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器具及其内锅.pdf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685807 上传时间:2019-09-04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1.4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20324334.X

申请日:

20140617

公开号:

CN203953359U

公开日:

20141126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有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47J36/16

主分类号:

A47J36/16

申请人: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吴建新,萧展锋,佘艳,苏畅

地址:

528311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三乐东路19号

优先权:

CN201420324334U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代理人:

贾玉姣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烹饪器具及其内锅。所述烹饪器具的内锅具有侧壁、底壁、翻边和内凹段,所述翻边的下端限定出内锅开口,所述内凹段连接在所述侧壁的上端与翻边之间且限定出适于支撑内锅附件的支撑部。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内锅,通过在向内凹入的内凹段上限定出适于支撑内锅附件的支撑部,使内锅附件更好地支撑在内锅上,拓展了内锅的功能,使烹饪器具可以蒸食物,从而更加方便用户使用。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烹饪器具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锅具有侧壁、底壁、翻边和内凹段,所述翻边的下端限定出内锅开口,所述内凹段连接在所述侧壁的上端与翻边之间且限定出适于支撑内锅附件的支撑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边包括水平段和竖直段,所述竖直段连接在所述水平段与所述内凹段之间且限定出所述内锅开口,所述水平段和所述竖直段通过适于与密封圈配合的弧形过渡段过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器具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凹段的最小纬圆直径D1与所述内锅开口的直径D2的比值D1/D2小于1且大于等于0.7。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器具的内锅,其特征在于,在通过所述内锅的中心轴线Z的轴向截面上,所述支撑部为从所述竖直段沿所述内锅的径向向内向下倾斜延伸的斜线或为沿所述内锅的径向向内向下倾斜延伸的弧形。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器具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凹段的上端与所述竖直段的下端圆弧过渡,所述内凹段的下端与所述侧壁的上端圆弧过渡。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的内锅,其特征在于,在通过所述内锅的中心轴线Z的轴向截面上,所述侧壁的内表面包括向外凸出的弧形段,所述弧形段的最大曲率半径R3大于所述侧壁的内表面的最大纬圆半径R4。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烹饪器具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段的圆心O1到所述中心轴线Z的距离L1与所述最大纬圆半径R4的比值L1/R4小于等于0.5且大于等于0.1。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烹饪器具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锅开口的半径R2与所述最大曲率半径R3和所述距离L1之差的比值R2/(R3-L1)小于等于1.2且大于等于0.8。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烹饪器具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壁从所述侧壁朝向所述内锅的中心向上倾斜地延伸。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烹饪器具的内锅,其特征在于,在通过所述内锅的中心轴线Z的轴向截面上,所述底壁呈圆弧形状。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烹饪器具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壁的直径D5与所述侧壁的内表面的最大纬圆直径D4的比值D5/D4小于等于0.9且大于等于0.7。 1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烹饪器具的内锅,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轴向截面上,所述侧壁在所述底壁任一侧均由单个弧形段构成。 13.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烹饪器具的内锅,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轴向截面上,所述侧壁在所述底壁任一侧均由多个弧形段构成。 14.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外锅;内锅,所述内锅设在所述外锅内,所述内锅为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的内锅。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内锅附件,所述内锅附件支撑在所述内锅的支撑部上。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电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烹饪器具的内锅及具有该内锅的烹饪 器具。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电饭锅、电饭煲、压力锅等电热烹饪器具的内锅存在无法将蒸笼放置在 内锅内,使用不方便的缺点,存在改进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 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可更好地支撑内锅附件、功能多样且使用方便的烹饪器具的内 锅。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所述内锅的烹饪器具。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出一种烹饪器具的内锅。所述内锅 具有侧壁、底壁、翻边和内凹段,所述翻边的下端限定出内锅开口,所述内凹段连接在所 述侧壁的上端与翻边之间且限定出适于支撑内锅附件的支撑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的内锅,通过在向内凹入的内凹段上限定出适于支撑内锅 附件的支撑部,使内锅附件更好地支撑在内锅上,拓展了内锅的功能,使烹饪器具可以蒸 食物,从而更加方便用户使用。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的烹饪器具的内锅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所述翻边包括水平段和竖直段,所述竖直段连接在所述水平段与所述内凹段之间且限 定出所述内锅开口,所述水平段和所述竖直段通过适于与密封圈配合的弧形过渡段过渡。 这样可以提升烹饪器具的密封性,进一步降低热量损失,充分利用能源。

所述内凹段的最小纬圆直径D1与所述内锅开口的直径D2的比值D1/D2小于1且大于 等于0.7,从而使内锅对内锅附件的支撑更稳定,内锅附件的放置和拿取更方便。

在通过所述内锅的中心轴线Z的轴向截面上,所述支撑部为从所述竖直段沿所述内锅 的径向向内向下倾斜延伸的斜线或为沿所述内锅的径向向内向下倾斜延伸的弧形。由此, 支撑部的结构更合理,从而更好地支撑内锅附件。

所述内凹段的上端与所述竖直段的下端圆弧过渡,所述内凹段的下端与所述侧壁的上 端圆弧过渡。由此使内锅的外形流线更好,各部分之间过渡更圆滑,便于成型且外形美观。

在通过所述内锅的中心轴线Z的轴向截面上,所述侧壁的内表面包括向外凸出的弧形 段,所述弧形段的最大曲率半径R3大于所述侧壁的内表面的最大纬圆半径R4。这样烹饪 器具加热时,内锅内部能够产生剧烈的翻滚摩擦,有助于烹饪器具内部食物的均匀加热, 并能提升食物的水分吸收,使食物内部能够蓬松,提升食材的口感。

所述弧形段的圆心O1到所述中心轴线Z的距离L1与所述最大纬圆半径R4的比值L1/R4 小于等于0.5且大于等于0.1。由此,便于在内锅内形成大小适中且大体为椭圆形的循环 热流,可以很容易地在内锅内形成多条回旋热流,从而在使用该内锅烹饪时,加热效率高, 且保温性能好。

所述内锅开口的半径R2与所述最大曲率半径R3和所述距离L1之差的比值R2/(R3-L1) 小于等于1.2且大于等于0.8,从而形成大小更为适中且大体为椭圆形的循环热流

所述底壁从所述侧壁朝向所述内锅的中心向上倾斜地延伸,从而便于内锅的快速定位, 提高了内锅的定位效率和稳定性。

在通过所述内锅的中心轴线Z的轴向截面上,所述底壁呈圆弧形状。由此,不仅提高 内锅的定位效率,而且还提高了内锅的成型效率,另外还使内锅外形美观。

所述底壁的直径D5与所述侧壁的内表面的最大纬圆直径D4的比值D5/D4小于等于0.9 且大于等于0.7。由此更便于在内锅内形成大小适中且大体为椭圆形的循环热流,且可以 更容易地在内锅内形成多条回旋热流,从而在使用该内锅烹饪时,加热效率高,且保温性 能好。

在所述轴向截面上,所述侧壁在所述底壁任一侧均由单个弧形段构成。

在所述轴向截面上,所述侧壁在所述底壁任一侧均由多个弧形段构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出一种烹饪器具,所述烹饪器具包括:外锅;内锅,所 述内锅设在所述外锅内,所述内锅为第一方面所述的烹饪器具的内锅。由此,烹饪器具内 加热的食材沸腾时,内锅的侧壁将会促使内锅内邻近侧壁上升的热量回流,从而减少热量 和营养的流失,且使食物内部蓬松,提高食材的口感。并且在产品保温的时候,也能减少 烹饪器具内部食材的热量散发,提高保温效果。

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内锅附件,所述内锅附件支撑在所述内锅的支撑部上。由此烹饪 器具的使用更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内锅的剖面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处的放大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剖面示意图,图中示出了内锅内的回旋热 流的方向。

图4是图3中所示的烹饪器具的内锅工作时的回旋热流的俯视图。

图5是图3中所示的烹饪器具的内锅内锅工作时的回旋热流的立体示意图。

烹饪器具的内锅100、内锅开口101、侧壁1、弧形段11、侧壁1的上端12、底壁2、 翻边3、水平段31、竖直段32、弧形过渡段33、竖直段32的上端321、竖直段32的下端 322、内凹段4、支撑部41、内凹段4的上端42、内凹段4的下端43、内凹段4的最小纬 圆直径D1、内锅开口101的直径D2、内锅开口101的半径R2、中心轴线Z、弧形段11的 最大曲率半径R3、侧壁1的内表面的最大纬圆半径R4、侧壁1的内表面的最大纬圆直径 D4、弧形段11的圆心O1、弧形段11的圆心O2、弧形段的圆心O1到中心轴线Z的距离L1、 底壁2的直径D5、回旋热流90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 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 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 制。

下面参照图1-图5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内锅100。如图1-图5所 示,烹饪器具的内锅100具有侧壁1、底壁2、翻边3和内凹段4。翻边3的下端限定出内 锅开口101,内凹段4连接在侧壁1的上端12与翻边3之间。也就是说,翻边3、内凹段 4、侧壁1、底壁2从上向下依次相连。翻边3可以与烹饪器具的锅盖配合以封闭内锅开口 101。

内凹段4限定出适于支撑内锅附件的支撑部41。可以理解的是,内锅附件可以包括蒸 笼、篦子等。内锅附件可以用于放置待加热食物并将食物与内锅100中的水或汤等隔离开。

参照图1和图3所示,翻边3可以包括水平段31和竖直段32。竖直段32可以连接在 水平段31与内凹段4之间,且竖直段32可以限定出内锅开口101,即翻边3的下端包括 竖直段32、内锅附件等可以从内锅开口101放入内锅100内并支撑在支撑部41上。可以 理解的是,如图1所示,竖直段32的纬圆直径即为内锅开口101的直径D2。

具体地,如图2所示,水平段31可以从竖直段32的上端321向外水平延伸,从而更 好地与烹饪器具的锅盖配合封闭内锅100,以降低热量损失,充分利用能源。有利地,如 图2所示,内凹段4的上端42与竖直段32的下端322可以圆弧过渡,内凹段4的下端43 与侧壁1的上端12可以圆弧过渡,从而使内锅100的外形流线更好,各部分之间过渡更圆 滑,便于成型且外形美观。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翻边3、内凹段4、侧壁1、底壁2一体形成,竖直段32的上端 321、竖直段32的下端322、侧壁1的上端12、内凹段4的上端42和内凹段4的下端43 在图2中均为示意性表示,其具体位置可根据实际内锅100的形状适应性调整。

有利地,参照图2所示,水平段31和竖直段32可以通过适于与密封圈(图未示出) 配合的弧形过渡段33过渡,密封圈可以设在锅盖上。也就是说,锅盖封闭内锅100时,密 封圈可以与弧形过渡段33紧密贴合,从而提升烹饪器具的密封性,进一步降低热量损失, 充分利用能源。此外,水平段31与竖直段32采用弧形过渡段33过渡,可以使内锅100加 工时更容易成型,且外形更美观。

参照图1-图3所示,内凹段4朝向内锅100的中心凹入。具体地,如图2所示,在通 过内锅100的中心轴线Z的轴向截面上,内凹段4为朝向内锅100的中心轴线Z凹入的弧 形。为了便于内锅附件支撑在支撑部41上,支撑部41可以由内凹段4的上段限定出,其 中内凹段4的上段为从内凹段4的最小纬圆直径D1对应处向上向外延伸的部分。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内锅100可以为回转体形状,也就是说,内锅100的 形状由回转母线绕固定轴线旋转一周形成,该固定轴线即为内锅100的中心轴线Z。

其中,在垂直于通过内锅100中心轴线Z的轴向截面的平面上,内凹段4的截面为圆 环形,内凹段4的内表面与圆环形的内圆对应,该内圆即为内凹段4的纬圆。在多个与上 述平面平行的平面中,与内凹段4的内表面对应的直径最小的内圆即为内凹段4的最小纬 圆,由此该直径最小的内圆的直径即为内凹段4的最小纬圆直径D1,最小纬圆的半径(D1/2) 也就是内凹段4的内表面上距离中心轴线Z的距离最近的一点与中心轴线Z之间的距离。 通过上述的描述,不难理解竖直段32的纬圆直径(也就是内锅开口101的直径D2)的概 念,在此不再详细叙述。

可选地,如图2所示,在通过所述内锅100的中心轴线Z的轴向截面上,支撑部41可 以为从竖直段32沿内锅100的径向向内向下倾斜延伸的弧形。当然,支撑部41的形状并 不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支撑部41还可以为从竖直段32沿内 锅100的径向向内向下倾斜延伸的斜线。由此,支撑部41的结构更合理,从而更好地支撑 内锅附件。

其中,内凹段4的最小纬圆直径D1与内锅开口101的直径D2的比值D1/D2不仅可以 影响内锅100对内锅附件的支撑的稳定性,还可以影响内锅附件从内锅100中取出以及放 入内锅100的便利性。优选地,内凹段4的最小纬圆直径D1与内锅开口101的直径D2的 比值D1/D2小于1且大于等于0.7,即0.7≤D1/D2<1,从而使内锅100对内锅附件的支撑 更稳定,内锅附件的放置和拿取更方便。

可选地,内凹段4可以为多个,多个内凹段4的最小纬圆半径从上向下减小,且每个 内凹段4上均限定有支撑部41,由此多个支撑部41可以与多种不同尺寸的内锅附件配合, 进一步方便用户的使用。

简言之,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内锅100,通过在向内凹入的内凹段4 上限定出适于支撑内锅附件的支撑部41,使内锅附件更好地支撑在内锅100上,拓展了内 锅100的功能,使烹饪器具可以蒸食物,从而更加方便用户使用。

参照图1-图3所示,在内锅100的中心轴线Z的轴向截面上,侧壁1的内表面包括向 外凸出的弧形段11,弧形段11的最大曲率半径R3大于侧壁1的内表面的最大纬圆半径R4, 即R3>R4。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通过上面对内凹段4的最小纬圆直径D1的描述,可以理 解侧壁1的内表面的最大纬圆半径R4概念,在此不再详细叙述。

也就是说,如图1所示,位于内锅100中心轴线Z左侧的弧形段11的圆心O2位于中 心轴线Z的右侧,且位于内锅100中心轴线Z右侧的弧形段11的圆心O1位于中心轴线Z 的左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在所述轴向截面上,侧壁1在底壁 2任一侧(即如图1所示的左侧和右侧)均由单个弧形段11构成。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侧壁1还可以由多个弧形段11拼接形成,例如,在所述轴向截面 上,侧壁1在底壁2任一侧(即如图1所示的左侧和右侧)均由多个弧形段11构成。

在采用该内锅100加热食物的过程中,由于弧形段11的最大曲率半径R3大于侧壁1 的内表面的最大纬圆半径R4,因此靠近侧壁1的热流上升过程产生向内翻滚的沸腾现象, 由于弧形段11的曲率足够大,大于侧壁1的内表面的最大纬圆半径R4,从而不会形成大 的圆周翻滚沸腾,而是产生椭圆回流,也就是在内锅100内部同一轴向截面上能够产生双 涡流,即如图3所示的两条回旋热流901,且两条回旋热流901的导流方向相反。这样烹 饪器具加热时,内锅100内部能够产生剧烈的翻滚摩擦,有助于烹饪器具内部食物的均匀 加热,并能提升食物的水分吸收,使食物内部能够蓬松,提升食材的口感。可以理解的是, 如图4和图5所示,内锅100加热食物时,内锅100内形成多条回旋热流901。

弧形段11的圆心O1到中心轴线Z的距离L1与侧壁1的内表面的最大纬圆半径R4之 间的比值的大小,即L1/R4的大小对内锅100内热量回流影响较大,如果L1/R4过大,则 热量回流的效率将下降。因此,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弧形段11的 圆心O1到中心轴线Z的距离L1与侧壁1的内表面的最大纬圆半径R4之间的比值L1/R4小 于等于0.5且大于等于0.1,即0.1≤L1/R4≤0.5。由此,便于在内锅100内形成大小适中 且大体为椭圆形的循环热流,可以很容易地在内锅100内形成多条回旋热流901,从而在 使用该内锅100烹饪时,加热效率高,且保温性能好。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为了在内锅100内形成大小更为适中且大体为椭圆形的循环 热流,内锅开口101的半径R2(即内锅开口101的直径D2的一半,即D2/2)与弧形段11 的最大曲率半径R3和距离L1(弧形段11的圆心O1到中心轴线Z的距离)之差的比值 R2/(R3-L1)小于等于1.2且大于等于0.8,即0.8≤R2/(R4-L1)≤1.2,也就是0.8≤ D2/2(R4-L1)≤1.2。

如图1和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底壁2从侧壁1朝向内锅100的 中心向上倾斜地延伸。具体而言,参照图1和图3可以看出,底壁2从侧壁1下沿朝向内 及向上的方向倾斜,从而使底壁2形成中部向内锅100内(即如图3中向上的方向)凹陷 的形状。由此,在具有该内锅100的烹饪器具中,便于将内锅100放置于烹饪器具的外锅 (图未示出)内,便于内锅100的快速定位,提高了内锅100的定位效率和稳定性。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3所示,在通过内锅100的中心轴线Z的轴向截面上,底壁2 呈圆弧形状。由此,不仅提高内锅100的定位效率,而且还提高了内锅100的成型效率, 另外还使内锅100外形美观。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底壁2的轴向截面为圆弧形,但并不限于此。

有利地,如图1和图3所示,底壁2的直径D5与侧壁1的内表面的最大纬圆直径D4 的比值D5/D4小于等于0.9且大于等于0.7,即0.7≤D5/D4≤0.9,由此更便于在内锅100 内形成大小适中且大体为椭圆形的循环热流,且可以更容易地在内锅100内形成多条回旋 热流901,从而在使用该内锅100烹饪时,加热效率高,且保温性能好。

综上所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内锅100,可以支撑内锅附件,使用方 便且加热效率高,保温性能好。

下面描述一下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该烹饪器具包括内锅100和外锅, 其中内锅100为上述实施例所描述的烹饪器具的内锅100,由此,烹饪器具内加热的食材 沸腾时,内锅100的侧壁1将会促使内锅100内邻近侧壁1上升的热量回流,从而减少热 量和营养的流失,且使食物内部蓬松,提高食材的口感。并且在产品保温的时候,也能减 少烹饪器具内部食材的热量散发,提高保温效果。

进一步地,烹饪器具还可以包括内锅附件,内锅附件支撑在内锅100的支撑部41上, 由此烹饪器具的使用更方便。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可以为电饭煲、 电饭锅以及电压力锅等电热烹饪器具。当然,该烹饪器具还有为其它形式的烹饪器具,例 如电炖锅。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 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 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 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 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 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 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 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 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 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 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 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 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 “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 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 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 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 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 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 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 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 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烹饪器具及其内锅.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烹饪器具及其内锅.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烹饪器具及其内锅.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烹饪器具及其内锅.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烹饪器具及其内锅.pdf(12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203953359 U (45)授权公告日 2014.11.26 CN 203953359 U (21)申请号 201420324334.X (22)申请日 2014.06.17 A47J 36/16(2006.01) (73)专利权人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 有限公司 地址 528311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三 乐东路 19 号 专利权人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72)发明人 吴建新 萧展锋 佘艳 苏畅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 务所 ( 普通合伙 ) 11201 代理人 贾玉姣 (54) 实用新型名称 烹饪器具及其内锅 (57) 摘。

2、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烹饪器具及其内锅。 所述烹饪器具的内锅具有侧壁、 底壁、 翻边和内凹 段, 所述翻边的下端限定出内锅开口, 所述内凹段 连接在所述侧壁的上端与翻边之间且限定出适于 支撑内锅附件的支撑部。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 的烹饪器具的内锅, 通过在向内凹入的内凹段上 限定出适于支撑内锅附件的支撑部, 使内锅附件 更好地支撑在内锅上, 拓展了内锅的功能, 使烹饪 器具可以蒸食物, 从而更加方便用户使用。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6 页 附图 4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6页 附图4页 (10)授权。

3、公告号 CN 203953359 U CN 203953359 U 1/1 页 2 1. 一种烹饪器具的内锅, 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锅具有侧壁、 底壁、 翻边和内凹段, 所述翻 边的下端限定出内锅开口, 所述内凹段连接在所述侧壁的上端与翻边之间且限定出适于支 撑内锅附件的支撑部。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烹饪器具的内锅, 其特征在于, 所述翻边包括水平段和竖直 段, 所述竖直段连接在所述水平段与所述内凹段之间且限定出所述内锅开口, 所述水平段 和所述竖直段通过适于与密封圈配合的弧形过渡段过渡。 3.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烹饪器具的内锅, 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凹段的最小纬圆直径 D1 。

4、与所述内锅开口的直径 D2 的比值 D1/D2 小于 1 且大于等于 0.7。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器具的内锅, 其特征在于, 在通过所述内锅的中心轴线Z 的轴向截面上, 所述支撑部为从所述竖直段沿所述内锅的径向向内向下倾斜延伸的斜线或 为沿所述内锅的径向向内向下倾斜延伸的弧形。 5.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烹饪器具的内锅, 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凹段的上端与所述竖 直段的下端圆弧过渡, 所述内凹段的下端与所述侧壁的上端圆弧过渡。 6. 根据权利要求 1-5 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的内锅, 其特征在于, 在通过所述内锅 的中心轴线 Z 的轴向截面上, 所述侧壁的内表面包括向外凸出的弧形。

5、段, 所述弧形段的最 大曲率半径 R3 大于所述侧壁的内表面的最大纬圆半径 R4。 7. 根据权利要求 6 所述的烹饪器具的内锅, 其特征在于, 所述弧形段的圆心 O1 到所述 中心轴线 Z 的距离 L1 与所述最大纬圆半径 R4 的比值 L1/R4 小于等于 0.5 且大于等于 0.1。 8. 根据权利要求 7 所述的烹饪器具的内锅, 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锅开口的半径 R2 与所 述最大曲率半径 R3 和所述距离 L1 之差的比值 R2/(R3-L1) 小于等于 1.2 且大于等于 0.8。 9. 根据权利要求 6 所述的烹饪器具的内锅, 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壁从所述侧壁朝向所 述内锅的中心。

6、向上倾斜地延伸。 10. 根据权利要求 9 所述烹饪器具的内锅, 其特征在于, 在通过所述内锅的中心轴线 Z 的轴向截面上, 所述底壁呈圆弧形状。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烹饪器具的内锅, 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壁的直径D5与所述侧壁 的内表面的最大纬圆直径 D4 的比值 D5/D4 小于等于 0.9 且大于等于 0.7。 12. 根据权利要求 6 所述烹饪器具的内锅,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轴向截面上, 所述侧壁 在所述底壁任一侧均由单个弧形段构成。 13. 根据权利要求 6 所述烹饪器具的内锅,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轴向截面上, 所述侧壁 在所述底壁任一侧均由多个弧形段构成。 14. 一种烹饪。

7、器具, 其特征在于, 包括 : 外锅 ; 内锅, 所述内锅设在所述外锅内, 所述内锅为根据权利要求 1-13 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 器具的内锅。 15. 根据权利要求 14 所述的烹饪器具,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内锅附件, 所述内锅附件支 撑在所述内锅的支撑部上。 权 利 要 求 书 CN 203953359 U 2 1/6 页 3 烹饪器具及其内锅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电领域, 具体而言, 涉及一种烹饪器具的内锅及具有该内锅的 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市场上的电饭锅、 电饭煲、 压力锅等电热烹饪器具的内锅存在无法将蒸笼放 置在内锅内, 使用不方便的缺点, 存在改进空。

8、间。 实用新型内容 0003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 本实 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可更好地支撑内锅附件、 功能多样且使用方便的烹饪器具 的内锅。 0004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所述内锅的烹饪器具。 0005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出一种烹饪器具的内锅。所述 内锅具有侧壁、 底壁、 翻边和内凹段, 所述翻边的下端限定出内锅开口, 所述内凹段连接在 所述侧壁的上端与翻边之间且限定出适于支撑内锅附件的支撑部。 0006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的内锅, 通过在向内凹入的内凹段上限定出适于支撑 内锅附件的支撑部。

9、, 使内锅附件更好地支撑在内锅上, 拓展了内锅的功能, 使烹饪器具可以 蒸食物, 从而更加方便用户使用。 0007 另外, 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的烹饪器具的内锅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 0008 所述翻边包括水平段和竖直段, 所述竖直段连接在所述水平段与所述内凹段之间 且限定出所述内锅开口, 所述水平段和所述竖直段通过适于与密封圈配合的弧形过渡段过 渡。这样可以提升烹饪器具的密封性, 进一步降低热量损失, 充分利用能源。 0009 所述内凹段的最小纬圆直径 D1 与所述内锅开口的直径 D2 的比值 D1/D2 小于 1 且 大于等于 0.7, 从而使内锅对内锅附件的支撑更稳定, 内锅附件。

10、的放置和拿取更方便。 0010 在通过所述内锅的中心轴线 Z 的轴向截面上, 所述支撑部为从所述竖直段沿所述 内锅的径向向内向下倾斜延伸的斜线或为沿所述内锅的径向向内向下倾斜延伸的弧形。 由 此, 支撑部的结构更合理, 从而更好地支撑内锅附件。 0011 所述内凹段的上端与所述竖直段的下端圆弧过渡, 所述内凹段的下端与所述侧壁 的上端圆弧过渡。 由此使内锅的外形流线更好, 各部分之间过渡更圆滑, 便于成型且外形美 观。 0012 在通过所述内锅的中心轴线 Z 的轴向截面上, 所述侧壁的内表面包括向外凸出的 弧形段, 所述弧形段的最大曲率半径R3大于所述侧壁的内表面的最大纬圆半径R4。 这样烹 。

11、饪器具加热时, 内锅内部能够产生剧烈的翻滚摩擦, 有助于烹饪器具内部食物的均匀加热, 并能提升食物的水分吸收, 使食物内部能够蓬松, 提升食材的口感。 0013 所述弧形段的圆心 O1 到所述中心轴线 Z 的距离 L1 与所述最大纬圆半径 R4 的比 说 明 书 CN 203953359 U 3 2/6 页 4 值L1/R4小于等于0.5且大于等于0.1。 由此, 便于在内锅内形成大小适中且大体为椭圆形 的循环热流, 可以很容易地在内锅内形成多条回旋热流, 从而在使用该内锅烹饪时, 加热效 率高, 且保温性能好。 0014 所述内锅开口的半径 R2 与所述最大曲率半径 R3 和所述距离 L1 。

12、之差的比值 R2/ (R3-L1)小于等于1.2且大于等于0.8, 从而形成大小更为适中且大体为椭圆形的循环热流 0015 所述底壁从所述侧壁朝向所述内锅的中心向上倾斜地延伸, 从而便于内锅的快速 定位, 提高了内锅的定位效率和稳定性。 0016 在通过所述内锅的中心轴线 Z 的轴向截面上, 所述底壁呈圆弧形状。由此, 不仅提 高内锅的定位效率, 而且还提高了内锅的成型效率, 另外还使内锅外形美观。 0017 所述底壁的直径 D5 与所述侧壁的内表面的最大纬圆直径 D4 的比值 D5/D4 小于等 于0.9且大于等于0.7。 由此更便于在内锅内形成大小适中且大体为椭圆形的循环热流, 且 可以更。

13、容易地在内锅内形成多条回旋热流, 从而在使用该内锅烹饪时, 加热效率高, 且保温 性能好。 0018 在所述轴向截面上, 所述侧壁在所述底壁任一侧均由单个弧形段构成。 0019 在所述轴向截面上, 所述侧壁在所述底壁任一侧均由多个弧形段构成。 002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出一种烹饪器具, 所述烹饪器具包括 : 外锅 ; 内锅, 所述内锅设在所述外锅内, 所述内锅为第一方面所述的烹饪器具的内锅。 由此, 烹饪器具内 加热的食材沸腾时, 内锅的侧壁将会促使内锅内邻近侧壁上升的热量回流, 从而减少热量 和营养的流失, 且使食物内部蓬松, 提高食材的口感。并且在产品保温的时候, 也能减少烹 饪。

14、器具内部食材的热量散发, 提高保温效果。 0021 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内锅附件, 所述内锅附件支撑在所述内锅的支撑部上。由此 烹饪器具的使用更方便。 附图说明 0022 图 1 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内锅的剖面示意图。 0023 图 2 是图 1 的 A 处的放大图。 0024 图 3 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剖面示意图, 图中示出了内锅内的回 旋热流的方向。 0025 图 4 是图 3 中所示的烹饪器具的内锅工作时的回旋热流的俯视图。 0026 图 5 是图 3 中所示的烹饪器具的内锅内锅工作时的回旋热流的立体示意图。 0027 烹饪器具的内锅 100、 内锅开口 10。

15、1、 侧壁 1、 弧形段 11、 侧壁 1 的上端 12、 底壁 2、 翻边 3、 水平段 31、 竖直段 32、 弧形过渡段 33、 竖直段 32 的上端 321、 竖直段 32 的下端 322、 内凹段 4、 支撑部 41、 内凹段 4 的上端 42、 内凹段 4 的下端 43、 内凹段 4 的最小纬圆直径 D1、 内锅开口 101 的直径 D2、 内锅开口 101 的半径 R2、 中心轴线 Z、 弧形段 11 的最大曲率半径 R3、 侧壁 1 的内表面的最大纬圆半径 R4、 侧壁 1 的内表面的最大纬圆直径 D4、 弧形段 11 的 圆心 O1、 弧形段 11 的圆心 O2、 弧形段的圆。

16、心 O1 到中心轴线 Z 的距离 L1、 底壁 2 的直径 D5、 回旋热流 901 具体实施方式 说 明 书 CN 203953359 U 4 3/6 页 5 0028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 其中自始 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 下面通过参 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 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 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 的限制。 0029 下面参照图1-图5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内锅100。 如图1-图 5 所示, 烹饪器具的内锅 100 具有侧壁 1、 底壁 2、 翻边 3 和内凹段 4。

17、。翻边 3 的下端限定出 内锅开口 101, 内凹段 4 连接在侧壁 1 的上端 12 与翻边 3 之间。也就是说, 翻边 3、 内凹段 4、 侧壁 1、 底壁 2 从上向下依次相连。翻边 3 可以与烹饪器具的锅盖配合以封闭内锅开口 101。 0030 内凹段 4 限定出适于支撑内锅附件的支撑部 41。可以理解的是, 内锅附件可以包 括蒸笼、 篦子等。内锅附件可以用于放置待加热食物并将食物与内锅 100 中的水或汤等隔 离开。 0031 参照图 1 和图 3 所示, 翻边 3 可以包括水平段 31 和竖直段 32。竖直段 32 可以连 接在水平段 31 与内凹段 4 之间, 且竖直段 32 可。

18、以限定出内锅开口 101, 即翻边 3 的下端包 括竖直段 32、 内锅附件等可以从内锅开口 101 放入内锅 100 内并支撑在支撑部 41 上。可以 理解的是, 如图 1 所示, 竖直段 32 的纬圆直径即为内锅开口 101 的直径 D2。 0032 具体地, 如图 2 所示, 水平段 31 可以从竖直段 32 的上端 321 向外水平延伸, 从而 更好地与烹饪器具的锅盖配合封闭内锅100, 以降低热量损失, 充分利用能源。 有利地, 如图 2 所示, 内凹段 4 的上端 42 与竖直段 32 的下端 322 可以圆弧过渡, 内凹段 4 的下端 43 与侧 壁 1 的上端 12 可以圆弧过。

19、渡, 从而使内锅 100 的外形流线更好, 各部分之间过渡更圆滑, 便 于成型且外形美观。 0033 可以理解的是, 由于翻边 3、 内凹段 4、 侧壁 1、 底壁 2 一体形成, 竖直段 32 的上端 321、 竖直段 32 的下端 322、 侧壁 1 的上端 12、 内凹段 4 的上端 42 和内凹段 4 的下端 43 在 图 2 中均为示意性表示, 其具体位置可根据实际内锅 100 的形状适应性调整。 0034 有利地, 参照图2所示, 水平段31和竖直段32可以通过适于与密封圈(图未示出) 配合的弧形过渡段 33 过渡, 密封圈可以设在锅盖上。也就是说, 锅盖封闭内锅 100 时, 密。

20、封 圈可以与弧形过渡段 33 紧密贴合, 从而提升烹饪器具的密封性, 进一步降低热量损失, 充 分利用能源。此外, 水平段 31 与竖直段 32 采用弧形过渡段 33 过渡, 可以使内锅 100 加工 时更容易成型, 且外形更美观。 0035 参照图 1- 图 3 所示, 内凹段 4 朝向内锅 100 的中心凹入。具体地, 如图 2 所示, 在 通过内锅 100 的中心轴线 Z 的轴向截面上, 内凹段 4 为朝向内锅 100 的中心轴线 Z 凹入的 弧形。为了便于内锅附件支撑在支撑部 41 上, 支撑部 41 可以由内凹段 4 的上段限定出, 其 中内凹段 4 的上段为从内凹段 4 的最小纬圆。

21、直径 D1 对应处向上向外延伸的部分。 0036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 内锅 100 可以为回转体形状, 也就是说, 内锅 100 的形状由回转母线绕固定轴线旋转一周形成, 该固定轴线即为内锅 100 的中心轴线 Z。 0037 其中, 在垂直于通过内锅 100 中心轴线 Z 的轴向截面的平面上, 内凹段 4 的截面 为圆环形, 内凹段 4 的内表面与圆环形的内圆对应, 该内圆即为内凹段 4 的纬圆。在多个 与上述平面平行的平面中, 与内凹段 4 的内表面对应的直径最小的内圆即为内凹段 4 的最 小纬圆, 由此该直径最小的内圆的直径即为内凹段 4 的最小纬圆直径 D1, 最小纬圆的半径。

22、 说 明 书 CN 203953359 U 5 4/6 页 6 (D1/2)也就是内凹段4的内表面上距离中心轴线Z的距离最近的一点与中心轴线Z之间的 距离。通过上述的描述, 不难理解竖直段 32 的纬圆直径 ( 也就是内锅开口 101 的直径 D2) 的概念, 在此不再详细叙述。 0038 可选地, 如图 2 所示, 在通过所述内锅 100 的中心轴线 Z 的轴向截面上, 支撑部 41 可以为从竖直段 32 沿内锅 100 的径向向内向下倾斜延伸的弧形。当然, 支撑部 41 的形状 并不限于此,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 支撑部41还可以为从竖直段32沿内 锅 100 的径向向内向。

23、下倾斜延伸的斜线。由此, 支撑部 41 的结构更合理, 从而更好地支撑 内锅附件。 0039 其中, 内凹段 4 的最小纬圆直径 D1 与内锅开口 101 的直径 D2 的比值 D1/D2 不仅 可以影响内锅 100 对内锅附件的支撑的稳定性, 还可以影响内锅附件从内锅 100 中取出以 及放入内锅 100 的便利性。优选地, 内凹段 4 的最小纬圆直径 D1与内锅开口 101 的直径 D2 的比值 D1/D2 小于 1 且大于等于 0.7, 即 0.7 D1/D2 1, 从而使内锅 100 对内锅附件的 支撑更稳定, 内锅附件的放置和拿取更方便。 0040 可选地, 内凹段 4 可以为多个,。

24、 多个内凹段 4 的最小纬圆半径从上向下减小, 且每 个内凹段 4 上均限定有支撑部 41, 由此多个支撑部 41 可以与多种不同尺寸的内锅附件配 合, 进一步方便用户的使用。 0041 简言之,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内锅 100, 通过在向内凹入的内凹段 4上限定出适于支撑内锅附件的支撑部41, 使内锅附件更好地支撑在内锅100上, 拓展了内 锅 100 的功能, 使烹饪器具可以蒸食物, 从而更加方便用户使用。 0042 参照图 1- 图 3 所示, 在内锅 100 的中心轴线 Z 的轴向截面上, 侧壁 1 的内表面包 括向外凸出的弧形段 11, 弧形段 11 的最大曲率半径 R。

25、3 大于侧壁 1 的内表面的最大纬圆半 径 R4, 即 R3 R4。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通过上面对内凹段 4 的最小纬圆直径 D1 的描述, 可以理解侧壁 1 的内表面的最大纬圆半径 R4 概念, 在此不再详细叙述。 0043 也就是说, 如图 1 所示, 位于内锅 100 中心轴线 Z 左侧的弧形段 11 的圆心 O2 位于 中心轴线 Z 的右侧, 且位于内锅 100 中心轴线 Z 右侧的弧形段 11 的圆心 O1 位于中心轴线 Z 的左侧。 0044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 如图 1- 图 3 所示, 在所述轴向截面上, 侧壁 1 在底 壁 2 任一侧 ( 即如图 1 所示的左侧和右侧。

26、 ) 均由单个弧形段 11 构成。 0045 另外, 本实用新型的侧壁1还可以由多个弧形段11拼接形成, 例如, 在所述轴向截 面上, 侧壁 1 在底壁 2 任一侧 ( 即如图 1 所示的左侧和右侧 ) 均由多个弧形段 11 构成。 0046 在采用该内锅 100 加热食物的过程中, 由于弧形段 11 的最大曲率半径 R3 大于侧 壁 1 的内表面的最大纬圆半径 R4, 因此靠近侧壁 1 的热流上升过程产生向内翻滚的沸腾现 象, 由于弧形段11的曲率足够大, 大于侧壁1的内表面的最大纬圆半径R4, 从而不会形成大 的圆周翻滚沸腾, 而是产生椭圆回流, 也就是在内锅 100 内部同一轴向截面上能。

27、够产生双 涡流, 即如图 3 所示的两条回旋热流 901, 且两条回旋热流 901 的导流方向相反。这样烹饪 器具加热时, 内锅 100 内部能够产生剧烈的翻滚摩擦, 有助于烹饪器具内部食物的均匀加 热, 并能提升食物的水分吸收, 使食物内部能够蓬松, 提升食材的口感。 可以理解的是, 如图 4 和图 5 所示, 内锅 100 加热食物时, 内锅 100 内形成多条回旋热流 901。 0047 弧形段 11 的圆心 O1 到中心轴线 Z 的距离 L1 与侧壁 1 的内表面的最大纬圆半径 说 明 书 CN 203953359 U 6 5/6 页 7 R4 之间的比值的大小, 即 L1/R4 的大。

28、小对内锅 100 内热量回流影响较大, 如果 L1/R4 过大, 则热量回流的效率将下降。因此,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 如图 1 所示, 弧形段 11 的 圆心 O1 到中心轴线 Z 的距离 L1 与侧壁 1 的内表面的最大纬圆半径 R4 之间的比值 L1/R4 小于等于 0.5 且大于等于 0.1, 即 0.1 L1/R4 0.5。由此, 便于在内锅 100 内形成大小 适中且大体为椭圆形的循环热流, 可以很容易地在内锅 100 内形成多条回旋热流 901, 从而 在使用该内锅 100 烹饪时, 加热效率高, 且保温性能好。 0048 进一步地, 如图 1 所示, 为了在内锅 100。

29、 内形成大小更为适中且大体为椭圆形的 循环热流, 内锅开口 101 的半径 R2( 即内锅开口 101 的直径 D2 的一半, 即 D2/2) 与弧形 段 11 的最大曲率半径 R3 和距离 L1( 弧形段 11 的圆心 O1 到中心轴线 Z 的距离 ) 之差 的比值 R2/(R3-L1) 小于等于 1.2 且大于等于 0.8, 即 0.8 R2/(R4-L1) 1.2, 也就是 0.8 D2/2(R4-L1) 1.2。 0049 如图 1 和图 3 所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 底壁 2 从侧壁 1 朝向内锅 100 的中心向上倾斜地延伸。具体而言, 参照图 1 和图 3 可以看出,。

30、 底壁 2 从侧壁 1 下沿朝向内 及向上的方向倾斜, 从而使底壁2形成中部向内锅100内(即如图3中向上的方向)凹陷的 形状。由此, 在具有该内锅 100 的烹饪器具中, 便于将内锅 100 放置于烹饪器具的外锅 ( 图 未示出 ) 内, 便于内锅 100 的快速定位, 提高了内锅 100 的定位效率和稳定性。 0050 进一步地, 如图1和图3所示, 在通过内锅100的中心轴线Z的轴向截面上, 底壁2 呈圆弧形状。由此, 不仅提高内锅 100 的定位效率, 而且还提高了内锅 100 的成型效率, 另 外还使内锅 100 外形美观。 0051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 上述底壁 2 。

31、的轴向截面为圆弧形, 但并不限 于此。 0052 有利地, 如图 1 和图 3 所示, 底壁 2 的直径 D5 与侧壁 1 的内表面的最大纬圆直径 D4 的比值 D5/D4 小于等于 0.9 且大于等于 0.7, 即 0.7 D5/D4 0.9, 由此更便于在内锅 100 内形成大小适中且大体为椭圆形的循环热流, 且可以更容易地在内锅 100 内形成多条 回旋热流 901, 从而在使用该内锅 100 烹饪时, 加热效率高, 且保温性能好。 0053 综上所述,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内锅 100, 可以支撑内锅附件, 使 用方便且加热效率高, 保温性能好。 0054 下面描述一下根据。

3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 该烹饪器具包括内锅 100 和外 锅, 其中内锅 100 为上述实施例所描述的烹饪器具的内锅 100, 由此, 烹饪器具内加热的食 材沸腾时, 内锅 100 的侧壁 1 将会促使内锅 100 内邻近侧壁 1 上升的热量回流, 从而减少热 量和营养的流失, 且使食物内部蓬松, 提高食材的口感。并且在产品保温的时候, 也能减少 烹饪器具内部食材的热量散发, 提高保温效果。 0055 进一步地, 烹饪器具还可以包括内锅附件, 内锅附件支撑在内锅 100 的支撑部 41 上, 由此烹饪器具的使用更方便。 0056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

33、饪器具可以为电 饭煲、 电饭锅以及电压力锅等电热烹饪器具。当然, 该烹饪器具还有为其它形式的烹饪器 具, 例如电炖锅。 0057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 需要理解的是, 术语 “中心” 、“上” 、“下” 、“左” 、“右” 、“竖 直” 、“水平” 、“顶” 、“底” “内” 、“外” 、“轴向” 、“径向” 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 说 明 书 CN 203953359 U 7 6/6 页 8 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 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 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 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 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 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 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

34、新型的描述中,“多个” 的含义是至少两个, 例如两个, 三个等, 除非另 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58 在本实用新型中, 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 术语 “安装” 、“相连” 、“连接” 、“固 定” 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 例如, 可以是固定连接, 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 或成一体 ; 可以是 机械连接 ; 可以是直接相连, 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 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 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 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 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 可以根 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59 在本实用新型中, 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 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 。

35、“上” 或 “下” 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 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 而且, 第一特 征在第二特征 “之上” 、“上方” 和 “上面” 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 或仅仅 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 “之下” 、“下方” 和 “下面” 可 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 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060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 参考术语 “一个实施例” 、“一些实施例” 、“示例” 、“具体示 例” 、 或 “一些示例” 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 结构、 材料或者特 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

36、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 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 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 描述的具体特征、 结构、 材料或者特点可以 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此外, 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 本领域 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 行结合和组合。 0061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可以理解的是, 上述实施例是 示例性的, 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 修改、 替换和变型。 说 明 书 CN 203953359 U 8 1/4 页 9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3953359 U 9 2/4 页 10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3953359 U 10 3/4 页 11 图 3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3953359 U 11 4/4 页 12 图 4 图 5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3953359 U 12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家具;家庭用的物品或设备;咖啡磨;香料磨;一般吸尘器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