
肟醚菌胺,其化学名称:(2E)-2-(甲氧亚氨基)-2-{2-[(3E,5E,6E)-S-(甲氧亚氨基)-4, 6-二甲基-2,8-二氧杂-3,7-二氧杂壬-3,6-二烯-1-基]苯基}-N-甲基乙酞胺;分子式: C18H25N5O5;化学结构式为:
肟醚菌胺(orysastrobin)是一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目前主要用于水稻防治水稻 稻瘟病和纹枯病。该药效通过抑制病原菌细胞微粒体中呼吸途径之一的电子传递系统内的细 胞色素bc1的作用而致效。其对病原菌生活环上的孢子发芽、附着器形成具有抑制作用。它 对侵入到水稻体内稻瘟病菌菌丝有效,对菌丝生长有很强的阻碍作物;而对于水稻纹枯病, 其通过阻碍侵入水稻体内菌丝的生长,控制发菌茎株的增加。
氟环唑(Epoxiconazole),化学名称:(2RS,3SR)-3-(2-氯苯基)-2-(4-氟苯基)-2-[(1H1,2,4- 三唑-1-基)甲基]环氧乙烷,化学结构式为:
氟环唑系三唑类杀菌剂,具有一定的内吸传导作用,对于由子囊菌、半知菌引起的白粉 病、稻曲病、叶斑病等具有较为良好的防效。氟环唑主要是通过抑制真菌C14-脱甲基酶 (C14-demethylase)的活性,使真菌体内甾醇无法正常合成,进而导致真菌无法维持正常的 膜系统而死亡。
己唑醇作用机理:属唑类杀菌剂,甾醇脱甲基化抑制剂,对真菌尤其是担子菌门和 子囊菌门引起的病害有广谱性的保护和治疗作用。破坏和阻止病菌的细胞膜重要组成成 分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导致细胞膜不能形成,使病菌死亡。具有内吸、保护和治疗活 性。
粉唑醇是一种广谱性内吸杀菌剂,对担子菌和子囊菌引起的多种病害具有良好的保 护和治疗作用,可有效地防治麦类作物白粉病、锈病、黑穗病、玉米黑穗病等。
因此长期单一连续使用以上几种药剂具有较高的抗性风险。而不同机理的农药品种混配 使用是目前延缓药物抗性问题的较为理想的方法。本发明通过农药配方、药效试验的大量筛 选,以期在现有基础发现一种能够延缓抗性、扩大杀菌谱、具显著增效作用的配方,最终发 现含有肟醚菌胺与氟环唑、己唑醇、粉唑醇的组合物为最佳组合物,其除具备上述特征外, 对于水稻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等具有较为理想的防治效果。
目前现有的含有肟醚菌胺和己唑醇、粉唑醇杀菌剂组合物检索如下:
中国专利:200580042918.1,发明名称:在豆科植物中防治真菌病害的方法,该发明涉 及一种通过施用肟醚菌胺而在豆科植物中防治锈病的方法。该发明仅用于防治豆科植物中的 锈病。
本发明相对于200580042918.1这个专利具有的优势:(1)扩大防治谱,可用于水稻纹 枯病、水稻稻曲病、水稻稻瘟病等水稻病害,还可用于防治香蕉、葡萄、花生等作物上叶斑 病。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含肟醚菌胺的农药组合物,该组合物的活性成分之间具有协同 增效作用,可以有效降低使用成本低,防效显著。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含肟醚菌胺的农药组合物,该农药组合物是以活性成分A肟醚菌胺和活性成分B为 有效成分进行的两元复配,活性组分B为氟环唑、己唑醇或粉唑醇的任意一种,其中组合物 中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重量百分比为1∶70~70∶1。
所述农药组合物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重量百分比为5~50∶50~5。
所述农药组合物可以配制成的农药剂型是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悬浮剂、微囊悬浮 剂、微乳剂或水乳剂。
所述农药组合物中活性成分A和活性成分B的重量之和占农药组合物总重量的百分比为 5~75%,余量为助剂、溶剂和/或填料。
所述农药组合物中活性成分A和活性成分B的重量之和占农药组合物总重量的百分比为 10~60%,余量为助剂、溶剂和/或填料。
本发明的组合物可以应用于防治农业上的植物病害中,尤其是防治水稻纹枯病、水稻稻 曲病、水稻稻瘟病。
本发明的农药组合物,可以按需要加工成任何农药上可接受的剂型。按照本领域孰知的制 备工艺和方法,可以制备为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悬浮剂、微囊悬浮剂、微乳剂或水乳 剂。
本发明的农药组合物所选用的助剂、溶剂或填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助剂可以选 自表面活性剂、分散剂、润湿剂、增稠剂或消泡剂中的一种或几种,根据不同剂型,制剂中 还可以含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稳定剂、抗冻剂等。
本发明农药组合物,除有效成分外,还包含助剂、溶剂、载体和填料的一种或几种;所 述助剂为600#磷酸酯、木质素磺酸钠、烷基苯磺酸钙盐,钠基膨润土、脂肪醇聚氧乙烯醚、 十二烷基苯磺酸钙、扩散剂MF、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萘磺酸甲醛缩合物、甲基萘磺 酸钠的甲醛缩合物、皂角粉、亚甲基二萘磺酸钠、萘磺酸甲醛缩合物、烷基酚聚氧乙烯聚氧 丙烯醚、木质素磺酸钠、月桂醇硫酸钠、拉开粉BX、亚甲基双荼磺酸钠、丁基萘磺酸钠、高 分子木质素改性物、十二烷基硫酸钠、聚羧酸盐、苯乙基酚聚氧丙烯聚氧乙烯醚、烷基酚聚 氧乙烯醚、烷基酚聚氧乙烯醚、三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二萘基甲烷二磺酸钠、脲醛树脂预 聚体、海藻酸钠中的一种或几种;增稠剂:阿拉伯胶、黄原胶等;抗冻剂:聚乙烯醇、乙二 醇、丙二醇;消泡剂:有机硅;崩解剂:碳酸氢钠、尿素、硫酸铵;粘结剂:淀粉、明胶、 玉米粉、聚乙烯醇、羧甲基纤维素等;
所述溶剂为聚乙烯吡咯烷酮、环己酮、乙醇、N-甲基毗咯烷酮、甲基萘、二甲苯中的一 种或几种;
所述载体为白炭黑、高岭土、轻质碳酸钙、陶土、硅藻土、膨润土、凹凸棒土、去离子 水、水或蓖麻油中的一种或几种。
本发明农药组合物制成可湿性粉剂包括如下组分含量:肟醚菌胺1~70%,活性成分B 1~ 70%,分散剂4~10%,润湿剂2~10%,填料12~92%。其配制方法:将肟醚菌胺原药、活 性成分B原药、分散剂、润湿剂、填料进入混合器中混合,再经气流粉碎机粉碎后再混合均 匀后即制得本发明组合物的可湿性粉剂产品。
本发明农药组合物制成水分散粒剂包括如下组分含量:肟醚菌胺1~70%,活性成分B 1~70%,分散剂3~12%,润湿剂1~8%,崩解剂1~10%,粘结剂1~8%,填料15~92%。 其配制方法:将肟醚菌胺原药、活性成分B原药、分散剂、润湿剂、崩解剂、填料等一起经 气流粉碎机粉碎后,再加入粘结剂等其它助剂,得到制剂半成品,将制剂半成品定量送进流 化床造粒、然后进行干燥、筛分即制得本发明组合物的水分散粒剂产品。
本发明农药组合物制成悬浮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含量:肟醚菌胺1~50%,活性成分B 1~ 50%,乳化剂3~10%,分散剂2~10%,消泡剂0.1~2%,增稠剂0.1~2%,抗冻剂0.2~5%, 稳定剂0.05%~3%,水加至100%。将以上配方中的肟醚菌胺、活性成分B、乳化剂、分散剂 投入混合釜中经过高速剪切混合,然后加入活消泡剂、增稠剂、抗冻剂,在球磨釜中球磨2~ 3小时,使微粒粒径在5mm以下,制得本发明组合物的悬浮剂产品。
本发明的农药组合物在应用时应在病害发生前期或病害发生初期使用。
本发明的农药组合物通常采用喷雾的方法使用,也可根据农业实际生产需要采取其他实 用技术。
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效果:
1、新老药剂复配、强强组合,药效更强。肟醚菌胺分别与氟环唑、己唑醇、粉唑醇复配 后,具有一定的增效作用,减少各自的单剂用量也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减少对水生动物毒害 作用以及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适用于防治对现有防治水稻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所用 药剂已产生抗性的病原菌。
2、本发明的农药组合物中的两种有效成分作用机理不同,单个有效成分长期使用具有极 高的抗性风险,二者复配使用可极大地延长两种药剂的使用寿命,对于药剂的抗性问题统筹 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3、杀菌谱广、适应性强。经验证在一定配比范围内表现出较为显著的增效作用,组合物 的防治效果比单剂有了显著的提高,降低了农药的使用剂量的同时也降低了用药成本,不仅 对水稻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有很好的防效效果,对其它作物真菌性病害也有较好的防治 作用。这两种复配剂有较好的持效性,杀菌好且持久,也能用在水稻、香蕉、小麦、葡萄等 作物上多种病害,使用谱广。
4、防效好,残留低,符合农药残留标准,是现代作物种植的理想生态农药。肟醚菌胺分 别与氟环唑、己唑醇、粉唑醇复配不易产生抗药性,药效稳定、能满足农民的需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清楚明白,本发明用以下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 实施例中的百分比均为重量比,但本发明绝非限于这些例子。
本发明所加入的各种助剂、溶剂、载体等均为市场销售产品,农药生产常用辅剂。
生物测定实施例1
肟醚菌胺与氟环唑、己唑醇、粉唑醇中任一复配对水稻稻瘟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试验对象:采自田间的水稻稻瘟病菌
试验方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1154.7-2006》,盆栽法。选取 生长势一致的三叶期水稻苗,每盆2株苗,每个处理选用5盆供试稻苗。将稻瘟病菌在 番茄燕麦琼脂培养基上培养,产孢后用无菌水洗下孢子,制成1×105个孢子/mL的悬浮 液,均匀的喷雾接种于供试稻苗上,接种后套上黑色塑料袋保湿培养24h。接种24h后, 进行药剂处理,每个药剂设置5个浓度梯度,用Potter喷雾塔在50PSI压力下喷雾,每 盆大约5mL。喷药后,将稻苗置于25℃左右、相对湿度≥90%的条件下培养,7d后按照 稻瘟病的发病分级标准调查整株叶片的病情指数,并计算防治效果。
将防治效果换算成几率值(y),药液浓度(μg/ml)转换成对数值(x),以最小二 乘法计算毒力方程和抑制中浓度EC50,依孙云沛法计算药剂的毒力指数及共毒系数 (CTC)。
当CTC≤80,则组合物表现为拮抗作用,当80<CTC<120,则组合物表现为相加 作用,当CTC≥120,则组合物表现为增效作用。
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EC50/供试药剂EC50)×100
理论毒力指数(TTI)=A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A的百分含量+B药剂毒力指数× 混剂中B的百分含量
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100
毒力测定结果见下表
表1肟醚菌胺与氟环唑复配对水稻稻瘟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处理 EC50(μg/ml) ATI TTI CTC 肟醚菌胺 0.581 100 - - 氟环唑 4.751 12.23 - - 肟醚菌胺70∶氟环唑1 0.749 77.60 63.97 121.3 肟醚菌胺50∶氟环唑1 0.631 92.06 66.28 138.9 肟醚菌胺30∶氟环唑1 0.550 105.68 71.55 147.7
肟醚菌胺10∶氟环唑1 0.377 154.00 96.01 160.4 肟醚菌胺5∶氟环唑1 0.261 222.28 127.60 174.2 肟醚菌胺1∶氟环唑1 0.120 483.88 266.60 181.5 肟醚菌胺1∶氟环唑5 0.070 824.99 405.60 203.4 肟醚菌胺1∶氟环唑10 0.070 824.98 437.19 188.7 肟醚菌胺1∶氟环唑30 0.075 779.72 461.65 168.9 肟醚菌胺1∶氟环唑50 0.088 661.63 466.92 141.7 肟醚菌胺1∶氟环唑70 0.093 623.60 469.23 132.9
表2肟醚菌胺与己唑醇复配对水稻稻瘟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处理 EC50(μg/ml) ATI TTI CTC 肟醚菌胺 0.581 100 - - 己唑醇 4.323 13.44 - - 肟醚菌胺70∶己唑醇1 0.744 78.14 63.37 123.3 肟醚菌胺50∶己唑醇1 0.633 91.74 65.44 140.2 肟醚菌胺30∶己唑醇1 0.525 110.73 70.17 157.8 肟醚菌胺10∶己唑醇1 0.372 156.23 92.12 169.6 肟醚菌胺5∶己唑醇1 0.257 226.12 120.47 187.7 肟醚菌胺1∶己唑醇1 0.118 492.61 245.20 200.9 肟醚菌胺1∶己唑醇5 0.087 667.36 369.93 180.4 肟醚菌胺1∶己唑醇10 0.084 695.00 398.28 174.5 肟醚菌胺1∶己唑醇30 0.085 680.35 420.23 161.9 肟醚菌胺1∶己唑醇50 0.095 614.07 424.96 144.5 肟醚菌胺1∶己唑醇70 0.108 536.78 427.03 125.7
表3肟醚菌胺与粉唑醇复配对水稻稻瘟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处理 EC50(μg/ml) ATI TTI CTC 肟醚菌胺 0.581 100 - - 粉唑醇 4.682 12.41 - - 肟醚菌胺70∶粉唑醇1 0.754 77.03 63.88 120.6 肟醚菌胺50∶粉唑醇1 0.634 91.61 66.14 138.5 肟醚菌胺30∶粉唑醇1 0.543 107.06 71.33 150.1
肟醚菌胺10∶粉唑醇1 0.366 158.91 95.38 166.6 肟醚菌胺5∶粉唑醇10 0.243 239.37 126.45 189.3 肟醚菌胺1∶粉唑醇1 0.111 525.25 263.15 199.6 肟醚菌胺1∶粉唑醇5 0.079 734.92 399.85 183.8 肟醚菌胺1∶粉唑醇10 0.080 726.53 430.92 168.6 肟醚菌胺1∶粉唑醇30 0.081 716.58 454.97 157.5 肟醚菌胺1∶粉唑醇50 0.092 632.26 460.16 137.4 肟醚菌胺1∶粉唑醇70 0.102 569.24 462.42 123.1
室内毒力测定的结果显示,肟醚菌胺与氟环唑、己唑醇、粉唑醇中的任一种的配比 在70∶1~1∶70之间对水稻稻瘟病菌具有增效作用,尤其在5~50∶50~5,增效作用更加明 显。
生物测定实施例2
肟醚菌胺与氟环唑、己唑醇、粉唑醇中任一复配对水稻纹枯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试验对象:采自田间的水稻纹枯病菌
试验方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1154.7-2006》,蚕豆离体叶片 法。将水稻纹枯病菌用PDA培养基培养,待菌落刚长满培养皿时,用内径为5mm的打 孔器从边缘打孔,打成的菌丝块用作接种体。选取叶位一致的蚕豆叶片,每处理10片, 浸在配制好的药液中10min,取出晾干,放入铺有保湿纸的培养皿中,每个药剂设置5 个浓度梯度。最后将菌丝块倒置于叶片中央,并于28℃恒温培养箱内培养,待对照充分 发病后,用十字交叉法测量病斑直径,并计算防治效果。
将防治效果换算成几率值(y),药液浓度(μg/ml)转换成对数值(x),以最小二 乘法计算毒力方程和抑制中浓度EC50,依孙云沛法计算药剂的毒力指数及共毒系数 (CTC)。
毒力测定结果见下表
表4肟醚菌胺与氟环唑复配对水稻纹枯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处理 EC50(μg/ml) ATI TTI CTC 肟醚菌胺 0.621 100 - - 氟环唑 3.110 19.97 - - 肟醚菌胺70∶氟环唑1 3.863 80.50 65.61 122.7
肟醚菌胺50∶氟环唑1 3.367 92.37 66.98 137.9 肟醚菌胺30∶氟环唑1 3.052 101.90 70.13 145.3 肟醚菌胺10∶氟环唑1 2.274 136.75 84.73 161.4 肟醚菌胺5∶氟环唑1 1.634 190.28 103.58 183.7 肟醚菌胺1∶氟环唑1 0.847 367.32 186.55 196.9 肟醚菌胺1∶氟环唑5 0.632 491.87 269.52 182.5 肟醚菌胺1∶氟环唑10 0.639 487.06 288.37 168.9 肟醚菌胺1∶氟环唑30 0.698 445.37 302.97 147.0 肟醚菌胺1∶氟环唑50 0.767 405.61 306.12 132.5 肟醚菌胺1∶氟环唑70 0.812 383.14 307.49 124.6
表5肟醚菌胺与己唑醇复配对水稻纹枯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处理 EC50(μg/ml) ATI TTI CTC 肟醚菌胺 0.621 100 - - 己唑醇 2.089 29.73 - - 肟醚菌胺70∶己唑醇1 0.726 85.54 64.17 133.3 肟醚菌胺50∶己唑醇1 0.641 96.82 64.98 149.0 肟醚菌胺30∶己唑醇1 0.574 108.21 66.84 161.9 肟醚菌胺10∶己唑醇1 0.461 134.59 75.45 178.4 肟醚菌胺5∶己唑醇1 0.377 164.74 86.57 190.3 肟醚菌胺1∶己唑醇1 0.221 281.57 135.50 207.8 肟醚菌胺1∶己唑醇5 0.173 358.35 184.43 194.3 肟醚菌胺1∶己唑醇10 0.175 355.13 195.55 181.6 肟醚菌胺1∶己唑醇30 0.181 342.79 204.16 167.9 肟醚菌胺1∶己唑醇50 0.206 301.00 206.02 146.1 肟醚菌胺1∶己唑醇70 0.221 280.46 206.83 135.6
表6肟醚菌胺与粉唑醇复配对水稻纹枯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处理 EC50(μg/ml) ATI TTI CTC 肟醚菌胺 0.621 100 - - 粉唑醇 4.137 15.01 - - 肟醚菌胺70∶粉唑醇1 0.742 83.68 67.05 124.8
肟醚菌胺50∶粉唑醇1 0.649 95.69 68.99 138.7 肟醚菌胺30∶粉唑醇1 0.540 114.94 73.44 156.5 肟醚菌胺10∶粉唑醇1 0.392 158.59 94.06 168.6 肟醚菌胺5∶粉唑醇10 0.285 218.23 120.70 180.8 肟醚菌胺1∶粉唑醇1 0.133 467.47 237.90 196.5 肟醚菌胺1∶粉唑醇5 0.097 638.47 355.10 179.8 肟醚菌胺1∶粉唑醇10 0.101 612.31 381.74 160.4 肟醚菌胺1∶粉唑醇30 0.105 590.66 402.36 146.8 肟醚菌胺1∶粉唑醇50 0.114 543.09 406.81 133.5 肟醚菌胺1∶粉唑醇70 0.123 503.58 408.75 123.2
室内毒力测定的结果显示,肟醚菌胺与氟环唑、己唑醇、粉唑醇中的任一种的配比 在70∶1~1∶70之间对水稻纹枯病菌具有增效作用,尤其在5~50∶50~5,增效作用更加明 显。
生物测定实施例3:肟醚菌胺与氟环唑、己唑醇、粉唑醇中任一复配对水稻稻曲病 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试验对象:采自田间的水稻稻曲病菌
试验方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1154.7-2006》,菌丝生长速率 法。将水稻稻曲病菌用PDA培养基培养,待菌落刚刚长满培养皿时,用内径为7mm的 打孔器从边缘打孔,打成的菌丝块用作接种体。分别取配好的药液5ml与75ml灭菌培养 基混合均匀,制成4个含药液平板,以等量无菌水与培养基混合为对照。将菌丝块倒置 接于平板中央,并于28℃培养箱内培养。7d后,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计算各处 理菌丝净生长量、菌丝生长抑制率。
菌丝净生长量(mm)=测量菌落直径-7
将菌丝生长率换算成几率值(y),药液浓度(μg/ml)转换成对数值(x),以最小 二乘法计算毒力方程和抑制中浓度EC50,依孙云沛法计算药剂的毒力指数及共毒系数 (CTC),毒力测定结果见下表。
表7肟醚菌胺与氟环唑复配对水稻稻曲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处理 EC50(μg/ml) ATI TTI CTC 肟醚菌胺 0.732 100.00 - - 氟环唑 5.325 13.75 - -
肟醚菌胺70∶氟环唑1 0.757 96.64 79.67 121.3 肟醚菌胺50∶氟环唑1 0.661 110.81 82.21 134.8 肟醚菌胺30∶氟环唑1 0.564 129.82 88.02 147.5 肟醚菌胺10∶氟环唑1 0.396 184.73 114.95 160.7 肟醚菌胺5∶氟环唑1 0.277 264.16 149.75 176.4 肟醚菌胺1∶氟环唑1 0.127 577.23 302.85 190.6 肟醚菌胺1∶氟环唑5 0.088 832.11 455.95 182.5 肟醚菌胺1∶氟环唑10 0.091 801.88 490.75 163.4 肟醚菌胺1∶氟环唑30 0.095 767.73 517.68 148.3 肟醚菌胺1∶氟环唑50 0.105 699.91 523.49 133.7 肟醚菌胺1∶氟环唑70 0.115 635.97 526.03 120.9
表8肟醚菌胺与己唑醇复配对水稻稻曲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处理 EC50(μg/ml) ATI TTI CTC 肟醚菌胺 0.732 100.00 - - 己唑醇 4.761 15.37 - - 肟醚菌胺70∶己唑醇1 0.735 99.54 78.87 126.2 肟醚菌胺50∶己唑醇1 0.655 111.76 81.10 137.8 肟醚菌胺30∶己唑醇1 0.561 130.42 86.20 151.3 肟醚菌胺10∶己唑醇1 0.406 180.23 109.83 164.1 肟醚菌胺5∶己唑醇1 0.292 250.81 140.35 178.7 肟醚菌胺1∶己唑醇1 0.139 525.68 274.65 191.4 肟醚菌胺1∶己唑醇5 0.097 751.65 408.95 183.8 肟醚菌胺1∶己唑醇10 0.098 749.30 439.47 170.5 肟醚菌胺1∶己唑醇30 0.099 735.87 463.10 158.9 肟醚菌胺1∶己唑醇50 0.112 651.73 468.20 139.2 肟醚菌胺1∶己唑醇70 0.122 600.26 470.43 127.6
表9肟醚菌胺与粉唑醇复配对水稻稻曲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处理 EC50(μg/ml) ATI TTI CTC 肟醚菌胺 0.732 100.00 - - 粉唑醇 4.934 14.84 - -
肟醚菌胺70∶粉唑醇1 0.756 96.76 79.12 122.3 肟醚菌胺50∶粉唑醇1 0.662 110.51 81.44 135.7 肟醚菌胺30∶粉唑醇1 0.564 129.70 86.75 149.5 肟醚菌胺10∶粉唑醇1 0.416 175.90 111.40 157.9 肟醚菌胺5∶粉唑醇10 0.299 245.07 143.23 171.1 肟醚菌胺1∶粉唑醇1 0.136 536.85 283.30 189.5 肟醚菌胺1∶粉唑醇5 0.099 737.93 423.37 174.3 肟醚菌胺1∶粉唑醇10 0.097 756.09 455.20 166.1 肟醚菌胺1∶粉唑醇30 0.104 706.33 479.85 147.2 肟醚菌胺1∶粉唑醇50 0.114 642.84 485.16 132.5 肟醚菌胺1∶粉唑醇70 0.122 600.09 487.48 123.1
室内毒力测定的结果显示,肟醚菌胺与氟环唑、己唑醇、粉唑醇中的任一种的配比 在70∶1~1∶70之间对水稻稻曲病菌具有增效作用,尤其在5~50∶50~5,增效作用更加明 显。
本发明的杀虫组合物可以用已知的方法制备成适合农业使用的任意一种剂型,比较 好的剂型为悬浮剂、水分散粒剂和可湿性粉剂。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本发明用以下具体实施例进 行说明,但本发明绝非限于这些例子。以下所述仅为本发明较好的实施例,仅仅用以解 释本发明,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凡在本发明 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之内。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书为准。所有配方中百分比均为 重量百分比。本发明组合物各制剂的加工工艺均为现有。
实施例1:
25%肟醚菌胺·氟环唑悬浮剂(制剂a)
以下物质均为重量百分比:肟醚菌胺15%,氟环唑10%,600#磷酸酯4%,木质素磺酸 钠2%,烷基苯磺酸钙盐3%,丙二醇1.5%,余量为水。将上述配方按比例依次加入球磨釜中 球磨后,投入均质混合器混匀后即制得25%肟醚菌胺·氟环唑悬浮剂。
实施例2:
40%肟醚菌胺·氟环唑可湿性粉剂(制剂b)
以下物质均为重量百分比:肟醚菌胺35%,氟环唑5%,亚甲基双荼磺酸钠3%、木质素 磺酸钠4%,亚甲基二萘磺酸钠2.3%,白炭黑5%,余量为高岭土。将上述各组分按比例粗粉 碎后,进入混合器中混合均匀,再经气流粉碎后即制得40%肟醚菌胺·氟环唑可湿性粉剂。
实施例3
55%肟醚菌胺·氟环唑水分散粒剂(制剂c)
以下物质均为重量百分比:肟醚菌胺5%,氟环唑50%,十二烷基硫酸钠2%,聚羧酸 盐5%,白炭黑2%,碳酸氢钠5%,淀粉2%,余量为膨润土。将上述配方一按比例干法粉碎、 捏合,挤压造粒、干燥、筛分制备制得55%肟醚菌胺·氟环唑水分散粒剂。
实施例4
10%肟醚菌胺·氟环唑微乳剂(制剂d)
以下物质均为重量百分比:肟醚菌胺5%,氟环唑5%,环己酮10%,乙醇5%,乙二醇 10%,十二烷基苯磺酸钙5%,苯乙基酚聚氧丙烯聚氧乙烯醚5%,烷基酚聚氧乙烯醚8%,余 量为去离子水。将上述原药、溶剂、乳化剂按比例混合,使其溶解为均匀油相;水溶性组分 与去离子水混合制得水相;在搅拌下将油相与水相混合,即制得10%肟醚菌胺·氟环唑微乳 剂。
实施例5
15%肟醚菌胺·氟环唑悬浮剂(制剂e)
以下物质均为重量百分比:肟醚菌胺12%,氟环唑3%,烷基苯磺酸钙盐8%,木质素磺 酸钠2%,钠基膨润土3%,余量为蓖麻油。将上述配方按比例依次加入球磨釜中球磨后,投 入均质混合器混匀后即制得15%肟醚菌胺·氟环唑悬浮剂。
实施例6:
70%肟醚菌胺·氟环唑水分散粒剂(制剂f)
以下物质均为重量百分比:肟醚菌胺60%,氟环唑10%,亚甲基双荼磺酸钠3%、木质 素磺酸钠4%,明胶5%,余量为硅藻土。将上述配方一按比例干法粉碎、捏合,挤压造粒、 干燥、筛分制备制得70%肟醚菌胺·氟环唑水分散粒剂。
实施例7:
18%肟醚菌胺·己唑醇悬浮剂(制剂g)
以下物质均为重量百分比:肟醚菌胺3%,己唑醇15%,脂肪醇聚氧乙烯醚4%,十二烷 基苯磺酸钙3%、萘磺酸甲醛缩合物5%,阿拉伯胶2%,乙二醇2%,余量为水。将上述配方 按比例进行预先粉碎,再加入砂磨机中研磨,经高剪切混合后调配制得18%肟醚菌胺·己唑 醇悬浮剂。
实施例8:
6%肟醚菌胺·己唑醇水乳剂(制剂h)
以下物质均为重量百分比:肟醚菌胺1%,己唑醇5%,N-甲基毗咯烷酮5%、甲基萘15%, 烷基酚聚氧乙烯醚3%,三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4.5%,丙二醇5%,余量为去离子水。将上述 配方中原药、溶剂、乳化剂溶解成均匀油相;将配方中水溶性组分和去离子水混合制得水相; 在高速搅拌下,将油相和水相经高剪切匀质混合制得6%肟醚菌胺·己唑醇水乳剂。
实施例9:
75%肟醚菌胺·己唑醇可湿性粉剂(制剂i)
以下物质均为重量百分比:肟醚菌胺70%,己唑醇5%,萘磺酸甲醛缩合物2%,木质素 磺酸钠3%,分散剂MF 3.5%,余量为白炭黑。将上述各组分按比例粗粉碎后,进入混合器中 混合均匀,再经气流粉碎后即制得75%肟醚菌胺·氟环唑可湿性粉剂。
实施例10:
50%肟醚菌胺·己唑醇可湿性粉剂(制剂j)
以下物质均为重量百分比:肟醚菌胺25%,己唑醇25%,烷基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2.7%, 萘磺酸甲醛缩合物3%,分散剂MF 3.3%,余量为硅藻土。将上述各组分按比例粗粉碎后,进 入混合器中混合均匀,再经气流粉碎后即制得50%肟醚菌胺·氟环唑可湿性粉剂。
实施例11:
60%肟醚菌胺·己唑醇水分散粒剂(制剂k)
以下物质均为重量百分比:肟醚菌胺10%,己唑醇50%,丁基萘磺酸钠4%,十二烷基 硫酸钠5%,高分子木质素改性物3%,聚乙烯醇2%,玉米粉2%,余量为凹凸棒土。将上 述配方一按比例干法粉碎、捏合,挤压造粒、干燥、筛分制备制得60%肟醚菌胺·己唑醇水 分散粒剂。
实施例12:
40%肟醚菌胺·己唑醇水分散粒剂(制剂l)
以下物质均为重量百分比:肟醚菌胺32%,己唑醇8%,萘磺酸甲醛缩合物3.8%,甲基 萘磺酸钠的甲醛缩合物3.5%,尿素4%,羧甲基纤维素3%,余量为膨润土。将上述配方一 按比例干法粉碎、捏合,挤压造粒、干燥、筛分制备制得40%肟醚菌胺·己唑醇水分散粒剂。
实施例13:
51%肟醚菌胺·粉唑醇水分散粒剂(制剂m)
以下物质均为重量百分比:肟醚菌胺1%,粉唑醇50%,萘磺酸甲醛缩合物5%,皂角粉 4%,甲基萘磺酸钠的甲醛缩合物2.9%,硫酸铵4%,明胶3%,余量为高岭土。将上述配方 一按比例干法粉碎、捏合,挤压造粒、干燥、筛分制备制得51%肟醚菌胺·粉唑醇水分散粒 剂。
实施例14:
8%肟醚菌胺·粉唑醇微囊悬浮剂(制剂n)
以下物质均为重量百分比:肟醚菌胺3%,粉唑醇5%,溶解于5%二甲苯中,再抽入磷 酸三丁酯0.3%,羧甲基纤维素2.4%,海藻酸钠2.7%,在高剪切釜中高速剪切30分钟,加入 20%脲醛树脂预聚体,2000转/分搅拌下升温固化60分钟,之后加入去离子水,4.5%二萘基 甲烷二磺酸钠,1.8%膨润土,搅拌均匀即可得8%肟醚菌胺·粉唑醇微囊悬浮剂。
实施例15
35%肟醚菌胺·粉唑醇水分散粒剂(制剂o)
以下物质均为重量百分比:肟醚菌胺10%,粉唑醇25%,皂角粉4%,十二烷基硫酸钠 5%,高分子木质素改性物3%,聚乙烯醇2%,白炭黑2%,余量为膨润土。将上述配方一按 比例干法粉碎、捏合,挤压造粒、干燥、筛分制备制得35%肟醚菌胺·氟环唑水分散粒剂。
实施例16
45%肟醚菌胺·粉唑醇可湿性粉剂(制剂p)
以下物质均为重量百分比:肟醚菌胺5%,粉唑醇40%,木质素磺酸钠5%,亚甲基二萘 磺酸钠8%,白炭黑5%,余量为陶土。将上述各组分按比例粗粉碎后,进入混合器中混合均 匀,再经气流粉碎后即制得45%肟醚菌胺·氟环唑可湿性粉剂。
实施例17
70%肟醚菌胺·粉唑醇可湿性粉剂(制剂q)
以下物质均为重量百分比:肟醚菌胺60%,粉唑醇10%,月桂醇硫酸钠4%,亚甲基二 萘磺酸钠8%,拉开粉BX 5%,余量为硅藻土。将上述各组分按比例粗粉碎后,进入混合器 中混合均匀,再经气流粉碎后即制得70%肟醚菌胺·粉唑醇可湿性粉剂。
实施例18
28%肟醚菌胺·粉唑醇悬浮剂(制剂r)
以下物质均为重量百分比:肟醚菌胺20%,粉唑醇8%,扩散剂MF4%,聚乙烯吡咯烷 酮4%,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5%、萘磺酸甲醛缩合物3%,黄原胶2%,聚乙烯醇2%, 有机硅0.05%,余量为去离子水。将上述配方按比例进行预先粉碎,再加入球磨釜中球磨, 经高剪切混合后调配制得28%肟醚菌胺·粉唑醇悬浮剂。
实验实施例4:
肟醚菌胺与氟环唑、己唑醇、粉唑醇中任一组合物防治水稻稻瘟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供试药剂,制剂a-r配置方法详见实施例1-18。
试验设22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共66个小区,各小区随机排列。
各小区按相应浓度用15L背负式手动喷雾器均匀喷雾。药后7天、14天进行调查;
药后调查所有小区的病叶率,按下列方法调查:
根据水稻叶片病斑个数和面积分级,以株为单位,每小区对角线五点取样,每点调查相 连5丛,每丛2株,每点10株左右,共25丛,记录总株数、病株数和病级数。
稻稻瘟病的分级方法(以叶片为单位):
0级:无病;
1级:叶片病斑少于5个,长度小于1cm;
3级:叶片病斑6-10个,部分长度大于1cm;
5级:叶片病斑11-25个,部分病斑连成片,占叶面积10%-25%;
7级:叶片病斑26个以上,病斑连成片,占叶面积26%-50%;
9级:病斑面积占叶面积50%以上。
所得数据按照下列公式计算:
表10:不同制剂组合物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效果
供试药剂 用量(g a.i/ha) 药后7天防效(%) 药后14天防效(%) 制剂a 200 86.4 93.3 制剂b 200 84.3 92.1 制剂c 200 82.5 91.3 制剂d 200 83.4 91.5 制剂e 200 80.5 89.5 制剂f 200 81.3 88.7 制剂g 200 80.3 85.4 制剂h 200 81.8 87.6 制剂i 200 81.2 89.7 制剂j 200 89.7 96.4 制剂k 200 87.7 92.8 制剂l 200 86.2 91.6 制剂m 200 82.0 89.7 制剂n 200 81.9 87.6 制剂o 200 85.4 90.8
制剂p 200 86.7 92.7 制剂q 200 81.5 89.0 制剂r 200 85.6 93.4 3.3%肟醚菌胺颗粒剂 700 79.6 82.4 12.5%氟环唑悬浮剂 80 69.5 78.8 5%己唑醇悬浮剂 60 71.2 80.5 12.5%粉唑醇悬浮剂 70 67.1 77.5
由表10试验结果可以看出,施药后7天,肟醚菌胺与氟环唑、己唑醇、粉唑醇中任一复 配组合物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效均在80%以上,显著高于单剂对照药剂;药后14天,二者组合 物防效均在85%以上,且显著高于单剂对照药剂。试验各个处理均未出现药害等不良反应问 题。由此说明肟醚菌胺与氟环唑、己唑醇、粉唑醇中任一混配组合使用实际防治效果显著优 于单剂,该结果与实验实施例1所提及的实验结果相符,说明二者的复配具有显著的增效作 用。肟醚菌胺与氟环唑、己唑醇、粉唑醇中任一的复配使用且可减少用药量,降低用药成本, 与此同时可延缓药剂抗性问题的产生,对农业综合治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实验实施例5:
肟醚菌胺与氟环唑、己唑醇、粉唑醇中任一组合物防治水稻纹枯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供试药剂,制剂a-r配置方法详见实施例1-18。
试验设22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共66个小区,各小区随机排列。
各小区按相应浓度用15L背负式手动喷雾器均匀喷雾。药后7天、14天进行调查;
药后调查所有小区的病叶率,按下列方法调查:
根据水稻叶鞘和为害症状程度分级,以株为单位,每小区对角线五点取样,每点调查相 连5丛,每丛2株,每点10株左右,共25丛,记录总株数、病株数和病级数。
稻纹枯病的分级方法(以叶片为单位):
0级:无病;
1级:第四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以剑叶为第一片叶);
3级:第三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
5级:第二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
7级:剑叶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
9级:全株发病,提早枯死。
所得数据按照下列公式计算:
表11:不同制剂组合物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
供试药剂 用量(g a.i/ha) 药后7天防效(%) 药后14天防效(%) 制剂a 200 88.5 94.5 制剂b 200 85.4 93.2 制剂c 200 83.6 92.8 制剂d 200 84.5 92.6 制剂e 200 81.7 89.6 制剂f 200 82.4 89.8 制剂g 200 81.6 86.3 制剂h 200 82.9 88.1 制剂i 200 82.3 90.2 制剂j 200 89.9 97.5 制剂k 200 88.6 93.9 制剂l 200 87.3 92.3 制剂m 200 83.1 90.5 制剂n 200 82.9 88.7 制剂o 200 86.6 91.9 制剂p 200 87.9 93.8 制剂q 200 82.7 89.9 制剂r 200 86.8 94.5 肟醚菌胺 700 78.9 89.4 氟环唑 80 72.5 85.7 己唑醇 60 76.4 88.5 粉唑醇 70 70.6 81.4
由表11试验结果可以看出,施药后7天,肟醚菌胺与氟环唑、己唑醇、粉唑醇中任一复 配组合物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均在80%以上,显著高于单剂对照药剂;药后14天,二者组合 物防效均在85%以上,且显著高于单剂对照药剂。试验各个处理均未出现药害等不良反应问 题。由此说明肟醚菌胺与氟环唑、己唑醇、粉唑醇中任一混配组合使用实际防治效果显著优 于单剂,该结果与实验实施例2所提及的实验结果相符,说明二者的复配具有显著的增效作 用。肟醚菌胺与氟环唑、己唑醇、粉唑醇中任一的复配使用且可减少用药量,降低用药成本, 与此同时可延缓药剂抗性问题的产生,对农业综合治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实验实施例6:
肟醚菌胺与氟环唑、己唑醇、粉唑醇中任一组合物防治水稻稻曲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供试药剂,制剂a-r配置方法详见实施例1-18。
试验设22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共66个小区,各小区随机排列。
各小区按相应浓度用15L背负式手动喷雾器均匀喷雾。药后7天、14天进行调查;
药后调查所有小区的病叶率,按下列方法调查:
根据水稻单穗稻病粒个数分级,以株为单位,每小区对角线五点取样,每点调查相连5 丛,每丛2株,每点10株左右,共25丛,记录总株数、病株数和病级数。
0级,未发病;1级,每穗1个稻曲球;2级,;3级,;4级,曲球;5级,10个以上稻 曲球
稻纹枯病的分级方法(以叶片为单位):
0级:无病;
1级:每穗1个稻曲球;
3级:每穗2个稻曲球;
3级:每穗6~9个稻
5级:10个以上稻曲球
所得数据按照下列公式计算:
表12:不同制剂组合物对水稻稻曲病的防治效果
供试药剂 用量(g a.i./ha) 药后7天防效(%) 药后14天防效(%) 制剂a 200 85.3 92.5
制剂b 200 83.2 91.3 制剂c 200 81.4 90.2 制剂d 200 82.3 90.4 制剂e 200 80.1 88.6 制剂f 200 80.2 87.1 制剂g 200 80.4 84.2 制剂h 200 81.1 86.4 制剂i 200 81.6 88.5 制剂j 200 88.6 95.3 制剂k 200 86.5 91.7 制剂l 200 85.1 90.5 制剂m 200 81.4 88.7 制剂n 200 80.5 86.5 制剂o 200 84.3 89.1 制剂p 200 85.6 91.6 制剂q 200 80.4 87.0 制剂r 200 84.8 92.3 肟醚菌胺 700 78.5 81.3 氟环唑 80 68.2 77.6 己唑醇 60 70.6 80.2 粉唑醇 70 66.3 76.4
由表12试验结果可以看出,施药后7天,肟醚菌胺与氟环唑、己唑醇、粉唑醇中任一复 配组合物对水稻稻曲病的防效均在80%以上,显著高于单剂对照药剂;药后14天,二者组合 物防效均在85%以上,且显著高于单剂对照药剂。试验各个处理均未出现药害等不良反应问 题。由此说明肟醚菌胺与氟环唑、己唑醇、粉唑醇中任一混配组合使用实际防治效果显著优 于单剂,该结果与实验实施例3所提及的实验结果相符,说明二者的复配具有显著的增效作 用。肟醚菌胺与氟环唑、己唑醇、粉唑醇中任一的复配使用且可减少用药量,降低用药成本, 与此同时可延缓药剂抗性问题的产生,对农业综合治理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