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pdf

上传人:a**** 文档编号:6573201 上传时间:2019-09-02 格式:PDF 页数:30 大小:2.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080061707.3

申请日:

20101228

公开号:

CN102740817B

公开日:

20140917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有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61F13/15,A61F13/49,A61F13/496

主分类号:

A61F13/15,A61F13/49,A61F13/496

申请人:

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合田英史,向井敬智

地址:

日本爱媛县

优先权:

2010-019808

专利代理机构: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代理人:

吕林红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的短裤型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各阶段:在运送方向运送作为构成前身片或后身片的片的连续体的片幅材;接着,将连续弹性体在正交方向一边摆动一边供给到片幅材上,从而连续弹性体交替地位于片幅材上和片幅材外,并且把连续弹性体的位于片幅材上的部分安装在片幅材上;接着,连续弹性体的位于片幅材外的部分由保持件保持;然后,把连续弹性体的位于片幅材外的部分切断除去。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短裤型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该短裤型吸收性物品具有外装体和内装体;上述外装体具有在两侧区域相互接合的前身片和后身片,沿着前身片或后身片的下缘中的划定腿围开口的部分间歇性地设有弹性部件;上述内装体以位于裆部区域的方式固定于外装体,并包括吸收性本体;上述制造方法包括以下阶段:在运送方向运送作为构成前身片或后身片的片的连续体的片幅材;接着,将作为弹性部件的连续体的连续弹性体一边在与运送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摆动一边供给到片幅材上,从而连续弹性体交替地位于片幅材上和片幅材外,并且连续弹性体的位于片幅材上的部分被安装到片幅材上;接着,连续弹性体的位于片幅材外的部分由保持件保持;接着,是切断阶段,切断除去连续弹性体的位于片幅材外的部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作为分别构成前身片及后身片的片的连续体的两个片幅材,分别沿着运送方向且在正交方向隔开分隔区域地被运送,上述连续弹性体以交替地位于一个片幅材上和分隔区域内的方式被供给。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连续弹性体被安装在上述片幅材上后,在该片幅材上重叠追加的片幅材而将连续弹性体夹在这些片幅材之间。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保持件具有与片幅材一起移动的一对保持部件,连续弹性体的位于片幅材外的部分在被保持在这些保持部件之间的状态下被切断。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一对保持部件由线状带、和设有能收容该线状带的凹槽的平带构成;线状带与连续弹性体的位于片幅材外的部分一起被收容在平带的凹槽内,从而保持该部分。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外装体具有在裆部区域沿前后方向延伸、将前身片和后身片相互连接的连接片,作为分别构成前身片及后身片的片的连续体的两个片幅材,分别沿着运送方向且在正交方向隔开分隔区域地被运送,在上述切断阶段后,连接片以跨越分隔区域的方式被安装在上述两个片幅材上,形成作为外装体的连续体的外装体幅材。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连接片,在运送方向隔开间隔地安装在片幅材上。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在上述连接片安装于上述片幅材之后、为了形成划定腿围开口的边缘而将外装体幅材切断的边缘形成阶段。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在上述边缘形成阶段后,将内装体安装在外装体幅材上的内装体安装阶段。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短裤型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该吸收性物品具有外装 体和内装体,上述外装体具有在两侧区域相互接合的前身片和后身片, 具有沿着前身片和后身片的下缘中的、围成腿围开口的部分间歇性地 设置的弹性部件;上述内装体以位于裆部区域的方式固定于外装体, 包括吸收性本体,在该短裤型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中:将分别构成 前身片和后身片的片的连续体即片幅材分别朝运送方向运送;接着, 一边使弹性部件的连续体即连续弹性体朝与运送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 摆动一边将其供给到片幅材,这样,连续弹性体交替地位于片幅材上 和片幅材外,并把位于片幅材上的连续弹性体的部分安装于片幅材上; 接着,沿着片幅材的边缘粘贴带状物,把连续弹性体保持在带状物与 片幅材之间,然后,把连续弹性体连同带状物及片幅材一起切断除去 (请参见专利文献1)。在该制造方法中,弹性部件不是沿着前身片及 后身片的下缘中的、内装体周边的部分设置,从而是间歇性地设置。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专利公开WO01/72237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制造方法中,由于带状物和片幅材被切断 除去,所以,需要不作为产品使用的材料,因此,有材料成本增加之 虞。另外,带状物和片幅材的切除是沿着片幅材的边缘连续地进行的, 所以,这时的成本增加是无法忽视的。

另外,需要形成并粘贴带状物的装置和设置该装置的空间,所以, 制造设备方面的成本也有增加之虞。

解决课题的手段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短裤型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该短裤型 吸收性物品具有外装体和内装体;上述外装体具有在两侧区域相互接 合的前身片和后身片,沿着前身片或后身片的下缘中的划定腿围开口 的部分间歇性地设有弹性部件;上述内装体以位于裆部区域的方式固 定于外装体,并包括吸收性本体;上述制造方法包括以下阶段:在运 送方向运送作为构成前身片或后身片的片的连续体的片幅材;接着, 将作为弹性部件的连续体的连续弹性体一边在与运送方向正交的正交 方向摆动一边供给到片幅材上,从而连续弹性体交替地位于片幅材上 和片幅材外,并且连续弹性体的位于片幅材上的部分被安装到片幅材 上;接着,连续弹性体的位于片幅材外的部分由保持件保持;接着, 是切断阶段,切断除去连续弹性体的位于片幅材外的部分。

发明效果

可以廉价地制造在腿围开口周边具有弹性部件的短裤型吸收性物 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尿布的立体图。

图2是把在两侧区域接合的部分解开的展开状态的尿布的俯视 图。

图3是沿图2中的III-III线看的纵剖面图。

图4是沿图2中的IV-IV线看的横剖面图。

图5是说明尿布的制造方法的概略整体图。

图6是说明尿布的制造方法的概略局部图。

图7(A)和图7(B)是表示辊R1、R2的图。

图8是说明尿布的制造方法的概略局部图。

图9(A)、图9(B)、图9(C)和图9(D)是沿图6中的箭头 A、B、C、D看的顶片幅材等的图。

图10是表示粘接剂涂敷图案的图。

图11(A)和图11(B)是表示粘接剂涂敷图案的另一例的图。

图12是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图。

图13(A)和图13(B)是沿图12中的箭头A、B看的顶片幅材 等的图。

图14是说明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的图。

图15是说明端部分的另一例的展开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说明将本发明用于一次性短裤型尿布的情况。另外,也可以 将本发明用于内裤那样的其它短裤型吸收性物品。

参照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图1,尿布1具有外装体2和内 装体3。

外装体2具有相互独立的前身片4、后身片5和连接片6。前身片 4和后身片5在两侧区域1F相互接合,并且,在裆部区域1C由沿前 后方向FR延伸的连接片6相互连接。在此,在穿用状态下,前身片 4位于穿用者的腹侧,后身片5位于穿用者的背侧。另外,尿布1具 有腰围开口或腰部开口1W和一对腿围开口或腿部开口1L。腰部开口 1W由前身片4的上缘4U和后身片5的上缘5U所划定。在此情况下, 各腿部开口1L由边缘1LE所划定,该边缘1LE由前身片4的下缘4L、 后身片5的下缘5L、和连接片6的横向LT的两侧缘6S构成。另一 方面,内装体3包括吸收性本体,在外装体2的内侧,重叠固定在连 接片6上。

参照表示展开状态的尿布1的图2,前身片4是长方形状。前身 片4的上缘4U沿横向LT直线状地延伸。另一方面,前身片4的下缘 4L具有位于横向LT的大致中央的中央部分4LC和位于中央部分4LC 的横向LT的两侧的侧方部分4LS。中央部分4LC大致沿横向LT延 伸,侧方部分4LS朝着上缘4U稍稍弯曲。另外,前身片4的横向LT 的两侧缘4S大致沿纵向LN延伸。这里,纵向LN垂直于横向LT。

另外,后身片5是朝前身片4突出的六边形。即,后身片5具有 长方形的腰围部分5W和从腰围部分5W朝前身片4伸出的梯形的伸 出部分5E。后身片5的上缘即腰围部分5W的上缘5U大致沿横向LT 延伸。另一方面,后身片5的下缘即伸出部分5E的下缘5L具有位于 横向LT的大致中央的中央部分5LC和位于中央部分5LC的横向LT 的两侧的侧方部分5LS。中央部分5LC大致沿横向LT延伸,侧方部 分5LS朝上缘5U弯曲并相对于横向LT倾斜地延伸。另外,后身片5 的横向LT的两侧缘5S大致沿纵向LN延伸。

在图2所示的展开状态下,前身片4和后身片5,在垂直于横向 LT的纵向LN,隔开分隔区域SP地配置着。连接片6,在前身片4 和后身片5的横向LT的大致中央横跨该分隔区域SP地沿纵向LN延 伸,分别固定在下缘4L周边的前身片4上、和下缘5L周边的后身片 5即伸出部分5E上。

连接片6形成在长方形的两侧缘中的纵向LN的大致中央设置缩 颈的形状。在此情况下,连接片6的横向LT的长度或宽度比前身片4 及后身片5的横向LT的宽度短,连接片6的纵向LN的长度比内装 体3的纵向LN的长度短。另外,连接片6的侧缘6S具有位于纵向 LN的大致中央的中央部分6SC和位于中央部分6SC的纵向LN的两 侧的端部分6SE。中央部分6SC朝内弯曲,端部分6SE大致沿纵向 LN延伸。换言之,端部分6SE与划定腿部开口1L的外装体2的边缘、 即前身片4的下缘4L和后身片5的下缘5L不对齐,而是位于这些下 缘4L、5L的横向LT的内侧。另外,端部分6SE相当于连接片6中 的与前身片4及后身片5重叠的部分的横向LT的两边缘。另外,连 接片6的纵向LN的两端缘6E大致沿横向LT延伸。

另一方面,内装体3形成为沿纵向LN延伸的长方形状。内装体 3的横向LT的两侧缘3S大致沿纵向LN延伸;纵向LN的两端缘3E 大致沿横向延伸。

另外,在内装体3的横向LT的两侧,沿着内装体3的两侧缘3S 设有一对防漏部件7。防漏部件7的横向LT的自由边缘或外缘7SO 沿纵向LN延伸。

如上所述,内装体3以位于裆部区域1C的方式重叠固定于连接 片6。这时,内装体3在纵向LN越过连接片6地延伸,也固定在前 身片4和后身片5上。

另外,在此情况下,连接片6的两侧缘6S的中央部分6SC的至 少一部分,较之防漏部件7的外缘7SO位于横向LT的内侧,并且, 较之内装体3的两侧缘3S位于横向LT的内侧。与之相对地,两侧缘 6S的端部分6SE,较之内装体3的两侧缘3S位于横向LT的外侧,并 且,较之防漏部件7的外缘7SO位于横向LT的外侧。

如图3所示,前身片4有2个片,即在穿用时面向穿用者的顶片 4T和在穿用时面向外部的底片4B,这些顶片4T和底片4B相互重叠。 同样地,后身片5也有2个片,即在穿用时面向穿用者的顶片5T和 在穿用时面向外部的底片5B,这些顶片5T和底片5B相互重叠。

另一方面,连接片6由1个片构成。这时的片可以是透液性的, 也可以是不透液性的。

这样,连接片6比前身片4及后身片5都柔软。另外,可以选择 构成连接片6的片的片数、材质、单位面积重量等,以使得比前身片 4及后身片5柔软。片材的柔软程度,例如可用悬臂法测定。

另外,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连接片6安装在前身片4及后身片 5的内侧或穿用者一侧,即安装在顶片4T、5T上。但是,也可以将 连接片6安装在前身片4及后身片5的外侧、即底片4B、5B上。或 者,也可以把连接片6的纵向LN的两端周边夹在顶片4T、5T与底 片4B、5B之间。这样,连接片6的纵向LN的两端周边不露出到顶 片4T、5T侧或底片4B、5B侧,肌肤触感好。另外,连接片6不容 易从前身片4及后身片5上脱开。

前身片4及后身片5的顶片4T、5T及底片4B、5B、和连接片6 分别由无纺布构成。这些无纺布是用聚丙烯(PP)、聚乙烯(PE)那 样的聚烯烃系纤维、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系纤维的合成纤 维形成,用纺粘法、气穿法等方法制造的。各无纺布的单位面积重量 例如是13~30g/m2。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中,顶片4T、5T分别由 PP形成的、单位面积重量为15g/m2的SMS无纺布构成,底片4B、 5B分别由PP形成的、单位面积重量为17g/m2的纺粘无纺布构成,连 接片6由PP形成的、单位面积重量为15g/m2的SMS无纺布构成。

另外,在上缘4U周边的前身片4上设有弹性部件4WG,在弹性 部件4WG与下缘4L之间的前身片4上设有弹性部件4FG。而且,沿 着下缘4L的侧方部分4LS,设有弹性部件4LG。如图3所示,在上 缘4U周边,设有将底片4B折叠到顶片4T一侧的折叠部分4F。在折 叠部分4F处,弹性部件4WG固定在底片4B彼此之间。另一方面, 弹性部件4FG、4LG固定在顶片4T与底片4B之间。

同样地,在上缘5U周边的后身片5上设有弹性部件5WG,在弹 性部件5WG与下缘5L之间的后身片5上设有弹性部件5FG。而且, 沿着下缘5L的侧方部分5LS,设有弹性部件5LG。在上缘5U周边, 设有将底片5B折叠到顶片5T一侧的折叠部分5F。在折叠部分5F处, 弹性部件5WG固定在底片5B彼此之间。另一方面,弹性部件5FG、 5LG固定在顶片5T与底片5B之间。这些弹性部件4WG、4FG、4LG、 5WG、5FG、5LG例如是线状,以在横向LT伸长了的状态安装在前 身片4和后身片5上。

在此情况下,弹性部件5FG包括设在后身片5的腰围部分5W上 的弹性部件5FGW、和设在伸出部分5E上的弹性部件5FGE。从图2 可知,弹性部件5FGE与内装体3及防漏部件7重叠地设置。在穿用 时,该弹性部件5FGE在尿布1的两侧区域1F与裆部区域1C之间发 挥弹性作用。同样地,在穿用时,弹性部件4LG、5LG也在尿布1的 两侧区域1F与裆部区域1C之间发挥弹性作用。

弹性部件4LG、5LG不设置在分别对应的下缘4L、5L的中央部 分4LC、5LC的周边,因此,是间歇性地设置。因此,弹性部件4LG、 5LG在横向LT不横穿内装体3或连接片6。但是,如图2所示,弹 性部件4LG、5LG与连接片6及内装体3稍稍重叠。

顶片4T、5T的上缘大致沿着弹性部件4WG、5WG的下缘配置。 顶片4T、5T的下缘大致沿着底片4B、5B的下缘配置。

在此,弹性部件4WG、4FG、4LG、5WG、5FG、5LG,由天然 橡胶、合成橡胶、斯潘德克斯纤维那样的弹性纤维构成,伸长倍率例 如是1.3~3.5倍。用斯潘德克斯纤维构成弹性部件4WG、4FG、5WG、 5FG时,弹性部件4WG、4FG、5WG、5FG的粗度例如是300~ 1200dtex。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中,弹性部件4WG、5WG分别由 粗度为940dtex、伸长倍率为3.0倍的斯潘德克斯纤维构成,弹性部件 4FG、5FG分别由粗度为780dtex、伸长倍率为2.5倍的斯潘德克斯纤 维构成,弹性部件4LG由平均伸长倍率为2.5倍的斯潘德克斯纤维构 成,弹性部件5LG由平均伸长倍率为2.2倍的斯潘德克斯纤维构成。 另外,弹性部件4WG及弹性部件5WG分别含有5根斯潘德克斯纤维。 弹性部件4FG含有10根斯潘德克斯纤维。腰围部分5W的弹性部件 5FGW含有11根斯潘德克斯纤维。伸出部分5E的弹性部件5FGE含 有2根斯潘德克斯纤维。另外,弹性部件4WG、4FG、4LG、5WG、 5FG、5LG也可以用弹性片构成。

如图3和图4所示,内装体3具有透液性的顶片3T、不透液性的 底片3B、和配置在这些顶片3T与底片3B之间的吸收体3A。另外, 吸收体3A具有吸收性芯3AC和包住吸收性芯3AC的包裹片3AW。

在吸收体芯3AC的长度方向或纵向LN的两端和两端间的中间部 分,形成有宽幅部分3ACW,这些宽幅部分3ACW借助窄幅部分3ACN 相互连接。

另外,在吸收体芯3AC上,设有沿长度方向或纵向LN延伸的多 个缝隙3ACS。这些缝隙3ACS包括位于横向LT的大致中央的中央缝 隙、和位于中央缝隙两侧的侧方缝隙。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中,中 央缝隙的长度是320mm,宽度是12mm,侧方缝隙的长度是80mm, 宽度是10mm。这样,吸收体芯3AC容易沿着缝隙3ACS弯折,吸收 体3A容易与穿用者密接。

这里,顶片3T由无纺布构成,该无纺布是用聚烯烃系纤维、PET 纤维等形成的亲水性无纺布,是用纺粘法、气穿法等方法制造的。底 片3B是由PE等形成的、具有防水性且透湿性的薄膜构成。吸收体芯 3AC由浆料、高吸收性聚合物(SAP)、它们的混合物等构成。包裹片 3AW由无纺布构成,该无纺布是用聚烯烃系纤维、PET纤维等形成的 亲水性无纺布,是用纺粘法、气穿法等方法制造的。在本发明的第1 实施例中,顶片3T由用气穿法制造的单位面积重量为25g/m2的无纺 布构成,底片3B由单位面积重量为22g/m2的透湿性PE薄膜构成, 吸收体芯3AC由单位面积重量为250g/m2的浆料及单位面积重量为 200g/m2的SAP的混合物一层构成,包裹片3AW由单位面积重量为 13g/m2的SMS无纺布构成。

如图4所示,各防漏部件7具有固定在外装体2或内装体3上的 固定边缘或内缘7SI、和不固定在外装体2或内装体3上的自由边缘 或外缘7SO。另外,各防漏部件7含有不透液性片7SH和弹性部件 7G,不透液性片7SH含有防漏无纺布7SHN和防漏薄膜7SHF。在各 防漏部件7的外缘7SO,防漏无纺布7SHN被折叠而重叠到防漏薄膜 7SHF的外缘上,弹性部件7G固定在被折叠的防漏无纺布7SHN彼此 之间。另外,防漏薄膜7SHF的外缘不到达防漏部件7的外缘7SO。 另一方面,在各防漏部件7的内缘7SI,防漏无纺布7SHN和防水薄 膜7SHF的边缘相互大致对齐。

在穿用时,各防漏部件7朝着穿用者立起,起到了防漏壁的作用。

在此,防漏无纺布7SHN是用聚烯烃系纤维、PET纤维等构成、 用纺粘法等制造的。防漏薄膜7SHF由PE、PET等构成。在本发明 的第1实施例中,防漏无纺布7SHN由单位面积重量为15g/m2的疏水 性SMS无纺布构成,防漏薄膜7SHF由单位面积重量为18g/m2的透 湿性PE薄膜构成。弹性部件7G由天然橡胶、合成橡胶、斯潘德克斯 纤维那样的弹性纤维构成。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中,弹性部件7G 由粗度为620dtex、伸长倍率为2.2倍的2根斯潘德克斯纤维构成。

这些部件的相互连接或固定例如是用热封、超声波密封、粘接剂 等进行的。作为粘接剂,可采用含有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SIS)、 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SBS)、苯乙烯-乙烯-丁烯-苯乙烯 (SEBS)等的热熔粘接剂(HMA)。

具体地说,前身片4及后身片5的顶片4T、5T及底片4B、5B 是利用预先涂敷在弹性部件4WG、4FG、5WG、5FG上的HMA相 互连接的。另外,在弹性部件4WG、4FG、5WG、5FG稀疏的部位、 即例如弹性部件之间的间隔为10mm以上的部位,用螺旋形、控制缝 (control seam)这样的涂敷方法,把HMA涂敷在顶片4T、5T和底 片4B、5B上。另外,为了防止剥离,在下缘4L、5L周边也把HMA 涂敷在顶片4T、5T和底片4B、5B上。

另一方面,弹性部件4LG、5LG借助用螺旋涂敷等的涂敷方法预 先涂敷在顶片4T、5T上的HMA而固定在顶片4T、5T上。这时, HMA是沿着弹性部件4LG、5LG的轨迹涂敷的。

连接片6用超声波密封、粘接剂等连接在前身片4及后身片5上。 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中,在连接片6的背面,用狭缝涂敷的涂敷方 法,预先涂敷了HMA。

另一方面,在内装片3中,吸收体芯3AC的顶面及底面用HMA 粘接剂与芯包裹片3AW连接。这时,粘接剂以单位面积重量是1.5~ 10g/m2、利用螺旋形涂敷、狭缝涂敷、控制缝涂敷、液滴涂敷、帘式 涂敷等的涂敷方法涂敷。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中,采用螺旋形的涂 敷方法,以单位面积重量是5g/m2的方式涂敷HMA。

另外,在内装体3的底片3B或防漏部件7的朝向外装体2的一 侧,用控制缝的涂敷方法涂敷HMA,这样,内装体3和防漏部件7 固定在前身片4、后身片5和连接片6上。

在防漏部件7中,用狭缝喷嘴方式将HMA涂敷在弹性部件7G 上,借助该HMA将弹性部件7G固定在防漏无纺布7SHN上。另外, 通过在防漏无纺布7SHN上用螺旋涂敷方法涂敷HMA,防漏无纺布 7SHN和防漏薄膜7SHF相互接合。

在尿布1的两侧区域1F,两侧缘4S周边的前身片4和两侧缘5S 周边的后身片5用热封、超声波密封等相互接合。另外,也可以将前 身片4和后身片5形成为可剥离的接合,这时,可以采用例如具有毛 钩部件和毛圈部件的机械卡定件。

划定腿部开口1L的边缘1LE由前身片4的下缘4L的侧方部分 4LS、后身片5的下缘5L的侧方部分5LS、以及连接片6的两侧缘 6S构成。这时,边缘1LE是通过一次切断动作而形成的,平滑弯曲 地相连。

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中,如上所述,在前身片4与后身片5之 间的分隔区域SP处,连接片6的两侧缘6S的至少一部分较之内装体 3的两侧缘3S位于横向LT的内侧。因此,可以将内装体3的吸收面 保持得较大,同时增加穿用者的腿的可动范围。即,既确保内装体3 的良好吸收性能,同时能够防止穿用者的腿的活动不便。

同时,连接片6的端部分6SE较之内装体3的两侧缘3S位于横 向LT的外侧(图2)。结果,穿用者的腿的活动方便,同时能切实将 连接片6与前身片4及后身片5连接。

另外,在后身片5上设置了具有弹性部件5FGE的伸出部分5E, 所以,尿布1的形状成为内裤状,穿用者的整个臀部由后身片5覆盖。 因此,可以抑制泄漏,也可减少穿用者对泄漏的不安感。

另外,利用弹性部件5FGE、4LG、5LG朝着两侧区域1F(图1) 上提内装体3,所以,可抑制内装体3朝内侧卷曲,从而可保持内装 体3的吸收性。

而且,由于弹性部件4LG、5LG间歇性地设置,即,弹性部件 4LG、5LG不横穿内装体3和连接片6,所以,可以防止内装体3收 缩而减小吸收面积。另外,可以防止对穿用者腹股沟部的压迫。另外, 通过设置弹性部件4LG、5LG,也可以省掉弹性部件5FGE,结果, 可以抑制内装体3的不良变形。

另外,由于划定腿部开口1L的边缘1LE是平滑弯曲地相连,所 以成为沿穿用者的腿的弯曲形状,提高了与穿用者的密接性。这时, 借助弹性部件4LG、5LG,密接性进一步提高。

而且,连接片6的长度可以比内装体3的长度短。所以,可减少 连接片6的量,可降低成本。

而且,如上所述,连接片6比前身片4及后身片5柔软。结果, 与整个外装体2具有顶片及底片而在裆部区域1C有2个片时相比, 连接片6或外装体2与穿用者的腿或腹股沟部柔软接触,因此,穿用 者的腿的活动更加容易。另外,即使外装体2卷起而产生折皱,穿用 者也不容易产生紧箍感。而且,由于连接片6是由1个片构成,所以, 与整个外装体2由顶片和底片构成时相比,可降低成本。

另外,连接片6可以由与前身片4及后身片5不同的材料构成, 所以,也可提高尿布1的性价比。即,如果用具有透湿性或吸湿性的 材料构成连接片6,则可以抑制裆部区域1C处的闷热感。作为具有吸 湿性的材料,可以采用含有人造丝、浆料那样的纤维素系纤维、聚酯 系纤维的无纺布。具体地说,采用含有人造丝和聚烯烃系纤维及聚酯 纤维的无纺布(例如用射流喷网法制造的无纺布,单位面积重量为 26g/m2)、含有浆料和聚酯的无纺布(例如用射流喷网法制造的无纺布, 单位面积重量为40g/m2)。

另外,通过设置连接片6,可以抑制内装体3朝内侧卷起。因此, 防漏部件7切实地朝着穿用者立起。即,连接片6提供防漏部件7朝 穿用者立起的起点。

下面,参照图5说明本发明第1实施例的尿布1的制造方法。

参照图5,本发明第1实施例的制造方法包括:制造具有防漏部 件7的内装体3的阶段ST1、制造连接片6的阶段ST2、和制造尿布 1的连续体即尿布幅材W1的阶段ST3。

在阶段ST1,首先,利用作为包裹片3AW的连续体的包裹片幅材 W3AW包住预先形成了缝隙3ACS的吸收体芯3AC(ST11)。这时, 使缝隙3ACS平行于运送方向MD地运送吸收体芯3AC。

接着,顶片3T及底片3B的连续体即顶片幅材W3T及底片幅材 W3B分别被粘贴在包入了吸收体芯3AC的包裹片幅材W3AW的上面 和下面,形成内装体3的连续体即内装体幅材W3(ST12)。

另一方面,在作为2个防漏无纺布7SHN的量的连续体的防漏无 纺布幅材W7SHN上,安装作为2个防漏薄膜7SHF的量的连续体的 防漏薄膜幅材W7SHF、和作为弹性部件7G的连续体的连续弹性体 W7G(ST13)。接着,防漏无纺布幅材W7SHN沿运送方向被分割, 形成了防漏部件7的连续体即防漏部件幅材W7(ST14)。

接着,各防漏部件幅材W7被粘贴在内装体幅材W3的背面即底 片幅材W3B上(ST15)。

接着,在内装体幅材W3及防漏部件幅材W7的背面、即面向外 装体幅材W2的面上,以预先决定的图案涂敷HMA(ST16)。

接着,按一个产品的长度切断内装体幅材W3和防漏部件幅材 W7,形成具有防漏部件7的内装体3(ST17)。

在阶段ST2,HMA被涂敷到连接片6的连续体、即连接片幅材 W6的底面上(ST21)。

然后,按一个产品的尺寸切断连接片幅材W6,形成连接片6 (ST22)。

在阶段ST3,顶片幅材W45T沿着运送方向MD被分割,形成前 身片4的顶片4T的连续体即顶片幅材W4T、和后身片5的顶片5T 的连续体即顶片幅材W5T(ST31)。同样地,底片幅材W45B沿着运 送方向MD被分割,形成前身片4的底片4B的连续体即底片幅材 W4B、和后身片5的底片5B的连续体即底片幅材W5B(ST32)。这 些顶片幅材W4T和底片幅材W5B,在与运送方向MD大致正交的方 向CD,隔开分隔区域SP地沿着运送方向MD被运送。

另外,弹性部件4WG、5WG的连续体即连续弹性体W4WG、 W5WG、和弹性部件4FG、5FG的连续体即连续弹性体W4FG、W5FG, 分别在运送方向MD一边被拉伸一边安装到底片幅材W4B、W5B上 (ST33)。

另外,弹性部件4LG、5LG的连续体即连续弹性体W4LG、W5LG 分别被一边拉伸一边安装到顶片幅材W4T、W5T上(ST33A)。这时, 连续弹性体W4LG、W5LG的一部分位于顶片幅材W4T、W5T上, 其余部分位于分隔区域SP内、即位于顶片幅材W4T、W5T外(具体 内容后述)。

接着,顶片幅材W4T、W5T分别重叠于底片幅材W4B、W5B 上,结果,连续弹性体W4WG、W4FG、W4LG、W5WG、W5FG、 W5LG分别被夹在底片幅材W4B、W5B与顶片幅材W4T、W5T之 间(ST33B)。接着,位于分隔区域SP内的连续弹性体W4LG、W5LG 的部分P4、P5被切断(ST33C)。

接着,对底片幅材W4B、W5B和顶片幅材W4T、W5T施压,形 成前身片4及后身片5的连续体即前身片幅材W4和后身片幅材W5 (ST34)。

另外,底片幅材W4B、W5B的外缘被折叠,形成折叠部分5F (ST35)。

另外,连接片6以跨过分隔区域SP的方式在运送方向MD隔开 间隔地安装在前身片幅材W4和后身片幅材W5上,由此形成外装体 2的连续体即外装体幅材W2(ST36)。

另外,在使连接片6的纵向LN的两端周边夹在顶片4T、5T及 底片4B、5B之间的情况下,先把连接片6安装在顶片幅材W4T、 W5T上,然后,将底片幅材W4B、W5B重叠在这些连接片6和顶片 幅材W4T、W5T上。或者,先把连接片6安装在底片幅材W4B、 W5B上,然后,将顶片幅材W4T、W5T重叠在这些连接片6和底片 幅材W4B、W5B上。

接着,为了形成划定腿部开口1L的边缘1LE,在运送方向MD, 隔开间隔地对外装体幅材W2施加切断作用(ST37)。这时,前身片 幅材W4及后身片幅材W5沿着弹性部件4LG、5LG被切断。另外, 以连接片6的两侧缘6S朝内弯曲的方式、或者以在分隔区域SP使连 接片6的两侧缘6S的至少一部分较之内装体3的两侧缘3S位于横向 LT的内侧的方式,将连接片6切断。该切断作用例如沿着环形的切断 线CT进行一次。这时的废料被回收。

接着,具有防漏部件7的内装体3安装在前身片幅材W4、后身 片幅材W5和连接片6上,形成尿布幅材W1(ST38)。另外,在切断 作用、内装体3的安装作用之前,优选设置引导件,由该引导件把外 装体幅材W2的正交方向CD的位置引导到标准位置。

接着,尿布幅材W1沿着折叠线FL被折叠(未图示),该折叠线 FL沿着运送方向MD。这时,折叠线FL可以是尿布幅材W1的正交 方向CD的中心,也可以偏离中心。

接着,前身片幅材W4和后身片幅材W5在运送方向MD隔开间 隔地局部接合,这样,形成接合部分。然后,在这些接合部分,尿布 幅材W1在正交方向CD被切断,这样,形成尿布1(未图示)。

在此,参照图6、图7(A)、图7(B)、图8、图9(A)、图9(B)、 图9(C)和图9(D),说明阶段ST33、33A、33B、34、36等。首先 概略地说明,顶片幅材W4T、W5T分别被朝着辊R1运送,底片幅材 W4B、W5B分别被朝着辊R2运送。

在到达辊R1之前,伸长状态的连续弹性体W4LG、W5LG一边 在正交方向CD摆动一边被供给并安装到顶片幅材W4T、W5T上。 这时,如上所述,连续弹性体W4LG、W5LG以交替地位于顶片幅材 W4T、W5T上和分隔区域SP内的方式被供给。另外,位于分隔区域 SP内的连续弹性体W4LG、W5LG的部分P4、P5也可以相互不重叠。 另外,使部分P4、P5不位于顶片幅材W5T、W4T上。

另外,在此之前,从HMA涂敷器AST,以与连续弹性体W4LG、 W5LG的配置图案一致的方式把HMA供给到顶片幅材W4T、W5T 上。结果,位于顶片幅材W4T、W5T上的连续弹性体W4LG、W5LG 的部分被安装在顶片幅材W4T、W5T上。另一方面,在到达辊R2 之前,伸长状态的连续弹性体W4WG、W5WG、W4FG、W5FG被 供给到底片幅材W4B、W5B上。

辊R1、R2相互邻接,因此,在辊R1、R2处,顶片幅材W4T、 W5T和底片幅材W4B、W5B分别重叠。这时,连续弹性体W4WG、 W5WG、W4FG、W5FG、和位于顶片幅材W4T、W5T上的连续弹 性体W4LG、W5LG的部分,被夹在顶片幅材W4T、W5T与底片幅 材W4B、W5B之间。如上所述,在连续弹性体W4WG、W5WG、 W4FG、W5FG上预先涂敷了HMA,借助该HMA,连续弹性体 W4WG、W5WG、W4FG、W5FG被安装在顶片幅材W4T、W5T和 底片幅材W4B、W5B上。

这时,位于分隔区域SP内的连续弹性体W4LG、W5LG的部分 P4、P5由后述的环形带保持,以被保持着的状态,与顶片幅材W4T、 W5T及底片幅材W4B、W5B等一起被运送。

相互重叠着的顶片幅材W4T、W5T和底片幅材W4B、W5B接着 被主滚筒M运送,再被加压辊RP压接。结果,连续弹性体W4WG、 W5WG、W4FG、W5FG和连续弹性体W4LG、W5LG的一部分被安 装到顶片幅材W4T、W5T和底片幅材W4B、W5B上。

接着,连续弹性体W4LG、W5LG的部分P4、P5由环形带保持 着,被切片机SL切断。切断了的部分P4、P5由环形带保持着运送, 接着,由与主滚筒M相邻配置着的吸引器SUC吸引除去。结果,形 成了具有弹性部件4LG、5LG的前身片幅材W4和后身片幅材W5。

接着,前身片幅材W4和后身片幅材W5到达吸引转印辊RS,被 吸引保持着运送。

另一方面,连接片幅材W6,由HMA涂敷器AS6涂敷了HMA 后,被运送到切刀CTR处切断,形成连接片6。该连接片6间歇性地 安装在吸引转印辊RS上的前身片幅材W4和后身片幅材W5上。这 样,形成外装体幅材W2。

接着,外装体幅材W2,由在吸引箱SB上移动的传送带BC运送。 这样,可抑制在外装体幅材W2上产生移位或折皱。另外,优选以对 前身片幅材W4和后身片幅材W5实施吸引作用而对分隔区域SP不 实施吸引作用的方式形成吸引箱SB。

下面,进一步说明位于分隔区域SP的连续弹性体W4LG、W5LG 的部分的保持和切断。

如图6所示,环形带V1绕挂于辊R1和主滚筒M,环形带V2绕 挂于辊R2、惰辊RI1、RI2和主滚筒M。

如图7(A)、图7(B)所示,环形带V1例如由2条平带构成, 环形带V2例如由4条圆形截面的线状带构成。这时,1条平带和2 条线状带作为组来使用。另外,也可以用线状带构成环形带V1,用平 带构成环形带V2。

在辊R1的轴线方向中央,如图7(A)所示,形成有容纳环形带 V1的凹槽R1D。另外,在主滚筒M的轴线方向中央,也形成了同样 的凹槽。这样,抑制了环形带V1在正交方向CD的晃动。另外,在 辊R1和主滚筒M的凹槽内,分别在周方向交替地形成了凹部和凸部, 这些凹部和凸部与形成在环形带V1背面的凹部及凸部卡合。另外, 在环形带V1上,形成有可容纳对应的环形带V2的槽V1D。槽V1D 的表面形状优选与环形带V2的外形互补。

另一方面,如图7(B)所示,在辊R2上,形成有容纳环形带 V2的凹槽R2D。另外,在惰辊RI1、RI2上,也形成了同样的凹槽。 这样,抑制了环形带V2在正交方向CD的晃动。

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中,主滚筒M和辊R1、R2的一方被驱动, 从而顶片幅材W4T、W5T和底片幅材W4B、W5B与环形带V1、V2 一起被运送。

位于顶片幅材W4T、W5T外、即位于分隔区域SP内的连续弹性 体W4LG、W5LG的部分P4、P5,在辊R1处,位于环形带V1上。 接着,环形带V2重叠在环形带V1上,结果,部分P4、P5被保持在 这些环形带V1、V2之间。这时,环形带V2与部分P4、P5一起收容 在环形带V1的凹槽R1D内,所以,可切实地保持部分P4、P5。另 外,以使部分P4、P5保持在环形带V1、V2之间的方式预先设定辊 R1、R2处的环形带V1、V2的位置。

部分P4、P5由环形带V1、V2保持着被运送到主滚筒M上。接 着,如图8所示,在环形带V1、V2与顶片幅材W4T、W5T等之间, 由切片机SL切断部分P4、P5。这样,环形带V1、V2构成了用于保 持部分P4、P5的保持件。另外,相对于1个环形带V1,可以设置1 个环形带V2,但优选设置多个环形带V2。

这里,在主滚筒M的周面上,也可以设置收容切片机SL的刀的 槽。这样,部分P4、P5被切片刀张拉而直径变小,更容易切断。另 外,也可以采用从一侧推压切刀的方法、或者将前端刀刃做成锐利状 而利用其振动来切断的所谓超声波切刀等。

图9(A)、图9(B)、图9(C)、图9(D)分别表示沿图6中的 箭头A、B、C、D看到的顶片幅材W4T、W5T等。另外,在图9(A)、 图9(B)、图9(C)、图9(D)中省略连续弹性体W4WG、W5WG、 W4FG、W5FG。

这样,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中,顶片幅材W4T、W5T和底片 幅材W4B、W5B不被切断除去,只是部分P4、P5被切断除去。结果, 不产生材料的浪费,因此可大幅度降低材料成本。

另外,由于顶片幅材W4T、W5T和底片幅材W4B、W5B不被切 断,所以,顶片幅材W4T及底片幅材W4B的朝向分隔区域SP的边 缘相互间、以及顶片幅材W5T及底片幅材W5B的朝向分隔区域SP 的边缘相互间,分别保持为顶片幅材W4T和底片幅材W4B相互重叠 时的状态,即,不一定要相互对齐。而与之相对地,在把顶片幅材 W4T、W5T及底片幅材W4B、W5B与部分P4、P5一起切断的情况 下,顶片幅材W4T、W5T的边缘和底片幅材W4B、W5B的边缘分别 相互对齐。

另外,这时,由于顶片幅材W4T、W5T及底片幅材W4B、W5B 不损伤,所以,可以防止位于顶片幅材W4T、W5T与底片幅材W4B、 W5B之间的连续弹性体W4WG、W4FG、W4LG、W5WG、W5FG、 W5LG移位。而且,可以防止在顶片幅材W4T、W5T及底片幅材 W4B、W5B上产生折皱,可制造出美观的产品。

另外,如果使部分P4、P5的伸长倍率比其它部分高地供给连续 弹性体W4LG、W5LG,则可以减少要被废弃的部分P4、P5的量。 或者,也可以以缩短部分P4、P5的长度的方式设定连续弹性体W4LG、 W5LG的供给轨道。

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中,在连接片6连接到前身片幅材W4及 后身片幅材W5上后,进行用于形成划定腿部开口1L的边缘1LE的 切断作用。结果,分别在正交方向CD朝外张拉由外装体幅材W2即 连接片6相互连接着的前身片幅材W4和后身片幅材W5而成为无折 皱的状态,可在该状态下进行切断作用。因此,可将腿部开口1L形 成为标准的形状。另外,也可把内装体3安装在无折皱的外装体幅材 W2上。因此,可切实地将内装体3安装在外装体幅材W2上。

即,有可能会在未被连接片6相互连接的状态的前身片幅材W4 和后身片幅材W5上产生折皱,若在该状态下进行切断作用,则划定 腿部开口1L的边缘1LE有可能形不成标准的形状。另外,要把内装 体3切实地安装在该状态的外装体幅材W2上是比较困难的。另一方 面,若进行切断作用,则划定腿部开口1L的边缘1LE周边的前身片 幅材W4及后身片幅材W5在运送方向MD变得不连续。该不连续部 分在运送方向MD不被保持,所以,在运送途中产生卷边或晃荡,从 而在前身片幅材W4和后身片幅材W5可能会产生折皱或翻卷。另外, 若形成这样的不连续部分,则前身片幅材W4及后身片幅材W5的连 续弹性体W4LG、W5LG等在正交方向CD收缩,这样,前身片幅材 W4和后身片幅材W5也可能会产生折皱或翻卷。在产生了折皱或翻 卷的前身片幅材W4及后身片幅材W5上,即使安装连接片6或内装 体3,连接片6或内装体3也不能切实地与前身片幅材W4及后身片 幅材W5连接,因此,尿布1的生产率可能会降低。

而与之相对地,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中,是在连接片6将前身 片幅材W4及后身片幅材W5相互连接后,进行用于形成边缘1LE的 切断作用,再安装内装体3。因此,不会产生上述的问题。另外,该 问题是用分开的片来形成前身片4和后身片5的尿布1的制造方法中 固有的问题,在用一体的片形成前身片和后身片的尿布的制造方法中 不会产生。

另外,对内装体3不实施用于形成边缘1LE的切断作用,因此, 没有内装体3由切断作用而损伤之虞。因此,可保持尿布1的高生产 率。

另外,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中,连接片6不是以幅材的形态安 装在前身片幅材W4和后身片幅材W5上,而是被切断成一个产品的 尺寸后再安装的。结果,可大幅度降低连接片6所需的成本。这是因 为,如果用幅材的形态安装连接片6,则其大部分要通过切断作用被 除去。

另外,由于连接片6是间歇性地安装,所以,端部分6SE较之划 定腿部开口1L的前身片4的侧方部分4LS和后身片5的侧方部分5LS 位于横向LT的内侧。结果,在侧方部分4LS、5LS周边不存在连接 片6,所以,可提高穿用感。

即,图15示出了连接片幅材W6安装在前身片幅材W4和后身片 幅材W5上的情况,此时,后身片5侧的端部分6SE′与侧方部分5LS 对齐,因此,在侧方部分5LS周边存在着连接片6。另外,连接片6 中的与前身片4重叠的部分6′沿着侧方部分4LS一直延伸到前身片4 的侧缘4S,因此,在侧方部分4LS周边存在着连接片6。结果,侧方 部分4LS、5LS周边变得比较硬,会有给穿用者的腿带来不适感之虞。

而与之相对地,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中,端部分6SE较之侧方 部分4LS、5LS位于横向LT的内侧。因此,可提高穿用感。而且, 由于可减小连接片6的面积,所以,也可降低材料成本。另外,端部 分6SE也可不必沿纵向LT延伸,另外,也可以做成曲线形。另外, 也可以是前身片4侧的端部分6SE和后身片5侧的端部分6SE之中的 一方较之侧方部分4LS、5LS位于横向LT的内侧。

图10示出了阶段ST16中的粘接剂涂敷图案。

如图10所示,粘接剂涂敷的区域AZ的宽度沿纵向LN不同。即, 粘接剂涂敷区域AZ具有纵向LN的两端区域AZE、纵向LN中央的 中央区域AZC、和位于后身片5侧的端区域AZE与中央区域AZC之 间的中间区域AZI。这里,两端区域AZE和中间区域AZI不与连接 片6重叠,中央区域AZC与连接片6重叠。

两端区域AZE的宽度与内装体3及防漏部件7的整个宽度大致一 致,是最大的宽度。这样,可以防止内装体3及防漏部件7从前身片 4及后身片5剥离,消除穿用时的不适感。

中央区域AZC的宽度比内装体3的宽度小,是最小的宽度。在 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中,中央区域AZC的宽度是90mm左右。

中间区域AZI的宽度介于两端区域AZE的宽度和中央区域AZC 的宽度之间。

这时,在中央区域AZC和中间区域AZI的横向LT的两侧,不 涂敷粘接剂,因此,形成了内装体3及防漏部件7不固定在外装体2 上的非固定区域NC。这里,中央区域AZC周边的非固定区域NC的 宽度比中间区域AZI周边的非固定区域NC的宽度大。另外,在中央 部分AZC的横向LT的中央,也形成非固定区域NC。

这样,在前身片4与后身片5之间,外装体2即连接片6的两侧 缘6S周边的部分和内装体3相互不固定。因此,内装体3容易适应穿 用者的身体形状而变形,内装体3的密接性高。

防漏部件7,以中央区域AZC及中间区域AZI的横向两侧缘AZS 为起点立起。因此,在中央区域AZC周边,通过将非固定区域NC加 大,可以增大防漏部件7的立起量。另外,也提高内装体3对穿用者 的密接性。

而与之相对地,在中间区域AZI周边,非固定区域NC小,因此, 防漏部件7的立起受到抑制。结果,可防止防漏部件7过度立起而盖 住内装体3的吸收面。另外,若在后身片5侧、即穿用者的臀部侧设 置中间区域AZI,则可以抑制防漏部件7被夹入臀部的股沟,提高穿 用感。

在阶段ST16(图5),在内装体幅材W3及防漏部件幅材W7的 运送方向MD涂敷粘接剂,可容易进行上述的图案化。

如图11(A)所示,中间区域AZI的宽度也可以与内装体3及防 漏部件7的整个宽度大致一致。这时也同样地,可防止防漏部件7的 过度卷曲。另外,该例中,省略了横向LT的中央的非固定区域NC。

或者,也可以如图11(B)所示那样,与两端区域AZE邻接地设 置非固定区域NC。这样,内装体3的折皱卷曲被抑制。结果,可提 高穿用感,保持内装体3稳定的吸收功能。

图12示出了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

在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中,在后身片5上间歇性地设置弹性部件 5LG。另外,弹性部件5LG由弹性片构成。

即,在第2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顶片幅材W5T被朝着主滚 筒M运送。在到达主滚筒M之前,伸长状态的连续弹性体W5LG一 边在正交方向CD摆动一边被供给、安装到顶片幅材W5T上。这时, 如图13(A)所示,连续弹性体W5LG以交替地位于顶片幅材W5T 上和顶片幅材W5T外OT的方式被供给。

在到达主滚筒M前,从HMA涂敷器AST以与连续弹性体W5LG 的配置图案一致的方式把HMA供给到顶片幅材W5T上。结果,位于 顶片幅材W5T上的连续弹性体W5LG的部分被安装于顶片幅材 W5T。另外,辊R1、辊R2相互不邻接。

环形带V1、V2不与顶片幅材W5T重叠地被供给到主滚筒M, 这些环形带V1、V2保持位于顶片幅材W5T外的连续弹性体W5LG 的部分P5。另外,在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中,环形带V1由1条平带 构成,环形带V2由2条线状带构成。

接着,部分P5被切片机SL切断除去。结果,如图13(B)所示, 弹性部件5LG间歇性地或不连续地设在顶片幅材W5T上。接着,连 续弹性体W5LG被加压辊RP压接在顶片幅材W5T上。这样,在本 发明的第2实施例中,连续弹性部件W5LG不夹在顶片幅材W5T与 底片幅材W5B之间,部分P5被切断除去。

接着,连续弹性体W5WG被供给到顶片幅材W5T上,形成折叠 部分5F(参见图3等),形成后身片幅材W5。接着,在正交方向CD 隔开分隔区域SP地与前身片幅材W4并排被运送。接着,形成外装 体幅材W2,为了形成划定腿部开口1L的边缘1LE进行切断作用, 内装体3被安装在外装体幅材W2上。

另外,在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中,在切片机SL的下游设置了加 压辊RP。这样,可以缩短环形带V1、V2的长度。结果,可抑制环形 带V1、V2长时间运转时的挠曲。

图14示出了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

在第3实施例中,在后身片5上设有弹性部件5LG,但前身片4 上不设置弹性部件4LG。另外,也可以在前身片4上设置弹性部件 4LG,在后身片5上不设置弹性部件5LG。

另外,连接片6是以连接片幅材W6的形态安装在前身片幅材 W4和后身片幅材W5上。接着,内装体3重叠地安装在连接片幅材 W6上。接着,进行用于形成划定腿部开口1L的边缘1LE的切断作 用。结果,形成了有缩颈的连接片6。

在至此描述的各实施例中,外装体2包含连接片6。但是,也可 以构成为不包含连接片6的外装体2。在这样的外装体2中,内装体3 以位于裆部区域1C的方式安装在前身片4及后身片4的内面或外面。 这时,内装体3的一部分或全部露出外部。

也可以把至此描述的各实施例相互组合。

附图标记的说明

1…尿布,1C…裆部区域,1F…两侧区域,1L…腿部开口,2…外 装体,3…内装体,4…前身片,5…后身片,6…连接片,7…防漏部件, SP…分隔区域。

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pdf(30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102740817 B (45)授权公告日 2014.09.17 CN 102740817 B (21)申请号 201080061707.3 (22)申请日 2010.12.28 2010-019808 2010.01.29 JP A61F 13/15(2006.01) A61F 13/49(2006.01) A61F 13/496(2006.01) (73)专利权人 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 日本爱媛县 (72)发明人 合田英史 向井敬智 (74)专利代理机构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 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代理人 吕林红 JP H11107007 A,1999。

2、.04.20, 全文 . US 4908089 A,1990.03.13, 全文 . JP 2003339768 A,2003.12.02, 全文 . JP 2008228760 A,2008.10.02, 全文 . (54) 发明名称 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 (57) 摘要 本发明提供的短裤型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 法, 包括以下各阶段 : 在运送方向运送作为构成 前身片或后身片的片的连续体的片幅材 ; 接着, 将连续弹性体在正交方向一边摆动一边供给到片 幅材上, 从而连续弹性体交替地位于片幅材上和 片幅材外, 并且把连续弹性体的位于片幅材上的 部分安装在片幅材上 ; 接着, 连续弹性体的位于 片。

3、幅材外的部分由保持件保持 ; 然后, 把连续弹 性体的位于片幅材外的部分切断除去。 (30)优先权数据 (85)PCT国际申请进入国家阶段日 2012.07.18 (86)PCT国际申请的申请数据 PCT/JP2010/073908 2010.12.28 (87)PCT国际申请的公布数据 WO2011/093004 JA 2011.08.04 (51)Int.Cl. (56)对比文件 审查员 彭燕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13 页 附图 15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13页 附图15页 (10)授权公告号 CN 102740817 。

4、B CN 102740817 B 1/1 页 2 1. 一种短裤型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 该短裤型吸收性物品具有外装体和内装体 ; 上述外装体具有在两侧区域相互接合的前身片和后身片, 沿着前身片或后身片的下缘 中的划定腿围开口的部分间歇性地设有弹性部件 ; 上述内装体以位于裆部区域的方式固定于外装体, 并包括吸收性本体 ; 上述制造方法包括以下阶段 : 在运送方向运送作为构成前身片或后身片的片的连续体的片幅材 ; 接着, 将作为弹性部件的连续体的连续弹性体一边在与运送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摆动 一边供给到片幅材上, 从而连续弹性体交替地位于片幅材上和片幅材外, 并且连续弹性体 的位于片幅材上的部分。

5、被安装到片幅材上 ; 接着, 连续弹性体的位于片幅材外的部分由保持件保持 ; 接着, 是切断阶段, 切断除去连续弹性体的位于片幅材外的部分。 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制造方法, 其特征在于, 作为分别构成前身片及后身片的片的 连续体的两个片幅材, 分别沿着运送方向且在正交方向隔开分隔区域地被运送, 上述连续 弹性体以交替地位于一个片幅材上和分隔区域内的方式被供给。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造方法, 其特征在于, 在连续弹性体被安装在上述片幅材 上后, 在该片幅材上重叠追加的片幅材而将连续弹性体夹在这些片幅材之间。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造方法, 其特征在于, 上述保持件具有与片幅。

6、材一起移动 的一对保持部件, 连续弹性体的位于片幅材外的部分在被保持在这些保持部件之间的状态 下被切断。 5. 如权利要求 4 所述的制造方法, 其特征在于, 上述一对保持部件由线状带、 和设有能 收容该线状带的凹槽的平带构成 ; 线状带与连续弹性体的位于片幅材外的部分一起被收容 在平带的凹槽内, 从而保持该部分。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造方法, 其特征在于, 上述外装体具有在裆部区域沿前后 方向延伸、 将前身片和后身片相互连接的连接片, 作为分别构成前身片及后身片的片的连续体的两个片幅材, 分别沿着运送方向且在正 交方向隔开分隔区域地被运送, 在上述切断阶段后, 连接片以跨越分隔区域的。

7、方式被安装 在上述两个片幅材上, 形成作为外装体的连续体的外装体幅材。 7. 如权利要求 6 所述的制造方法, 其特征在于, 上述连接片, 在运送方向隔开间隔地安 装在片幅材上。 8. 如权利要求 6 所述的制造方法, 其特征在于, 包括在上述连接片安装于上述片幅材 之后、 为了形成划定腿围开口的边缘而将外装体幅材切断的边缘形成阶段。 9. 如权利要求 8 所述的制造方法, 其特征在于, 包括在上述边缘形成阶段后, 将内装体 安装在外装体幅材上的内装体安装阶段。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2740817 B 2 1/13 页 3 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吸收性物。

8、品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已知一种短裤型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 该吸收性物品具有外装体和内装体, 上 述外装体具有在两侧区域相互接合的前身片和后身片, 具有沿着前身片和后身片的下缘中 的、 围成腿围开口的部分间歇性地设置的弹性部件 ; 上述内装体以位于裆部区域的方式固 定于外装体, 包括吸收性本体, 在该短裤型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中 : 将分别构成前身片和 后身片的片的连续体即片幅材分别朝运送方向运送 ; 接着, 一边使弹性部件的连续体即连 续弹性体朝与运送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摆动一边将其供给到片幅材, 这样, 连续弹性体交 替地位于片幅材上和片幅材外, 并把位于片幅材上的连续弹性体的。

9、部分安装于片幅材上 ; 接着, 沿着片幅材的边缘粘贴带状物, 把连续弹性体保持在带状物与片幅材之间, 然后, 把 连续弹性体连同带状物及片幅材一起切断除去 (请参见专利文献1) 。 在该制造方法中, 弹性 部件不是沿着前身片及后身片的下缘中的、 内装体周边的部分设置, 从而是间歇性地设置。 0003 在先技术文献 0004 专利文献 0005 专利文献 1 : 国际专利公开 WO01/72237 号 发明内容 0006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07 但是, 在专利文献 1 的制造方法中, 由于带状物和片幅材被切断除去, 所以, 需要 不作为产品使用的材料, 因此, 有材料成本增加之虞。另外, 带。

10、状物和片幅材的切除是沿着 片幅材的边缘连续地进行的, 所以, 这时的成本增加是无法忽视的。 0008 另外, 需要形成并粘贴带状物的装置和设置该装置的空间, 所以, 制造设备方面的 成本也有增加之虞。 0009 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0 根据本发明, 提供一种短裤型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 该短裤型吸收性物品具有 外装体和内装体 ; 上述外装体具有在两侧区域相互接合的前身片和后身片, 沿着前身片或 后身片的下缘中的划定腿围开口的部分间歇性地设有弹性部件 ; 上述内装体以位于裆部 区域的方式固定于外装体, 并包括吸收性本体 ; 上述制造方法包括以下阶段 : 在运送方向 运送作为构成前身片或后身片的。

11、片的连续体的片幅材 ; 接着, 将作为弹性部件的连续体的 连续弹性体一边在与运送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摆动一边供给到片幅材上, 从而连续弹性体 交替地位于片幅材上和片幅材外, 并且连续弹性体的位于片幅材上的部分被安装到片幅材 上 ; 接着, 连续弹性体的位于片幅材外的部分由保持件保持 ; 接着, 是切断阶段, 切断除去 连续弹性体的位于片幅材外的部分。 0011 发明效果 说 明 书 CN 102740817 B 3 2/13 页 4 0012 可以廉价地制造在腿围开口周边具有弹性部件的短裤型吸收性物品。 附图说明 0013 图 1 是本发明的第 1 实施例的尿布的立体图。 0014 图 2 是把。

12、在两侧区域接合的部分解开的展开状态的尿布的俯视图。 0015 图 3 是沿图 2 中的 III III 线看的纵剖面图。 0016 图 4 是沿图 2 中的 IV IV 线看的横剖面图。 0017 图 5 是说明尿布的制造方法的概略整体图。 0018 图 6 是说明尿布的制造方法的概略局部图。 0019 图 7(A) 和图 7(B) 是表示辊 R1、 R2 的图。 0020 图 8 是说明尿布的制造方法的概略局部图。 0021 图 9(A) 、 图 9(B) 、 图 9(C) 和图 9(D) 是沿图 6 中的箭头 A、 B、 C、 D 看的顶片幅 材等的图。 0022 图 10 是表示粘接剂涂。

13、敷图案的图。 0023 图 11(A) 和图 11(B) 是表示粘接剂涂敷图案的另一例的图。 0024 图 12 是说明本发明的第 2 实施例的图。 0025 图 13(A) 和图 13(B) 是沿图 12 中的箭头 A、 B 看的顶片幅材等的图。 0026 图 14 是说明本发明的第 3 实施例的图。 0027 图 15 是说明端部分的另一例的展开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 下面说明将本发明用于一次性短裤型尿布的情况。另外, 也可以将本发明用于内 裤那样的其它短裤型吸收性物品。 0029 参照表示本发明的第 1 实施例的图 1, 尿布 1 具有外装体 2 和内装体 3。 0030 外装。

14、体 2 具有相互独立的前身片 4、 后身片 5 和连接片 6。前身片 4 和后身片 5 在 两侧区域1F相互接合, 并且, 在裆部区域1C由沿前后方向FR延伸的连接片6相互连接。 在 此, 在穿用状态下, 前身片 4 位于穿用者的腹侧, 后身片 5 位于穿用者的背侧。另外, 尿布 1 具有腰围开口或腰部开口 1W 和一对腿围开口或腿部开口 1L。腰部开口 1W 由前身片 4 的上 缘 4U 和后身片 5 的上缘 5U 所划定。在此情况下, 各腿部开口 1L 由边缘 1LE 所划定, 该边 缘 1LE 由前身片 4 的下缘 4L、 后身片 5 的下缘 5L、 和连接片 6 的横向 LT 的两侧缘。

15、 6S 构成。 另一方面, 内装体 3 包括吸收性本体, 在外装体 2 的内侧, 重叠固定在连接片 6 上。 0031 参照表示展开状态的尿布 1 的图 2, 前身片 4 是长方形状。前身片 4 的上缘 4U 沿 横向 LT 直线状地延伸。另一方面, 前身片 4 的下缘 4L 具有位于横向 LT 的大致中央的中央 部分 4LC 和位于中央部分 4LC 的横向 LT 的两侧的侧方部分 4LS。中央部分 4LC 大致沿横向 LT 延伸, 侧方部分 4LS 朝着上缘 4U 稍稍弯曲。另外, 前身片 4 的横向 LT 的两侧缘 4S 大致 沿纵向 LN 延伸。这里, 纵向 LN 垂直于横向 LT。 0。

16、032 另外, 后身片 5 是朝前身片 4 突出的六边形。即, 后身片 5 具有长方形的腰围部分 5W 和从腰围部分 5W 朝前身片 4 伸出的梯形的伸出部分 5E。后身片 5 的上缘即腰围部分 5W 的上缘 5U 大致沿横向 LT 延伸。另一方面, 后身片 5 的下缘即伸出部分 5E 的下缘 5L 具有 说 明 书 CN 102740817 B 4 3/13 页 5 位于横向 LT 的大致中央的中央部分 5LC 和位于中央部分 5LC 的横向 LT 的两侧的侧方部分 5LS。中央部分 5LC 大致沿横向 LT 延伸, 侧方部分 5LS 朝上缘 5U 弯曲并相对于横向 LT 倾 斜地延伸。另外。

17、, 后身片 5 的横向 LT 的两侧缘 5S 大致沿纵向 LN 延伸。 0033 在图 2 所示的展开状态下, 前身片 4 和后身片 5, 在垂直于横向 LT 的纵向 LN, 隔开 分隔区域 SP 地配置着。连接片 6, 在前身片 4 和后身片 5 的横向 LT 的大致中央横跨该分隔 区域 SP 地沿纵向 LN 延伸, 分别固定在下缘 4L 周边的前身片 4 上、 和下缘 5L 周边的后身片 5 即伸出部分 5E 上。 0034 连接片 6 形成在长方形的两侧缘中的纵向 LN 的大致中央设置缩颈的形状。在此 情况下, 连接片 6 的横向 LT 的长度或宽度比前身片 4 及后身片 5 的横向 L。

18、T 的宽度短, 连接 片 6 的纵向 LN 的长度比内装体 3 的纵向 LN 的长度短。另外, 连接片 6 的侧缘 6S 具有位于 纵向 LN 的大致中央的中央部分 6SC 和位于中央部分 6SC 的纵向 LN 的两侧的端部分 6SE。 中央部分 6SC 朝内弯曲, 端部分 6SE 大致沿纵向 LN 延伸。换言之, 端部分 6SE 与划定腿部 开口 1L 的外装体 2 的边缘、 即前身片 4 的下缘 4L 和后身片 5 的下缘 5L 不对齐, 而是位于 这些下缘 4L、 5L 的横向 LT 的内侧。另外, 端部分 6SE 相当于连接片 6 中的与前身片 4 及后 身片 5 重叠的部分的横向 L。

19、T 的两边缘。另外, 连接片 6 的纵向 LN 的两端缘 6E 大致沿横向 LT 延伸。 0035 另一方面, 内装体 3 形成为沿纵向 LN 延伸的长方形状。内装体 3 的横向 LT 的两 侧缘 3S 大致沿纵向 LN 延伸 ; 纵向 LN 的两端缘 3E 大致沿横向延伸。 0036 另外, 在内装体 3 的横向 LT 的两侧, 沿着内装体 3 的两侧缘 3S 设有一对防漏部件 7。防漏部件 7 的横向 LT 的自由边缘或外缘 7SO 沿纵向 LN 延伸。 0037 如上所述, 内装体3以位于裆部区域1C的方式重叠固定于连接片6。 这时, 内装体 3 在纵向 LN 越过连接片 6 地延伸, 。

20、也固定在前身片 4 和后身片 5 上。 0038 另外, 在此情况下, 连接片 6 的两侧缘 6S 的中央部分 6SC 的至少一部分, 较之防漏 部件 7 的外缘 7SO 位于横向 LT 的内侧, 并且, 较之内装体 3 的两侧缘 3S 位于横向 LT 的内 侧。与之相对地, 两侧缘 6S 的端部分 6SE, 较之内装体 3 的两侧缘 3S 位于横向 LT 的外侧, 并且, 较之防漏部件 7 的外缘 7SO 位于横向 LT 的外侧。 0039 如图 3 所示, 前身片 4 有 2 个片, 即在穿用时面向穿用者的顶片 4T 和在穿用时面 向外部的底片 4B, 这些顶片 4T 和底片 4B 相互重。

21、叠。同样地, 后身片 5 也有 2 个片, 即在穿 用时面向穿用者的顶片 5T 和在穿用时面向外部的底片 5B, 这些顶片 5T 和底片 5B 相互重 叠。 0040 另一方面, 连接片 6 由 1 个片构成。这时的片可以是透液性的, 也可以是不透液性 的。 0041 这样, 连接片 6 比前身片 4 及后身片 5 都柔软。另外, 可以选择构成连接片 6 的片 的片数、 材质、 单位面积重量等, 以使得比前身片 4 及后身片 5 柔软。片材的柔软程度, 例如 可用悬臂法测定。 0042 另外, 在图 2 所示的例子中, 连接片 6 安装在前身片 4 及后身片 5 的内侧或穿用者 一侧, 即安装。

22、在顶片 4T、 5T 上。但是, 也可以将连接片 6 安装在前身片 4 及后身片 5 的外 侧、 即底片 4B、 5B 上。或者, 也可以把连接片 6 的纵向 LN 的两端周边夹在顶片 4T、 5T 与底 片 4B、 5B 之间。这样, 连接片 6 的纵向 LN 的两端周边不露出到顶片 4T、 5T 侧或底片 4B、 5B 说 明 书 CN 102740817 B 5 4/13 页 6 侧, 肌肤触感好。另外, 连接片 6 不容易从前身片 4 及后身片 5 上脱开。 0043 前身片 4 及后身片 5 的顶片 4T、 5T 及底片 4B、 5B、 和连接片 6 分别由无纺布构成。 这些无纺布是。

23、用聚丙烯 (PP) 、 聚乙烯 (PE) 那样的聚烯烃系纤维、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PET) 系纤维的合成纤维形成, 用纺粘法、 气穿法等方法制造的。各无纺布的单位面积重量 例如是 13 30g/m2。在本发明的第 1 实施例中, 顶片 4T、 5T 分别由 PP 形成的、 单位面积重 量为 15g/m2的 SMS 无纺布构成, 底片 4B、 5B 分别由 PP 形成的、 单位面积重量为 17g/m2的纺 粘无纺布构成, 连接片 6 由 PP 形成的、 单位面积重量为 15g/m2的 SMS 无纺布构成。 0044 另外, 在上缘 4U 周边的前身片 4 上设有弹性部件 4WG, 在弹性部。

24、件 4WG 与下缘 4L 之间的前身片 4 上设有弹性部件 4FG。而且, 沿着下缘 4L 的侧方部分 4LS, 设有弹性部件 4LG。如图 3 所示, 在上缘 4U 周边, 设有将底片 4B 折叠到顶片 4T 一侧的折叠部分 4F。在折 叠部分 4F 处, 弹性部件 4WG 固定在底片 4B 彼此之间。另一方面, 弹性部件 4FG、 4LG 固定在 顶片 4T 与底片 4B 之间。 0045 同样地, 在上缘 5U 周边的后身片 5 上设有弹性部件 5WG, 在弹性部件 5WG 与下缘 5L 之间的后身片 5 上设有弹性部件 5FG。而且, 沿着下缘 5L 的侧方部分 5LS, 设有弹性部 。

25、件 5LG。在上缘 5U 周边, 设有将底片 5B 折叠到顶片 5T 一侧的折叠部分 5F。在折叠部分 5F 处, 弹性部件 5WG 固定在底片 5B 彼此之间。另一方面, 弹性部件 5FG、 5LG 固定在顶片 5T 与 底片 5B 之间。这些弹性部件 4WG、 4FG、 4LG、 5WG、 5FG、 5LG 例如是线状, 以在横向 LT 伸长了 的状态安装在前身片 4 和后身片 5 上。 0046 在此情况下, 弹性部件 5FG 包括设在后身片 5 的腰围部分 5W 上的弹性部件 5FGW、 和设在伸出部分 5E 上的弹性部件 5FGE。从图 2 可知, 弹性部件 5FGE 与内装体 3 。

26、及防漏部 件 7 重叠地设置。在穿用时, 该弹性部件 5FGE 在尿布 1 的两侧区域 1F 与裆部区域 1C 之间 发挥弹性作用。同样地, 在穿用时, 弹性部件 4LG、 5LG 也在尿布 1 的两侧区域 1F 与裆部区 域 1C 之间发挥弹性作用。 0047 弹性部件 4LG、 5LG 不设置在分别对应的下缘 4L、 5L 的中央部分 4LC、 5LC 的周边, 因此, 是间歇性地设置。因此, 弹性部件 4LG、 5LG 在横向 LT 不横穿内装体 3 或连接片 6。但 是, 如图 2 所示, 弹性部件 4LG、 5LG 与连接片 6 及内装体 3 稍稍重叠。 0048 顶片 4T、 5T。

27、 的上缘大致沿着弹性部件 4WG、 5WG 的下缘配置。顶片 4T、 5T 的下缘大 致沿着底片 4B、 5B 的下缘配置。 0049 在此, 弹性部件 4WG、 4FG、 4LG、 5WG、 5FG、 5LG, 由天然橡胶、 合成橡胶、 斯潘德克斯纤 维那样的弹性纤维构成, 伸长倍率例如是 1.3 3.5 倍。用斯潘德克斯纤维构成弹性部件 4WG、 4FG、 5WG、 5FG 时, 弹性部件 4WG、 4FG、 5WG、 5FG 的粗度例如是 300 1200dtex。在本发 明的第 1 实施例中, 弹性部件 4WG、 5WG 分别由粗度为 940dtex、 伸长倍率为 3.0 倍的斯潘德 。

28、克斯纤维构成, 弹性部件 4FG、 5FG 分别由粗度为 780dtex、 伸长倍率为 2.5 倍的斯潘德克斯 纤维构成, 弹性部件 4LG 由平均伸长倍率为 2.5 倍的斯潘德克斯纤维构成, 弹性部件 5LG 由 平均伸长倍率为 2.2 倍的斯潘德克斯纤维构成。另外, 弹性部件 4WG 及弹性部件 5WG 分别 含有 5 根斯潘德克斯纤维。弹性部件 4FG 含有 10 根斯潘德克斯纤维。腰围部分 5W 的弹性 部件 5FGW 含有 11 根斯潘德克斯纤维。伸出部分 5E 的弹性部件 5FGE 含有 2 根斯潘德克斯 纤维。另外, 弹性部件 4WG、 4FG、 4LG、 5WG、 5FG、 5。

29、LG 也可以用弹性片构成。 0050 如图 3 和图 4 所示, 内装体 3 具有透液性的顶片 3T、 不透液性的底片 3B、 和配置在 说 明 书 CN 102740817 B 6 5/13 页 7 这些顶片 3T 与底片 3B 之间的吸收体 3A。另外, 吸收体 3A 具有吸收性芯 3AC 和包住吸收性 芯 3AC 的包裹片 3AW。 0051 在吸收体芯3AC的长度方向或纵向LN的两端和两端间的中间部分, 形成有宽幅部 分 3ACW, 这些宽幅部分 3ACW 借助窄幅部分 3ACN 相互连接。 0052 另外, 在吸收体芯 3AC 上, 设有沿长度方向或纵向 LN 延伸的多个缝隙 3AC。

30、S。这些 缝隙 3ACS 包括位于横向 LT 的大致中央的中央缝隙、 和位于中央缝隙两侧的侧方缝隙。在 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中, 中央缝隙的长度是320mm, 宽度是12mm, 侧方缝隙的长度是80mm, 宽 度是 10mm。这样, 吸收体芯 3AC 容易沿着缝隙 3ACS 弯折, 吸收体 3A 容易与穿用者密接。 0053 这里, 顶片 3T 由无纺布构成, 该无纺布是用聚烯烃系纤维、 PET 纤维等形成的亲水 性无纺布, 是用纺粘法、 气穿法等方法制造的。底片 3B 是由 PE 等形成的、 具有防水性且透 湿性的薄膜构成。吸收体芯 3AC 由浆料、 高吸收性聚合物 (SAP) 、 它们的混合。

31、物等构成。包 裹片 3AW 由无纺布构成, 该无纺布是用聚烯烃系纤维、 PET 纤维等形成的亲水性无纺布, 是 用纺粘法、 气穿法等方法制造的。在本发明的第 1 实施例中, 顶片 3T 由用气穿法制造的单 位面积重量为 25g/m2的无纺布构成, 底片 3B 由单位面积重量为 22g/m2的透湿性 PE 薄膜构 成, 吸收体芯 3AC 由单位面积重量为 250g/m2的浆料及单位面积重量为 200g/m2的 SAP 的混 合物一层构成, 包裹片 3AW 由单位面积重量为 13g/m2的 SMS 无纺布构成。 0054 如图 4 所示, 各防漏部件 7 具有固定在外装体 2 或内装体 3 上的固。

32、定边缘或内缘 7SI、 和不固定在外装体 2 或内装体 3 上的自由边缘或外缘 7SO。另外, 各防漏部件 7 含有不 透液性片 7SH 和弹性部件 7G, 不透液性片 7SH 含有防漏无纺布 7SHN 和防漏薄膜 7SHF。在 各防漏部件 7 的外缘 7SO, 防漏无纺布 7SHN 被折叠而重叠到防漏薄膜 7SHF 的外缘上, 弹性 部件 7G 固定在被折叠的防漏无纺布 7SHN 彼此之间。另外, 防漏薄膜 7SHF 的外缘不到达防 漏部件 7 的外缘 7SO。另一方面, 在各防漏部件 7 的内缘 7SI, 防漏无纺布 7SHN 和防水薄膜 7SHF 的边缘相互大致对齐。 0055 在穿用时。

33、, 各防漏部件 7 朝着穿用者立起, 起到了防漏壁的作用。 0056 在此, 防漏无纺布 7SHN 是用聚烯烃系纤维、 PET 纤维等构成、 用纺粘法等制造的。 防漏薄膜 7SHF 由 PE、 PET 等构成。在本发明的第 1 实施例中, 防漏无纺布 7SHN 由单位面 积重量为 15g/m2的疏水性 SMS 无纺布构成, 防漏薄膜 7SHF 由单位面积重量为 18g/m2的透 湿性 PE 薄膜构成。弹性部件 7G 由天然橡胶、 合成橡胶、 斯潘德克斯纤维那样的弹性纤维构 成。在本发明的第 1 实施例中, 弹性部件 7G 由粗度为 620dtex、 伸长倍率为 2.2 倍的 2 根斯 潘德克斯。

34、纤维构成。 0057 这些部件的相互连接或固定例如是用热封、 超声波密封、 粘接剂等进行的。 作为粘 接剂, 可采用含有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 (SIS) 、 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 (SBS) 、 苯 乙烯乙烯丁烯苯乙烯 (SEBS) 等的热熔粘接剂 (HMA) 。 0058 具体地说, 前身片4及后身片5的顶片4T、 5T及底片4B、 5B是利用预先涂敷在弹性 部件 4WG、 4FG、 5WG、 5FG 上的 HMA 相互连接的。另外, 在弹性部件 4WG、 4FG、 5WG、 5FG 稀疏的 部位、 即例如弹性部件之间的间隔为 10mm 以上的部位, 用螺旋形、 控制缝 (control se。

35、am) 这样的涂敷方法, 把 HMA 涂敷在顶片 4T、 5T 和底片 4B、 5B 上。另外, 为了防止剥离, 在下缘 4L、 5L 周边也把 HMA 涂敷在顶片 4T、 5T 和底片 4B、 5B 上。 0059 另一方面, 弹性部件 4LG、 5LG 借助用螺旋涂敷等的涂敷方法预先涂敷在顶片 4T、 说 明 书 CN 102740817 B 7 6/13 页 8 5T 上的 HMA 而固定在顶片 4T、 5T 上。这时, HMA 是沿着弹性部件 4LG、 5LG 的轨迹涂敷的。 0060 连接片 6 用超声波密封、 粘接剂等连接在前身片 4 及后身片 5 上。在本发明的第 1 实施例中,。

36、 在连接片 6 的背面, 用狭缝涂敷的涂敷方法, 预先涂敷了 HMA。 0061 另一方面, 在内装片 3 中, 吸收体芯 3AC 的顶面及底面用 HMA 粘接剂与芯包裹片 3AW 连接。这时, 粘接剂以单位面积重量是 1.5 10g/m2、 利用螺旋形涂敷、 狭缝涂敷、 控制 缝涂敷、 液滴涂敷、 帘式涂敷等的涂敷方法涂敷。在本发明的第 1 实施例中, 采用螺旋形的 涂敷方法, 以单位面积重量是 5g/m2的方式涂敷 HMA。 0062 另外, 在内装体 3 的底片 3B 或防漏部件 7 的朝向外装体 2 的一侧, 用控制缝的涂 敷方法涂敷 HMA, 这样, 内装体 3 和防漏部件 7 固定。

37、在前身片 4、 后身片 5 和连接片 6 上。 0063 在防漏部件 7 中, 用狭缝喷嘴方式将 HMA 涂敷在弹性部件 7G 上, 借助该 HMA 将弹 性部件 7G 固定在防漏无纺布 7SHN 上。另外, 通过在防漏无纺布 7SHN 上用螺旋涂敷方法涂 敷 HMA, 防漏无纺布 7SHN 和防漏薄膜 7SHF 相互接合。 0064 在尿布 1 的两侧区域 1F, 两侧缘 4S 周边的前身片 4 和两侧缘 5S 周边的后身片 5 用热封、 超声波密封等相互接合。 另外, 也可以将前身片4和后身片5形成为可剥离的接合, 这时, 可以采用例如具有毛钩部件和毛圈部件的机械卡定件。 0065 划定腿。

38、部开口 1L 的边缘 1LE 由前身片 4 的下缘 4L 的侧方部分 4LS、 后身片 5 的下 缘 5L 的侧方部分 5LS、 以及连接片 6 的两侧缘 6S 构成。这时, 边缘 1LE 是通过一次切断动 作而形成的, 平滑弯曲地相连。 0066 在本发明的第 1 实施例中, 如上所述, 在前身片 4 与后身片 5 之间的分隔区域 SP 处, 连接片 6 的两侧缘 6S 的至少一部分较之内装体 3 的两侧缘 3S 位于横向 LT 的内侧。因 此, 可以将内装体 3 的吸收面保持得较大, 同时增加穿用者的腿的可动范围。即, 既确保内 装体 3 的良好吸收性能, 同时能够防止穿用者的腿的活动不便。

39、。 0067 同时, 连接片 6 的端部分 6SE 较之内装体 3 的两侧缘 3S 位于横向 LT 的外侧 (图 2) 。结果, 穿用者的腿的活动方便, 同时能切实将连接片 6 与前身片 4 及后身片 5 连接。 0068 另外, 在后身片5上设置了具有弹性部件5FGE的伸出部分5E, 所以, 尿布1的形状 成为内裤状, 穿用者的整个臀部由后身片 5 覆盖。因此, 可以抑制泄漏, 也可减少穿用者对 泄漏的不安感。 0069 另外, 利用弹性部件 5FGE、 4LG、 5LG 朝着两侧区域 1F(图 1) 上提内装体 3, 所以, 可抑制内装体 3 朝内侧卷曲, 从而可保持内装体 3 的吸收性。。

40、 0070 而且, 由于弹性部件 4LG、 5LG 间歇性地设置, 即, 弹性部件 4LG、 5LG 不横穿内装体 3 和连接片 6, 所以, 可以防止内装体 3 收缩而减小吸收面积。另外, 可以防止对穿用者腹股 沟部的压迫。另外, 通过设置弹性部件 4LG、 5LG, 也可以省掉弹性部件 5FGE, 结果, 可以抑制 内装体 3 的不良变形。 0071 另外, 由于划定腿部开口 1L 的边缘 1LE 是平滑弯曲地相连, 所以成为沿穿用者的 腿的弯曲形状, 提高了与穿用者的密接性。这时, 借助弹性部件 4LG、 5LG, 密接性进一步提 高。 0072 而且, 连接片 6 的长度可以比内装体 。

41、3 的长度短。所以, 可减少连接片 6 的量, 可 降低成本。 0073 而且, 如上所述, 连接片 6 比前身片 4 及后身片 5 柔软。结果, 与整个外装体 2 具 说 明 书 CN 102740817 B 8 7/13 页 9 有顶片及底片而在裆部区域 1C 有 2 个片时相比, 连接片 6 或外装体 2 与穿用者的腿或腹股 沟部柔软接触, 因此, 穿用者的腿的活动更加容易。另外, 即使外装体 2 卷起而产生折皱, 穿 用者也不容易产生紧箍感。而且, 由于连接片 6 是由 1 个片构成, 所以, 与整个外装体 2 由 顶片和底片构成时相比, 可降低成本。 0074 另外, 连接片 6 可。

42、以由与前身片 4 及后身片 5 不同的材料构成, 所以, 也可提高尿 布 1 的性价比。即, 如果用具有透湿性或吸湿性的材料构成连接片 6, 则可以抑制裆部区域 1C 处的闷热感。作为具有吸湿性的材料, 可以采用含有人造丝、 浆料那样的纤维素系纤维、 聚酯系纤维的无纺布。 具体地说, 采用含有人造丝和聚烯烃系纤维及聚酯纤维的无纺布 (例 如用射流喷网法制造的无纺布, 单位面积重量为 26g/m2) 、 含有浆料和聚酯的无纺布 (例如 用射流喷网法制造的无纺布, 单位面积重量为 40g/m2) 。 0075 另外, 通过设置连接片6, 可以抑制内装体3朝内侧卷起。 因此, 防漏部件7切实地 朝着。

43、穿用者立起。即, 连接片 6 提供防漏部件 7 朝穿用者立起的起点。 0076 下面, 参照图 5 说明本发明第 1 实施例的尿布 1 的制造方法。 0077 参照图 5, 本发明第 1 实施例的制造方法包括 : 制造具有防漏部件 7 的内装体 3 的 阶段 ST1、 制造连接片 6 的阶段 ST2、 和制造尿布 1 的连续体即尿布幅材 W1 的阶段 ST3。 0078 在阶段ST1, 首先, 利用作为包裹片3AW的连续体的包裹片幅材W3AW包住预先形成 了缝隙 3ACS 的吸收体芯 3AC (ST11) 。这时, 使缝隙 3ACS 平行于运送方向 MD 地运送吸收体 芯 3AC。 0079 。

44、接着, 顶片 3T 及底片 3B 的连续体即顶片幅材 W3T 及底片幅材 W3B 分别被粘贴在 包入了吸收体芯 3AC 的包裹片幅材 W3AW 的上面和下面, 形成内装体 3 的连续体即内装体幅 材 W3(ST12) 。 0080 另一方面, 在作为 2 个防漏无纺布 7SHN 的量的连续体的防漏无纺布幅材 W7SHN 上, 安装作为 2 个防漏薄膜 7SHF 的量的连续体的防漏薄膜幅材 W7SHF、 和作为弹性部件 7G 的连续体的连续弹性体 W7G (ST13) 。接着, 防漏无纺布幅材 W7SHN 沿运送方向被分割, 形成 了防漏部件 7 的连续体即防漏部件幅材 W7(ST14) 。 0。

45、081 接着, 各防漏部件幅材 W7 被粘贴在内装体幅材 W3 的背面即底片幅材 W3B 上 (ST15) 。 0082 接着, 在内装体幅材 W3 及防漏部件幅材 W7 的背面、 即面向外装体幅材 W2 的面上, 以预先决定的图案涂敷 HMA(ST16) 。 0083 接着, 按一个产品的长度切断内装体幅材 W3 和防漏部件幅材 W7, 形成具有防漏部 件 7 的内装体 3(ST17) 。 0084 在阶段 ST2, HMA 被涂敷到连接片 6 的连续体、 即连接片幅材 W6 的底面上 (ST21) 。 0085 然后, 按一个产品的尺寸切断连接片幅材 W6, 形成连接片 6(ST22) 。。

46、 0086 在阶段ST3, 顶片幅材W45T沿着运送方向MD被分割, 形成前身片4的顶片4T的连 续体即顶片幅材 W4T、 和后身片 5 的顶片 5T 的连续体即顶片幅材 W5T(ST31) 。同样地, 底 片幅材W45B沿着运送方向MD被分割, 形成前身片4的底片4B的连续体即底片幅材W4B、 和 后身片 5 的底片 5B 的连续体即底片幅材 W5B (ST32) 。这些顶片幅材 W4T 和底片幅材 W5B, 在与运送方向 MD 大致正交的方向 CD, 隔开分隔区域 SP 地沿着运送方向 MD 被运送。 0087 另外, 弹性部件 4WG、 5WG 的连续体即连续弹性体 W4WG、 W5WG。

47、、 和弹性部件 4FG、 5FG 说 明 书 CN 102740817 B 9 8/13 页 10 的连续体即连续弹性体 W4FG、 W5FG, 分别在运送方向 MD 一边被拉伸一边安装到底片幅材 W4B、 W5B 上 (ST33) 。 0088 另外, 弹性部件 4LG、 5LG 的连续体即连续弹性体 W4LG、 W5LG 分别被一边拉伸一边 安装到顶片幅材 W4T、 W5T 上 (ST33A) 。这时, 连续弹性体 W4LG、 W5LG 的一部分位于顶片幅 材 W4T、 W5T 上, 其余部分位于分隔区域 SP 内、 即位于顶片幅材 W4T、 W5T 外 (具体内容后述) 。 0089 接。

48、着, 顶片幅材W4T、 W5T分别重叠于底片幅材W4B、 W5B上, 结果, 连续弹性体W4WG、 W4FG、 W4LG、 W5WG、 W5FG、 W5LG 分别被夹在底片幅材 W4B、 W5B 与顶片幅材 W4T、 W5T 之间 (ST33B) 。 接着, 位于分隔区域SP内的连续弹性体W4LG、 W5LG的部分P4、 P5被切断 (ST33C) 。 0090 接着, 对底片幅材 W4B、 W5B 和顶片幅材 W4T、 W5T 施压, 形成前身片 4 及后身片 5 的 连续体即前身片幅材 W4 和后身片幅材 W5(ST34) 。 0091 另外, 底片幅材 W4B、 W5B 的外缘被折叠, 。

49、形成折叠部分 5F(ST35) 。 0092 另外, 连接片 6 以跨过分隔区域 SP 的方式在运送方向 MD 隔开间隔地安装在前身 片幅材 W4 和后身片幅材 W5 上, 由此形成外装体 2 的连续体即外装体幅材 W2(ST36) 。 0093 另外, 在使连接片 6 的纵向 LN 的两端周边夹在顶片 4T、 5T 及底片 4B、 5B 之间的情 况下, 先把连接片 6 安装在顶片幅材 W4T、 W5T 上, 然后, 将底片幅材 W4B、 W5B 重叠在这些连 接片 6 和顶片幅材 W4T、 W5T 上。或者, 先把连接片 6 安装在底片幅材 W4B、 W5B 上, 然后, 将 顶片幅材 W4T、 W5T 重叠在这些连接片 6 和底片幅材 W4B、 W5B 上。 0094 接着, 为了形成划定腿部开口1L的边缘1LE, 在运送方向MD, 隔开间隔地对外装体 幅材 W2 施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