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pdf

上传人:e2 文档编号:6361908 上传时间:2019-06-04 格式:PDF 页数:22 大小:1.7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510454401.9

申请日:

2015.07.29

公开号:

CN104965624A

公开日:

2015.10.07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G06F 3/041申请日:20150729|||公开

IPC分类号:

G06F3/041

主分类号:

G06F3/041

申请人: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戴呈安; 简钰峰

地址:

中国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新竹市力行二路1号

优先权:

104121333 2015.07.01 TW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006

代理人:

梁挥; 鲍俊萍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触控面板包括触控元件与多条周边导线。触控元件设置于基板上且位于主动区。周边导线设置于基板上并位于周边区,周边导线与触控元件电性连接,且周边导线包括多条第一周边导线与多条第二周边导线互相交替排列,其中各第一周边导线包括多个第一导电结构,第一导电结构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列并通过第一透明导电层彼此电性连接,各第二周边导线包括多个第二导电结构,第二导电结构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列并通过第二透明导电层彼此电性连接,且各第一周边导线的第一导电结构与相邻的第二周边导线的第二导电结构沿第一方向错位排列。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触控面板,设置于一基板上,该基板具有一主动区以及一周边区,该周边区位于该主动区的至少一侧,其特征在于,该触控面板包括:
一触控元件,设置于该基板上且位于该主动区;以及
多条周边导线,设置于该基板上并位于该周边区,该周边导线与该触控元件电性连接,且该周边导线包括多条第一周边导线与多条第二周边导线互相交替排列,各该第一周边导线包括多个第一导电结构与设置于该第一导电结构上的一第一透明导电层,该第一导电结构沿一第一方向间隔排列并通过该第一透明导电层彼此电性连接,各该第二周边导线包括多个第二导电结构与设置于该第二导电结构上的一第二透明导电层,该第二导电结构沿该第一方向间隔排列并通过该第二透明导电层彼此电性连接,且各该第一周边导线的该第一导电结构与相邻的该第二周边导线的该第二导电结构沿该第一方向错位排列。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各该第一周边导线的该第一导电结构与相邻的该第二周边导线的该第二导电结构在一第二方向上部分重迭,且该第一方向与该第二方向互相交错。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电结构与该第二导电结构包括多个透明导电结构。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电结构与该第二导电结构包括多个不透明导电结构。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各该第一周边导线另包括多个第一透明导电结构设置于该第一导电结构与该基板之间,该第一透明导电结构沿该第一方向与该第一导电结构交替排列并通过该第一导电结构彼此电性连接,且各该第二周边导线另包括多个第二透明导电结构设置于该第二导电结构与该基板之间,该第二透明导电结构沿该第一方向与该第二导电结构交替排列并通过该第二导电结构彼此电性连接。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各该第一周边导线的该第一透明导电结构与相邻的该第二周边导线的该第二透明导电结构沿该第一方向错位排列。

7.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各该第一周边导线的该 第一透明导电结构与该第一导电结构的长度比介于1:9至9:1之间,且各该第二周边导线的该第二透明导电结构与该第二导电结构的长度比介于1:9至9:1之间。

8.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周边导线的该第一透明导电结构与该第一导电结构的长度比不等于该第二周边导线的该第二透明导电结构与该第二导电结构的长度比。

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另包括:
一光学膜,设置于该触控元件与该周边导线上;以及
一黏着层,设置于该光学膜与该周边导线之间。

10.  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显示面板;以及
权利要求1所述的该触控面板,设置于该显示面板之上。

说明书

说明书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尤指一种具有以错位方式排列的导电结构的周边线路的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触控感应技术迅速地发展,许多消费性电子产品例如行动电话(mobile phone)、卫星导航系统(GPS navigator system)、平板计算机(tablet PC)以及笔记型计算机(laptop PC)均与触控面板结合而可提供触控输入功能。习知触控面板包括触控元件以及与触控元件连接并用以传递触控信号的周边导线,其中周边导线通常为迭层结构,其是由金属与透明导电材料所堆栈而成,因此具有一定的厚度。过大的厚度不仅会使得周边导线在进行蚀刻工艺时易发生蚀刻残留的问题,同时在周边导线上贴附其它膜层时,两相邻的周边导线之间的断差也会使得空气或水气容易残留在两相邻的周边导线之间的空隙中,进而导致金属被腐蚀,造成触控面板的产品可靠度下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以错位方式排列的导电结构的周边线路的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以改善现有触控面板因周边导线的迭层结构的断差而造成的可靠度下降问题。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控面板,触控面板设置于基板上,其中基板具有主动区以及周边区,周边区位于主动区的至少一侧,触控面板包括触控元件以及多条周边导线。触控元件设置于基板上且位于主动区。多条周边导线设置于基板上并位于周边区,周边导线与触控元件电性连接,且周边导线包括多条第一周边导线与多条第二周边导线互相交替排列,其中各第一周边导线包括多个第一导电结构与设置于第一导电结构上的第一透明导电层,第一导电结构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列并通过第一透明导电层彼此电性连接,各第二周边导 线包括多个第二导电结构与设置于第二导电结构上的第二透明导电层,第二导电结构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列并通过第二透明导电层彼此电性连接,且各第一周边导线的第一导电结构与相邻的第二周边导线的第二导电结构沿第一方向错位排列。
其中,各该第一周边导线的该第一导电结构与相邻的该第二周边导线的该第二导电结构在一第二方向上部分重迭,且该第一方向与该第二方向互相交错。
其中,该第一导电结构与该第二导电结构包括多个透明导电结构。
其中,该第一导电结构与该第二导电结构包括多个不透明导电结构。
其中,各该第一周边导线另包括多个第一透明导电结构设置于该第一导电结构与该基板之间,该第一透明导电结构沿该第一方向与该第一导电结构交替排列并通过该第一导电结构彼此电性连接,且各该第二周边导线另包括多个第二透明导电结构设置于该第二导电结构与该基板之间,该第二透明导电结构沿该第一方向与该第二导电结构交替排列并通过该第二导电结构彼此电性连接。
其中,各该第一周边导线的该第一透明导电结构与相邻的该第二周边导线的该第二透明导电结构沿该第一方向错位排列。
其中,各该第一周边导线的该第一透明导电结构与该第一导电结构的长度比介于1:9至9:1之间,且各该第二周边导线的该第二透明导电结构与该第二导电结构的长度比介于1:9至9:1之间。
其中,该第一周边导线的该第一透明导电结构与该第一导电结构的长度比不等于该第二周边导线的该第二透明导电结构与该第二导电结构的长度比。
其中,所述触控面板另包括:
一光学膜,设置于该触控元件与该周边导线上;以及
一黏着层,设置于该光学膜与该周边导线之间。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另提供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其包括显示面板与上述触控面板,其中触控面板设置于显示面板之上。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绘示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上视图。
图2为沿图1中A-A’剖线所绘示的剖面示意图。
图3绘示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周边区的局部放大区的上视图。
图4绘示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周边区的局部放大区的立体示意图。
图5绘示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周边区的剖面示意图。
图6绘示了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周边区的上视图。
图7绘示了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周边区的剖面示意图。
图8绘示了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周边区的立体示意图。
图9绘示了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周边区的立体示意图。
图10绘示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11绘示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101、103、104、105、106、107、108触控面板     110:基板
R1:主动区                                    R2:周边区
100、200:触控显示装置                        102:显示面板
111:第一基板                                 112:第二基板
113:显示介质层                               114:外表面
140:绝缘层                                   130:周边导线
131:第一周边导线                             132:第二周边导线
141:第一导电结构                             151:第一透明导电层
142:第二导电结构                             152:第二透明导电层
191:第一透明导电结构                         192:第二透明导电结构
S1:第一间距                                  S2:第二间距
L1:第一长度                                  L2:第二长度
L3:第三长度                                  L4:第四长度
T1:第一厚度                                  T2:第二厚度
T3:第三厚度                                  T、Ta、Tb:总厚度
161:第一迭层结构                             162:第二迭层结构
163:第三迭层结构                             164:第四迭层结构
170:黏着层                                   180:光学膜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250:触控元件                                 250X:第一感测电极
250C:第一桥接线                              250Y:第二感测电极
250D:第二桥接线                              250A:第一轴向感测串行
250B:第二轴向感测串行                        1:局部放大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发明下文特列举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构成内容及所欲达成的功效。
请参考图1至图4。图1绘示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上视图,图2为沿图1中A-A’剖线所绘示的剖面示意图,图3绘示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周边区的局部放大区的上视图,图4绘示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周边区的局部放大区的立体示意图。首先如图1与图2所示,第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101设置于基板110上,其中基板110具有主动区R1以及周边区R2,且周边区R2位于主动区R1的至少一侧。基板110可包括玻璃基板、塑料基板或其它适合的硬式或可挠式基板。在本实施例中,周边区R2较佳围绕主动区R1,但并不以此为限而可设置于主动区R1的一侧、两侧或三侧。触控面板101包括触控元件250以及多条周边导线130。触控元件250设置于基板110上并位于主动区R1,周边导线130设置于基板110上并位于周边区R2,且周边导线130与触控元件250电性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触控元件250可包括多个第一感测电极250X、多个第二感测电极250Y、多条第一桥接线250C以及多条第二桥接线250D。第一感测电极250X沿第一方向D1延伸设置并排列成多条第一轴向感测串行250A,第二感测电极250Y沿第二方向D2延伸设置并排列成多条第二轴向感测串行250B,且第二感测电极250Y与第一感测电极250X彼此电性绝缘。第一方向D1较佳与第二方向D2互相垂直,但并不以此为限。如图1与图2所示,第一桥接线250C设置于两相邻的第一感测电极250X之间,且第一桥接线250C电性连接两相邻的第一感测电极250X,第二桥接线250D设置于两相邻的第二感测电极250Y之间,且第二桥接线250D电性连接两相邻的第二感测电极250Y。绝缘 层140设置于第一桥接线250C与第二桥接线250D之间,用以电性隔离第一桥接线250C与第二桥接线250D。本实施例的第一感测电极250X、第二感测电极250Y与第一桥接线250C可为同一层图案化导电层,其材料可包括例如氧化铟锡、氧化铟锌、氧化铝锌、金属、合金或其它适合的透明或不透明导电材料;第二桥接线250D可为另一层图案化导电层,其材料可包括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ITO)、氧化铟锌(indium zinc oxide,IZO)、氧化铝锌(aluminum zinc oxide,AZO)、金属、合金或其它适合的透明或不透明导电材料。各第一感测电极250X以及各第二感测电极250Y的形状可为矩形、菱形、三角形或其它适合的几何形状。此外,第一感测电极250X与第二感测电极250Y可分别为触控信号驱动电极或触控信号接收电极,用以互相搭配进行互电容式(mutual capacitance)触控侦测,但并不以此为限。例如,第一感测电极250X与第二感测电极250Y亦可选择进行自电容式(self-capacitance)触控侦测,或者触控元件250也可选用其它型式的电容式触控元件。另外,触控元件250也可为电阻式触控元件、光学式触控元件、声波式触控元件或其它适合的触控元件。
如图2至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周边导线130包括多条第一周边导线131与多条第二周边导线132互相交替排列。各第一周边导线131包括多个第一导电结构141与设置于第一导电结构141上的第一透明导电层151,第一导电结构141沿第一方向D1间隔排列并通过第一透明导电层151彼此电性连接。各第二周边导线132包括多个第二导电结构142与设置于第二导电结构142上的第二透明导电层152,第二导电结构142沿第一方向D1间隔排列并通过第二透明导电层152彼此电性连接,且各第一周边导线131的第一导电结构141与相邻的第二周边导线132的第二导电结构142沿第一方向D1错位排列。
如图3与图4所示,在局部放大区1中,第一周边导线131与第二周边导线132沿第二方向D2互相交替排列,具体来说,第一周边导线131位于周边导线130中的奇数位,第二周边导线132位于周边导线130中的偶数位,因此第一条周边导线130为第一周边导线131,第二条周边导线130为第二周边导线132,第三条周边导线130为第一周边导线131,第四条周边导线130为第二周边导线132,依此类推。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结构141与第二导电结构142于垂直基板110的投影形状为直条形,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第一导电结构141与第二导电结构142于垂直基板110的投影形状亦可视设计需求 更改为其它形状。进一步而言,第一周边导线131的第一导电结构141沿第一方向D1间隔排列,换句话说,两相邻的第一导电结构141之间具有第一间距S1。第二周边导线132的第二导电结构142亦沿第一方向D1间隔排列,换句话说,两相邻的第二导电结构142之间具有第二间距S2。值得说明的是,第一透明导电层151设置于第一导电结构141之上并位于两相邻的第一导电结构141之间,第二透明导电层152设置于第二导电结构142之上并位于两相邻的第二导电结构142之间。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结构141在第一方向D1上具有第一长度L1,第二导电结构142在第一方向D1上具有第二长度L2,其中第一长度L1等于第二间距S2,第二长度L2等于第一间距S1,且第一导电结构141与第二周边导线132的第二间距S2沿第二方向D2互相交替排列,第二导电结构142与第一周边导线131的第一间距S1亦沿第二方向D2互相交替排列,换句话说,各第一周边导线131的第一导电结构141与相邻的第二周边导线132的第二导电结构142沿第一方向D1错位排列,亦即各第一周边导线131的第一导电结构141与相邻的第二周边导线132的第二导电结构142在第二方向D2不重迭,但本发明不限于此。第一长度L1可不等于第二间距S2,第二长度L2可不等于第一间距S1,因此各第一周边导线131的第一导电结构141与相邻的第二周边导线132的第二导电结构142在第二方向D2上部分重迭,且第一方向D1与第二方向D2互相交错,也就是说,第一方向D1与第二方向D2彼此不平行。举例来说,第一方向D1与第二方向D2可彼此垂直或彼此不垂直。
具体来说,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结构与第二导电结构包括多个不透明导电结构,第一导电结构141的电阻率较佳地小于第一透明导电层151的电阻率,第二导电结构142的电阻率较佳地小于第二透明导电层152的电阻率,且第一导电结构141的电阻率较佳地等于第二导电结构142的电阻率,第一透明导电层151的电阻率较佳地等于第二透明导电层152的电阻率,但不以此为限。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结构141与第二导电结构142较佳由导电性较佳的材料例如金属材料所形成,而第一透明导电层151与第二透明导电层152较佳由透明导电材料例如金属氧化物所形成,但并不以此为限。上述的金属材料可包括铝、铜、银、铬、钛、钼、钕的其中至少一者、上述材料的复合层、上述材料的合金或其它适合的金属导电材料。上述的金属氧化物可包括氧化铟锡、氧 化铟锌、氧化铝锌或其它适合的金属氧化物。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当第二桥接线250D包括不透明导电材料时,第一导电结构141与第二导电结构142以及第二桥接线250D可在同一道图案化工艺中完成,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在其它实施例中,当第二桥接线250D包括透明导电材料时,第一导电结构141与第二导电结构142以及第二桥接线250D可在不同的图案化工艺中完成,而第一透明导电层151与第二透明导电层152可选择性与第一感测电极250X及第二感测电极250Y在同一道图案化工艺中完成。因此,本发明的导电结构和透明导电层不需额外的图案化工艺形成。
另外,第一导电结构141与第二导电结构142具有第一厚度T1,第一透明导电层151与第二透明导电层152具有第二厚度T2,其中第二厚度T2可小于第一厚度T1。因此,在第一周边导线131上,由第一导电结构141与第一透明导电层151所构成的第一迭层结构161的总厚度T大于邻近的单一一层的第一透明导电层151的第二厚度T2。在第二周边导线132上,由第二导电结构142与第二透明导电层152所构成的第二迭层结构162的总厚度T大于邻近的单一一层的第二透明导电层152的第二厚度T2。
由上述可知,本实施例的触控面板101因第一导电结构141与第二导电结构142呈孤岛状设置,而并非一整条导线,因此在大视角的观察方向上使用者较不易观察到第一导电结构141与第二导电结构142的反光。此外,本实施例的周边导线130可更具有微小锯齿状结构(图未示),以防止静电放电(Electrostatic Discharge,ESD)的发生。
下文将依序介绍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的触控面板以及触控显示装置,且为了便于比较各实施例的相异处并简化说明,在下文的各实施例中使用相同的符号标注相同的元件,且主要针对各实施例的相异处进行说明,而不再对重复部分进行赘述。
请参考图5。图5绘示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周边区的剖面示意图。如图5所示,相较于第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101,本实施例的触控面板103更包含光学膜180与黏着层170,其中光学膜180藉由黏着层170黏着在周边导线130上。光学膜180可包含偏光膜、抗眩膜、相位延迟膜、光学保护膜或其它适合的具有透光特性的膜层。黏着层170较佳为具有流动性与绝缘特性的的材料,例如光学胶(optical clear adhesive,OCA)、感压胶(pressure  sensitive adhesive,PSA)或其它适合的黏合材料。
本实施例的触控面板103的第一导电结构141与第二导电结构142呈孤岛状设置,具体来说,对各第一导电结构141而言,在第一方向D1上,第一导电结构141与第一间距S1互相交替排列,在第二方向D2上,第一导电结构141与第二间距S2互相交替排列。对各第二导电结构142而言,在第一方向D1上,第二导电结构142与第二间距S2互相交替排列,在第二方向D2上,第二导电结构142与第一间距S1互相交替排列,且第一导电结构141与第二导电结构142在第二方向D2上不重迭,因此对各第一导电结构141或各第二导电结构142而言,在第一方向D1与第二方向D2上皆无与其相邻的第一导电结构141或第二导电结构142。此外,如图4与图5所示,由第一导电结构141与第一透明导电层151所构成的第一迭层结构161的总厚度T大于邻近的单一一层的第一透明导电层151和第二透明导电层152的第二厚度T2,由第二导电结构142与第二透明导电层152所构成的第二迭层结构162的总厚度T大于邻近的单一一层的第一透明导电层151和第二透明导电层152的第二厚度T2,因此第一周边导线131与第二周边导线132在第一方向D1上和第二方向D2上皆呈现厚度不同的膜层互相交替排列的情形。在习知触控面板的周边导线中,其周边导线多由透明导电材料所构成的膜层所组成,但因透明导电材料的导电性较差,因此习知触控面板会于其周边导线设置一整层金属层以提升其导电效果,然而金属层的厚度较厚,会造成其周边导线整体厚度增加,因此在习知周边导线上贴附其它膜层时,因周边导线过大的厚度,使得周边导线与基板之间的断差大,而两相邻的周边导线与基板之间的断差也会使得空气或水气容易残留在两相邻的周边导线之间的空隙中,进而导致金属被腐蚀。本实施例的触控面板103的第一导电结构141与第二导电结构142呈孤岛状设置,且第一周边导线131与第二周边导线132在第一方向D1上和第二方向D2上皆呈现厚度不同的膜层互相交替排列的情形,故相较于习知触控面板的周边导线而言,触控面板103的周边导线130与基板110之间的断差可有效降低,因此,当利用黏着层170将光学膜180黏贴至基板110时,因两相邻的第一周边导线131与基板110以及第二周边导线132与基板110之间的断差较小,使得黏着层170可较容易地进入第一周边导线131与第二周边导线132之间的空隙,进而使得空气与水气不容易残留在两相邻的第一周边导线131与第二周边导线132之间的空隙中, 因此第一导电结构141与第二导电结构142可受到黏着层170的保护而不易被空气或水气影响而腐蚀,且因第一导电结构141与第二导电结构142呈孤岛状设置,因此若有残留的水气腐蚀第一导电结构141或第二导电结构142时,在两相邻的第一导电结构141间、两相邻的第二导电结构142间以及两相邻的第一导电结构141与第二导电结构142间皆具有黏着层170的情况下,被腐蚀的第一导电结构141或第二导电结构142不会造成邻近的第一导电结构141或第二导电结构142被腐蚀的情形,进而使得触控面板103的产品可靠度提升。
请参考图6。图6绘示了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周边区的上视图。如图6所示,相较于第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101,本实施例的触控面板104的第一导电结构141与第二导电结构142于垂直基板110的投影形状为弯折形,举例而言,第一导电结构141与第二导电结构142分别为N字形或Z字形。藉由上述配置,本实施例可进一步于第一方向D1与第二方向D2皆缩小相邻的第一周边导线131与基板110以及第二周边导线132与基板110之间的断差,因此可进一步使得空气与水气不容易残留在两相邻的第一周边导线131与第二周边导线132之间的空隙中,进而使得触控面板104的产品可靠度提升。
请参考图7至图8。图7绘示了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周边区的剖面示意图。图8绘示了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周边区的立体示意图。如图7与图8所示,相较于第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101,本实施例的触控面板108的第一导电结构141与第二导电结构142包括多个透明导电结构,第一导电结构141的电阻率较佳地等于第一透明导电层151的电阻率,第二导电结构142的电阻率较佳地等于第二透明导电层152的电阻率,且第一导电结构141的电阻率较佳地等于第二导电结构142的电阻率,但不以此为限。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结构141、第二导电结构142、第一透明导电层151与第二透明导电层152较佳由透明导电材料例如氧化铟锡、氧化铟锌、氧化铝锌所形成,但并不以此为限。另外,第一导电结构141与第二导电结构142具有第一厚度T1,第一透明导电层151与第二透明导电层152具有第二厚度T2,其中第二厚度T2可等于或小于第一厚度T1。因此,在第一周边导线131上,由第一导电结构141与第一透明导电层151所构成的第一迭层结构161的总厚度T大于邻近的单一一层的第一透明导电层151的第二厚度T2。在第二周边导线132上,由第二导电结构142与第二透明导电层152所构成的第二迭层结构162 的总厚度T大于邻近的单一一层的第二透明导电层152的第二厚度T2。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当第二桥接线250D包括透明导电材料时,第一导电结构141与第二导电结构142以及第二桥接线250D可在同一道图案化工艺中完成,在其它实施例中,当第二桥接线250D包括不透明导电材料时,第一导电结构141与第二导电结构142以及第二桥接线250D可在不同的图案化工艺中完成,因此本发明的导电结构和透明导电层不需额外的图案化工艺形成。
请参考图9。图9绘示了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周边区的立体示意图。如图9所示,相较于第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101,本实施例的触控面板105的第一周边导线131另包括多个第一透明导电结构191设置于第一导电结构141与基板110之间,第一透明导电结构191沿第一方向D1与第一导电结构141交替排列并通过第一导电结构141彼此电性连接,且第二周边导线132另包括多个第二透明导电结构192设置于第二导电结构142与基板110之间,第二透明导电结构192沿第一方向D1与第二导电结构142交替排列并通过第二导电结构142彼此电性连接。在本实施例中,考虑到对位误差或其它因素,一部分的第一透明导电结构191可进一步延伸至相邻的第一导电结构141下并与第一导电结构141电性连接,一部分的第二透明导电结构192可进一步延伸至相邻的第二导电结构142下并与第二导电结构142电性连接,但不以此为限。各第一周边导线131的第一透明导电结构191与相邻的第二周边导线132的第二透明导电结构192沿第一方向D1错位排列,各第一周边导线131的第一透明导电结构191与相邻的第二周边导线132的第二透明导电结构192在第二方向D2上部分重迭,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举例而言,各第一周边导线131的第一透明导电结构191与相邻的第二周边导线132的第二透明导电结构192在第二方向D2上不重迭,第一透明导电结构191与第二导电结构142在第二方向D2上完全重迭,且第二透明导电结构192与第一导电结构141在第二方向D2上完全重迭。此外,本实施例的第一导电结构141、第二导电结构142、第一透明导电结构191以及第二透明导电结构192于垂直基板110的投影形状为直条形,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第一导电结构141、第二导电结构142、第一透明导电结构191以及第二透明导电结构192于垂直基板110的投影形状亦可视设计需求更改为其它形状。
第一导电结构141具有第一长度L1,第二导电结构142具有第二长度L2, 第一透明导电结构191具有第三长度L3,第二透明导电结构192具有第四长度L4。具体来说,在本实施例中,各第一周边导线131的各第一透明导电结构191的第三长度L3与各第一导电结构141的第一长度L1的长度比为1:1,因此各第一周边导线131的第一透明导电结构191与第一导电结构141的长度比为1:1。各第二周边导线132的各第二透明导电结构192的第四长度L4与各第二导电结构142的第二长度L2的长度比约为1:1,因此各第二周边导线132的第二透明导电结构192与第二导电结构142的长度比约为1:1,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各第一周边导线131的第一透明导电结构191与第一导电结构141的长度比可介于1:9至9:1之间,且各第二周边导线132的第二透明导电结构192与第二导电结构142的长度比可介于1:9至9:1之间。进一步而言,第一透明导电结构191与第一导电结构141的长度比以及第二透明导电结构192与第二导电结构142的长度比可视设计需求而更改,以符合触控面板105所需的电阻率大小。此外,不同的第一导电结构141可具有不同的第一长度L1,不同的第二导电结构142可具有不同的第二长度L2,不同的第一透明导电结构191可具有不同的第三长度L3,且不同的第二透明导电结构192可具有不同的第四长度L4。再者,第一周边导线130的第一透明导电结构191与第一导电结构141的长度比可不等于第二周边导线132的第二透明导电结构192与第二导电结构142的长度比。举例来说,第一周边导线130的第一透明导电结构191与第一导电结构141的长度比可为3:1,而第二周边导线132的第二透明导电结构192与第二导电结构142的长度比为5:1。进一步而言,各第一周边导线131的第一透明导电结构191与第一导电结构141的长度比亦可不相同,例如第一条第一周边导线131的第一透明导电结构191与第一导电结构141的长度比为1:1,第二条第一周边导线131的第一透明导电结构191与第一导电结构141的长度比为3:1。各第二周边导线132的第二透明导电结构192与第二导电结构142的长度比亦可不相同,例如第一条第二周边导线132的第二透明导电结构192与第二导电结构142的长度比为2:1,第二条第二周边导线132的第二透明导电结构192与第二导电结构142的长度比为4:1,以符合触控面板105所需的电阻率大小。
第一导电结构141的电阻率较佳小于第一透明导电结构191的电阻率,第二导电结构142的电阻率较佳小于第二透明导电结构192的电阻率,且第一导 电结构141的电阻率较佳等于第二导电结构142的电阻率,第一透明导电结构191的电阻率较佳等于第二透明导电结构192的电阻率。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结构141与第二导电结构142较佳由导电性较佳的材料例如金属材料所形成,而第一透明导电结构191、第二透明导电结构192、第一透明导电层151与第二透明导电层152较佳由透明导电材料例如金属氧化物所形成,但并不以此为限。上述的金属材料可包括铝、铜、银、铬、钛、钼、钕的其中至少一者、上述材料的复合层、上述材料的合金或其它适合的金属导电材料。上述的金属氧化物可包括氧化铟锡、氧化铟锌、氧化铝锌或其它适合的金属氧化物。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透明导电结构191与第二透明导电结构192可与第一桥接线250C在不同的图案化工艺中完成,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透明导电结构191、第二透明导电结构192与第一桥接线250C可选择在同一道的图案化工艺中完成。因此,本发明的透明导电结构可不需额外的图案化工艺形成。
第一导电结构141与第二导电结构142具有第一厚度T1,第一透明导电层151与第二透明导电层152具有第二厚度T2,第一透明导电结构191与第二透明导电结构192具有第三厚度T3,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厚度T3等于第二厚度T2,且第二厚度T2小于第一厚度T1。因此,在第一周边导线131上,由第一导电结构141与第一透明导电层151所构成的第一迭层结构161的总厚度Ta大于邻近的由第一透明导电结构191与第一透明导电层151所构成的第三迭层结构163的总厚度Tb。在第二周边导线132上,由第二导电结构142与第二透明导电层152所构成的第二迭层结构162的总厚度Ta大于邻近的由第二透明导电结构192与第二透明导电层152所构成的第四迭层结构164的总厚度Tb。因此,如图5所示,当进行利用黏着层170将光学膜180黏贴至触控面板105时,因第一周边导线131与第二周边导线132在第一方向D1上和第二方向D2上皆呈现厚度不同的膜层互相交替排列的情形,进而使两相邻的第一周边导线131与基板110以及第二周边导线132与基板110之间的断差变小,使得黏着层170可较容易地进入第一周边导线131与第二周边导线132之间,进而使得空气与水气不容易残留在两相邻的第一周边导线131与第二周边导线132之间的空隙中,因此第一导电结构141与第二导电结构142受到黏着层170的保护不易被空气或水气影响而腐蚀,且因第一导电结构141与第二导电结构142呈孤岛状设置,因此若有被腐蚀的第一导电结构141或第二导电结构142,其不 会造成邻近的第一导电结构141或第二导电结构142被腐蚀的情形,因此可使得触控面板的产品可靠度提升。再者,因本实施例另包括第一透明导电结构191与第二透明导电结构192,因此更可以进一步提升周边导线130的整体导电效果,此外,因第一导电结构141与第二导电结构142呈孤岛状设置于基板110上,两相邻的第一周边导线131与基板110以及第二周边导线132与基板110之间的断差变小,因此于制作第一透明导电层151与第二透明导电层152的过程中,不易有蚀刻残留的情形发生。
请参考图10。图10绘示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100包含显示面板102以及触控面板106。本实施例的触控面板106可为前述任一实施例所揭示的触控面板。显示面板102可包括第一基板111、第二基板112以及显示介质层113。第二基板112与第一基板111相对设置,其中第二基板112具有外表面114。触控面板106设置于第二基板112上,例如设置于外表面114上,且触控面板106可包含黏着层170以将光学膜180设置于触控元件250与周边导线130之上。此外,显示介质层113可例如为液晶层、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元件或电泳层(electrophoresis),但不以此为限。第一基板111可更包含薄膜晶体管、扫描/数据走线、电极、被动元件(例如电容、电阻等)、配向层及驱动线路等结构位于显示介质层113与第一基板111之间,第二基板112可具有复数彩色滤光片、电极、黑色矩阵及间隙子等结构位于显示介质层113与第二基板112之间,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在本实施例中,触控显示装置100为外挂式触控装置(Out-Cell Touch Device),其中触控面板106可通过光学胶、感压胶等适合的黏着层设置于第二基板112的外表面114上,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在其它实施例中,触控显示装置100亦可为其它类型的触控显示装置。
请参考图11。图11绘示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200包含显示面板102以及触控面板107设置于第二基板112上。本实施例的触控面板107可为前述任一实施例所揭示的触控面板。在本实施例中,触控面板107的基板110为显示面板102的第二基板112,因此触控显示装置200为表嵌式触控显示装置(On-Cell Touch Device),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在其它实施例中,触控显示装置200亦可为其它类型的触控显示装置。
综上所述,在本发明的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中,奇数位的周边导线的导电结构与偶数位的周边导线的导电结构沿一方向错位排列,因此奇数条的周边导线的导电结构不与偶数条的周边导线的导电结构相邻设置,藉此降低迭层结构间的断差,并避免蚀刻残留以及产品可靠度下降的问题,且因周边导线的导电结构呈孤岛状设置于基板上,因此在大视角的观察方向上使用者较不易观察导本发明的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的导电结构的反光。
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pdf(22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触控面板包括触控元件与多条周边导线。触控元件设置于基板上且位于主动区。周边导线设置于基板上并位于周边区,周边导线与触控元件电性连接,且周边导线包括多条第一周边导线与多条第二周边导线互相交替排列,其中各第一周边导线包括多个第一导电结构,第一导电结构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列并通过第一透明导电层彼此电性连接,各第二周边导线包括多个第二导电结构,第二导电结构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列并通过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物理 > 计算;推算;计数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