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服治疗细菌性痢疾的中药配方.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内服治疗细菌性痢疾的中药配方.pdf(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671019 A (43)申请公布日 2012.09.19 CN 102671019 A *CN102671019A* (21)申请号 201210136874.0 (22)申请日 2012.05.07 A61K 36/899(2006.01) A61P 31/04(2006.01) (71)申请人 成都绿迪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 610000 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下东大街 18-32 号 1 幢 5 层 517 (72)发明人 谢培德 (54) 发明名称 一种内服治疗细菌性痢疾的中药配方 (57)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内服治疗细菌性痢疾的中药 配方, 其以重量份计,。
2、 包含以下组分 : 黄连 2-4, 石 菖蒲9-18, 半夏7-11, 茯苓8-12, 陈皮5-7, 荷叶蒂 7-11, 制大黄 5-7, 竹茹 7-11, 甘草 5-7。相比于现 有技术, 本发明的中药针对细菌性痢疾内在病邪, 辨症施治, 疗效快, 成本低, 且无毒副作用, 效果显 著。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3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3 页 1/1 页 2 1. 一种内服治疗细菌性痢疾的中药配方, 其特征在于, 以重量份计, 包含以下组分 : 黄 连 2-4, 石菖蒲 9-15, 半夏 7-。
3、11, 茯苓 8-12, 陈皮 5-7, 荷叶蒂 7-11, 制大黄 5-7, 竹茹 7-11, 甘草 5-7。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中药配方, 其特征在于, 以重量份计, 优选包含以下组分 : 黄 连 3, 石菖蒲 12, 半夏 9, 茯苓 10, 陈皮 6, 荷叶蒂 9, 制大黄 6, 竹茹 9, 甘草 6。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中药配方,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药配方采用片剂、 颗粒剂、 丸 剂、 胶囊剂、 溶液剂、 口服液、 口含片、 颗粒剂、 冲剂、 散剂、 混悬剂、 粉剂。 4.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中药配方,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药配方优选采用溶液剂、 颗粒。
4、 剂、 丸剂和胶囊剂。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2671019 A 2 1/3 页 3 一种内服治疗细菌性痢疾的中药配方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 更具体地说, 涉及一种内服治疗细菌性痢疾的中药配方。 背景技术 0002 细菌性痢疾 (又称菌痢) 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常见急性肠道传染病。本病夏秋多 见。主要症状特征有全身中毒症状、 发热、 腹痛、 腹泻、 排脓血样便、 里急后重等。中毒型菌 痢起病急骤、 突然高热、 反复惊厥、 嗜睡、 昏迷、 迅速发生循环衰竭和呼吸衰竭, 而肠道症状 轻或缺如, 病情凶险。细菌性痢疾属中医的 “痢疾” 、“滞下” 等范畴。对于细菌性痢疾的治。
5、 疗, 西医多采用抗生素, 但长期使用抗生素会产生耐药性, 危害较大。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内服治疗细菌性痢疾的中药配方, 其针对细菌性痢疾内 在病邪, 辨症施治, 针对性强, 疗效快, 成本低, 且无毒副作用, 能达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0004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 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 一种内服治疗细菌性痢疾的中 药配方, 以重量份计, 包含以下组分 : 黄连 2-4, 石菖蒲 9-18, 半夏 7-11, 茯苓 8-12, 陈皮 5-7, 荷叶蒂 7-11, 制大黄 5-7, 竹茹 7-11, 甘草 5-7。 0005 本发明中药物的机理分析 : 黄连 : 。
6、苦, 寒, 无毒。归心、 脾、 胃、 肝、 胆、 大肠经。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用于湿热痞满, 呕吐吞酸, 泻痢, 黄疸, 高热神昏, 心火亢盛, 心烦不寐, 血热吐衄, 目赤, 牙痛, 消渴, 痈肿疔 疮 ; 外治湿疹, 湿疮, 耳道流脓。 0006 石菖蒲 : 味辛 ; 苦 ; 性微温。归心 ; 肝 ; 脾经。化痰开窍 ; 化湿行气 ; 祛风利痹 ; 消肿 止痛。主治热病神昏、 痰厥、 健忘、 耳鸣、 耳聋、 脘腹胀痛、 噤口痢疾、 风湿痹痛、 跌打损伤、 痈 疽疥癣。 本草汇言 : 石菖蒲, 利气通窍, 如因痰火二邪为眚, 致气不顺、 窍不通者, 服之宜 然。若中气不足, 精神内馁, 气。
7、窍无阳气为之运动而不通者, 屡见用十全大补汤, 奏功极多, 石菖蒲不必问也。 0007 半夏 : 味辛 ; 性温 ; 有毒。归脾 ; 胃 ; 肺经。燥湿化痰 ; 降逆止呕 ; 消痞散结。主治 咳喘痰多、 呕吐反胃、 胸脘痞满、 头痛眩晕、 夜卧不安、 瘿瘤痰核、 痈疽肿毒。 药性论 : 消痰 涎, 开胃健脾, 止呕吐, 去胸中痰满, 下肺气, 主咳结。新生者摩涂痈肿不消, 能除瘤瘿。气虚 而有痰气, 加而用之。 0008 茯苓 : 味甘淡平, 入心、 肺、 脾经。渗湿利水, 健脾和胃, 宁心安神。 本经 : 主胸胁 逆气, 忧恚惊邪恐悸, 心下结痛, 寒热烦满, 咳逆, 口焦舌干, 利小便。 。
8、0009 陈皮 : 性温, 味辛、 味苦。入脾经、 胃经、 肺经。理气健脾, 调中, 燥湿, 化痰。 日用 本草 : 能散能泻, 能温能补, 能消膈气, 化痰涎, 和脾止嗽, 通五淋。 0010 荷叶蒂 : 苦 ; 涩 ; 平。归脾 ; 肝 ; 大肠经。解暑去湿 ; 祛瘀止血 ; 安胎。用于暑湿泄 泻, 血痢 ; 崩漏下血, 妊娠胎动不安。 0011 制大黄 : 苦, 寒。归经胃经 ; 大肠经 ; 肝经 ; 脾经。攻积滞 ; 清湿热 ; 泻火 ; 凉血 ; 祛 说 明 书 CN 102671019 A 3 2/3 页 4 瘀 ; 解毒。 日华子本草 : 通宣一切气, 调血脉, 利关节, 泄塑滞。
9、、 水气, 四肢冷热不调, 温瘴热 痰, 利大小便, 并敷一切疮疖痈毒。 0012 竹茹 : 甘 ; 微寒。归脾 ; 胃 ; 胆经。清热化痰 ; 除烦止呕 ; 安胎凉血。用于肺热咳嗽, 烦热惊悸, 胃热呕呃, 妊娠恶阻, 胎动不安, 吐血, 衄血, 尿血, 崩漏。 药品化义 : 竹茹, 轻可 去实, 凉能去热, 苦能降下, 专清热痰, 为宁神开郁佳品。 0013 甘草 : 性平, 味甘, 归十二经。 补脾益气, 清热解毒, 祛痰止咳, 缓急止痛, 调和诸药。 0014 针对实证性噤口痢疾, 中医认为湿热、 疫毒蕴结肠中, 上攻于胃, 胃失和降, 故下痢 不能进食、 呕逆胸闷、 纳呆口秽 ; 舌。
10、苔黄腻、 脉象滑数为湿热、 疫毒蕴结肠中之象。 0015 方中之选者, 苦辛通降, 和胃泄热, 黄连清热燥湿, 石菖蒲化痰开窍, 半夏降逆止 呕, 茯苓健脾和胃, 陈皮调中燥湿, 荷叶蒂解暑去湿, 制大黄泻火凉血, 竹茹清热化痰, 甘草 清热解毒兼调和诸药。针对实证性噤口痢疾疗效确切, 治疗效果显著, 无副作用。 0016 本发明的中药剂型可以采用片剂、 颗粒剂、 丸剂、 胶囊剂、 溶液剂、 口服液、 口含片、 颗粒剂、 冲剂、 散剂、 混悬剂、 粉剂。优选地, 可以采用溶液剂、 颗粒剂、 丸剂和胶囊剂。 0017 使用效果 对 50 名细菌性痢疾患者 (年龄 20-50) 使用本发明的治疗细。
11、菌性痢疾的中药, 持续治疗 1 个疗程 (2 周) , 其中 17 例完全治愈 ; 28 例症状缓解 ; 无效 5 例, 总体有效率达 90%, 且无复 发。 0018 实例 : 患者 1 : 袁某, 男性, 26 岁, 3 天前出现腹泻, 伴有腹部隐痛、 精神不振、 下痢不能进食、 恶 心、 呕逆胸闷。后使用本发明的中药配方进行治疗, 一周后上述症状基本消失。后继续用药 巩固 1 周, 症状完全消失, 恢复健康。 0019 患者 2 : 方某, 女性, 34 岁, 1 周前出现痢疾症状, 痢下稀薄、 带有白冻, 后逐渐加重, 呕恶不纳, 饮入即呕, 胸脘痞闷。使用本发明的中药配方, 1 周后。
12、, 恶心、 反胃症状消失, 症状 好转, 继续用药, 1 个疗程后, 其他症状也消失, 患者康复。 0020 患者 3 : 林某, 女性, 29 岁, 1 个月前感染急性痢疾, 但治疗不彻底, 症状有所加重, 出现饮食不思、 呕恶不纳、 饮入即呕, 并且口气臭秽, 舌苔黄腻。使用本发明的中药配方, 一 周左右症状基本消失, 恶心消失, 胃口好转, 后继续用药 1 周, 食欲完全恢复, 上述症状完全 消失。 具体实施方式 0021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 下面通过实施例来描述本发明。 0022 实施例 1 一种内服治疗细菌性痢疾的中药配方, 以重量份计, 包含以下组分 : 黄连 2, 石菖蒲 9。
13、, 半夏 7, 茯苓 8, 陈皮 5, 荷叶蒂 7, 制大黄 5, 竹茹 7, 甘草 5。 0023 其制备方法为 : 以重量份计, 取黄连 2, 石菖蒲 9, 半夏 7, 茯苓 8, 陈皮 5, 荷叶蒂 7, 制大黄 5, 竹茹 7, 甘 草 5 ; 将上述中药洗净, 去杂质, 放入容器加水没过药材浸泡, 30 分钟后, 大火煎煮至沸腾, 然后文火慢熬 1 小时 ; 将药汁滤出, 分袋包装, 一袋 200ml, 早晚各服一袋。 0024 实施例 2 说 明 书 CN 102671019 A 4 3/3 页 5 一种内服治疗细菌性痢疾的中药配方, 以重量份计, 包含以下组分 : 黄连 4, 石。
14、菖蒲 15, 半夏 11, 茯苓 12, 陈皮 7, 荷叶蒂 11, 制大黄 7, 竹茹 11, 甘草 7。 0025 其制备方法为 : 以重量份计, 取黄连 4, 石菖蒲 15, 半夏 11, 茯苓 12, 陈皮 7, 荷叶蒂 11, 制大黄 7, 竹茹 11, 甘草 7 ; 洗净, 干燥, 将上述药材混合, 每公斤加入大约 10L 水, 文火煎 0.5-1 小时, 大火 煎 1-2 小时 ; 取煎液过 150 目筛, 后用浓缩器浓缩至相对密度 1.10-1.20 的清膏, 取 2/3 清 膏在 120下喷雾干燥, 得清膏粉末, 将粉末与剩余 1/3 清膏混合, 制粒 ; 颗粒分装机分装, 。
15、即得颗粒剂。 0026 实施例 3 一种内服治疗细菌性痢疾的中药配方, 以重量份计, 包含以下组分 : 黄连 3, 石菖蒲 12, 半夏 9, 茯苓 10, 陈皮 6, 荷叶蒂 9, 制大黄 6, 竹茹 9, 甘草 6。 0027 其制备方法为 : 以重量份计, 取黄连 3, 石菖蒲 12, 半夏 9, 茯苓 10, 陈皮 6, 荷叶蒂 9, 制大黄 6, 竹茹 9, 甘草 6 ; 洗净, 干燥, 将上述药材混合, 用粉碎机粉碎为 150-180 目细粉, 加入适当蜂蜜混合, 制丸机制丸, 低温干燥, 分装, 即得丸剂。 0028 实施例 4 一种内服治疗细菌性痢疾的中药配方, 以重量份计, 。
16、包含以下组分 : 黄连 3, 石菖蒲 12, 半夏 9, 茯苓 10, 陈皮 6, 荷叶蒂 9, 制大黄 6, 竹茹 9, 甘草 6。 0029 其制备方法为 : 以重量份计, 取黄连 3, 石菖蒲 12, 半夏 9, 茯苓 10, 陈皮 6, 荷叶蒂 9, 制大黄 6, 竹茹 9, 甘草 6 ; 洗净, 干燥, 将上述药材混合, 每公斤加入大约 10L 水, 文火煎 0.5-1 小时, 大火煎 1-2 小时 ; 取煎液过 150 目筛, 后用浓缩器浓缩至相对密度 1.10-1.20 的清膏, 取 2/3 清膏 在 120下喷雾干燥, 得清膏粉末, 将粉末与剩余 1/3 清膏混合, 制粒 ; 将颗粒用胶囊填充剂 制成 0.4g/ 粒胶囊。 说 明 书 CN 102671019 A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